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关于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57) 语录(31) 说说(37) 名言(17) 诗词(1k+) 祝福(1) 心语(162)

  •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 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导语: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生*经历】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混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 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12] 时年五十九岁。

      【主要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年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拓展阅读:杜甫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赠花卿》

    [阅读全文]...

2022-06-28 12:44:33
  • 杜甫的诗句有哪些(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

  • 杜甫
  • 九月九日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登高的*俗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登高或者登山,已经是沉到普通人的意识当中,比如现代的人多会在重阳节前后旅游,选择的地方,多半是祖国山川中的著名大山,从现实角度,也很好理解,秋天气温降低,水边多寒,而登山可以锻炼体能,享受阳光,更是高山绝顶,视野辽阔,心胸开朗。现代的人的自洽在于,晚秋本来假期就多,不在此时,更在何时?

    但是重阳节登山,又是传统古俗,那么这个登山登高成为全民运动,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间和地方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唐诗非常有名,写出了唐朝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是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所做。那么这里很自然写到了是在长安过的重阳节,却在这天思念老家山东的弟弟,想必他此时重阳节正和家人朋友们登高,结果分发茱萸的时候,发现哥哥不在身边,一定有所惘然。

    这个十五岁的王维的诗,为什么会流传呢,他又不是进士,此时还是一少年。原因就在于这首诗一定是做在重阳节的登高聚会上,来的人都是名流。当时的王维正以新锐音乐少年游走于贵族府邸,在重阳节的宴会上,有他表演才艺节目的段落,自然在歌舞之外,是大家炫耀诗才的时候。

    如此简单真挚的诗句,出自十五岁少年之口之手,自然广泛流传。

    那么可以想到长安城,也有重阳登高,更热闹,虽然具体地方是高楼还是附*的山区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说王维时代,重阳节登高早已经流行。而且并不是登高诗不是他首发。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唐中宗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这是一首早唐中宗的九月九日登高诗,他的阵仗极其大,在长安附*的渭亭登高,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二十来人的作品,涉及到朝廷各类官员,估计浩浩荡荡百官都参与了。

    皇帝这首诗,写得端正*和,但是也浩荡。乘着秋天,带着百官登高,皇帝亲自赐酒,

    这皇帝很明白典故,所谓长房萸,就是茱萸,但是有一个典故。在南朝梁国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记载,费长房是东汉的术士,汝南人桓景是他的徒弟,有次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你要快点让家人各作红色的袋子,将茱萸绑在手臂上,去高风地方喝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九月九日,齐家登山。晚上回来的时候,见鸡犬牛羊都暴死了。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重阳节登高的起源。

    这个中宗皇帝还是很爱读书的,居然用这个典故,那么也果真他的臣子的应制诗里,有很多,都谈到了这次登高,是祝福皇帝长寿,国运永远,还有一个,就是登高辟邪。

    那么南朝梁国吴均的这种记录有几分真实呢?

    一,说明在南北朝时代,梁国就已经流行普通人的登高,而且是扶老携幼,全家登高,带茱萸,和菊花酒。

    二,这个故事上推到东汉,肯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梁国之前的人这么崇尚重阳节登高,这就不能不说两汉,尤其是东汉,经常发生的疫病,当时*救灾也很全力,认为是时气不和,广泛使用草药救治,而常用的草药中,菊花和茱萸肯定广泛地使用。这两种药材至今在中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看这个故事所描写的,类似于逃避即将到来的疫病的做法,找个山上躲起来,配备足够的药材,等待疫病的过去。当然这种时间段肯定不是一天,但是深刻的记忆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了。

    四,重阳节是菊花和茱萸开放和成熟的季节,防未病,祝长生,登高也就成了其中的一环。

    五,可以看到重阳节的登高民俗有一部分是在人们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并强化的。

    那么重阳节起源于先秦,那个时代,重阳节就不登高吗?至少没有资料表明,是全民登高。

    最早记录九月九日风俗的,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录》

    西汉早期汉高祖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以知道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传自先秦时代。因为这里描写的重阳节风俗已经很全面,佩戴茱萸,是因为茱萸辛香,可以预防季节转换时一些时疫,吃菊花或者蓬草糕,也是因为它们具有药性,饮菊花酒,是菊花性寒,明目养肝去火,消除秋燥,用酒酿制,驱寒润身。以一个汉朝初年的宫廷,就有如此完善的九月九日过节的传统,绝不是他们的创造,只可能是先秦时代宫廷或者民间固有的做法。

    汉高祖重阳节登高,没有迹象可寻,但是汉武帝,有可能登高,因为他好神仙,在未央宫,他打造了一个豪华巍峨的仙人承露台,基础台阶20丈,高大的柱身30丈,那是长安标志性建筑, 去长安二百里可望见。我当然没有算清楚这到底有多少米,反正这个数字挺吓人。

    而且承露台,要的是秋天的露水,据说神仙都是喝的这样的露水,汉武帝重阳节,就算不是爬上仙人柱的顶端,他也一定会站在20丈高的基台上,诚心祝福自己,并喝下露水。

    至于汉朝之前的国君皇帝,登高祭祀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他们的登高和民众无关。

    应该说民众登高的*俗,开始于疾疫高发的东汉,主要是辟邪,但是魏晋时代登高的内容里,加上贵族式的宴饮。

    魏文帝曹丕 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里传达了什么信息呢,人们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九为阳数,民间认为这是祝福长久的意思,所以要享受美食,登高聚会。他特地给大臣钟繇送上了一束菊花。

