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关于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31) 语录(49) 说说(536) 名言(1) 诗词(3k+) 祝福(58) 心语(2)

  • 回乡偶书二首古诗的意思(回乡偶书其二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天刚蒙蒙亮,窗外的蝉声就此起彼伏地响个不住,那“嗡嗡——哇”的叫声是那么高亢嘹亮,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它们才是这个夏天的主角。

    每每听到这叫声,就会不由自由地想起大山深处的老家。

    夏日午睡醒来,小院里静悄悄的,那些躲在柳荫里的蝉儿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妈妈坐在阴凉处,手里忙着总也做不完的针线活。

    那情那景就像一幅画一样定格在时光里,成了我永远也触摸不到的乡愁,老家还在,蝉鸣亦在,只是树下再也不见了做针线的妈妈。

    只道当时是寻常。好像世间事莫不如此,身处其中的我们不知道彼时的珍贵,及至时过境迁才悟得其中的种种美好,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初读不识诗中意,读懂亦是诗中人。关于乡愁,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就给予了我们此种体验,现在和我一起来欣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一》

    简译:离家时青春正好,归来时风烛残年,一开口,还是家乡的口音,看容颜,亦是老态龙钟鬓稀疏。

    孩子们见了衰颓老迈的诗人,还以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笑着问道,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

    赏析:少小离家对老大回乡,乡音未改对两鬓稀疏,天真儿童对白发衰翁,这三组鲜明的对比,说不尽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全诗朴实自然,如同绘画的白描一般,既有回乡的欢愉之情,也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之叹,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官归乡,此时,距离他37岁中状元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将*50年的时间。

    数十年宦海奔波,白发盈颠的垂暮之年,还能有幸叶落归根,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情形,怎一个悲喜交集可形容。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 ,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乡音,但是,自己明明应该是这里的主人,却被孩子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又怎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故乡就是一种情结,久久地盘亘在游子的心头,离开越久,思念越深。

    年轻的时候,只想着离家越远越好,老了的时候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点点滴滴,只是,有时候,当我们真正理解这种情结的时候,已经是诗中人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二》

    简译:离开家乡的时间太长了,回到家乡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了。

    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门前的镜湖水,春风微拂,湖面泛着一圈一圈的涟漪,碧波依旧是旧时的模样。

    赏析:数十载背井离乡,归来时已是物是人非,至爱亲朋,故交旧友,多半已经不在人世了。

    说起往事,除了诧异,除了叹息,除了感慨,除了怀念,好像在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唯有一句“*来人事半消磨”以概矣。

    独立镜湖之畔,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碧波潋滟,美不胜收,虽是阔别数十载,湖光山色却还一如当年。

    人事消磨,山河依旧。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独立镜湖之畔,多少历史的沧桑,已然穿透了纸背,直抵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说,《回乡偶书》的第一首还有一丝亲人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在内,那么,这一首则充满了无限的感伤之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何的渺小,天地一瞬,不过倏忽之间而已。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少时读宋之问的《渡汉江》,不能理解诗人的忐忑和紧张,回家不就是该是归心似箭吗?

    一位隐居终南山的自由作家,在他新书的扉页写下这样一句话:“山中的槐花可以开好多年,而我只能看几十年。”

    人事日非,山河依旧。长大后,读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忽然明白了故乡两个字对于游子的真正寓意。

    贺知章的这两首《回乡偶书》之所以传诵久远,就是因为它是作者的有感而发、真情流露,整首诗浑然天成,朴实无华,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只有能够打动人心,才会走进人心,才会令人感同身受,从而有所启发,《回乡偶书》就是如此。

    初读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原来,乡愁,从我们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真正懂得总是要在历尽千帆之后……

    [阅读全文]...

2022-06-25 13:02:15
  • 回乡偶书的诗意

  • 诗意
  •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m.ju.51tietu.net)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阅读全文]...

2022-07-08 00:22:55
  • 回乡偶书古诗的意思及赏析(回乡偶书古诗的意思全解)

  • 关于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大多通过写景叙事来抒情,而写景叙事过程中,善用对比。尤其是他的两首《回乡偶书》,都是在“变”与“不变”的对比映衬中表达情感。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词简析

    这是一首久客他乡、乍到故里的感怀之作。

    首句叙事,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自对,概括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语言简明,紧扣题目,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次句描写自己外貌,自己数十年来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鬓毛已经衰败,年华已经老去。

    三、四句描写临*故乡家门口时的一个有趣的细节:故乡村口的儿童见到“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变”与“不变”

    1.诗中之“变”

    一是从离家时的“少小”到归来时的“老大”的年华之变,对比强烈,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

    二是“鬓毛衰”的形象之变,同样强调了离家时间之长,强调时光飞逝;

    三是“儿童相见不相识”之中所隐含着的与家乡亲人之间关系之变,本是乡民中一员,本与乡邻日夜相处熟知你我,而今日离乡归来,在故乡的儿童眼中,已经成了不相识的客人了。

    2.诗中之“不变”

