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停顿划分

关于诗句停顿划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句停顿划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句停顿划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诗句停顿划分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9) 语录(3) 说说(2) 名言(275) 诗词(16) 祝福(2) 心语(266)

  • 木兰诗停顿划分

  • 古诗文
  • 木兰诗停顿划分

      木兰诗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停顿划分,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诗停顿划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⒀,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老师明确: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板书课题。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疏通大意)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e 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阅读全文]...

2022-02-01 22:37:02
  • 木兰诗停顿划分

  • 木兰诗停顿划分

      木兰诗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停顿划分,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木兰诗停顿划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⒀,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老师明确: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板书课题。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疏通大意)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e 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阅读全文]...

2022-02-03 06:45:59
  • 木兰诗的读诵停顿

  • 木兰诗的读诵停顿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木兰诗的读诵停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全文的`朗读节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文言常识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阅读全文]...

2022-06-12 19:59:38
  • 《春夜喜雨》的停顿节奏

  • 阅读
  • 《春夜喜雨》的停顿节奏

      大家知道《春夜喜雨》这首诗吗?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春夜喜雨》的停顿节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春夜喜雨》的停顿节奏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拓展阅读:《春夜喜雨》赏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杜甫《春夜喜雨》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课内诗歌并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字词。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润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第一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后面三句集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体现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诗题为《春夜喜雨》,在诗篇中“春”“夜”“雨”都有了,但“喜”字却没有出现过。请仔细读原诗,揣摩体味,说一说诗人是怎样对春雨抒发了“喜”的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2.唐 杜甫 下雨的季节 夜雨

      3.(1)好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2)等到天亮后,看着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妖美红艳,把整个锦官城变成了花的海洋。

      4.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5.诗中将春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赞扬了春雨“及时”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巧妙地表现出来。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欢喜、喜爱之情,并由此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意思对即可)

    [阅读全文]...

2022-04-22 14:07:03
  • 关于英语句子停顿的技巧

  • 英语,语录,优美
  • 关于英语句子停顿的技巧

      英语是一种西日耳曼语支,最早被中世纪的英国使用,并因其广阔的殖民地而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英语句子停顿的技巧,欢迎阅览。

      篇一:英语口语的意群与停顿

      I. 绕口令练*

      1.A big black bug bit the back of a big black bear. The big black bear bit back the big black bug.

      2. This fish has a thin fin; that fish has a fat fin; this fish is a fish that has a thinner fin than that fish. 思考:不注意节奏和停顿会造成哪些问题?

      A.;

      B.;

      II.如何把握英语朗读的节奏与停顿?

      英语句子也有自己拆分的规则。要把握好节奏和停顿,必须了解英语的意群和停顿。

      A. 意群 (Sense-group)

      一个句子可以是一个语调组,但语调组并不等于一个句子。小于句子的语音单位是意群。意群是句子内部有相对完整意义的一组词。既然有一定的意义, 就必然有表征一定意义的某种语调类型。

      B. 停顿(Pause)

      在一个较长的句子中, 如果按意群来读, 意群之间稍加停顿, 就可以让听者听清我们语流中的意群和句子, 也可以喘一口气, 接着再说, 而且能体现出英语所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但是在一个意群中不可停顿。

      C.停顿的方法

      语言虽然是一个一个音组成的, 但不是一个音一个音或一个词一个词吐出来的, 而是一组一组, 一群一群相互密切联系的意群组合。意群之间可以由好几个单词组成, 也可以只是一个单词组成。意群和意群之间可以有微弱的停顿(但不一定要停顿)。为了在朗读或说话时把意群很好地联系在一起, 就需要恰当的停顿, 拖音或连读来一气呵成。至于意群之间停顿的频率问题, 这就要看讲话或朗读的速度, 讲得慢时停顿就多些, 反之就少些。

      示例:

      里根总统第二任就职演说词:"We must do what we know is right, and do it with all our might." (我们必须做我们知道是正确的事,而且要全力去做。) 决不能读成"We/must/do/what/ we/know/is right,/and do/it with all/our might."

      长句中有短暂的停顿, 藉以调和呼吸, 这是自然的现象, 但停顿的地方必须恰到好处。 通常在: 1.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2.词组或思想单元之间。短语, 从句等思想单元(即意群)成一单位, 但它们之间可以短暂停顿。例如:"We must do/what we know is right,/and do it/with all our might.(斜线为可以稍做停顿之处).

