春晚古诗的解析

关于春晚古诗的解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晚古诗的解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晚古诗的解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晚古诗的解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43) 语录(31) 说说(15) 名言(7) 诗词(1k+) 祝福(4) 心语(3)

  • 古诗春望的解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 赏读杜甫的诗文时,评者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沉郁顿挫”。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今天小楼就在精读杜甫经典五律《春望》的基础上,分析什么是“沉郁顿挫”,以及杜甫的诗是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

    一切分析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上,所以小楼先通释《春望》全诗。

    春望诗意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春望》,写于至德二年(757)三月。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至蜀地,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小逃离他居住了十年之久的长安,到鄜(fū)州羌村亲戚家避难。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杜甫心系家国,便欲赶往灵武,为*判贼乱效力。

    岂知,当时叛军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鄜州以北,杜甫刚启程不久,就被判军抓住,送到了沦陷后的长安。不过杜甫官小,没被囚禁。次年三月,被困在长安的杜甫,见国破家亡,感时势动乱,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国都。国破指长安陷落。

    国都陷落,山河依旧历历在目,春天到来,城中草木繁深。

    首联写景,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山河在,实际上就是说,只有山河还在,其它都不在了;草木深,因为战乱,人或死或逃,城中无人,所以草木就长得特别繁盛。两句虽是写景,背后却暗含了一个动乱的时代,隐藏着诗人内心巨大的悲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时局,时势。

    感时与恨别是互文,指诗人因为时局动乱、亲人别离而感伤忧恨。

    这一联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诗人因感时恨别,看到花不觉得赏心,反而溅泪,听到鸟鸣不觉悦耳,反而心惊。另一种解释是这一联纯为拟人,指花鸟亦感到了时势的动乱,感受到了人间的别离,所以花也流泪(花上沾露,仿佛流泪),鸟也悲鸣。

    小楼觉得,第二种解释更好,花鸟的形象更为鲜明,诗人的情感表达也更为含蓄,而且,从草木到花鸟,主体的顺承更流畅,这一联恰好在律诗“起承转合”中起“承”的作用,所以小楼觉得,这一联的主体是花鸟,而不是诗人。

    其实这两种解释虽然有别,但情感是相通的,花溅泪的背后,亦是诗人在流泪,鸟惊心悲鸣的背后,也是诗人内心的惊惶。花鸟与诗人在情感上是融为一体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借指战争,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家书,家信。

    抵万金,因为战*通阻隔,难以收到家信,故云。

    战火已经连续三月不曾信息,家人的书信珍贵得能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我头上的白发,越掻越短,都快要插不上簪子了。

    杜甫画像

    理解了诗意,我们就来分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是怎样体现他“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评扬雄、枚皋辞赋用的词语,杜甫在《进雕赋表》中云:“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隨時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便以“沉郁顿挫”为指杜甫的诗文风格。

    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沉郁和顿挫分别是指杜诗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两方面的特色。

    1)沉郁是指杜甫诗中情感的深沉蕴藉。

    杜甫的诗歌中,鲜有个人的小情小爱,并不是说他没有个人情感,而是他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情感更为深厚。

    《春望》一诗中,“感时”便是对家国时局的担忧,“恨别”就是对家人分离的忧愤。家国之忧与个人之恨交织在一起,便郁结为深沉巨大的悲恸。

    杜甫所处的时代,国家动乱不安,人民流离失所,他有经世治国理想,却一生不得施展抱负,相反他一生坎坷,生活困窘。杜甫的诗中,往往将个人的悲惨境遇与时代的动乱不安结合在一起,无论写什么,都有一种深沉阔大的情感力量。

    但是,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将这喷薄欲出的情感力量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于是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春望》诗意图

    2)顿挫是指杜甫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首先是韵律的抑扬顿挫。《春望》中,首联上联“破”、“在”,“春”、“深”,*仄相对,读起来声声金石,有极强的顿挫之感。全诗以“en”为韵尾,读来如同人的呜咽,光从音调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悲凉的情感。

    其次是情感表达的含蓄曲折。《春望》中,情感是极其悲慨而明显的,但杜甫的表达并不浅显。

    首联以“山河在”与”余物”不在,以“草木深”写无“余人”,就曲折而深沉,因为看到山河历历在目,才能感受到国都沦陷的悲愤,看到草木繁盛而荒凉,才能感受到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

    接着,诗人内心的悲恸已经难以自抑,于是诗人借花之溅泪,鸟之惊心,来写自身无法抑制的情感,仍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

    然后,诗人转笔,去写战火不息,家信难得。以家信这个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对这个时代的悲愤。

    最后,诗人只说自己头发越掻越短,已经快插不上簪子了。诗人为什么掻头呀,还不是因为担任时局担忧家人呀。

    你看,杜甫在《春望》中,不断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情感不断郁积,郁积到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当读者读懂了诗中的情感,就会被这难以承受的情感击倒。

    3)沉郁的情感必须用顿挫的手法来表达

    沉郁顿挫是不可分的一体,杜甫一生的境遇,形成了他深沉阔大的情感,但要在诗中表达出来,就必须用顿挫迂回的方式来表达。

    [阅读全文]...

