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关于古诗词的重要地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的重要地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的重要地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的重要地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3) 说说(126) 名言(1) 诗词(8k+) 祝福(56) 心语(1)

  • 苏轼在*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 苏轼,智慧
  • 苏轼在*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在*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本文从其思想、人生观、文艺观等入手,并透过其作品的风格创新、特色、意境、词学渊源及其词学改革、流派、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剖析其整个词学体系的嬗变过程和词学创作的脉络,对其在*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略作刍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据研究,苏轼进入词坛较晚,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信中所谓“*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词的创作中,苏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苏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词学史。前人关于苏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大量关于研究苏轼对于*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苏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据此,笔者试图以苏轼的思想作为主轴,以其作品作为副轴,对苏轼的词学成就进行研究。

      一、苏轼的思想及其词学观

      苏轼出身礼仪簪缨之家,一生思想深受儒、道、佛的影响,加上天生对于绘画、书法等文艺的秉赋,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苏轼本人的艺术创作思想,乃至于形成其本人独特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又不断地渗透在其词学作品之中。

      词学在晚唐温庭筠、冯延巳、南唐后主李煜等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成功转型以后,“词为艳科”几成定论。宋初由于天下旧乱而入治不久,纲纪败坏,士风颓废,文人词作相互酬和,粉饰太*,形成了带有卑弱浮靡之气的“西昆派”局面。苏轼之前,北宋词坛依然盛行晏殊、欧阳修等被号为“词中西昆”的词学风格,而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只有到了一向主张创作不落窠臼的苏轼手中才大发光彩。

      首先,在苏轼思想中,一种以“挺立士风”、“有补于世”的道德自觉和“载道”精神成为指导他本人艺术创作的核心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张载 语)的儒师精神也正是苏轼本人的终极理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年的苏轼洋溢着一股积极入世的情怀,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他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之际回忆道: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在该阙词中,苏轼回忆道自己少年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畅想着能够凭籍自己的“胸中万卷”,努力“致君尧舜”,实现古圣贤的大同理想。也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情怀,苏轼作品中要求一种“载道”的道德教化的味道才显得愈加浓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他在射猎中抒发着自己的豪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疆场杀贼,为国捐躯,这正是这种浓烈的“载道”精神和努力践履传统“忠恕之道”的思想在作品的渗透和潜在体现。

      其次是苏轼词学观中的“务实”的思想。他在《答谢民师书》明显提出作品反对“贵华而贱实”的艺术理论,而是认为作品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还进一步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1],强调作品中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强调了心灵感触的至关重要。比如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洋溢着对于其第子由的无限怀念之情,在《江城子》中所写“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对于亡妻的悲痛追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凝结在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印记,化成了他本人最为真挚的情感。

      其三是作品中强调的“革新独创”的精神。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苏轼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绘画的艺术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也是苏轼本人向来所秉持的一种不落窠臼和追求脱俗的艺术境界。比如苏轼本人“以诗为词”的词学本体论的见解中,他认为词应该从诗歌中**出来,然后再“细琢歌词稳称声”[2],使之韵律可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此外,他本人对于“檃栝词”的开创、本人自度《贺新郎》词派、本人作品中突破“词协音律”的藩篱等等,如后人评价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3],都体现了其本人词学观中的革新和独创的开辟精神。

      其四是苏轼追求“**”的思想。这种“**”的实质是人文思想和自我精神的**,并将这种自我**的意识渗透到艺术作品中的过程,创作上则表现为作者对于传统格律、传统风格、传统词牌等的突破。诚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从《东坡乐府》中可以看出,苏词的题材不仅融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色彩,还更多地出现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这是对于词体裁的**,格调的**和思想境界的**。苏轼在《与蔡景繁书》中曾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这里所说的“新词”即指他对于“檃栝词”的创作,而在《与陈季常书》中也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这里所指的“新词”又指他对于豪放词的尝试。叶嘉莹先生认为苏轼的作品中:“有冯延巳挚烈深沉的执着,有李后主滔滔滚滚的奔放,有晏殊情中的思德圆融,有欧阳修疏隽豪放的意兴和柳永开阔博大的气象。”在苏轼手里,词体被**,词的境界被**,词人的精神被**,正是这种强烈的**思想的渗透才促使苏轼成为继往开来的“士大夫词”的集大成者。

