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关于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5) 语录(1) 说说(13k+) 名言(551) 诗词(109) 祝福(1k+) 心语(131)

  •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哪首诗(登高古诗赏析和解释)

  • 解释
  • 杜甫,千古诗圣,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他在世时,经历了盛唐转衰的过程,所以他的诗中反映了不少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常怀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之感。因此,他的作品因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被称为诗史。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了四年,但是地方军阀又趁势而起,杜甫离开草堂到达夔门。那时他的人生,已经走入老年,生活依旧贫苦,身体也愈发不好。

    他于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对秋江萧瑟,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因此,《登高》被*赞为: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登高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那么,为什么诗人不用“落叶”,而是要用“落木”呢?

    诗忌俗字,说到“叶”,常使人感觉到绿意和生机,想到枝繁叶茂。而单一的“木”字,则给人一种秋天的萧条感觉。

    王勃曾经写下过一首秋景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虽说也是在讲萧瑟,但黄叶一词好像就不如落木来得深沉。

    相比落叶萧萧,显然落木萧萧更加沉重,这也符合诗人的意境。诗人听猿啼,看飞鸟,仰望落叶之窸窣,俯瞰大江东去。既壮阔又萧瑟,引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整首诗歌的情绪是自然而然,又沉郁悲怆的。所以,也只有落木萧萧,才能更加反应诗歌的情绪。

    用木来化用叶,古已有之。屈原曾在《九歌》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曹丕也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之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将落叶写作落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树木、树叶、树枝,在诗人眼里,都可以用木来代指。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在形象思维中,木和叶的语感相差会大很多。

    很多诗人都用木叶来描述秋景,譬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不但是描写秋风吹树木,也在表示落叶纷飞。

    而“木”这个词语,还会让人联想到颜色,那种深褐色的深重,而“叶”却容易让人联想到青绿般的颜色。很显然,在本诗中,沉郁的色彩更加合适。

    有歌手说,为了押韵,作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还是现代的白话文写作呢,更别提古代对韵脚*仄非常讲究的古诗了。将登高用七律的*仄来考察一下,可以看出这是属于仄起入韵的格式。

    这个格式要求七律的*仄是:

    中仄**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中仄中**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虽然说很多美妙的古诗因为情怀悠长,有时候并不局限于*仄,但是大体的格式还是要遵守的。更何况,诗圣用词向来考究。杜甫这首《登高》,除了首联里的“猿”字稍微出律,其余完全合辙。

    无边落木萧萧下——**仄仄**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仄仄*。怎么样,杜甫不愧是诗圣吧?

    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便利,所以那个时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木材之后,想要将其运输出去就会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因地制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力的运输方式——木排。

    木排,在古代被称为“桴”,是运输木材的一种主要方式。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后,用绳索等工具简单地将其*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放到水中。

    这种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的消耗,因为它通过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着水流而下,到达指定位置后,再由人打捞起来,然后搬运走。

    同时,长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所以,放木排这一古老的行业,就由此诞生了。杜甫登高望江,难免也会看到木排随水而下。所以,这无边落木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头。

    放木排这个行业,算是惊险、高危,且又生死无常了。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直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才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伐木通常情况下是在冬季进行,伐木工将木材砍伐之后,放置在那里,然后等到来年春江水暖了,再将木材编成木排放下去。

    但是,杜甫登高的时间是深秋了,所以理论上他应该看不到大规模的放排的。但是,结束安史之乱的战乱后也说不准。所以,这个解释权当读个新鲜吧。

    想想看诗人登高远望,秋风萧瑟,江水滚滚而下,奔腾不休。江上木排成行,随水而下,逝者如斯夫。*猿声不休,茫茫天际白鸟南飞。

    诗人沉郁悲苦,身体老弱又思念故乡,他早年登楼时还能够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而在夔州的时候,也只能自嘲的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  

    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到暮气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流离了整整八年。余生的时间,他亦在动荡的时节里颠沛飘荡。

    他不但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苦难和国家的忧患,精神和身体也都遭遇了许多折磨。但是他年华逐渐老去,沉郁忧患开始成为他诗作的底色。

    写登高的时候,正是他准备归乡之时。然而动荡的时局让交通闭塞,这趟归家之行路途漫漫,三年后,杜甫病故在耒阳。正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全文]...

