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名句

关于六祖坛经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六祖坛经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六祖坛经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六祖坛经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7) 语录(15) 说说(70k+) 名言(13) 诗词(15) 祝福(4k+) 心语(6k+)

  • 六祖坛经中的名言大全

  • 名言,格言
  • 六祖坛经中的名言大全

      《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六祖坛经中的'名言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2、心*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4、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5、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7、凡性是功,*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8、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14、有道者得,无心者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5、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6、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持戒、菩萨》

      17、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阅读全文]...

2022-05-03 14:56:34
  • 六祖坛经原文般若品

  • 六祖坛经原文般若品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祖坛经原文般若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祖坛经原文般若品第二卷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不同版本

      版本大致可分五种类型:

      1、敦煌手抄本。不分品目,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经尾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一卷”。一般以此本为最古。后称此本为敦煌本。

      2、惠昕本(兴圣寺本)。书前有惠昕序,系根据繁本《坛经》删定而成。后传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宁寺本及大乘寺本,题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师坛经》,卷数品门均同,文字稍异。书前无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

      3、高丽传本。题作《六祖法宝坛经》,疑即德异刊本(1290),元延祐三年(1316)、明万历二年(1574)重刊,光绪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异《略序》,记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统本及曹溪原本,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题名均与高丽传本同。

      4、流通本。题作《六祖法宝坛经》,前有德异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师缘起外纪》,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动。与此本体例相同者有真朴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制序、宋郎简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师缘起外纪,题下有“赐紫当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孙真朴重梓”)及金陵刻经处本(1929年刻)等。

      5、明南藏本。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题下有“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僧录司右阐教兼钟山灵谷禅寺住持净戒重校”。不分品、卷。万历四十八年赵琦美所刻房山石经本与此同一体例,但题下重校人改为“明周至住山比丘圆载、西吴学人真程同校”。

      主要思想

      经文主要记载慧能的生*事迹和言教。根据“自性本清净”之说,宣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基本思想。《坛经》的思想对禅宗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关于《坛经》的争论

      传统上,《坛经》一直被认为慧能所说、法海所记。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慧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研究有新的发展。1930年以来,胡适据敦煌文献,先后发表《荷泽大师神会传》、《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慧能而是神会。1935年日本宇井伯寿著《第二禅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适之说。1967年日本柳田圣山作《初期禅宗史书之研究》,更认为《坛经》中“无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说”等,是牛头宗六祖慧忠所说,鹤林法海所记,神会晚年把它引入自宗,由门下完成。1971年在台湾的印顺著《*禅宗史》及《神会与坛经》,反驳了胡适的主张。*年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慧能思想,同时其中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阅读全文]...

2022-03-05 01:07:52
  • 六祖坛经的精辟的句子

  •   1、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2、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5、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6、自见本性清静,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7、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8、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9、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0、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11、见自性清静,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1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13、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14、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萨果自成。

      15、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1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17、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18、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19、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20、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21、心*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22、愚者问于智者,智者与愚人说法。愚者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23、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24、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25、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26、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设施也。

      27、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28、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29、何为坐禅?……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30、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31、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32、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阅读全文]...

2022-07-09 02:25:15
  •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

  • 语录
  •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语录吧,语录具有短小简约,不重文彩的特点。什么样的语录才是好语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祖慧能经典语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2、心*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4、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5、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7、凡性是功,*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8、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14、有道者得,无心者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5、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2、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3、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5、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6、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7、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8、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9、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0、悟此法门,由汝*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1、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4、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阅读全文]...

2022-06-24 03:29:51
  •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卷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卷原文及译文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简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卷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卷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向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卷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大师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先清净自心,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菩提智能,世间众 生本来人人有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让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能。专心倾听!我为你们说:

      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饥饿的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整天只是口里说空,而不能实践,虽历万劫,也不能得见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能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这时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别佛。甚么叫做摩诃呢?摩诃 的译义是‘大’,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又执着空。第一不要执着空!如果心里空无所有的*,这就是执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容万物的种种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虚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万法也是如此。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就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见到任何人,无论是善是恶,全都能不取不舍,也不染着,心境朗照如同虚空,就称之为大,所以梵语叫做摩诃。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甚么也不想,自以为这就是大。这样的人不足以和他说‘摩诃般若’之法,因为他们已经落入了邪见的谬误。

      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的时候历历分明,应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来去自由,心体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错用了心思!这就叫作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于开发真如自性,转迷为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说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这就好像一个*民百姓,自称自己是国王,终究不是真。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甚么叫做般若呢?梵语般若,*话译作智能。在日常的一切处、一切时中,如果能念念不无明愚痴,常用智能行事,这就是般若行。如果一念愚妄,就尽失般若;一念离妄,就能出生般若。世间凡夫,愚迷不悟,不能见到实相般若。虽然口说般若,心中却为愚迷所惑;虽然常常自己说‘我在修行般若’,念念说 空,却不认识真空的道理。般若没有形相可说,智能心就是此无形无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称为般若智。

      甚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碍,生灭便无由现起,就叫做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多。

    [阅读全文]...

