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关于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22) 说说(62) 名言(8) 诗词(565) 祝福(39) 心语(144)

  • 描写石竹山诗句

  • 描写石竹山诗句

      石竹山(步墨子韵)

      (第一首)

      水色天光涌翠峦,泉灵气瑞竹相安。

      长堤似月呈牛斗,短步如流涉浅滩。

      雾罩群峰迷野鸟,云蒙物象等闲看。

      大河倚岸东方去,细雨纷纷挟嫩寒。

      (第二首)

      昔日孔丘登泰山,此时我辈何惶惶?

      漫山崖石落花雨,遍地木竹起波澜。

      路陡焉能坏雅兴,心诚必自好登攀。

      仙乡佛界何处有?世道人风已翻然。

      (第三首)

      嶙峋怪石绕岚烟,修竹葳蕤景物鲜。

      寺宇崔嵬悬峭壁,山崖旖旎隐灵泉。

      仙君楼阁游人济,香客朋俦喜梦牵。

      朱子振之题雅墨,名湖翠岫众流连。

      (第四首)

      石竹山上夏犹凉,四季宜人树郁苍。

      竹秀石奇醉霞客,道教灵气地蕴藏。

      (第五首)

      闻宏路驿西十里,

      有石竹山,岩石最胜,

      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竹,

      秋游九鲤'语,虽未合其时,

      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胜遂行……"

      (第六首)

      群石飞来同启瑞,九仙屹立共图强。

      鸳鸯祈梦情先醉,龙女求缘意更长。

      狮嘴天桥歌晓月,湖波塔影放霞光。

      危崖翠竹三千茁,峭壁苍松万古香。

      (第七首)

      云光水色共凭栏,石竹灵泉瑞气蟠。

      半世声名人感慨,旧时情态客回观。

      雨云迎送韶华变,日月浮沉兴味攒。

      幽阁青篁添丽景,山花芳草映心宽。

      (第八首)

      氛氲清气淡浮烟,秋色空明霁景鲜。

      纵目青山寻古道,环村秀水听邻泉。

      娱游暇日情怀热,睇眄高檐梦绪牵。

      幽巷长街观不厌,奇踪雅境醉留连。

    [阅读全文]...

2021-11-28 17:39:46
  • 蝉这个古诗的主要内容113句

  • 经典
  •   一、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三、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阅读全文]...

2021-12-14 15:04:15
  • 赞美石竹花的诗

  • 赞美
  • 赞美石竹花的诗

      (第一首)

      春来几处繁花盛,石竹芳菲撒满山。

      翠萼扶摇幽谷里,青枝直上彩云间。

      承将爱意和尘念,自借仙魂化草环。

      此日东风添醉意,慈恩永驻是红颜。

      (第二首)

      惟独我与它花别,不闻胭脂吐芳菲,

      信手一折移香土,来年依然舞春风。

      (第三首)

      熏风裁缎巧成装,竹叶裙边缀梦香。

      飞燕翩旋凌阔野,蛮腰袅娜倚红墙。

      胸花自荐栖才俊,金谷谁诗压满堂?

      举目华筵骚者望,襟前林下韵清扬。

      (第四首)

      山野溪边自在开,深红浅粉妙颜排。

      有节柔茎摇竹韵,无味须根入药材。

      枝上飞蝶恋恋舞,丛间游侣依依摘。

      花环相映佳人面,靓丽纯洁远秽埃。

      (第五首)

      造物从来不落形,妖娆百态各娉婷。

      根敷血色原春授,叶染残霞此地灵。

      深浅分明追野蝶,高低未抵诱银屏。

      无须戏问闲游处,石竹花中醉复醒。

      (第六首)

      传奇色彩洛阳花,血染东城故事佳。

      淡粉红装飘大地,青枝嫩叶赏云霞。

      竹林曲径通幽处,细草香生百姓家。

      热辣香姿撑丽伞,春光灿烂竟奢华。

      (第七首)

      劲骨微躯隐簇林, 培魂砺志育虚心。

      神闲笑忍霜重压, 性韧坚承雨乱侵。

      不屑疯藤缘树盛, 非伦弱草赖丛荫。

      长持朴直清纯气, 赋就青衫拔节吟。

      (第八首)

      他方游子日相知,寒月临窗伴读时。

      落夜啼莺哀野水,嘶风箭雨断残枝。

      几多忍隐炎凉事,尽数烦忧落魄姿。

      石竹鬓斑青发老,只花犹在盼亲迟。

    [阅读全文]...

