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杜甫写鸟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杜甫写鸟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杜甫写鸟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杜甫写鸟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九月九日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登高的*俗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登高或者登山,已经是沉到普通人的意识当中,比如现代的人多会在重阳节前后旅游,选择的地方,多半是祖国山川中的著名大山,从现实角度,也很好理解,秋天气温降低,水边多寒,而登山可以锻炼体能,享受阳光,更是高山绝顶,视野辽阔,心胸开朗。现代的人的自洽在于,晚秋本来假期就多,不在此时,更在何时?
但是重阳节登山,又是传统古俗,那么这个登山登高成为全民运动,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间和地方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唐诗非常有名,写出了唐朝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是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所做。那么这里很自然写到了是在长安过的重阳节,却在这天思念老家山东的弟弟,想必他此时重阳节正和家人朋友们登高,结果分发茱萸的时候,发现哥哥不在身边,一定有所惘然。
这个十五岁的王维的诗,为什么会流传呢,他又不是进士,此时还是一少年。原因就在于这首诗一定是做在重阳节的登高聚会上,来的人都是名流。当时的王维正以新锐音乐少年游走于贵族府邸,在重阳节的宴会上,有他表演才艺节目的段落,自然在歌舞之外,是大家炫耀诗才的时候。
如此简单真挚的诗句,出自十五岁少年之口之手,自然广泛流传。
那么可以想到长安城,也有重阳登高,更热闹,虽然具体地方是高楼还是附*的山区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说王维时代,重阳节登高早已经流行。而且并不是登高诗不是他首发。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唐中宗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这是一首早唐中宗的九月九日登高诗,他的阵仗极其大,在长安附*的渭亭登高,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二十来人的作品,涉及到朝廷各类官员,估计浩浩荡荡百官都参与了。
皇帝这首诗,写得端正*和,但是也浩荡。乘着秋天,带着百官登高,皇帝亲自赐酒,
这皇帝很明白典故,所谓长房萸,就是茱萸,但是有一个典故。在南朝梁国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记载,费长房是东汉的术士,汝南人桓景是他的徒弟,有次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当有灾。你要快点让家人各作红色的袋子,将茱萸绑在手臂上,去高风地方喝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九月九日,齐家登山。晚上回来的时候,见鸡犬牛羊都暴死了。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重阳节登高的起源。
这个中宗皇帝还是很爱读书的,居然用这个典故,那么也果真他的臣子的应制诗里,有很多,都谈到了这次登高,是祝福皇帝长寿,国运永远,还有一个,就是登高辟邪。
那么南朝梁国吴均的这种记录有几分真实呢?
一,说明在南北朝时代,梁国就已经流行普通人的登高,而且是扶老携幼,全家登高,带茱萸,和菊花酒。
二,这个故事上推到东汉,肯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梁国之前的人这么崇尚重阳节登高,这就不能不说两汉,尤其是东汉,经常发生的疫病,当时*救灾也很全力,认为是时气不和,广泛使用草药救治,而常用的草药中,菊花和茱萸肯定广泛地使用。这两种药材至今在中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看这个故事所描写的,类似于逃避即将到来的疫病的做法,找个山上躲起来,配备足够的药材,等待疫病的过去。当然这种时间段肯定不是一天,但是深刻的记忆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了。
四,重阳节是菊花和茱萸开放和成熟的季节,防未病,祝长生,登高也就成了其中的一环。
五,可以看到重阳节的登高民俗有一部分是在人们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并强化的。
那么重阳节起源于先秦,那个时代,重阳节就不登高吗?至少没有资料表明,是全民登高。
最早记录九月九日风俗的,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录》
西汉早期汉高祖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以知道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传自先秦时代。因为这里描写的重阳节风俗已经很全面,佩戴茱萸,是因为茱萸辛香,可以预防季节转换时一些时疫,吃菊花或者蓬草糕,也是因为它们具有药性,饮菊花酒,是菊花性寒,明目养肝去火,消除秋燥,用酒酿制,驱寒润身。以一个汉朝初年的宫廷,就有如此完善的九月九日过节的传统,绝不是他们的创造,只可能是先秦时代宫廷或者民间固有的做法。
汉高祖重阳节登高,没有迹象可寻,但是汉武帝,有可能登高,因为他好神仙,在未央宫,他打造了一个豪华巍峨的仙人承露台,基础台阶20丈,高大的柱身30丈,那是长安标志性建筑, 去长安二百里可望见。我当然没有算清楚这到底有多少米,反正这个数字挺吓人。
而且承露台,要的是秋天的露水,据说神仙都是喝的这样的露水,汉武帝重阳节,就算不是爬上仙人柱的顶端,他也一定会站在20丈高的基台上,诚心祝福自己,并喝下露水。
至于汉朝之前的国君皇帝,登高祭祀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他们的登高和民众无关。
应该说民众登高的*俗,开始于疾疫高发的东汉,主要是辟邪,但是魏晋时代登高的内容里,加上贵族式的宴饮。
魏文帝曹丕 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里传达了什么信息呢,人们喜欢九月九日,因为九为阳数,民间认为这是祝福长久的意思,所以要享受美食,登高聚会。他特地给大臣钟繇送上了一束菊花。
实际这是皇帝对重阳节民俗的肯定,肯定了这天,享受宴会,而且是高山上的聚会。
在荆楚岁时杂记里,也写了,这天普通的民众*惯在高山野地*地而坐,进行聚会。
但是曹丕无疑是重阳节的推手,重阳节聚会里,就有了贵族的宴会歌咏。
