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晋有名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魏晋有名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魏晋有名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魏晋有名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魏晋名士的风流:卫玠:看杀卫玠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卫玠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世说新语?容止》
“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杜丽娘在《牡丹亭?惊梦》中的这一段,唱出了多少明清妇女对礼教压抑人性的怨恨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可惜啊,如果她们能早生个1000年,便真能在“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时代里,放肆地追求自己的心上人了。
东晋著名史学家干宝曾在《晋记?总论》中无可奈何地写道:“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之过,不拘妒忌之恶。”
诚如干宝所言,生活在礼教影响力相对弱化的晋代女子对爱情的追逐是大胆而热烈的。潘岳掷果盈车的故事,自不必多说。比潘岳更早50年的周瑜,英姿勃发,秀美宛若玉剑,江左人人赞曰“周郎”。周瑜不但文韬武略,而且妙于音律,擅长抚琴。他走在路上,只要听闻有人弹错了琴声,便会寻着琴音,找到那人,手把手地教他弹琴。后来,众多忠实的“瑜迷”抓住规律,纷纷搬到周瑜时常路过的地方,故意弹错琴声,希望周郎能顺着琴声,缓步走上阁楼,与其亲密接触。从此,江南便多了一句“曲有误,周郎顾”的童谣。
公元312年,让诸如王济、王澄等京洛名士都自惭形秽的清谈美少年卫玠,因中原“五胡乱华”而辗转南下流落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想当年,卫玠早在正太时期,曾坐羊车出现在洛阳街市,如潘岳一样,卫玠马上被一群妇女围住,惊叫道:“何家璧人。”之后,卫玠所坐羊车,立马在人群中产生台风效应,几乎整个洛阳的男女老少都涌上街头(观之者倾都),欣赏这位如碧玉般朗然照人、让人发萌的正太。
这次,时年27岁但早已美名远播的京城美少年来到建业,建业的妇女老少自然是全城轰动,引发了狂热的追星热潮。为了竞相一睹卫玠“风神秀异,不堪罗绮”的玉容,建业全城的百姓将所有卫玠途经的街道都围了个水泄不通,使得从小体弱多病,弱不胜衣,又一路辗转避难南下的.卫玠,在人群中举步维艰。结果,卫玠多病孱弱的身子骨没经住这股粉丝的热情巨浪,没几天,竟香消玉殒了,史称“看杀卫玠”。不难想象,就当年建业百姓欢迎卫玠的这阵式,与当今粉丝追逐明星的那热闹劲相比,也有得一拼啊。
在魏晋南北朝,不仅*民女子敢大方地表白自己的爱慕,连与杜丽娘一样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也能勇敢地追逐自由的爱情。西晋开国元勋丞相贾充的女儿贾午,在一次宴会的窥探中,对父亲的下属,风流倜傥的美少年韩寿一见钟情。此后少女春心荡漾,对梦中情人日思夜想,夜不能寐。几天之后,实在忍不住的贾午便让自己的侍女去主动联系韩寿,勇敢地告诉对方自己的爱慕之情和自己容貌的端庄亮丽。韩寿得知花容月貌的丞相千金倾慕自己,也是怦然心动,当即令侍女转达他的爱意。
当天晚上,韩寿就乘夜深人静之时,悄悄翻东墙而入贾府,与贾午在其闺房幽会。一番恩爱缠绵,山盟海誓后,贾午特意将从父亲那里偷来的西域奇香,作为定情信物,送予情郎。这种香是晋武帝特别赏赐给贾充的,香味奇特,而且用过后一个月香气都不会消失。
后来,韩寿在上班时,身上的奇香引起了同僚的关注,这怪事就很自然地传到了领导贾充的耳里。贾充是个明白人,知道这种奇香当时晋武帝只赏过自己与大司马陈骞两人。然而,人家陈骞的闺女老不老实,他不知道,但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样的,贾充他当爹的,还是清楚的。已经大致猜到八九分的贾充,没有声张,在私下调查属实后,这位曾有过“弑君”这样“光辉历史”的父亲,实在也不好以老道先生的形象阻挠女儿自由恋爱,便遂了女儿的愿,将她嫁于韩寿(这也是成语“韩寿偷香”的由来)。可以说,贾午用自己的大胆和勇敢,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果实。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不仅*民百姓、大家闺秀敢大方地表白自己的爱慕,连身为一朝*的太后也敢于大声地唱出自己的儿女私情、七情六欲。北魏胡太后胡充华不但公开交往情人,还在情郎杨白花叛逃南方后,将自己对他的思念写成情歌唱给全天下人听。她的《杨白花》词云: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零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胡太后为了尽情,还命乐师整日在她寝宫外,吟唱此曲,摆明要让全天下都知道她对情人的痴心一片。一朝*,本该母仪天下的太后都能如此毫无顾忌,大胆地表达对情人的思恋,当时妇女对待爱情的大胆程度也就不难想象了。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牡丹亭?寻梦》)杜丽娘在梅树边的这句绝望的呐喊,道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爱情的渴望。是啊,如果一对男女单纯因“爱”而取悦对方,努力让对方感受到幸福,并最终走到一起,那即便最后“酸酸楚楚有人怨”,两人渐渐成了*行线,也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因为就算是“错”,也是自己的选择。可是,即便是“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这样最简单的要求,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也还是遥不可及。与之相比,敢爱敢恨的魏晋男女,明显要活得潇洒得多。
话分两头,卫玠的这种弱不胜衣、我见犹怜如林黛玉般的病态美在南朝后期深得人心,并且发展得渐趋极端,几乎所有的士族子弟都在潜移默化中把这当成了男性美的标准形式来追求。对此,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涉务篇》中有着精彩的描述: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梁朝士大夫,大都体质娇弱,面色苍白,形神消瘦,出则坐轿,下轿则要靠人搀扶方能行走。城市里,没有一个士大夫骑马的。如果有人骑马,则会被所有同僚以“有野心”的罪名弹劾……有个建康令名叫王复,生性儒雅,从未骑过马。一次,仆人牵着匹马来到他身边,那马嘶吼了一声,王复就吓得抱着头乱叫:“这明明是老虎,你为何对我说是马?”