2022-03-17 13:47:32
  • 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

  • 阅读
  • 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河中石兽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其中的内容设计更是为了表明一个道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阅读全文]...

2022-02-18 14:55:21
  • 《苦石竹,香石竹》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 阅读
  • 《苦石竹,香石竹》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如今,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做出调整。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苦石竹,香石竹》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原文:

      她小的时候,家境不好,和所有清贫家庭的中年妇女一样,她的母亲被迫的生活压得展不开眉头。家里气氛虽然*静,但有些压抑。

      她也如许多**常常的女孩一样,上学,放学,做家务,照看弟妹,生活没有一丝波澜,她以为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了。虽然只有14岁的年纪,但是她想,她长大了,也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只不过上学换成上班,照顾丈夫和孩子。对于前程,她真有些不敢想。

      但是生活还是有了小小的改变。班里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非常活泼。阳春温暖的风吹过时,她告诉学生,在这个春天,有一个节日叫“母亲节”。

      她望着班主任年轻的脸,竟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她听说过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怎么还有母亲节她一直以为,母亲是女人天生该做的事,一点都不值得庆贺和祝福,而且,母亲的职业类似苦役,没有出头的日子,想到母亲紧皱的眉头,她更确信了这一点。

      但是班主任说,在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每到这一天,都有很多男孩儿女孩儿送花给他们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爱是一定要说出来的,即使是家人,也要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亲情。”

      听到这句话,班里静了有半分钟的时间,即使他们正是爱表现的年龄,但是恐怕没有人对父母说过一句充满感激的话,更别谈送一朵花了。老师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康乃馨”。这是一种多么优雅的花名啊,她悄悄地记在了心里。过后的很长时间,她都在想着这花,康乃馨,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竟会作为一种最圣洁的花献给母亲。

      这个想法是在一天深夜里冒出来的,她半夜醒来,这个想法就明明亮亮地冒了出来,像一片初生的青草,娇娇嫩嫩,又微微酥麻,不停地在她心中温柔地擦来擦去。她开始睡不着,她奇怪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这个家,即使是一小块肥皂都要精打细算地用,怎么可能花钱去买一束花,一束花店里的花呢?天亮的时候,她决定要送一大束康乃馨给母亲,灿灿烂烂的一大束,会把春天带到他们家,让母亲的脸上充满灿烂的笑。

      她开始为这个梦想努力。她不吃早饭,把早点钱省了下来;她也不再买新练*本了,自己用毛边纸拼凑了一本;她还利用空余时间织一些小孩儿的毛衣,她的手巧,以前她都把织毛衣的钱交给家里,现在她不交了,而是很小心地用手绢包起来,放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有一次她偷偷包起来的时候,转过身看见母亲在看她,她的脸飞快地红了,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母亲也没问,只是背过身,轻轻地叹了口气,她的心像针刺了一样难受。

      终于攒够了20元钱,路过花店的时候,她大胆地走了进去。“请问,康乃馨在哪里?”连她自己都听得出自己的声音小得出奇,她的`脸已经涨得通红了。

      “康乃馨就在那边。”老板友善地看着她。原来,这是她认识很久的花,她5岁之前,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外婆种了很多这样的花,重重叠叠的花瓣那样温顺、朴素、美丽,它的名字叫石竹。

      “原来康乃馨就是石竹。”她不禁失望地叹了口气。老板奇怪地望着她,“对,但它是有香味的,叫香石竹”。

      香石竹?石竹是没有香味的,她记得外婆每过一周,都要剪下一大把石竹,大把大把深红粉红的石竹,映得夏日的黄昏特别璀璨。她总是奇怪这种花,花瓣总是重重叠叠的,一点都不像别的花朵那样单纯天真。

