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风的诗歌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风的诗歌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风的诗歌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风的诗歌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风的诗歌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的诗歌,欢迎大家分享。
风儿,悄悄地吹过。
它吹过小河,把小河妹妹的衣服。
揉得皱巴巴的,小河妹妹“哗哗哗”地哭鼻子。
它吹过柳树,把柳树姐姐的辫子。
扯得“刷拉”一声散开,柳树姐姐只好重新对镜梳妆。
它吹过草地,把小草弟弟的胳肢窝。
挠得钻心地痒,乐得小草弟弟东倒西歪,差点笑断了腰。
它吹过小操场,把小朋友的心。
鼓得暖暖的,唱歌、跳舞、做游戏……
小朋友们玩得可带劲儿啦!
瞧,风儿是多么调皮哟!
春天的风应该是绿色的,因为小草伸出了碧绿的脑袋。
春天的风吹在脸上,沁人心脾,有说不出的惬意。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碧空如洗过一般湛蓝。
夏天的风吹在脸上,火辣辣的,仿佛被烈日烧烤。
秋天的风,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大地翻滚着金色的稻浪。
秋天的风吹在脸上,秋风瑟瑟,凉爽倾入心底。
冬天的风,应该是白色的,因为漫天飞舞着皑皑白雪。
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寒风刺骨,如刀割一般。
风
风是天空的儿子
无影无踪
你若何形
它亦何形
你若无形
它亦无形
风
风是大地的使者
带来音讯
从何地而来
从何地而去
仅是为了一个目标
向着另一个目标
因为有风
风带给人们清凉
带来欢声笑语
带走烦恼,忧愁
*去昨日的痛苦往事
裹来明日的幸福未来
风在说什么一根瓜秧默默地听着
它伸出绿色的脑袋
悄悄地想着
风,什么也没说
只一味地响着
可是瓜秧明白了很多
明白了一生
不光自己的一生
还明白了风之路——
风一直向往做一只雏燕
风的诗歌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的诗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谁都没见过风吗?
不要说它是无形的。
红旗飘飘,
我知道她在舞蹈。
谁发见风吗?
不要说它是无形的。
风车转转,
我知道她在奔跑。
谁都没见过风吗?
不要说他是无形的。
麦秆摇摇,
我知道他在打闹。
谁都没见过风吗?
不要说它是无形的。
小草摆摆,
我知道她在游戏。
谁都没见过风吗?
不要说它是无形的。
万里滔滔,
我知道他生气了。
谁都没见过风吗?
不要说它是无形的。
小船荡荡,
我知道风要来了。
风看不见、
摸不着、
听不到了?
我看风能看得见、
摸得着、
听得见。
不信?
那就来告诉你们!
瞧!
那树枝正在向我们招手问好,
那小草正在跳波浪舞,
那花朵正摆着小脑袋冲我们笑呢!
是谁让它们这样欢快呢?
是它们的爸爸——风伯伯!
风伯伯教会树枝向人问好,
教会小草跳起了舞蹈,
教会了花朵冲我们摇脑袋。
难道你能说风看不到么?
试一试,
当刮风的时侯,
把你的手放到空中,
你能感受得到风在想你微笑么?
那一圈圈颤动,
就是风的微笑。
当刮风的时候,
《二月风》诗歌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月风》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月的风呵
你用满怀的激情点亮暗夜星辰
你用你的湿润你的热情
吹化这冰冻的泥土
你从谷底漫过山坡原野
你鄙视一切的满目苍夷
二月的风呵
你原是暗夜的火把
这朽木这朽坏的.魂灵
需要你的焚化
然后在这死地上复生
二月的风呵
你是隐而未发的潮
你在酝酿决堤之势奔涌之力
你鄙视一切的黑暗自私与冷漠
你爆发的威力一泻千里呼啸而来袭卷这一切
然后在高原和*原上埋下希望和光明的花种
二月的风呵
你是创造者你是毁灭者
你扼杀一切朽坏和阴暗
在千年的根须上滋生细芽
二月的风呵
你是春的使者
你是春的源头
二月,风儿肆意
二月,眷念氤氲
二月,我们的青春在哪里?