      二、苏词的创作实践及贡献

      苏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的三教精神,加之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之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逐渐在其“道德人生”和“学问人生”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观念,在词学创作中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观,并将之深深地融汇在他自己的词学创作之中,表现为:

      (一)苏词的风格特色

      从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所开创之“花间词”,到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词”,再到“富贵词人”晏殊、“婉约词人”欧阳修等人的词的风格嬗变过程中,苏轼不仅对这种“花间词”和“士大夫词”均有所继承,对于柳永的“慢词”风格有所沿袭,并且还对于豪放词有肇创之功,对于婉约词有所开拓,并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之豪放词风、姜夔之“清雅”词风等。

      首先是苏轼本人对于“豪放词”的开创。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高度评价了苏轼对于艳丽风格嬗变和豪放风格肇创的意义。诸如在传诵千古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之中,苏轼纵横恣肆,奔放洒脱,又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其词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乃至于后世盛誉他“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4],“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缈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5]。南宋苏派词人刘辰翁亦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些议论都高度地评价了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和历史意义。

      其次是对于婉约词的继承和开拓。苏轼的词包罗万象,体裁风格多元,在婉约词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婉约词的艺术内涵和境界。比如他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中的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该词被王国维赞为历代咏物词的最工,又如在《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全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对于极其*淡的景象,词人却能够极其细腻地表达他的婉转深情和伤怀情绪,极尽婉转缠绵之思而不细碎,赋予词以极其感人动情的艺术魅力,并且给人以《雎鸠》“哀而不伤”的艺术享受,难怪张炎在其著名词评著作《词源》中盛赞苏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其他词作中,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被王士桢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浣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被贺裳评为:“不在‘晓风残月’之下。”以上均说明了苏轼不仅局限于“花间词”的继承,还能够脱其窠臼,不作无病**之语,又能感人肺腑之深的新的艺术境界。

      (二)苏词意境的开辟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诚然,他的词几乎囊括了从传统的闺闱恋情、山水田园、咏物记事乃至于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之作,是故其词的意境也豁然开朗,蔚然成观。元丰二年己未 (1079,苏轼四十四岁),案《东坡年谱》“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经历此“乌台诗案”,苏轼的词作和词风也经受了一场大洗礼,也成为他人生艺术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以后,苏词的境界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他的思想逐渐转入“出世”的释道空灵之中,此可从他元丰四年辛酉 (1081)作《东坡易传》和次年即“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6]”等得到资证。此后他一连创作了系列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的优秀词篇。

      总的考察,苏轼豪放词的意境多汪洋浩荡,奔放恣肆,犹如天马行空,自有不可羁勒之势。如《白雨斋词话·卷六》评价说“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此极超旷,而意极和*。”最著名的是他元丰五年贬黄州以后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眺望浩荡大江,与周边苍莽大地所凝合成的壮丽图轴,胸中不禁激起无限愁思,问道在绵延的时间轴上,尚余多少风流人物?而这些人物却已早早被这浩淼江水和沧澜之浪淘尽矣!起句便将无限的历史时空完美地凝结在作者的笔端之中,同时也一吐作者沉积多年的胸中块垒,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情。据刘尊明先生研究,他认为苏轼“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 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7]”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素庵手批东坡词》);《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正是这种“词家李白”的境界才使得后世形成了独特的“苏门四学士”和“豪放词派”等追崇群体。

      苏轼是个词作的“千手观音”,在婉约词方面,苏词的境界又变得婉转而不妖艳,柔情而不颓废,感怆而不伤神。譬诸在他贬居黄州,而在定惠院寓居所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首,意境上,“缺月”“疏桐”“漏断”“孤鸿”几个意象的组合,塑造了一个极其幽邃和静谧的环境,衬托了极其寂寞、孤苦的心境,最后又以孤鸿自喻,“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透出一丝凄怆的寒意,极尽哀婉缠绵之情思。正如胡寅在《酒边词序》所言:“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此并非溢美之词,而正是指出了苏轼对于柳永、晏殊、李煜、冯延巳和欧阳修等人以来的“慢词”、“富贵词”、“花间词”再到“士大夫词”的脉络递承和弘扬革新,一变“伶工之词”的格调和境界,这可以从《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和著名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作品考察中得出,而这也正是他本人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所说的“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的婉约词的'创作。