2022-05-04 11:17:07
  • 六祖慧能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2.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3.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4.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

    6.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7.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8.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9.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0.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2.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13.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15.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6.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阅读全文]...

2022-01-22 07:00:32
  • 《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 思想,价值,文化
  • 《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佛教典籍中,《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称作是“经”的由*僧人撰述的佛典。它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生*事迹和说法内容的集录,由慧能弟子法海整理成书,成书时间大约于公元713—732年。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的言教的著作才能称之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是“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及“六祖革命”后,*佛教的变革风*,足见《坛经》在*佛教史上地位之高,足见慧能禅宗影响之大。

      《坛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出许多不同的版本,*世发现的敦煌本是到目前为止现存的《坛经》的最早版本。后世最为流行的是元代的宗宝本,本文引文均据宗宝本。

      《坛经》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心就是佛,不必到心外去求佛;顿悟即可见性,无需历劫修行,枉受辛苦;人世就是出世,不必到世间外求解脱。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坛经》的基本思想作一概说。

      第一,“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在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问题上,《坛经》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佛性*等,心性本净。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坛经》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这样,心性的迷悟成为众生成佛的关键,众生与佛的统一,取决于人们当下现实之心。在《坛经》中,慧能提出“即心即佛”的观念,把心与佛等同起来,把抽象的佛性与具体的人心共为一体,把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据,化为现实的人心、完整的人格和人性。

      《坛经》中曾多处阐说“即心即佛”的观点:“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心自有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论,把人性与佛性统一起来,提高了人们成佛的自信,有利于人们的树立信仰,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信众,来发明白心中被迷障妄念遮蔽的清净佛性,寻找自心的主人翁,找到自性真佛,从而把人们“仰止佛陀”的追寻落实到“完**格”的切实修行中。这就有力地缩短了众生与佛、人格与神格的距离,把追求个性自由、完善的理想渗透到宗教理论与实践中。

      第二,“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坛经》倡“即心即佛”,把众生与佛归结于自心,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仅在于自心的“悟”与“迷”。在《坛经》看来,“佛”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个人的心中,“自心”不觉悟,即便整天念经、拜佛、坐禅、行善,都是做无用功。因此,“识心见性”、“明心见性”、“自心”的觉悟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而“顿悟”则是见性成佛的根本方法。

      《坛经》中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认为只有识心见性、明心见性,才能见佛性本自具足,才能明了自心本来是佛。它认为,“见性”不需要累世的修行,也不需要历尽许多阶段,人们当下的每一念心,都有可能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就是顿悟见性的修行观。

      《坛经》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众生与佛之间转换的关键在迷和悟,而迷悟之间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刹那之间。因此,见性之悟,就是顿然之悟、豁然之悟。只要是“悟”,就是“顿”不是“渐”,也不是渐修,所以顿悟见性,见性成佛是不假修*的。

      《坛经》中还有不少有关顿悟的观点:“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地。”“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慧能《坛经》倡导的顿教法门是南宗禅法的灵魂所在,也是慧能南宗最具特色的革新思想所在。在“顿悟见性”的旗帜下,《坛经》提出了自性自悟、不假修*;禅非坐卧、道由心悟;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等振聋发聩的口号,导致了禅门修行实践的彻底变革,使更多人相信凭借自力,在即世间能实现解脱理想。

      第三,“自性自度”的解脱观。佛门修*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佛求解脱。“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必然导致追求实现解脱理想的自力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必然抛弃世间与出世间的分别,即世间求解脱。《坛经》中不离世间自性自度、自在解脱的解脱论就是这样合乎逻辑地展开的。

      即然相信“即心即佛”,那么解脱的道路就不在“向外求玄”,而在“自心归依自性”、“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因此,《坛经》中说;“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

