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文房四宝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文房四宝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文房四宝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文房四宝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文房四宝的起源
文房四宝,是*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他们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房四宝的起源,欢迎大家欣赏!
*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因为*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笔
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文房四宝之湖笔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发现的史前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现简写作“笔”)。
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杵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终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一定要是古代的那种磨的墨也可以是专门的黑墨)。
纸
纸,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幺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 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从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
砚
洮砚《乐尊开窟》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幺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于砚呢?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文房四宝之洮砚(水月观音)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究是:质地细腻、润泽净纯、晶莹*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水之地为佳。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以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
砚需常洗,不得与沾染,每发墨必须砚净水新。墨锭则愈古旧愈好,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储旧,而必须加新。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价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
*的文房四宝-笔
*的文房四宝之一,一般指毛笔,是一种源于*的传统书写工具。种类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等等来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的文房四宝—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
毛笔是古代*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名称来历
毛笔,是古代*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当下还有有知名的“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店毛笔。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代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商族人的日常书写是毛笔字。可惜因为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商王朝的存在。
早期的毛笔
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在一些岩穴中、石崖上绘刻有彩画、线画、浮雕等,这就是岩画。绘制这些岩画,最初是用具有一定“笔”功能的天然物品,这些器具,算是最早的“笔”了。
关于毛笔的起源,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蒙恬造笔”。湖笔之乡的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流传有蒙公(指蒙恬)造笔的故事,称蒙公为“笔祖”。蒙恬所造之笔,用料多样,是属于兼毫之类的毛笔,制造工艺也较复杂。这种兼毫毛笔,不可能是初期的毛笔。所以也有人说,所谓“蒙恬造笔”的“造”字,指的是制造之“造”,而不是创造之“造”。蒙恬虽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改进了毛笔的制作技术,在文化史上也是有贡献的。
毛笔的发展
1930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弱水)地区,发现一支西汉毛笔,这就是著名的“汉居延笔”。笔杆木质,整支笔杆劈为四爿,合成圆杆,笔头被夹入末端,外缠以细枲,表面涂漆固定,笔杆顶端用木帽束缚。这种结构,可在笔头用废后更换笔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退笔”。
历史上有退笔冢的故事。相传在陈、隋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永欣寺僧人智永(“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练字异常勤奋,“积年临书《千字文》,得800本,……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取而瘗之,号退笔冢”(《书法正传》)。
汉代“披柱法”的发明,是毛笔制造工艺的重大改进,至今仍然是我国毛笔制作的主要方法。
自三国时代以后,《笔方》与《笔经》先后问世。《笔方》、《笔经》分别记述了两种制笔方法。前者为分毫,有心,不裹纸;后者为杂毫,无心,裹麻纸。
在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已形成制笔中心,在我国制笔史上首次出现了专业产地。用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制作的紫毫笔称为“宣毫”。
我国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技术曾远传许多国家和地区。唐代来华的日本僧人(“遣唐僧”)就曾把一些文具带回国,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毛笔。
唐宋时期,宣州制笔能工巧匠很多,唐代宣城陈氏即为“作笔名家”,创造了“诸葛法”。
宋代无心散卓笔的出现与流行,与当时书写方式改变有关。宋以前多是跪坐于*,低案悬腕书写,宜用坚挺笔毫。宋代高桌高椅日益普遍,再加上为表现书画上不同的艺术效果,促使笔毫的多样化。
湖笔的兴起
自南宋偏安杭州,制笔业也随之由宣州一带移往江浙一带。湖州善琏镇一带,所产之笔称为“湖笔”。自元以后,昔日声名显赫的“宣笔”便逐渐式微,并为“湖笔”所代替,湖州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善琏镇成为“湖笔”之乡。
元代,除湖笔外,湘笔也很著名。湘笔原为唐代郴州笔,为在现湖南*沙市兴起的一种名笔。
明清众多制笔名家不仅在笔毫上大展技艺,在笔的外形上,也多彩多姿,有管笔、斗笔、楂笔(楂笔笔管短粗,宜书大字)等。在管料上更是各显其华。有金管、玉管、象牙管、紫檀管等。此外,在笔管的装饰上,更是巧用绘雕。明清两代,以“湖笔”为代表的制笔业,确已达到了我国毛笔制作史上的巅峰。
毛笔选择
好的毛笔,都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
尖:
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采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
指笔尖润开压*后,毫尖*齐。毫若齐则压*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难检查这一点。
圆:
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
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写进来坚挺峻拔。关于这一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
文房四宝【五律】笔墨纸砚胡秉言笔翠竹化玉管,绝代四德全。
