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关于描写杜甫草堂的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杜甫草堂的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杜甫草堂的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杜甫草堂的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10) 语录(6) 说说(7) 名言(12) 诗词(531) 祝福(1k+) 心语(46)

  • 杜甫草堂经典诗句

  • 杜甫,经典
  • 杜甫草堂经典诗句

      *文学如一条清流在历史的峡谷中流淌,数千年来,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纽带,成为传统文化最美的'组成部分。千百年之下读来仍余音袅袅,那此既深含哲理、又富有辞采声韵之美的佳作,给人以强烈的精神上的享受,弦犹在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草堂经典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父》 唐 杜甫

      2.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临江仙》 宋 苏轼

      3.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高适

      4.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夜宴左氏庄》 唐 杜甫

      5.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草堂》唐 杜甫

      6.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崔氏东山草堂》 唐 杜甫

      7.山*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早秋山居》 唐 温庭筠

      8.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九日酬诸子》清 妙信

      9.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唐 杜甫

      10.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佐草堂在东柯谷》唐 杜甫

      1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2朝雨

      凉气晓萧萧,江云乱眼飘。

      风鸳藏*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3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

      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

      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4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1、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蒹葭》

      2、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送远》

      3、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客夜》

      4、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成都府》

      5、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雨过苏端》

      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7、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夜宴左氏庄》

      8、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得舍弟消息》

      9、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前出塞其七》

      10、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後出塞其二》

      11、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其一》

      12、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

      13、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丽人行》

      14、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阪》

    [阅读全文]...

2022-01-31 21:43:34
  • 杜甫草堂的简介

  • 杜甫
  • 杜甫草堂的简介

      天水东柯草堂:东柯谷"杜甫草堂",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柳河村。据《元一统志》、《古董锁记》、《雍大记》等史载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1094—1097)年间,距今900多年了,历经宋、元、明、清。明代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毁于兵火,后重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再遭兵毁,毁坏殆尽,之后又加修葺。

      首先我们看到,作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影响相当广远。他的经历,成为人们认识历史、了解祖国河山的一条独特途径,在这方面,他的陇右诗尤为突出。唐代陇右的历史资料散布于《新唐书》、《旧唐书》、《元和郡县志》等几部史志中,一鳞半爪,很不完备,所记只是战事、灾荒等内容,而杜甫陇右诗的大部分篇章,则直接记写了秦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状况。

      【诗文】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账,居人有万家。

      马骄朱汉落,胡舞白题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沦海,奉诏发金微。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

      陇右地处边塞,秦州一带胡汉杂居,处于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唐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兼容开放政策,使这里成了胡汉文化交流融汇的大舞台,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民族浑融和文化多元的环境与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杜甫在诗中都有形象的描绘。居民之杂、物产之异、风俗之奇、地气之殊,一一可览;驿道关隘、烽燧军檄、使节边将、胡人胡物,历历在目。

      杜甫在寓居陇右期间,还用大量的诗篇描绘了独特的陇右自然风貌,记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了显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如写自然风光: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雨晴》)

      再如写名胜古迹: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山寺》)

      又如写山川奇景:

      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铁堂峡》)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石龛》)

      乾元二年十月,杜甫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同年十二月一日又由同谷南下成都,前后历时三个月,这期间写了两组共二十四首纪行诗,其中陇右一段有十六首:《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这两组纪行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录性。各组除第一首外,均以行程地名为题,突出了时空的连续性。所写的是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完全是实地、实景、实情的抒写,而不是象谢灵运和盛唐山水诗那种理想之境和共有之景的表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写出了山水的"个性"。所写峡谷、山岭、石台、古镇、崖寺、渡口,各具神态。它们无一不显示出各自特有的景致,独具的风貌,它们只属于陇右。

