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名句赏析

关于渔家傲名句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渔家傲名句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渔家傲名句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渔家傲名句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67) 说说(13) 名言(86) 诗词(2k+) 祝福(6) 心语(111)

  • 《渔家傲》古诗赏析

  • 《渔家傲》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阅读全文]...

2022-05-08 17:05:51
  • 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名句赏析)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简介:范仲淹(9*—1052年),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诗意: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主旨: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名句赏析: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阅读全文]...

2022-03-19 07:09:40
  •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

  • 秋思,古诗文
  •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译文四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写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赏析一: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阅读全文]...

2022-01-21 10:12:59
  • 渔家傲·秋思的文学赏析

  • 文学
  • 范仲淹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反映的是范仲淹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

      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整理:wjl201603

    [阅读全文]...

2022-01-28 04:26:38
2022-07-04 07:08:52
  • 李清照《渔家傲》注释及赏析

  • 李清照,诗人
  • 李清照《渔家傲》注释及赏析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渔家傲》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星河:天河。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帝所:天帝住的宫殿。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报:回答。

      嗟:悲叹。漫有:空有。

      鹏正举:大鹏正飞上天。语出庄子休住:不要停止。

      《逍遥游》,大鹏鸟乘风上天,一蓬舟:象飘蓬一样轻快的船。

      飞就是九万里。吹取:吹向。

      三山:古代神话,东方大海里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

      【翻译】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译文1:

      天空中云腾雾罩,点点星光象海面上无数船帆在跳舞。好象梦见自己飞到了玉帝的住所,玉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说前方有那漫漫的长路,可已黄昏日暮,我空有一肚子才学,可是没有用武之地。九万里长途,大鹏正迎风冲举,风呀,你不要停住,把我这小船吹到三山那儿吧。

      译文2: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阅读全文]...

2022-06-05 18:58:44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文赏析及翻译

  • 秋思,古诗文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讲解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点评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评论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阅读全文]...

2022-05-23 14:21:26
  • 渔家傲李清照翻译(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 李清照,古诗文
  • 李清照喜欢竞争,而且自命不凡,自以为杰出。她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如果把她跟朱淑真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李清照真的是有学问,特别是从诗文里更能够看出来。李清照的诗其实写得很好,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她写给韩肖胄、胡松年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真是有气魄!写的格调是很高的。李清照跟丈夫整理了《金石录》,她后来又写了《〈金石录〉后序》,很长的一篇文章,真是典雅,那古文写得真是很好的。李清照诗有诗的风格,文有文的风格,她认为词应该有所不同。那她的词怎么样呢?

    《金石录校证(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我们讲李清照的《声声慢》,词的开头就连用叠字,独创新意。这就是李清照,要写得与众不同,要写得出色。而且她后来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同学问我:这个句子里的动词在哪里?动词是“得”字。“得”是“能够”,怎么能够盼到天黑呢!还有“怎生”,“生”字是语助词,怎么才能够到天黑?这样的句法是大家都不用的,李清照跟大家都不一样,句法奇特,创意出新,这就是李清照。她的诗跟她的词真是不同,她的诗写得非常典重,非常文雅,可是她的词里却用了很多新鲜的、俏皮的字,创意出新,这是李清照的一个特色。陈廷焯又说:“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可是一个人如果只是在文字出奇制胜上下功夫,想要求胜,想胜过别人,与众不同,“并非高调”,不是品格的最高层次,这是用很高的眼光来衡量的。所以诗文的好坏,不只是仅凭技巧高明就是最好的。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的文学艺术,连书法都算上,有一个最高的境界,一个品格,一个气质。如果只在小小的文字上争强逞能,不是高调。还有一条批评是出自清朝许昂霄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伧”是什么意思呢?伧是粗俗,说李清照这首词太粗俗了,可是从前的人却用各种赞美的话来赞美它,不知道前人为什么来赞美它,这就是欣赏的眼光不同。有的人就欣赏这种新鲜的地方,有的人就不太能欣赏、不能接受新的东西。我只能说,这首词是有特色的,创意出新。可是李清照的好词不在这里,真正的好词是《渔家傲》: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真是李清照的一首好词!我们先看一下前人是怎样评价她这首词的。周济是清朝的一位词学家,他的《介存斋论词杂著》说:“闺秀词惟清照最优,究若无骨。”只是没有骨气啊。他说女性的词就算李清照写得最好,就是没有骨气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看辛弃疾的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哪一个女子能写出这样的词来?因为没有骨气,她站不起来,她没有这种豪壮英发的高远气象,这是没有办法的。这是我们过去的传统社会文化把女性限制了。周济没有站在女性的立场来看李清照的词,就把女性词跟男性词作了比较,那当然是不同的了。衡量的标准不同。