挥洒墨如意,苍毫劲健欢。
轻描凤漫舞,龙跃若惊天。
千古留佳作,神颖传万年。
墨 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
规矩方圆定,花鸟松鹤偎。
圭玄韵味足,砂麝聚青瑰。
存迹经年远,余香依旧挥。
纸 塑身薄如翼,泼墨弄丹青。
鸿雁报音信,诗词诵韵精。
雅俗各品味,经典万年灵。
苦辣酸甜事,包容千古明。
砚 秉承亘古奇,妙手绘端庄。
百世玩石友,松腴掭润香。
盘龙闹墨海,野露和乌霜。
厚重蓄神蕴,深沉存雅堂。
唐代才女作诗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
诗中所歌咏的就是砚、笔、墨、纸。
这样的句子。
文房四墨纸砚,雅人四好,琴棋花中君梅兰竹菊中医四诊问切笔墨纸砚的意思就是笔还有墨还有纸。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的意思是文雅的人爱好是弹琴书画。
花中君子是梅兰竹菊这四种花。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是,中医诊断要通过望还有文还有问还有切迈。
文房四宝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汉族文房四宝:汉族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笔、墨、纸、砚在宋代已成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有考古学上发现也可作证。
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的南宋许峻墓中,就发现了整套“文房四宝”用品被随葬的现象。
再如河北张家口辽代张文藻家族壁画墓的壁画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见最早将笔、墨、纸、砚同绘于一处的“文房四宝”图画。
其中7 号墓“童嬉图”壁画中(如图),有四童子藏于后面嬉戏的柜子,发掘者认为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认为,应当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纸张、画轴、书札等。
这幅画的墓主人张文藻卒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与苏易简、梅尧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为相*。
这些无不说明,如果笔、墨、纸、砚不是经历时代的积淀,逐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实用基础,那么“文房四宝”一辞是不会在宋代终成专门用语的。
说起来,“文房四宝”中的“四宝”谱系还有据可考,但作为书写、读书等专用处所的“文房”的起源,却实难考实得多。
像唐代杜牧《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中所言“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已是我们迄今能看到的比较早的“文房”用辞了。
因此说“文房”一辞于唐代就已出现,或者还可能更早一些到南北朝时期,当不至于引起太大异议。
但问题是,我们这里提到的文房,其实多属于概念或属性范畴,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文献著录、考古发现以及研究成果,能告知我们唐代的文房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形态。
将有关文房四宝的起源研究,延伸到与其关的书画空间场景中,是在变笔、墨、纸、砚的静态讨论为书画者行为的空间动态考察。
因为文物的研究方法乃至文物观,正在发生从单体到整体再到群体的转变,了解和复原古代书画用具与文房乃至与文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书法用具发展的史脉。
换言之,如果说文房是“文房四宝”的空间载体,那么,文人则是文房的活动主体。
没有文房承载的文房四宝是孤零散乱的用具,而没有文人活动的文房则是没有活力的空寂建筑。
纸、墨、笔、砚。
笔、墨、纸、砚,是写毛笔字的主要文具,对于学*书法,把字写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称之为“文房四宝”。
一、笔我国的书画用笔是用动物毛做的,故叫毛笔。
毛不同物理性质就不同。
用不同的毛制作的毛笔性能也就不同。
毛笔以笔性区分,可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三种。
软毫以羊毫为主,其性柔软,弹力小,摄墨量多。
文学常识: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惯。下面小编整理了文房四宝常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笔、墨、纸、砚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见韩愈《毛颖传》):
笔:中山人毛颖。中山是古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战国时为赵国所灭。据王羲之《笔经》记载,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中山属赵,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另有人因宣城多产笔,也称之为宣城毛元锐,字文锋的。
墨:绛人陈玄。古时绛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绛县,所产之墨较为有名,为朝廷贡品,而墨又以陈年、浓黑者为上品,故称之为绛人陈玄。又:南唐时燕人李廷圭以松烟造墨,光泽可鉴最负盛名,后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称墨为燕人易玄光,字处晦的。
纸:会稽褚知白。古时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出产贡纸。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而褚与楮音同形*,故有人从人的'姓氏中取“褚”为纸的姓氏,称之为会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华阴多产纸,称褚知白为华阴人士,字守玄。
砚:弘家陶泓。隋唐时期,天下陶砚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汉时弘家郡(今河南灵宝)所产最负盛名,砚中间下凹以存墨汁,故称之为弘家陶泓。也有人称以石料所制之砚为石虚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仅给笔、墨、纸、砚取了名字,而且还给它们封了官职。笔:书写用品,因笔杆以竹管作成,使用时要饱蘸墨水,故封之为中书君、管城侯、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故封之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毫州楮郡*章事;纸:性柔韧,可随意裁剪,且以洁白者为佳,故封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砚储墨之器,质地坚硬,帮封之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
唐代才女薛涛曾作诗《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诗中所歌咏的就是砚、笔、墨、纸。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自古至今,一直深受文人雅士和凡夫俗子的喜爱。现就文房四宝在古代诗歌中的称谓分类归纳一下:
一、笔
玉管“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
翠管“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唐·李远《观廉女真葬》)
银管“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元·袁桷《薛涛笺》)
象管“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筠管“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唐·韩偓《安贫》)
斑管“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
毫管“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
寸管“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
毫“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笔》)
兔毫“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
弱毫“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秋毫“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唐·朱逵《怀素草书歌》)
寸毫“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