      杜甫的诗作描绘山区的自然景致,记写边城的人文景观,或清新明丽、或箫瑟疏凉、或壮阔幽远、或奇险峻峭,展现了不同于*原地区的边塞风光。让人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既感神奇莫测,又觉自然舒展。这类诗在陇右诗作中比比皆是。对一个地方进行如此全面而集中的记述,这是前所未有的。杜甫的诗作使历史上无人专门咏写过的陇右山川风物得到了全景式的`描绘,把陇右神奇独特的风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精辟地指出了杜甫的流寓及诗作对陇右扬名于世的独特的贡献和重要作用。即如《山寺》一诗,是古代诗人中最早咏写麦积山的诗作,秦州胜景南郭寺则借助杜甫的诗作名扬四方,不少人就是吟诵着"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等杜甫陇右诗句了解秦州,走进陇右的。

      同时,我们看到,杜甫的陇右诗对陇右文化艺术的拓展、延伸提供了一个充盈丰富的"武库"。书法、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都从杜甫陇右诗中"猎宝",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价值非凡的珍品,为陇右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杜甫诗意画历来为画坛名家所看重,研*摩绘,源远流长。国画大师徐悲鸿在所绘的诗意画中,精心挑选了杜甫陇右诗中的《佳人》和《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五首予以描摩,对诗意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达的神韵,其意义甚至超出了绘画本身。被徐悲鸿题为《立马》的这幅画作,取材于《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原诗为:"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画中一匹骏马昂首挺立,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这幅画是1943年徐悲鸿写赠少帅张学良的,其时徐悲鸿居贵阳,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禁闭在贵州桐梓。款识中徐悲鸿摘录了杜甫这首诗的末二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落"汉卿先生教之。壬午岁尽。悲鸿贵阳客中写少陵诗。"这幅作于抗战期间的《立马》,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秦州宝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英勇气概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感召力至今不衰。

      杜甫的陇右诗还登上了音乐殿堂,而且走出了国门。1980—1984年,原苏联作曲家捷尔尼科夫选取杜甫诗19首,谱成了两部大型合唱套曲,并于1986年由原苏联国立室内乐合唱团隆重上演。在这19首诗中,《梦李白》、《促织》等陇右诗作入列其内。透过这些诗作,异国他邦的人们也领略了杜甫的陇右情思和陇右文化的绵远意蕴,这是杜甫对陇右文学和文化的又一贡献。

      杜甫的陇右之行是不寻常的,他的陇右诗作也是不寻常的。陇右成就了杜甫,杜甫也成就了陇右。即如霍松林先生所说:"治中华诗歌者,无不注目唐诗;攻唐诗者,无不倾心杜甫;而读杜诗者,又无不向往秦州也。老杜倘无秦州之山川胜迹以发其才藻,固无以激扬创作之高潮;秦州倘无老杜之名章隽句以传其宰韵,又安能震荡海内外豪俊之心灵,不远千里万里,来游兹土,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乎?"杜甫流寓陇右的经历及其诗作,构成了陇右文化中一道庄严、瑰丽、永久的光彩。

    [阅读全文]...

2021-11-25 00:02:58
  • 写在杜甫草堂前的诗歌

  • 杜甫,诗歌
  • 写在杜甫草堂前的诗歌

      你一生如此贫困潦倒,

      并非因为没有杰出的才华;

      你毕生所有的付出,

      却显得如此的廉价。

      你作诗像你做人一样,

      多了一份刻板、木讷;

      你做人像你作诗一样,

      少了一份变通、圆滑。

      究竟是上天有意在捉弄,

      还是因你的命运欠佳?

      最终像一片被秋风抛弃的落叶,

      终日在惶恐中浪迹天涯。

      有人生来就口含珠砂,

      只因为有个富爹豪妈;

      尽管你能够穷经皓首,

      却无缘锦衣玉食、豪宅广厦。

      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吗?

      你却为一间破旧的老屋,

      空喊天下的寒士无家。

      不是说“学而优则仕”吗?

