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
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的故事]
一天,贺知章告别了自己效劳50余年的宫廷,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当他刚走进村子时,就被一群孩子们围个水泄不通。孩子们认为这位陌生的老人走错的路,或是找亲戚家,便热情打招呼;“老爷爷,您是哪的人?要去哪里?”贺知章看看可爱的孩子说:“我就是50年前离开家乡的贺知章啊!”孩子们听了都很惊讶:“贺老爷,贺大人!”贺知章笑了笑,手指着村口的那棵老柳树说:“你们看这棵大树,就是我离开家乡前栽植的。如今它已经几十米高了,也粗壮了很多。哎,岁月不饶人哪!”说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贺知章走进了村庄。当走到村里的一口井旁时,他又停下了脚步,看看井水依然清澈旺盛,井旁的那棵老榆树已经是沧桑枯老,心里难以*静。
村里的人们听说贺知章回来了,都出来迎接。贺知章看看一个个似曾相识、又很陌生的面孔不禁心生感慨,当即用熟练的乡音吟诵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场的人听了都感触颇深,并将此诗代代相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两首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一声。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白话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回乡偶书二首》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拓展内容: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拼音解读: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cuī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
相关翻译
少小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方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班白稀疏。
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
相关赏析
天宝二年(743)十二月,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距他少年离乡已经有五十来个年头了。诗人在年老之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头有无限感慨,写下两首诗,此其一。
少小时就离开故乡,直到年老了方才回来,中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人事沧桑变化。乡音虽供的鬓发却早已斑白稀疏,两相对照中自有不胜业之感。
久别家乡老大回来,昔日相识的人不见。务有儿童迎笑相问:“客从何处来?”在家乡已为且客了。全诗在有问无答中悄然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诗中一、二句尚是常语,三、四句从一个儿童不识相问的小小情节说来,将年老重返故乡时那种既喜悦又怅惘的复杂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让人味之无穷,是“以少总多”的范例。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治者宜参之。”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自号“四明狂客”。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秘监”。天宝三年,请度为道士,回乡不久卒。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杜商作《饮中八仙歌),将其列为“八仙”之首。善诗歌及草隶书,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其诗大多散失,今存二十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有《贺秘监集)。
天刚蒙蒙亮,窗外的蝉声就此起彼伏地响个不住,那“嗡嗡——哇”的叫声是那么高亢嘹亮,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它们才是这个夏天的主角。
每每听到这叫声,就会不由自由地想起大山深处的老家。
夏日午睡醒来,小院里静悄悄的,那些躲在柳荫里的蝉儿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妈妈坐在阴凉处,手里忙着总也做不完的针线活。
那情那景就像一幅画一样定格在时光里,成了我永远也触摸不到的乡愁,老家还在,蝉鸣亦在,只是树下再也不见了做针线的妈妈。
只道当时是寻常。好像世间事莫不如此,身处其中的我们不知道彼时的珍贵,及至时过境迁才悟得其中的种种美好,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初读不识诗中意,读懂亦是诗中人。关于乡愁,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就给予了我们此种体验,现在和我一起来欣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一》
简译:离家时青春正好,归来时风烛残年,一开口,还是家乡的口音,看容颜,亦是老态龙钟鬓稀疏。
孩子们见了衰颓老迈的诗人,还以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笑着问道,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
赏析:少小离家对老大回乡,乡音未改对两鬓稀疏,天真儿童对白发衰翁,这三组鲜明的对比,说不尽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全诗朴实自然,如同绘画的白描一般,既有回乡的欢愉之情,也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之叹,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官归乡,此时,距离他37岁中状元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将*50年的时间。
数十年宦海奔波,白发盈颠的垂暮之年,还能有幸叶落归根,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情形,怎一个悲喜交集可形容。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乡音,但是,自己明明应该是这里的主人,却被孩子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又怎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故乡就是一种情结,久久地盘亘在游子的心头,离开越久,思念越深。
年轻的时候,只想着离家越远越好,老了的时候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点点滴滴,只是,有时候,当我们真正理解这种情结的时候,已经是诗中人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二》
简译:离开家乡的时间太长了,回到家乡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了。
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门前的镜湖水,春风微拂,湖面泛着一圈一圈的涟漪,碧波依旧是旧时的模样。
赏析:数十载背井离乡,归来时已是物是人非,至爱亲朋,故交旧友,多半已经不在人世了。
说起往事,除了诧异,除了叹息,除了感慨,除了怀念,好像在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唯有一句“*来人事半消磨”以概矣。
独立镜湖之畔,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碧波潋滟,美不胜收,虽是阔别数十载,湖光山色却还一如当年。
人事消磨,山河依旧。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独立镜湖之畔,多少历史的沧桑,已然穿透了纸背,直抵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说,《回乡偶书》的第一首还有一丝亲人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在内,那么,这一首则充满了无限的感伤之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何的渺小,天地一瞬,不过倏忽之间而已。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少时读宋之问的《渡汉江》,不能理解诗人的忐忑和紧张,回家不就是该是归心似箭吗?
