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含魏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魏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魏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魏晋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魏晋风流名词解释
导语: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也是文人追求的风格特征。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魏晋风流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魏晋风度如此光彩夺目,无非是因同其他时代相比,这些人显得不太一样。说是不同,简单说就是价值逆反。而从今天来看,这种看上去更自我的形象,无疑显得有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魏晋风度基于人的觉醒。荣华富贵朝存夕逝,学问信仰昨是今非,人生无常与性命短促挑战着宿命论的权威。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指引着魏晋名士们进行着向内的自我探寻。短暂的生命,死是必然。这种悲伤颓废的人生观的背后则是魏晋名士对人生与生命的无限眷恋与强烈欲望。然而没有什么是可靠的、真实的,除了即时的欢愉,这便是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价值观看似贪图享乐,堕落消极,然而实际上却是一种对生活的率真、坦诚却又无力的追求。想要把握住这种充满苦难而又短促的人生是一种虚妄,“不如饮美酒,批服纨与素”,把生命、人生寄托于一种更为虚妄的虚妄之中。
说到魏晋风度不得不再闲扯点吃药的事,为了使皮肤变的弹指可破,他们吃很多奇怪丹药皮肤溃烂红肿所以穿袍子,袍子经常不洗,生出很多虱子,所以又有扪虱清谈一说,穿袍子或许更是是为了抓起来方便,吃药的祖师爷是何晏,当时他吃的是一种很厉害的“五石散”,大概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这几种东西。这些东西本身是有毒的。这药贵呀,何晏有钱任性,吃完药通过疾走“散发”,便可免于毒死。疾走时吃药的人先是全身发热,后又变冷,此时需要吃冷东西,少穿衣服,冷水浇身。全身发热又让他们皮肤灼烧而必须穿宽袍,所以看见穿宽袍疾走的魏晋名士,觉得他们风度翩翩,实际上是吃药作的.……后来东晋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假装“散发”而摆阔,让我不禁为现代人辛酸,这充胖子的成本连打肿脸都不用,实在是太低了!这部分的内容,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有详细记载。
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大多死很早,穷而狂傲,逃避现实,话说当时刘伶在他的木屋里也就是他家是红果果的状态,还与猪同饮。某日一人闯入他家见到他的玉体抱怨他不穿衣服,他对某人如是说:我在我家里不穿衣服是因为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闯进来就像突然把手伸进我的衣服里,到底是谁更应该羞愧。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是的,无论是正始名士,还是竹林七贤等都是以文才见长,各有其风采的诗文
妙章行世。如何晏著有《道德论》及文赋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著有《游仙诗》、《养生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作《庄子注》、《思旧赋》,刘伶作《酒德颂》等。不过人们认为在文采词章后,还应加上玄谈、书法与雅集,才能够上真正的魏晋风度。所谓服药乃为求长生是对人生生命的珍视自觉;饮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谈玄逸世优游林下;为文则以写志;挥毫作书则以直观表象直表人格性灵风神;饮酒、玄谈、为文、作书则必雅集。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使魏晋成为*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孟德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魏晋风度的极至,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魏晋风流职场启示
故事:
关心时尚的请免进,因为我讲的不是鞋,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历史上有个时代,名为魏晋时代,这个时代总被打上“风流”的标签。是怎样的一种风流呢?先讲一个故事。东晋时有两个收藏癖。一个叫祖约,大家或许不知道此公为何方神圣,但总知道“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吧,祖约就是这位北伐志士的嫡亲弟弟。祖约喜欢收藏钱币之类的玩意,乐此不疲。另一个叫阮孚,阮孚喜欢收藏木屐,也为之废寝忘食。
两人都是收藏发烧友,谁的境界高呢?某日,某人不请自来到了祖约府上,祖约正在料理财物,忽见人来,慌忙用身体遮挡那些收藏钱币的筐子,言谈举止大失常态。
某日,某人忽然造访阮孚府上,却见阮孚正在自己吹火给木屐上蜡,一面做,一面叹息:“哎,此生不知道能穿几双鞋呢?”神色如同在闲聊一般舒畅优雅。
故事结论:
《世说新语》记载下了这则轶事,并给出结论:于是胜负始分。
按魏晋时的评判标准,阮孚胜,祖约负。这个胜负是指人生态度的一种胜负。不看谁迷得深,而是看谁把持得淡定。祖约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钱币上面,被这些“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生当然“负”;阮孚虽着迷木屐,却跳得出来,保持得淡定,不为自己的爱好所奴役,这样的人生,当然“胜”。
魏晋时代评判人物不只看成败,更要看能不能从成败中跳出来。事业可以输,风度不能输。套用一句话就是:哥比的不是事业,比的是境界;哥比的不是成败,比的是风度。
人的一生,总是在一个有限的框框里发展。你的使命,就是把这个框框里的内容做好做精彩。然而,我们在把框框里的内容做好的同时,不妨也要跳出框框来看一看,如此才不至于被这个框框所累。做好框框里的内容,那叫敬业;跳出框框来看,才可以淡定。所以《三国演义》在开卷之前,先给读者一杯消火的凉茶: “是非成败转头空。”就是提醒了要你跳开来看三国的成败。
东晋人物谢安,淝水之战的军事总指挥,他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他没有发牢骚说: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而是以跳出大战这个框框的态度指挥大战。他在后方指挥所下棋,前方捷报传来,他将自己一生最漂亮的成绩表藏在袖子里,继续下棋,有人问起,轻描淡写一句:儿辈在前线大破敌军。
古人如此,今人该如何?我们还需要像阮孚那样一面做业务,一面感叹一生能做几张业务单吗?
