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南山古诗的感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终南山古诗的感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终南山古诗的感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终南山古诗的感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终南山》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终南山》唐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介绍】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原文】
终南山
作者: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
巍巍的太乙山临*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家在黔灵甲秀间
提到唐诗,人们首先想到李(白)杜(甫),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其实还有一个与李杜齐名,人称“诗佛”的王维。王维与李白同年生(公元701年),杜甫生于712年,小11岁。三人生活的轨迹几乎都在大唐由盛转衰时唐玄宗时期。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是文人水墨淡彩山水画派“南宗”的代表,*奉王维为祖。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
终南山靠*唐帝都长安,达官显贵,风流雅士无不遊览有着瑰丽风光的终南山,又无不诗兴大发留下无数诗篇。《全唐诗》中有1500多首诗与终南山有关。王维两度归隐终南山,写下大量的山水诗篇。其中,一首诗名叫《终南山》的五言诗是公认写终南山最具代表性的诗篇。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诗入画,画入诗的道理。这首写终南山的诗,他从个别景观入手达到显示终南山全貌的手法,一句诗一幅画,引人入胜,所谓“意余于象”也。
录《终南山》诗于下:
赏析于下:
(“连山到海隅”也有“连山接海隅”之说)
首句“大乙*天都”中,“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天都”指天帝的居所。此句大意为:
巍巍太乙(终南),你的颠峰直插天际,几乎接*天帝居住的地方了。
遥望终南山,顶峰似乎已达天庭,这是夸张的写法。
“太乙*天都”山水画:
第二句“连山到海隅”
终南山连绵不断已达海边。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陝县,远远未到海边(隅)。若从写远景看“西望不到头,东望不到尾。”用“连山到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觉得真实。后世画家画出了这样的山水画面:
首联写远景,王维用远眺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上联写运景,这一联写*景。三句“白云回望合”意思为:
我进山行不数里便入墜云中,我行走时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茫茫一片。
“白云回望合”山水画:
四句“青霭入看无”。青霭,指云气,山上云气呈紫色故称青霭。此句的意思是:
我朝着濛濛的青霭走去,可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見。
“青霭入看无”山水画: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终南山常年笼罩在茫茫白云,青霭中,一切都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有进一步探访的“冲动”。
这一联又返回宏观,写终南山的辽阔,变化万千。第五句“分野中峰变”,的意思是:
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山东西隔开。
“分野中峰变”山水画:
第六句“阴晴众壑殊。”此句的意思是:
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千形万态。
“阴晴众壑殊”山水画:
第三联对终南山高度槪括。诗人立足于“中峰”,极目四望:东西绵延,南北辽阔;阳光之下,或浓或淡,千岩万壑,形态万千,真是尺幅万里。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评价。因为前三联都是写景,尾联突然写人物的活动,所以争论较多。我们只能这样理解:诗人想留宿山中,还想继续探访终南山美景。所以看到山涧中有樵夫砍柴,隔涧寻问寄宿之处,极富诗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山水画:
纵观《终南山》全诗,从远眺“*天都”.“到海隅”始。便入*景,在白云.青霭中探索而行。后转入宏观,写终南山“中峰变”,“万壑殊”。一句诗一幅画,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王维用四十个字的五言律诗,为偌大的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难怪*称《終南山》为山水诗经典之作。
赏诗已毕,余兴未尽。笔者草书《终南山》一幅,水*有限,仅作本文收官插图,以助诗意。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诗文解释】
终南山靠*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回头望去,白云连成一片,走*终南山,山上的青青烟雾反而看不见了。在中峰,可以看到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想要在一户人家投宿,隔着溪水问对面的樵夫。
终南山【词语注释】
太乙:终南山。
海隅:海边。
霭:雾气。
变:变限。
殊:不同。
终南山【诗文赏析】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辽阔、壮丽,虽然篇幅不长,只有四十个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座名山的方方面面。正所谓“以不全求全”,从而“以少总多”、“意余于像”。全诗意境壮阔,写法细腻,形象传神。
整理:zhl201612
终南山诗句王维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五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终南山诗句王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译文
巍巍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是刚走过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境界,凡有游山经验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高和从西到东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天都”“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理解、不同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艺术效果。
《终南山》唐诗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韵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评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帝都,此指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0. 【古诗鉴赏】(7分)
(1)不可以。“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的豪放、洒脱的形象,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2分)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1分)
(2)让诗人“醉”的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1分)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靑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1分) 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2分)
「作品介绍」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原文」
《终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终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南山
太乙*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临*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创作背景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宝三年)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京城而又山林幽静。翠微:青翠的山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只写一次很*常的作客经过,但写出了很淳朴的感情。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斛斯山人想来是一位隐士,同时是李白的好朋友。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古诗写作背景】:
婚假过后,李白走出蜜室,脚步匆匆,重蹈云游求荐之路。
成家的男人就是一风筝,不飘不行,飘远了也不行,必须按时回家,线端的那一头,一般都握得手紧。
这期间的出游,就是以安州为中心,每次回来,还是两手空空,对不住自己的媳妇啊!
