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诗的看法

关于对现代诗的看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对现代诗的看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对现代诗的看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对现代诗的看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9) 说说(49) 名言(33) 诗词(2k+) 祝福(19) 心语(2)

  • 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 方法,教育
  • 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

      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吟诵等手段,很好地感受诗的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句三顿。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现代诗歌欣赏

      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其次:斟酌其用词及句法构成。

      再次:考虑“*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

      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及认知,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及具体章法;逐一点评。 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

      如何考虑“*仄”,先总体考虑其整首诗歌是否蹩脚,是否读起来不顺畅,那么肯定是其用词或是句子构成间存在矛盾之处。然后再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具体是哪里存在问题。

      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是给人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更是读起来都让身心愉悦,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及态度。

    [阅读全文]...

2022-07-29 04:10:04
  •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 方法,诗歌
  •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诗歌赏析方法,欢迎阅读!

      一、关于现代诗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有。其实,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朦胧诗的第一特征是“不直白”。“不直白”在诗人而言,是一种创作*惯或思维*惯;对阅读者而言,则增加了解读介入的机会。

      二、鉴赏诗歌应关注的内容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 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3. 诗歌的情感

      诗歌一般都会抒情言志,鉴赏时必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具体地讲,就是要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准确把握诗歌形象的内涵,以便加深对感情的理解。

      诗歌总要反映一定的时代生活,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类别、风格、流派等因素。例如,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4. 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三、鉴赏诗歌的方法

      1. 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2. 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3. 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4. 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5. 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拓展阅读:

      现代诗歌赏析:离别

      离别的回忆

      是月光下那条故乡的小河

      离别的回忆

      是小河里那条飘荡的小船

      轻轻地,挥一挥手就算是告别

      无言的月亮,就是你此刻

      忧伤而美丽的脸儿

      月亮呵,请告诉我

      泪水是何时朦胧了你的双眼

      船儿呵,请告诉我

      那鼓满离愁的清风

      是怎样把你吹离了心的视线

      从此,在离别的岁月里

      思念,因为曾经的拥有

      而不再变的孤单

      从此,在离别的岁月里

      思念,就变成了洁白的月光

      在每个有月亮的夜晚

    [阅读全文]...

2022-01-04 10:56:22
  • 现代诗歌欣赏方法(现代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 方法
  • 为什么现在很多诗人喜欢把好端端的句子扯断?或者都不算是句子,就是几个词而已。加上空格,回车,还有莫名其妙的上下句,天马行空的转折,读起来就跟精神分裂似的,为什么现代诗这么难懂?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方面的疑惑。明明文言文离我们远一些吧,可古诗除了李商隐一类朦胧晦涩派的作品,我们基本上能知道意思,靠猜也八九不离十。

    可很多现代诗明明个个字都认识,偏偏死活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在学古诗的时候,遇到不懂,有老师或者领路人给你讲一讲,你会“哦”的一声恍然大悟,可现代诗就算作者在你面前,慎重其事地向你宣讲他创造这首诗的意图和方法,你依然免不了“哦?”地充满了怀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诗是韵文。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总归还是文章,只是表现形式各异。而文章的价值,或者说目的在哪?说清楚表达的意思和主题,这才是诗存在的核心价值。

    不论你的结构、章法多么复杂,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文章也是写给别人看的。诗歌的最终目的也是一样,无非是附加强烈的感情,打动读者,让读者共鸣,体会到创作者的感受。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在体式上还是诗,那就是好诗了。

    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古诗词,都是千百年淘汰下来的好诗。所以从内容上来説,古诗讲事情、抒发感情必然是明白清楚的,否则的话“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早就让时间冲刷了个干净。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古诗,都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古诗之难,难在文言文和格式要求。

    现代诗抛弃了格律,语言也是用白话文,特色就只剩下了情感表达方法。而白话的应用,也让现代诗能够有更多的方法来构建曲折、晦涩的输出方式。

    其实过于注重表达方法的作品,都是难懂的,古诗里面不就有西昆体?在文学正统价值观看来,这种太过于个人、小圈子的写作是被鄙弃的——其实西昆体真不是不好,而是学问太大,除了大文学家,看懂的人很少——文艺作品失去传播的意义,让人看不懂,最终就会被抛弃。

    到了今天,这更是真理。所以遇到看不懂的现代诗,也不必去强求理解。如果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看不懂一位诗人的作品,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写诗的人根本就没想过让你看懂。因为白话文写诗,并不需要读者像读古诗一样,还要求文言文、历史、用典各方面的知识增量。