我的看法是:需要,比古人更需要。因为在商品社会,财富容易泡沫化,成功也容易泡沫化。我们的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的胃口和偏好上。消费者的胃口和偏好造就一个短时期的繁荣,养活一大堆经理、董事、骨干、白领。这种奇迹有如狂风暴雨般骤然而来,但也如老子所曰:暴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过几年,市场的需求和胃口变了,你还来不及高兴,业务单、成绩表就落花流水春去也,新的业务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所以,在热闹中不妨有一种冷眼光,在喧嚣中不妨有一份静心思。竞争时代,胜与负没有中间地段,业务拿不下,你就无地自容,非胜即败,心灵很容易在胜与败两个极端境地的高抛高落中粉碎。所以,要给自己营造一个缓冲地段:淡定。
打出业务上的淝水之战
如果跳不出来,局限在成败得失的计较中,这种态度就决定你的人生失败一半了。东晋将军殷浩因为战败被罢官在家赋闲,他对自己丢官一直耿耿于怀。权臣桓温想重新起用他,殷浩马上给桓温回信,可这位仁兄太不淡定,生怕写错,于是屡次把信从信封里抽出来改写,以至于最后将一张空白信纸装入信封,桓温大怒,复官无望。殷浩难以释怀,一天到晚用手在空中写字:咄咄怪事。最后郁郁以终。
民间说老不看《三国》。年纪一大把了,也该跳开来看自己的人生,站在一个高度审视成败了,却还陷在历史演义的成败纠葛中不能自拔,何必?何苦?
只有跳出此山才能看清此山,只有跳出棋局,才能看清棋局。所谓旁观者清,你也要试着做你自己框框的旁观者。你淡定了,在你的职场,你就是谢安,你就能打出你业务上的淝水之战。
魏晋诗人向秀《思旧赋》全文
《思旧赋》这篇赋体文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向秀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明言的悲愤也流露其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魏晋诗人向秀《思旧赋》全文,欢迎参考~
《思旧赋》
朝代:魏晋
作者:向秀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译文
我和嵇康、吕安的行止相*,他们都有不受拘束的才情。可是嵇康的志向高远而疏阔,吕安的心胸旷达而豪放,之后各自因为一些事情而被杀。嵇康精通所有的技艺,对于音律尤其高妙。当临刑之时,他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正值我将要西行,路过我们旧日的居所,当此之时,太阳渐渐地迫*它的沉落之地,寒冷的冰霜越发显出凄凉的样子,邻里有人吹笛,吹出的声音嘹亮悲摧,追怀往昔一起游玩宴乐的情分,我被这笛声触动不禁深深叹息,所以写下这样的赋。
奉命前往遥远的上京,又回身向北而去。泛舟渡过黄河,路过昔日在山阳的故居。举目看到萧条的旷野,在城脚下停下我的车舆。重履二人留下的遗迹,经过深巷中的空屋。感叹《黍离》的歌声深切地哀悯西周的宗庙,悲伤《麦秀》的调子飘荡在殷朝的废墟。因为抚摸到古老的哀愁而怀念故去的人,我的心徘徊而踌躇。梁栋屋宇都历历存在而没有丝毫损毁,故人的形容和精神已远逝不知所去。当年李斯受罪被杀,为着不能再牵黄犬出上蔡门打猎而恋恋不舍,叹息长吟。我哀悼嵇生将要永辞世间的最后一刻,回顾日影再一次弹响鸣琴。人生的缘分遭际聊寄于瞬间的领悟遇合,剩下的美好生命托付给哪怕只有一寸的光阴。我听到笛子的声音爽朗慷慨,仿佛嵇生绝世的清音得以重临。我的车驾将重新起程,于是执笔写下此刻的心情。
诗人简介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写作背景
向秀《思旧赋》的艺术独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思旧赋》是魏晋之际极重要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亦有深远的影响。
《思旧赋》“昔李斯”四句,用李斯蒙冤而死的`古典,喻说嵇康蒙冤而死的今典。李斯是暴秦的功臣,嵇康是高洁的隐士,两人的价值观、性格和行为根本不同,但是蒙冤而死这一点则相同。此是两人之间唯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同点。以李斯比嵇康,看似不伦不类,实际确切地揭示出嵇康是被诬谋反蒙冤而死这一历史真相。揭示嵇康含冤而死,是全文必不可少的前提,通过用典,确立了前提。不仅如此,以李斯比嵇康,既是比喻,同时亦是对比(反比),对比出嵇康视死如归的品格,高洁的志趣。要之,这是用典的险笔,但是非常成功。
在阮籍《咏怀诗》组诗中,古典字面、今典实指的用典艺术,始成为重要手法。如第三十一首“驾言发魏都”,用战国魏亡国的古典,喻说曹魏亡国的今典。古典与今典之间的相似性,是古今两个亡国的国名相同,用典可谓精切。其中“身竟为土灰”之句,是用曹操《夏门行》“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和阮籍父亲阮瑀《七哀诗》“良时忽一过,身体化土灰”的今典(语典),潜在而确切地给出了本诗指向曹魏今典(时事)的路标,用典可谓精深。这标志微言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已经从曹植的诘问、反语等手法,转变到了用典。向秀与阮籍同时,向秀《思旧赋》古典字面、今典实指的手法,是否来自《咏怀诗》,姑可不论;但是可以肯定,《思旧赋》在赋体文学中采用古典字面、今典实指手法,以表达政治微言,乃是一项创新。
此后微言政治抒情诗文,如陶渊明《述酒》、左思《咏史诗》、庾信《拟咏怀》,直至唐代李白《远别离》、杜甫《杜鹃》、南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弟》、宋元之际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明末清初钱谦益《有学集》、《投笔集》、*代陈三立《散原精舍诗》等,皆以古典字面、今典实指作为主要艺术手法。可以说,中国政治微言抒情诗以古典字面、今典实指的用典艺术作为主要艺术手段的传统,是由阮籍和向秀共同确立的。
中国文学史上的微言政治抒情诗,往往出现在政治幽暗时期。微言抒情诗之微言,是诗人在政治压力和恐怖统治下,要揭露被政治谎言所掩盖的现实真相,表达真实思想感情,而又不能明言,以避免政治迫害,所采用的特殊艺术手法。优秀的微言抒情诗,其寓意往往可以通过体会和实证,而获得确认。微言抒情诗的艺术效果,则是言外有无穷之意,有一种特殊的韵味(韵味或来自意象,或来自微言,有所不同;皆为言外之意,则相同)。
在中国微言政治抒情诗的艺术手法中,诘问、反语等手法,或难以指事(如诘问),表现力有所不足;或*于直言(如反语),容易为统治者察觉,给作者带来危险,尚非理想的微言艺术。而用典,则古典字面,较为安全(用典越深,危险越少);今典实指,尤能指事(用典越精,指事越确)。用典注定要发展成为中国微言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手段,原因即在于此。古典字面、今典实指之所以可能,原因亦在于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此意义上,亦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8