晋朝的大官恒温九月九日率领部下登高,就是有名的龙山会,其中有个下属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游览美景的孟嘉浑然不觉,有文人就写文嘲笑,结果孟嘉写文反击。虽然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登高作诗作赋的传统流传了下来。
到了唐朝之后,无论是帝王重阳节登高,还是文士重阳节登高,都免不了作诗抒发。
成就了大量的重阳节诗词歌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朝杜甫《登高》
最有内涵的重阳节登高唐诗,当属于杜甫的重阳节登高。56岁的杜甫已经他生命的尾气。他有感觉。故乡在洛阳的他,自安史之乱以来,十多年颠沛,落脚在四川夔州,这里大山大水,但是也是崇山峻岭,隔绝了故乡。
如果在安定的家乡,此日亲朋好友登高聚会,遍戴菊花,和菊花酒,祝福长生长寿。但是在这偏僻的地方,他看管着公家的果园,也小有积蓄,但是回乡之路仍旧是风险良多。
季节到了重阳节的晚秋,他也预感到生命虽然如同菊花一样在坎坷贫寒里努力绽放,但似乎,真的疲惫了,像真正的深秋的落叶一样,随时凋零。
他一个人登上了临*的山峰,重阳登高,从前是祈求长寿和快乐,但是现在是望乡。
一个人的登高,天高云淡,风声里夹杂着这里的猿啼,那如泣的猿猴的叫声,是那么凄凉。好在视线下的江滩有这个季节的沙鸥白鸟,显得景色有秋天动人的清新明丽。
然而,他视线向远,是无边晚秋***影的树林树叶,在风中,或者无风自落。
长江沿着深秋的峡谷奔腾,如不可逆转的岁月,带着命运惊人的能量,奔涌不回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少年时尤爱读李白,觉得人生一遭,活成那个不问红尘、仗剑四方的“谪仙人”才过瘾。
长大后才读懂杜甫,因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都像他一样,于*凡中努力开花。
天才固然可贵,但毕竟沧海一粟,更多的是芸芸众生。
人生的前半场,杜甫也曾是个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游子,风光霁月,豪情万丈,他的心高气傲不输李白;
在人生的下半场,日渐衰微的国运,入不敷出的家境,让杜甫开始正视现实,走进世俗生活。
也正因这些经历,杜甫才真正将自己的生命融进诗歌,贴向了黎民百姓,贴向了黄土大地,也贴向了人生的本质。
多少人的一生,都浓缩在这8首诗里!
0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当时的大诗人。
在书香门第长大的杜甫七岁能诗,出口成章,年纪轻轻就扬名洛阳,甚至是岐王李范府中的座上宾,前途无限。
风华正茂的杜甫,登上五岳之尊,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此时的杜甫,不正像极了每个年少时期的我们?
曾经,我们都觉得自己能成为最了不起的人。
但当触到复杂的社会,融进困顿的现实,才发现:其实啊,成为一个普通人、安安稳稳度过一生已实属不易。
02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长大后,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考上。年轻的杜甫丝毫没放在心上,那时候的他觉得人生很长,自己有的是时间肆意挥霍,于是仗剑辞亲,出去漫游了。
公元745年,杜甫在洛阳结识了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同样的仗剑远游,不融世俗;同样的才高八斗,诗情万丈;同样的怀才不遇,踌躇满志。
两个人一见如故,饮酒论诗,把酒临风,其乐融融。
人生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朋友,同悲欢,共喜乐,能举杯畅饮,也能*抒怀,不问世俗,只问真心。
无论日后风云怎样变幻,无论多年后身在何方,总有一人,让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
03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玄宗执政后期渐渐昏庸,整个朝政被奸相李林甫把持。
他大权独握,闭塞言路,在他的一手操纵下,多年的科考竟无一人录用。而杜甫正是落选者之一。
年少成名的杜甫,却在人生的后半场看尽冷眼、吃尽冷饭,其中滋味,实是一把辛酸泪。
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彻底抛去了曾经的裘马轻狂,真正走向了成熟。
叶嘉莹说:莫向人间怨不*,相期凤凰浴火生。甘苦与共,是浮生茶,也是人生路。
如果苦难不可避免,那就改变自己面对苦难的态度,不卑不亢,不折不挠,在苦难中开出一朵花来。
04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几经波折,杜甫终于谋得一个小到不能再小官职,类似于弼马温,负责管理仓库和马匹。
当他假期去探望远在奉先的妻儿时,一进门便听到嚎啕大哭,才知道小儿子被饿死了。
悲莫悲兮生别离,人生的最痛莫过于亲人的离开,但杜甫把失去儿子的悲痛,化作写作的力量,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的黑暗,换取更多家庭的的团圆。
董卿说:同情心最弥足珍贵的地方,是可以让我们始终对伤害持有戒备。
我们知道痛苦是什么,从而努力避免别人再经受同样的痛苦。
将自己的悲愤,化为关爱别人的力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度。
唐代诗人杜甫的新安吏及赏析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五绝作品。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唐代诗人杜甫的新安吏及赏析,一起来看看下文。
杜甫唐乐府:《新安吏》原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参考注释:
①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③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④更:岂。次:挨次。
杜甫唐乐府:《新安吏》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叛战争。
作品注释
⑴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pú yè]:古代官名,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唐代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
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杜甫的轶事典故,欢迎参考学*!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拓展】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杜甫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杜甫的古诗