      小窍门: 有人曾对停顿时间的长短提出过一个大致的比例:意群之间如没有标点符号, 停半拍; 有逗号处停一拍; 有分号处停两拍; 有句号处停三拍。 当然不一定这么机械, 但大致上还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时间比例。

      练*:朗读并用斜杠标出句子中的意群

      1.They live in that large house / on the other side / of the bridge. //

      2.In the morning / the boy goes to school early. // Sometimes / he was late, / because his mother was in poor health. //

      3.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 to take part in manual labour / from time to time. //

      4. Do you remember all those years / when scientists argued that smoking would kill us / but the doubters insisted that we didn't know for sure.

      5. However, whether it comes from the common ancestor that the species had 35 million years ago, is, as yet, an unanswered question.

      6. What is harder to establish is whether the productivity revolution that businessmen assume they are presiding over is for real.

      7. She sells sea shells by the sea shore. The shells she sells are surely seashells. So if she sells shells on the seashore, I'm sure she sells seashore shells.

      8.I cannot bear to see a bear bear down upon a hare. When bare of hair he strips the hare, right there I cry, "Forbear!"

      9. There once was a man who had a sister, his name was Mr. Fister. Mr. Fister's sister sold sea shells by the sea shore. Mr. Fister didn't sell sea shells;he sold silk sheets. Mr. Fister told his sister that he sold six silk sheets to six shieks. The sister of Mr. Fister said I sold six shells to six shieks too!

      10. How much wood would a woodchuck chuck if a wood chuck could chuck wood?A woodchuck would chuck all the wood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if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wood. How many cookies could a good cook cook?If a good cook could cook cookies, a good cook could cook as much cookies as a good cook who could cook cookies.

      11. A snow-white swan swam swiftly to catch a slowly-swimming snake in a lake.

      12. Once two hunters went hunting in the forest. One of them suddenly fell down by accident. He showed the whites of his eyes and seemed to have ceased breathing. The other hunter soon took out his mobile phone to call the emergency center for help. The operator said calmly:"First, you should make sure that he is already dead." Then the operator heard a gunshot from the other end of the phone and next he heard the hunter asking:"What should I do next "

      参考答案:

      1.They live in that large house / on the other side / of the bridge. //

      2.In the morning / the boy goes to school early. // Sometimes / he was late, / because his mother was in poor health. //

      3.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 to take part in manual labour / from time to time. //

      4. Do you remember all those years / when scientists argued that smoking would kill us / but the doubters insisted that we didn't know for sure.

      5. However, whether it comes from the common ancestor / that the species had 35 million years ago, / is, / as yet, /an unanswered question.//

      6. What is harder to establish / is whether the productivity revolution/ that businessmen assume they are presiding over/ is for real.//

      7. She sells sea shells / by the sea shore. //The shells she sells / are surely seashells. // So / if she sells shells / on the seashore, I'm sure / she sells seashore shells.

      8.I cannot bear to see a bear / bear down upon a hare. // When bare of hair / he strips the hare, / right there / I cry, / "Forbear!" //

      9. There once was a man / who had a sister; /his name was Mr. Fister. // Mr. Fister's sister sold sea shells / by the sea shore. Mr. Fister / didn't sell sea shells;/he sold silk sheets.// Mr. Fister told his sister / that he sold six silk sheets to six shieks. The sister of Mr. Fister said / I sold six shells to six shieks too! //

      10. How much wood / would a woodchuck chuck / if a woood chuck / could chuck wood?A woodchuck / would chuck all the wood /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 if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wood. // How many cookies / could /a good cook / cook?If a good cook / could cook cookies, a good cook / could cook / as much cookies / as a good cook / who could cook cookies.//

      11. A snow-white swan / swam swiftly / to catch a slowly-swimming snake / in a lake. //

      12. Once / two hunters went hunting / in the forest. One of them / suddenly fell down / by accident. He showed the whites of his eyes / and seemed to have ceased breathing. The other hunter / soon took out his mobile phone / to call the emergency center / for help.// The operator said calmly, /"First, / you should make sure /that he is already dead." // Then / the operator / heard a gunshot / from the other end of the phone / and next he heard the hunter asking, /"What should I do next? "//

      篇二:英语朗读断句

      按意群分,我先帮你明确分开,你一步一步熟悉:

      One of them asked him if he could tell themwhat the weather would be like

      within the next few days.

      These old Indians know more of the secrets of Nature than we do

    [阅读全文]...

2022-05-02 09:48:04
  • 七言诗句节奏划分

  • 祝福
  • 五言律诗的节奏:  朗诵五言诗如果将其划为三个语即“二二一”格式,也是可以的。

    但就词义和诗句意思,内容来说,将其划分为“二三”格式更为合理些。

    如假若将“返影入深林”处理为“返影/入深/林”。

    “粒粒皆辛苦”处理为“粒粒/皆辛/苦”。

    这样一来,容易给人以隔断感,特别是“入深林”“皆辛苦”这类句子,把“深林”、“辛苦”隔断,诗意不清,诗味也嫌不足。

    如果将五言诗划分为两个语节,二三”格式,如“返影/入深林/”;“粒粒/皆辛苦/”那么,在朗诵时有利于对各个诗句的具体而灵活的处理,能够增强诗味,可以更好地体味诗情,展现诗的意境。

      七言律师的朗诵节奏: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猿声/啼不住。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有的是四三式的。

    三四式的很少见。

    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

    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庸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猿声/啼不住。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猿声/啼不住。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古奏划分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诗经》的时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如: 潮*/*/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二、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

    [阅读全文]...