《思旧赋》序云:“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赋云:“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命于领会兮,寄馀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这两节文字所描写情景是相同的:从嵇康临终前所奏琴声的绝响,反复描写同一情景,而不惜笔墨,这显然是作品重心所在,寄托有深意。
在这两节文字的意象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音乐意象,包括当时嵇康所奏响的琴声,和山阳邻家所吹响的笛声。琴声、笛声两种意象之间,有一种连续性,此连续性,就在于同为优美的音乐之声,在于似断实连,彼伏此起,“妙声绝而复寻”。绝,灭也。寻也者,继续、连续也。
琴声、笛声“妙声绝而复寻”,象征了嵇康虽死犹生,象征了嵇康精神不死,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覆按此节文字之上文云:“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蹰。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追问嵇康形神逝其焉如,实是希冀嵇康精神不死。此节文字象征嵇康虽死犹生,活在人们心里,正是回答了上文的追问。其下文云:“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上下文两言自己之心,实表示嵇康亦活在自己心里。
琴声、笛声“妙声绝而复寻”,这是兴,是触景生情、借眼前景道心上事、言外有无穷之意的兴。(如《文心雕龙·比兴》篇所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
这是极为优美的兴象。因为它是听觉意象、音乐意象,所以至为空灵、优美。(兴象是由兴而来的意象。兴象通常是视觉意象,“妙声绝而复寻”则是听觉意象、音乐意象。视觉意象较实在,听觉意象则空灵,作为音乐意象尤为优美。)
这是极为优美的兴象,因为它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味无尽。
用音乐意象“妙声绝而复寻”,象征死者虽死犹生,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项艺术独创。
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艺术,孰先、孰后,并无一成不变的路数,只能取决于具体情况。有时须先从了解内容的进路进入作品,然后始能确知其艺术造诣。但有时则须先从了解艺术的进路进入作品,然后始能确知其内容意义,《文心雕龙·知音》篇称之为“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思旧赋》“昔李斯之受罪兮”、“悼嵇生之永辞兮”四句,不了解其深微的用典暨比喻艺术,就不能确知其揭示嵇康蒙冤而死的苦心孤诣。琴声、笛声“妙声绝而复寻”两段音乐意象描写,不了解其优美的的象征艺术,亦不能确知其象喻嵇康虽死犹生的深情高致。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220年—5*),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欢迎参阅,希望喜欢。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指的就是从东汉建安时期到隋朝统一*中间大概四百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尖锐,这也促进了思想的大**,文化的大发展,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由于统治*不稳定,各个利益集团明争暗斗,导致了很多受过教育的有才华的文人雅士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甚至有许多人因为政治理想和统治者的意见不同而获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历史时期诞生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因为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具有其特殊的文学特点。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文学特点
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的背景
1.1士族垄断制度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垄断状况特别严重的历史时期,士族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很大的政治权利,他们在政治上进行垄断,家族内世袭贵族,许多出身贫寒没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往往怀才不遇,得不到晋升的机遇,无法施展胸中的抱负,这种严苛的社会现象造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很多对士族的不满和庶族期望得到晋升、掌控政治权利的情绪特点。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存在政治垄断的畸形社会现象的弊端,但其同时也是*历史上文学思想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文学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已经逐渐式微,社会混乱碰撞中产生出了许多新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势,三个教派都有其大量的信奉者,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明确的体现。
二、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过程总体可以分为建安文学、两晋文学以及南北朝文学三个大时期,这三个时期风格有一定的差异,特殊的社会背景使文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是建安文学,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就是“三曹”,“三曹”即曹操、曹植和曹丕,除此之外还有“建安七子”以及女文学家蔡琰。正始文学指的是魏朝后朝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任务便是“竹林七贤”。魏朝后朝时期,司马氏掌握朝政大权,统治手段残酷、政治十分黑暗,许多文人都选择了隐居山林明哲保身,在这个时期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盛行,文人们都以此为精神支撑对黑暗的统治进行消极抵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是批判现实,但是与悲怆刚烈的建安文学相比,更多的是无奈和唏嘘。