2022-07-07 14:34:40
  • 卧春古诗原文翻译(卧春古诗解析)

  • 文坛有许多有趣的“张冠李戴”。比如将清代才出现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当成是欧阳修的金句;比如说将现代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的“见与不见”体诗,当成是仓央嘉措的名篇。不过这两次张冠李戴其实都还能理解,毕竟前一个是因为找不到作者,而欧阳修又确实写过一首类似的诗;后一个则是因为诗写得太好了,确实有些仓央嘉措的风范。

    闪光背景木桌上的开放式古董书形象

    但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次张冠李戴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多年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首名为《卧春》的趣诗,写得很有意思,很美却不适合读出声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便认为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所写。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首诗:

    《卧春》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

    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

    说实话,这首诗写得很美,但总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很显然这是一首杂言诗,它没什么格律,也不太对仗。陆游作为一位诗坛高手,是南宋诗坛的代表人类,其一生共有9000多首诗传世,其中也不乏一些趣诗、杂诗,比如他为爱猫写下的数首诗就颇有打油诗的风味。

    但就算再诙谐,陆游的诗却从不出律,从这一点来看这首《卧春》就不会是出自陆游之手。另外,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以及《全宋诗》中都没有找到这首诗。而说这首诗不是出自陆游之手的最大原因则是因为它看着很美却不适合当众读,它读出来是下面这个样子:

    有心的读者大概应该明白了,这首诗很显然就是为了迎合后面这首《我蠢》而写。因为这首诗,网络上还有这么一段趣事:一位语文老师给同学们听写这首诗,越读越觉得不对劲,再看看台下的同学们一个个早就笑得前俯后仰。为了迎合一首顺口溜写了首咏梅诗,这位不知名网友也算是个才子了。而作为一首咏梅诗,如果抛掉格律和对仗等,这首诗其实也算是佳作了。

    整首诗的着力点在一个“卧”字上,诗人躺着赏梅,闻着梅香好不惬意。一枝梅花压着枝头,梅枝就要接*水面了。这两句既写出了梅香,又写出了梅花满枝头的样子,很有画面感。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写远处江面的景致,江岸两边青草依依,因为是遥看,所以无法看清草的具体样子,眼前只有一片绿色。落笔处,诗人连用三个“绿”,从绿到透绿,最后是透黛绿,一气呵成,并不显累赘。

    这首诗在网络上红了以后,有人在韩寒的《三重门》中也找到了一首类似的诗:

    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

    有人认为《卧春》正是模仿韩寒这4句诗所写。不过韩寒这4句诗也确实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可以读一读试试看?但是最好不要当众读。

    [阅读全文]...

2022-05-05 07:03:02
  • 古诗江雪全文解析

  • 写作
  • 古诗江雪全文解析

      导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这首诗。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古诗江雪全文解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诗人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柳宗元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柳宗元只用了20个字,便描绘出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所以,下面的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6-26 07:10:08
  • 古诗《静夜思》解析

  • 夜思,文学
  •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静夜思》解析 ,欢迎阅读。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非常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非常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

      诗人: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赏析

      【注释】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

      *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阅读全文]...

2022-06-24 21:20:48
  • 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

  • 文学
  • 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

      《长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属《相和歌辞》,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此诗主要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长歌行的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词句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相和歌·*调曲》,可以长声歌唱。

      ⑵葵:蔬菜名。《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xī):干燥,晒干。

      ⑷”阳春“句: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阳,温和。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至:秋天到来。

      ⑹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二句:以河中流水比喻光阴和人的年龄,都是一去不返。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白话译文

      青青的菜园啊绿葵儿青青,清晨的露珠啊要在阳光下消失。

      和煦的春光啊普遍赐给了恩泽,大地上的万物啊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谁都害怕肃杀的秋天降临啊,将会威逼得叶黄枝枯花朵儿憔悴。

      时光如东流大海的无数江河啊,什么时候有哪一条能够再西归?

      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

      创作背景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古辞共三首,此诗为第一首,最早见于萧统《文选》。张玉谷认为,“此警废学之诗”。

      赏析

      这是一首激励人们要及时努力、奋发向上的乐府民歌。不仅语言朴素,深入浅出,而且饱含哲理,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2022-02-08 06:50:39
  •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 文学
  •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古诗词鉴赏非常熟悉吧?古诗词鉴赏,通常是体会诗词中的字词、意境、句意、语言特色、主旨、技巧、结构思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

      一、熟悉鉴赏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类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梅花——傲骨

      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①关注标题

      ②关注作者

      ③关注情景

      ④关注手法

      ①细节提取类: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什么环境?