诚然,不堪罗绮、肤脆骨柔可以视为男性美的一种形式,像卫玠、贾宝玉那样的男人在一个大家族,在一个国家里也不是不能有,但如果整个精英阶层的男士都朝此方向发展,那就是对国家、民族、父母、妻儿的犯罪了。想当年,南梁保持了五十年的大体安定,表面上十分繁荣,堪称“盛世”,可是正如上文颜之推所说,南梁士大夫几乎个个都是卫玠,一个个都体弱多病,骨软无力,有人甚至把马当作老虎一样畏惧。
试问,这样病态的精英阶层领导下的国家,怎堪一击?他们根本不堪一击。公元549年,东魏叛将侯景率领区区五千老弱残兵,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梁朝陈兵百万的防线,并一举攻陷台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南侧),活捉了梁武帝和一班文武大臣。公元554年,西魏五万大军攻梁,有数十万军民在手的梁元帝萧绎,才败几阵,便出城投降。
可以说,这两场战争,给南朝士族社会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那些*日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士族子弟,在兵荒马乱之时,有什么生存能力?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他们有的身怀大量金银珠宝逃亡,但因不会骑马,又体弱多病跑不了多远,往往在途中饿死。他们有的则比较有自知之明,知道肯定逃不远,就干脆坐在家里,等着贼兵找上门来,上演灭门惨案。江陵陷落时,西魏强掳了十万梁朝居民北上,可最终活着走到长安的只有三万人。不用说,那些如卫玠一般被粉丝“看看”就会香消玉殒的贵族子弟,在西魏士兵的皮鞭下,活着走到长安的概率,几*于零。
如今,日韩港台的“花样美男”文化也渐渐在*内地开花结果,不但众多女性对这些“花样美男”趋之若鹜,极尽追捧,连很多男性也纷纷效仿他们的中性化装扮,并引为时尚。可以说,在*的大城市里,现在男人染发、烫发、留长发,戴耳环、耳钉,擦粉,上香水,抹唇蜜等都已十分普遍。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还是不能忽视男人阳刚人格的塑造。毕竟,对男人而言,与“美化市容”相比,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才是更重要的东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啊,男士最好既拥有漂亮的外表、迷人的气质,也拥有男人与生俱来的朴实、率直,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这样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才应该是我们今天的*男士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
魏晋风流名词解释
导语: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也是文人追求的风格特征。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魏晋风流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魏晋风度如此光彩夺目,无非是因同其他时代相比,这些人显得不太一样。说是不同,简单说就是价值逆反。而从今天来看,这种看上去更自我的形象,无疑显得有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魏晋风度基于人的觉醒。荣华富贵朝存夕逝,学问信仰昨是今非,人生无常与性命短促挑战着宿命论的权威。对外在权威的怀疑与否定指引着魏晋名士们进行着向内的自我探寻。短暂的生命,死是必然。这种悲伤颓废的人生观的背后则是魏晋名士对人生与生命的无限眷恋与强烈欲望。然而没有什么是可靠的、真实的,除了即时的欢愉,这便是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价值观看似贪图享乐,堕落消极,然而实际上却是一种对生活的率真、坦诚却又无力的追求。想要把握住这种充满苦难而又短促的人生是一种虚妄,“不如饮美酒,批服纨与素”,把生命、人生寄托于一种更为虚妄的虚妄之中。
说到魏晋风度不得不再闲扯点吃药的事,为了使皮肤变的弹指可破,他们吃很多奇怪丹药皮肤溃烂红肿所以穿袍子,袍子经常不洗,生出很多虱子,所以又有扪虱清谈一说,穿袍子或许更是是为了抓起来方便,吃药的祖师爷是何晏,当时他吃的是一种很厉害的“五石散”,大概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这几种东西。这些东西本身是有毒的。这药贵呀,何晏有钱任性,吃完药通过疾走“散发”,便可免于毒死。疾走时吃药的人先是全身发热,后又变冷,此时需要吃冷东西,少穿衣服,冷水浇身。全身发热又让他们皮肤灼烧而必须穿宽袍,所以看见穿宽袍疾走的魏晋名士,觉得他们风度翩翩,实际上是吃药作的.……后来东晋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假装“散发”而摆阔,让我不禁为现代人辛酸,这充胖子的成本连打肿脸都不用,实在是太低了!这部分的内容,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有详细记载。
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大多死很早,穷而狂傲,逃避现实,话说当时刘伶在他的木屋里也就是他家是红果果的状态,还与猪同饮。某日一人闯入他家见到他的玉体抱怨他不穿衣服,他对某人如是说:我在我家里不穿衣服是因为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闯进来就像突然把手伸进我的衣服里,到底是谁更应该羞愧。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是的,无论是正始名士,还是竹林七贤等都是以文才见长,各有其风采的诗文
