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南北的古诗

关于带有南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南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南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有南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2) 语录(1) 说说(4) 名言(508) 诗词(256) 祝福(1) 心语(52)

  • 关于南北的诗句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欧阳修《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许浑《赠别》

    江波何似西湖曲,村烟相对峰南北。——刘辰翁《菩萨蛮·春日山行》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入关廿里原秋雨,南北寒暄一岭分。——乾隆《雪》

    人生几冬至,南北均行役。——黄彦*《元符己卯冬至先君罢兴国令宿皇恐滩有诗云倦》

    妙笔今传千古愿,长城南北一条心!——老舍《内蒙即景·七》

    西湖南北宝峰环,塔寺园亭碎点斑。——项安世《皋亭山》

    中秋夜月白如银,照见东西南北人。——白玉蟾《山歌三首·中秋夜月白如银》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杜甫《别赞上人》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韦庄《秦妇吟》

    古钗封寄玉关秋,天咫尺,人南北,不信鸳鸯头不白。——纳兰容若《天仙子·天咫尺》

    路岐有南北,素丝无变移。——李白《古风其五十九·恻恻泣路岐》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水调歌头·游泳》

    更夜雨、匆匆别去,一杯南北。——辛弃疾《满江红·曲几蒲团》

    不受世间拘束,任东西南北。——朱敦儒《好事*·渔父词》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秦观《好事*·梦中作》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

    天枢限南北,地轴殊乡国。——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昔苦南北,动成云雨乖。——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咫尺天南北,想像云窗雾阁,人在古瀛洲。——宋*《水调歌头·寄诚夫兄在江南,时克在史馆校》

    东西南北人,何必怀此都。——赵蕃《别齐之》

    南北虽无适,东西亦似萍。——贯休《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顺风波以南北兮,雾宵晦以纷纷。——刘向《九叹》

    当初乱离谁料此,南北中分指淮水。——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

    出门恍惚忘南北,故国何在山连天。——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

    昏迷蒙兮浩恍惚,了者瞀兮失南北。——张耒《愬魃:》

    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杜甫《谒文公上方》

    *生南北逐蓬飘,待得名成鬓已凋。——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功名自昔须横草,南北于今赖灌瓜。——陈造《次王帅韵后诗呈叶教授·业履冰壶器镆邪》

    又有茗荈利,商贩给南北。——方回《泝行回溪三十里入婺源县界》

    故提齐而踧楚,掣赵而蹈秦,不满一朝而天下无人,东西南北莫之与邻。——阮籍《大人先生传》

    生死往来多少劫,东西南北是谁家。——寒山《诗三百三首》

    这回休也,燕鸿南北,长隔英游。——苏泂《雨中花/夜行船》

    遂隳中天业,南北成分离。——王祎《国宾黄先生之官义乌主簿赋诗奉赠》

    南北支离叹此身,相逢俱是梦中人。——卢龙云《谒别吕翁祠》

    欲辨南北戒,须窥越胡门。——洪咨夔《答及甫和·束发读连山》

    东西南北少知音,终年竟岁悲行路。——戎昱《苦辛行》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白居易《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当时坐客各南北,谁忆重游泛木兰。——梅尧臣《依韵许主客北楼夜会》

    官共狐裘三十年,纷纷南北笑莺迁。——晁说之《再和·官共狐裘三十年》

    南北畿圻,盗兴五期。——陆龟蒙《战秋辞》

    佛者别南北宗,儒家分朱陆氏。——刘克庄《六言偈四首·佛者别南北宗》

    嗟我吏隐者,志在山南北。——陈造《饯寄定海交代》

    [阅读全文]...

2022-03-11 14:23:21
  • 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 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如下是精心为你挑选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欢迎大家踊跃阅读!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阅读全文]...