      拾遗补缺却伴随你一世青丝白发。

      人家是“玉盘珍羞直万钱”,

      你却是“日瘦气惨凄”、囊中匮乏;

      人家说“千金散尽还复来”,

      你却终日为起码的.生存苦苦挣扎。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呢?

      我想你未必会成为诗坛圣手、艺苑奇葩;

      即使你生逢太*盛世,

      也未必会位极人臣、飞黄腾达。

      当你在哀叹“路有冻死骨”的时候,

      人家却在醉卧长安寻酒家,何等潇洒,

      同样在文坛艺海耕耘劳作,

      不同的人生竟然会产生这么大的落差。

      ――自古以来财富就是两极分化,

      这就是大千世界的万别千差。

      与生俱来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而命运却注定你一世的生涯。

      假如,假如你能够学会投机钻营、奉迎拍马,

      *们或许就会将你视为一家,

      那时候你也可以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了,

      再不用怨怪“天地终无情”,

      从此摆脱命运对你不公正的挤压!

    [阅读全文]...

2022-04-14 09:06:01
  •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 杜甫
  •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山水以及植物配置的特色之处,通过园林造景营造诗意的境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草堂园林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草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馆。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240余首,经过1200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为一体的“混合式”*古典园林。

      二、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园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种内涵。它是*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

      (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

      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民居,穿斗木构,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 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对称院落,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中若隐若现的水槛,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景对景,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迹。

      (二)叠山、置石、理水――山水寄情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古典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园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系流经之处或者靠*水系的地方, 杜甫《卜居 》诗曰:“浣花溪水水西头 ,主人为卜林塘幽 ”。由此可知,杜甫浣花溪草堂的选址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即西岭雪山,傍水即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东三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园内水景呈散点布局,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波影,相映成趣。步人草堂正门,左右两潭碧水涟漪,森森翠竹,苍莽高楠,繁荫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惬意的诗意空间。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遗址水系,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复建了“春风啜茗台”和“襄香亭”。茅屋故居西侧在原有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景点“西岭”,依据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只可遥望的西岭,微缩于自然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如一幅真实的*水墨写意画,景深而意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园中茅屋景区内置石数处,竹林深处,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径尽头,水槛边等,有聚有散,有挺有卧,有仰有伏,以少胜多,上面镌刻着杜甫流芳千古的诗作以及后代学者对诗圣杜甫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梅园观景台旁,置石与植物,水体组景,三者互为补充,植物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在石的衬托下更显轻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连忘返。

      (三)植物配置――花木寓意

      园林花木是杜甫草堂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杜甫对此花费的心血远远超过一般文人。杜甫对浣花溪原有植物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善于辨别园林植物,剪除荆棘和杂乱无章的不良树木,对于优质花木予以保留。如《高楠 》曰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根开药铺,接叶制茅亭。落景阳犹合,微风韵可听 ”。《绝句漫兴》曰:“舍西柔桑叶可拈 ”。柔桑可养蚕制丝,可食以度饥荒。楠木是我国南方生长的高大乔木,或可入药,长大时参天蔽日,能为人遮风挡雨乘凉,杜甫对其怀有特别的感情,钟爱其古朴,苍劲,深沉。“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等都是杜甫咏楠树之词。不幸的是,公元761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 把这株古楠连根拔起。杜甫悲痛地吟出:“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表达了诗人对古楠的钟爱之情。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两代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密成林,苍翠葱葱。如今园内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区,遍植楠,竹,银杏,伴植香樟,榕树,柏树,罗汉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如三角梅,杜鹃,栀子,绣球,迎春,丁香等;水中植荷莲;园内地被皆用麦冬,由此营造草堂园林古雅幽翠的自然境界。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内,种有腊梅、罗汉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这些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开不断,为工部祠肃穆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清丽脱俗的意趣。分立于祠前阶下的两株罗汉松,据传已有二百多年树龄。这两株盘曲参天、苍翠的古松有如巨伞,其浓荫蔽日,亦十分引人注目。   竹,坚韧挺拔,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植物,并赋予他高尚的品德。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诗作里,不乏大量描写竹的佳句,如“笼竹和烟滴露梢”,“自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不论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还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风格多种多样。《园冶》里所描述的“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篱夹道”等数种竹类造景手法,无不遍及草堂园林。草堂花径是草堂中最具特色的景致,幽静深长的红墙小径长约百米,宽约四米,行走在其中,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凡尘的纷扰都隔在了红墙之外。竹种以绵竹,慈竹为主,竹高约十一二米,竹梢自然倾斜弯曲 , 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竹径两旁筑有朱墙黛瓦,竹林在朱墙之后越墙而出,倾泻而下,红绿相间,极赋予诗意。