妙章行世。如何晏著有《道德论》及文赋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著有《游仙诗》、《养生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作《庄子注》、《思旧赋》,刘伶作《酒德颂》等。不过人们认为在文采词章后,还应加上玄谈、书法与雅集,才能够上真正的魏晋风度。所谓服药乃为求长生是对人生生命的珍视自觉;饮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谈玄逸世优游林下;为文则以写志;挥毫作书则以直观表象直表人格性灵风神;饮酒、玄谈、为文、作书则必雅集。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要来得更为爽利,司马懿宰了何晏,司马师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断了两根弦。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余秋雨都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原来篡位者竟是这么振振有词,原来**者真是这般有恃无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出现了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词最初使用于东汉末年,可见当时的文人对著名的东汉宦祸是何等的同仇敌忾,这种传统也使魏晋成为*历史上最不文人相轻的时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
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无非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不与司马氏谈婚论嫁是因为连续醉了两个月:正的杀以示严厉,歪的留以示宽宏,司马昭的两手,不亚于曹孟德的两手。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就这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第四代清谈核心是谢安。倘若说,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成了晋人攀升的依据,著名的王导谢安就是因为清谈而成名而当官的。
当然,满肚子淝水战略的谢安是一贯抵制“清谈误国”的说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谈名士本质上是更为务实的。魏晋风度的极至,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知识分子是社会上信仰最为虔诚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骨子里也不敢忘掉忧国,陶渊明“归去来兮”最后还是充满政治热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结。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魏晋风流职场启示
故事:
关心时尚的请免进,因为我讲的不是鞋,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历史上有个时代,名为魏晋时代,这个时代总被打上“风流”的标签。是怎样的一种风流呢?先讲一个故事。东晋时有两个收藏癖。一个叫祖约,大家或许不知道此公为何方神圣,但总知道“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吧,祖约就是这位北伐志士的嫡亲弟弟。祖约喜欢收藏钱币之类的玩意,乐此不疲。另一个叫阮孚,阮孚喜欢收藏木屐,也为之废寝忘食。
两人都是收藏发烧友,谁的境界高呢?某日,某人不请自来到了祖约府上,祖约正在料理财物,忽见人来,慌忙用身体遮挡那些收藏钱币的筐子,言谈举止大失常态。
某日,某人忽然造访阮孚府上,却见阮孚正在自己吹火给木屐上蜡,一面做,一面叹息:“哎,此生不知道能穿几双鞋呢?”神色如同在闲聊一般舒畅优雅。
故事结论:
《世说新语》记载下了这则轶事,并给出结论:于是胜负始分。
按魏晋时的评判标准,阮孚胜,祖约负。这个胜负是指人生态度的一种胜负。不看谁迷得深,而是看谁把持得淡定。祖约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钱币上面,被这些“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生当然“负”;阮孚虽着迷木屐,却跳得出来,保持得淡定,不为自己的爱好所奴役,这样的人生,当然“胜”。
魏晋时代评判人物不只看成败,更要看能不能从成败中跳出来。事业可以输,风度不能输。套用一句话就是:哥比的不是事业,比的是境界;哥比的不是成败,比的是风度。
人的一生,总是在一个有限的框框里发展。你的使命,就是把这个框框里的内容做好做精彩。然而,我们在把框框里的内容做好的同时,不妨也要跳出框框来看一看,如此才不至于被这个框框所累。做好框框里的内容,那叫敬业;跳出框框来看,才可以淡定。所以《三国演义》在开卷之前,先给读者一杯消火的凉茶: “是非成败转头空。”就是提醒了要你跳开来看三国的成败。
东晋人物谢安,淝水之战的军事总指挥,他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他没有发牢骚说: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而是以跳出大战这个框框的态度指挥大战。他在后方指挥所下棋,前方捷报传来,他将自己一生最漂亮的成绩表藏在袖子里,继续下棋,有人问起,轻描淡写一句:儿辈在前线大破敌军。
古人如此,今人该如何?我们还需要像阮孚那样一面做业务,一面感叹一生能做几张业务单吗?
我的看法是:需要,比古人更需要。因为在商品社会,财富容易泡沫化,成功也容易泡沫化。我们的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的胃口和偏好上。消费者的胃口和偏好造就一个短时期的繁荣,养活一大堆经理、董事、骨干、白领。这种奇迹有如狂风暴雨般骤然而来,但也如老子所曰:暴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过几年,市场的需求和胃口变了,你还来不及高兴,业务单、成绩表就落花流水春去也,新的业务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所以,在热闹中不妨有一种冷眼光,在喧嚣中不妨有一份静心思。竞争时代,胜与负没有中间地段,业务拿不下,你就无地自容,非胜即败,心灵很容易在胜与败两个极端境地的高抛高落中粉碎。所以,要给自己营造一个缓冲地段:淡定。
打出业务上的淝水之战
如果跳不出来,局限在成败得失的计较中,这种态度就决定你的人生失败一半了。东晋将军殷浩因为战败被罢官在家赋闲,他对自己丢官一直耿耿于怀。权臣桓温想重新起用他,殷浩马上给桓温回信,可这位仁兄太不淡定,生怕写错,于是屡次把信从信封里抽出来改写,以至于最后将一张空白信纸装入信封,桓温大怒,复官无望。殷浩难以释怀,一天到晚用手在空中写字:咄咄怪事。最后郁郁以终。
民间说老不看《三国》。年纪一大把了,也该跳开来看自己的人生,站在一个高度审视成败了,却还陷在历史演义的成败纠葛中不能自拔,何必?何苦?
