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含有思想之情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含有思想之情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含有思想之情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含有思想之情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长歌行古诗中心思想
《长歌行》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长歌行古诗中心思想,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然而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写出来,然而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然而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拓展内容】
《长歌行》原文及译文
作品原文
长歌行⑴
青青园中葵⑵,朝露待日晞⑶。
阳春布德泽⑷,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⑸,焜黄华叶衰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⑺?
少壮不努力⑻,老大徒伤悲⑼。[1][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相和歌·*调曲》,可以长声歌唱。
⑵葵:蔬菜名。《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xī):干燥,晒干。
⑷”阳春“句: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阳,温和。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至:秋天到来。
⑹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二句:以河中流水比喻光阴和人的年龄,都是一去不返。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2][3-5]
白话译文
青青的菜园啊绿葵儿青青,清晨的露珠啊要在阳光下消失。
和煦的春光啊普遍赐给了恩泽,大地上的万物啊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谁都害怕肃杀的秋天降临啊,将会威逼得叶黄枝枯花朵儿憔悴。
时光如东流大海的无数江河啊,什么时候有哪一条能够再西归?
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5]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赠友送别诗,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本文为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毁之际。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原的高空中和*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解】①毕竟:究竟,到底。 ②四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③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④别样红:红艳异常,与一般的红不同。
【大意】究竟还是六月里西湖的风景美啊!这时湖上的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一样,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这荷花开得分外红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寺。早晨诗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西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出了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多用来比喻有特色的、成绩突出的人和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木兰诗中心思想
木兰诗这个作品里面有着很经典感人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木兰诗的中心思想,内容如下:
1、中心思想:
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思想的古诗句
1、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11、逆胡未灭心未*,孤剑床头铿有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19、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3、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
2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2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8、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0、有志者事竟成也!
3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3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3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39、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40、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4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4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4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8、《雨霖铃》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9、《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2、《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1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4、《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是不是觉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古诗中的绝句,请您阅读。
世易时迁,时代不断的变化,人也不断的变化,但唯有不变的是出门在外的一颗思乡情。看看古人的思乡,好好体味一番吧。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月夜忆舍弟》
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春夜洛城闻笛》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次北固山下的中心思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中心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次北固山下⑴
客路青山外⑵,行舟绿水前。
潮**阔⑶,风正一帆悬⑷。
海日生残夜⑸,江春入旧年⑹。
乡书何处达⑺?归雁洛阳边⑻。[1]
版本二
江南意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3][4—5]
白话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6]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此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第三联说明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不禁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2]
名家点评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皇甫子循曰:王湾《北固》之作,燕公揭以表署,才闻两语,已叹服于群众;“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曾不终篇,遽增悲于时主,美岂在多哉!中联真奇秀而不朽。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凡登览皆可用。“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凡燕集皆可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北固之名奚与?“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奉先之殳奚存?而皆妙绝干古,则诗之所尚可知。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过也。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潮*”二语,俚气殊甚。“海日生残夜”,略有景色,“江春入旧年”,此溷语耳。
明代邢昉《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导起感慨而抒*怀抱负的诗。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通常会和咏史诗结合在一上进心,并”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常见主题:
1、悲叹怀才不遇。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取得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2、抒发昔盛今衰愤慨。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3、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如《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现了统治者的腐败。
4、同情下层人民。如《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
*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乌衣巷:《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附:《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漂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义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阴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漂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家,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象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化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译文:船上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开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翻译赏析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前言】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时的写怀之作。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大历四年(769)成都客舍,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注释】
①客舍:旅馆。两省,唐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此指中书、门下两省。旧游,旧友。幕,指剑南节度使幕府,治所在今成都。
②“三度”两句,说自己五次出任郎官便已年老,自从出任刺史以来,也已五年了。岑参自广德元年(七六三)至永泰元年(七六五),曾先后五次出任郎官。这里说“三度”是言其为多数,且不与下文“五”字重复。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
③“莫言”两句:意思是不要说皇帝长久不重用自己,百姓尚未安宁又怎么办呢?说自己关心的不是作官,而是济世。那,奈何的'合音,对……怎么办。未休,未得安宁。莫言:不必说。其那:怎奈。未休: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④“人间”两句:说岁月如流,秋日又至。
⑤“不知”两句:说满腹心事不知向谁倾诉,只有江上蝉叫伴着自己。空,徒然。
【翻译】
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赏析】
大历四年,诗人旅居成都一年余,终未及北归,病殁于成都客舍。此诗如诗人的一生经历的感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诗人回忆自己五度为郎、二次出塞、三年嘉州的出仕经历,虽没有力拔千钧、扭转乾坤之才,却也已尽绵薄之力,尽职尽责,忠义持身。微官卑职,忝居朝列,自己虽有长风破浪、济世扶危之心,不能施展,又怎可怨声载道,叹世艰难?客舍独坐,凄然北望,诗人百感交集,满腹心事,无人倾诉。全诗写得苍凉悲郁,格调高远,深衷浅貌,句*意远,脱弃繁缛而丰华古韵,天然呈现。诗人晚年诗苍凉*淡中更见老成和浑圆,意境浑涵,更耐人沉思吟咏,回味咀嚼。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诗人在同时期所作《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上引均见此诗)一诗中写道:“春与人相乖,柳青头转白,生*未得意,览镜心自惜”,是“叹春”。本诗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中含有亲情的句子,请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呀
1、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晏殊《燕归梁·金鸭香炉起瑞烟》
3、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4、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6、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
7、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佚名《蓼莪》
9、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聂夷中《田家》
1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迎母漂上作》
11、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2、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3、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渡辽水》
14、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5、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古诗中含有思想之情的句子
古诗中的思想情感
古诗中月的思想感情
杜鹃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思想感情的分类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方法
古诗中表达思想的感情
古诗中的独立思想
古诗中的儒释道思想
镜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
思想句子
古诗中菊花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中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在闲人的古诗中的六种思想
村晚的古诗中心思想
古诗中蕴含无穷的思想
游子吟的古诗中心思想
思想情的古诗
思想组句子
思想写句子
道家思想在古诗中的体现
牧童的古诗中心思想
李峤的风古诗中心思想
古诗中富含的法制思想
鹿柴古诗中的儒家思想
古诗中心思想的格式
思想情切的古诗
赠刘景文的古诗中心思想
白居易古诗中秋月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