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关于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91) 语录(50) 说说(111) 名言(8) 诗词(438) 祝福(3k+) 心语(9k+)

  • 李之仪《卜算子》

  •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6-05 18:56:41
  • 李之仪:卜算子

  •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2、思:想念,思念。

      3、休:停止。

      4、已:完结,停止。

      5、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翻译: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

      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

      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赏析: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末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挚着恋情,倾口而出。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乐府民歌风味。

    [阅读全文]...

2022-02-19 10:37:45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 长江,宋词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在*时的学*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卜算子①

      我住长江头,②

      君住长江尾。③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④

      【作者】

      103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地棣(今属山东)人。宋神宗朝进士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后迁枢密院编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获罪,编管太*州。官终朝议大夫。词以小令见长,有《姑溪词》。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长江头:指长江上游。 ③长江尾:指长江下游。 ④“只愿”二句:用顾夐《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词意。定:词中的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品评】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诗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这是反用《汉乐府·上邪》中的“江水为竭”之意。同时,为求变化生新,作者还采用设问句式,使语感得以强化,令人如闻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时的心灵颤音。“只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期望——期望他象自已一样心无旁属,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虽属直抒胸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词托为女子声口,发为民歌风调,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毛晋《姑溪词跋》推许作者“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并称赞此词“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堪称中的之论。

    [阅读全文]...

2022-05-22 22:21:19
  • 李子仪 《卜算子》译文及赏析

  • 宋词
  • 李子仪 《卜算子》译文及赏析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面小编整理了李子仪 《卜算子》译文及赏析,欢迎参考。

      北宋 李子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江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卜算子:《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长江头:指长江上游。

      长江尾:指长江下游。

      已:完了,终结。

      “只愿”二句:用顾夐《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词意。定:词中的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相思意:彼此相思的爱恋之情。

      译文1:

      我住在长江之源,你住在长江之尾。日日夜夜思念着你却总不能相见,你我同饮着一江之水。

      这江水何时不再奔流?这幽恨何时能够停止?但愿你的心意与我相同,我绝不会辜负相思的情意。

      译文2:

      我住长江上游,你住长江下游。 天天思念你而见不到你,却共饮着同一条江河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但愿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 一定不会辜负这一番相思情意。

      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这阕词是模拟一个年轻女子的口吻而作的,可以听见女子的深情相思,也可以感受到对于分离的了然于心:我住在长江的上游,你却住在长江的下游,隔着如此漫浩的距离啊,我的不能收束的情意,就这样汤汤如江水般,向你淌流而去。每日每夜我思念着你却不能相见,然而,我们所饮用的同样是这条长江的流水。这江水要流到哪一天才停止?我俩分离的遗憾要到哪一天才能终止?只盼望你的执着也能如同我的坚心,那么,我们都不会辜负了彼此深切的相思与情意的。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是最被人称道的绝妙好词,好在它既不艰涩,又相当口语化。思念之情不管再炙热熬煎,都是无形的,难以描摹,共饮长江水的意象,却将这种连系,变得具体可见了。这种共在一个天宇之下,共在一场雨里,共在风吹阳光中的感觉,便是不得不分离的有情人们,最妥帖的安慰了。如此一来,思念的情绪也就获得了提升与净化。

      扩展:作者简介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阅读全文]...

2022-07-04 17:22:16
  • 卜算子·咏梅古诗

  • 咏梅
  • 卜算子·咏梅古诗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陆游《卜算子·咏梅》赏析

      卜算子·咏梅

      (宋词)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断桥:残破的桥。

      寂寞: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

      著(zhuó):接触,挨上。更著:又遭受。

      无意:不想。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一任:任凭。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群芳:群花;百花。

      零落:凋谢

      碾:轧碎。

      作尘:变成灰土。

      【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4-13 04:35:44
  • 《卜算子》诗词鉴赏

  •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二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

      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

      3.休:停止

      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卜算子

      【南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这首词表现了诗人丰厚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取两种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1)爱花之情。词的上片通过轻、小、巧等予以表现。

      (2)惜花之意。词的下片通过少、雨洗风吹等予以表现。

      (3)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报国无门、功名难就的愤懑。词的下片通过花被雨洗风吹象征人才被摧残予以表现。

      2.(1)象征(托物言志)。用花象征人才,用天公象征皇帝(朝廷),用花被雨洗风吹象征朝廷摧残人才,直观生动,给人深刻印象。

      (2)对比。上片中百种千般巧同下片中雨洗风吹了、下片中朝见树头繁同暮见枝头少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惋惜、愁苦和愤懑之情。

      (3)抑扬结合(欲抑先扬)。上片先扬天公怜花,下片再抑天公摧花,表现出强烈的愤懑之情。

      (4)回环往复。道是天公句式重复运用,韵律和谐,意味丰厚。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首小词写惜花而又不止于惜花,具有言外之旨。这首小词一变他粗犷奔放的词风,以婉约之笔隐晦而曲折地表达了自己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材的不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先明确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天公不惜花。这话也很发人深思,同样具有一种哲理性味道,同上片歇拍一韵所说,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片的道是句是扬,这里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天老爷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这首小词写惜花而又不止于惜花,具有言外之旨。含蓄的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不受重用,屡遭压抑的凄楚情怀。[5]

    [阅读全文]...

2022-06-09 17:06:04
  • 卜算子诗歌

  • 诗歌
  • 卜算子诗歌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葵

      春泥落希望,

      夏土滋生长。

      初具金盘花欲开,

      蕊芯向太阳。

      六十迎盛世,

      东方明星耀。

      待到环球同凉热,

      葵在*笑。

      采桑子

      巨星殒

      盛世突失钱学森,

      举国哀悼。

      泣泪啕啕,

      成就伟业惊世招。

      忠国四严堪世师,

      教育不到,

      人才不到,

      祖国未来忧自豪。

      江城子

      六十国庆有感

      甲子盈岁堪庆贺,

      举**,

      万民诵,

      党荣国富,

      声声唱凯歌。

      十三亿人共一庆,

      同共识,

      强国路。

      长街广场人潮涌,

      方阵动,

      彩车行,

      国威众望,

      尖端海陆空。

      盛世空前盼一统,

      敞胸怀,

      期大同。

      清*乐

      紫薇山

      天高山岚,

      望断泾水岸。

      非到彬谷不知甜,

      国泰民富心安。

      紫薇山上风景,

      高速铁道穿行。

      日能彻夜通明,

      人间美景恢弘。

      这是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此文章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阶情操,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读者们的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阅读全文]...

2022-01-17 10:35:45
  • *:卜算子·咏梅

  • 咏梅
  •   《卜算子·咏梅》

      作者:*

      原文: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骆宾王诗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2、风雨送春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翻译: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

      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

      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

      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赏析:

      该词是*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诗词》。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作者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作者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那时正值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那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的领袖*,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m.ju.51tietu.net)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作者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该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

    [阅读全文]...

2022-04-09 11:01:43
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 句子
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 语录
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 说说
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 名言
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 诗词
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 祝福
关于卜算子李之仪的古诗字体设计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