只有跳出此山才能看清此山,只有跳出棋局,才能看清棋局。所谓旁观者清,你也要试着做你自己框框的旁观者。你淡定了,在你的职场,你就是谢安,你就能打出你业务上的淝水之战。
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及再思考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及再思考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与其他朝代的文学思想相比,更具有一种全新的文学特点。在魏晋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将文学创作转变为个人的艺术活动,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自身对于生活的感情;然而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文学思想本身的开放性质问题。因此,文章通过对魏晋文学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文学思想现象的再思考。
关键词:魏晋文学;再思考;思想认识
随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学发展史上的创新时期,其中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后世中也广泛流传。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来说据有十分重要的探究意义。因此,笔者在文章中对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积极影响进行有效探究。
一、魏晋文学的背景概述
在魏晋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西汉文学对其的影响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赋作为两汉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更加新颖的文学形式。先秦时期屈原的《楚辞》以及西汉文人司马相如名作《子虚赋》在文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对魏晋时期文学的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条件。
因此,文学思想发展到汉末时期,汉末建安帝时期,由于此时的*已经有曹操开始掌控,汉朝在此时已经有名无实。在这期间,文化形式已然发生了基本的变化,由于受之前汉赋等众多文化形式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逐渐出现了新形势。
二、魏晋文学思想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发展到《离骚》,再逐渐发展到汉赋中的《子虚赋》等,均为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奠定了优良的文化基础。由于各个时期的文化形式各具特色,因此,魏晋时期的文化形式与之前相比也存在形式上的区别。从广义的魏晋文化含义来看,魏晋时期的文化形式在形式上更有一种往而复始的特质。可以体现在汉末建安帝时期的文学形式与汉朝初期更具抒情气息,而经后来两晋时期的文化洗礼,随后的南朝文学形式更具抒情气息,文学内容上更讲究以情代理。但此抒情却不是文学历史的周而复始,而是在传统形式上添加更加新颖的内容,从而形成新的文学形式。例如曹植的《七哀诗》中所说: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瑜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在《七哀诗》中将自己比作“宕子妻”,将被遗弃妇女的悲惨遭遇用于比作自己在政治生活中被排斥的情况,将思妇与丈夫之间的离别比作自己与兄长曹丕之间的疏远。曹植在诗中叹息自己与兄长之间逐渐疏远,用“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比喻自己与曹丕之间日渐悬殊的差距。同时在诗的结尾处,曹植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表达自己对国家的衷心,同样在言语之中也无不表露了曹植内心的悲凉。
曹植所创的文学作品,多数都以汉末的建安为分界线,在建安前期,曹植正处于青年,曹操对这个满腹才华的儿子更是宠爱。因此,在建安前期,曹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无忧无虑、踌躇满志的情感。然而后期曹操逐渐对曹植失去信心,将目光逐渐转为曹植的兄长曹丕,立他为嗣,曹植的心境也逐渐由前期的无忧无虑转为心灰意冷。
三、魏晋文学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
从汉末建安时期开始,魏晋文学便开始发展,发展到晋朝时期,由于司马氏擅权,荒淫无度、贪恋酒色,在朝中大肆屠杀,导致晋朝时期的文学名士多数十分凄惨。因此,与建安时期的魏晋时期文学相比,晋朝时期的文学并不是诣在宣扬政治思想,更多的是在文学形式中感叹内心忧伤的心境。因此,魏晋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多半是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在诗中将理论与情感进行结合,使文学思想变得更加深远。
四、结束语
因此,在魏晋时期的文学思想中,除了对前朝文学形式的传承,在发展自身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对后世的文化更加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上为我国文化传承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论文摘要:*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刨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r肥沃的土壤。该文在论及“虚实在魂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鱼.动关系。
论文关键词:虚实;创作;隐秀;“永明”诗风
一、关于范畴研究的文学土壤
*古代文艺美学、文学理论中许多重要范畴,与古代哲学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是在哲学的影响下实现转化并被广泛应用的。古代文论中“虚实”范畴的提出、形成以及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莫不与道家和佛教哲学息息相关。但古典文论中范畴的形成,其涵义的丰富与革新,又并非全部来自思想与哲学史,丽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受着文学实践活动这片丰厚土壤的滋润和培育。对此,当前学界常常割裂了虚实与创作活动的密切关系,或者说对其发展、演变历程中与不同时代创作实践的互动关系,还研究得不够。
一些学者论“虚实”时通常先从先秦哲学、美学中寻找其源头,但恰恰忽略了古典文学创作的深厚土壤,詹福瑞认为*年来古代文论的研究“多比较重视文学理论范畴的哲学渊源,然而却忽视了影响文学理论范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其实这种忽视是很不应该的,毋宁说是对理论与实践、文论范畴与文学创作的一种割裂。党圣元先生谈到:“以文学创作为核心的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认识的对象。比起哲学范畴,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似乎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多从历史与现实的文学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应该说,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同时置身于时代政治、社会思潮和士人生活共同构成的个文化场,它影响着某一个文论范畴的内涵与发展,只顾及一方必然会产生偏执。
虚实范畴是古代文论中一个异常复杂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元范畴。其含义在千年演变中不断扩大、增生,具有极大的派生可能性,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艺术门类。胡立新等人曾对其多重不同义项进行过系统而详实的盘点,着重评析了其中八种常用义项,但这只是种横向层面上的历时性总结。文论作为对文学活动的一种总结,作为对文学思想的一种提炼和升华,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进程。“虚实”范畴由于打上不同时代哲学思潮、时代精神、审美心理或文学创作的印记,在不同时期有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改造的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含义指向是有所侧重的。在魏晋六朝时期,随着玄学之争与文学创作活动的繁荣,虚实范畴实现了由哲学、美学向文学、艺术范畴的重大转变,偏重于创作中的情景关系、主体素养与构思心态等。这里,笔者着重谈谈在魏晋六朝时期虚实范畴的产生发展及与当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二、“虚实”在魏晋六朝发展原因探秘
