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石竹的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石竹的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石竹的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石竹的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石竹山诗句
石竹山(步墨子韵)
(第一首)
水色天光涌翠峦,泉灵气瑞竹相安。
长堤似月呈牛斗,短步如流涉浅滩。
雾罩群峰迷野鸟,云蒙物象等闲看。
大河倚岸东方去,细雨纷纷挟嫩寒。
(第二首)
昔日孔丘登泰山,此时我辈何惶惶?
漫山崖石落花雨,遍地木竹起波澜。
路陡焉能坏雅兴,心诚必自好登攀。
仙乡佛界何处有?世道人风已翻然。
(第三首)
嶙峋怪石绕岚烟,修竹葳蕤景物鲜。
寺宇崔嵬悬峭壁,山崖旖旎隐灵泉。
仙君楼阁游人济,香客朋俦喜梦牵。
朱子振之题雅墨,名湖翠岫众流连。
(第四首)
石竹山上夏犹凉,四季宜人树郁苍。
竹秀石奇醉霞客,道教灵气地蕴藏。
(第五首)
闻宏路驿西十里,
有石竹山,岩石最胜,
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竹,
秋游九鲤'语,虽未合其时,
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胜遂行……"
(第六首)
群石飞来同启瑞,九仙屹立共图强。
鸳鸯祈梦情先醉,龙女求缘意更长。
狮嘴天桥歌晓月,湖波塔影放霞光。
危崖翠竹三千茁,峭壁苍松万古香。
(第七首)
云光水色共凭栏,石竹灵泉瑞气蟠。
半世声名人感慨,旧时情态客回观。
雨云迎送韶华变,日月浮沉兴味攒。
幽阁青篁添丽景,山花芳草映心宽。
(第八首)
氛氲清气淡浮烟,秋色空明霁景鲜。
纵目青山寻古道,环村秀水听邻泉。
娱游暇日情怀热,睇眄高檐梦绪牵。
幽巷长街观不厌,奇踪雅境醉留连。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赞美石竹花的诗
(第一首)
春来几处繁花盛,石竹芳菲撒满山。
翠萼扶摇幽谷里,青枝直上彩云间。
承将爱意和尘念,自借仙魂化草环。
此日东风添醉意,慈恩永驻是红颜。
(第二首)
惟独我与它花别,不闻胭脂吐芳菲,
信手一折移香土,来年依然舞春风。
(第三首)
熏风裁缎巧成装,竹叶裙边缀梦香。
飞燕翩旋凌阔野,蛮腰袅娜倚红墙。
胸花自荐栖才俊,金谷谁诗压满堂?
举目华筵骚者望,襟前林下韵清扬。
(第四首)
山野溪边自在开,深红浅粉妙颜排。
有节柔茎摇竹韵,无味须根入药材。
枝上飞蝶恋恋舞,丛间游侣依依摘。
花环相映佳人面,靓丽纯洁远秽埃。
(第五首)
造物从来不落形,妖娆百态各娉婷。
根敷血色原春授,叶染残霞此地灵。
深浅分明追野蝶,高低未抵诱银屏。
无须戏问闲游处,石竹花中醉复醒。
(第六首)
传奇色彩洛阳花,血染东城故事佳。
淡粉红装飘大地,青枝嫩叶赏云霞。
竹林曲径通幽处,细草香生百姓家。
热辣香姿撑丽伞,春光灿烂竟奢华。
(第七首)
劲骨微躯隐簇林, 培魂砺志育虚心。
神闲笑忍霜重压, 性韧坚承雨乱侵。
不屑疯藤缘树盛, 非伦弱草赖丛荫。
长持朴直清纯气, 赋就青衫拔节吟。
(第八首)
他方游子日相知,寒月临窗伴读时。
落夜啼莺哀野水,嘶风箭雨断残枝。
几多忍隐炎凉事,尽数烦忧落魄姿。
石竹鬓斑青发老,只花犹在盼亲迟。
竹石郑板桥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郑板桥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词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句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苦石竹,香石竹》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如今,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做出调整。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苦石竹,香石竹》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原文:
她小的时候,家境不好,和所有清贫家庭的中年妇女一样,她的母亲被迫的生活压得展不开眉头。家里气氛虽然*静,但有些压抑。