      (三)苏轼的词学改革

      上文中论述到苏轼词学观中的革新思想,这种革新思想渗透在作品中则表现为苏轼本人对于词学体裁、韵律等方面的革新。宋代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正突出了其对于诗词歌赋等各种体裁在融会贯通基础上渗透至词学的创新之处。据笔者统计,在苏轼现存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主要革新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体裁的革新。苏轼在四十岁左右才进入词坛,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年代,而他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却颇作小词,……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文章提及的“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词,这充分说明了苏轼一开始就以扭转词坛浮夸颓靡之风为由而进行尝试了。由于苏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艺概》),其体裁遍及怀古、政论、闺闱、悼亡、咏物、言志等等,于是一新天下耳目,一辟宋词新局面。如他最早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里,其恢弘志气足以使“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如其著名的咏月作《水调歌头·中秋》则被王国维誉为“宋词第一”, 又如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所写的五首《浣溪沙》,不仅坚持了他一贯的“以诗为词”的诗学本体论,还加入了俚语,使之具备浓烈的乡村生活气息。

      二是词学韵律的变革。长久以来学界对于苏词是否“协律”的问题颇有微词,笔者在此做点刍议。考之于《醉翁操·自序》中对于“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中“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的评价和“细琢歌词稳称声[8]”、 王灼“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9]”等条,历史上基本认可苏轼本人知晓音律的结论。然而像李清照等以为苏词“不谐音律者”、“句读不葺之诗”的见解实正是陆游:“先生非不能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和宋人王灼:“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10]”所言。而苏轼的这种大胆的革新也正是其本人努力于词的**的理想,是其对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现实践履,强调不以韵律的边框限制而束缚词的境界。

      三是新词体和新词牌的开创。首先是关于“檃栝词”的开创。“檃栝”有度量之义,櫽括词体乃指将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苏轼是首先引申进了檃栝词体并为之实践的人,比如其《哨遍》櫽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水调歌头》櫽括韩愈的《听颖师琴诗》等,这是苏轼词学的一大贡献。他在《东坡乐府》中提及,在其刚开始尝试时“人俱笑其陋”,后“使家童歌之,……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才感受到其魅力。曹冠在櫽括苏轼《赤壁赋》序时说:“东坡采归去来词作《哨遍》,音调高古。”对其创作深表赞誉。其次是苏轼自度新曲的贡献。在“令引*慢”的词牌格调之中,苏轼不仅有所继承、改造,可贵的是他尚能够“自度曲”以开创新词牌,比如对于唐代词牌《浣溪沙》,苏轼以46首之多高居唐宋词作量之首,将一首并不起眼的小令词进行大规模的创作;而其《水调歌头》则得到宋词作家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评价,并且后世为之附和了大量的“用东坡中秋韵”、“用坡仙韵”的《水调歌头》“和韵词”;《念奴娇》一调自苏轼以后,则出现了如《百字令》、《百字歌》等约20余个的异名,而《赤壁词》、《大江乘》等皆取义于东坡《赤壁怀古》一词,成为宋词长调中影响最大的名篇;更重要的是苏轼还自度了《贺新郎》的全新词牌,该词牌又名《金缕曲》,清人又有名《雪月江山夜》者,最早见於《东坡乐府》,特别是在“南渡”以后,该词牌对于辛弃疾、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林后学发挥了至为重要的影响,是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及贡献。

      三、苏词在历史上的影响、地位及其缘由探究

      苏轼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不妨先将视线转移到宋史上以管窥苏词在其时的影响:徽宗年间,苏轼已逝,据史料称“徽宗年间,虽禁‘苏学’”,然“四海文章慕东坡,皆画其像事之。[11]”文人学子愿意冒着鼎镬之祸而拥护苏轼,足见其影响之大,更重要的是,其时以“六君子”[12]为主的“苏学”门派已蔚然成风,比如“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说:“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而其所以契合长公(苏轼)者颇深。”夏敬观在《吷庵手校淮海词跋》中也说:“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词。”如此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邃,到了南宋又出现辛弃疾、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豪放词”继承者,并真正意义上形成影响深远的派别。而实质上,苏轼的种种影响与其本人多舛的仕途、复杂的思想和始终徘徊在“出入世”的精神等是有着必然的渊源关系的。

