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关于断句古诗是谁写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断句古诗是谁写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断句古诗是谁写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断句古诗是谁写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 语录(2k+) 说说(2) 名言(501) 诗词(22) 祝福(1k+) 心语(61)

  • 《断句》古诗原文及译文

  • 《断句》古诗原文及译文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时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断句》古诗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断句

      宋代:苏麟

      *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译文

      靠*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题解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范仲淹是宋朝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学问很好,能诗能文。他写的《岳阳楼记》十分著名,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不说吧,心里又很不*衡。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他吟诵着诗中的“*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作者简介

      苏麟(969~1052前后),宋杭州属县巡检。见[宋]俞文豹《清夜录》[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水楼台: 此故事出自宋俞文豹编撰的《清夜录》。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对部下很宽厚,常举荐随员做官。据说,他在浙江做官时,部下都经他举荐当了官。只有一位叫苏麟的人,因外出办事不在跟前,未被范仲淹举荐。於是,苏麟作诗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范仲淹何等聪明,看到他的诗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因此,写了封推荐信,使苏麟得到升迁。此诗以后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用以讥讽藉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2-11 01:02:10
  • 有趣的标点古诗和断句76句

  • 有趣,经典
  •   我爸爸是一个省略号,他有没完没了的事情要做。早上,爸爸六点起床,洗洗刷刷,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早饭,就拿着黑色手提包,像箭一样冲出了家门。晚上,他刚吃好晚饭就走进书房,开始自己未完成的工作,第二天又是这样去上班。爸爸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就像没完没了的省略号,把陪我和弟弟玩的时间也给省略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感叹号!每当早上起床的闹钟一响,她总是立马就喊:宝贝,快点起床!快点刷牙洗脸!快吃早饭!小心噎着!放学刚回到家,妈妈又喊:快去做作业!作业刚做好,妈妈的声音又传来了:快去跳绳!好像不把我的耳朵喊出茧子就决不罢休呀!

      我的弟弟是一个小逗号。他脑子里整天想着吃、吃、吃,而且还特别逗。有一次,我们在外婆家吃饭,外婆做了一大桌可口的饭菜,大家正吃得津津有味,忽然弟弟朝着一样东西指啊指的,我们以为他要吃菜,大家都夹给他,但他都不要,嘴里不停地喊着饼饼,饼饼原来弟弟看中了那个酷似大饼的防烫用的圆垫子,不仔细看真像一个大饼。我马上拿给了弟弟,以为他要玩。可是,刚给他,他就在圆垫子上狠狠地咬了一口。我喊道:弟弟把圆垫子当大饼了!大家反应过来后哈哈大笑,真是一个十足的小逗号!

      而我呢,就是一个小问号。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为什么我要长大?我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问问题,脑筋急转弯不断,爸爸妈妈常常被我问得一个头两个大,只要一看到我的小嘴巴一动,就想赶紧躲起来。

      你看,这就是我们有趣的标点家庭,每天都在发生着美好而有趣的故事,我爱我的标点家庭。

    标点家庭作文

      说起标点符号家庭,那就非我家末数了。

      !―老爸

      因为我爸看足球的时候,输了就会感叹道:“哎!真可惜呀!太遗憾了”赢了嘛,就会又感叹道:“好!好!真不错!~~”然后,又好像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不一会,就好像从沉醉中苏醒过来。一遇到事情,就爱感叹。所以嘛,感叹号非我老爸末数了。

      “―老妈

      我老妈很爱说,你说一句,她就有10句等着你。这次,我没考好,老妈居然教育了我3小时,我慌称肚子疼,你猜我妈怎么说的?她居然说:“没关系!我才说了一半,等你好了,我再说。”我当时,差点当场晕过去。哎!~~真是拿我这个唠叨老妈没办法呀!哪位“大虾”给我出个招?

