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萧瑀诗句

关于古诗赠萧瑀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赠萧瑀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赠萧瑀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赠萧瑀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61) 语录(43) 说说(150) 名言(2) 诗词(7k+) 祝福(46) 心语(2)

  • 《赠萧瑀·疾风知劲草》唐诗李世民

  • 唐诗
  •   《赠萧瑀·疾风知劲草》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前言】

      《赠萧瑀》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注释】

      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疾风:大而急的风。

      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有胆量的人。

      智者:有见识的人。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阅读全文]...

2022-06-12 15:11:17
  • 描写秋天萧瑟的古诗词诗句

  • 秋天
  • 描写秋天萧瑟的古诗词诗句

    1、万里*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牛希济《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3、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张可久《普天乐·秋怀》

    4、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5、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6、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7、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8、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9、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

    10、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11、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2、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3、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4、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5、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16、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7、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谢灵运《七里濑》

    18、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19、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20、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1、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徐祯卿《在武昌作》

    22、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2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2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25、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26、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27、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28、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9、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30、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31、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32、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王恽《*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33、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34、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35、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6、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37、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38、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39、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0、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2、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3、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44、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45、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46、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47、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4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49、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50、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阅读全文]...

2022-04-23 15:17:29
  • 古诗赠刘景文

  •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下面是古诗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

      如今,荷叶都已经枯败了,再也看不到夏天那样碧绿的,好像举着一把遮雨大伞似的荷叶,亭亭玉立在那里繁茂的样子了。傲霜耐寒的菊花,虽然还有挺拔的菊枝依然生机勃勃,但美丽的花朵早已残败。不过,在这一年中仍然有值得你记住的最美景致,橙黄橘绿满眼收获正是初冬最美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6-04 08:54:46
  • 关于萧萧的诗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鱼玄机《赋得江边柳》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贾岛《易水怀古》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火龙鳞红叶萧萧,金兽眼黄花冉冉。——张可久《南吕·一枝花·湖上归长天》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刘长卿《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陆游《自咏示客》

    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 ——杜甫《雨二首》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吴则礼《水龙吟·秋生泽国》

    渺渺洞庭野,萧萧黄鹤楼。——张俞《楚中作》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杜牧《秋浦途中》

    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 ——李端《江上送客》

    黄山横鹜晓成围,后骑萧萧万弩随。——宋祁《对猎》

    马嘶红叶萧萧晚,日照长江滟滟秋。—— 赵嘏《献淮南李仆射》

    秋雨天街凉,萧萧绿槐树。——梅尧臣《韩子华内翰见过》

    萧萧暗叶鸣秋雨,淅淅窗风战客灯。——张耒《宿咸*驿》

    坏檐破壁秋雨余,蛛网萧萧风满屋。——张耒《游楚州天庆观观高道士琴棋》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刘向《九叹》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江头杨柳树,秋雨更萧萧。—— 全室宗泐《秋江送别》

    萧萧春雨密还疏,景象三时固不如。——李建勋《春雨二首》

    空山多阴春雨足,饥马萧萧空伏枥。——张耒《感春三首·悠悠朝兴暮还息》

    漠漠水烟晚,萧萧枫叶飞。——权德舆《送卢评事婺州省觐》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朱敦儒《念奴娇·放船纵棹》

    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苏轼《竹枝歌》

    七十二湖烟雨岸,蓼花枫叶正萧萧。——释行海《送选上人》

    枫叶萧萧风阵长,东厢曝背资沧凉。——葛立方《卫卿叔自青旸寄诗一卷以饮酒果核殽味烹茶斋·客居贫病医无方》

    萧萧枫叶下,漠漠苇花秋。——段成己《临江仙·自笑荒才非世用》

    枫叶萧萧山月下,戍楼残火几家秋。——王恭《海城秋晚》

    临岐杯酒若为情,枫叶萧萧独雁鸣。——王恭《暮秋送客之塞上》

    秋*濒漾夕空,萧萧枫叶挂疏红。——陈继儒《缺题·其二》

    绽雪芦花纷历历,经霜枫叶莽萧萧。——朱多《雨》

    半窗白月炉烟断,枫叶萧萧乌夜啼。——苏钦《九座山中即事二首·红药青绫心已灰》

    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其二·江都夏》

    秋色萧萧枫叶丹,每听砧杵辄凭阑。——李英《关黄欧三文学枉过持陈二山人所寄赠章率尔酬答因订中秋之约》

    洞庭秋清夜何寂,蓬鬓萧萧枫叶村。——张本《山斋秋夜》

    林香冉冉流清梵,枫叶萧萧下小舟。——尹嘉宾《秋日寄受之太史》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秋雨留人意恋恋,水风泛树声萧萧。——陈与义《欲离均阳而雨不止书八句寄何子应》

    萧萧秋雨山中夜,负他他年对榻期。——李流谦《吊无为照老三首·六尺岩岩铁石姿》

    [阅读全文]...

2021-12-03 01:06:55
  •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

  • 阅读
  •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赠汪伦古诗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的时候,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的时候,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的时候,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白自秋浦往泾县(今属安徽)漫游。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阅读全文]...

2022-07-26 19:33:24
  •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哪首诗(登高古诗赏析和解释)

  • 解释
  • 杜甫,千古诗圣,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他在世时,经历了盛唐转衰的过程,所以他的诗中反映了不少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常怀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之感。因此,他的作品因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被称为诗史。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了四年,但是地方军阀又趁势而起,杜甫离开草堂到达夔门。那时他的人生,已经走入老年,生活依旧贫苦,身体也愈发不好。

    他于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对秋江萧瑟,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因此,《登高》被*赞为: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登高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那么,为什么诗人不用“落叶”,而是要用“落木”呢?

