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关于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13) 语录(41) 说说(150) 名言(2) 诗词(8k+) 祝福(49) 心语(2)

  • 《送柴侍御》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送柴侍御》翻译赏析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柴侍御》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诗的内容来看,《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阅读全文]...

2022-05-31 07:48:26
  • 王昌龄《送柴侍御》

  •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两处作者喜欢去的地方。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阅读全文]...

2022-06-19 17:32:57
  • 王昌龄 《送柴侍御》

  •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两处作者喜欢去的地方。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阅读全文]...

2022-03-25 21:30:37
  • 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 阅读,语文
  • 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送别之意。友人远征,自当鼓励,不必挽留。临别之际,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

      C、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

      D、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

      E、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15、“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5分)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3分。B项“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也的决心”错,有对友人说不出的羡慕之情和不舍之情;D项“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5、(6分)①诗句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2分)②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2分)③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2分)

    [阅读全文]...

2022-01-28 04:14:49
  •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的唐诗鉴赏

  • 唐诗
  •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的唐诗鉴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的唐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

      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

      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

      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

      高适诗鉴赏

      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

      李侍御,名未详。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凭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这一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响亮警拔的声调,高亢有力的节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高适在诗中善于用四声组成抑扬亢堕的声调韵律,使诗歌显得声情并茂。如第一联中“对”、“指”两字,在意义上不但属对精切,声调上也去、上相对,显得抑扬有致。第三句中“万里外”三字连用去、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尤其是最后一联,“莫惆怅”三字,以“清而远”的去声煞尾,使节奏显得*缓委婉,情深动人。对句“看取宝刀雄”以金戈铁马、挥刀奋击的豪壮军旅生活,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在声调上,第三字用一上声“宝”字,最响亮有力,与后面既是写刀、又是写人的“雄”字相连,使诗句力重千钧,具有斩钉截铁之势。再加之全诗一律押易于表达乐观开朗情绪的东韵,和前面的中心音节相配合,使全诗神采飞动,音调铿锵,读之如“长空击鼓”。

      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辩体》一书中曾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而‘对飞蓬’三字,殊气馁不称,欲改作‘去从戎’,庶为全作。”正因全诗有一种雄浑壮阔的音乐美,故当胡震亨把此诗与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相比,认为:

      “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似皆从庾抱之‘愁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唐音癸签》卷十一)时,却遭到赵宦光的反驳,认为这两首诗相比:“如武夫之对韵士,而胡元瑞云‘二诗甚类’,予谓字面则同,句意悬绝”(见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四)。

    [阅读全文]...

2022-07-24 18:00:09
  • 《送路六侍御入朝》赏析

  •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

      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杜甫诗鉴赏

      这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春。762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变,避乱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763年正月,唐军收复幽燕,史朝义自缢身亡。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经激化了的各类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动荡的时局并未因此而真正*息。曾经因胜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欢快的火花,很快就破灭了。这首诗也是借聚散离合之情,抒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的。

      从诗的开头一句看,路六侍御应是杜甫儿时旧友。

      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以“童稚情亲四十年”真实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淡忘。

      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荒马乱、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两人是相同的,故曰“两茫然”。一别四十年,那能想到现在的重新会合?因此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加上— “是”字,使相聚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现在,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现在推想将来,又将如何呢?诗人把感慨集中地融洽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旨。

      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

      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自然勾起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和路再度相会,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从自身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与路的聚散离合,他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难以预料。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如今俱入老境。人生几何?“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采用诘问语,以咏叹出之,以表现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现在的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读时,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煞星突兀。

      但仔细体味,则“更为后会”,就已暗含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现在的“忽漫相逢”,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

      这样的突接,能掀起波澜,把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感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这样的逆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

      诗的后四句写景,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亦正是“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 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因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其语言措注,脉落贯输,则又丝丝入扣,于宏大中见精细。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5-13 18:57:33
  • 送李侍御赴安西_送生日祝福的句子

  • 生日,祝福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送李侍御赴安西》,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是不是觉得送李侍御赴安西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送元二使安西抒情的句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2-06 07:28:17
  • 古诗鹿柴王维

  • 古诗鹿柴王维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分享了鹿柴的鉴赏,欢迎欣赏!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3)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空山 但闻)

      (4)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5)C

      鉴赏

      殷璠谓:“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巻16)殷璠此论实际上道出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和意境浓郁(特别是禅境)的特点。“诗境与禅境本相同,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对王维的诗歌,特别是那些具有浓郁禅意的诗歌,我们似乎更多地注意到它们的表面的诗情画意,而对诗人笔下涌动着的禅境,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往往注意不够,甚至忽略。

