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诗句

关于归隐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归隐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归隐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归隐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7) 语录(1k+) 说说(3k+) 名言(128) 诗词(61) 祝福(1k+) 心语(44)

  • 归隐山林的诗句64句

  • 经典
  • 王维写归隐的诗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写归隐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仄就粘缀。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中岁颇好道*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

      兴来每独往仄*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仄*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附: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阅读全文]...

2022-04-24 16:03:44
  • 王维写归隐的诗句

  • 王维写归隐的诗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维写归隐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仄就粘缀。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 中岁颇好道*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

      兴来每独往仄*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仄*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附: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阅读全文]...

2022-06-26 19:25:04
  • 王维归隐的诗句

  • 王维归隐的诗句

      导语:王维是中国古代唐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作品众多,出名的作品也是十分的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归隐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王维归隐的诗句:

      1.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3.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 ——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4.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5.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6.古木官渡*,秋城邺宫故。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7.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王维《送别 》

      8.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9.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0.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11.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12.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13.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14.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15.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16.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7.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18.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19.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渭城曲 》

      22.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王维《送别 》

      24.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 王维《送别》

      25.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终南别业 》

      26.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 王维《送别》

      27.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28.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9.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30.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1.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 王维《送康太守》

      32.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3.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4.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 王维《送康太守》

      35.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6.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37.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38.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39.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40.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 —— 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41.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42.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43.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 王维《送康太守》

      44.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 王维《送康太守》

      45.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46.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 王维《送康太守》

      47.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 ——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48.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 ——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阅读全文]...

2022-07-19 03:25:34
  • 形容归隐山林的对联(归隐山林古诗词)

  • 对联
  • 1.那个梦想中的自己,那个曾经丢失的自己,那个豁然开朗的自己。然后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相聚,开怀。

    2.后来我才明白,青春里的很大一部分美好,都来自憧憬。在那些日复一日的憧憬中,我们动用了所有的想象力,燃烧了所有的荷尔蒙,挥霍了所有的美丽心情。然后,憧憬破灭,我们长大。

    3.谁能陪我听殷殷暖曲誓言终抵不过岁月流逝

    4.有一种畜生长的像人,有一种*美的像神。

    5.我做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得到你的一句对不起麽不装酷,不耍赖,敞开快乐心怀;不胡想,不乱猜,愿你过得精彩;不奢求,不苛刻,别让自己太倦怠;不烦恼,不浮躁,愿你逍遥好心态。

    6.我怎么就*惯不了早睡早起。

    7.回忆如墓,淡泊如素,我们是否该相忘于江湖。

    8.你也就只配做我生命里的过客而已。

    9.冬天,这四季中最没有生气的一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无边无垠的白,雪花铺天盖地,*卷而来,仅仅能为这枯萎的冬天增添几分绿色的松柏,此时也被盖上了厚厚的雪被。

    10.马上起床拉开窗帘,阳光就照进了房间。

    11.生活需要你自己变好它才会好

    12.希望的种子,只有撒在奋斗的土地上时才可发芽。

    13.也不悔做你的信徒。

    14.背着棺材跳舞,踩着灵魂漫步。跟我玩个性你不够档次。

    15.真诚很重要,因为你不可能长期给自己戴上面具。短时间内,“以假示真”――真实感受是一样,说出来的又完全是另外一样――是可能做到的,但真实感受最终会通过你的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去传达出来。早安。

    16.别说离开我好么我真的会难过

    17.你之所以会难受,大概是因为投入了大把的时间和经历,最后却没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18.每一次我们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天南地北有你真好嘻嘻~。

    19.我知道时间会证明我们之间的相亲相爱

    20.你们早晚有一天会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东西。

    21.他为了一个女生跟我吵了一架我们分手了

    22.喜欢上你,并不是你长得好不好看的原因,而是你在特殊的时间里给了我别人给不了的感觉。有的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23.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24.励志霸气签名:经常被打击,从未被打到。

    25.不要因为可能改变就拒绝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可能分开就不敢要求推心置腹的见面。

    26.也许浪与自由才是你渴望的。

    27.生命是自己的,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框定自己人生。如果想讨好所有人,满足所有人的标准,最终只会迷失自己。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对你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标准。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要迷失在别人的评价里,用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就好。

    28.我们总也不舍得轻易付出,别人也不肯轻易的回应。成日端坐在电脑面前的人,已经不知道还有言传情意,眼通心曲。又或者那个可以彼此互通心意的人,早已擦肩而过。或者那个曾心意相属的人,已有美眷当前。或者我心中的如意良人,隔着江河永远也渡不过来。那种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9.白天还在运转,我似乎发现了夜晚那份黑影。

    30.爱,像一阵风,吹完他就走。

    31.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能够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32.