道家哲学对“有”与“无”的认识直接构成“虚实”范畴的最初渊源。《周易》阴阳观具有涵盖万事万物的最高抽象符号的意义,它开启了虚实的辩证思维,也赋予了其诗性特征。在虚实范畴真正广泛运用于文艺领域之前,还存在一个由哲学、美学到文艺、文学的转向问题,这是虚实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这种转变就发生在魏晋六朝时期,是直接由魏晋玄学论争引起的,并且在实现这种转变之中和之后,人物品评、言意之辩又为之注入了新的内涵,使虚实内涵在此阶段大放异彩,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一)玄学思想促进虚实由哲学、美学向文学和艺术领域转变。汉魏时期,因*更迭频繁,斗争黑暗激烈,两汉经学也随着汉帝国的崩溃而衰落了。士人们在激烈的社会变革面前生死无常、得失骤变,思考了许多新的问题,在哲学本体论、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而魏晋玄学正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核心是老庄学说,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尖锐地否定儒家纲常伦理,鄙视尘世间的沽名逐利、尔虞我诈,并以“心斋”、“坐忘”之法作“无待”之游。
玄学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人,他们论证了本末、有无、言意等问题,把哲学上升到纯粹思辨的高度。尤其是其中有无、言意等范畴的讨论,极大地充实了虚实范畴的含义,导致了虚实范畴由哲学美学向文艺、文学范畴的重大转变。玄学思想的发展前后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思想则将宇宙生成这一问题放在哲学、美学的层面来探讨,这对虚实范畴由哲学向美学、文学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论哲学总在努力地抛弃“有”而专注于“无”,正是在这点上,他比老庄走得更远。这使*后世文艺创作及批评相对地更加重视对虚境的营造和品味。
(二)人物品评引发的“形神”、“气韵”范畴对“虚实”的启迪。人物品评的渊源和发展,非本文所论,这里集中探讨它在魏晋六朝时期对虚实发展的影响。虽然先秦时期人们将人物品评运用于相书,以对人物的祸富、寿天等进行评论、预测或议说,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已包含将人物的内在精神(虚)同外在形体相(实)相联系的合理内核。东汉时期,由于选举、提拔、任用人才的需要,人物品评正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风尚,并因曹操倡导和影响,实现了由重“德”向尚“才”的重大转变。刘劭作《人物志》,分析了人的筋、骨、气、色、仪、容、言(可见、可听之“实”)与内在智慧、德行、情感、个性(凭借意识、心灵和思维等感悟的“虚”)的关系。自何晏始,人物品评便迅速从鉴别、任用人才的政治需要转向对理想社会、人生意义与价值、人物个性与才能的哲学探讨和审美品评,并且在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大批玄学家的推动和践行下,人物品评开始带有与追求理想人格和生活态度相联系的审美性质。
这种品评人物的“神鉴”法,器重人的内在神和理(虚),而不太在意外在的形和名(实)。要求凭借形,但又不局限于形,而须于凡形中见出奇神来。《世说新语》品评、识鉴人物尤其注重风神,当时在对“人”的审美鉴赏和评价中对“虚”(人物神韵之美)是异常地器重,这不仅影响到当时文学创作和品评,还波及绘画等艺术领域。这是一种非常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转向。可以说,自此以后,*古代艺术家乃至一般士人都在魏晋六朝开拓的“虚”之美中进行不断探索,熔铸着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生命追求,寄托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和艺术境界。
而魏晋六朝“气韵生动”的命题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赋予艺术对象一种生命运动力,必须有某种“虚”之美,“虚”之况昧,而不在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和描述,太“实”则作品缺少个性、张力和灵动。这对当时虚实含义的更新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虚实”当时在两个层面上涵盖了“气韵”、“神韵”以及“形神”范畴,或者说其涵义有主体才情素养和欣赏诗味虚美两个层面。
(三)言意之争引发对“虚实”内涵的拓展。在王弼“贵无”的哲学思想中,语言论意义的言意之辩又与本体论意义的有无之辩相辅相成。言意之辩引发艺术家对意的不懈追求,又为这一阶段虚实范畴中创作主情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玄学在认识论上足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的。王弼关于“言一象一意”三者关系的论述源于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但又融合了易传的“立象以尽意”之说。“王弼的明象把玄学的贵无引到文学理论中,直接带来了文学理论的得意忘言以及重神轻形”。这为魏晋文论家总结创作中如何处理好外物摄取(象)与情感传达(意),即当时“实”与“虚”的关系,如何生发出一种“味”来,从哲学的层面提供了理论先导。
可见,虚实思想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形成和丰富,是得益于玄学思想、人物品评、言意之辩形成的磁场的共同作用。玄学之争根本一实现了这一范畴由哲学、美学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变。并且,玄学思想中言意之辩促使人“忘言”后去捕捉“意”,及人物品评思潮诱导下的重神轻形等,都极大地开肩了“虚”的范围,部分元素被虚实思想吸收后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美学思想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虚实”在魏晋六朝的发展及表现
经玄学思想的蔓延和传播,虚实在魏晋六朝有了全新的变化,实现上,上述转变后,其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提升,这与这一阶段文学的全面觉醒,以及在哲学与美学思想影响下日趋走向繁荣的文艺创作密不可分。虚实的发展得益于当时各种复杂而激烈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态势对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批评家的激发和启迪,他们先后对“实”景与“虚”情等等关系进行了敏锐的探讨和及时的总结,对文艺言志、抒情特征作了深入的挖掘。虚实范畴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具体含义,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指向作家的精神、人格修养和创作心理状态,重点论及创作主体层面。“实”即充实,是指人生阅历的广博和学养的富足;“虚”指虚怀若谷的胸襟(心空、不拘、空阔等),又指能忘怀尘俗的虚静心理(守雌、心斋、离俗、离欲等)。
虚实论的此种涵义在先秦至汉阶段就有了萌芽和端倪,只是魏晋六朝时期才被理论家正式鲜明归纳总结出来。刘勰在谈文艺创作的“神思”说时即是辩证地看待这种虚实关系的。“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神思》)。作家在创作伊始,必先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既要虚静养心,“虚而待物”,清除心里的成见杂念,使精神纯净,才能达到最全的认识,义要积学明理,对人生阅历悉心体察,以获得充实的学问积养。这两方面结合才能“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是从儒、道两家的思想中辩证地吸收了儒家重“实”的精神和道家尚“虚”的传统,结合起来看待文艺家的精神修养,尤其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视野、阅历、经验与学养等。
二是指向景物、物象与情思意理。这是从文艺作品内容的主客关系上着眼的,“实”指外界的人事景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是有形的、具象的;“虚”指情思意理,体现于人的意识心灵,抽象或朦胧的,是无形的。这里,虚实论与情景论有着交叉的涵义。或者说,虚实关系即指情景关系,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交融的表现。
陆机在《文赋》中称“诗缘情而绮靡”,只讲情,不言志。大胆地突破了讽刺教化文学的“言志”文学观,以情感作为文学的根本,从根本上肯定和激赏文学中的“虚”,为虚境争取了一定的空间和领地。其“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看到了作家悲喜会因外界四时实景的变化而不同。刘勰在《物色》篇中进一步发挥了陆机“感物缘情”说,更为细致地描绘了四时景物的变化怎么激发了诗人的情感,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看,他始终兼顾了“虚”与“实”的二面。钟嵘论“物感”说时将“物”由自然实景的视域扩大到了种种社会现象,对“实”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要之,魏晋六朝时期批评家从创作表现的情和景、意理与物象两方面的关系处理中讨论虚实问题。
四、“虚实”与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之关系