一位隐居终南山的自由作家,在他新书的扉页写下这样一句话:“山中的槐花可以开好多年,而我只能看几十年。”
人事日非,山河依旧。长大后,读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忽然明白了故乡两个字对于游子的真正寓意。
贺知章的这两首《回乡偶书》之所以传诵久远,就是因为它是作者的有感而发、真情流露,整首诗浑然天成,朴实无华,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只有能够打动人心,才会走进人心,才会令人感同身受,从而有所启发,《回乡偶书》就是如此。
初读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原来,乡愁,从我们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真正懂得总是要在历尽千帆之后……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這是贺知章的一首咏物诗,以早春的楊柳为抒发对像,楊柳的形象美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柳。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片片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這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欣赏的。在古典诗中,借用這种形像来形容和比喻美女苗条的身材及婀娜的腰枝,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這首诗作者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亮相登場,楊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這千条不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美女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着美人婷婷玉立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不见“楊柳”和“腰枝”字样,然而這個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让诗人写活了。《南史》中记载,刘俊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這些楊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愛”。在這里诗人把柳条写成“绿丝绦”,可能就是借用(暗用)這個关于楊柳的典故,但此处借用是看不出一点痕迹的。“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随后又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像化地描绘出来。這剪刀裁制出了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是自然活力的像征,是春天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使读者看出了诗*术构思的一系列的过程。诗中所表现出的一连串的形象,是环环相扣的,非常自然浑成一体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美女辈出,柳,为什么要用碧玉来比喻呢?這有两层涵意,一颜色相当,碧乃绿也,柳叶的颜色也是绿的,由此可见,“碧”与下句中的“绿”是互相互补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民众的头脑中永远是年轻时的印象。提到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典诗词中,几乎成了年轻美女的泛称。用碧玉来喻柳,人们就会联想到美女的年轻,还没有到容颜苍老的地步;這柳也不是早春的嫩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這里深深地抓住了垂柳的生成特征,在诗人眼中,它似美女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婷婷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裙摆上的丝带。在這,人柳浑然一体,人亦柳,柳亦人。而“碧玉”在此也有双关之意,即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稳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相呼应,這是早春的垂柳,还没有到春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似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古今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此诗作者借柳树喻春风,把春风又写作成剪刀,说其是美的创造者,赞其为春天的剪裁者一点不为过。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作者巧妙的将比喻和比拟两种手法成功的融入到诗中,实乃诗中精妙所在。因此《唐诗笺注》中有“赋物入妙,语意温柔”這精辟的总结。[主要资料来源于唐诗三百首详解]
贺知章:半生出走为游子,一径归来不少年
——慢读《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画像
一
这个人,他性格两极分化得厉害。
说他狂,他就狂,人人说他狂,他干脆自称“四明狂客”。当然,这是老年以后的事了。最初,他也只是个萧山乡下的懵懂小子,没有狂的资本。
证圣元年(695),贺知章中了状元——有史可考的浙江省第一位状元。
然而,朝中无人,状元也不好做官。很多年,他一直在七八品之间来回磨叽,就是升不上去。