      《归隐山林唯美古风句子》是由心情说说网小编[▔Μ&Γ﹏ㄒwo]整理,都是精挑细选的原创句子,本篇内容包含44条句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下这些句子吧。

    33.:在一起,始终不是一个人的动机。

    34.我这般爱闹的性子终究也被你打磨成如今这副孤言寡语的模样。

    35.昨天已经结束,带着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重逢。

    36.早上好,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因为想得太深。

    3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作者:苏轼)

    38.今年过年报仇时刻到了,问七大姑八大姨怎么不再生一个,一定要非常关心的口吻。

    39.走错厕所,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天然呆,第三次。。。那就是爱好了。。

    40.◆◇﹏见过你的美,我还能爱谁&

    41.幸福人生是需要三种姿态: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晚安。

    42.既然为梦想选择了远方,便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所以,要么战死沙场,要么狼狈回乡。

    43.别和那些小人过不去,因为他和谁都过不去。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用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44.超凡的思想是不会与凡夫俗子共存的。

    45.分开了就不要在联系因为我伤不起。

    [阅读全文]...

2022-05-04 07:10:12
  • 与世无争的诗句(形容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诗句)

  • 人至晚年方悟透,悠然人生最可贵,笑看百年风云起,坐视四月艳阳天,守住一颗淡泊心,宁静安逸终白头。

    明·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

    淡泊不是与世无争,碌碌无为,而是在大敌当前时,与朋友商议杀敌之事,待功成名就时,不忘初心,宁静致远。

    唐·尚颜

    袖衣木突此乡尊,白尽须眉眼未昏。

    醉舞神筵随鼓笛,闲歌圣代和儿孙。

    黍苗一顷垂秋日,茅栋三间映古原。

    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

    趁着醉意随鼓笛起舞,在悠闲的时光里与儿孙畅谈人生,用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诱惑,怡然自得,肆意洒脱。

    唐·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淡泊不是无欲无求,浑浑噩噩度日,而是用澄澈的灵魂对待人生。

    宋·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

    琅玕脱箨,方塘荷翠毡。

    柳丝轻度流莺,

    画栋低飞乳燕。

    园林绿阴初遍。

    景何限。

    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

    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

    一杯洗涤无余,

    万事消磨去远。

    浮名薄利休羡。

    四方小院,半亩方塘,柳丝飘舞,流莺啼鸣。

    唐·杜牧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与其被欲望折磨,不如淡泊处世,计较少一些,快乐也会多一些。

    唐·白居易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

    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

    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

    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与其在相王府内画地为牢,不如在山间草屋植花种草来得痛快。

    [阅读全文]...

2022-07-22 14:00:35
  • 写菊花的隐逸的诗句

  • 菊花
  • 写菊花的隐逸的诗句

      深秋的早晨,大地屋顶树枝都洒满了寒霜,瑟瑟秋风吹来,黄叶纷飞,百话凋谢。可是菊花却挺立着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显示了它傲霜耐寒的性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袁崧 《菊》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白居易 《重阳*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人少年场。

      蘅芜君(薛宝钗)《忆菊 》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怡红公子(贾宝玉)《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怡红公子《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枕霞旧友(史湘云)《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潇湘妃子(林黛玉)《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蘅芜君《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阅读全文]...