安州正是都督府的治所,有权势更高的人物,李白是否舍*求远?
这一段历史有些扑朔迷离,史料不足,大概如下:
都督马正会没有帮上忙,可能是认为李白的性格不宜入仕,也可能是调走了,具体不知。
与都督府的二把手长史,却有故事。
李白离不开酒,往美了说是酒仙,往丑了说就是酒徒。一次李白酒后骑马,在大街上歪歪斜斜,正巧冲撞了长史李京之的车驾。望着李长史满脸的怒气,李白感觉不妙,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赔礼道歉。但仍于事无补,本来就不“规矩”的他,在别人的印象中雪上加霜。
如果不是老丈人家的面子,估计李白得拘几天。
通过这件事,收敛了没?
没有。
李京之调走之后,继任者姓裴。
臭豆腐李白继续我行我素,贬低的人越来越多。这期间,可能又犯事,裴长史想来真的,要治罪。李白不得已,继续《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次上书的内容有些特别,前面一部分是自我介绍,当中部分夸赞裴长史,最后一部分是顺便干谒,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末尾,来了这么几句: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翻译:
赫然:发怒的样子。 秦海:指长安。
“如果真的对我动粗,不提携,我马上恭敬地离开,如黄鹄高飞,西入长安,王侯将相中必有伯乐!”
这次上书,充分展现了李白的机巧与豪放。
你不是要治我罪吗?我就假装不知道,把自己表扬一番,然后夸你,让你不好意思动手,最后再向你干谒,你如果不提携,就会感到有点理亏,这样,我就先占了上风,让你感到我委屈。
更主要的是,好像偷换了概念,裴长史的“作威”和“大怒”,李白故意理解为“不许门下”,“不许”就“不许”呗,有什么了不起,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我去长安发展。
言外之意,你如果现在治我,等俺以后发了,够你喝几壶的。
另一个言外之意,你别治我了,我现在就走,永远地离开这儿,绝不给你再添麻烦,井水不犯河水。
李白的思维的确天马行空。
如果我是裴长史,也不会行动,这样的超才,谁知道他啥时候火?况且他犯的未必是大事儿。
裴的不出手,成全了李白的第1次长安之行。此时,公元730年秋,李白30岁。
李白入长安还有别的原因吗?我觉得有,至少还有3个。
1.成家后事业感加重,有些急。
2.经过外围的干谒准备,可能认为入长安的时机已到。
3.安州的环境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不如早点离开。
京中无人,向谁求荐?