二月,昨日黄花今日已成泥
二月,风的眷念,在心中荡漾着久久未能停歇,梅香已然散去,尘归泥土,沙尽泥!
——题记
踱步春风,缓缓的,柔柔的
墙角思绪,轻轻的,淡淡的
冬的气息在忽远忽*
春意盎然的美丽,偷偷靠*
我在寻找那冬日残留的风景
香飘万里早已无从追寻
如果梦中有你清晰的倒影
来冬是否依然将你沉迷?
梅开雪飞,纷妖娆
淡漠黄花,亦成箫
昨日香飘,今日找
尘归泥土,沙为梢!
带走一丝柔美的等待
墙角若隐若现,是那纯纯的思念
君若采摘,一并收藏孤傲的独白
知音难寻,春的角落那抹清新已然消怀
今生今世,短暂亦无奈
谁不曾渴望春花那般灿烂?
雪中傲直的孤单,谁会真正明白?
关于风的诗歌(通用20首)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风的诗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醉风》
风醉了
疑惑连根拔起
抛进黑夜
影子晃悠着跌进池塘
污水淹没了呜咽
尴尬揣度
黑暗中叹息不断
来年
嫩芽贸然蹿出地面
好奇地舔着尘土
手乱抓乱拽
触到荆棘
脑袋缩了回去
季风软了
拂着疼痛的子宫疗伤
风喊叫不起来
泪直往下掉
心洇湿了
记忆残缺一角
凌乱的故事横竖在水里
漂啊漂
何处是岸
酒醒
风已不在原处
心攀抓太阳
步履蹒跚
脑袋沉重
拳击地球
风不动
心情慢慢升高
尘悬浮
光铺天盖地
《我是流浪的风》
我是流浪不止的风
自从母亲的肉体挣脱开来
我就开始了流浪
试探着蹒跚着
踩着岁月的脚窝忐忑前行
在人来熙往的街巷里流浪
在亘古蛮荒的文字里流浪
在五千年的历史里流浪
灵魂找不到皈依的佛祖
我是流浪的风
在是非争执中穿梭
在鄙夷和赞赏中奔突
走过戈壁瀚海
走过盆地高原
带着飞蛾扑火般的决绝
关于风的诗歌(精选24首)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风的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肆虐的风啊
你要把我吹向哪里
是不是你看到了我昨天写的诗篇
所以今天要带我离去
可是
我期待中的你并不是这个样子
你看
此刻的你啊
是一个多么鲁莽的少年
你疯狂拍打着城市所有的窗户
你可知道,
有些人正在潜心的工作
你扬起了地上所有的尘沙
你可知道,
那容易迷了很多人的眼睛
你吹尽了城市所有的绿意
你可知道,
那是城市最后仅存的生机
你掀翻了路边所有指路的牌子
你可知道
那会让很多人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你以为这样很是勇猛,对吗?
但我不得不告诉你
这样的你不是勇猛而是粗鲁至极
春天的你,是那般的温柔
夏天的你,是那么的深懂人心
秋天的你,是那般柔情似水
现在的你,却已是不明是非
算了,离开吧
我不会在这个季节随你而去
我依然爱你
只是,不是现在的你
风在说什么一根瓜秧默默地听着
它伸出绿色的脑袋
悄悄地想着
风,什么也没说
只一味地响着
可是瓜秧明白了很多
明白了一生
不光自己的一生
还明白了风之路——
风一直向往做一只雏燕
却又随起随散
一点烟影儿都不见
毕竟风就是风
一个乱字只成空
城市也挪动
集体的搬家
路也成长风也翻书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气魄阔大雄伟,诗歌意象鲜明强烈。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易质朴、或通俗自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拓展:
【杜甫的生*】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主要成就
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18],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0]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书法成就
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22]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法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风的诗歌精选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风的诗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长大以后,我们发现,重要的不是拥有很多朋友,而是拥有几个真正的朋友。
有时候阳光很好,有时候阳光很暗,这就是生活。
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往事,
听听音乐,看看风景,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
该来的都是会来,该走的全会走。不要苦苦留恋那逝去的东西,因为那本就不属于你。
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真想有一天,放下一切,去远方,不想后果,去流浪。私奔吧,哪怕一个人。
我多想回到过去,去遇见小时候的自己。
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因为有了人海,所以我们的相遇才显得那么意外。
昨晚的风好潇洒
昨晚的风
带着强悍的浓郁
从我身边擦过
回首他好潇洒的模样
昨晚的梦好凉
那风一直心中刮
他的身影
在我眼前不动
忧郁的冰块
阳光下
消融一丝冰凉
在夜里
把它有披在身上
冰块
被玩童打破
宁静的寒气
有把它们牵连
还乱的思绪
新婚
理不出条理
还乱的思绪
让日子去事理
新婚
组合了一曲梦
还乱的思绪
得你我去整理
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童年就开始走