2022-03-07 23:18:42
  • 立冬节气南北谚语

  • 谚语,节气,立冬
  • 立冬节气南北谚语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说到谚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谚语一般是通过口头传播,流传下来的.。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谚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立冬节气南北谚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立冬节到,快把麦浇。

      2、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3、立冬打雷要反春。

      4、冬耕灭虫,夏耕灭荒。

      5、冬季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

      6、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7、追肥浇水接划搂,三个环节要紧扣。

      8、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9、地里棉柴拔个净,来年少生虫和病。

      10、冬天耕地好处多,除虫晒垡蓄雨雪。

      11、田要冬耕,羊要春生。

      12、立冬无雨一冬晴。

      13、立冬打软枣,萝卜一齐收。

      14、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15、腊月初八,冻掉下巴。

      16、立冬有风,立春有雨;立冬有风,夏至有雨。

      17、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

      18、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19、秋蝉叫一声,准备好过冬。

      20、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21、麻田搞深翻,麻秆顶破天。

      22、秋冬多耕地,来年多打粮。

      23、干菜晒满筐,不怕年景荒。

      24、粮田棉田全冬耕,消灭害虫越冬蛹。

      25、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26、冬天耕下地,春天好拿苗。

      27、种麦到立冬,来年收把种。

      28、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29、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30、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31、麦子过冬壅遍灰,赛过冷天盖棉被。

      32、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33、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34、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35、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36、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

      37、立冬适时巧耕地,碱地养坷垃。

      38、立冬冬耕,宜早不宜晚。

      39、立冬不倒针,不如土里闷。

      40、立冬麦子要长好,冬灌少不了。

      41、立冬无雨,把麦浇,湿冻冻不死,干冻冻死了。

      42、立冬深耕细耙苗儿壮。

      43、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晴一冬。

      44、立冬不倒股,就怕雪来捂。

      45、立冬耕地如水浇,开春无雨也出苗。

      46、立冬土地耕得深,瘦土出黄金。

      47、立了冬,把地耕。

      48、立冬冻水,浇罢紧划锄,保墒增温苗舒服。

      49、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阅读全文]...

2022-05-19 16:04:00
  • 南北方春节*俗差异

  • 春节,放假
  • 南北方春节*俗差异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方的新年*俗也会略有不同,让我们看看我国的春节*俗有哪些,南方北方过年又有什么差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北方春节*俗差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方的新年*俗也会略有不同,让我们看看我国的春节*俗有哪些,南方北方过年又有什么差异。

      关于春节民俗,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

      小年*俗:祭灶、扫尘

      南北差异:北方腊月二十三 南方腊月二十四

      传说中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这天,家家户户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同时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摆上供桌放上供品。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人们都要开始扫尘,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彻底地进行大扫除,做到窗明几净,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除夕*俗:年夜饭、守岁

      南北差异:北方守岁 南方围炉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晦气之语,此外,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俗:开门炮仗、拜年

      南北差异:北方吃饺子 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此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俗:回娘家

      南北差异:北方吃面 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讲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俗:剁小人、迎财神

      南北差异:北方放鞭炮 南方派利是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不过不论是何种庆祝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一个更欢乐更祥和的春节!

    [阅读全文]...

2022-04-14 06:39:51
  • 鲸落南北的唯美句子

  • 唯美,个性
  • 鲸落南北和且听风吟是情侣网名吗

    应该不是,据我所知,鲸落南北的情侣网名应该是 鲨掉东西。

    应该是为了对应这个有点脏话意味的鲨掉东西,才衍生出的鲸落南北。

    而 且听风吟 是村上春树的一个中篇小说。

    不出意外,不是情侣网名。

    个人见解,鲸为巨物,而落南北则说明此鲸非比寻常之鲸而更为巨大,所以女生应该是觉得自己属于有才能与领导力,且稳重之人。

    之前见过几个特别棒的山河 满目山河远道 绵绵思远道

    鲸落南北名字比较中性,我觉得男性女性都会叫,也许是男性更多些。

    鹿离~鹿殇~鹿起~鹿鸣~鹿弃(泣)“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很美哒~希望有帮助~望采纳

    倦鸟归西 鲸落南北 幸会曾有过你这个意思就是说鸟儿疲倦了就会回到西边的家里去,鲸鱼总是会在海洋里。

    她感到很庆幸曾经遇到过你,忘不了你

    [阅读全文]...

2022-05-12 15:59:23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

  • 杜甫,河南,河北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注释]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阅读全文]...