      ”―我

      我妈是前引号,我就是后引号呗!我可也是我们家的`“话林高手”,虽比不上我老妈,但,也工夫了得!每次吃饭,我和我老妈就开始了一次重大的“演讲”,通常,把我老爸说的都糊涂了。甚至有一次,竟把我爸说晕了,去医院抢救了半天。怎么样,我和我妈的“说话技术”了得吧?嘿嘿!~~

      ……―我哥

      我哥嘛!不爱说话。做什么事都很少说话,大概他太懒,把话都省略了。我老妈还用我哥说我,说我不像女孩,一点也不文静。我妈居然还说:我哥我俩换一下,我哥应该是女孩,而我应该是男孩。

      这就是我的标点家庭。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觉得奇怪。家庭是由人组成的,怎么是标点符号呢?别急,请听我说:

      “逗号”妈妈:每天下午一回家,妈妈的表演就开始了。“你为什么还不煮饭!每天都是我做饭,累死了。”这是说爸爸的。“建安,今天在学校老师又表扬你了吗?”这是说我的。“小美,把作业写工整。”这是说妹妹的。你说,一家人就她指手画脚,整日里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烦死人了。活脱一个小“逗号”。

      “冒号”爸爸:我刚放学回家,爸爸就开始发号施令:“快写作业!”我急忙打开书包,开始写作业,写了半天才写完。他又大声说:“怎么这么慢?以后写作业快点!”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没想到爸爸这么威严。

      “问号”我:我是问号。喜欢思考各种问题,比如鱼为什么睡觉不闭眼?植物为什么会春天发芽,秋天收获?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等等。弄得妈妈也听烦了,就说:“问你爸去,你爸知道的多!”

      “省略号”妹妹:妹妹还小,说话还不太利索。经常这样:“哥……哥……我……去……上……学了。”惹得全家哄堂大笑,连一向严厉的爸爸听了都“多云转晴”了。

      现在你明白了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我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快乐学*,幸福成长。我爱我的“标点符号”家庭

    [阅读全文]...

2022-05-04 03:14:52
  • 木兰诗的断句

  • 木兰诗的断句

      木兰诗断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阅读全文]...

2022-07-14 09:52:29
  • 木兰诗原文断句

  • 阅读
  • 木兰诗原文断句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诗原文断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兰诗断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阅读全文]...

2022-04-29 11:45:50
  • 文言文的断句

  • 古诗文
  • 文言文的断句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的断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并掌握。也因此,2004年《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

      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

      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阅读全文]...

2022-04-26 01:12:33
  • 雁门太守行断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断句,希望大家喜欢。

    1、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3、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6、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7、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词》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1、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12、不去*,鲁难未已。——《左传》

    1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1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阅读全文]...

2022-06-27 02:27:31
  •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

  • 古诗文
  •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四、......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五、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六、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七、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第八、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拓展内容】

      文言文判断句式整理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2)“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5)“……,……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7)“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阅读全文]...

2022-05-02 19:24:30
  • 关于采薇的作者是谁(《诗经·采薇》古诗)

  • 诗经
  •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当我读到这两句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这两句诗太美了,一个杨柳依依,写出春天柳树刚刚发芽,柳枝迎风摆动的春意盎然的景象。而雨雪霏霏却一下让人感受到冬日的凄迷。

    一来一往,时空转换,岁月更替。

    如果不看全诗,会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或者友情诗。然而,它却是一首战争诗篇,或者说军旅诗。

    这首诗讲诉的是一位普通的士兵,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原的朝廷无论如何更替,他们却绕不过与边境上少数民族部落的战争。于是,在《诗经》里,描写战争和军人的诗篇就有很多,很多。

    而《采薇》就是一首非常唯美却酸楚的军旅诗歌。它是《小雅》中的诗篇,但风格却完全是国风的风格。

    诗一开篇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广阔的大地上,山野间,田边地角,一丛丛的薇冒出来了,这是初春时节,丛丛的薇把大地染绿。他们也是在这样一片大地上抗击猃狁。

    薇又称为野豌豆,它的幼苗可以食用,因此,在远古时代,先民们采摘野豌豆苗食用,充饥,甚至用于祭祀。而戍边战士也会采薇,用以果腹。

    这是真实的情景。更像是一个驻守边关抗击玁狁的军人梦中出现的情景。这个长满野豌豆的地方是他的故乡,是他熟悉的地方。

    当年,他的母亲用野豌豆养育了他,也许,在采薇的女子中有他的恋人。可是,这一切只能在梦中出现,他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也许他心仪的女孩早嫁人了。