她也如许多**常常的女孩一样,上学,放学,做家务,照看弟妹,生活没有一丝波澜,她以为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了。虽然只有14岁的年纪,但是她想,她长大了,也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只不过上学换成上班,照顾丈夫和孩子。对于前程,她真有些不敢想。
但是生活还是有了小小的改变。班里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非常活泼。阳春温暖的风吹过时,她告诉学生,在这个春天,有一个节日叫“母亲节”。
她望着班主任年轻的脸,竟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她听说过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怎么还有母亲节她一直以为,母亲是女人天生该做的事,一点都不值得庆贺和祝福,而且,母亲的职业类似苦役,没有出头的日子,想到母亲紧皱的眉头,她更确信了这一点。
但是班主任说,在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每到这一天,都有很多男孩儿女孩儿送花给他们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爱是一定要说出来的,即使是家人,也要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亲情。”
听到这句话,班里静了有半分钟的时间,即使他们正是爱表现的年龄,但是恐怕没有人对父母说过一句充满感激的话,更别谈送一朵花了。老师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康乃馨”。这是一种多么优雅的花名啊,她悄悄地记在了心里。过后的很长时间,她都在想着这花,康乃馨,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竟会作为一种最圣洁的花献给母亲。
这个想法是在一天深夜里冒出来的,她半夜醒来,这个想法就明明亮亮地冒了出来,像一片初生的青草,娇娇嫩嫩,又微微酥麻,不停地在她心中温柔地擦来擦去。她开始睡不着,她奇怪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这个家,即使是一小块肥皂都要精打细算地用,怎么可能花钱去买一束花,一束花店里的花呢?天亮的时候,她决定要送一大束康乃馨给母亲,灿灿烂烂的一大束,会把春天带到他们家,让母亲的脸上充满灿烂的笑。
她开始为这个梦想努力。她不吃早饭,把早点钱省了下来;她也不再买新练*本了,自己用毛边纸拼凑了一本;她还利用空余时间织一些小孩儿的毛衣,她的手巧,以前她都把织毛衣的钱交给家里,现在她不交了,而是很小心地用手绢包起来,放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有一次她偷偷包起来的时候,转过身看见母亲在看她,她的脸飞快地红了,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母亲也没问,只是背过身,轻轻地叹了口气,她的心像针刺了一样难受。
终于攒够了20元钱,路过花店的时候,她大胆地走了进去。“请问,康乃馨在哪里?”连她自己都听得出自己的声音小得出奇,她的`脸已经涨得通红了。
“康乃馨就在那边。”老板友善地看着她。原来,这是她认识很久的花,她5岁之前,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外婆种了很多这样的花,重重叠叠的花瓣那样温顺、朴素、美丽,它的名字叫石竹。
“原来康乃馨就是石竹。”她不禁失望地叹了口气。老板奇怪地望着她,“对,但它是有香味的,叫香石竹”。
香石竹?石竹是没有香味的,她记得外婆每过一周,都要剪下一大把石竹,大把大把深红粉红的石竹,映得夏日的黄昏特别璀璨。她总是奇怪这种花,花瓣总是重重叠叠的,一点都不像别的花朵那样单纯天真。
“石竹苦,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外婆慈祥地说。她再找不到外婆家的石竹了,外婆已经亡故好多年了。她记得,外婆在的时候,母亲还年轻,脸上也还带着笑,因为外婆帮母亲照顾孩子。家事没有如此重,最主要的,恐怕是在外婆面前,母亲还觉得自己是个饱受母爱温情的孩子。
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所以这种花是献给母亲的花。她买了一大把康乃馨。那一晚,香石竹在她家绽放得无比艳丽,母亲的脸上也盛开了消逝已久的笑容。那一晚,她忽然觉得,原来世间还是充满美丽的,像她苦苦寻觅的康乃馨,原来就是石竹花啊,它一直在她的记忆中,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不过她还是找到它了。
阅读题:
1、文中划线的“对于前程,她真有些不敢想”一句中“她”为什么“不敢想”?