63岁上,他才慢慢进阶,进入升迁程序。66岁,成了礼部副职,兼太子的老师。
他一生没大起过,可从没落过——小落都没有,一直在起、起、起……仕途得意,才华纵横,由不得贺知章不狂起来了。
不是妒人踩人的狂——鼠辈才那样。他爱才护才,给人的全是好处,积德甚多。私下时才狂放不羁,比如,金龟换酒和李白痛饮;写草书一口气写二十纸停不下笔;酒能从早喝到晚……这个“狂”是冲着自己使劲。厚道人总得有个出口。
贺知章与他的朋友们
二
诗人们都是一代哺育一代。先秦尤其如此。这个优良传统到唐代继续传承,文人相亲还没有衍生成文人相轻。
他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见到了李白。当时贺知章83岁,李白41岁——李白应该都不知叫他哥还是爷爷更合适。后来,想他想得哭,写了好多诗纪念他,老了还带着儿女去上坟,到死都没忘他的知遇之恩。
才高,情商也高;人好,脾气也好,所以书法圈、诗歌圈、酒友圈都欢迎他。
历经六个皇帝,他没见过战争,不参与党争,从没外放,也从没被贬,在世界第一大都市一呆就没挪窝,幸福地将开元盛世包裹进自己的生命,活到即便今天也算高寿的86岁。
约天宝二年(743),他得了场大病,不醒人事,后来死里逃生,当即上表奏明玄宗,请求回乡做道士。
玄宗写诗赠送,太子持学生之礼,率文武百官一送老远。这份恩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可谓空前绝后。
他却逃回家乡杭州,归隐之心越发强烈——虽然归得委实有些迟了。
那一年,岑参考进士,来到长安,壮志干云;
那一年,杜甫穷困在途,琢磨着两年后到长安来,解决温饱问题;
那一年,李白潇洒地和玄宗说“bye-bye”,离开长安,去云游天下;
…… ……
贺知章呢?他只想回家——可能隐隐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才那么急迫地,想落叶归根。
然后,就有了这首诗。
贺知章与李白是忘年交,更是知音
三
人们爱找诗眼。是的,诗眼灼灼,格外突出,好。可那些没诗眼、通篇都是普通字的,一旦好起来,却是好诗中的好诗呢。
这首诗像说话,*实上口,读下来就懂了,都没必要拆分讲解。有点像麒派老生,带些沙哑,可中气十足,没高调子,唱腔和念白差不多。
吴越之地,软语温存。“怀来”辙,念来若“一期”韵,全诗晒太阳一样,舒服温暖:
回家了,好亲啊!离开熙熙攘攘的京城,也离开黄金铺地般的仕途——我们的朝代可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啊,此刻所在的时期,又正是我朝的黄金时代。老头子我顶着满脑袋岁月的灰,回到出生地。
少小离家,父母尚健;此刻转来,不见双亲,心头自是有些悲伤。然而不长不短的几十年,从生到死,谁不是暴风骤雨一辈子?而处处离别。家乡灵隐寺内有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随佛转念,自谓非“不及”,也“不过”,半称心已是大满足,便深藏悲伤,醉醺醺,一辈子就差不多了。
人离开家乡,就飘飘荡荡了
——其实,36岁外出考学,不算“少小”,但85岁回头看,觉得真年轻啊。隔了数十载的烟尘,遐想在心头漫卷千遍。
什么都变了,什么也没变。乡音还是那么浓,几十年混迹京城,也没能磨去半点,鬓边白发掉得稀落不成样子了,当年它们浓密如燃烧的山峦。
归乡,就是心的回家,回到童年的纯洁,乱七八糟的时光在这个清净之所被整合,委屈被修补,污浊被净化,一个新我被重构。一条河流重返源头,看到自己原本的清澈。
接下来,他记下一群孩子:
孩童如新花之开,雏鸟之啼,总叫人轻松。他们可能*时见不到多少外边来的人吧?也许因为我太老,老得稀奇?看他们慢慢地、欲躲还围地过来了,小声低语,似乎在讨论什么。
我也有些好奇呢。哈哈。于是就问:“你们在说什么呀?是在笑话我太老吗?”
“没有,”一个孩子急急解释,似乎怕伤了我这颗老心,“我们只是说怎么没见过您罢了。”
岁月更新,人事成昨,物也好,情也罢,都不会留在原地。所以,家乡对自己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那么,自己对家乡而言呢?……
哦,也许已经全然陌生了吧?你看,孩子笑了,抬头望向我:“可是……您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呀?”
没关系,人总与家乡有割不断的联系,即便离开得太久,恍如隔世。比如那孩子,也许是我某个同年玩伴的重孙呢,虽感陌生,但语气亲昵,大欲攀谈,这笑容可真叫个温暖纯真啊。
——他貌似轻松,还略带调侃,然而谁又知道,慈爱之下,老诗翁心里没有叹息自己今生离去不曾踏归门,一旦归来竟白头?耽于浊世浮沉,不曾膝下尽孝,不曾守灵台,不曾如田舍之家享天伦,其中微凉,人间可懂?
这一天,距离他的仙逝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诗人不知道。他的家乡也不知道。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古诗的诗意
古诗回乡偶书唐贺知章的视频
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的古诗
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
播放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
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其二
播放回乡偶书贺知章的章的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古诗文网
贺知章的古诗回乡
咏柳唐贺知章的古诗诗意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回乡偶书其一古诗的诗意
古诗词回乡偶书的诗意
古诗咏柳唐贺知章的意
回乡偶书的古诗意思视频
咏柳贺知章的古诗意思
的古诗回乡偶书
思乡的古诗贺知章
播放唐贺知章的古诗
贺知章的思乡古诗
回乡偶书的古诗
《回乡偶书》的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的画
回乡偶书古诗作者是唐朝的吗
址回乡偶书的古诗
回乡偶书其一唐李白的古诗
村居和唐贺知章的古诗
回乡偶书1的古诗
回乡偶书的古诗一
回乡偶书的古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