两晋文学具体分为东晋文学和西晋文学,东晋文学的特点是追求在语言形式上的创新,更加注重对仗等文学形式,作品内容大多是表达*凡文人心中的抱负,期望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士族的垄断;西晋王朝的统治者虽然对于文学发展不够重视,但是也涌现出了许多的文学家,例如“太康文学”,其特点是更多的追求个人意向的抒发,追求文笔的优美工整。
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朝与北朝的文风迥然不同,这在南北朝的民歌中得以体现,这些区别和文学特点与当时南北朝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特点
3.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通常来说,文学自觉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文学从学术中单独分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别;
第二,把文学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分门别类,进行相对细致的划分,能够自觉的产生对文学作品审美特性的认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2文学逐渐摆脱了传统儒家的控制
以前的文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传播儒学观念的带有目的性的教化文献,而现在的文学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抒发胸臆、交流感情的具有很高欣赏性的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作为服务于政治、服务于教化的手段越来越少了,文人雅士们开始用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胸怀,文学逐渐的变成了个人的兴趣行为而不是功利行为,文学创作从前呆板固定的格式得到极大的改变,抒情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文人们已经不遵从儒家所要求的克制情感的传统观念,为后来唐诗的发展发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魏晋南北朝文人组织活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开始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追捧,文人们的地位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文人们的'社交活动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集团从此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荣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格局和发展趋势[J].史学月刊,2010(10).
[2]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之儒家思想倾向[J].求索,2011(2).
[3]罗宏梅.魏晋南北朝文论特征探析[J].文艺研究,2011(3).
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
1、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指的是诗歌呈现出的俊爽刚健的风格。建安是汉献帝年号,这类诗歌普遍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等。
2、七言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正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3、南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气质刚健、爽朗,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较广阔,《木兰诗》为其代表作;南朝民歌则倾向于抒写男女恋情,风格缠绵清丽,《两洲曲》》是其代表作。
4、阮籍代表作是以忧生念乱之情写下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诗大量运川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实感,思隐而辞丽,呈现出瑰然特异的风貌。唐代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师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人生实感辑录。
5、.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散义家。田同生活是陶渊叫诗的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其诗歌兼有半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白然。
6、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自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中围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7、鲍照以其特殊的身世感,发为歌唱,恃调激昂,气势雄健,对李白、杜甫的影响较大。在曹丕的《燕歌行》音响久沉之后,鲍照以其十八首《拟行路难》及大量匕言歌行的杰山艺术成就,奠定并开创了七言诗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把诗歌的描绘对象从山水展到一般自然景物,并以大量的新变体诗把五言创作推进到律化,为五言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他的创作实践,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谓永明体,是在齐武帝水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声韵,对仗工整,文辞华美,篇幅短小整饬。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有多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也有多个*更迭如走马观花般的乱世。这些个小*国家纷至登场,相互对峙,自我感觉也是一世之雄的样子。但只是苦了后世人,许多人对这些时期总是一脸蒙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希望大家喜欢!