魏晋六朝时期的文论虚实连同,如情景、形神、言意等,相关范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繁荣是建立在文学创作活跃基础之上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主题关乎生死、游仙和隐逸等方面,是士人作家内心苦痛和挣扎的自然流露,他们对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政治的残酷、命运的坎坷溯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也奠定魏晋六朝文学悲剧性的感情基调,正是这种感悟、思绪、情感和体验的传达构筑了虚实内涵中“虚”之维。伴随着对传统礼法、名教的怀疑和否定之风,崇尚自然在文人身上程度不同地表现为蔑抛世俗、放诞不羁、顺任情性,表现为对个体人格尊严、个性自由、理想家园的执着追求。这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文人赋予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首次将文学放到了与立功、立德同等的地位,肯定了文学独立存在的不朽价值。而且文人开始摆脱儒家的文学功利观来从事创作,由日常生活到作品内容,形象刻画等,都表现出对个体人格、尊严、情感、个性、自由等的强烈追求,各自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美学风貌来。这些都标志着一个艺术风格和流派多样化时代的到来。这一阶段,文学摆脱了儒教“止乎礼义”的束缚与麻醉,以及“温柔敦厚”之风的单一和刻板,日益体现出赏心悦目、抒情言志的审美特点来,获得了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
作家人格的觉醒、个性的张扬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是引发众多批评家进行总结和探讨的前提,极大地诱发了他们(其自身也是诗人,这种双重身份是*古代文学创作繁荣和文论繁盛的先天优势)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引导当时文坛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后世提供师法的楷模。魏晋六朝文学创作的整体格局,是这一阶段文学批评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极大成就的重要土壤,是诞生单篇作家作品评论(如曹丕《典论·论文》)或系统理沦著作(如刘勰《文心雕龙》)的前提条件。并且,这种关乎作家主体的人格精神、气质个性和对时世对人生抒发的复杂情感是虚实含义多元化产生的基础。
正是社会背景、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等对文学的繁荣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虚实思想准备了温床。那么具体到这一阶段的文本和创作呢?纵观魏晋六朝*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一部《世说新语》便是他们言行、思想和心灵的折射。他们在反叛和怀疑中,在失望和憎恨中,在蔑视和怠慢中,散发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鲜明的个性。
这一阶段作品数量与种类之多,从《文选》可见;诗人数量之众,从《诗品》可见;文体的繁多,流派风格的多元化,从《文心雕龙》可见。这些繁荣的文坛局面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加之玄学思潮的勃兴,士族的兴起和对山水的发现,为虚实等大批范畴的催发提供了契机,注入了血液。故陆机、刘勰论虚实之缘情,不单作为诗人身份,就是面对当时大批既有的创作成果,是有总结的可能和必要的,是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的。参差不齐的创作格局,个性化诗人的成批涌现,各具特色的魏晋风度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刘勰探讨诗人的学识素养,为陆机总结创作的过程,为他们理清自然物象与人的情感,情感与表达之关系等,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虚实范畴涵义的充实、完善和总结,是深深根源于创作实践的,是紧密结合于文学活动的。离开了创作的土壤,这朵色彩艳丽的花儿不可能开得如此茂盛和鲜艳。探讨虚实不能单从理论层面人手,事实上虚实论的内涵从来都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的,这在唐宋时期更是如此。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审美吧,那什么样的审美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在*美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所展现的美学风貌和形成的审美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世说新语》中总结的魏晋审美意识或许还不够全面,但《世说新语》本身所记载的魏晋士人的审美风貌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也已经受到了后世众多文人学士的顶礼膜拜。《世说新语》所揭示的魏晋审美意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学概念的源头
魏晋时期是*美学史上众多的美学范畴诸如“味”、“韵、” 等的孕育或形成的时期,后世许多审美概念都缘此而发。 《世说新语》中的一些故事记载了魏晋人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对某些美学概念的体认,这些概念在后世蔚为大观。如魏晋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形而上的追求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对老庄哲学的美学意味的挖掘,其在琴棋书画等艺术的创作中就已经包含了对“味”、“象外之象”的追求,如顾长康言作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等等。还有在人物品藻中产生的对神明之美的爱好、对形体玉质之美的赏慕。前者在宗白话先生的论著中早就概括为“神韵”之美,后者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人们觉得*的美学是不屑于谈论形的东西的。然而《世说新语》里记载有“掷果潘安”和“看杀卫玠”的故事,他们都是当时肤质玉白的美男子。而后来*人对人物的外貌的欣赏上的这种嗜好似乎依然存在。
(二)审美体系的引线
魏晋审美意识还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任我”的审美意识,它在本质上属于道家的美学观念。在*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纲领的时代是占绝大多数的。然而“弃彼任我”的道家美学观在历朝历代的文人中都不乏追随者。它代表的是*美学的一条脉络。其二、尚“情”的意识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启发。魏晋时期,文学领域里就有陆机的“诗缘情”的说法。在《世说新语》的审美世界里“情”在多数状况下被赋予了“悲感”的含义,魏晋人对悲情的体验伴随的往往是对生命的伤逝,而宇宙自然的流转是催生一切伤逝的根源。从魏晋时期开始,*人的悲感意识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联姻,其影响深远。试读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9]一种宇宙洪荒中人生短暂的慨叹由此而生,这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悲伤如同长江的流水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江畔的望月之人。其三、尚“自然”,由于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之多,本文不再赘述,但它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是不容抹杀的。自然成为了魏晋人精神流连的场所,比如兰亭*,“死生亦大”的感叹在情景交融的审美实践中直接启发了后来山水诗的诞生,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审美实践的范本
魏晋时期审美实践活动的最大收获就在于其中诞生了一大批的具有美学符号意义的魏晋名士,《世说新语》中所记约626人,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下百人。其中有深情的桓子野、通达的谢太傅、痴绝的顾长康、飘逸的王右军、还有任诞的竹林七贤等等。后世的文人把《世说新语》作为案头必备之书,在一次次的翻检中加深着对中朝名士的仰慕。这种直接的影响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后人做诗作文时对其中典故的运用。如“新亭对泣”、“支公放鹤”、“刘伶病酒”等等典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并被反复引用的。其直接的影响还表现在后人在为人处世中对魏晋名士行为的效仿。后世不是有个自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么?他的归隐就是直接效法魏晋名士而又自得心源。
总的来说,魏晋人的审美实践活动足以产生一种示范的作用。他们在与黑暗现实的'抗争中内蕴悲情又以自然为介,向前发现了老庄,同老庄一道成为了后世持审美化之人生态度的文人们的不祧之祖。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士人心态的变化,使得这个时期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貌,对古人而言,这些美的实践、美的观念是自然而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情感、精神的需要。对于今人而言,试图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窥其全貌,微其大义又是多么的愚拙啊,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追求美的人来说美的王冠上的宝石从来都不是可以轻易采撷的。也许,我从中得到的只是盲人摸象似的片面的欢娱,无奈兴趣之下,只能尽我的全力作一点粗疏的分析,也算是在美的历程中一个初涉者的小小探询吧。