      “石竹苦,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外婆慈祥地说。她再找不到外婆家的石竹了,外婆已经亡故好多年了。她记得,外婆在的时候,母亲还年轻,脸上也还带着笑,因为外婆帮母亲照顾孩子。家事没有如此重,最主要的,恐怕是在外婆面前,母亲还觉得自己是个饱受母爱温情的孩子。

      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所以这种花是献给母亲的花。她买了一大把康乃馨。那一晚,香石竹在她家绽放得无比艳丽,母亲的脸上也盛开了消逝已久的笑容。那一晚,她忽然觉得,原来世间还是充满美丽的,像她苦苦寻觅的康乃馨,原来就是石竹花啊,它一直在她的记忆中,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不过她还是找到它了。

      阅读题:

      1、文中划线的“对于前程,她真有些不敢想”一句中“她”为什么“不敢想”?

      2、当听到班主任老师谈到“母亲节”时说“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每到这一天,都有很多男孩儿女孩儿送花给他们的母亲”,班里静了有半分钟的时间,班里为什么会静?请说说你的理解。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说明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她”在听班主任说起“母亲节”之前,一直以为母亲的职业类似苦役,没有出头的日子,是女人天生该做的事。所以听班主任说有母亲节时感到吃惊。

      B、当“她”听到班主任老师讲外国的许多男孩儿女孩儿每年母亲节时送花给他们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时,她深受触动,立刻决定送一束康乃馨给自己的母亲。

      C、“她”为了给母亲买一束“康乃馨”而把织毛衣的钱藏起来,当被母亲发现时,在母亲的叹息声里,她的心像针刺了一样难受,但她没有解释,她知道母亲不会理解她。

      D、当“她”知道“康乃馨”就是“石竹”时,失望地叹了口气,因为“她”早已知道这种花,知道这是一种常见的*凡的花。但“她”还是买了,因为“她”觉得定下的事不能变。

      答案:

      1、她认为自己长大后,生活的性质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生活的形式有变化而已,生活的沉重使她不敢想,也不愿想。

      2、孩子们为自己没有对父母表达过自己的爱和感激之情而羞愧、自责和思考。

      3、①示例:比喻:“这个想法就明明亮亮冒了出来,像一片初生的青草,娇娇嫩嫩,又微微酥麻,不停地在她心中温柔地擦来擦去”形象地说明了“她”的这个想法形成时的情形,将抽象的想法具体化、形象化了。

      ②比喻:“生活没有一丝波澜”用水的波澜比喻生活中的曲折。

      ③拟人:“石竹心思多,石竹护孩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石竹的善良和慈爱。

      ④反问:“在他们这个家,即使是一小块肥皂都要精打细算地用,怎么可能花钱去买一束花,一束花店里的花呢?”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女孩家中生活的窘迫,买花不易。

      4、A

    [阅读全文]...

2022-05-25 21:01:19
  • 竹石古诗_竹石郑燮

  •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6-14 14:11:45
  • 草房子读书笔记主要内容好句摘抄大全_古诗绝句的主要内容

  • 房子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草房子读书笔记主要内容好句摘抄大全!

    1、在深秋的夜晚,听着窗外的秋风吹着竹林与茅屋,小红炉使桑桑感到十分温暖。

    2、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3、桑乔却一开始就对秦大奶奶感到不快。那天,他视察他的校园,来到这片艾地,见到那个低矮的小屋,从心底里觉得别扭。加上听了老师们所说的那些关于秦大奶奶的支离破碎的话,就觉得油麻地小学居然让一个与油麻地小学毫无关系的老太婆住在校园里,简直是毫无道理、不成体统。他看着那个小屋,越看越觉得这屋子留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伦不类。他穿过艾地走到了小屋跟前。那时,秦大奶奶正坐在门口晒太阳。

    4、当时,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加上秃鹤一副自信的样子,孩子们别无心思,只是一味默默地注视着。但在仅仅过了两天之后,他们就不再愿意恭敬地看秃鹤了,心里老有将那顶帽子摘下来看一看和摘下那顶帽子再看一看秃鹤的脑袋的欲望。几天看不见秃鹤的脑袋,他们还有点不*惯,觉得那是他们日子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点。

