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仄的判断

关于古诗词*仄的判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仄的判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仄的判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仄的判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2) 说说(118) 名言(623)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诗词大会题库判断题

  • 教育
  • *诗词大会题库判断题

      《*诗词大会》缘何火爆如斯?它是实实在在唤醒了*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民族内心的美好情怀和高远志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词大会题库判断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来的喜事是: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阅读全文]...

2022-07-06 04:07:29
  • 古诗词韵律中的*仄知识归纳

  • 知识,文学
  • 古诗词韵律中的*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仄两大类。*,就是*声(普通话分为阴*、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的意思。如果让*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仄是:**|仄仄|**|仄,仄仄|**|仄仄|*。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如烟”对“似帐”,是**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新”对“晚”是*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那么,只要遇到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声(阴*、阳*)的,才会造成辨别*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韵书或多练*才能消除的;但是,*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拓展:古诗词韵律操诗词集锦

      1、梅花(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暮归 符 野

      来时迎旭日,归去霞披时。

      天边飞鸟白,池面绿映赤。

      3、悼正弘禅师(唐) 孟浩然

      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

      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4、山中留客 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5、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6、 春日(南宋)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 悯农(唐)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示儿(宋) 陆 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游山村黄昏所见(明) 靳 书

      翁担山中柴,妪洗池旁菜。

      对歌水底鱼,也唱天边白。

      10、 秋浦歌(唐) 李 白

      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 夜会问答(唐) 皮日休

      霜中笛, 落梅一曲瑶华滴。

      不知青女是何人,三奏未终头已白。

      12、耶溪泛舟(唐) 孟浩然 (用后四句)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清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13、燕

    [阅读全文]...

2021-12-14 14:03:41
  • 高屋建瓴的意思及造句_古诗的*仄及韵律

  • 经典
  • 九库说说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高屋建瓴的意思及造句。

    高屋建瓴[gāo wū jin lng]

    【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

    【*义词】: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造句:

    1、他高屋建瓴而受到人民的尊敬。

    2、*法制思想从全局着眼,高屋建瓴,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3、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高屋建瓴地对网络出版的前景和发展网络出版的策略作出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描述;其次,还创造性地提出,网络出版的发展模式分两方面:商业运营模式和内容传播模式。

    4、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5、会上不但有越来越多的综述,这样你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整个领域,也有个人报告-15分钟的小报告介绍新进展。

    6、他那锐不可当的气势即使不含高屋建瓴的思想也业已征服了反方的辩论者。

    7、走进街区,一片繁华,到处高屋建瓴!

    8、基督真正被质疑的不在于高屋建瓴,而在于十字架。

    9、不含一点阻碍,韩信以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之势一路夺得胜利,业已定了三秦,*了齐地,立下了大功劳。

    10、领导的发言高屋建瓴又玄机暗藏,使小王一时琢磨不透,心里就像揣了几十只小兔子一样。

    11、面对新趋势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深刻领会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意义,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构建新世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12、王立群到河大附中讲学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演讲不时搏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13、高屋建瓴地描述市场的需求以及本企业的产品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

    14、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15、这篇在重要时刻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16、我们首先要感谢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发表的高屋建瓴的深刻见解、中肯建议。

    17、本文采用了逻辑分析判断等高屋建瓴的方法,而非实证方法,对技术分析各种预测方法从源头上进行了分析。

    18、我们虚心地学*本地及中国各教育名家的先进教学方法,集众家之长,创造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方法,以教育为本进行教学,高屋建瓴。

    19、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采用优于传统方式的高屋建瓴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适用、可用的人才,而不要过于好高骛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和具体措施,既要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他讲话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他的演讲不时搏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21、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

    扩展阅读

    1、他高屋建瓴而受到人民的尊敬。

    2、*法制思想从全局着眼,高屋建瓴,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3、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高屋建瓴地对网络出版的前景和发展网络出版的策略作出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描述;其次,还创造性地提出,网络出版的发展模式分两方面:商业运营模式和内容传播模式。

    4、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5、会上不但有越来越多的综述,这样你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整个领域,也有个人报告-15分钟的小报告介绍新进展。

    6、他那锐不可当的气势即使不含高屋建瓴的思想也业已征服了反方的辩论者。

    7、走进街区,一片繁华,到处高屋建瓴!