    《李清照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比较公*的评论是沈曾植,他是清末民初人,跟王国维有很多交往,两人是朋友。沈曾植写有《菌阁琐谈》,是一本论词的书。他说:

    易安跌宕昭彰,气韵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 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

    “易安”就是李清照,李清照别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以前哪个女子有过别号?没有,有的连名字都没有,比如戴复古的妻子,写了很感人的词,“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我们只知道她是戴复古的妻子,她自己姓甚名谁?不知道。古代的女子连名子都没有,还有别号?还自己叫作居士?跟东坡居士一样,号称居士,那只有李清照这样的女子,李清照这个人好跟人竞争,又自命不凡,所以她别号易安居士。

    《沈曾植书信集》(沈曾植著作集)

    沈曾植评论李清照的词跌宕有起伏,不是*铺直叙,“昭彰”就是有光彩。李清照的词如此之有跌宕起伏,如此之有光彩,所以她的气质和格调,很像秦少游。“刻挚”,就是喜欢在用字上写得非常精刻、非常用力,“刻”是很精、很仔细,雕章琢句,“挚”是很用力。他说这种雕琢跟用力,还像黄庭坚。因为黄庭坚就喜欢在文字上雕琢用力。李清照也是,比如连用十四个叠字之类的。他说可惜李清照传下来的词很少,就像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他说“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李清照不但是闺房里边杰出的人,而且就是摆在文士之中也是很有豪纵之气的。

    “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自从明朝以来,喜欢注重感情的,就落在她的那个芬芳温馨的词里边。我们说,男性的词,早期的是双性,男人写女人是双性,到了苏东坡、辛弃疾从双性走向单性了,这是从内容上说的。女性词最早是单性,因为被压制、被限制,那种男性的气概没有办法发扬出来,所以就只能够写女人的事情。可是到了李清照这样一个有才华、又高傲、又自命不凡的人那里,她有男性的气概是压不住的,她就跑出来了,所以既是闺房之秀,又是文士之豪。

    明朝以来,因为她有双性,她有写得很温柔的我们上次也讲过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所以喜欢女性化的作品的,就喜欢李清照这种芬芳温馨的作品;喜欢有高远理想的人,就会欣赏李清照这种可以奔腾、可以飞翔的作品。

    “易安有灵”,假使李清照死后还有灵魂的话,还有知觉的话,“后者当视为知己”,对于后一种人,就是能够看到李清照的词里边,有飞翔神骏的一面,这样的人,才是真能够欣赏李清照的。所以说李清照是个很重要的人,是身为女性而在词中把双性表现出来的词人。

    李清照像,[清]崔鏏绘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双性特征。一般情况下,男人会拥有比较女性化的特征,女人也拥有男性化的特征。只是因为环境的、文化的种种影响,有的人把其中一面隐藏了,而另一面显现并强化了。关于这种双性,我在早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讲到“花间词”的双性的时候,就讲过。古今中外,不但人有双性,在文学艺术里也有,我在那篇文章里引用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后来摆脱了弗洛伊德的局限,他的心理学有比弗洛伊德更深、更细、更透彻的地方。弗洛伊德比较狭隘,他认为男子有恋母情结,女子有恋父情结,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是从性被压抑变形而来的,所以弗洛伊德完全从性来讲文学艺术的创作,这太狭窄、太拘束。他的很多说法与中国文化并不相和,所以用他的那种性心理学来分析中国的文学并不完全适合。可是荣格讲得真是深刻细腻,他说我们的人格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潜意识(subconscious)、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真是讲得非常奇妙、神秘的。

    荣格通过追踪人的意识来探知人的潜意识:你现在有什么问题,他就让你回想,你身上发生过什么事情,有过什么境遇,看到过什么东西……就一直追踪。你从何而来?荣格认为人好像在黑暗之中,你有很多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不仅有潜意识,还有集体无意识,这都不在你的意识之中。人出生时就带有的是集体无意识,是祖祖辈辈千万年累积而成的人类相通的记忆,是比我们个人潜意识还要深的意识。

    荣格还提出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是男性所拥有的女性内心世界,它是隐藏在男性的无意识之中的。阿尼姆斯是女性所拥有的男性内心世界,是隐藏在女性的无意识之中的。男性之中有一种女性的无意识,也就是男性中的阴柔面;女性之中有一种男性的无意识,也就是女性中的阳刚面。