      (四)匾联题咏――诗意境界

      草堂园林的匾联题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散布的题景,刻石,匾额,对联,木刻等,集文学、书法、诗画于一身,赋予园林以诗意化。而园中景观又寄情于诗画,情景交融,起到点景、深化和引发艺术联想的作用,使园林景象与思想内涵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产生深远的诗意境界。草堂园林每一重建筑上都悬挂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匾联题咏,不仅文字隽秀,书法精妙,精练含蓄,内涵独到,回味悠长。这些都是草堂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展现西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行进于此,倍感思绪万千,心灵得到了洗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结语

      草堂园林,质朴清幽,恬静淡泊,古雅自然,其独特之处在于草堂所营建的诗意园林空间,疏而不失犷,简雅而不陋,其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汇,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是纪念性园林建筑与景观结合的经典之作,只有加大相关人员研究的深度,才能使其得以真正延续和保存。

      拓展内容: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一、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一)疏密有致

      从中式古典园林美学的角度来讲,园林中各种景观要素的安排须疏密得当,过于密集难显空灵飘逸之趣,过于稀疏则又会显得毫无深邃、蕴藉之感。下面笔者就从建筑、花木、水体三方面详细分析杜甫草堂疏密有致的空间特征。首先来看建筑安排。杜甫草堂从正门入口开始,依此建造了大廨、诗史堂庭院等气势恢宏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态方正,排列密集而紧凑,视觉效果相对集中。从诗史堂开始到工部祠品字庭院一段,西边设有水槛,东边设有碑亭,建筑密度相对减小,视野也较为开阔。再沿中轴线向东而行,主要建筑茅屋及辅助建筑花径等景观再次集中排列。如此一来,整个园林就形成了由密到疏,再由疏到密的布局,有效提升了空间的节奏感。其次来看花木造景。整个杜甫草堂花木造景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这造就了配景区疏密得当的空间特征。具体来讲,工部祠品字型庭院与诗史堂的方形庭院中的花木均采用了点植布局,用于衬托建筑、装点庭院的低矮开花类植物比重大。到了茅屋景区附*,植物则采用了群植配置手法,且多为竹、楠等能够掩映建筑的较高植物。再次来看理水造池。杜甫草堂中的水体大多以溪渠形式存在,这些溪渠先后流过大廨门前、柴门前、工部祠后,最终于茅屋前汇聚成一个水面相对*阔集中的池塘。这样的安排使流水有了弛张起阖之感,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效果。

      (二)虚实相生

      疏密有致是对于*面构图而言的,虚实相生则是从纵深角度着眼的。在园林艺术中,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若论及山水,则山为实,水为虚,论及建筑则墙为实,窗与廊为虚。杜甫草堂在空间安排上就真正做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充分展现了*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相生之美:从建筑布局上来看,杜甫草堂的大廨、诗史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四栋建筑为实,连接四栋建筑的通透回廊为虚,草屋上半部的竹篾墙为实,诗史堂和工部祠在半桩台上砌的花窗为虚;从花木安排上看,由红墙围合而成的花径为实,花径两边的植物以及墙外的林木为虚,工部祠后孤立的土山为实,草亭边的林木为虚;从水体设置上看,茅屋前的林塘为实,花木掩映下的溪渠为虚,溪渠上的野渡小舟为实,渠道中若隐若现的石头为虚。