    5、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

    6、但河上空无一物,只有淙淙流淌的河水。

    7、当时是下午四点,阳光还在强烈地照射着*原。

    8、每到秋后,那枫树一片片红起来,红的很耐看。

    9、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龟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最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伧。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10、但实际上他的右手并未高高地举起来,倒像被鹰击断了的鸡翅膀那样耷拉着。

    11、一条路在稠密的人群里迅捷地让出。

    12、立在炉上的那只黑色的瓦罐,造型土气,但似乎又十分讲究。

    13、他看到空中一片星星点点的火花,并飘起一缕蓝烟。

    14、这个样子使她感到自己很温馨,也很有人情味。

    15、桑桑在校园里随便走走,就走到了小屋前。这时,桑桑被一股浓烈的苦艾味包围了。他的眼前是一片艾。艾前后左右地包围了小屋。当风吹过时,艾叶哗啦哗啦地翻卷着。艾叶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是两样的,正面是一般的绿色,而反面是淡绿色,加上茸茸的细毛,几乎呈灰白色。因此,当艾叶翻卷时,就像不同颜色的碎片混杂在一起,闪闪烁烁。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着距离,既不过于稠密,却又不过于疏远。

    16、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的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正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17、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18、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

    19、油麻地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

    20、这沙沙声仿佛已经响了千年了。

    21、风一吹,霞衣飘起,露出一对粉红色的绣衣鞋来。

    22、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是沉寂的。

    23、艾虽然长不很高,但杆都长得想毛笔的笔杆一样。

    24、不洪亮,不宽阔,但银铃般清脆。

    25、这在一屋子穿着黑棉袄的孩子中间,就显得十分健康,并非常富有光彩。

    26、这年春天,天气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暖和得早,才是二月,风已是暖洋洋的了。

    27、桥柱把寂寞的水声一阵阵地传给孩子们。

    28、台上的演出继续进行。台下的人暂时先不去想白雀,勉勉强强地看着,倒有了一阵好秩序。演员们也就情绪高涨。那个男演员,亮开喉咙大声吼,吼得人心一阵激动。本是风吹得树叶响,但人却以为是那个男演员的声音震得树叶沙沙响。桑桑把胡琴拉得摇头晃脑,揉弦揉走了音。只有蒋一轮,还是心不在焉,笛子吹得结结巴巴,大失往日的风采。人也没有从前一吹笛子就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显得有点僵硬。

    29、小青砖,小青瓦,一看就是用钱堆成的好房子。

    30、两只同样可爱的小山羊,在田埂上互相抵着。

    31、贫穷的油麻地在新鲜的阳光下,生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其中最大的一个心思就是办学,让孩子们读书。而在选择校址时,从上到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目光投到了这个四面环水的宝地。于是,人们一面派人到海滩上割茅草,一面派人去让秦大奶奶搬家。然而,当十几船堆得高高的茅草已经令人欢欣鼓舞地停泊在油麻地的大河边上时,秦大奶奶却就是不肯离开这片土地。

    32、她的神情,就像看着一道宁静的风景。

    33、有那么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有那么多条大大小小的船。

    34、白天,村巷里也没有太多的声响,只是偶然有一串脚步声,或几句*淡的问答语。

    35、没过多少天,谏树苗就怯生生地探出头来,在还带着凉意的风中,欢欢喜喜地摇摆。这个形象使秦大奶奶想起了当年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也是同样欢欢喜喜摇摆着的麦苗。她就很想用她的拐棍去鞭打这些长在她地上的辣树苗-她觉得那些树苗在挤眉弄眼地嘲弄她。

    36、五月,是收获麦子的季节。像往年一样,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都得抽出一些时间来帮油麻地地方上割麦子或帮着拣麦穗。这一季节,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到田野上去,借着拣麦穗的机会,在地里说话、争论一个问题,或者干脆趁老师不注意时在地上抱住一团打一架,直滚到地头的深墒里,然后再神秘地探出头来看动静。女孩们就会一边拣麦穗,一边将地边、田埂上一株蓝色的矢车菊或其它什么颜色的小花摘下来,插到小辫上。

    37、那么大,那么宽阔的大*原。

    38、白杨在大风里鸣响,旗杆上的麻绳一下一下猛烈地鞭打着旗杆,发出叭叭的声响。

    39、她让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居然觉得,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