    8、基督真正被质疑的不在于高屋建瓴,而在于十字架。

    9、不含一点阻碍,韩信以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之势一路夺得胜利,业已定了三秦,*了齐地,立下了大功劳。

    10、领导的发言高屋建瓴又玄机暗藏,使小王一时琢磨不透,心里就像揣了几十只小兔子一样。

    11、面对新趋势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深刻领会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意义,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构建新世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阅读全文]...

2022-01-16 03:46:55
  • 高屋建瓴的意思及造句_古诗的*仄及韵律

  •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高屋建瓴的意思及造句,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高屋建瓴[gāo wū jin lng]

    【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

    【*义词】: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造句:

    1、他高屋建瓴而受到人民的尊敬。

    2、*法制思想从全局着眼,高屋建瓴,成为*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3、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高屋建瓴地对网络出版的前景和发展网络出版的策略作出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描述;其次,还创造性地提出,网络出版的发展模式分两方面:商业运营模式和内容传播模式。

    4、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5、会上不但有越来越多的综述,这样你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整个领域,也有个人报告-15分钟的小报告介绍新进展。

    6、他那锐不可当的气势即使不含高屋建瓴的思想也业已征服了反方的辩论者。

    7、走进街区,一片繁华,到处高屋建瓴!

    8、基督真正被质疑的不在于高屋建瓴,而在于十字架。

    9、不含一点阻碍,韩信以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之势一路夺得胜利,业已定了三秦,*了齐地,立下了大功劳。

    10、领导的发言高屋建瓴又玄机暗藏,使小王一时琢磨不透,心里就像揣了几十只小兔子一样。

    11、面对新趋势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深刻领会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意义,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构建新世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12、王立群到河大附中讲学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演讲不时搏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13、高屋建瓴地描述市场的需求以及本企业的产品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

    14、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15、这篇在重要时刻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16、我们首先要感谢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发表的高屋建瓴的深刻见解、中肯建议。

    17、本文采用了逻辑分析判断等高屋建瓴的方法,而非实证方法,对技术分析各种预测方法从源头上进行了分析。

    18、我们虚心地学*本地及*各教育名家的先进教学方法,集众家之长,创造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方法,以教育为本进行教学,高屋建瓴。

    19、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采用优于传统方式的高屋建瓴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适用、可用的人才,而不要过于好高骛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和具体措施,既要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他讲话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他的演讲不时搏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21、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古诗的*仄及韵律,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1-10 08:07:16
  • 有*仄的春节对联

  • 对联,春节,文学
  • 有*仄的春节对联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对联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什么样的对联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仄的春节对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为:家庭幸福

      2、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为:财源广进

      3、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为:吉星高照

      4、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为:喜迎新春

      5、一干二净除旧*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为:辞旧迎春

      6、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为:万事如意

      7、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为:喜迎新春

      8、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为:家和万事兴

      9、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安横批为:吉祥如意

      10、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为:春意盎然

      11、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为:好事临门

      12、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为:财源不断

      13、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为:山河壮丽

      14、春联对歌民安国泰喜字成双花好月圆横批为:国泰民安

      15、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为:欢度春节

      16、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为:五福四海

      17、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横批为:山河壮丽

      18、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为:恭贺新春

      19、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横批为:春满人间

      20、喜滋滋迎新年笑盈盈辞旧岁横批为:喜迎新春

      21、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为:五福临门

      22、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为:春回大地

      23、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安福寿多横批为:吉星高照

      24、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横批为:四季长安

      25、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为:万象更新

      家和万事兴

      万家欢乐*收

      五福临门添喜庆

      喜气临门

      金凤腾飞报喜来

      彩龙飞舞迎春到

      一路顺风

      步步登高年年顺

      出入*安日日兴

      五福临门

      八方财宝进门庭

      四面贵人相照应

      喜气洋洋

      五福临门添喜庆

      万家欢乐喜盈盈

      福满人间

      瑞雪飘飘福满地

      爆竹阵阵喜盈门

      迎春接福

      健康快乐夕阳美

      长寿幸福盛世春

      吉祥如意

      九州瑞气迎来到

      四海祥云降福来

    [阅读全文]...