      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一)巧于因借

      无论是何种风格、何种类型的*古典园林,其面积都有限。要想在这有限的范围内更好地呈现景观元素就需要借助一些传统造园手法。借景作为*园林艺术中最具典型性的造景手法之一,有助于延伸园林空间,为景观增添意想不到的美感,使人们在*观、远眺、仰视、俯瞰时均能获取到更为丰富的景观。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园内外空间借景和室内外空间借景两方面对其巧于因借的特征展开分析。首先来看园内外空间借景。在园内外空间借景方面,设计者充分利用了邻借、远借、俯借、仰借、应时而借等手法,使人们处于园内有“极目所至,尽为烟景”之感。登临工部祠旁水槛就可遥望梅苑以及一览亭、塔影等景观,是为远借;绕过工部祠即可亲*池水,赏荷叶田田、游鱼无数,是为*借;行至梅苑内水榭,抬头望去可见听秋轩、一览亭,是为仰借;再取道岸边,又可见青草悠悠、池底青荇,是为俯借。若值隆冬时节,人们坐于水榭之中,还可嗅腊梅之清香,观梅花之容姿,体会“应时而借”之味。其次来看室内外空间借景。成都杜甫草堂作为*重要的公众纪念场所拥有大廨、柴门等许多敞厅式建筑。这些敞厅式建筑开设的花窗与室外相通,既实现了通光采光的实用性功能,还将室外的杜甫铜像、碑亭等景致“引入”到了室内,实现了山水环境同纪念空间的联通,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二)精在体宜

      所谓“体宜”是指园林整体格局以及风格的适宜与合理性。其中,“体”指的是园林的整体或全局,它既涵盖园林的外在表现,又指代其内在布局;“宜”则是指园林的协调性,即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客观时空条件同园林内部构造是否适度关联、合理构成。杜甫草堂的整体空间设计就准确地遵循了这一原则,既营造出了浓郁的纪念氛围,又体现出了人性化的亲民风格。下面笔者就分别从总体建筑布局和细部景致安排两方面对其精在体宜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来看总体建筑布局。杜甫草堂主要院落之一的诗史堂院落采用了方正围合形制和品字型形制,这种院落布局方式同*传统祀祠纪念建筑追求*衡与对称的风格基本一致。杜甫草堂的另一主要院落工部祠院落则采用了品字型形制,它并没有采用传统古典祀祠建筑中常见的配殿*衡手法,而是选择了空花短墙对其中的建筑进行*衡与连接。这使得祠堂地位更为突出,同时还增添了一分幽密宁静的诗意感,非常合乎诗人纪念园林的体宜。其次来看细部景致安排。设计者在草堂院落中放置了许多镌字景石用于细部精致的装点。这大大升华了茅屋的人文意境,有效提升了园林文化气质同自然景致的契合度,真正做到了精在体宜。通过以上对杜甫草堂园林艺术的空间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草堂作为川西纪念园林的经典之作,既承载了*古典园林艺术的造园精髓,又饱含着蜀地的风情与韵味,表现出了“古雅清旷、飘逸乡情”的艺术特色。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其设计手法和美学价值做进一步研究,以所学知识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园林事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2022-03-05 15:38:52
  • 杜甫草堂导游词

  • 杜甫
  • 杜甫草堂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草堂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1961年,*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来到了草堂的正门,眼前这条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的参观。

      各位游客,今天小王带你们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们现在就到了草堂停车场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我一起走进草堂吧。

      现在我们进到院子里面,可以看见门口有一个很瘦很瘦的铜像,大家走*细细看一看,是的,这就是为杜甫塑的铜像,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里想一想想:杜甫那时都瘦得不**样了,竟然还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这样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学*的。