      另,重要的是,“苏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六君子”时期,难能可贵的是“苏学”的影响在封建史上从未间断。据《*词史》[13]和《*历代词研究史稿》[14] 等史料分析,北宋灭亡后,苏轼词派分为南、北两个支派。一派行于北,盛行于中州,以《东坡乐府》为主,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等名家所崇,该派作品多收录于元好问《中州集》之所搜集;另一派传于南,则为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词人所崇,词风激昂慷慨,陈词激烈,颇有苍莽遒健之势。宋灭金兴,乃至于明清之际,苏轼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从南宋陆游、辛弃疾,金元好问,明袁宏道,清陈维崧、查慎行、纳兰性德等词林后学的继承,对于清初“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影响等,一条清晰而完整的“苏学”脉络得以展现,或学其纵横恣肆,或承其“载道”士气,或摹其清婉隽永,或*其淡雅清丽等等。如此可见,无论是苏词中“豪放派”、“婉约派”、“清雅派”的形成还是后来的“南北分化”,苏词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后世词史的轨迹。

      苏轼为何能够在历史上形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和如此崇高的地位?笔者以为,缘由一:苏轼本人对于传统“大同”“忠恕”“纲常”等儒家大精神、大人格的禀赋。由于苏轼的思想从根砥上有着儒学的“载道”“匡济”的理想,加上豪放豁达的性情,形成了他作品中,既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又有“养浩然之气”的孟子阳刚气息,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苏派”词人深为感染,特别是在飘摇欲坠的北宋*历“澶渊之盟”和“南渡”以后,在“废池乔木,尤厌言兵”的山河破裂岁月之中,“苏派”爱国词人正是在这种鞭策下延续着一种豪放不羁和“经时济世”的精神和“忠国忠君”的思想。比如苏轼在元丰六年(1083)夏秋所作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所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其时他刚经历了“乌台诗案”遭贬黄州,而他却以极其阔达的胸怀面对这人生的际遇,在这种精神的深深地影响下,后世如陆游《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等等,陆、辛两人也正是在这种报国无门和遭遇贬官之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其词风对于苏词有明显的沿袭痕迹。

      缘由二:苏轼本人多舛的人生历程。从《东坡年谱》考察得知,从熙宁二年到元丰五年这十几年间,苏轼先后经历了王安石“新政”和“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贬杭州通判、“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以及“乌台诗案”后贬黄州团练副使和“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并“两游赤壁”的系列重大人生和心身的变故:从“旧党”到“*”、从“熙宁变法”到“元祐更化”的政治事件、从辗转密州、徐州、湖州再到贬职黄州、常州、杭州。这期间,苏词的精神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得他由原先的“豪放”而转入早年的“婉约”之中,并超越了早年的“婉约”之风,使之渗透了“眼界大”“感慨深”(《人间词话》)的“士大夫”忧患观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品格。此外,苏轼本人的家学渊源(苏洵、苏澈等对其影响)、自身的天资禀赋、动荡的社会局势等等也成为影响其创造的相关因素。

      四、结论

      在苏轼的整个词学生涯中,受到其本人的人生阅历、志趣等内在精神的影响,在秉承传统词学的基础上,苏轼通过对于前人的“钩玄索要”和自己的艰辛探索,改革和开拓了词的新模式和新境界,使得词的风格、意境、体裁、韵律等得到大**,并透过其独特的审美观、文艺观和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词林后学”的探究和整个*文学史的轨迹,为*词学和词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拓展

      人物生*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苏轼像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阅读全文]...