越走越远
不知那儿是尽头
终点就在脚下看不见
在间歇的日子
总想着明天
迈着沉重的步子再走
哭泣
没有知音人
黄庭坚诗歌风格
黄庭坚,字鲁直,一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诗歌风格,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村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ネ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就是所谓的“以歌行之气,运于偶句”了。
(四)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风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律规定的*仄来组句,“其法于当下*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这种拗句,用得好的,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岚漪轩》、“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等,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就这样,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在扫除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黄庭坚对*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黄庭坚论诗,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江西诗派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往往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就是继承了黄庭坚的衣钵而变本加厉的。黄庭坚过于重视诗歌的技巧工形式,而忽视了文艺最本质的东西——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无论怎样力图推陈出新、练字锻句,把别人惯用的词语、陈腐的调子引剥落干净,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新瓶子装了前人的旧酒。他在文字技巧上越陷越深,有些诗作生硬怪僻,或过于曲折隐晦,以致成为只供少数人欣赏的古董了。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以及最能代表宋诗特点的特征是什么: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诗歌鉴赏1
原文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ní]。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y]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赏析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黄庭坚诗歌鉴赏2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诗歌鉴赏3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厚禄,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蛰:动物冬眠。
“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杂草。丘?指坟墓。
【鉴赏】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黄庭坚诗歌鉴赏4
法语
宋代 黄庭坚
这两句出自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实韦庄的这首词,更有名的是前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两句既通俗易懂,又说出了看遍江南烟雨的游人心理活动,成为千百年来对江南风景赞美的通用句子。
好在哪里呢?“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天的江水比天空还要碧蓝,在精致的画舫里拥着锦绣丝被入眠。真是一衰烟雨任*生,我自温柔梦里同。江南的烟雨情怀,女子的温柔秀美,都在这两句中若隐若现。这种感觉真好。
而进入下片,词的走向就会根据我们的理解产生变化,同样会严重影响最后两句“还乡须断肠”的理解。
按照普遍理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自然是接着上片“画船听雨眠”,继续江南温柔乡里风情的刻画。卖酒的女儿家像月亮一样温柔,盛酒撩袖时露出手腕像霜雪一样洁白到发亮。这真是肤白貌美,与酒同醉,如此美丽多情的姑娘,如此让人沉醉的好酒,如此让人动情的烟雨江南,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游子如何还记得自己的故乡?要是匆匆地赶回自己的家乡,只怕想念这江南的美景,那是会愁肠寸断的。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里的意思是劝身在江南的游子不要着急返回,要不然会更加思念江南的风物人情。