      环境有什么特点?什么氛围?什么心理?从那些词语(语句)可以看出?

      ②意境描写类:描写(描绘)某句诗的画面。

      ③语言赏析类:哪个词语(句子)好在哪里?赏析某个词(某句诗)。把“某词”改为“某词”好不好?

      ④主题情感类:什么主题?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三.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 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梅花——高洁人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另外还表示高洁的人格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落寞的心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秋蝉——高洁,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8.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9. 柳——与“留”谐音,离情依依挽留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阅读全文]...

2021-12-19 18:09:07
  • 送崔九翻译及赏析(送崔九古诗解析)

  • 大家好!我是杜豆豆,欢迎来到万卷好书栏目。今天,我们来共读《唐诗三百首》中,五绝的第6篇,来自裴迪的《送崔九》。

    《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你这次回到终南山,无论入山高下深浅,都应当随山势而行,赏尽深山幽谷的美。不要学那武陵渔人,在桃花源里游玩几天就离开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裴迪,他和前面几天讲到的王维可是最要好的朋友。晚年时,因为和王维共同隐居辋川十多年,整日在河中泛舟唱和,两人的友情更是深厚。《全唐诗》中,他留下来的诗作二十多首,都是与王维相互间赠答共咏的作品。前面我们讲过两首王维的诗《鹿柴》和《竹里馆》,也是王维和裴迪唱和的诗。

    但是,他们的友情,可不单是诗友这么简单,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生死之交。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带叛军攻进长安,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被安禄山找到后逼他做官,王维虽然吞药反抗,但最终还是被迫做了伪官。正好这时,裴迪冒险来看望他,王维就偷偷写了首送给裴迪,在诗中表示了自己对大唐的忠心和此时的被逼无奈。后来,叛军被*定后,当过伪官的人按律法是要坐牢的,幸亏有这首诗,加上裴迪做证人,证明了王维的忠心,王维的罪才被当时的皇帝唐肃宗给赦免了。

    受王维影响,裴迪的诗大多是五绝,而且描写的也常常是幽寂的景色,无论诗风还是意境,都和王维的山水诗极为相*。只可惜,王维实在太耀眼的,遮住了裴迪的光芒。

    这首《送崔九》中的崔九,也和王维有关,他是王维的妻弟崔兴宗,早年和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但不久就辞去官职,也到终南山和王维、裴迪一同归隐了。

    说完王维、裴迪和崔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先看这前两句,“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归山,就是到山中隐居。这里的山,指的是终南山。深浅去,是在形容山路崎岖,走的时候不免深一脚浅一脚。是不是很形象?丘是山丘,壑是山谷,丘壑不仅在表现山势高高下下,和前句的深浅相呼应,非常贴切。这话表面意思,是在叮嘱崔九,要随山势而行,赏尽深山幽谷的美,但内里还有更深的寓意。

    《汉书·叙传上》中有以”一丘一壑”来表达退隐在野,放情山水的意趣。南朝时《世说新语·品藻》里,有一段明帝(司马绍)问谢鲲的记载,谢鲲就曾用“一丘一壑”来表达自己寄情于山林里的志趣。

    但是,到了唐朝,隐居已经不单是文人志趣,也变成了一些人当官的捷径,被称为”终南捷径”。这些人借着隐居,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抬高自身的声望,为的是引起朝廷注意,更快得到任用。

    所以,这句“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其实也是在叮嘱崔九,不要学别人走终南捷径假归隐,而是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我们再来说下一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武陵人这个典故,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中说,晋太元中,武陵有个打鱼人偶然误入了桃花源,发现这里的居民与世隔绝,简直就是另一个洞天,很惊异。但他在那里住了几天就离开了。等他后来想再去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这句用典,字面意思是说:不要学那个武陵渔人,在桃源里玩几天就走了。其实,也是在暗示崔九,如果他只是想拿退隐当跳板来求官,那他是不可能真正享受到山林美妙的,如果有一天他又想弃官退隐,他或许再也找不到那种内心安宁的境界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还是要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隐退到山林之间,那就尽情地领略丘壑之美,不要再有当官的念头。

    远离喧嚣,方能见山林之美。

    诗的内容讲完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吧:

    《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万卷好书栏目下一期,继续讲读。

    和我一起读书吧!我是杜豆豆,倾一生之力,读万卷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欢迎关注我。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阅读全文]...

2022-07-14 10:09:53
  • 小池古诗词考点解析

  • 小池古诗词考点解析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 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 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 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 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阅读全文]...

2022-07-13 16:45:17
春晚古诗的解析 - 句子
春晚古诗的解析 - 语录
春晚古诗的解析 - 说说
春晚古诗的解析 - 名言
春晚古诗的解析 - 诗词
春晚古诗的解析 - 祝福
春晚古诗的解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