2022-04-15 15:15:43
  •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

  • 诗人
  •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

      陶渊明身处魏晋南北朝之乱世之时,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尽管其早年已有意欲山林生活的心迹显露,却由于各种原因的迫使作不得不数次出仕为官,却终归自己“质性自然”而辞官归隐,享其朴素而简单的快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陶渊明被《诗品》的作者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称号千余年来为人们所认同,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及田园隐逸诗的研究,评价其成就和对唐宋时期文人生活、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南朝宋,再算上中间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他在世的那63年真可谓战乱不断,篡夺频仍的时代。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儒家虽然力主以仁义之道治天下,但并不排斥隐逸,不卑视贫贱,在特定的战乱、昏暗的现世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不耻贫贱,追究隐逸的。更何况本来就主张“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老庄思想。陶渊明的生命矛盾、生活抉择和诗歌创作正是植根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也是在儒、道、玄学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交合影响下形成的。

      陶渊明的一生从起初的出仕到最终的归隐,前前后后共经历过四五次反复,也就是说他是在经过一段个体的亲身的生活实践之后,才探索到了一条弃绝官场躬耕田园的隐逸之路的。让我们首先来考查一下陶渊明五次出仕的目的及四次归隐的原因。

      首次出任州祭酒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第一次出来作官,翻开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的第一页,这一年他29岁。关于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辞官归隐的原因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极为简单而明确的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也曾经追述过自己这段初仕时的心情:

      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下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愿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陶渊明8岁丧父,12岁庶母卒,“弱年逢家乏”,早年家道衰落。他因家境所迫,告别了“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的生活而“投耒去学仕。”他的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于物质需求下的无奈,而不是源于深切的济世之心。时间不长,他却自动解职而归了。从“不堪吏职,”和“志愿多所耻”两句中,我们隐约可以体察到这段短暂的州祭酒生涯给陶渊明带来的精神磨难。森严的门阀世族制度、官场中无情无耻的倾轧,这一切对于依恋于人的本然性,“总发抱孤介”的陶渊明来说肯定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他的辞官回家也就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的事了。此后在家一闲就是五六年,“躬耕自资”成了他此间的生活主题。

      第二次出仕入桓玄军幕

      直到晋安帝隆安三年(399),陶渊明35岁时,入桓玄军幕,方才重返仕途。陶渊明依其个人的政治价值取向决定在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个人物手下任职,实在是一个不*常的抉择。桓玄,出身出东晋的第一流士族桓氏。其父桓温在晋穆帝永和元年曾为荆、司、雍、益、梁、宁六州都督,荆州刺史,曾三次北伐,*定西蜀,收复洛阳,取得很大威望。又废皇帝司马奕为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他执政30年,权倾朝野,与各士族有广泛的联系。他广揽人才,谢安、谢玄、王垣之等均受其重用,文人袁宏、伏滔、画家顾恺之等也都曾在其门下效力,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在其列。这位被陶渊明赞为“行不苟合,言无夸矜”的孟嘉长期为桓温僚佐,任其长史,唐人修《晋书》时将孟嘉的传紧附在桓温之后,可见其关系之密切。陶渊明在赞扬外祖父孟嘉之时,对于桓温的功绩和才能也一定相当熟悉,以这样一层旧有的社会关系而进入桓玄军幕当然也是很自然的事。桓温死时,桓玄只有五岁。长大后袭父爵,作过一些小官,心里很不得意。而此时朝中军政大权已落入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手中,“左右**,争弄权柄,交通请托,贿赂公行,官赏滥杂,刑狱谬乱”。司马道子又重用佞臣王国宝、王绪,致使政局更加昏暗,官以贿迁,民不堪命。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兖州刺史王恭联合殷仲堪、桓玄抗表京师要求讨伐王国宝,反对会稽王司马道子擅权,晋朝内乱愈演愈烈。在各世族之间忙于争权夺势与晋皇族对抗之时,桓玄也依靠父亲桓温的关系网,以拥戴晋王朝反对司马道子为号召,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于隆安二年(398)出任江州刺史,成为各世族联盟的盟主。在当时的形势下,欲挽救晋朝的危机,人们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了这位出自元勋之门的年仅32岁的桓玄身上。况且,桓玄本人不仅以雄武著名,而且又以能文见称,《晋书·桓玄传》说他“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著有《周易系辞注》二卷,集四十三卷,要集二十卷,今传尚有《凤赋》、《鹤赋》。他的批判佛教、限制寺院经济发展的主张,对后代影响很大。陶渊明便是在隆安三年(399)投至桓玄的军幕之下,以期实现他的“大济苍生”的生命价值意念。可以说,在*文化中人的社会历史性和人的本然性之间的那种常见的矛盾,也蕴含在陶渊明的仕途抉择的全过程中。而此时的他在现实环境的鼓动下,恰好把天秤偏向了人的社会历史性这一方,正是儒家思想中那种济世安民和成就功名之心使陶渊明迈出了重返仕途的一步。