    诗忌俗字,说到“叶”,常使人感觉到绿意和生机,想到枝繁叶茂。而单一的“木”字,则给人一种秋天的萧条感觉。

    王勃曾经写下过一首秋景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虽说也是在讲萧瑟,但黄叶一词好像就不如落木来得深沉。

    相比落叶萧萧,显然落木萧萧更加沉重,这也符合诗人的意境。诗人听猿啼,看飞鸟,仰望落叶之窸窣,俯瞰大江东去。既壮阔又萧瑟,引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整首诗歌的情绪是自然而然,又沉郁悲怆的。所以,也只有落木萧萧,才能更加反应诗歌的情绪。

    用木来化用叶,古已有之。屈原曾在《九歌》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曹丕也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之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将落叶写作落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树木、树叶、树枝,在诗人眼里,都可以用木来代指。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在形象思维中,木和叶的语感相差会大很多。

    很多诗人都用木叶来描述秋景,譬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不但是描写秋风吹树木,也在表示落叶纷飞。

    而“木”这个词语,还会让人联想到颜色,那种深褐色的深重,而“叶”却容易让人联想到青绿般的颜色。很显然,在本诗中,沉郁的色彩更加合适。

    有歌手说,为了押韵,作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还是现代的白话文写作呢,更别提古代对韵脚*仄非常讲究的古诗了。将登高用七律的*仄来考察一下,可以看出这是属于仄起入韵的格式。

    这个格式要求七律的*仄是:

    中仄**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中仄中**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虽然说很多美妙的古诗因为情怀悠长,有时候并不局限于*仄,但是大体的格式还是要遵守的。更何况,诗圣用词向来考究。杜甫这首《登高》,除了首联里的“猿”字稍微出律,其余完全合辙。

    无边落木萧萧下——**仄仄**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仄仄*。怎么样,杜甫不愧是诗圣吧?

    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便利,所以那个时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木材之后,想要将其运输出去就会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因地制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力的运输方式——木排。

    木排,在古代被称为“桴”,是运输木材的一种主要方式。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后,用绳索等工具简单地将其*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放到水中。

    这种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的消耗,因为它通过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着水流而下,到达指定位置后,再由人打捞起来,然后搬运走。

    同时,长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所以,放木排这一古老的行业,就由此诞生了。杜甫登高望江,难免也会看到木排随水而下。所以,这无边落木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头。

    放木排这个行业,算是惊险、高危,且又生死无常了。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直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才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伐木通常情况下是在冬季进行,伐木工将木材砍伐之后,放置在那里,然后等到来年春江水暖了,再将木材编成木排放下去。

    但是,杜甫登高的时间是深秋了,所以理论上他应该看不到大规模的放排的。但是,结束安史之乱的战乱后也说不准。所以,这个解释权当读个新鲜吧。

    想想看诗人登高远望,秋风萧瑟,江水滚滚而下,奔腾不休。江上木排成行,随水而下,逝者如斯夫。*猿声不休,茫茫天际白鸟南飞。

    诗人沉郁悲苦,身体老弱又思念故乡,他早年登楼时还能够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而在夔州的时候,也只能自嘲的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  

    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到暮气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流离了整整八年。余生的时间,他亦在动荡的时节里颠沛飘荡。

    他不但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苦难和国家的忧患,精神和身体也都遭遇了许多折磨。但是他年华逐渐老去,沉郁忧患开始成为他诗作的底色。

    写登高的时候,正是他准备归乡之时。然而动荡的时局让交通闭塞,这趟归家之行路途漫漫,三年后,杜甫病故在耒阳。正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全文]...

2022-06-08 08:49:55
  • 赠从弟古诗原文赏析(赠从弟古诗翻译)

  •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选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背景故事】

    刘桢是一个傲然不屈、秉性刚直的人,曾因不敬*的罪名而被关押过。

    有一次,他路过一座大山,大山上青松挺立。这时候已值寒冬,山谷中吹出的风是多么的萧瑟,可是松树依然傲岸地挺立在高高的山上。他看到,尽管寒风凛洌,越刮越猛,可是松柏却显得更加坚定,即使是冰雪交加,也依然傲 然挺立,绝不动摇。

    这时候,刘桢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是松柏不受这严寒冰雪的袭击吗?不!它并不是不受寒风冰雪的袭击,而是它不惧冰雪,不惧严寒的本性使它能够傲然挺立在冰雪严寒之中。刘桢对自己堂弟怀有殷切希望,希望他能够像松柏一样,能抵御住种种黑暗势力,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低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作者小像】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阅读全文]...

2022-02-26 04:06:17
  • 关于赠别诗词有哪些 诗句古诗大全最新整理

  • 1.《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唐朝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赠汪伦》唐朝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送元二使安西》唐朝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别董大》唐朝

    高适

    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6.《渡荆门送别》唐朝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金陵酒肆留别》唐朝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8.《送别》唐朝

    王维

    送别•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二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9.《留别王维》唐朝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10.《送梓州李使君》唐朝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1.《送李端》唐朝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2.《赠别其一》唐朝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3.《赠别其二》唐朝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4.《度荆门望楚》唐朝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15.《灞陵行送别》唐朝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16.《送陈章甫》唐朝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17.《江亭夜月送别》唐朝

    王勃

    【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阅读全文]...

2022-03-07 15:25:00
古诗赠萧瑀诗句 - 句子
古诗赠萧瑀诗句 - 语录
古诗赠萧瑀诗句 - 说说
古诗赠萧瑀诗句 - 名言
古诗赠萧瑀诗句 - 诗词
古诗赠萧瑀诗句 - 祝福
古诗赠萧瑀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