霜毫“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银毫“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
玉兔毫“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
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
毫锥“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西晋·左思《咏史》)
弱翰“岂无弱翰,才不克赡。”(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
寸翰“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魏·曹植《薤露行》)
毛颖“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
栗尾“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鸡距“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寄松管笔》)
诸毛“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锥“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
退锋郎“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二、墨
玄圭“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宋·杨万里《春兴》)
玄玉“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明·高启《赠卖墨陶叟》)
玄珠“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
陈玄“赖石陈玄典籍传,肯教边腹擅便便。”(宋·庄季裕《鸡肋篇》)
乌丸“秦郎百好居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陈师道《古墨行》)
乌玉玦“*者唐夫子,速致乌玉玦。”(宋·苏轼《孙莘老寄墨》)
《文房四宝》阅读原文
文房四宝不仅有使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文房四宝》阅读原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阅读原文: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文房四宝》阅读题目: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文房对联(精选100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对联吧,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你想知道对联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房对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001、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002、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
00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
00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00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00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007、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00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
009、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0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0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
0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
0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0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
0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0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0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
0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0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
020、清风明月本无价;*水遥山皆有情。
0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
0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
0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
0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
025、睡至二二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0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
0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
0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0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0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0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032、每闻乐事先惬;或见奇书手自抄。
0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0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
0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
0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0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0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0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
0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
0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
0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0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0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
0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
0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0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
0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0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文房四宝诗句
描写文房四宝的句子
文房四宝的诗句
含文房四宝的古诗
关于文房四宝的诗句
关于文房四宝的诗词
描写文房四宝的诗句
有关文房四宝的古诗
描写文房四宝的古诗
描写文房四宝的诗词
关于文房四宝的古诗词
写文房四宝的古诗词
有关文房四宝的古诗文
吟诵文房四宝的古诗词
文房清供的古诗
写文房用品的古诗
文房常识的古诗
从香草到文房的古诗
关于文房用具的古诗
描写文房的古诗词
文房昌蒲的古诗意思
进新房四句子
写给宝宝的英文句子
爱宝宝的唯美句子英文
二十四扫房子的古诗或散文
表达爱宝宝的英文句子
宝妈微商的软文句子
宝宝照片配文字经典句子
订房的句子
订房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