一、楔子:旧时代的终结
秦汉帝国是*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时代(尤以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为顶峰),而其强盛的基础则在于极为彻底的编户齐民制度,国家通过控制编户,强有力的保证了税源、兵源的充足,为其开疆拓土提供了条件。
但是自西汉元帝以来,伴随着官僚机构的逐渐腐化,地方豪族出现,他们包庇人口、武断乡曲,他们的存在与秦汉帝国的体制相对立,到了东汉中期,部分豪族通过家传经学逐步转变为士族,逐步从地方进入中央官界,进一步巩固其势力。与之同时,官僚机构进一步腐化,导致皇权弱化,外戚和宦官不断的争斗导致了中央权威的丧失。在中央和地方两股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国家对地方日渐失去控制,最终本为监察区的州转变为行政区,帝国开始走向瓦解。
西晋虽然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是士族和豪族完全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社会,国家对地方控制极弱,晋武帝繁琐、细致的布局正体现了西晋局势的一触即溃,最终在晋武帝去世后不久,毁灭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正式爆发。
八王之乱看似为宗室间的大混战,但实质上则是被诸王引为幕僚的士族间的乱战。宗王本身并无自身势力,他们在出镇一方之后吸收当地士人进入都督府,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言人,通过地方士族对州郡进行控制,赵王伦之孙秀、齐王冏之五公皆是地方上的次等士族代表,因而八王之乱实质上是离心于中央的地方势力的乱战,是中央皇权与地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西晋社会整合的失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内迁的胡人站上了历史的前台。
综而言之,魏晋时代无法统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秦汉的编户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士族和豪族成为了地方上的主宰,如何处理与其的关系,成为魏晋时代最为严峻的问题。
魏晋时代的北*历史可以分为三段:五胡时代、北魏时代、北朝时代。其中北魏时代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又可分为“后五胡时代”和“前北朝时代”。就北*的具体事实而言,其主要矛盾有一横一纵。
横向的矛盾在于民族关系(魏晋时代的民族矛盾与*现代以来的国族矛盾截然不同,魏晋时代远远没有出现政治意义的民族共同体,此时的民族是以文化为基本区分标准的,因而断不可以*代视角观之),胡族的活跃造成其塞北体制、文化与汉地的强烈冲突,造成强烈的民族矛盾,突出表现在两赵时代,这一矛盾贯穿整个五胡时代。
纵向的矛盾在于阶层关系(政治矛盾),长期以来士族都是官僚的主要构成,胡族君主如何处理与士族、寒门、地方豪族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帝国的统治基础是否稳固的问题,这一矛盾在孝文帝门阀改革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了北魏末期的崩溃,并成为北朝时代最为重要的议题。
二、胡汉分治与两赵时代
长期以来,北方的胡族都保持着部落制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五胡的君主早已不是北方的单于,而是帝国的皇帝,如何处理胡族与汉族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摆在胡族君主面前的重要问题。应该承认,虽然如刘渊这样的君主对汉文化有着丰富的了解,但是胡汉社会的矛盾并不是靠君主的个人才能便可以解决的,在五胡时代初期,胡族君主对此往往没有什么办法,因而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胡汉分治。
所谓胡汉分治,顾名思义是对胡族和汉族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一方面模仿*官僚结构,建立一套汉化的帝国系统,另一方面建立一套专门管理胡族的机构和组织,两者互不干扰,同时并存。由此形成皇帝-官僚-州郡、大单于-酋长-部落两套系统。
胡汉分治的重要标志便是大单于的设立。大单于即是胡族机构的长官,一般由宗室担任,诸如刘聪、石虎都曾任此职,两赵时期大单于基本相当于皇位继承人,大单于的专属机构为单于台,下设左右辅及其他官吏,【胡、羯、鲜卑、氐、羌豪杰为之】,属于胡族自治的范畴。
应该说胡汉分治的体制是极其简陋的,并没有试图解决胡汉对立的问题,只是将之搁置以图稳定,却为王朝埋下了隐患。这体现了五胡时代前期,受制于时代的影响,胡汉矛盾的难以调和,而这种民族矛盾又深刻的体现在两赵*之中。
如果说刘渊冒称汉室体现了他的汉化倾向的话,随着靳准之乱的爆发,刘汉*之内的胡汉矛盾也显现出来。刘曜*定叛乱之后改国号曰赵,是为前赵*。前赵虽与前汉一脉相承,但是在政治认同上却是属于两个完全的系统,刘耀以【冒顿配天,以元海配上帝】,实则意味着抛弃了刘渊所宣扬的刘汉宗亲的身份,回归了匈奴传统,体现了五胡时代的胡汉对立。
后赵*的体制与前赵基本相同,同样以大单于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体系,而其民族矛盾比之更为严峻,最终在宗室、武人的乱战之中,后赵*在冉闵的大屠杀政策中落下帷幕。
除了胡汉分治以外,两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宗室之间的残杀。谷川道雄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直言,宗室在两赵*中占据重要地位,实则是继承于胡族部落传统,宗室掌握了军政大权,往往对皇权造成威胁,皇权为了巩固权力提拔外戚、宦官,最终加剧了政治内斗,引发了*的衰亡。
应该看到,宗室问题体现了在五胡时代初期胡族传统和汉族体制的冲突,如何抑制宗室,加强皇权成为五胡时代的重要命题。
总而言之,两赵时代作为五胡时代的前期,是胡汉矛盾最为激烈的时代,内乱、屠杀层出不穷,体现了胡汉冲突对于*稳定的烈影响。就其体制而言,主要体现在胡汉分治和宗室掌权两个方面,显现出胡汉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三、五胡时代的后期与秦燕对立
冉闵之乱后,后赵*趋于崩溃,北*再次陷入混乱之中,而继之而起的则是前秦和前燕两个*,两个*处于五胡时代的后期,都对胡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决,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但是仔细考察两国的体制,会发现由于地缘条件、社会结构的不同,两个*的体制存在不同的倾向,而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也成为北魏政治的先声。(同时存在的还有前凉*,应当说诸凉*保存了大量经学文化,为之后的胡汉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缘独立性,与北*政治主线关联较小,在此不论)
(1)前燕与士族政治
前燕*应当说是五胡时代汉化较为成功的*了,这与其特殊的地缘条件息息相关,晋末以来神州沉陆,地方势力较大的豪族以坞堡的形式在乱世中生存,而那些势力较弱或是不愿忍受战火的汉族士人则开始逃离中原,去往边疆。陈寅恪先生敏锐的指出五胡时代*的迁徙大体有三个方向,向南投奔东晋、向西投奔前凉、向东投奔前燕。