2022-02-17 04:46:45
  •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 文学,发展
  •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220年—5*),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欢迎参阅,希望喜欢。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指的就是从东汉建安时期到隋朝统一*中间大概四百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尖锐,这也促进了思想的大**,文化的大发展,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由于统治*不稳定,各个利益集团明争暗斗,导致了很多受过教育的有才华的文人雅士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甚至有许多人因为政治理想和统治者的意见不同而获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历史时期诞生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具有其特殊的文学特点。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文学特点

      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的背景

      1.1士族垄断制度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垄断状况特别严重的历史时期,士族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很大的政治权利,他们在政治上进行垄断,家族内世袭贵族,许多出身贫寒没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往往怀才不遇,得不到晋升的机遇,无法施展胸中的抱负,这种严苛的社会现象造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很多对士族的不满和庶族期望得到晋升、掌控政治权利的情绪特点。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存在政治垄断的畸形社会现象的弊端,但其同时也是*历史上文学思想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文学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已经逐渐式微,社会混乱碰撞中产生出了许多新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势,三个教派都有其大量的信奉者,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明确的体现。

      二、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过程总体可以分为建安文学、两晋文学以及南北朝文学三个大时期,这三个时期风格有一定的差异,特殊的社会背景使文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是建安文学,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就是“三曹”,“三曹”即曹操、曹植和曹丕,除此之外还有“建安七子”以及女文学家蔡琰。正始文学指的是魏朝后朝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任务便是“竹林七贤”。魏朝后朝时期,司马氏掌握朝政大权,统治手段残酷、政治十分黑暗,许多文人都选择了隐居山林明哲保身,在这个时期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盛行,文人们都以此为精神支撑对黑暗的统治进行消极抵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是批判现实,但是与悲怆刚烈的建安文学相比,更多的是无奈和唏嘘。

      两晋文学具体分为东晋文学和西晋文学,东晋文学的特点是追求在语言形式上的创新,更加注重对仗等文学形式,作品内容大多是表达*凡文人心中的抱负,期望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士族的垄断;西晋王朝的统治者虽然对于文学发展不够重视,但是也涌现出了许多的文学家,例如“太康文学”,其特点是更多的追求个人意向的抒发,追求文笔的优美工整。

      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朝与北朝的文风迥然不同,这在南北朝的民歌中得以体现,这些区别和文学特点与当时南北朝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特点

      3.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通常来说,文学自觉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文学从学术中单独分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别;

      第二,把文学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分门别类,进行相对细致的划分,能够自觉的产生对文学作品审美特性的认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2文学逐渐摆脱了传统儒家的控制

      以前的文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传播儒学观念的带有目的性的教化文献,而现在的文学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抒发胸臆、交流感情的具有很高欣赏性的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作为服务于政治、服务于教化的手段越来越少了,文人雅士们开始用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胸怀,文学逐渐的变成了个人的兴趣行为而不是功利行为,文学创作从前呆板固定的格式得到极大的改变,抒情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文人们已经不遵从儒家所要求的克制情感的传统观念,为后来唐诗的发展发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魏晋南北朝文人组织活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开始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追捧,文人们的地位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文人们的'社交活动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集团从此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荣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格局和发展趋势[J].史学月刊,2010(10).

      [2]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之儒家思想倾向[J].求索,2011(2).

      [3]罗宏梅.魏晋南北朝文论特征探析[J].文艺研究,2011(3).

      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

      1、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指的是诗歌呈现出的俊爽刚健的风格。建安是汉献帝年号,这类诗歌普遍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等。

      2、七言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正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3、南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气质刚健、爽朗,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较广阔,《木兰诗》为其代表作;南朝民歌则倾向于抒写男女恋情,风格缠绵清丽,《两洲曲》》是其代表作。

      4、阮籍代表作是以忧生念乱之情写下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诗大量运川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实感,思隐而辞丽,呈现出瑰然特异的风貌。唐代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师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人生实感辑录。

      5、.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散义家。田同生活是陶渊叫诗的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其诗歌兼有半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白然。

      6、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自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中围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7、鲍照以其特殊的身世感,发为歌唱,恃调激昂,气势雄健,对李白、杜甫的影响较大。在曹丕的《燕歌行》音响久沉之后,鲍照以其十八首《拟行路难》及大量匕言歌行的杰山艺术成就,奠定并开创了七言诗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把诗歌的描绘对象从山水展到一般自然景物,并以大量的新变体诗把五言创作推进到律化,为五言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他的创作实践,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谓永明体,是在齐武帝水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声韵,对仗工整,文辞华美,篇幅短小整饬。

    [阅读全文]...