      《坛经》中多处透露出对实现自性自度的解脱理想的自信:“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由于倡导“自性自度”,所以对修学者而言,从此岸到彼岸的舟楫在自身中,从世间的烦恼到出世间的菩提也在自心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样,解脱的理想就在现世烦恼的世间,就在当下现实的生活中,而不在遥远的未来、遥远的西方。

      《坛经》的自性自度的解脱观与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一起,唤起了人们在人伦日用、尘劳烦恼中追寻精神解脱的自信,也养育出禅宗基于现实土壤收获菩提之果的现实品格,使中土禅宗慧灯相传、慧命相续、枝繁叶茂、慧果飘香。

      第四,“无念为宗”的思维观。《坛经》倡导的是一种注重修行实践的顿教法门,在实践的同时需要佛门的“正见”、“正思维”作指导,基于此,《坛经》在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意义上,贯穿了以智慧扫除执著边见的思维方法和原则,我们姑且称之为思维观。

      《坛经》中倡导明心见性、自性自度的修*解脱实践的基本思维原则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离相无念正是思想的精髓。无念,即于念而无念,对万物不作分别思考,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无相,即于相而离相,在与外物接触时不产生任何表象;无住,就是使刹那生灭的每一个意念均不受外物的束缚,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以“无念为宗”建立的顿教法门,实际上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在《坛经》中,无论是说定慧体一不二,还是说烦恼即是菩提,无论是说常与无常,见与不见、无二无别,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还是说三科三十六对法,说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出没即离两边,都是倡导的扫相破执、不落有无、不染不著、不落两边的中道思想,都意在入不二顿教法门,见不二真如佛性。

      禅宗离相无念,破相扫执的思维原则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修行实践,一破一立,破立一体,最终形成追寻“心净则佛土净”的“心”的宗教、人生佛教,也形成“即世间求解脱”的“人间佛教”的品性。

      因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坛经》在*佛教史和*思想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正如谈论儒家思想不可不读《论语》、《孟子》,谈论道家思想不可不读《老子》、《庄子》一样,谈*佛教,不可不读《坛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考察一下《坛经》的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首先,《坛经》对*佛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倡导的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自性自度的修行解脱观,肇始了以“六祖革命”为标帜的佛教变革。这种变革使人们把寻求解脱的希望落实到自身,落实到当下的心性。一切外在的修行方式、他力的拯救、偶像的崇拜、对佛门义理的繁琐的名相分析,都被一种对自性生命的关怀和体验所代替。“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心的宗教代替了佛祖崇拜,从此,禅门多关心修行者信仰的坚定性和内心的自觉性,多关心在滚滚红尘中内在的解脱知见和生命、心性的豁然开悟,在新的宗教旗帜下,一切被宗教枷锁压抑的个性得到肯定和张扬。一句话,《坛经》倡导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让人们在佛门找到了自己,也启发人们:所谓的成佛,就是去“寻找主人翁”、寻找自性的无价宝藏。

      这种变革又使佛教进一步面向社会、注重现世,培育出*佛教的现实品格。《坛经》倡“道由心悟,禅非坐卧”,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就是号召人们立足现世、立足自身,求得觉悟,获得解脱。在这一思想的倡导下,慧能后学注重在行住坐卧中以智慧观照,在搬柴运水中成就佛事,在即世间求得解脱。至《百丈清规》创立,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作的山林佛教完全以其实践精神、现实品格开创了*佛教新天地。唐代以后,都市佛教走向衰微,慧能南宗弘扬《坛经》义旨,农禅并作,群居任运,解脱不离世间,使得山林佛教花蘩叶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坛经》倡导的精神,就佛法与人生而言,使*佛教走向“人生佛教”,就佛法与社会而言,使*佛教走向“人间佛教”。*佛教由“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的解脱实践,走向*世的“以出世心态干人世事业”、“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太虚大师语)的人间佛教,正是《坛经》正脉传承的结果。

      唐宋以降,慧能南宗几乎成为*佛教的代名词。柳宗元《曹溪大鉴禅师碑》中说:“凡言禅,皆本曹溪”。禅宗的盛演,自然也强化了《坛经》在佛门的历史地位。慧能以后,其门下“一花五叶”,出现“五祖分灯”,五家七宗(沩仰、曹洞、临济、法眼、云门五宗,及临济以下分黄龙、杨歧二系)蔚然风行,各家各派虽有各自独特的禅法和传授方式,但皆以《坛经》为宗经。正如元代禅僧德异所说:“一门深入,五派同源,历遍卢锤,规模广大,原其五家纲要,尽出《坛经》。”