韦庄这一套《菩萨蛮》共有五首,第一首就是写自己年轻的时候和江南美女的离别。女子通情达理,劝诗人早些回家,家里还有人在等待。第二首就是这首“还乡须断肠”,实际上是对第一首的回答。自己还年轻,不想那么早回去啊,回去了也是想你想得肝肠寸断,不如干脆流连忘返。
这是一种解释,不过下片也可以另外发展。“垆边人似月”,有人说这里使用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的故事,两人私奔之后,不得营生,司马相如就开了个酒馆,而卓大小姐就只能当垆卖酒。后来司马相如发达,想娶小妾,被卓文君用《白头吟》劝回。这些美好传说,成为典故用在这里,也是说得通的,但是意思就不一样了。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那就是和上片的意思相反了。江南虽然有各种好,可是家里的妻子也是“皓腕凝霜雪”地在等待着我回家啊。那么这里的“未老莫还乡”就变成不是诗人不想回了,而是可能回不了。当时韦庄历经黄巢起义的兵乱,逃难在江南,虽然风景如画,却是有家难回。我现在一事无成,如何好意思回家呢?两手空空地回去,虚度了这么些年华,就算回去也是愁肠寸断啊。
这种理解虽然有点言志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倒是契合韦庄的仕途。他在黄巢作乱的时期,到江南避难,只得四十来岁,一直到了五十九岁才中了科举,在唐末朝堂里当了个官。对于唐朝和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当官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用在自身经历上是没有问题的。他六十岁入仕途,六十六岁离开中央,投奔蜀地王建,将*七十岁成为前蜀建国丞相,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
他这五首菩萨蛮就是在晚年想起江南风情旖旎时的作品。所以这两种理解都没有问题,都能说通。
诗词分流这一特征在韦庄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我们如今称韦庄和温庭筠为“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后蜀赵崇祚的词集《花间集》。《花间集》收辑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共计500首词。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似,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
实际上韦庄词的创作热潮是从他900年弃唐入蜀之后才开始的。这一年不单是他从晚唐官员到前蜀开国的身份转换,同样在文学创作上来了一个的大转弯。词牌在晚唐慢慢兴起,但是格调沉溺于歌女代言、宴乐颓靡之中,和讽喻、言志的诗是泾渭分明的。一般的诗词人的选择是在作诗的时候大气、端正,而用词牌来抒发小情调。
韦庄有些不一样。他入蜀之后,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而是专心写词。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态度转变,并不是不喜欢写诗了,而是觉得人生的志向从此消磨,为唐朝、为君上、为天下的心彻底死了,所以干脆断了自己言志的想法。在帮助王建建国的闲暇,不再表露自己的心迹,只写花花草草,风光月霁,第一是在仕途中不再授*柄,更重要的是本身志气已被消磨殆尽,累了。
他的前期的诗是很有个人特色的,代表作就是叙事长诗《秦妇吟》,长达1666字,在当时的热度超过了《长恨歌》、《琵琶行》。只不过到了后来自己当了官,成为了长诗中讽刺批判的一份子,韦庄开始谨言慎行,甚至对自己这首长诗进行烧收,不允许自家人提起此诗。也终于如愿以偿的让这首长诗在历史中消失,只在不同文献中有片断引用。我们今天能读到它,是在敦煌发现了手抄本,这首长诗才重见天日。
韦庄以*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是他*体诗的共同风格。但他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叙事长诗《秦妇吟》。
韦庄晚年工词,虽然和温庭筠并入“花间派”,他和温飞卿的路数还是有些区别的。王国维的评价非常中肯: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花间词总体特色就是“秀”,但是温庭筠专攻字词,辞藻华丽,以章句夺人目;而韦庄字词并不复杂,却整体清秀挺立,让人赏心悦目;至于李煜,不收拾、不打扮,却依旧国色天香。
我们看到韦庄的词大都直抒胸臆,没有辗转反侧、没有缠绵矫情,却如同自然流淌的小溪山泉,让人心旷神怡。若是用花来打比方,温庭筠的是堆香积色,精工极艳,韦庄的是路边雏菊,自然盛开。
这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正是将韦庄这种词风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描写风的诗歌
风的诗歌古诗大全
关于描写风的诗歌
描写风景的诗歌
古风诗歌唯美
描写秋风的诗歌
描写风的诗歌小学
关于风景的古诗歌
长古风唯美诗歌
描写风景的诗歌大全
古诗歌的语言风格
描写风景的古诗歌
风的影子古诗歌曲
落日风沙的古诗歌
描述风景的古诗歌
描写风的现代诗歌
描写家风家训的诗歌
口风琴的古诗歌谱
关于风筝的古诗歌曲
描写异域风情的诗歌
古诗歌中描绘风的诗句
家训家风的古诗短的诗歌
描写风景的古诗歌曲
关于春风的古诗歌词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
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古诗歌
描写风景的现代诗歌
描写春风的现代诗歌
绚烂风格的古诗歌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