      就在陶渊明刚到桓玄手下作事的那一年,桓玄袭杀了殷仲堪,并铲除了殷的余党,自领荆、江二州刺史。“玄于是树用腹心,兵马日盛”,并制造出种种祥瑞来煽惑人心,阴谋篡夺帝位。同时,桓玄利用孙恩作乱之事,屡次上表要求出兵勤王,实际上也是在为篡权作准备。官场的混乱和价值的颠覆使得陶渊明重新审视自己的抉择,并将内心忧怨化为诗句表达出来。这期间有三首诗记叙了他的心路历程,即《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前二首诗是陶渊明在仕玄期间,奉命使都后,归途中因受风阻而停泊于规林所作;后一首诗则是一年后他回家乡探亲假满,再赴江陵任所,于途中感怀而作。在诗中他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又写道:“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的不是对桓玄的评论,不是对政局的不满,而是对人的本然性情的真切召唤。当陶渊明置身于世界的混乱和价值的失衡之中时,想到的是人性的自足性才是真正可靠的,他眷恋那熟悉的山水田园,惦记着母亲、朋友,更怀念着自己本然的生存状态。“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在现实的昏暗面前,陶渊明并没有挺身担负起历史的责任,而是从人的社会历史价值意念中自动退出,转而追求生命的自然状态和人的自我道德的完善。这三首诗创作时间相隔一年,其实我们无须细细地考查这一年间在他身边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就已经能从诗中得到答案:现实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陶渊明“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意向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坚定了!可巧,隆安五年(401)冬,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卒,他理应奔丧并丁忧居家。就是在这时,在本然心性的召唤下他离开了桓玄,结束了他三年的仕宦生涯,回到了“无世情”的园林。陶渊明的此次辞官回家,从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来看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就在他回家的第二年即安帝元兴元年(402)以司马元显为首的军队开始征讨桓玄,桓玄攻入京师,杀司马元显;元兴二年(403)十二月桓玄篡晋称楚。而此时已避开了这些繁杂的变乱正在家服孝的陶渊明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此时的陶渊明对于“人间”这一连串事变不会一概不知,但是也许是其本然心性使他不屑于提起这些,也许是他仍旧遵循着阮籍以来许多魏晋人物的处世经验:“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吧?总之,在这期间所作的《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中,我们看不到现实社会变乱的蛛丝马迹,听到的却是诗人对于农村躬耕生活的源自本心的呼唤和赞叹。“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坐着牛车,伴着鸟鸣,在初春的熏风中,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田园。“*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这才是诗人的本然的生存境界,也只有这里才是可靠的安全处所。他不用再为“行役”所牵累,他丢掉了儒家的对社会历史的关怀意向,“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希望以这种方式找回纯自然状态下的本我。陶渊明以荷篠丈人、长沮桀溺自比,来表明他“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躲避乱世的决心。但是我们却又可以那么深切地感到,在当时混乱、残酷的现实之中,这份出奇的*静与悠闲的得来是充满悲剧意味的。血腥的现实使得每一个具有价值关怀意向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这样的困境:热情的忧虑和忧虑的徒劳。价值关怀面临着的是遭受世界之邪恶的种种揶揄和否定,使他变得毫无“价值”。陶渊明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他只好将这所谓的对社会、历史的关怀暂置脑后,而寻找另一种可以自适、自足的生存形态——“躬耕自资”。