由于前燕所处的关东地区历来以文化见长,因而*士大夫的文化素养对前燕*的性格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也成为前燕*入主中原的中坚力量。前燕*凭借这一优势,积极推崇晋室、侨置郡县以便吸引、安置*,并建立一套汉族官僚体制,将士人吸纳进入前燕*之中。晋书如是记载,【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北海逢羡、广*游邃、北*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肱……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
就体制而论,前燕与两赵相比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于其废除了以大单于核心的胡族自治系统,整个*的中上层只有一套统一的汉化体制,体现了五胡时代后期的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整个前燕*的体制都是一元化的,其中还设有军封(营户),即由宗室统领的军事特区,这一区域由宗室自治,君主对其控制较弱,应该说是胡汉分治体制的改善版本,同时也是北魏军镇的先声。与两赵相比,其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军封与州郡只是军事与行政的对立,而不是胡汉的民族对立,其对立范围已经中央缩小,第二,两赵*自上而下的设置了一整套胡族自治体制,而军封只是作为特殊行政区存在,不涉及中上层的国家行政结构,中上层结构依然是一元化。
虽然前燕大量吸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大多身处地方州郡或是中层官僚,真正占据政治核心的依然是宗室贵族,不得不说这同样体现了胡族传统的影响。虽然前燕*在体制上与两赵时代的胡汉分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政治核心层宗室和皇权的斗争依然激烈,在剧烈的内斗和上层自身的腐化之中前燕*最终被前秦所灭。
(2)前秦与皇权政治
之后我们再来看前秦*。前秦*前期同样沿袭了两赵的胡汉分治体制,苻健在【永和七年,僭称天王、大单于】,【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氏】,同时这一时间前秦*主要由氐族酋豪构成,【以南安雷弱儿为辅国将军;定梁楞为前将军, 领左长史……氐酋毛贵为单于辅相】。
然而到了苻生时期,大单于一职便不再见诸于史籍,胡族体制也逐渐被汉化体制取代,也就是所谓【缮宗庙社稷,置百官于长安】,到了苻坚时代,其行政体制更是进一步完善,应该说前秦*同样改进了胡汉分治的体制,为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
然而同为五胡时代后期,前秦*却显现了与前燕*截然不同的政治气象。前燕后期已然是一派腐化之相,【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这样的景象哪怕即使是败亡之际也未在前秦出现,恰恰相反,史载其时【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谷川道雄甚至直言“让人想到了类似汉唐统一帝国的极盛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我认为相当于从地缘条件和政治体制之中寻找答案。
如果说关东浓厚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前燕的“士族政治”,那么关中的景象却是截然不同,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彪悍尚武,文化素养相对较弱,故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俗语,加之东汉以来关中饱经战火,士族进一步凋零,前秦*内部士族势力十分弱小,正是在这一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前秦*创造了与前燕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苻坚统治期间,重用王猛等*官僚,打击氐族权贵,建立了强大的专制体制。苻健皇后之弟特进强德【昏酒豪横,为百姓之患。猛捕而杀之,陈尸于市】,邓羌【与猛协规齐志,数旬之间,贵戚豪强诛死者二十有余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苻坚不禁感叹:【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
前秦的这番景象不禁使人联想到了同为关中*的嬴秦与西汉,其厉行法治、打击豪强之决绝,仿佛使人置身于恢弘的秦汉帝国,那是一个君权强盛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德昌明的时代,在苻坚和王猛的身上人们重新发现了这种“关中性格”。
在*古代史的前半期,北*存在两个核心区域,也就是关中和关东,由于地缘条件和社会风俗的不同,二者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正如战国时代秦国与六国的对立一般,在五胡晚期,前秦和前燕代表着关中和关东再次对立起来,这一次的对立,也成为北周、北齐对立的先声。
自秦汉而魏晋,汉族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一种强调君权至上,追求君主的绝对权威,另一种强调士族利益,主张将士族广泛吸纳入*之中,前者是秦汉传统,后者是魏晋风貌,前者代表皇权政治,后者代表士族政治,当问题逐渐缓解,更为现实的政治问题摆在胡族君主面前,是回归秦汉帝制,还是接受魏晋现实,这样的争论从燕秦之争延续到北魏时代,成为贯穿北朝史的重要议题,而此时仍只是萌芽。
然而秦汉帝国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士族与豪族纵横的魏晋时代,他们不可能建立一套覆盖整个北*的户籍制度,更不可能重建秦汉时代“一君万民”的政治体制。前秦*打击士族、豪强,却无法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最终导致了淝水之战后由于对地方控制能力的不足,前秦*土崩瓦解,可以说,前秦*的败亡,在民族矛盾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政治上的矛盾。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论及前秦的败亡,认为之前苻坚迁徙氐人分守重镇的政策导致了中央地区实力虚弱,是一大失政。但是苻坚之所以要迁徙氐人,恰恰是因为之前北海公苻重在洛阳谋反,因而才希望通过这一政策稳固关东。对于前秦*而言,迁徙氐人是叛乱,不迁徙氐人同样也是叛乱,这与政策本身并无关系,前秦*本身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这个死局的关键就在于其所追求的秦汉体制。
综上所论,前秦*是民族矛盾和体制问题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此时民族间矛盾极深,五胡贵族在无法真正融入前秦*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前秦打击豪强的政策,他们对地方控制能力极弱,一旦叛乱爆发根本无力阻挡。