      现在让我们来体悟此诗中浓郁之禅境。

      此诗首句“空山不见人”乃本诗一大前提也。此前题谓:空山(已蒙禅之深机也)非但不见人,亦不见光影,不见喧哗和尘世之干扰也。正如陶潜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而且在此山中,作者在体味着禅境、禅理以及禅带来的妙喜。

      在此前提下,分出两层:

      一谓:“但闻人语响”。即于“空山”当中所造之境,亦即寂静,为人声所破,即首句之境为本句所破也。然此句大有妙意:让首句之空寂进入人响,使整个流动之境顿出。此妙境正可用“鸟鸣山更幽”来比况。然此句亦显示首句作者心之静也:虫声、鸟声、流水声——大自然中一切声响皆被禅心屏去,一切皆归于空寂。

      二谓:“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空山不见人”,句中亦涵不见光影之意,亦有寒寂荒远之意,不然此地已成世人喧哗之地也。倘若说“人语响”打破声寂,那么此两句则打破色寂和幽暗也。林深幽邃,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谓:“夫夷以*,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竒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里不但是景观之“人之罕至”处,亦禅境之罕至处也。作者笔下这一缕光,明是夕阳,实亦禅境所至之美妙瞬间也,不可随便看过。“青苔”亦在王维常用,(如《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一:“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王右丞集笺注》巻2);《田家》:“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王右丞集笺注》巻11);《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王右丞集笺注》巻14));《闺人春思》:“闲花落遍青苔地,尽日无人谁得知。”(《王右丞集笺注》巻15))乃喻自身清净之物也。光照青苔之上,亦当大有佛家之深意也。二句合观,便知这夕阳入处,不但照见林中幽僻之景,亦照见林中幽僻之人,更似照见作者透悟莹彻之禅心也。

      清徐增谓:“此诗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真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而庵说唐诗》卷五)此说大秒,正合本诗深意。

      此诗艺术妙处,正如《诗法易简录》所评:“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存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言语’,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有专家评论此诗谓:“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刘学锴《<鹿柴>鉴赏》(《唐诗鉴赏辞典》第177,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正指出此诗之妙境,但于禅境之解说尚有欠焉。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注释:

      1、鹿柴(zh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描写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阅读全文]...

2022-06-14 02:19:57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词鉴赏

  • 庐山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词鉴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

      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

      大清早辞别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

      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

      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

      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

      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

      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

      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

      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

      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

      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

      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

      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

      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注释

      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2-03-17 18:19:35
  • 送别的诗句古诗

  • 送别,抒情
  • 1、送别南归路,复班三岘荆。——张嵲《送陆尧夫倅襄阳》

    2、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3、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其一》

    4、失意经寒食,情偏感别离。——顾非熊《下第后送友人不及》

    5、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6、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7、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老舍《内蒙东部纪游·陈旗草原二首之二》

    8、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卓文君《诀别书》

    9、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容若《采桑子·当时错》

    10、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李白《别中都明府兄》

    11、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12、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1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4、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15、离思著百草,绵绵生无穷。——孟郊《春日同韦郎中使君送邹儒立少府扶侍赴云阳》

    16、唱高人不和,此去泪难收。——李端《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外》

    17、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七夕》

    18、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周紫芝《卜算子·*上送王彦猷》

    19、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

    20、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21、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22、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3、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24、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25、折芳怨岁晚,离别凄以伤。——李白《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26、赠君卷葹草,心断竟何言。——李白《留别龚处士》

    27、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8、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张籍《蓟北旅思》

    29、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30、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李商隐《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31、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32、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3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4、一杯寒食酒,珍重送君行。——徐铉《送钱副使黎阳发运》

    3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36、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秋瑾《去常德州中感赋》

    3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8、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39、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40、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41、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4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43、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常建《送宇文六》

    44、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45、谁知念离别,喜见秋瓜老。——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煌煌帝王都》

    46、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元稹《寄赠薛涛》

    47、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48、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杜牧《归家(一作赵嘏诗)》

    4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0、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51、赠远屡攀折,柔条安得垂。——孟郊《折杨柳》

    [阅读全文]...

2022-04-06 00:13:10
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 句子
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 语录
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 说说
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 名言
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 诗词
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 祝福
古诗送柴侍御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