2021-11-25 02:21:53
  • 重阳古诗词

  • 重阳,节日
  • 1、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2、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3、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6、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7、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8、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9、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10、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1、暗凝伫。*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12、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3、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4、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7、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8、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9、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1、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2、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23、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24、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5、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6、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7、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8、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29、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0、*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31、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2、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34、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35、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36、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7、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8、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39、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40、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1、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42、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43、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44、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5、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6、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4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8、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49、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50、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51、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阅读全文]...

2022-03-23 22:58:53
  • 诗名含有位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位字的诗词

  • 寄杜位(位京中宅*西曲江,诗尾有述)

    杜甫〔唐代〕

    *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

    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寄杜位(顷者与位同在故严尚书幕)

    杜甫〔唐代〕

    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峡中为客恨,江上忆君时。

    天地身何在,风尘病敢辞。封书两行泪,沾洒裛新诗。

    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 其二十四 皇帝再升位诣饮福位用《乾安》。

    郊庙朝会歌辞〔宋代〕

    维皇亲享,至再至三。礼备乐奏,层陛森严。粢盛芳洁,酒醴旨甘。

    云车风马,从卫观瞻。

    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 还位用《乾安》。圣祖位酌献用《祖安》,高宗御制,见前。

    郊庙朝会歌辞〔宋代〕

    皇帝瑞庆,长发其祥。纂系悠远,溯源灵长。德之克明,休烈有光。

    配天作极,孝飨是将。

    二月廿九日秋审过堂抚辕大堂外设公案三座邵小村中丞居中位余与藩司居东西位恭纪

    唐赞衮〔清代〕

    左右班联肃,寅阶旭日宾。垂衣钦舜治,解网慕汤仁。

    三宥恩施大,群生感被均。哀矜心勿喜,欲使众情伸。

    过燕支寄杜位

    岑参〔唐代〕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杜位宅守岁

    杜甫〔唐代〕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西江月·离位翻为姹女

    王*〔元代〕

    离位翻为姹女,坎宫却是婴儿。自因两个隔东西。始用黄婆通意。每遇阳生冬至,方能夫唱妻随。一时齐会赴瑶池。共饮刀圭欢戏。

    和先师宏智和尚五转位颂·匣里青蛇吼

    释慧晖〔宋代〕

    宝剑横斜天欲晓,洗净魔佛逼人寒。匣中阴阴光生处,衲子徒将正眼看。

    五位

    释慧温〔宋代〕

    兼中到,天寒大雪长安道。五陵才子锦袍新,马蹄乱踏琼瑶草。

    [阅读全文]...

2021-12-31 07:54:56
  • 含有位字的古诗词 带位字的诗词名句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虚实篇》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格言联璧·学问类》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四节》

    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尚书·周书·武成》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列传·卷二十四》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论》

    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三略·上略》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第二十八章》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孔子家语·弟子行》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围炉夜话·第九九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佚名《富贵不能淫》

    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位尊身危,财多命殆。——《格言联璧·悖凶类》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韩非子·喻老》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荀子·王制》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韩非子·备内》

    君王舅子三公位,宰相家人七品官。——《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弟子规·谨》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韩愈《师说》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杜甫《杜位宅守岁》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甫《杜位宅守岁》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杜甫《杜位宅守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佚名《苏秦以连横说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佚名《喜怒哀乐未发》

    升显位,励相臣。——武则天《制袍字赐狄仁杰》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韩愈《争臣论》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李康《运命论》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伤哉?——《曾国藩家书·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艺文类聚·卷二十三·人部七》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尚书·周书·周官》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论衡·卷一·逢遇篇》

    [阅读全文]...

2022-01-17 07:19:04
  • 重阳节的古诗词

  • 重阳节,节日
  • 重阳节的古诗词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中重阳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

      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唐】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

      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

      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浙上重阳

      【唐】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

      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

      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

      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唐】张登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

      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

      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

      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阅读全文]...