    几句白话文还写得让我们看不懂,不就是不愿意让人看懂么?如果表达的是人类共情,爱情、思乡、朋友情之类的,只要文字不太绕,大家都懂。关键就是有些人过于看重个人情感的特殊性,在文字上故意把读者绕晕,让人产生理解错误。

    你都没有想过让我看懂,那我为什么还要看啊?读者自然就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这些作品可能富含了诗人本身的情感,但是你表达得太复杂、太个人,无法激起读者的共鸣,就失去了价值。

    不是垃圾,而被大众视为垃圾——这正是很多文人自视过高的原因——天下就没人懂他,可仔细想想,这世界上的人哪一个不是碳水化合物?哪一个的脑容量又会小好多?在今天,谁受的教育又差到哪里去?

    在唐朝,如果老百姓读不懂诗人的诗,那自然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因为确实大众都是“蓬蒿人”,诗作好不好,是在文化人圈子内做判定。可即便如此,到了白居易的“白体诗”,也开始谋求世俗性、传播性,并且非常成功,成为“香山体”的起源,同时在日本赢得了神一般的诗坛地位。

    现代的文化普及度高,而诗歌相对于专业技术来说,不过是在语言上的提纯,艺术两个字罩在上面的光环是可大可小,根据个人文采变化。有些人光环不大,却总是灯下黑,自以为天下第一,天煞孤星,专克读者。以为读者都是不懂他的人,却不晓得别人是根本懒得懂你。

    这个时代,写诗不再是高高在上,可以混得一官半职的爱好。我们一定不要学不到古人的文采,却学会了古人的清高。

    那么是不是现代诗天生缺陷,比不过古诗?

    当然不是。

    什么是好诗?为读者带来美感,打动读者的诗就是好诗。而一首诗的文化美感无非来自三个方面: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

    诗是韵文,是用来诵读的。语言美,就是读起来美,在音律上符合人类发音天性,带来清丽流畅为美。古诗词在这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格律之美。

    并不是脱离了格律就不美,格律只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不代表所有吟诵美,所以才会有不守格律的古体诗。

    现代诗相对而言,缺乏文言文语境和格律,但同样是可以读起来很美的。现代诗的语言美需要符合新的语言*惯和语言规律,这一点其实根本就不难。一首好的作品,念起来就是抑扬顿挫,高低有致的,同时声调的起伏能够加重感情的渲染。

    我们同样能听到很多很美的现代诗。

    至于那些写在纸上,读不出来的“哑巴诗”,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内容写得再好,也属于吟诵体中的垃圾。

    好的现代诗,是在发音上铿锵流丽,吐字清晰,不会让人听错,在内容上构思精巧,有多种表达方式却不脱离主题的作品。

    那些我们看不懂的作品,与音律关系不大,与读者关系也不大。读者读不懂,很多时候是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我们今天写旧体诗,不也有很多人看不懂嘛。所以这个看不懂,和古诗、新诗没什么关系,就是写作水*没到位而已。

    他胡乱分行、胡乱断句,其实不过就是借现代诗这种形式来装个文化逼。你要想去读懂它,那不是自取其辱么?

    但是这不代表正常修辞手法下的诗作。因为有一些不懂,确实是读者本身知识面不够,比如李商隐、黄庭坚他们有些诗,你如果对他们的用典、写法一清二楚,就不存在读不懂。所以要读懂他们,也需要增加我们自己的知识量。

    这里指的正常现代诗,是排除了那些实验性质的一字诗,各种新变体,以形式出味的作品。这些作品属于先锋艺术,就好像行为艺术,本身不具备普遍美感,是在某个方向寻求突破的作品,不能以*常心看待。

    所以,讨论这些作品也没有意义,除非你是一个先锋派作者。

    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读诗讲究的还是美感,讲究共情,而不是你在街上裸奔了多少个小时,你的一张白纸上划一刀就卖了多少钱。

    我不反对先锋艺术,它有时候能给我带来思想的惊诧,有时候也会带来思想的惊吓,这是艺术探路本身的特性。就好像格律诗在探路的时候也会出现“孤雁出入群”、“辘轳韵”、“拗体诗”、“折腰体”等等一样,相对普遍格式来说,这些探路和改革其实就是当时的先锋艺术,不过最终都被大众审美所忽视——并没有淘汰,我们依旧可以写,但是除了显摆自己在这方面比别人懂得多了那么一丁点之外,无任何实际意义。