      我们继续往里走,在这个大厅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铜像,姿态各异:有李白的、王昌龄的等等许多诗人的铜像,大家看看大厅中间那一个大白石头像,有没有觉得非常像以前在美术书上学的“飞天”。我们继续往大厅后面走,这个两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个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苍鹰,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视天下所有事物,桀骜不驯。从大厅出来以后,路过一个门,只见门上面的牌匾上写着花径两个大字,过了以后,有一面墙,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这两个字。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像还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样,这个就是一个半身像,还留着山羊胡须。

      现在这个水池旁边,那里面可全是锦鲤,大小不同,颜色也不同:有金红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

      好了,现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刚刚下车的停车场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时间。

      各位游客朋友,早上好。昨天我们的行程大家满意吗?满意就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去另一个经典,我相信肯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那位朋友说得没错,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确实是个陶冶人们诗情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块去亲身感受一下。感受我们诗圣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广场,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就可到达草堂门前。

      现在大家请看窗外,是否有种烟雨迷蒙,鲜花浪漫的感觉?现在正值早春时节,成都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温馨,大家现在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会是怎么样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诗人中间,对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说把唐代成都描写得最为真切的诗人,还是要数在浣花溪畔的草屋里居住过3年零9个月的老诗人杜甫。他描述过的一个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为成都城市记忆最鲜活的一个片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都在其诗歌中深有体现。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谢谢大家!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观光游览。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旁。这里虽不是杜甫的诞生地,但是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却在这里创造诗歌240余首,成就了杜甫“诗史”的文坛地位。*代冯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只可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20万*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朴典雅,园林渚幽秀丽,是*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生*与思想。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人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公元10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请跟随我来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诗人虽逝,但却给我们留下些气雄天下的诗歌,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女士们、先生们:

      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张。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抱负。

      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始趋于现实,贴*生活。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主意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流离成都的杜甫,在一种*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我们从“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唱中,读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随着唐朝的兴衰。他在各阶段诗风迥异,但都不同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除却他在诗歌上独尊天下的艺术魅力,更为可敬的是他用诗的形式,记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留给我们一幅幅漫长而发人深思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影响巨大,在下一个景点——工部祠我将为各位作进一步的介绍。请随我从这里穿过柴门。

    [阅读全文]...

2022-04-11 22:14:06
  • 杜甫:堂成

  • 杜甫
  •   《堂成》

      作者:杜甫

      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注释:

      1、堂,即“草堂”。成,落成。

      2、背郭,背负城郭。草堂在成都城西南三里,故曰背郭。荫白茅,用茅草覆盖。

      3、堂在浣花溪上,溪*锦江,故得通称江。江边原无路,因营草堂,缘江往来,竟走出来一条络,故曰缘江路熟。熟,有成熟意。俯青郊,面对郊原。堂势较高,故用府字。二句写堂之形势及所用材料。

      4、此二句写草堂竹木之佳,语有倒装。顺说就是:桤木之叶,碍日吟风;笼竹之梢,和烟滴露。蜀人称大竹为笼竹。

      5、此二句写草堂禽鸟之适。将:率领。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诗莫尚乎兴。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非若比、赋之宣言其事也。故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盖因鸟飞燕语,而喜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

      6、扬雄,西汉末年大赋家。其宅在成都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扬雄尝闭门草《太玄经》,有人嘲笑他,他便写了一篇《解嘲》文。扬雄蜀人,自可终老于蜀,杜甫不过暂居(他曾有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所以说“错比”。但也不想像扬雄一样专门写篇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赏析:

