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关于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52) 说说(170) 名言(1k+) 诗词(9k+) 祝福(88) 心语(1)

  • 关于国庆节的节日来历

  • 国庆节,节日,放假
  • 关于国庆节的节日来历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国庆节的节日来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日来历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

      虽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纪念日,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不能够称为国庆日,比如美国只有独立日,没有国庆日,但是两者意义相同。

      而*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2]

      17*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

      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3]

      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虽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纪念日,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不能够称为国庆日,比如美国只有独立日,没有国庆日,但是两者意义相同。

      而*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如今,*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

      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庆节是圣马力诺的国庆节,远在公元301年,圣马力诺就把9月3日定为自己的国庆节。

      节日意义

      国家象征

      国庆纪念日是*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基本特征

      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7-06 00:41:31
  • *传统节日来历

  • 传统节日,文化,传统
  • *传统节日来历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传统节日都不陌生吧,借助*传统节日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传统节日的来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来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忘不了的同学改为春节。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等人在吕后死后,*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3、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4、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5、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6、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7、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8、重阳节

      重阳节日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俗。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9、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10、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11、元旦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12、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13、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14、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15、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传统节日形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信念。古老节日是人们基于原始信仰以及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古时代一些流传的节俗活动,清晰地记录着古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构成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传统节日发展

      大部分节日*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民俗节日来自于人文与自然文化,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每个传统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活动载体,诸如灯会、扒龙舟、拜神祭祖等等。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汉代是*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汉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唐代是传统节日*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在历史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有些节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

      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华民族在节日中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也有一些传统节日被附会上“避瘟”、“避恶”等沉重色彩的故事传说作为节日“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建构出来的。附会的这些“避瘟避恶”故事与节日内涵冲突,无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以及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弘扬。*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极其多样的*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阅读全文]...

2022-02-21 12:07:05
  • 描写节日的古诗词

  • 节日
  •   1、《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2、《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3、《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4、《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5、《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6、《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

      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

      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7、《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8、《竞渡诗》

      唐·卢肇

    [阅读全文]...

2022-04-27 00:32:46
  •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 传统节日
  •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导读:说了一千句一万句壮志豪言,不行动你还是碌碌无为;如果你行动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你就有可能解决了温饱大计。下面是好句摘抄小编为你精选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1.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2.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3. 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4.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6.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刘威《七夕》

      7.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8.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9.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0.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11.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2.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3.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4.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佚名《月夜思乡》

      15.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16.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17.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8.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9. 帽堕笑凭纤手取。——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20.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1.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22.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23.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

      24.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25.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6.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7. 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28. 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29.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30.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31.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月夜》

      32.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寒食》

      33.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4.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35. 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6. 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7.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38.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39.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40. 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41.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42. *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43.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44.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5. 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46. 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7. 此去杜曲,已*紫霄尺五。——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8.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9. 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阅读全文]...

2022-06-15 07:29:09
  • 世界森林日来历和意义

  • 森林,意义,世界
  • 世界森林日来历和意义

      大家是不是对于世界森林日不是很熟悉啊,其实世界森林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的哦。这个节日主要的目的是呼吁我们大家来关注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家园做更多的有意义有纪念价值的事情,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世界森林日来历和意义相关资料吧,欢迎阅读!

      世界森林日的来历

      “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世界林业节”,英文是“World Forest Day”。这个纪念日是于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1972年3月21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

      森林可以美化我们生活,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森林可以抵御风沙,保护我们免遭灾害。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从早期的农业耕种到*现代对木材及林产品的消耗猛增,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品质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此“世界森林日”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森林问题的警醒。

      当今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通过“植树节”的全民植树造林以弥补日趋减少的森林面积,通过纪念“世界森林日”来引导人们更加关注森林、保护森林。从而唤醒人民加倍珍惜森林资源,加倍爱护森林树木;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家提供先进的林业技术等;同时还可利用国际立法的方式来规范林业活动特别是伐木行为。

      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

      *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占世界3.9%,森林覆盖率14%。*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6公顷,发展*家人均占有0.5公顷,发达国家人均占有1.07公顷。

      世界森林日的目的

      设立世界森林日这一节日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世界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森林的意义

      善待并擅待森林,无异于善待人类自己。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森→林→木→十”的结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森林可以抵御风沙,保护人类。

      各国的世界森林日

      1972年3月21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有的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的植树节是3月12日。而今,除了植树,“世界森林日”广泛关注森林与民生的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因素

      森林面积减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口增加、当地环境因素、*发展农业开发土地的政策等,此外,森林火灾损失亦不可低估。但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最主要的因素则是开发森林生产木材及林产品。由于消费国大量消耗木材及林产品,因而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毫无疑问,发达国家是木材消耗最大的群体。当然,一部分发展*家对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忽视。

      非法砍伐森林是导致森林锐减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报告,全球4大木村生产国(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所生产的木材有相当比重来自非法木材。

      保护森林的措施

      为了扭转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趋势,国际社会有必要采取下列若干措施:

      1、缔结国际森林公约

      众所周知,森林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国际社会对森林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在政治高度上却远远不够。虽然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森林问题原则声明》以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分别于1994和1997年成立了*间森林工作组和*间森林论坛,2000年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森林论坛,但成效十分有限。