2、当听到班主任老师谈到“母亲节”时说“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每到这一天,都有很多男孩儿女孩儿送花给他们的母亲”,班里静了有半分钟的时间,班里为什么会静?请说说你的理解。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说明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她”在听班主任说起“母亲节”之前,一直以为母亲的职业类似苦役,没有出头的日子,是女人天生该做的事。所以听班主任说有母亲节时感到吃惊。
B、当“她”听到班主任老师讲外国的许多男孩儿女孩儿每年母亲节时送花给他们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时,她深受触动,立刻决定送一束康乃馨给自己的母亲。
C、“她”为了给母亲买一束“康乃馨”而把织毛衣的钱藏起来,当被母亲发现时,在母亲的叹息声里,她的心像针刺了一样难受,但她没有解释,她知道母亲不会理解她。
D、当“她”知道“康乃馨”就是“石竹”时,失望地叹了口气,因为“她”早已知道这种花,知道这是一种常见的*凡的花。但“她”还是买了,因为“她”觉得定下的事不能变。
答案:
1、她认为自己长大后,生活的性质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生活的形式有变化而已,生活的沉重使她不敢想,也不愿想。
2、孩子们为自己没有对父母表达过自己的爱和感激之情而羞愧、自责和思考。
3、①示例:比喻:“这个想法就明明亮亮冒了出来,像一片初生的青草,娇娇嫩嫩,又微微酥麻,不停地在她心中温柔地擦来擦去”形象地说明了“她”的这个想法形成时的情形,将抽象的想法具体化、形象化了。
②比喻:“生活没有一丝波澜”用水的波澜比喻生活中的曲折。
③拟人:“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石竹的善良和慈爱。
④反问:“在他们这个家,即使是一小块肥皂都要精打细算地用,怎么可能花钱去买一束花,一束花店里的花呢?”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女孩家中生活的窘迫,买花不易。
4、A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群体中的一员,其诗歌写作一如其书法,也是有怪异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在《竹石》题画诗的第一句中凸显了出来。为讨论方便计,笔者先把全诗转引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般认为第一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对的,而且因为形象感强,后来作为名句被人引用在各种场合。问题是,为何这一句可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难道仅仅因为是处在第一句的位置,是最早发出的声音,才有了“夺人”的效果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这第一句出现得没头没脑,在不交代行为主体时,就突然抛出一个执着坚定的行为动作,从而给人设置了巨大悬念。此外,要把“青山”“咬定”,而与之关联的行为主体居然是竹子,这与青山又是多么不匹配、不相称,所以让人在本来的有关动作的悬念中,添加了一份主体与对象不对称的奇崛感。我们当然可以把“咬定”视为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也因为是拟人而不是比喻,所以只描写一个动作的同时,无需交代行为主体的名称。这样,因为主体的缺*,就暗含了一种召唤结构,将写作者乃至读者召唤进去,进入一种与描写对象共情的体验中。
相对来说,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是让描写的奇崛回落到*实中,通过更写实的笔法,把第一句的悬念加以消解、加以解释。第一句中,不但“咬定”的拟人修辞用写实的“立根”来代替,让想象中的人回到了写实中的物,而且,既穿越漫漫时间又占据巨大空间的“青山”,也被“破岩”代替了。换言之,开头那种飞扬的想象,那种“咬定”透出的强大意志力,是以第二句写实中“立根”的自然现象为依托的。“破岩”一词中的“破”,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因为根总是生长在岩石开裂的缝隙中,但也可以作动词理解,是立根的巨大力量,从岩石中挤出裂缝,深深插入其中,最终让竹根和岩石,彼此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咬合在一起。
如果说竹子生根的岩石是其依托的、咬合的、乃至融为一体的对象,那么竹子周边也有对立的与之较量的对象。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就是在写一种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保持和坚韧。一方面说,竹子自身的坚韧品性,可以应付“千磨万击”;另一方面,因为从岩石、从青山中获得的支撑力量,也使得打击并不能让竹子有所屈服或萎靡不振。这里,作者再次引发了读者的一个悬念,让读者陷入迷惑中,因为它与第一句极为相似,在描写“千磨万击”时,同样没有交代行为的主体。
而在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第三句的悬念得到基本消解,因为在这里,作者交代了,在山上,对竹子“千磨万击”的行为主体,主要就是东西南北风,可能还有风所携带的飞沙走石或者雨雪冰雹等。但这两句,又不仅仅是悬念和释念的简单关系,而且,这里还有对象呈现或者说视角的深刻转变。当竹子经历了风的千磨万击后,有了一个对竹子自身品质的回顾或者自我审视的“还坚劲”,犹如在验看中得到了确证,于是把眼光从竹子自身转向外部世界,转向对方,“任尔”不但极其鄙视对方,而且带有相当的挑战性质,犹如说,既然“我”经历了千磨万击还这么“坚劲”,那么“尔”有什么招数就尽量使出来吧。如果这样的理解大致不误的话,前一句貌似的自我验看,其实更应该是在向对方*。
总起来看,虽然作者以竹子和岩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但恰恰在首句引入青山这一较为高远的名物,结句又带出开阔的东西南北方位,使得这首本可能是比较局促的咏物诗,有了较为开阔的意境。即便东西南北的方位是作为风的存在、作为竹子的对立面出现的,但不仅仅是其依托的青山,也是其对抗的风所在的开阔世界,才把竹子带向了一个广大高远的世界中。
因为是题画诗,也有人从诗与画的关系来分析其结构特征:
这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有整体有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而这两句揭示的恰是画之“神”。这个“神”也正是作者之画、之诗都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这样的分析虽意在揭示诗画间的相同或者差异所产生的互补性,但仔细推敲,又觉得其结论是有待完善的。
当初,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观点,似乎给绘画表达的“神”,留下了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也启发诗人从文字角度来迂回弥补绘画的可能缺憾。但如果据此认为,绘画只是在表现“神”这方面无能为力,而在表现“形”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没有障碍,其实也是想当然的。