      “躬耕自资”的道路之艰辛很快便显现出来了!一年的劳动,收成甚微,“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的贫困生活扫荡了初归田园的欣喜、欢快,一向恬谈的诗人终于发出了“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的慨叹。这时儒家的道德理想又被拿出来作为个人生命精神的支柱,“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这不禁让人想到《论语·雍也》所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然,对“隐”这种行为方式,儒道两家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肯定“隐”是有条件的,他认为“隐”是一种权变,是对人的道德、本性的修炼;而道家主张“隐”,却是对现实世界完全的消极退避。这个阶段的陶渊明并不在意这其中的差异,他只是用它们来铸造自我的生命形态,使自己在穷困的生活境况中找一个精神的依托。

      第三次出仕任刘裕参军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陶渊明已经40岁了,按孔子说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早该有所建树了。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对于陶渊明来说,仍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生命情结。就在这一年,他写了四言诗《荣木》,抒发“人生若寄”时不我待而希望及时建功立业的感情。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流露出一种急躁不安的情绪。“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里的陶渊明不但高标着个人的道德理想,而且又拾回了儒家的价值关怀意向,大有屈原式的求索精神。就是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他终于又离家出仕,作了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刘裕起自布衣,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安帝隆安三年(399)在任刘牢之参军讨伐孙恩时屡建战功,升任建武将军。元兴元年(402)桓玄入建康篡夺帝位以后,极端残酷专横。三年(404)年初刘裕率众找着反对桓玄篡位,恢复晋王朝的旗号讨伐桓玄。两三个月里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于三月进入建康。刘裕在这时作风颇不*凡,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月间风俗顿改”。而这时桓玄把晋安帝从江州劫持到江陵。刘军在浔阳附*的桑落洲大破桓军,刘裕被文武臣僚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刘裕的崛起一时间似乎给晋朝带来了新的希望!当时的刘裕才干和功绩同陶渊明的曾祖长沙郡公陶侃很有相似之处,可见,“四十无闻”的陶渊明迈出投向刘裕的这一步不是没有根据的。再加上刘裕此时立足未隐,急于招揽文武人才,他对于这个能提早脱离桓玄归田隐居的江州名士陶渊明也可能是有一定的好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陶渊明走上了东下京口赴任的道路。

      就在赴京口任职的途中,他在曲阿写了一首表露心迹的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自年少时起即寄身事外,倾心琴书,安贫乐道。那么为什么要出任镇军参军呢?按这首诗的说法是:“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尽管入仕并非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是如果时机来与自己默默相会,那么也不妨拨转车驾游憩于仕途之中。于是他便准备起行装,暂时离开田园就任镇军参军去了。乍看来,这次出仕又是陶渊明的一次随性适意的决定,并没有偏离他的顺就自然的心性特质。但是当我们细看此诗的后半部分时,却可以清楚地体察到在上任途中的陶渊明再次陷入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和人的本然性之间的那种深刻的矛盾之中。虽然他把再入仕途淡释为一种时机的“苟冥会”,但是那种源自骨子里的济世救国,建功立业的价值关怀意向却是难以遮盖的。这种被陶渊明刻意淡释的价值关怀意向才是他真正的“心”的樊笼,因为他不可能彻底抛弃它,所以那份“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的矛盾和懊悔才显得分外的真切动人!“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正是因为陶渊明的这份真实的内心矛盾与懊悔,才使得终将归隐田园的这个人生抉择逐渐显现出坚实的情感根基。

      果然,怀着这种心情赴任的陶渊明,不到一年就又辞去了镇军参军的职位离开了刘裕。这固然与陶渊明此次入仕时的情绪有关,但是刘裕在此间的所作所为也是不应忽视的原因。刘裕虽然有雄才大略,使豪强慑服,但是却猜忌成性,诸多贤才,多遭翦灭。在桓玄败死于江陵之后,刘裕全力铲除其余党,凡不是刘裕之嫡系均人人自危,即使是那个在战场上援救过刘裕的刘牢之子刘敬宣,也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更何况身为桓玄旧部的陶渊明呢?在价值关怀终于成了有害于生命的“情景”的时候,只有顺应自然,避免伤及生命,才是最真实可靠的人生。一个社会的个体的人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能够把持的只有自然生命,陶渊明太清楚这一点,他只好抽身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以求“全生”。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责备陶渊明的“知难而退”,也大可不必将屈原与陶渊明不同的价值取向比出个是非高下。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去担纲世界的黑暗,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有义务像哈姆莱特那样想去消除世界的残酷和丑恶,因为我们不能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担当这种义务的心智和能力。面对世界的混乱、不幸和丑恶,一个人能够不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已经算是一种“超越”。当一个人没有力量与邪恶抗争,没有唐吉诃德那样的勇气,拖着孱弱的躯体,挺着一丈长矛向整个城堡挑战时,我们就没有理由责备他的软弱。相反,每一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柔弱的心灵,才是值得我们分外珍视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以其*民化的心路历程打动了无数后人。