    这也就是一些行为艺术,一些新变体诗歌的最后归宿。

    你可以存在,但是会被忽视。大众的审美还是会沿着自身的河床,滚滚向前,奔流入海。

    非实验体的现代诗,从定义上来说和古诗区别很大。现代诗的定义就是反古诗词的,这一点从命名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反的主要是格律,而在内容上虽然一直高喊逆风飞扬,但毕竟还是诗,脱离不了意象表达情感,寻找读者共情的老路子。

    离开了这条路,就不是诗了。甚至连文章都算不上了。

    欣赏现代诗和欣赏古诗词并没有区别。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欣赏,而不是读懂。欣赏主要寻找美感。形式千差万别,美感是人类共情。但是,欣赏的前提是读懂。

    什么是“欣赏”?就是觉得有意思。而一首好诗,无非就是内容上和表达上两方面让人觉得有意思。内容上有意思,是创作者的文采、阅历所决定的,而表达上的有意思,则是创作者塑造感情、抒发感情方法的新奇性。

    无论新诗还是古诗,都是在内容上触动读者,在表达上打动读者。

    而我们*时最直观,最在乎的格式,其实是在表达之上的修辞细化,以及各种语言特色,这些都只是诗歌的皮毛,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

    首先是看写的什么,就是内容,然后是看如何写,就是表达。而古诗、现代诗的文言文、白话文差别,诗家语和现代修辞方式的区别,其实都是在表达之上的,是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最不重要的东西。

    我们要读懂现代诗,首先要触及到它的内核,简单来说,就是抓住中心思想。

    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她写的是爱情,爱情是古往今来文学的永恒主题,但《致橡树》表达的爱情,是独立人格下的爱情,并不是常见的热烈、纯洁、忠贞之类的爱情。她另创新意,且符合新时代的新思维。读者因此而被触动,甚至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

    我们抓住内核,再看她如何围绕这种独立爱情进行表达。她把自己化身为木棉树,批评凌霄花的攀援,批评只会歌颂的小鸟,用各种形象来烘托独立,*等的木棉树,阐述了和橡树不一样的爱情。这是男女*等的气质先锋,既有内容,又有意境,还有很有意思的表达方式,因此才成为流行一时的经典诗歌作品。

    内容上打动读者,表达上别出心裁,形式上有变不乱——这就是好的现代诗。

    读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我们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三点。爱情、友情、乡情,这都是人类共情。

    有朋友就会说,现代诗不就是形式自由吗?自由是没错的,但是绝对不是没有度的,这个度,就是读者能够承受的底线。

    我们读这些名作,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诗歌的三原则:高低起伏,有节奏感,押韵。

    [阅读全文]...

2021-12-07 10:01:48
  • 换的现代诗

  • 现代诗,小学,六年级
  • 换的现代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换有关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换了一个家》

      换了一个家,换了一个地方,

      但换不了那时在家的美好记忆。

      换了一群朋友,换了一些新面孔,

      但换不了那时朋友之间的友情。

      换了一些家具,换了一些高科技。

      但换不了以前对那时家具的爱护。

      什么都换走了,连青春也换走了,

      之留下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寂寞。

      《我用真心交换你》

      本来只有我

      一个人的孤寂

      曾几何时

      傻傻的静

      我看到的

      却只是你若隐若现的身影

      柔密的发

      这片荒漠

      霎那间有了留下的理由

      仿佛久违的甘霖

      滋润了

      干涸的灵魂

      沙漠的酷炎

      敌不过你的嫣然一笑

      你孩子般天真的容颜

      竟触动了我漂泊不定的心

      傻傻的静

      我呼唤着你的名字

      千年的寂寞

      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傻傻的静

      传递着我对你的情意

      傻傻的静

      倾诉着对你许下的誓言

      这千万封的情书

      你可否收到?

      我无休止的思念

      是否足够融化你的眼眸?

      傻傻的静

      不敢相信

      这次我居然动了真情

      傻傻的静

      为何我看到的

      却只是你若隐若现的身影?

      你可曾知道?

      傻傻的风在等你…

      《我用真心换你》

      本来只有我

      一个人的孤寂

    [阅读全文]...