苻坚和王猛向往着那个恢弘的秦汉时代,他不顾所有人的阻拦一心南征,只是因为他用一生追寻着那个【混*为一家,视夷狄如赤子】的全新世界,也许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在在一个士族桀骜、夷狄中央诈的时代,追寻着不合时宜的理想,徒留后人凭吊。
关中与关东、皇权与贵族,在五百年后,历史仿佛重新回到了秦与六国的时代,只不过这一次,历史的出口更加遥远。五胡晚期的燕秦对立,意味着胡汉矛盾开始逐步缓解,胡族君主开始探寻历史的出路,开始尝试建构一套全新的政治体制,待到北魏重新统一北方,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四、崔浩事件与北魏的政治分野
淝水之战后,统一的前秦*开始崩溃,各个*纷纷复立,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队,自此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北魏的前身代国在五胡时代前期并无特殊之处,距离中原核心区也十分遥远,那么北魏*究竟凭借什么样的特质才会如此迅速的崛起呢?*人论及此时北魏体制,无不提及离散诸部一事。
【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编户】,【道武*中原……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所谓离散诸部,顾名思义,即是将原有的塞北部落体制彻底打碎,由中央进行直接控制,以此达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如果认为北魏就此便实现了中央集权,能够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直接控制,恐怕与事实不符。
事实上,离散诸部的政策并不是道武帝的独创,早在前秦时代,苻坚便实施了相应的政策,【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这既印证了苻坚恢复皇权体制的志向,却从侧面证明了制度与现实政治的脱节,前秦最终便亡于社会整合的失败。
魏晋时代*之所以难以统一,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整合以士族、豪族为代表的中层社会。士族和豪族在地方拥有强大势力,使得可供王朝利用的编户十分稀少,王朝的财政、军事力量得不到保证,如果不能将这些中层社会整合进*之中,帝国的统治根本无法稳固。而在胡族*之中,以君长、酋豪为代表的部落首领同样是与之性质类似的中层领袖,想要利用一项改革就彻底击垮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所谓【始同编户】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理想罢了。
胡族体制被打碎之后,如何尽可能的整合胡汉中层社会力量便成为摆在北魏*面前的重要命题,由此产生了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是对汉豪族权力的承认,也是对胡族酋豪的妥协,使之成为北魏*的基层领袖,既吻合汉地的社会结构,也是北魏前半期国家力量的极限。
北魏的历史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期,前半期为后五胡时代,后半期为前北朝时代,划分的依据在于在孝文帝改革之前,胡汉民族矛盾依然是北魏*的主要矛盾,但是政治矛盾也开始显现,而到了后半期,随着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民族融合逐渐完成,政治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北魏*的主要问题,开北朝之先声。
自五胡后期以来,民族矛盾开始缓和,更为现实的政治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亦即如何整合社会各个阶层,巩固*的统治基础,维护帝国的统治。这一问题在五胡后期便开始出现,前秦和前燕给出不同的解答路径,北魏即将统一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恰恰相反,北魏*内部出现了鲜明的政治分野。这一矛盾的第一次突出展现,在于崔浩事件。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晋纪十八》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帝纪·第一章》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晋书·列传·第三章》
穷猿投林,岂暇择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晋书·帝纪·第六章》
喜怒不形于色。——《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国语·周语·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李商隐《北齐二首》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晋书·列传·第八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晋书·列传·第六章》
一轨九州,同风天下——《晋书·载记·第十三章》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国语·晋语·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晋书·帝纪·第一章》
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 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晋书·载记·第十四章》
杜渐防萌,慎之在始。——《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
不自贵于物而物宗焉,不自重于人而人敬焉。——《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晋书·列传·第五十七章》
华而不实,耻也。——《国语·晋语·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晋书·列传·第八章》
饥则附人, 饱便高飏——《晋书·载记·第二十三章》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掷地,当作金石声——《晋书·列传·第二十六章》
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国语·晋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貂不足,狗尾续。——《晋书·列传·第二十九章》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医和视*公疾》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晋书·帝纪·第三章》
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未知鹿死谁手——《晋书·载记·第五章》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非得贤之难,用 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国语·晋语·医和视*公疾》