      第四次出仕任刘敬宣参军

      41岁的陶渊明离开了刘裕后于义熙元年(405)改任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这只是陶渊明“终返班生庐”之前的一个过渡。刘敬宣就驻军在陶的家乡浔阳,离陶渊明在柴桑的家很*,他选择在此任职也一定有所考虑。刘敬宣虽然颇受刘裕的器重,但是他深知自己不是刘的亲信,地位不稳,所以当刘裕任命他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时,他曾固辞。安帝反正后,刘裕的权势更重了,惊恐不安的刘敬宣立即自表解职。三月份陶渊明衔命使都可能就是代刘敬宣向朝廷上表。经钱溪时,作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一首。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同。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

      面对“事事悉如昔”、“义风都未隔”的一片山川、人情,这时陶渊明的笔下荡尽了“脂我名车,策我名骥”的豪迈进取这心,勾销了“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的自我勉励,更减少了“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的矛盾和犹豫,他归田的“终怀”已定,诗中只是把旧有的意向坚定地重新申述罢了:“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被重申为“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被重申为“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被重申为“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也被重申为“终怀在壑舟,谅哉宜霜柏。”在这些意向不断被重复的过程中,陶渊明的生存原则逐渐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在残酷而邪恶的现实面前,作为个体的人根本无力对抗强大的现实力量,当对于社会的价值关怀被转化为毫无价值时,陶渊明开始怀疑了,他怀疑价值关怀本身是否有意义?这是充满否定意味的怀疑,“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在他看来,这种价值关怀意向本身就是盲目和虚无的。在“大济苍生”的意向被否弃了之后,个体的本然生命的意义便被推到了最前面,摆脱社会形态的拘限,重新拾回人的本然状态便成了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陶渊明此时是归心已决。所以当刘敬宣离职后,他也就“心惮远役”,决主去职还乡了。

      第五次出仕为彭泽令

      同年秋天,陶渊明回到故乡后,又作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这是他13年仕途的最后一站。此次出仕的原因和经过,萧统的《陶渊时传》叙述得颇为详细: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因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这次出任彭泽令的原因他有明确的表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也就是为以后的归隐生活做物质上的准备。《归去来辞序》中陶渊明也曾自己说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但是这种为求“三径之资”而做官的行为更是他推崇人的本然心性的“真心”所不容的,“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如果前几次出仕还是在人生价值取向层面上的矛盾和怀疑的话,那么这次的出仕则只是出自物质目的的权宜之计,这对于“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的靖节先生来说,肯定是会自行唾弃的。在他决定“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的时候,恰又遇到督邮来县,这就促使他决心以程氏妹丧于武昌为借口而毅然“自免去职”回到了他原本非常热爱的田园。所种的粳竟未尝颗粒到口,以秫酿酒的计划也完全浇空!陶渊明13年的仕途生活便就此结束了!他永远地告别官场,开始了他“躬耕南亩”的隐逸生活。这一年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下距晋朝灭亡还有15年。

      纵观陶渊明从29岁到42岁13年中的五次出仕的目的以及四次归隐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离开田园出仕多年,最终回归田园又走上隐逸之路是与晋宋时期动荡的政治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鲁迅说:“东晋一代政治,常有悍将构乱,跟着也有名将定乱,所以政象虽不甚佳,也还保持水*线以上的地位,到渊明时代却不同了”。谢安,谢玄一辈名臣相继凋谢,在陶渊明20岁到30岁这一阶段,先是会稽王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专权,与王恭、殷仲堪*互相牵制,政治极其腐败,又有各地拥兵将帅,争权夺势。从他33岁时起,东晋开始内乱,孝武帝被杀,即位的安帝是个白痴,王恭、殷仲堪和司马道子、王国宝在混战中两败俱伤。接着是孙恩造反,司马元显专权,桓玄东下攻陷京师,总揽朝政,诛杀司马元显。元兴二年(403)桓玄篡晋,自称楚王。接着桓玄的部下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杀安帝、立恭帝。