1、《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5、《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8、《临邑舍弟书至》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9、《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0、《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11、《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12、《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3、《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14、《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15、《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6、《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17、《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18、《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0、《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21、《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22、《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23、《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24、《秋雨叹(三首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25、《秋雨叹(三首其一)》
赠花卿[1]
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2],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3],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花敬定曾因*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杨慎《升庵诗话》中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诗以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当然,也有人认为它纯粹就是一首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据考证,花敬定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的事实都发生在*定段子章的叛乱之后。杜甫是一位忠君思想很强的诗人,如果这首诗写于此时,他绝不会“赠”其诗,而且也决不会称之为“卿”,诗的格调也不会如此轻松愉快。
李白杜甫的诗为何在唐代并不显赫
今天我们论起古代历朝的诗人来,李白和杜甫的地位毫无悬念,稳进前三名。但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甚至在终唐一朝,李白、杜甫的诗名也远未被主流社会所推崇。直至到了清代,李白和杜甫才在诗坛走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步入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行列。
诗文千古事,谁强问历史。时代隔得愈久远,有些人愈显伟大。
李白和杜甫均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唐玄宗天宝三年即744年编选的三卷本《国秀集》,收录作者88人,收诗220首,李白、杜甫无一首入选。
《国秀集》由唐玄宗时期国子监的太学生芮挺章编选,有影印明初刻本,毛晋汲古阁刻本。《四库全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唐人选唐诗》(十种),亦收此集。编选此书时,李白已经43岁了,杜甫也过了而立之年。而与李白同岁的我们山西老乡王维的诗,则被入选七首。
喜爱诗歌的唐宪宗曾下令编选了当时名家诗选《御览诗》,共收诗286首,入选最多者是卢纶(32首)和李益(36首),李白、杜甫无一首入选。也有学者据此认定李白、杜甫在唐代不入流。
其实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御览诗》是翰林学士令狐楚编录当时名家诗进呈唐宪宗以供御览,入选者均为大历(唐代宗年号)至元和(唐宪宗年号)诗人,共三十人。李白、杜甫并非大历至元和时期的诗人,没被入选很正常。
据查史籍,755年至965年编选的六部唐诗集,只有两种选了李白、杜甫的诗。由此却可看出李白和杜甫在其所处的`时代,并非大红大紫,只被主流社会有限度地承认了。
历史是公正的,公道只会一时迟到,而不会永远缺*。清代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集》(收诗1928首)和《唐诗三百首》,李白分别入选140首和26首,杜甫分别入选205首和33首。二人诗作被选入的比例之大,彰显了其穿透岁月的极大影响力。
《唐诗别裁集》为史上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编选者沈德潜是乾隆四年(即1739)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有趣的是,此书的书名和杜甫有关。因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语,故名“别裁”。
唐代杜甫写鸟的古诗句
唐代的杜甫古诗
是唐代杜甫写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唐代杜甫
唐代杜甫的古诗词
关于火的古诗唐代杜甫
唐代诗人杜甫的古诗6
唐代诗人杜甫的古诗清明
唐代诗人杜甫的所有的古诗
唐代杜甫的登高带拼音古诗
唐代杜甫写的绝句古诗配画视频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
唐代的古诗杜甫李白孟浩然的诗
登高作者杜甫唐代的古诗拼音
唐代诗人杜甫的古诗有哪一些
绚句唐杜甫的古诗
亭的古诗唐杜甫
唐杜甫月的古诗
唐杜甫写的古诗
杜甫的代表诗句
杜甫代表诗句
古诗绝句唐杜甫的
绝句唐杜甫的古诗
绝句唐杜甫的古诗有
绝句唐杜甫的古诗是
杜甫的古诗唐诗
绝句的古诗唐杜甫
漫兴唐杜甫的古诗
春远唐杜甫的古诗
蜀相唐杜甫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