    40、这是一只红泥小炉,样子很小巧。

    41、一片喧闹声,立即驱走了冬日的寒冷与枯索。

    42、油麻地小学四周环水,很独立的样子。

    43、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桑桑能够感觉到: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开放。

    44、同桌等秃鹤快要追上时,将帽子一甩,就见那帽子象只展翅的白鸽飞在了空中,未等秃鹤抢住,早有一个同学爬上课桌先抓住了,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等秃鹤快要追上了,那个同学如法炮制,又一次将那顶白帽甩到了空中。然后是秃鹤四处追赶,白帽就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这只白鸽就成了一只被许多人撵着、失去落脚之地而不得不停一下就立即飞上天空的白鸽。

    45、到处是庄稼和草木,到处是飞鸟与野兔什么的。

    46、没有一丝风,一株株桑树,好像是静止的。

    47、桑桑看到,白雀走到岸边时,眼睛朝刚才发出笛音的那棵谏树下看了一眼。当她看到了谏树下已空无人影时,她向对岸到处张望了一下。而当她终于还是没有看到人影时,不免露出怅然若失的样子。

    48、桑桑的母亲知道桑桑有了下落,心里的火顿时又起来了。对阿恕的母亲说,让桑桑回来睡觉。但当她将桑桑从阿恕的床上叫醒,让他与她一起走出阿恕家,仅仅才两块地远之后,就用手死死揪住了桑桑的耳朵,直揪得桑桑呲牙咧嘴地乱叫。

    49、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阅读全文]...

2022-03-31 22:11:43
  • 竹石郑板桥古诗

  • 古诗文
  • 竹石郑板桥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郑板桥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词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句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阅读全文]...

2022-03-27 01:50:50
  • 一年级的古诗内容

  • 一年级
  • 一年级的古诗内容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的古诗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无名氏·画》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唐寅·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4《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范成大·田园杂兴》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2《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4《来鹏·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骆宾王·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阅读全文]...

2022-04-22 13:22:49
  •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古诗竹石意思翻译)

  •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群体中的一员,其诗歌写作一如其书法,也是有怪异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在《竹石》题画诗的第一句中凸显了出来。为讨论方便计,笔者先把全诗转引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般认为第一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对的,而且因为形象感强,后来作为名句被人引用在各种场合。问题是,为何这一句可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难道仅仅因为是处在第一句的位置,是最早发出的声音,才有了“夺人”的效果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这第一句出现得没头没脑,在不交代行为主体时,就突然抛出一个执着坚定的行为动作,从而给人设置了巨大悬念。此外,要把“青山”“咬定”,而与之关联的行为主体居然是竹子,这与青山又是多么不匹配、不相称,所以让人在本来的有关动作的悬念中,添加了一份主体与对象不对称的奇崛感。我们当然可以把“咬定”视为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也因为是拟人而不是比喻,所以只描写一个动作的同时,无需交代行为主体的名称。这样,因为主体的缺*,就暗含了一种召唤结构,将写作者乃至读者召唤进去,进入一种与描写对象共情的体验中。

    相对来说,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是让描写的奇崛回落到*实中,通过更写实的笔法,把第一句的悬念加以消解、加以解释。第一句中,不但“咬定”的拟人修辞用写实的“立根”来代替,让想象中的人回到了写实中的物,而且,既穿越漫漫时间又占据巨大空间的“青山”,也被“破岩”代替了。换言之,开头那种飞扬的想象,那种“咬定”透出的强大意志力,是以第二句写实中“立根”的自然现象为依托的。“破岩”一词中的“破”,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因为根总是生长在岩石开裂的缝隙中,但也可以作动词理解,是立根的巨大力量,从岩石中挤出裂缝,深深插入其中,最终让竹根和岩石,彼此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咬合在一起。

    如果说竹子生根的岩石是其依托的、咬合的、乃至融为一体的对象,那么竹子周边也有对立的与之较量的对象。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就是在写一种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保持和坚韧。一方面说,竹子自身的坚韧品性,可以应付“千磨万击”;另一方面,因为从岩石、从青山中获得的支撑力量,也使得打击并不能让竹子有所屈服或萎靡不振。这里,作者再次引发了读者的一个悬念,让读者陷入迷惑中,因为它与第一句极为相似,在描写“千磨万击”时,同样没有交代行为的主体。