      在陶渊明56岁时,刘裕篡晋称宋,毒死恭帝,东晋最终灭亡。这一切变乱都发生在陶渊明的家乡附*,甚至陶渊明有三次出仕都是任职于军幕,投身其中某种政治势力之下。处于政治的血雨腥风中的他,面临着人生的悲苦与荒唐。全体生命的无用、无能被真实地推到了社会中每个人的面前。陶渊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以救世济时之心,抛开个人的生死利害,积极地投身于政治漩涡之中,逞“逸四海”之猛志。当然,陶渊明如果选择这一条路就先需要明确桓玄、刘裕、刘敬宣哪一个值得他为之拼死效力。要么,远离是非之发,抛开对社会的价值关怀意向,把握住生命的有限性,在“独善”和“固穷”中寻求生命的`意义。第一条路,陶渊明不是没有试过,他在东晋政局最动荡的时候,选择了最足以影响东晋政局的两个军府,这实在是需要鼓足勇气的决定。可是,当他真的投身其中时,便很快因见到事不可为而急忙退身了。于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的陶渊明几经思想的矛盾,几经情感的挣扎后,终于走上第二条路,回到他眷恋的田园。尽管生活艰难,尽管后来朝廷两次征他为著作郎,但他再没有动摇翻悔过。因为现实的政治风云的起伏变幻使他深切地感到:人的性命的无常而短暂,在混乱的世界中,个体的人所能抓住的只能也只应是生命的自然,而隐逸则是与“自然”相亲合的最佳道路。

      谈到“自然”,我们不能不提起魏晋时代的那场“人的觉醒”。魏晋以前,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忽略了个体生命的死亡问题以及人生的苦难问题,仅仅一句“未知生焉知死”便抹杀了探讨死亡问题的重要意义。而魏晋时期,历史现实的残酷性,把人的生存价值摆到了世人面前。在魏晋文士看来,人所拥有的只是自然的性命,而且恰恰是个体的这种自然性命是无常的、短暂的,终不免一死的,任何关于人的道德规定都无法掩盖这一事实。即然认识到生死亦大矣,那么人存在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尽情享用人的本然生命的有限性和现世生活的今生性。所以倡导人从价值生存形态返回到自然生存状态便构成了这场“人的觉醒”的实质。所谓“自然生存状态”其实包含两重意义:即外部的自然生存状态和内部的自然生存状态。外部的自然生存状态是指自然景物,山水田园的客观环境,而内部的自然生存状态则是指顺应生活的本然的心理意向。陶渊明深受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思潮的影响,在仕与隐的抉择过程中,他批评性地吸取了这种哲学思潮的精髓。虽然他也同样探讨“大化”、“大象”的运转规律,但是他更注重将玄虚的“理”落实到人事代谢的规律上,“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虽然他也同样向往生命的自然生存状态,但是他并不摒弃人生的真正的存在价值。既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那么只有“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他所追求的是美德和节操的永存,正因为陶渊明的自然观始终是以追求人生价值和思考人事代谢的规律为落脚点,所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就必定高出于前代的隐士,也正因为陶渊明在出与处这一生命抉择中是几经徘徊而最终走回田园的,所以,陶渊明的隐逸思想绝无逐时从众的盲目性也无附庸风雅的虚伪性,而让人感觉到的是更实在,更真切。他经过了反复实践之后更加认识了隐逸之路的价值,肯定了回归田园的抉择。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忻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予以春极,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无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篇《归去来辞》成了陶渊明与昏暗、喧嚣的政治现实彻底绝袭的宣言。他沿着自己选择的隐逸之路执着地走着,追索着那种与众不同的人生的存在价值。正是陶渊明所做的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陶渊明所开辟的生存境界,成为他田园隐逸诗的创作基础,奠定了他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地位。

      拓展知识:

      《归去来兮辞》全文分为十六解。每四句一解。回归家庭、亲*自然、隐于田园、躬耕山野、勤于诗书、酒内忘忧、乐天知命。层次清晰,一层一层递进,一直解开心结,最后下定了隐的决心,心隐。

      陶渊明在经历过悲痛和忧虑后,内心获得喜悦和解脱,完成了从身隐到心隐的转变。就像他创作的很多诗作都表现出一种坚守寒庐,寄情山水田园的惬意人生之道,一种超凡脱俗、安于清苦的隐士之风和追求冲淡闲远、恬静自然的人生品性。比如,“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寄身天地,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自然为人,做自然人,如此便好。

    [阅读全文]...

2022-07-19 01:32:50
  • 关于隐隐的诗句

  •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彩盘凝望仙子,但三星隐隐,一水盈盈。——王沂孙《锦堂春·七夕》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卢照邻《长安古意》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姚燧《中吕·满庭芳》

    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贯云石《蟾宫曲·送春》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隐隐五*,峨峨横三川。——李白《古风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苏轼《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回首望泾渭,隐隐如长虹。——储光羲《登秦岭作,时陷贼归国》

    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朱元璋《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怪石棱棱耸瘦骨,秀色隐隐开疏眉。——陈著《寄赋黄东发湖山精舍》

    雄剑闭长匣,隐隐作龙鸣。——韩上桂《出都门柬区用孺太史》

    隐隐隔千里,巍巍知几重。——吴融《远山》

    苍苍面带苔藓色,隐隐身藏蓬荻中。——韦庄《秦妇吟》

    电光划划遶岩壁,雷声隐隐生山陬。——梅尧臣《和谢舍人洊震》

    凄凄风不定,隐隐夜如何。——冯惟敏《闻柝》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叶绍翁《烟村》

    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萨都剌《吴桥县古河堤》

    屋头杉隐隐,庭下竹涓涓。——孙蕡《西庵记事一百韵》

    半榻跏趺双树边,笑谈隐隐生云烟。——徐熥《灵隐寺寻耶溪上人》

    宫车隐隐春雷起,渭川晓涨胭脂水。——张羽《咸阳宫行(并序)》

    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百步摇窗扉。——苏轼《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後,相》

    山根浅草枯槎枒,隐隐叶下见兔迹。——李廌《作塞上射猎行》

    望中极底胜漆黑,双扉隐隐启半边。——方凤《三洞》

    芝山望宜楼,隐隐苍龙脊。——钱时《宜楼晚望》

    东有轩辕泉,隐隐如牛涔。——苏辙《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五东湖》

    不知落何处,隐隐如缫车。——苏轼《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

    春风引车马,隐隐何阗阗。——黄庭坚《次韵感春五首·茶如鹰爪拳》

    歌钟沸激香尘散,晨旗隐隐罗轩冕。——李咸用《煌煌京洛行》

    一阵叆叇气,隐隐生湖东。——皮日休《太湖诗·缥缈峰》

    文昌隐隐皇城里,由来奕奕多才子。——骆宾王《畴昔篇》

    胧胧欲曙色,隐隐辨残妆。——吴融《赋得欲晓看妆面》

    乱霞映淡日,隐隐空蒙中。——陈造《龙湾看初日》

    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刘长卿《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

    垂垂股折屋漏痕,隐隐昏星露芒角。——李东阳《石鼓歌》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谭铢《题九华山》

    松底跳波隐隐轰千鼙,石间横斜风竹因依。——陈造《赠画士龚子》

    双眸炯炯黑於漆,脸边隐隐如桃红。——白玉蟾《赠城西谢知堂》

    而今卷处追昔人,隐隐犹怀鼻头痛。——释正觉《送鹿门宗*头》

    穷源几曲径深长,隐隐野花时度香。——卫宗武《霅山和丹岩晚春韵·穷源几曲径深长》

    边愁隐隐上颠毛,肺病那堪转侧劳?——戚继光《病中偶成·其二》

    [阅读全文]...

2022-06-29 07:50:39
归隐诗句 - 句子
归隐诗句 - 语录
归隐诗句 - 说说
归隐诗句 - 名言
归隐诗句 - 诗词
归隐诗句 - 祝福
归隐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