    他没有家室,没有固定的地方,和战友们为了抗击猃狁,辗转奔波,餐风露宿,不知多少年,他想家,日夜思念着故乡,可是,他却回不去。

    野豌豆苗渐渐长高,长出嫩叶,他和战友们开始采薇,他想,家乡的姑娘们开始采薇了吧!他心仪的女孩肯定也在里边,只是,她也许成了母亲。可是,他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太多的征战,太多的徭役,当时的军人不仅仅打仗,他们还要做其他的事情,根本没有回家的机会,战事的胶着,让他们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哪儿可能回家。

    而他们驻守的边关,连鸿雁都飞不过来,又有谁为他们传递家书,为他们捎回故乡的消息。

    春天渐渐过去了,薇也长老了,枝干硬了,叶子也老了,不能食用。可是,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只因为猃狁侵犯中原,只因为战事频繁,只因为连年征战。

    日子一年年过去,多少春夏秋冬,物换星移,多少次,野豌豆苗从萌芽到长叶到叶子变老,到结出野豌豆,野豌豆又掉在地上,长出新的野豌豆苗。他们也老了,边关的风沙吹老了他们的脸庞,岁月剥夺了他们的青春。薇年年都有新生,而他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还有,和他一同戍边的将士,有多少长眠在边关。

    其实,戍边战士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他们思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回家是他们迫切的愿望,他们为漫长的戍边生涯痛苦,但他们却不怨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抵抗玁狁,那么家乡的薇会被血染。他们的亲人会遭殃。所以,他们只得忍受。

    棠棣之花开了,金黄的花朵点缀着春天,将领的马车开过来,多么气派,四匹骏马拉动的战车开来了,多么壮观。我们怎么敢停歇呢?战斗接连不断,捷报频传。在战车的掩护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他们的战马强壮,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他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抵抗猃狁的来犯。

    终于,战事告一个段落,年老的士卒得以回家,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季,纷纷的雪花漫天飞舞。这纷飞的雪花在常人看来是一种浪漫,但对于戍边的士卒,天气恶劣却更容易遭遇来犯之敌。当然,更增添他思念故乡的忧伤,当他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春天,可是当他踏上回归故乡的路,却不知多少年,岁月的流逝,青春的溜走,生命的匆匆,让人倍感忧伤。他走在道路上,却徘徊不前,*乡情更怯,他不知故乡以何等面目来迎接他这个儿子,不知家里的情况如何,父母怎样。茫茫旷野,他孤独地行走,无人知道他的哀伤,无人安慰他的哀愁。

    这是一个普通的戍边士卒的哀叹,他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边关,为了抵抗猃狁,他和战友们连连征战,风餐露宿,没有修整,没有闲暇的功夫回家,直到老了,才能够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回想他的战斗生涯,心情感慨万端,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融入诗句,一种家国情怀和思乡担忧牵挂和对无休无止的战争的痛恨与无奈油然而生。

    季节更替,物候变化,从薇的发芽长大变老,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时空变幻,岁月流逝。但不变的却是士卒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阅读全文]...

2022-02-22 04:09:23
  • 春晓古诗作者是谁148句

  • 经典
  • 春晓古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春晓便是他的佳作之一。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阅读全文]...

2021-11-30 12:42:49
  • 少年中国说朗诵稿全版及断句

  • 少年
  • 第一幕:

    背景音乐:沉思(演奏时间5分钟)

    舞蹈(1-2分钟)

    同时,开场白(增加内容):

    甲: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

    乙:这是一个承前起后的时代。

    甲: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乙: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甲乙: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甲:*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成就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

    乙: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

    甲: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

    乙:请欣赏《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第二幕:(朗诵时间约2分半钟)

    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三分钟)

    齐:《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齐: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甲: 少年中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戊: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乙: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丙: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戊: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己: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最后一句合拍)

    甲: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乙: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齐: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阅读全文]...

2022-06-08 03:08:40
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 句子
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 语录
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 说说
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 名言
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 诗词
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 祝福
断句古诗是谁写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