2022-03-31 20:26:11
  • 描写重庆的古诗词

  • 文学
  • 描写重庆的古诗词

      重庆是“山城”,是“雾都”,是吃货的天堂,亦是古时文人墨客钟情之地。因此描写重庆的古诗词不计其数,他们诗意地将重庆的山水、城郭甚至是火热的天气藏在古诗词中。正是这些诗词的存在,让重庆更添了一份气韵。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描写重庆的古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峡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岑参《初至犍为作》

      因为三峡多为古时游人进入重庆的通道,所以对于三峡的描写,也多参杂着情感。李白的“思君不见下渝州”正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郦道元的《三峡》一文虽不是诗词,但是其名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似乎三峡再美,也不敌心中的那抹愁思。

      巫山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其四》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李贺《巫山高》

      元稹的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让巫山这个地方顿时声名大噪,巫山的云也成为一大盛景。李贺的这首《巫山高》则偏向于写景,突出了巫山的巍峨。

      巴山(缙云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巴山其实就是重庆市北碚的缙云山的古称,在古代巴山接送了许多被贬谪官员,再加上巴山夜雨现象明显,因此多给人以凄凉之感。

      二、城郭

      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是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白帝城下临瞿塘天险,有高屋建瓴之势,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因此,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刘禹锡、黄庭坚、范成大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了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被称作“诗城”。

      奉节县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的《竹枝词》共有11首,均是仿三峡民歌“竹枝词”所作。而竹枝词这首民歌,正是刘禹锡到夔州(奉节县)任刺史时所得,因此刘禹锡以及他的11首竹枝词可以说跟奉节关系密切。另,白帝城也位于奉节县内,属于奉节辖区的一部分。

      万州

      布帆一转见钟楼,落日青山古万州。

      老去三巴惊岁晚,客中无雁示乡愁。

      ——赵熙《万县》

      赵熙是清代著名诗人,也是描写重庆最多的诗人,他留下了不下100首描写重庆的古诗词。其中最出名的一首莫过于《重庆》当中的“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这一句了。

      重庆过年*俗

      赏腊梅

      重庆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腌腊肉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

      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

      扫阳尘

      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年夜饭、守岁

      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北方年夜饭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我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大年初一不能睡午觉,重庆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

    [阅读全文]...

2021-11-27 11:36:41
  •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

  • 重阳节
  •   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九日》

    唐·耿湋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7、《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8、《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9、《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阅读全文]...

2022-07-25 16:11:26
  • 描写重阳的诗句古诗词

  • 重阳
  • 描写重阳的诗句古诗词

    1、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2、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3、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5、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6、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佚名《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佚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8、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9、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10、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佚名《行香子·天与秋光》

    11、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12、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3、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4、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5、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17、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8、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9、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0、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21、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2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4、暗凝伫。*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25、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26、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7、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28、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29、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0、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31、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2、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33、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34、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35、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36、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37、绝塞*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38、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39、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40、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41、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42、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43、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4、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45、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6、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47、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48、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49、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50、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王逊《西夏重阳》

    [阅读全文]...

2021-11-30 22:56:51
  • 《重读徂徕集》古诗词

  • 《重读徂徕集》古诗词

      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

      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勉尽三四章,收泪辄忻懽。

      切切善恶戒,丁宁仁义言。

      如弭子谈论,疑子立我前。

      乃知长在世,谁谓已沉泉。

      昔也人事乖,相从常苦艰。

      今而每思子,开卷子在颜。

      我欲贵子文,刻以金玉联。

      金可烁而销,玉可碎非坚。

      不若书以纸,六经皆纸传。

      但当书百本,传百以为千。

      或落於四夷,或藏在深山。

      待彼谤焰熄,放此光芒悬。

      人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

      无穷在其後,万世在其先。

      得长多几何,得短未足怜。

      惟彼不可朽,名声文行然。

      谗诬不须辨,亦止百年间。

      百年後来者,憎爱不相缘。

      公议然後出,自然见媸妍。

      孔孟困一生,毁逐遭百端。

      後世苟不公,至今无圣贤。

      所以忠义士,恃此死不难。

      当子病方革,谤辞正腾喧。

      众人皆欲杀,圣主独保全。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於苍翠石,立彼崔嵬巅。

      询求子世家,恨子儿女顽。

      经岁不见报,有辞未能铨。

      忽开子遗文,使我心已宽。

      子道自能久,吾言岂须镌。

    [阅读全文]...

2022-04-08 09:22:21
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 句子
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 语录
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 说说
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 名言
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 诗词
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 祝福
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