      其次,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坛经》是*化佛教的理论总结,又是佛教*化的理论结晶。佛教传人*后,不断吸收*文化中注重心性、注重人本的思想精华,在心性问题上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发展了印度佛教中蕴含的关注人生的精神。《坛经》的面世,“佛心宗”(禅宗)的创立,正是*佛教注重心性、关注人生的特征的重要表现。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为代表的个人修养理论特别重视心性修养。思孟学派主张“存心养性”、“尽心知天”,通过心性修养来体认天道,成贤作圣。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具体的修养过程中,儒家十分强调“反求诸己”的主观内省,强调“日三省吾身”,强调“慎独”等等。

      ,儒家的心性修养理论影响了佛门的修行观。《坛经》中“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主张可以说是儒家心性修养论在佛门的运用。至隋唐以后,*佛教不像印度佛教那样只注重抽象本体和繁琐的名相分析,而是大谈人性、心性,注重心性解脱。天台宗把能否成佛归结于能否反观心性,到《坛经》成立,*佛教注重心性的倾向在理论上得到总结。

      《坛经》认为,人心本来一切具足,人性本来清净,只是由于众生横生妄念,执著外境,所以不识本心,不见自性。如果能灭除妄念、扫离外境,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谓“明心”,就是要洞见此心具万法、自心即是佛的道理,所谓“见性”,即发现自心本具佛性,自性本来是佛。明心见性,就是直指心源,反观寂照,扫除妄念浮云,成就佛道。正如《坛经》所说:“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我们认为,儒家的“存心养性”和禅门的“明心见性”除了关涉世俗伦理与宗教解脱两种不同的旨趣外,其方法论是相通的'。

      以《坛经》为理论标志的*佛教在心性问题上大有超出儒家的高明之处。难怪有人明确认为:修身以儒,修心以佛。佛安心,能治骨髓之疾,儒劳心,只治皮肤之疾。

      《坛经》的心性理论,在“儒门淡?白,收拾不住”的情势下,启发了宋明儒学心性本体论的建立,激发了宋明心性命理之学的勃兴,促成了儒学在宋明的新转机。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佛教(主要是《坛经》心性理论)弘场了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论传统,宋明心性命理之学的建立,“切己自反”、“发明本心”等修养主张的提倡,是在儒家“收拾不住”的情况下,一次成功的人室操戈、收复失地。

      作为*化佛教的理论结晶,《坛经》所代表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一方面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贬斥佛教,一方面又“出入释老几十年”,吸取其思想精华以建立自己的体系。明儒高攀龙说程颢“看得禅书透”,黄百家说朱熹“凡诸子、佛老……无不涉猎而讲究也”,明儒黄绾曾总结性地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

      从总体上看,陆王心学受《坛经》所代表的禅宗思想的影响比起程朱尤盛。陆九渊承禅宗“心即佛”的理路,倡“心即理”。在修养方法上,以“发明本心”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相呼应。《坛经》说“自心是佛”、“自性作佛”、“道由心悟”,陆九渊则倡“切己自反”、“道不外索”。《坛经》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陆九渊则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做个人。”《坛经》倡“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教法门,陆九渊则倡“一是皆是,一明皆明’’的易简功夫。无怪乎朱熹称陆学为“顿悟之禅宗”,说陆子“大抵用禅家宗旨,而外面又假托圣人之言,牵就释意。”

      与陆九渊一样,心学的集大成者王羊明也直接吸收《坛经》的思想精华来建构自己的心学体系。在其学说中,阳明把禅宗的“佛性”改造为“良知”,把《坛经》中的“悟自心”改造为“致良知”,把《坛经》的“顿悟见性”改造为“本体功夫,一悟尽透”。

      明儒黄绾记载了王羊明曾以《六祖坛经》为教材开导门人之事:“又令看《六祖坛经》,会其本来无物,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为直起上乘,以为合于良知之至极。”与王羊明同时代的陈建则认为,“阳明一生讲学,只是尊信达摩、慧能,只是欲合三教为一,无他伎俩。”因此,阳明之学被称为“阳明禅”。

      《传*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羊明的这段言说,与慧能在《坛经》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话语如出一辙。无怪乎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王学是“阳儒阴释”,台湾的耕云先生也说阳明是用“儒家的辞汇阐扬禅学”,美国学者杜维明也说王学是“禅宗式的智慧”。