      缔结森林公约既可唤醒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弥足珍贵的森林资源,加倍爱护森林爱护树木;又可强化各国对林业工作的重视,加大对林业的投资,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家提供先进的林业技术等;同时还可利用国际立法的方式来规范林业活动特别是伐木行为,以拯救日益减少的森林资源。

      2、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森林虽具可再生特点,但也经不起人类的大肆掠夺。10年来,森林资源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发达国家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上述数字即可看出,发达国家是国际木材市场的最大买家,亦即最大的消费源;如果按人均计算,发达国家更高出发展*家的若干倍。当然,发展*家也有必要逐渐改变非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比如,发达国家风行、发展*家存在的一次性筷子消费现象每天就消耗掉无以数计的木材。

      3、多管齐下

      多管齐下是拯救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要立法执法,大力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严梢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绝非法伐木行为。二要规范国际木材交易行为,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次上建立木材认让和标识制度,从而达到国际市场交易的任何木材均是出自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的目标。三来开发研究木材产品的替代品,这样也可减少森林的消耗,从而达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世界森林日历届主题

      2007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我们的骄傲”。

      2008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善待并擅待森林,无异于善待人类自己”。

      2009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地球呼唤绿色,人类渴望森林”。

      2010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加强湿地保护,减缓气候变化”。

      2011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庆祝:为人类保护而持续增长的森林”[Celebrating Forests for People]。

      2012年世界森林日的时间

      2012年3月21日,农历2月29日,星期三;

      2013年3月21日,农历2月10日,星期四。

      2014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让地球成为绿色家园”。

      2015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气候变化”。

      2016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水”。

      2017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能源”。

      2018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可持续城市”。

      2019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教育”。

      2020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和生物多样性”。

      2021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森林恢复:通往复苏和福祉之路”。

      产生影响

      “世界森林日”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森林问题的警醒。

      人们普遍达成共识:“森林可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它在环境安全、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等许多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为了人类与森林长久共存,全球当务之急:“维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恢复并提高森林功能;加强种植业以弥补对森林的开发使用;重视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的权利等。”

      活动内容

      根据*会议决议,由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创建的联合国森林论坛将与粮农组织、各国*、森林问题合作伙伴关系的其他成员、各国际和区域组织、以及相关利益攸关方,包括民间社会一起,推动落实国际森林日。并邀请所有会员国根据本国国情在这一天酌情推出和推动与森林有关的具体活动

    [阅读全文]...

2022-07-13 23:54:17
  • 描写节日的古诗词

  • 节日
  • 描写节日的古诗词

      1、《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8、《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3、《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5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阅读全文]...

2021-12-21 11:33:10
  • 春节相关节日的来历

  • 春节,节日,放假
  • 春节相关节日的来历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相关节日的来历,欢迎阅览。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 “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三、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阅读全文]...

2021-12-25 04:48:38
  • 劳动节的来历和古诗

  • 劳动节,文学
  • 劳动节的来历和古诗

      劳动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劳动节的来历和古诗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了。

      为什么要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呢?这还得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人运动说起。

      当时,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向*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运动。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狠毒的资本家根本不予理睬,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运动。

      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当时在*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

      “我们要把地球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工人的心声,唱出了全地球无产者的共同愿望,也感染了广大的群众,他们纷纷声援工人的*运动,将*运动推向新的高潮。*运动所表现的巨大力量使*和资本家极为恐慌,他们不甘心答应工人的条件,便露出他们狰狞的一面。5月3日,芝加哥*终于撕下了“民主”的假面具,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组织*破坏者在警察的保护下混进工人的*队伍,故意制造混乱,以此为借口,当场开枪打死六个工人。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市工人的极大愤慨,他们决心为死难的工人兄弟们报仇!

      为纪念美国工人1886年5月11日的*运动,为推进整个地球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就把这一天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在之后的每年5月1日,各国的工人阶级都举行大规模的*,以争取自身的权利。

      1、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4、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5、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关于“五一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阅读全文]...

2021-11-26 15:13:44
  • *11大传统节日*俗与来历

  • 传统节日,节日
  • *11大传统节日*俗与来历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11大传统节日*俗与来历,希望有所帮助!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等人在吕后死后,*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俗之一。

      【清明】

      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日】

      农历腊月初八,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俗。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7-28 21:34:49
  •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
  •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绿云蔽日树输囷。——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5、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寒食》

    6、西园日日扫林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8、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9、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10、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11、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2、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3、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14、最愁人,啼鸟清明,叶底青圆。——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15、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6、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17、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8、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张埜《夺锦标·七夕》

    19、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0、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21、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22、追往事,去无迹。——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23、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4、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25、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26、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27、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8、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9、绝塞*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30、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31、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3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3、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4、*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35、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6、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37、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38、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9、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0、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1、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42、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4、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5、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46、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47、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48、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49、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50、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春雨细如尘》

    [阅读全文]...

2022-01-03 08:17:33
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 句子
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 语录
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 说说
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 名言
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 诗词
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 祝福
关于节日来历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