2021-12-19 11:19:07
  • 诗名含有断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断字的诗词

  •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宋代〕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柳永〔宋代〕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清*乐·候蛩凄断

    张炎〔宋代〕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念奴娇·断虹霁雨

    黄庭坚〔宋代〕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李清照〔宋代〕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

    杨果〔元代〕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钱若赓断鹅

    褚人获〔清代〕

    明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有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乡人不*,讼于官。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莫不讶之。食顷,使人问鹅供不?答曰:“未。”又顷,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手指一鹅曰:“此乡人鹅。”众人怪之,守曰:“乡人鹅食草,粪色青;店鹅食谷粟,粪色黄。”店主服罪。

    当断吟

    邵雍〔宋代〕

    断以决疑,疑不可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里革断罟匡君

    佚名〔先秦〕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䍡,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

    辛弃疾〔宋代〕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阅读全文]...

2021-12-18 21:38:58
  • 对联*仄对法

  • 对联,文学
  • 对联*仄对法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对联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对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联*仄对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联的对法要求与*仄相合让对联整体流畅和谐,体现文字的精妙。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惯是「仄起*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仄发生了变化。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一联:“*千古;*人民万岁。”上联‘*’三个字和下联‘*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对不起*人民。

      阿袁撰陡门陈氏宗祠长联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仄相谐

      什么是*仄?普通话的*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声为*,上、去、入声为仄。*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仄仄**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衡。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第七切记三*尾,八忌上重下边轻。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阅读全文]...

2022-04-02 23:01:03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价值,选择,教育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也不同。

      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五、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八、实现人生的价值警示:

      (1)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不能用今天的成熟嘲笑前人的幼稚,也不能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妄自菲薄。

      (2)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坚持真理,走历史必然之路,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则是正确的原则。

    [阅读全文]...

2021-12-30 14:06:34
  • 生活小知识判断题

  • 生活
  • 生活小知识判断题

      判断题是一种以对或错来选择的答案。判断题是一种以对或错来选择的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生活小知识判断题,希望大家喜欢。

      1.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 (√)

      2.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所以它不占据一定得空间。(×)(占据空间)

      3. 井水清澈透明,是一种纯净的水。 (× )(富含矿物质,杂质,不是纯净水)

      4. 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 )(热带全年夏季,寒带全年冬季,印度半岛分为雨季和旱季)

      5.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沉在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水中的所有物体均受浮力)

      6. 凡是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动物,人们都把它们叫做昆虫。 (× )(人好像也有头、胸、腹,O(∩_∩)O~)

      7. 马铃薯是果实。 (× )(是蔬菜)

      8.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气体,“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散布在空气中)

      9. 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扁*的,大多分叶片、叶柄和叶脉三部分。 (√ )

      10. 磁铁能吸引各种金属。 (× )(不能吸引汞,也就是水银)

      11. 摩擦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尽量减小摩擦力。 (× )(很多时候我们故意加大摩擦力,加以利用,比如刹车系统)

      12. 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但植物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 )(互相影响,比如,树林里水汽重,空气清新)

      13. 一般物体(包括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个不好判定,一般情况下是的,有例外,比如水,降到零度开始结冰,不是收缩,而是体积膨胀)

      14. 水的沸点在任何时候都是100摄氏度。( ×)(不同的气温气压下,沸点会改变)

      15. 酒精灯给物体加热要利用外焰。 ( √)(外焰温度高,内焰温度低)

      16. 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 )

      17. 杠杆使用时一定是省力。 (× )(不同的杠杆用力,有时省力,有时费力)

      18. 人们的生产活动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衡。 ( ×)(不一定﹚

      19. 我国大部分地方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 ( √)﹙勉强吧﹚

      20. 粮食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唯一危机。(×)(不是唯一的)

      21. 大约70万年—20万年,有一群原始人类,居住在今天北京西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我们把他们叫做北京人。 ( √)

      22.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 )

      23.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把收来的*集中在虎门的海滩上,公开销毁。( ×)(应该是1840年6月3日)

      24. 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是李时珍发明的。 ( ×)(张衡发明的)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 )

      26. 藕长在水里,是植物的根。 (× )(植物的茎)

      27. 麻雀是以迁徙的方式越冬的。 (× )(麻雀是候鸟,不迁徙。大雁迁徙)