戚施不可使仰——《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
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十》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李商隐《北齐二首》
含有月字的古诗句32首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含有月字的古诗(精选32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6、《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关山月》
春风像一个心灵手巧的少女,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染绿了柳枝,染红了桃杏枝头,染黄了簇簇的迎春花。
含有风的古诗句(一)
1、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8、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
9、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1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11、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1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14、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1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20、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23、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梁启超《太*洋遇雨》
2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2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9、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30、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陆娟《代父写诗送行》
31、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3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33、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最开始,夏天只有最朴素的名字——夏日,正如: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朴素的名字,正如田垄的小麦,沉甸甸的果实,当夜里刮起南风,低着头等待收获。
夏天慢慢进化,有了时间的差别,初夏、首夏、仲夏、长夏……
傍晚,微风拂过,荷花绽放,荷叶田田,伴着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心也跟着静下来。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张耒《夏日三首》
想起夏天,你最先想起什么?清凉的竹*?浓密的树荫?爽口的西瓜?还是悦耳的莺啼?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韦应物《夏花明》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白居易 《池上早夏》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杜牧《齐安郡后池》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
——柳永《女冠子》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苏舜钦《夏意》
最高级的语言,一切尽在不言中。于是,名字摆脱了“夏”字的束缚,幻化成了更具象的名字:蜻蜓、莲叶、蔷薇、鸣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山亭夏日》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张先《画堂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苏轼《菩萨蛮》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春天迈着风情万种的脚步款款走来,携着道不尽的绿叶,拂着诉不尽的绿花,踏着数不尽的绿草。
春兴
唐代: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送春
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桑茶坑道中
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如梦令·春景
宋代: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唐代: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绝句
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题湖上
唐代: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代: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含魏晋的古诗
魏晋有名的古诗
魏晋时期的古诗
东汉到魏晋的古诗
魏晋乐府的古诗
龙的魏晋古诗大全
魏晋落叶的古诗
魏晋的古诗全集
魏晋最长的古诗
魏晋南北的古诗
魏晋书法的古诗
魏晋风骨的诗句
魏晋优美诗词
古诗中的魏晋风骨
魏晋北台词
牛的陶渊明魏晋古诗
魏晋曹植古风的古诗
具有魏晋风骨的古诗
杂诗魏晋陶渊明的古诗
魏晋描写女子的古诗
有关鸡的魏晋诗句古诗
魏晋陶渊明故事的古诗的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康
高中学过魏晋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是魏晋时期的吗
牛的陶渊明魏晋古诗大全
魏晋之前的古诗词豪迈
描写魏晋风骨的诗词
魏晋时期的代表性古诗
形容魏晋风流的诗句
规劝一个常常欺负老婆的古诗
一首家乡的古诗
古诗文比赛的评课稿
济南的冬天拓展积累古诗
秋天欢聚的古诗词
带有春红的古诗
带有古诗的扇子
形容婚姻差的古诗词
评价贾谊的著名古诗主旨
所见古诗的动唉
有华韵二字的古诗词
关于要心静看透的古诗
辽东湾海岸的古诗
北固山看大江的古诗
大寒山路的古诗
扬州个园的古诗
赞美孩子们朝气蓬勃的古诗
小学描写春草的古诗
古代文雅的古诗
以会为开头的古诗七个字
靳敏的古诗
礼赞军人的古诗
古诗中的情感韵味
贾豪的古诗
带汊字的古诗大全
赞颂袁院士的古诗
竖式横写的硬笔书法古诗作品
形容当年贵族房子的古诗
带涛和杰的一首古诗
描写蝴蝶和萤火虫的古诗
带有杠字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