2022-04-13 05:28:49
  • 夜现代诗

  • 现代诗
  •   1、《夜》

      行了多久的路

    我不知道,马匹不知道。

    荒凉的草原上,悲伤不坏,

    支起夜色中唯一的光点

    照亮周边的黑暗

    朋友为我讲起未讲完的故事

    ——*传

    一切安静,马儿低鼾

    黄昏中,夜色下

    伊朗少女再次来到我的毡房

    弹起马头琴,为他讲述离别。

    告诉她周天子的无奈

      2、《夜》

      夜,悄悄的就来到了身边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戴着薄薄的面纱遥望着我

    星星也害羞得躲了起来

    只能依稀看见胆子大一点的

    一眨一眨的眨着眼睛

    秋风总是带来阵阵敌意

    它不像春风那样带来缕缕生机

    也不像夏风那样带来绿林蝉鸣

    它的到来总是满地凄清,片片苍黄

    回首过往

    我们历经了繁花芳香,流逝飞絮

    我们再也不是那懵懵懂懂的野小孩

    如今,我们也变得感伤,甚至凄凉

    是风景让我们变得感伤,还是我们让风景有了仓凉

      3、《夜》

      我总是在静悄悄的夜,

    想念温温柔的你。

    想念,

    你嘴角的那颗淡淡的痣;

    想念,

    你胸侧的那块浅浅的痕;

    想念,

    你的眼,

    你的眉,

    你的呼吸,

    你的微笑;

    想念,

    你曾施与过我的,

    那些温柔。

    仅同你一起看过一场电影,

    你我间,

    却隔着四个人的距离;

    唯一同你有过的合影,

    也被凛冽的风雪,

    埋藏在冬夜的黑暗里。

    继而是威廉的戏,

    泪会偷偷滑出眼角,

    [阅读全文]...

2022-07-19 07:40:36
  • 现代诗:画

  • 现代诗
  •   画

      

      岁月的河

      茫茫,重吟

      一句,逝者如斯夫

      

      我不惆怅

      我去河里,拾水花

      把岁月装进笔芯

      作一幅画

      

      画中有

      你他的风景画

      而我,

      坐在装饰生活的画外

      

      怦然间

      我溯流到千年的河上

      坐进层层叠叠游鱼的画

      补上一句,岁月生活的唱。

      

      河南油田培训中心,薛洪文,2016.12.6

    [阅读全文]...

2022-03-07 07:54:38
  • 著名现代诗

  • 现代诗,著名,励志
  • 著名现代诗

      导语:建筑是凝固的诗歌,诗歌是流动的建筑,但不管如何,它们都是永恒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著名现代诗13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笑》

      林徽因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3、《星》

      废名

      满天的星,

    [阅读全文]...

2022-06-20 17:18:54
  •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阅读,文化,语文
  •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1959年,查尔斯·斯诺( C. P. Snow,1905-1980)在剑桥作了“两种文化”的演讲,引起了人们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广泛讨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与人文似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一般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大致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形而下的,另一个是形而上的。如果说,前者属于倾向于外部世界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的话,那么,后者则属于倾向于内心世界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当然,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和文化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我们领悟到人和文化的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须从根本上超越当代流行的各种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特别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还有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的确,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功利性,至少其最终成果需要有很强的实证依据,并且最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于是需要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容易看到的。但是,科学绝对不是可以简单地依靠实证和功利这两个“齿轮”运作的机器,而是由无数具有极高品位和素养的人(科学家)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这些人带着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怀着什么样的探索动机,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心灵体验,最终碰到并抓住了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是人们不易觉察的。

      另一方面,人文作为一种文化,也同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我们不妨以艺术为例。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诗”,而“诗是真正地让我们安居的东西”。这显然都是从形而上层面来理解艺术。其实,艺术也存在着技术性很强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在这个形而下层面上,艺术强调的是实验、技法、技艺和功用等等,这与科学非常相似。要是没有形而下层面,艺术就不可能成为艺术。

      总的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都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前者是体,后者是魂。如果说,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技术层面上的精湛和高超,那么,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深奥和高远。然而,这两个层面和两种价值取向又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和不可分割的。没有体的魂只是空洞而抽象的魂,因而不可能有活的生命;反之,没有魂的体则只是死亡而僵硬的体,同样没有生命。正是这种体和魂高度有机的结合,才使得科学与人文成为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充满着丰富的人性和不竭的创造力,因而充满着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孟建伟《教育与生命》)