      再次,《坛经》所代表的禅学思想与*诗歌、书法、绘画等具体的文化艺术形式相结合,打开了文艺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新天地。无论是以禅入诗,以诗喻禅,还是禅心画境、气韵生动,还是以禅论书、笔墨纵横,都体现了禅的精神对*艺术的渗透。 —

      有一则故事颇能说明《坛经》在*文化艺术中的历史地位:据说有一位叫吕无咎的*画家在巴黎留学时,因颇通*画理,大家都很尊重他,视之为*画理权威。有一位名气颇大、年事已高的印象派画家拿了一本《六祖坛经》请教吕无咎。吕读了半天,不解其意,只好直言相告:不曾学过。老画家大吃——惊说:你们*有这么好的绘画理论你不学,跑到我们法国来究竟想学什么呢?

      总的说来,如果没有《坛经》,没有其代表的禅学精神,很难想象中华艺坛会有百花齐放、禅意盎然的无限风光。

      《坛经》的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还体现在其思想对现代社会和人生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位著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坛经》并不是一本绞尽脑汁的学究之作,而是出自于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喷出的泉水一样,凡是尝过的人,都会立刻感觉到它清新人骨,都会衷心地体验到它是从佛性中流出的。只有佛才能认识佛,也只有佛才能知道自己心中有佛性,知道一切众生心中都有佛。这道出了《坛经》中蕴含的禅法归趣是要开启人生智慧,唤醒人们通过内心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获取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智慧,求得自我的超越、心智的安详与*和。

      现代社会机器的轰鸣与物质的进步,逐渐造**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自性的异化,许多人感到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情境中无法调适自我、无法寻回迷失的自性。因此,充满紧张、焦虑的人们希望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找到使精神家园宁静安详的调节剂。《坛经》所展示的发现自我、树立自信、无拘无缚、自在任运的“解脱知见”、恰似给焦虑与饥渴心态中的人们一份清凉剂,它让人们明白: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人人都能达到清净佛地。最高的觉悟、最高的自由不是外在的东西,它就体现在现实的人心之中。一旦人们为现实的物欲、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清净之心就生起妄念浮云,妄念执著便是人生痛苦、焦虑的根源。

      古谚说心静自然凉,《坛经》说“心*何劳持戒”,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就能显现净心净土,把握自性,顿契佛地。《坛经》劝导人们“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把握自己,用自己的心智打开尘世中为物欲、为争斗、为名声、为爱憎好恶而纠织的心结,在红尘热浪中为焦灼、烦躁的心灵注入生活的灵智,使心灵找到一片清凉的绿荫,达**与自然的亲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性的复归。

      总之,《坛经》中的禅思可以帮现代人开启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智慧,以智慧之‘光扫除心灵的染著、束缚、蒙蔽、愚痴、贪欲,回归精神的家园,找到迷失的自我。正如一生致力于把“禅”这一东方智慧介绍给现代西方世界的著名学者铃木大拙所说:“禅就其本质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说,禅把储藏于我们之内的所有精力做了适当而自然的**,这些精力在通常的环境中是被挤压被扭曲的。”

      通过对《坛经》的思想价值和现代意蕴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以《坛经》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典籍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把印度佛教中蕴含的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传统文化元典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特有的重现实和人生的特点。《坛经》所代表的慧能南宗在充分肯定每个人的真实生命所透露出的生命底蕴与意义的基础上,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中。*现代复兴的佛教,倡“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倾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港兴起的新型佛教文化事业等等,都是《坛经》中所透露出的注重现实人生、心性特点的最好说明。这一特点也正是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和人生中能生发慧光、助照人生寻找自我无价之宝的契机所在。在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潮中,《坛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一样,仍有其感召生命、净化灵智、庄严人类文明家园的慧命和价值。

      【拓展内容】

      坛经的读后感

      佛教于词义辨析另有优长,于种种意念处境偏能体察入微。开缘说法言场面:剌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坛经读后感。佛门清静,却喜欢夸耀大场面!释者解释说,每部经要具足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我们搞的展览,办的讲堂,这个热闹劲是否也该这么细致的向六个方向做明确努力,细节决定成败,佛教广于传承,佛无种而不断,它的传播方式值得研究。

      疑问品第三我最记得住看得清的一句叫“随所住处恒安乐”,原因是俞韫杰前两年展览时集这一句作了对联的,我当日夸赞他集得好,现在看来此语未必不是他外乡谋生中的一个自我安慰式的表述。