    李清照是在女性词人里把男性的一面显露出来的第一人。她之前的女性都是被压抑、被限制的,可是李清照是一个在女性里面非常有个性、非常有才华而且是争强好胜的不*凡的人,所以她就开始冒出头来了。而这首《渔家傲·记梦》,我以为就是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无意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的上阕,她所写的景物是写实的还是想象的?是真实的还是梦境里的?这是很奇妙的,可能是真的。可能一天早晨,她推窗或开门出去一看,“天接云涛连晓雾”,天上的白云像一大片起伏的波浪,而白云又连着茫茫的晨雾,一直连到地面上,这个景象真是写得开阔而又渺茫。“星河欲转千帆舞”,银河好像想要转动,本来天上的银河在宇宙中有公转、自转,地球也有自转和公转,它们都是运动着的,你如果是在晚上观察,不同时辰星宿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天上的白云飘在银河上好像一个个船帆在那里舞动,这景象真是写得妙,已经不是女子闺房之中的想象了,想得那么高远,脱出尘世了。

    李清照说当我看到这种景象,“仿佛梦魂归帝所”,仿佛我的魂魄在如梦似幻之中要飘到天上去了,“帝”就是天上的上帝。其实“上帝”两个字,是我们中国古已有之的,不是从西方的基督教那里来的。“闻天语”,我就听到天上那个天帝在跟我讲话,讲什么呢?“殷勤问我归何处”。真是说得好!想到一个人生纠结的问题:你的人生,你的意义、你的价值,真正在哪里呢?你这一生究竟如何?你走到哪里去?你的人生真正终极的归宿在哪里?这是她听到天帝在问她,这当然是她自己的想象,这就是我说的她是不甘于做女子的了,她是要不分男女、要超越男女的性别。你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是我们全人类的一个问题。

    所以她就反省,下阕写道“我报路长嗟日暮”,我就回答了天帝,说我这一辈子走过的道路真是不容易,感觉好漫长。从李清照的生*来看,她少年时候家庭优渥,一直到婚后,生活得都很惬意。后来,丈夫死了,国家也残破了,孤苦无依。“我报路长嗟日暮”,我走了这么艰苦漫长的道路,现在到终老的时候,我到哪里去呢?我的成就是什么?我的归宿是什么?我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她接着说:“学诗谩有惊人句。”不错,我从小就喜欢诗文,写出来不少的惊人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我真希望自己像庄子所说的那个鲲鱼一样化成一只鹏鸟。这是庄子的《逍遥游》开头所写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说北海有一条大鱼,名字叫作鲲,这个鲲是非常大的,有一天,鲲鱼就化为鹏鸟,这个鹏鸟一张开翅膀,就好像从天上垂下来一片云,它就乘着风飞起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李清照说,我现在年老了,我不知道自己归向哪里,真希望有九万里的长风,我就像那个鹏鸟一样张开翅膀向上飞,“风休住”,我希望那九万里的长风不要停住,能够把我吹起来,“蓬舟吹取三山去”,让我能坐上银河上的那只小船,到海上的仙山上去。“三山”,古人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和方丈。

    这个真的是李清照终老的时候,对整个人生的价值、意义的反省。你争强好胜了一辈子,也走了这么多的路,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学诗谩有惊人句”,如之前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下十四个叠字,男人也没有这样的新奇创意。可是就算你写了“冷冷清清”十四个叠字又如何?你真正要归到哪里去?这样的词不但是女人没有写出来过,男人也很少写出这样的境界。所以沈曾植对于李清照的评价是,“跌宕昭彰”“飞想者赏其神骏”。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20年第6、7期《叶嘉莹讲女性词》,标题为编者所拟。

    《李清照集校注》(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王仲闻 校注

    繁体竖排

    32开 *装

    978-7-101-14519-9

    48.00元

    本书是李清照集最早的校注本,由王国维先生次子王仲闻先生校注。该书搜集详备,对残篇断句或尚有争议的作品,亦存而备考;依次分词、诗、文三卷,每篇有校记和注释,另附各作品的写作年月及真伪考证;校勘以各旧本为依据,注释精善,又多引述宋代的社会风*与文物制度,对于理解李清照的作品颇多帮助。书中还附有王先生所撰《李清照事迹编年》,以及有关李清照及其作品的翔实资料,是了解和研究李清照的重要参考。

    ★迦陵说诗★

    可听、可看的叶嘉莹古典诗歌课

    叶嘉莹先生倾毕生之功的古典诗歌国民读物,

    体悟古典诗歌的感发力量。

    [阅读全文]...

2022-01-29 23:51:11
  • 渔家傲李清照重点句赏析

  • 李清照
  •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李清照重点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1、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2、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3、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6、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7、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8、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9、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10、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11、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12、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1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阅读全文]...

2021-12-09 11:42:26
渔家傲名句赏析 - 句子
渔家傲名句赏析 - 语录
渔家傲名句赏析 - 说说
渔家傲名句赏析 - 名言
渔家傲名句赏析 - 诗词
渔家傲名句赏析 - 祝福
渔家傲名句赏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