      1.下列对于科学与人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似乎非常不同,但在结构上却十分相似,即大致都具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

      B.科学与人文形而下的层面是倾向于外部世界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形而上的层面是倾向于内心世界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

      C.科学和人文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能让我们领悟到它们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D.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等影响了人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无数具有极高品位和素养的人参与,不能简单地依靠实证和功利。

      B.科学活动中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都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是显性的,容易引起人们重视。

      C.尼采与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层面来理解艺术,没有关注到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对艺术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D.无论是对于科学还是对于人文,形而下都是体,形而上都是魂,正是这种体和魂高度有机的结合,才使科学和人文充满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认识到科学和人文各自具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的辩证关系,才能对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有深刻理解。

      B.因为形而下层面在很大程度上追求技术的'精湛和高超,所以形而上层面就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精神的深奥和高远。

      C.如果没有技术性很强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仅有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那么艺术就不可能成为艺术。

      D.强调科学具有形而上的层面、人文具有形而下的层面,这是对科学与人文中容易被忽视的层面的强化。

      参考答案:

      1.C(对“它们”和“二者”理解不当。“它们”应改为“人和文化”。B项虽去掉了“如果说”仍正确。例如你说“我想考北大”,班主任说:“如果说你想考北大的话,就要考660分。”这里的“想考北大”就不是假设,而是事实。)

      2.B(“都属于”“重视”不当)

      3.B(无因果关系)

      拓展延续

      斯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两种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群体,人文文化的代表是文学知识分子,科学文化的代表是科学家,尤其是自然科学家;

      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充满偏见,缺乏了解,不仅在学术观点上有所分歧,在伦理道德层面也丝毫没有共同之处;

      三、产生这种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教育的持续专业化以及社会形态的僵化,也正是因为社会形态的僵化使得英国比任何国家都难以重建教育系统,从而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无法沟通交流的困境。要解决这种困境需要进行教育改革、普及科学文化。

      对科学家而言,如果他们了解斯诺的观点,那么这种褒扬科学、贬义人文的说法,自然会使他们充满优越感和自豪感,因为斯诺的落脚点是英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阻碍,他倡导的是一种以科学为核心的文化。对人文学者而言,则可以看出他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来利用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保守的人文学者,利用这种对立来排除“物质的、非人文主义层面的”科学,以防科学侵入人文世界;激进的人文学者,则利用这种对立来排除“霸权的、社会专制的”科学,保持激进的人文世界的独立自主性。甚至在斯诺提出“两种文化”这一概念之前,就以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为己任的科学史学科,也抵不住诱惑要去使用斯诺的概念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科学与人文的鸿沟需要科学史来联结。

      然而,斯诺对“两种文化”区分是否真的客观合理呢?许多学者对斯诺的概念产生了质疑。质疑他区分的两个群体是否能够真正代表“两种文化”?质疑“两种文化”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否真的存在?质疑“两种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想要批评斯诺“两种文化”是特别困难的。一般人都会认为科学和人文的区分是合理性的,在以往的认知概念中确实存在两者之间的差异。科学家更是与斯诺站在同一战线,因为斯诺本身就是站在科学一方。这就使得一些批判很容易被压制,尤其是来自非科学群体的批判,他们经常被视为是一群自尊心受损的人,甚至被认为是印证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例证。

      如果说纯粹概念式的质疑和理论内部的讨论走不通的话,*年来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方式或许可以拓宽一些思路。我们可以试着去探讨“两种文化”在科普写作脉络中的影响和其在20世纪英国的地位,以及其自身利益的出发点。

      《两种文化》在20世纪英国的科普作品中显得极其典型。主要表现为:

      一、对科学与技术极力地抬高与颂扬;

      二、极其关切英国的“衰退”;

      三、认为文学与古典文化是阻碍英国科学发展的罪魁祸首;

      四、站在科技官僚的立场上批判英国发展。这些观点已经成为了评论英国科技的主流观点。然而,通过对英国科技史的简单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观点缺乏对史实的研究,甚至掩盖了英国科技的发展情况,彻底扭曲了历史的真实图景。