    实际这是皇帝对重阳节民俗的肯定,肯定了这天,享受宴会,而且是高山上的聚会。

    在荆楚岁时杂记里,也写了,这天普通的民众*惯在高山野地*地而坐,进行聚会。

    但是曹丕无疑是重阳节的推手,重阳节聚会里,就有了贵族的宴会歌咏。

    晋朝的大官恒温九月九日率领部下登高,就是有名的龙山会,其中有个下属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游览美景的孟嘉浑然不觉,有文人就写文嘲笑,结果孟嘉写文反击。虽然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登高作诗作赋的传统流传了下来。

    到了唐朝之后,无论是帝王重阳节登高,还是文士重阳节登高,都免不了作诗抒发。

    成就了大量的重阳节诗词歌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朝杜甫《登高》

    最有内涵的重阳节登高唐诗,当属于杜甫的重阳节登高。56岁的杜甫已经他生命的尾气。他有感觉。故乡在洛阳的他,自安史之乱以来,十多年颠沛,落脚在四川夔州,这里大山大水,但是也是崇山峻岭,隔绝了故乡。

    如果在安定的家乡,此日亲朋好友登高聚会,遍戴菊花,和菊花酒,祝福长生长寿。但是在这偏僻的地方,他看管着公家的果园,也小有积蓄,但是回乡之路仍旧是风险良多。

    季节到了重阳节的晚秋,他也预感到生命虽然如同菊花一样在坎坷贫寒里努力绽放,但似乎,真的疲惫了,像真正的深秋的落叶一样,随时凋零。

    他一个人登上了临*的山峰,重阳登高,从前是祈求长寿和快乐,但是现在是望乡。

    一个人的登高,天高云淡,风声里夹杂着这里的猿啼,那如泣的猿猴的叫声,是那么凄凉。好在视线下的江滩有这个季节的沙鸥白鸟,显得景色有秋天动人的清新明丽。

    然而,他视线向远,是无边晚秋***影的树林树叶,在风中,或者无风自落。

    长江沿着深秋的峡谷奔腾,如不可逆转的岁月,带着命运惊人的能量,奔涌不回头。

    [阅读全文]...

2022-07-06 18:53:26
  • 唐代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

  • 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

      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欢迎参考学*!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拓展】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阅读全文]...

2022-05-02 15:55:18
  • 古诗春雨杜甫

  • 杜甫,春雨,文学
  • 古诗春雨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春雨杜甫,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春夜喜雨》

      【诗文】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意思】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阅读全文]...

2022-04-18 03:28:53
  • 古诗春雨杜甫

  • 春雨,杜甫
  •   作了一首关于春雨的名为《》,是一首五言律诗。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阅读全文]...

2022-06-05 00:48:31
  • 春雨的杜甫诗句

  • 春雨,杜甫
  • 春雨的杜甫诗句

      春天就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天草木萌动,百草新生,大地草绿如茵,繁花似锦。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春雨的杜甫诗句,欢迎来参考!

      春雨的杜甫诗句

      1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2朝雨

      凉气晓萧萧,江云乱眼飘。

      风鸳藏*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3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

      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

      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4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有关春雨的句子

      1、一春常就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2、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3、压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气闷,可就是他转瞬间会化为如纱的轻烟,如酥的小雨。

      4、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5、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6、当春间二三月,轻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当雨点落到池水中的时候,雨点就在水面上画出了一个一个的音符。这些音符就是雨点在水面上击出的圈。

      9、天山上的雨就是寻常的., 一下就就是两三天,像牛毛,像绣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给她穿了一身绿如染碧似锦的新装。

      10、三月的雨像无数只小手,打在林叶的琴键上,奏出了一曲春天的赞歌。

      11、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就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田野。

      12、一声春雷,那贵如油的春雨也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水润,如画一般的美丽。

      13、春雨清晨,几阵隐隐的春雷过后,下起了人春以来的第一场雨。微明的天空中慢慢垂下了一条条雨丝。层层的雨云遮住了东升的太阳。

      14、几场潇潇的春雨,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汩汩流动的一条溪水,愈发湍急秀丽起来。绵绵春雨把大地染绿了,软软春风把河水熨暖了。

      15、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

      16、泛滥的江河漫出红尘,滑落在荒凉的高原上,顺着水的灵性向下滚动,穿过音乐的眸子,化为滴滴春雨。

    [阅读全文]...

2022-05-28 19:28:38
  • 杜甫描写春雨的诗句

  • 春雨,杜甫,南京
  •   摘要:春雨,细无声无息地下着,如针尖,轻似牛毛,如烟似雾。树枝上的嫩芽微微地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静静地望着我微笑。小雨调皮地落在它们身上。哈,好一件珠纱衣!风娃娃也是那么顽皮,不住地吹着雨丝到处奔走,落在树上,落在小草上,落在我的脸上。

      1 梅 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2 朝 雨

      凉气晓萧萧,江云乱眼飘。

      风鸳藏*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3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

      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

      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4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 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6 雨过苏端

      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

      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

      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

      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

      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

      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

      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

      亲宾纵谈谑,喧闹慰衰老。

      况蒙霈泽垂,粮粒或自保。

      妻孥隔军垒,拔弃不拟道。

    更多诗句欣赏:

    1.形容春雨的诗句

    2.春雨相关的诗句

    3.关于春雨的古诗

    4.有哪些春雨的诗句

    5.春雨贵如油的诗句

    6.描写春雨的诗句大全

    7.描写春雨的诗句精选

    [阅读全文]...

2022-05-15 10:41:06
  • 杜甫有关春雨的诗句

  • 杜甫,春雨
  • 杜甫有关春雨的诗句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是杜甫有关春雨的诗句,请参考!

      杜甫创作《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2朝雨

      凉气晓萧萧,江云乱眼飘。

      风鸳藏*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3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

      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

      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4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阅读全文]...

2021-12-08 21:03:42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 句子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 语录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 说说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 名言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 诗词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 祝福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