即以前两句言,说前后有一种整体到局部的关系,仅仅是就诗歌本身而言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所谓的“画面内容”的整体和局部其实是不对应的。因为就作者所要表现的物象而言,竹子和青山的大小比例实在太不相称。尽管传统国画中的空间透视关系并不像现代写实画那样严格,但大意还是需要体现出来的。所以,如果画面要让人依稀感到青山的整体,就必须无限缩小竹子,而如果要画出竹子的主体物象,则青山的壮观和气势就难以进入画面中,最多也就是画出竹子依托的一片岩石或者青山一角的大概。事实上,郑板桥的画作,就是这么处理的。笔者看到两幅题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图,其中一幅,在画面右侧边缘,垂直抹几笔像悬崖的一角就示意了青山,然后从右下角伸展到画面中央的是竹枝和竹叶,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主要位置,左侧留下较多的空白,在左上角有题画诗。这样,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青山,还是局部意义的与岩石咬合的竹子根部,都没出现在画面中。另一幅,石头从下边往上延伸一部分,也很难看出山的样子。换句话说,单单就物象的形来说,前二句恰恰是通过诗句,补充了在画面很难呈现的内容,因为画面呈现的是物象的“中观”之景象,而诗中第一句力图展现的宏观与第二句深入下去的微观,其实都超越了画面可能呈现的格局。所以,以为诗歌表达了画面已然呈现的物象之“形”,又进一步表达了画面难以形容的物象之“神”,这样的分析判断,是失之简单粗糙的。
更进一步说,即使画面中表现出了竹对山石的一种依托,但诸如“咬定”这样的拟人化手法,其实也已经把画面中“形”的取向转成了“神”。而“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这样的数量词使用和方位叠加,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具体的形。或者说,诗歌表达,是在形的描写中,让人感受了神,而在神的表现中,又让人联想到形。在充分呈现的语言魅力中,也让人清楚看到了对绘画固有艺术特征的超越。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词句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坚强有力。
4.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白话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南西北风。
【创作背景】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题画咏竹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作品赏析】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劲竹的内在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令人拍案叫绝。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咬定青山不放松”,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石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在这首诗里,竹石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千磨万击”指经受的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恶势力无处不在,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人格化的手法,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咬定青山,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坚毅的人格的崇高赞美。诗中的竹,实际上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关心百姓、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
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蓄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因得罪豪门而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诗文也写得很好,抒情言志,痛快淋漓,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书法欣赏】
【同步练*】
一、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三、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四、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六、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八、请揣摩“咬”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九、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参考答案】
一、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答: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答: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三、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四、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是一首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六、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今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解说: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立根:扎根,生根。(4)原:本来,原本,原来。(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6)磨:折磨,挫折,磨炼。(7)击:打击。(8)坚劲:坚强有力。(9)任:任凭,无论,不管。(10)尔:你
品鉴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即郑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古诗石竹的名句
石竹诗句
古诗《石竹》的全文
石竹这首古诗可以读的
古诗石竹的作品
儿童古诗竹石竹石的作者
描写石竹山的古诗
石竹的古诗意境
描写香石竹的古诗
石竹咏带拼音的古诗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石竹古诗咬立的好处
竹石的名句
竹石名句
王安石竹子的诗句古诗
描写石竹的诗句古诗大全
石竹的古诗意境图片
描写福清石竹山的古诗
竹石的千古名句
古诗石的名句
古诗竹石的竹石
奇石名句
石灰吟竹石的竹石古诗
有石有竹的古诗
石壕吏的古诗名句
古诗竹石的诗句
竹石的古诗的竹石品质
有关竹的古诗名句
松和竹的古诗名句
关于竹的古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