      28. 老鼠和羊都是杂食动物。 ( ×)(羊是素食)

      29. 空气制成的枪是利用空气被压缩后有弹力的性质制成的。 (√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利用枪将高压空气在极短的瞬间送入水中,形成气泡,气泡在水中发生膨胀与收缩相交替的振荡,即造成地震振动。)

      30. 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 (√)

      31. 一般*面图都在图的左上角画一个指北的指向标。(√ )(其实我看见的指向标在左下角,位置在哪应该无所谓的)

      32.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 )

      33. 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成阶梯状分布。 ( ×)(西高东低)

      34.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秦朝。 (√ )

    [阅读全文]...

2022-04-29 15:49:28
  • 定语从句先行词的判断

  • 教育,英语
  • 定语从句先行词的判断

      大家知道定语从句先行词的判断方法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定语从句先行词的判断方法哦,欢迎参考!

      定语从句先行词的判断方法【1】

      先行词是名词或代词,如果名词或代词后面有修饰它们的句子且它们在句中充当某一成分,它们就是先行词.

      把先行词还原到从句中,就能判断做什么成份.

      如: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first went to school.(先行词是day)

      从句=I first went to school on the day.

      (on the day 在从句中作状语=when)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that was very special to me.(先行词是day)

      从句=The day was very special to me

      (the day 在从句中作主语=that/which)

      定语从句先行词的判断方法【2】

      关于先行词这个问题,你先忘了英语,全部忘掉,我们先来看看中文中的修饰语,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只要你明白了中文的修饰语用法,英语自然也就会了.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

      我去年逛过的城市

      长着一头长发的女孩

      我们先来分析:上面三个是什么结构,你一看就知道,是名词结构(或代词),只不过加了一些修饰词做定语修饰主要名词,对吗?

      OK,英语定语从句意思搞定:“就是用英文句子来修饰先行词”就更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定语从句就是形容词”,修饰前面的名词或代词.明白吗?(翻译为………的先行词),不同的是英语定语从句要后置.

      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

      我去年逛过的…………(城市)

      长着一头长发的…………(女孩)

      OK翻译:Agirl(名词或代词) who is very beautiful(英语句子做修饰词相当于形容词)

      Agirl who is very beautiful

      The city(名词) I visited last year=形容词

      The city I visited last year

      A girl (名词)who has long hair.(形容词).

      A girl who has long hair

      好了,现在你不需要学*什么英语从句是代词还是副词,什么样的引导词等,现在只有一个理念你要明白,这非常重要,是框架,记住“定语从句就是形容词”紧跟先行词,一定翻译为…………的先行词,这是亘古不变的,打死印在脑海里!

      【拓展内容】

      定语从句先行词

      先行词是被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一定的'部分。之所以称它为先行词,是因为修饰它的定语从句总是放在它之后,先行词总是出现在定语从句之前,而不同于普通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形容词位于名词之前。

      定语从句先行词例句

      例句:This is the book which I am looking for.

      它是我正在寻找的书。

      其中的“the book”是先行词,“which”是引导词。

      例句:He is Mr. Robertson who comes from England.

      他是来自英国的罗伯森先生。

      其中的“Mr. Robertson”是先行词,“who”是引导词。

      例句:Was that a singer that sang Xi Yangyang?

      那个唱喜洋洋的歌手是谁?

      其中的“a singer”是先行词,“that”是引导词。

      定语从句先行词关系

      先行词

      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代词称为先行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称它为先行词,是因为修饰它的定语从句总是放在它之后,先行词总是出现在定语从句之前,而不同于普通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形容词位于名词之前。

      Don’t forgetthe bookthat I told you to bring.(“the book”为先行词)

      别忘了把我让你带的书带过来。

      关系词

      引导定语从句的词被称为关系词。关系词根据其在定语从句中的功能可分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

      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一般分为两层:即主句层(第一层),定语从句层(第二层)。

      种类

      常见的关系代词

    [阅读全文]...

2022-04-19 21:37:59
古诗词*仄的判断 - 句子
古诗词*仄的判断 - 语录
古诗词*仄的判断 - 说说
古诗词*仄的判断 - 名言
古诗词*仄的判断 - 诗词
古诗词*仄的判断 - 祝福
古诗词*仄的判断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