魏晋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论文
摘要:
我国历史大分裂中的魏晋南北朝阶段统一*的瓦解,使社会陷入长时间的动荡不安与混乱。但是,有动乱的发生就会有新的改革形势出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族中。这个阶段的文化所具有的特点是不同的,与之前的朝代是不一样的,一般使用文字来记载多元化的文化,还可以利用绘画的方式来记载文化的特点。这个阶段极好地发展了民族的绘画文化,体现出中华绘画的精髓,同时,也发展并且完善了绘画的技巧、理论及形式等。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特点;发展
以关学、先秦和两汉的哲学为根据,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阶段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曹植的作品《画赞序》确定了绘画的重要性,谢赫因“气韵生动”而出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独特性,所以魏晋南北朝阶段对绘画的观念就有了明显的定义,就是求传神、法自然、重情感及讲气韵。对于发展*审美观,树立关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魏晋的绘画艺术背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动荡、混乱、分割的阶段,常常发生战争。*交替频繁,人口的迁徙也是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社会具有极为活跃的思维。结合了释、道及儒三家,出现了第二次的思想**阶段,即“百家争鸣”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修建寺庙时就已经融入佛教的思想,出现大量的壁画来体现宗教的故事。通过道学和儒学的融合,出现了关于人物风度的作品、爱好山林及清单之风,这就是“魏晋风度”。在南京的西善桥发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壁画,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人,爱好谈论道学,行为不受拘束,有时思考、冥想,有时弹琴、喝酒,非常受别人的尊敬、崇拜。荣启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对于人生的观念、态度,都极符合壁画的标准。八人之间极具对称性,其具有变化性的线条,既像铁线描又像春蚕叶,简单而不失韵味。
2、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艺术特征
2.1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魏晋南北朝阶段,具有多样化的绘画形式,最初一般是在器物、纸及帛上进行绘画。魏晋时期,绘画形式逐渐增多,有砖画、大型的石刻、墓室壁画、漆画、寺院壁画等。特别是寺院壁画以及墓室壁画,将魏晋时期的宗教文化、民间丧葬以及文化遗迹都非常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长卷形式的绘画是当时主要的绘画方式,而且其绘画体系也是较为完整,绘画的种类不同,就需不一样的绘画技巧、多样的下笔手法、构图方式,最终呈现出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2.2浓厚的宗教色彩
社会的思想以及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有一定的影响,其风格较为迥异。因为秦汉时期没有出现关于山水的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人物的绘画作品,但是魏晋南北朝阶段,最鼎盛的画作就是关于人物肖像的作品。当时的环境中,传入了佛教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统治者的观念极为吻合。与此同时,臣民对于来世抱有极大的希望,很多的原因造成了佛教的快速传入。我国古代自从传入佛教之后,绘画的题材又加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画不仅仅将其画在绢帛上,更多的是在石窟壁及寺庙的墙壁上。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大部分都是石窟壁画,如一乘寺凹凸壁画(张僧蒜)、宗教飞天壁画(位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等。
2.3明显的文化融合现象
魏晋南北朝阶段给予了所有民族*等的政治权利,非常迅速地融合了民族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频繁的中外交流。在这个阶段,汉族的文化深入到少数民族中,使绘画的方向更加偏向于中原人物。同时,中原文化也由于其他文化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包含印度、希腊、西域、波斯等。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西域的色彩,在这个阶段的壁画色彩比较严厉,比如敦煌的莫高窟壁画,具有宗教特点的人物造型,同时具有鲜明的色彩,保留到现在的壁画就像真的一样,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色彩。
3、对魏晋绘画的艺术审美
3.1看重情感
在魏晋南北朝阶段论述对于绘画的审美是以关学以及建安文学作为基础的,代表作是《画赞序》等,但是还有一些儒学的仁政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包含在其中。曹植认为不同的人观画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比如“切齿、叹息、仰敷、抗首、悲惋、忘食”。首先从审美的含义上说,人类的情感和绘画的情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处于统治阶级的曹植也受到了儒学影响。这种论述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和梁时之像、孔子对周代名堂的参观是一样的,并且深深地影响了绘画的评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善的观念,《画赞序》中曹植对此也有相应的描述。他的著作《洛神赋》一文用洛神之美形容绘画,对于绘画将“形”与“神”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通过“形”的刻画体现出“神”的韵味。曹植将“洛神”的神态进行了绝妙的刻画,将“柔、媚、闲、奇、芳泽、约素、合度、骨相、明眸、皓齿”等均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然而还是没有办法将曹植心中的女神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其审美标准之高。
3.2讲究气韵
《古画品录》是谢赫的著作,他在其中提出六法论,第一法讲的就是生动就是一天的气韵,这也是六法中最精髓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高的衡量绘画创作及审美的标准。将“传神写照”转变到“气韵生动”,这就是转化审美感的关键点。这两方面最开始讲的都是人物内在的涵养,然而顾恺之所说的“传神”联系着佛学中所讲的“神明”,重在讲述内在形体以及超越尘世的精神具有的绝对性和永久性。因此,顾恺之将眼睛作为关键的传神部位,并不是只描写形体的外部动作。艺术的境界之高在于“神”,谢赫描述“气韵生动”的时候,形清楚就可以发生变化,谢赫对于“神”的展现没有忽视,更加关注的是描写整体的姿态、动作。所以,“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体韵遒举,风彩飘然”是他描绘“画品”的赞美之意。从这方面能够了解到,谢赫对于作品的评价、观赏并不是由眼睛决定的,更多的是对体法、体韵以及姿态的关注。“传神”转表为“气韵”,谢赫通过将“神”用“形”的方式进行描绘,从而体现出审美的观念、趣味以及标准,极大地区别于顾恺之的“神”而无“形”。顾恺之和谢赫不一样的地方恰恰是魏晋绘画和齐梁绘画不一样的地方。审关中对于“气韵生动”的描述又是什么呢?谢赫是第一个在品画中使用气韵的人,但是,作为品鉴的“韵”“气”之词并不是第一次使用。通常使用在审关的词汇中,在玄学盛行的时期是被广为使用的,通常也是用于品赏。
4、结束语
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将审美与情感相结合,其在理论中的成就不小,在绘画的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画家创作画的时候,技巧的熟练运用不是唯一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体会美,在生活的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趣,实现自身的价值。作品中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对人的品质要重视,追求的是自然的美,将活力体现出来,展现画家的内在。艺术的评价及审美的标准就是“神”,魏晋南北朝阶段的绘画揭示了创作的规律,展现了审美观念,自我审视绘画艺术,指明了后世的创作方向、绘画标准,对现今的绘画产生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万建怀.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浅析[J].湘潮(下半月),2013(01):53-54.