      杜甫于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浦起龙有不同看法,他说:“旧编上元元年(760)初置草堂时。今按:诗云‘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则是竹木成林矣。初筑时,方各处乞栽种,未必速成如此也。公《寄题草堂》诗曰:‘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又宝应元年(762)春有诗曰:‘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当是其时作也。”因此,他把这首诗的写作推迟了两年。他的说法虽也有根据,但未免过泥。郭知达《九家集注》引赵次公云:“桤林笼竹,正川中之物。二物必于公卜居处,先有之矣。”说初置草堂时原就有此二物,是很有可能,也是符合实际的。《卜居》诗说“主人为卜林塘幽”。可见从一开始,草堂周围就有“林”。杜甫到处向人乞求各种树苗,不过嫌林木不够多,并不能证明这里就没有林。据《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一诗,还可以知道,当初置时,草堂旁边还有一棵“故老相传二百年”的大楠树。再从会诗的语气和情调来看,也和初置草堂时吻合。因此,此诗当作于760年暮春。

      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他领略、欣赏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乌飞燕语,各有深情。“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乳燕定新巢”,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这两句“盖因乌飞燕语而类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诗人正是以他自己的欢欣,来体会禽鸟的动态的。在这之前,他像那“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乌鹊一样,带着孩子们奔波于关陇之间,后来才飘流到这里。草堂营成,不但一家人有了个安身之处,连禽鸟也都各得其所。翔集的飞乌,营巢的燕子,也与诗人一同喜悦。在写景状物的诗句中往往寓有比兴之意,这是杜诗的特点之一。然而杜甫居住的草堂,毕竟不同于陶渊明归隐的田园,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他初来成都时,就怀着“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的羁旅之思;直到后来,他还是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因而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尾联“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有两层涵意。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故址在成都少城西南角,和杜甫的浣花草堂有着地理上的联系。杜甫在浣花草堂吟诗作赋,幽静而落寞的生活,有些和左思《咏史》诗里说的“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的情况相类似。扬雄曾闭门着书,写他那模拟《周易》的《太玄》,草玄堂因而得名。当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寄给他的诗说:“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就拿他和扬雄写《太玄》相比;可是他的答复却是:“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这诗说草堂不能比拟扬雄宅,(m.ju.51tietu.net)也是表示他自己并没有像扬雄那样,写《太玄》之类的鸿篇巨着。这意思是可以从上述答高适诗里得到印证的。此其一。扬雄在《解嘲》里,高自标榜,说他闭门写《太玄》,阐明圣贤之道,无意于富贵功名。实际上,他之所以写这篇《解嘲》,正是发泄宦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扬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懒于发那《解嘲》式的牢骚了。这是第二层意思。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阅读全文]...

2022-02-13 23:02:49
  • 杜甫写的诗

  • 杜甫
  • 杜甫写的诗(精选20首)

      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杜甫写的'诗(精选20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2、《登白马潭》

      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

      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

      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

      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

      3、《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4、《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7、《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8、《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送灵州李判官》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

      *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1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阅读全文]...

2022-01-04 10:04:57
  • 杜甫的短诗

  • 杜甫
  • 杜甫的短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短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

      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第一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这首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这首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宮怨》),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这首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这首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鉴赏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同情、叹息、愤疾毫无作用,他只得把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的询问。杜甫的同情是完全在李白这方面的。他的牢骚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李白之狂,甚为杜甫所深知,故其描绘甚详。李白是一个口出狂言、性格狂傲、寓傲于狂的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饮中八仙歌》等作品中都有形象生动的刻画。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奇崛朴健,沉郁顿挫,抑扬有致,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这是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这首《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赏析

      描写早春景象。四句诗描绘四幅图景,分开来如四扇条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首句写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呈现一片生机,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末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树,濯锦江边未满园。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柳拂波涛。

    [阅读全文]...

2021-12-14 05:23:18
  • 杜甫的古诗

  • 杜甫
  •   1、《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6、《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8、《临邑舍弟书至》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职思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白屋留孤树,青天矢万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倚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9、《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0、《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阅读全文]...

2022-02-28 10:20:48
  • 杜甫写的诗

  • 杜甫
  •   1、《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绝句》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5、《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8、《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岱,*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9、《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全文]...

2021-12-25 05:25:00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 句子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 语录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 说说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 名言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 诗词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 祝福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