2022-07-09 08:18:16
  • 南北朝大诗人鲍照首创玉壶冰 强调自己的纯洁

  • 诗人,纯洁
  •   南北朝刘宋王朝有一位大诗人鲍照,写有一首《代白头吟》,开篇就是: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鲍照用“玉壶冰”来自拟,强调自己的“纯洁”。本来冰就很纯了,再加上还盛放在玉壶里,那就真是“冰清玉洁”了。鲍照在诗坛的地位,可誉为南北朝时期的李白。从此,后辈诗哲们就再也忘不了这个装着冰块的玉壶了,而拾人牙慧的最有名的,当数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

      提及王昌龄,首先想到的无疑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这位大佬并非一味的粗犷、豪杰,他的情感其实极为细腻,写起送别诗来,也是唐人中的佼佼者。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隆基的开元之治刚刚结束,王昌龄如同好友李白一样,都在仕途官场上蹉跎不堪。好在这一年,王昌龄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边冰心在玉壶。

      当时,北方人王昌龄在江宁县(今南京)做县丞,有一位友人要离开前往洛阳,王昌龄携手相送,直到如后辈柳永那般“竟无语凝噎”后,才叮嘱朋友,回到洛阳,如果有亲朋好友询问,那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依然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王昌龄到底有多么冰清玉洁,史料的记载很少。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录有王昌龄的生活轨迹,却过于简单,好在字少,料却很足。辛文房认定王昌龄乃太原人,还是开元十五年(727)的进士。要知道,唐代每年考中进士的人,才区区几十个,远不如明清时期“扩招”后的规模。

      唐代的进士几乎都能大红大紫,真是帝国精英中的精英。比王昌龄晚出生半个多世纪的另一位才子孟郊,考了两次未中,到了46岁才登榜,高兴得要死,赶紧写诗,把以前的生活直接概括为“龌蹉不足夸”,而现在就突然大发特发,能“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王昌龄虽也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正途出身,仕途却很“龌蹉”,连个县令都捞不着。这倒罢了,他还总是遭贬谪。比他小个三岁的李白,曾写过一首不亚于“一片冰心”的送别诗,即朗朗上口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要送走的,正好是王昌龄。不过,李白当时根本就不在王昌龄身边,只是“遥有此寄”,而他所谓的“夜郎西”,便是王昌龄要被“下放”的湖南湘西一带。

      王昌龄考中进士后不久,在河南汜水县做县尉(副*)时,就曾被贬往蛮荒的岭南任职。与后来的“夜郎西”一样,王昌龄被贬的原因都是所谓的“不护细行”,即生活不检点,有些放浪形骸。

      大凡人不*则鸣,在南京的时候,王昌龄送别友人,疾呼自己君子坦然,“一片冰心”还赫然沉沉地压在玉壶底。

      安禄山起兵反唐后,王昌龄在湘西弃官而去,东行至安徽亳州时,被当地刺史闾丘晓所杀害。这位刺史,据正史记载,性格极其偏执,也不知王昌龄触痛了他哪个部位的敏感神经,才遭此大难。王昌龄被誉为写“七绝”的唐人第一高手,比李白出名更早,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莫名其妙地与唐玄宗牵头打造的大唐盛世,一道死去。

      怪就怪王昌龄不该用鲍照的典故“清如玉壶冰”。大约三百年前,冰清玉洁的鲍照先生,在刘宋皇室的激烈内讧中,站错了队,死无全尸。三百年后,更为冰清玉洁的王昌龄,也在乱世中殒命。

    [阅读全文]...

2022-05-03 07:45:52
带有南北的古诗 - 句子
带有南北的古诗 - 语录
带有南北的古诗 - 说说
带有南北的古诗 - 名言
带有南北的古诗 - 诗词
带有南北的古诗 - 祝福
带有南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