2022-06-02 06:42:06
  • 《三字经》全文的划分

  • 《三字经》全文的划分

      《三字经》的全文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主题。那么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经》,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看似浅显的词句中,都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我们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三字经分段1 谈教育的`意义

      我们把三字经分出第一段,从一开始的“人之初”到“不知义'为止。

      三字经强调人性本善,只要好好教育一定成才。还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孟母等等,这部分三字经是最好背诵的。

      三字经分段2 谈教育的内容以及顺序

      三字经第二部分从“为人子”到“次见闻 ”为止。

      三字经怎么分段—这部分阐述了教育的顺序。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在古人的心目中孝是最重要的。

      三字经分段3 N多常识包罗万象

      三字经第三部分从“知某数”到“人所同 ”为止。

      第三部部分就是一些常识了,现在这些常识可以说很简单,上幼儿园就知道了,而在古时候这些则被编到文献里。相对比较好背,但是要注意次序。

      三字经分段4 谈经史子集的读书顺序

      三字经第四部分从“凡训蒙”到“及老庄 ”为止。

      这部分主要说的是要背诵的典籍,以及背诵顺序。由此也可以看到古时候人的学*思路。当然了我们现代人要用科学的眼光来对待国学,不要一股脑背掉。

      三字经分段5 讲*上下五千年历史

      三字经第五部分从“经子通”到“若亲目 ”为止。

      这部分变动最大。主要是不断往里面加内容了,现在很多人在编写新三字经,从*代起到改革开放都编写进去了。前面相对变动不大,就是*古代历史,如果你历史基础很大,问题不大。

      三字经分段6 谈读书的目的

      三字经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到“宜勉力 ”为止。

      最后一部分就是让人要好好学*,以及读书的目的。三字经毕竟是古时候的思想荟萃了,这也是它的局限性——读书是为了光宗耀祖,读书为了做官,而做官是古时候读书人的首要任务。

    [阅读全文]...

2022-01-02 22:08:08
  • 木兰诗节奏细划分

  • 古诗文
  • 木兰诗节奏细划分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巾帼英雄,《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节奏细划分以及相关知识,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木兰诗节奏细划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简介

      《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词句注释

      ①唧(jī )唧复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唧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②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③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④惟:只。一作“唯”。

      ⑤忆:思念,惦记。

      ⑥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⑦可汗(kè há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⑧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⑨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⑩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ān)马:马匹和乘马用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旦:早晨。辞:离开,辞行。

      溅(jiān)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但闻:只听见。燕山:即阴山。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衞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明堂:皇帝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省)下分设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均指愿得良骑速回故乡。

      郭:外城。扶将:互相搀扶。将,助词。

      姊(zǐ):姐姐。

      理:梳理。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一说,刀光闪动疾速貌。

      阁:古代女子住的小楼。

    [阅读全文]...

2022-02-14 19:09:08
  • 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 诗经,文学
  • 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一起来看看吧。

      风雅颂 一般是按照功能来划分的

      风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

      风又分十五国风 这是按地域分的

      雅分大雅小雅是按音乐布局分的

      颂分三颂:周颂、鲁颂、商颂 分别是周、鲁、商的颂歌 歌颂周鲁商的祖先的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诗经“六义”简介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赋、比,较清楚,兴有疑问,后人分歧很多,没有定论。刘勰“风通而赋同”,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比和兴,历代解释很多,有三种学说: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风雅颂就是一种艺术手法,运用不同形式让人理解的有所不同而已,就是现代的对比,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导致艺术风格的差异,后来逐渐形成各种文学流派。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阅读全文]...

2022-02-18 15:01:22
  • 木兰诗节奏划分

  • 阅读
  • 木兰诗节奏划分

      《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节奏划分,欢迎阅览。

      《木兰诗》节奏划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鉴赏: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陂)有木兰山、木兰草原、木兰湖,木兰天池等木兰八景,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3-05 20:02:53
当前热门
诗句停顿划分 - 句子
诗句停顿划分 - 语录
诗句停顿划分 - 说说
诗句停顿划分 - 名言
诗句停顿划分 - 诗词
诗句停顿划分 - 祝福
诗句停顿划分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