    四句诗中,只写到“乡音无改”,这就是“不变”,但这一个不变就表达了丰富的内涵。“乡音无改”既强调了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是永远抹不掉的,又强调了故乡在诗人心中永不改变的地位。

    3. “变”与“不变”,对比鲜明

    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迁;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故乡在心中的地位;归乡的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笑问客人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词简析

    这首诗通过到家后发现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和不变的镜湖水进行对比,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

    前两句概括叙述,交待离家已久,家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事实。

    三四句以“惟有”引起,描写家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昔日那样清波荡漾。言下之意是,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但春色中的镜湖水波却一如既往。

    “变”与“不变”

    1.人事之“变”

    因为离别家乡岁月多,所以人事消磨,强调岁月变迁带来的人事沧桑变化之大。

    2.“不变”的镜湖水

    作者以“惟有”“不改”等词语描写镜湖水的没有改变,而且强调只有春风中的镜湖水波没有改变。

    3.“变”与“不变”,对比鲜明

    “*来人事半消磨”,“半消磨”强调变化之大;以“惟有”一词引出“不变”的镜湖水,二者形成对比,以自然景物“镜湖水”的不变来反衬人事沧桑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含蓄而深沉。

    [阅读全文]...

2022-02-03 18:55:05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 文学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回乡偶书二首》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拓展内容: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拼音解读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cuī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

      相关翻译

      少小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方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班白稀疏。

      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

      相关赏析

      天宝二年(743)十二月,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距他少年离乡已经有五十来个年头了。诗人在年老之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头有无限感慨,写下两首诗,此其一。

      少小时就离开故乡,直到年老了方才回来,中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人事沧桑变化。乡音虽供的鬓发却早已斑白稀疏,两相对照中自有不胜业之感。

      久别家乡老大回来,昔日相识的人不见。务有儿童迎笑相问:“客从何处来?”在家乡已为且客了。全诗在有问无答中悄然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诗中一、二句尚是常语,三、四句从一个儿童不识相问的小小情节说来,将年老重返故乡时那种既喜悦又怅惘的复杂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让人味之无穷,是“以少总多”的范例。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治者宜参之。”

      作者介绍

      贺知章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自号“四明狂客”。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秘监”。天宝三年,请度为道士,回乡不久卒。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杜商作《饮中八仙歌),将其列为“八仙”之首。善诗歌及草隶书,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其诗大多散失,今存二十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有《贺秘监集)。

    [阅读全文]...

2022-04-22 23:28:09
  •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 文学
  •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译文]

      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

      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的故事]

      一天,贺知章告别了自己效劳50余年的宫廷,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当他刚走进村子时,就被一群孩子们围个水泄不通。孩子们认为这位陌生的老人走错的路,或是找亲戚家,便热情打招呼;“老爷爷,您是哪的人?要去哪里?”贺知章看看可爱的孩子说:“我就是50年前离开家乡的贺知章啊!”孩子们听了都很惊讶:“贺老爷,贺大人!”贺知章笑了笑,手指着村口的那棵老柳树说:“你们看这棵大树,就是我离开家乡前栽植的。如今它已经几十米高了,也粗壮了很多。哎,岁月不饶人哪!”说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贺知章走进了村庄。当走到村里的一口井旁时,他又停下了脚步,看看井水依然清澈旺盛,井旁的那棵老榆树已经是沧桑枯老,心里难以*静。

      村里的人们听说贺知章回来了,都出来迎接。贺知章看看一个个似曾相识、又很陌生的面孔不禁心生感慨,当即用熟练的乡音吟诵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场的人听了都感触颇深,并将此诗代代相传。

    [阅读全文]...

2022-07-10 12:54:36
  • 贺知章 《回乡偶书》

  •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阅读全文]...

2022-01-18 04:51:25
  • 回乡偶书中描写物是人非的句子

  • 物是人非,优美
  • 回乡偶书中表达作者对生活变化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少小离家回,乡音无毛衰.语出唐代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这两句诗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少小”和“老大”对比,既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象感慨悲伤与喜悦之情尽在不言中.“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比,倾吐对人生的慨叹和对故乡的依恋.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万水千山,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依恋故乡之情毫不减弱.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土之情的句子是:乡音无改鬓毛催。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写于回故乡,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铺直起,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描写诗人离家之久,回乡之晚的句子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语出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一句只是概述了作者的经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一句,可以看出,家乡的孩童都以为贺知章是客人,更加体现了他离家时间长。

    同时也说明了,虽然家乡口音、建筑都未改变,但是家乡的人大多不认得他,这就是物是人非。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统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久别家乡)乡音无改鬓毛衰。

    (浓厚乡情)

    [阅读全文]...

2022-03-23 16:15:44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 句子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 语录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 说说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 名言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 诗词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 祝福
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的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