本来打算拜访以提携*为乐的前宰相张说,到了京城才知道张说已逝,遂结识了其子张垍(jì),当时的张垍是玉真公主的侄婿,李白看到了希望,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上呈颂赞。
玉真公主一直是道教的狂热追随者,也许有戏。
再一次失望,没得到玉真公主的及时反馈,但总算给点面子,让李白在她的终南山别馆中等待。
“等到啥时候啊?”,心急加无聊的李白坐不住了,某个黄昏,走下终南山散心,写下这首诗。
【注释】:
①解释题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终南山:山名,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南部,西起眉县,东至蓝田县,绵延800里,主峰在长安南面,士人多隐居于此。
过:路过。 斛斯山人:斛斯是复姓,山人指隐士,就是姓斛斯的隐士。 宿酒:摆上酒,在这里是喝酒的意思。
②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从:伴随。 碧山:青山,指终南山。下:指下山,这里是动词。
我下山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月亮升起来,伴随着人们外出归来。
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前2句,尤其是第1句。记得初读这首诗的时候,这2句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心里一颤。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整理:zln201707
有关描写和赞美终南山的诗句
(第一首)
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
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
——作者:林宽 [唐]
(第二首)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作者:王维
(第三首)
昆仑东入海,名山有终南,
秦岭障南北,太乙生紫烟,
千载形胜地,华夏血脉连。
秦川北望,少陵樊川画阡陌,
柞水南闻,牛背营盘障屏山,
汤峪东蒸,烟霞绮丽,
褒斜西卫,群峪唱晚。
千峰染翠,翠惹微岚,
岚生幽谷,谷响玉川。
人文荟萃,造化齐天,
钟灵毓秀,终南名山。
秦岭中段,名冠“终南”,
地质现象丰富,历史悠久璀璨。
自然保存完整,旅游科考重点。
王顺雄矗东南,为“天下第一孝山”,
“中国第二敦煌”,位蓝天水陆名庵。
西周烽台举火,“骊山晚照”千年,
西安事变兵谏,“天下第一御泉”。
此处玉环长恨,该地玄宗情深。
太*峪瀑布千丈,冰晶顶风光无限,
紫荆花仲春怒放,“第二峰”石冰接天。
峰顶有石河石海冰臼,朱雀现瀑布断崖残峰。
南太白景区,第四季冰川,
冰蚀湖泊成“海”,顶天台名“拔仙”。
望六月太白积雪,看黑河水墨如潭。
断裂峡谷险峻,地貌特征万千。
南五台逶迤庙宇,民俗院秦风浓郁。
沿线景色各异,园区纵横相依……
最是翠华独特,山崩世人称奇。
山崩地貌,世界第三,
体量三亿,总面五里,
碎石无量,巨石九万。
万年地震,情状犹现。
过风洞,炎暑风冷,
钻冰洞,酷日触冰。
天池上,碧波连天,
高峰下,谷*成里。
十八盘,堰塞成坝,
峰顶处,烟岚云霓。
终南山古诗的感悟
赞终南山的古诗
终南山诗句
终南山的诗句
终南山的名句
终南山古诗的思与行
终南山雪的诗句
终南山名句
有关终南山的诗词
古诗终南山的诗意
终南山古诗的主要手法
终南山古诗的名句
描写终南山的古诗
终南山古诗的作者
关于终南山的诗句
归隐终南山诗句
带拼音的古诗终南山
对终南山的赞美古诗
终南山古诗王维写的
终南山下雪的古诗
终南山中的古诗词
描写终南山的诗句
终南山这首古诗的拼音
带拼音的古诗王维的终南山
赞美终南山的古诗词
终南山古诗中的夸张句
孟浩然游终南山的古诗
终南山望余雪的古诗词
终南山古诗带拼音的图片
54个字的古诗词终南山
古诗中的翊
宣传古诗文的益处
带有不放弃意思的古诗
挂于雨春夏秋冬的古诗
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古诗词
苏轼的古诗《蝶恋花》
孩子对老人表示感激的古诗词
关于惜才的古诗
含水和石头的古诗
形容男人成功的古诗词
请你搜集一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雨中自乐的古诗词
形容一生正气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道理
讲古诗背景的动画片
关于*代历史的古诗词
填合适的字词()古诗
嫦娥古诗的*义词
战争是百姓的古诗
关于屈原的古诗200字
苏轼写的描写西湖的古诗
形容播种收获的古诗
古诗表达最荒芜的地方
端午节的古诗百度百科
朗诵古诗文的配乐
有关共享快乐的古诗
初中语文带雁字的古诗文
关于描写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有关紫丁香的古诗
老师给学生赠言的古诗词
描写山中美景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