      梁武帝选寺度僧,大做佛事,谁想达摩祖师会不领情,这就是专业和企业的合作,帮忙帮人没眼识,艺术家这边有苦说不出,企业主还准备受谢礼,怎么才好?!我想最好是给钱不管事,媒成则离位,但那有这样的偏宜事?“功德”与“福德”,我忽然想到赵之谦、黄士陵集中的《福德长寿》印,世人所求,福德是蹈,皇帝也不免,所以是只愿成仙不愿作佛的。祖师也太执著,分那么清干吗?效果也差。后世佛嗣就大多开方便法门,比他强多了。对照第三品,我最惭愧的是做不到对人尊敬谦下,六祖曰:“心即不轻常行善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所以亦无功德。《道德经》教义也有同样的要求,上下相敬。处于什么位置,都当态度和善,有很大好处的,所以如果做不到,从内在讲是修行不够,从结果看容易坏事,以后要好好努力。

      这一品最高明的一段当是惠能许 “移西方于刹那间”,使众“目前便见”,众皆顶礼欲求一见,惠能诱惑众人显现欲望,再教训一顿,众人连羞带惊,一时摄服。

    [阅读全文]...

2022-05-31 01:32:22
  • 六祖慧能语录_句子大全30条

  • 语录
  • 1.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

    3.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4.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5.佛法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着,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是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以,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是最高的智慧

    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7.“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8.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9.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发奋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10.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11.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12.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3.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15.有智慧的人,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着于外界的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

    16.一个人只要活着,不可能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是恶,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是非不分,善恶不分,而是在分辨善恶的时候,不起任何的贪爱执着

    17.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18.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19.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20.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21.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22.众生都是有佛性的,一切的本性都是光明善良的,只因贪爱嗔恚愚痴等烦恼覆盖,使得本心无法显示***的一面

    23.心*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2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25.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发奋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26.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8.佛和众生的关键在于悟与不悟,如果自性迷失,就是众生,自性领悟,众生是佛,一个人只要对世间一切事物做到不拘泥不执著,无所谓取也无所谓舍,就能明心见性

    2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30.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空虚一样,没有边界,没有方圆,没有大小,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喜怒,没有善恶是非,没有头尾

    [阅读全文]...

2022-03-11 23:37:32
  • 六字名句

  • 经典
  • 1、黑名单,欢迎你。

    2、许我、一个、天亮。

    3、路还长,别猖狂。

    4、不给我,我不要。

    5、上岸,撒尿的鱼。

    6、锁上心,独自强。

    7、走一步,想一下。

    8、笑看、世间、百态。

    9、拿得起,放得下。

    10、阳关道,独木桥。

    11、请原谅,我坦白。

    12、流年,里的余温。

    13、心未眠,夜未央。

    14、烂人,不配情深。

    15、思路,决定出路。

    16、思念,逆流成河。

    17、这回忆,那么凶。

    18、情似水,爱如花。

    19、敲响、世人、命运。

    20、下工夫、出大力。

    21、情深,而不纠缠。

    22、浪够了,就回家。

    23、你可以,拉屎了。

    24、跳一跳,别用力。

    25、看红尘,太虚伪。

    26、你依然,是我的。

    27、做自己,的太阳。

    28、期待着,你回来。

    29、把爱,随身携带。

    30、水珠、流出、泪痕。

    31、孤独伴,我一生。

    32、秉善意,做自己。

    33、时光,偷走初心。

    34、笑一笑,十年少。

    35、凝往昔,浮生尽。

    36、夜未央,人未眠。

    37、最终,还是厌了。

    38、街角的,鸢尾花。

    39、不将就,不挽留。

    40、天真、浪漫、勇敢。

    41、缅怀、*似、透明。

    42、人心,远*相安。

    43、红颜,独笑芬芳。

    44、再坚强,到终点。

    45、心里、小鹿、已累。

    46、风,吹散了诺言。

    47、升天中,勿打扰。

    48、心,是用来碎的。

    49、当风筝,遇上风。

    50、青春,太过潦草。

    51、你走后,*静了。

    [阅读全文]...

2022-01-31 16:28:32
当前热门
六祖坛经名句 - 句子
六祖坛经名句 - 语录
六祖坛经名句 - 说说
六祖坛经名句 - 名言
六祖坛经名句 - 诗词
六祖坛经名句 - 祝福
六祖坛经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