2022-06-08 08:49:55
  •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 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 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此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阅读全文]...

2022-02-28 10:41:46
  • 《赠萧瑀·疾风知劲草》唐诗李世民

  • 唐诗
  •   《赠萧瑀·疾风知劲草》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前言】

      《赠萧瑀》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注释】

      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疾风:大而急的风。

      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有胆量的人。

      智者:有见识的人。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阅读全文]...

2022-06-12 15:11:17
  • 古诗文《赤壁赋》原文

  • 古诗文,阅读
  • 古诗文《赤壁赋》原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阅读全文]...

2022-04-06 17:17:59
  •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 送别,古诗文
  •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 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此是应考*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阅读全文]...

2022-03-13 09:47:14
  •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

  •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m.ju.51tietu.net)。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阅读全文]...

2021-12-20 22:11:43
  • 下雨的古诗句

  • 下雨,文学
  • 下雨的古诗句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雨的古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4、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寒雨连天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9、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10、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1、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1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1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15、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16、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7、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8、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19、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0、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2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2、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23、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24、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白居易《南湖早春》

      25、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6、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2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29、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0、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31、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3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33、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司马光《客中初夏》

      34、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韦庄《长安清明》

      35、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36、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3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8、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9、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40、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41、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42、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4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蒋捷《虞美人·听雨》

      44、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45、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4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阅读全文]...

2022-02-22 19:08:08
  • 不第后赋菊古诗意思解释(不第后赋菊古诗带拼音翻译)

  • 解释
  •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出生于一个盐贩的家庭。他善亍骑射、粗通文墨,虽多次参加科举,但是每试不第。唐朝末年,蕃镇割据,王仙芝自称天补*均大将军,发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的罪恶,后来黄巢也兴兵响应,史称黄巾起义。

    起义军声势浩大,连续攻克了多处州县。朝廷立即诏令五个节度使进攻起义军。在强敌面前,王仙芝和黄巢采取了避实就虚、流动作战的战术。公元877年,他们攻到蕲州〈今湖北蕲春)城下。

    蕲州刺史裴倔对起义军领袖进行诱降,表示愿意授予王仙芝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王仙芝表示愿意接受“招安”。黄巢知道后,非常气愤。他来到王仙芝的帐中,一把揪住王仙芝,把他的头都打破了,一边打一边骂,王仙芝这才没敢去投降。不久,黄巢和王仙芝分道扬镳。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后来,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

    王仙芝死后,部将尚让等投奔黄巢,义军发展到10万人,两支起义军共同拥戴黄巢为首领,在黄巢统一指挥下继续战斗。为尽快消灭起义军,唐朝统治者把重兵集结在洛阳一线,江南空虚。黄巢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向江南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打下越州、衝州(今浙江衝县〉,经过一年多的征战,一直打到广州。

    在广州休整两个月后,起义军挥师北上。公元880年11月,黄巢起义军攻占了唐朝的东都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归降。12月,黄巢又攻下了瀵关。随后,黄巢亲自率军向长安进攻。百官听说起义军已经开始向长安进发,纷纷各自逃命去了。唐僖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匆匆逃往成都避难。公元881年,起义军没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唐朝的首都。黄巢在长安建立了大齐*,年号金统。

    公元884年,大齐*在唐军的反攻下惨遭失败,黄巢也败死在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战争结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从南到北转战十数年,其活动范围几乎遍及全国,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是黄巢数次赶考不中后的一首言菊诗,是作者借诗言志的真实写照。诗中的菊花气势凌厉,杀气腾腾、惊人心魄,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表现出不可遏止的反叛、愤怒、仇恨、充满了令人生畏的杀机,是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凌驾万物的雄心壮志。应该说这也是黄巢作为农民领袖最终杀向长安的前奏。

    [阅读全文]...

2022-05-04 09:56:33
  • 励志诗词歌赋大全(古代经典励志古诗)

  • 励志,古代,经典
  •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杂诗

    东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赠白马王彪(节选)

    三国·曹植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上堂开示颂

    唐·黄檗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阅读全文]...

2022-05-30 21:05:06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

  • 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周啸天)

    [阅读全文]...

2022-02-03 18:51:48
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 句子
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 语录
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 说说
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 名言
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 诗词
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 祝福
赋萧瑀的下一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