      斯诺对英国科技的描述有取有舍,他相当系统地把科学和技术从英国的历史中抹杀掉了。斯诺的科技史观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核心,他认为英国的传统文化忽视或厌恶工业革命,并且没有对其产生任何贡献;英国的大学和工业革命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国家的教育没有配合科学革命,才使得英国科技愈发衰落。斯诺的这些论述让人太过熟悉——这正是标准的英国科技衰退式的故事。它令人可信也只是因为它太家喻户晓了。但静心思考,就会发现他的论述完全偏离了史实。他对英国科技薄弱的强调,几乎把英国科技等同于不存在,即使有的话,地位也是每况愈下。然而,根据科技史研究,17、18世纪英国是世界科学技术的活动中心,虽然18世纪以后,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新的科技活动中心,但是并不代表英国科技的衰落,实际上英国的科技始终稳步提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单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为例,英国就始终排列前三。*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关于19、20世纪英国科学与技术的文献,可以证明科学在英国文化中所处的中心位置,英国即便不是一个特别科学化与技术化的国家,至少也不比其*家落后多少。说英国科技“衰退”和文学与古典文化阻碍科学发展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斯诺提出的解决文化差异的方式极其不成比例。他仅提倡对科技教育的扩展,尤其是在大学中对科技的普及,认为只要政客、行政官员以及整个社会的成员有足够的科学素养,就可以理解科学家到底在说什么,从而解决两种文化的问题。对人文可能产生的影响只字未提。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他的出发点,作为一名科技官僚对科技的抬高与颂扬是否存在利益的纷争。

      讽刺的是,斯诺自身也是其提出的命题的活生生的反例。他不仅结合了他自己的两种文化,并且还到处伸展自己的权利。在不同的场合,他可以是一名小说家、科学家、学者、公务员、*官员、或是一名企业家,科学与人文的身份在他身上并没有显示出对立与不相容。此外,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小说家,所以他才成为一个公务员,或是英国电气委员会的一员;也不是因为身为斯诺爵士,才成为一个技术部的副部长。要说人文对科学具有阻碍作用,起码在斯诺身上这一点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英国文化对他提出的命题具有的那种包容性——既特别又持续,这种包容性本身就推翻了他的论点。

      反观当下的*社会,在人们还没有搞清楚科学和人文之间有什么联系的情况下,极端的科学主义就已经占了上风。在没有充足史实的支撑下,“*传统文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不仅接受了斯诺的观点,而且还产生了千千万万个“斯诺”非理性地为科学摇旗呐喊。这不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讲求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隐藏事实、贬低其他文化或从利益出发来抬高自身的地位。我们承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存在差别,但是毫无事实根据地夸大这种差别,就其本质而言是对科学精神的违背。

      通过对斯诺命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家喻户晓的、广为流传的、被大众所欢迎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知识,科学的传播必须以事实为基础,避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二、科学知识的传播有自身的立场和目标,但不能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利用科学的权威来排斥、贬低其他知识,科学文化不是强权文化,而是以理服人的文化。

      三、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完全的隔绝,

      二者并不是一种相互阻碍的关系,反而更可能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双方应该放下偏见,客观理性地进行沟通交流。

    [阅读全文]...

2022-03-12 07:46:18
  •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现代诗歌鉴赏方法归纳)

  • 方法
  • 1、这也是烙印

    ——灵遁者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但我不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烙印

    刻刻提醒我这是生活

    我也不住抚摸这烙印

    突然这烙印中钻出了绿芽

    唱着生命的奇迹

    我把悲痛向人诉说,

    因为真相应该被说出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该把谜底捅破

    绿芽会越大,烙印会越小

    我们是把痛苦变绿的人

    不要做吃巴豆的可怜人

    坚持吧,行走的烙印

    每一座痛苦的山都需要长征

    谜底就是——烙印会开花!!

    作品赏析: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甚至灾难,首先要学会承受,然后奋起。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这也是烙印》是灵遁者的一首诗。灵遁者在《这也是烙印》中希望在新的时代,我们吟唱不一样的曲调。前途是光明的,未来是欢乐的。

    这也是作者答臧克家先生的《烙印》。属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心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地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2、我的墓志铭

    ——灵遁者

    曾经我惧怕什么

    现在都过去了

    现在我惧怕什么

    现在都不值得一提

    未来我惧怕什么

    我知道也会过去的

    亲爱的你

    这就是我的墓志铭

    我是活着的鬼

    我是死了的神

    我只怕你

    [阅读全文]...

2022-07-04 00:09:08
对现代诗的看法 - 句子
对现代诗的看法 - 语录
对现代诗的看法 - 说说
对现代诗的看法 - 名言
对现代诗的看法 - 诗词
对现代诗的看法 - 祝福
对现代诗的看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