    而在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第三句的悬念得到基本消解,因为在这里,作者交代了,在山上,对竹子“千磨万击”的行为主体,主要就是东西南北风,可能还有风所携带的飞沙走石或者雨雪冰雹等。但这两句,又不仅仅是悬念和释念的简单关系,而且,这里还有对象呈现或者说视角的深刻转变。当竹子经历了风的千磨万击后,有了一个对竹子自身品质的回顾或者自我审视的“还坚劲”,犹如在验看中得到了确证,于是把眼光从竹子自身转向外部世界,转向对方,“任尔”不但极其鄙视对方,而且带有相当的挑战性质,犹如说,既然“我”经历了千磨万击还这么“坚劲”,那么“尔”有什么招数就尽量使出来吧。如果这样的理解大致不误的话,前一句貌似的自我验看,其实更应该是在向对方*。

    总起来看,虽然作者以竹子和岩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但恰恰在首句引入青山这一较为高远的名物,结句又带出开阔的东西南北方位,使得这首本可能是比较局促的咏物诗,有了较为开阔的意境。即便东西南北的方位是作为风的存在、作为竹子的对立面出现的,但不仅仅是其依托的青山,也是其对抗的风所在的开阔世界,才把竹子带向了一个广大高远的世界中。

    因为是题画诗,也有人从诗与画的关系来分析其结构特征:

    这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有整体有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而这两句揭示的恰是画之“神”。这个“神”也正是作者之画、之诗都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这样的分析虽意在揭示诗画间的相同或者差异所产生的互补性,但仔细推敲,又觉得其结论是有待完善的。

    当初,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观点,似乎给绘画表达的“神”,留下了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也启发诗人从文字角度来迂回弥补绘画的可能缺憾。但如果据此认为,绘画只是在表现“神”这方面无能为力,而在表现“形”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没有障碍,其实也是想当然的。

    即以前两句言,说前后有一种整体到局部的关系,仅仅是就诗歌本身而言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所谓的“画面内容”的整体和局部其实是不对应的。因为就作者所要表现的物象而言,竹子和青山的大小比例实在太不相称。尽管传统国画中的空间透视关系并不像现代写实画那样严格,但大意还是需要体现出来的。所以,如果画面要让人依稀感到青山的整体,就必须无限缩小竹子,而如果要画出竹子的主体物象,则青山的壮观和气势就难以进入画面中,最多也就是画出竹子依托的一片岩石或者青山一角的大概。事实上,郑板桥的画作,就是这么处理的。笔者看到两幅题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图,其中一幅,在画面右侧边缘,垂直抹几笔像悬崖的一角就示意了青山,然后从右下角伸展到画面中央的是竹枝和竹叶,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主要位置,左侧留下较多的空白,在左上角有题画诗。这样,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青山,还是局部意义的与岩石咬合的竹子根部,都没出现在画面中。另一幅,石头从下边往上延伸一部分,也很难看出山的样子。换句话说,单单就物象的形来说,前二句恰恰是通过诗句,补充了在画面很难呈现的内容,因为画面呈现的是物象的“中观”之景象,而诗中第一句力图展现的宏观与第二句深入下去的微观,其实都超越了画面可能呈现的格局。所以,以为诗歌表达了画面已然呈现的物象之“形”,又进一步表达了画面难以形容的物象之“神”,这样的分析判断,是失之简单粗糙的。

    更进一步说,即使画面中表现出了竹对山石的一种依托,但诸如“咬定”这样的拟人化手法,其实也已经把画面中“形”的取向转成了“神”。而“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这样的数量词使用和方位叠加,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具体的形。或者说,诗歌表达,是在形的描写中,让人感受了神,而在神的表现中,又让人联想到形。在充分呈现的语言魅力中,也让人清楚看到了对绘画固有艺术特征的超越。

    [阅读全文]...

2022-02-16 22:18:04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 句子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 语录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 说说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 名言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 诗词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 祝福
古诗石竹的主要内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