[2]李淑芳.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J].文学教育(下),2009(12):138.
[3]王大勇.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J].史学月刊,2005(07):123-125.
[4]冯丽娟.甘肃高台魏晋墓室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J].美与时代,2016(10):112-113.
[5]王江鹏.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人物图像的配置方式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6):96-103.
[6]冯芳.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以高台县骆驼城遗址为例[J].雕塑,2014(06):46-47.
[7]周卫华.论嘉峪关魏晋十六国墓壁画题材来源[J].艺术教育,2017(z3):172-173.
[8]朱智武.试论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对汉画像的新变——以斗鸡、驻马等非典型图像题材为中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03):35-41.
春天迈着风情万种的脚步款款走来,携着道不尽的绿叶,拂着诉不尽的绿花,踏着数不尽的绿草。
春兴
唐代: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送春
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桑茶坑道中
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如梦令·春景
宋代: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唐代: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绝句
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题湖上
唐代: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代: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签名古诗词,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3、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5、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7、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8、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9、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0、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11、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12、漠思回首,明月当头,只是晚风不识愁,无语寄风流。
13、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4、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15、且恁红妆千裳,也不敌汝独饮觞。
16、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那道伤疤谁的旧伤疤,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19、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2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2、此一时,彼一时,欲说喜欢,却又茫然。
23、月中相思人,杯里断肠魂,离恨昨日梦,无言难回绵!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人如风*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2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7、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8、梦不瞒忧,酒难湔泪,愁来无计相回避。蕙炉香袅断肠纹,倩魂摇曳风灯里。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30、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3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32、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3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34、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3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36、燃尽梧桐诉殇离,我随花逝忆初景。爱上红豆绵相思,你若似水载花否?
37、独立小桥人未识,一星如斗看多时。红楼隔雨相望冷,竹帛飘灯独自归。
38、豆蔻年华,藐视心跳,乱了思绪画离骚。
39、终是谁使弦断,花浇肩头,恍惚迷离。
4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41、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42、花蝶围花蜂,花蜂不知情。但愿天长久,陪你到永久。
43、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44、嫣然一笑,不饮三杯,怎知伊那桃李兮!
45、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46、鸳鸯枕上梦相异,龙凤被中心相离。了却前世今生事,娶得天涯陌路人。
47、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4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0、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应声!
写谷雨的出名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谷雨的出名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唐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二、《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齐己唐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三、《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唐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四、《芍药》
王贞白唐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五、《老圃堂》
曹邺唐
邵*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六、《阳羡杂咏十九首.茗坡》
陆希声唐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七、《白牡丹》
王贞白(唐)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八、《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长沙东湖》
张又新(唐)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
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栖树回葱蒨,笙歌转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九、再有诗次其韵
唐·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著名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著名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4、《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8、《白头吟》
汉·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魏晋有名的古诗
含魏晋的古诗
魏晋时期的古诗
东汉到魏晋的古诗
魏晋乐府的古诗
龙的魏晋古诗大全
魏晋落叶的古诗
魏晋的古诗全集
魏晋最长的古诗
魏晋南北的古诗
魏晋书法的古诗
魏晋风骨的诗句
魏晋优美诗词
古诗中的魏晋风骨
魏晋北台词
牛的陶渊明魏晋古诗
魏晋曹植古风的古诗
具有魏晋风骨的古诗
杂诗魏晋陶渊明的古诗
魏晋描写女子的古诗
有关鸡的魏晋诗句古诗
魏晋陶渊明故事的古诗的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康
高中学过魏晋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是魏晋时期的吗
牛的陶渊明魏晋古诗大全
魏晋之前的古诗词豪迈
描写魏晋风骨的诗词
魏晋时期的代表性古诗
形容魏晋风流的诗句
竹枝词的古诗和拼音
关于林中的诗想象古诗
红楼梦描写珠宝的古诗词
描写村中气象的古诗
酒相关的古诗词
小儿学舞的古诗
我最喜欢的古诗介绍英语
风月山水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PPT
鼠年寓意好的古诗词取名女孩
形容女孩有才华的古诗
儿童读的古诗
蛇的吉祥古诗
村夜这首古诗的诗词
黑体字图片带田字格的古诗
自己写一篇云的古诗
古诗词三首的生字组词和拼音
古诗中的数字教学反思
感恩青春的古诗
古诗中的意象北林
赶蝉的古诗
古诗中的太湖
包含寒字的冷古诗
带云集的古诗词
有关牡丹的古诗唐代
诵读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反思
关于烟台大海的古诗词
写古诗的格式方格纸有古诗
带zhao音的古诗
用树来象征人的古诗
古诗四海八荒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