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700字

关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700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700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700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700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教学思路:

      一、图片导入:展示罗布泊昔日的图片与现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罗布泊的变化之大。

      二、解析课题,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找出概括罗布泊今昔景象的语句,概括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展示家乡青土湖的生态现状(幻灯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五、在《家乡》的歌曲声中结束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播放幻灯片)

      师读: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二、解析文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罗布泊的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课文的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大家想想,为什么作者用了“消逝”而没有用“消失”呢?(“消失“只是客观的陈述,而“消逝”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表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接着读课文,整体把握一下课文内容。

      提问:1、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今日罗布泊和昔日罗布泊分别是什么景象的吗?哪个词可以概括它呢?

      生归纳概括;师点拨: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提问:2、昔日的生命绿洲眨眼间变成了今天的死亡之海,是什么原因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哪位同学同学发现了,请举手回答。

      生答后明确: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30多年……浑然一体”),从中获得启发。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当年“塔里木河*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请同学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主要抓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3、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4、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让学生大声朗诵所找的句子以更好的体会其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四、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结合课文,联系现实,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生态恶化的例子。(展示家乡及青土湖生态的图片,引导生结合家乡生态坏境谈)

      五、结束语。(播放韩红的《家乡》)

      同学们,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用来毁灭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这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爱我家园,不要让我们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板书设计:

      (绿洲)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沙漠)神秘

      ↑(改道↑四盲)↑

      过去(同样命运)如今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阅读全文]...

2022-10-26 00:00:00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读后感3篇

  • 读后感
  •   随记绿洲,仙湖,这就组成了过去的罗布泊;沙漠,神秘,这乃现在的罗布泊。

      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险湖,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是人类啊!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员,你会怎样?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美姿,干净将会消逝,而会成了肮脏丑陋的巫婆样。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生物死在我乌黑的长头发上,多么残忍啊!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淙淙流水,叮叮当当的悦耳声将会消灭,成了干巴巴的老太婆,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皱纹爬上我的脸。

      这是为什么呀?还不是人类盲目地用水、引水、抽水而造就的丰功伟绩!多么伟大啊!假如我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条小溪,我会努力地制造线索,让未来人和未来物知道我们都是怎样消逝的,让它们为我们报仇。但如果人类听我们的劝告,那将会两全其美:“人类啊,带上你们的盲镜吧!看清楚你们是在做什么啊!你们在破坏生态*衡,在污染环境,在毁灭你们自己的家园啊!快住手吧!”多么真诚啊!……

      是啊,让我们共同携手来保卫大自然,保卫我们的家园吧!

      以前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罗布泊的水面像镜子一样,野鸭在水里嬉戏,小鸟欢愉的歌唱……可是现在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罗布泊以前是那么的漂亮!

      问题出现在*30年来,由于塔里木河*人口急剧增加,各种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使塔里木河从 1321公里 干枯到不足 1000公里 。致使断了水的罗布泊变成了一个死湖、干胡。

      以前胡杨林是牧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还有多种沙生植物,

      现在胡杨林一片一片的倒下,可怜的它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倒下,那奇形怪状的枯枝表明了它的'痛苦和最后一刻的挣扎。

      悲剧并没有停止,现在还有很多的湖泊再慢慢的消失。

      停手吧,人们!为了我们的家园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制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3篇

  • 读后感
  •   随记绿洲,仙湖,这就组成了过去的罗布泊;沙漠,神秘,这乃现在的罗布泊。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险湖,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是人类啊!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员,你会怎样?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美姿,干净将会消逝,而会成了肮脏丑陋的巫婆样。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生物死在我乌黑的长头发上,多么残忍啊!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淙淙流水,叮叮当当的悦耳声将会消灭,成了干巴巴的老太婆,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皱纹爬上我的脸。

      这是为什么呀?还不是人类盲目地用水、引水、抽水而造就的丰功伟绩`么伟大啊!假如我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条小溪,我会努力地制造线索,让未来人和未来物知道我们都是怎样消逝的,让它们为我们报仇。但如果人类听我们的劝告,那将会两全其美:“人类啊,带上你们的盲镜吧!看清楚你们是在做什么啊!你们在破坏生态*衡,在污染环境,在毁灭你们自己的家园啊!快住手吧!”多么真诚啊!……是啊,让我们共同携手来保卫大自然,保卫我们的家园吧!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它曾经是*塔里木河下流的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那里像座仙湖,水面像作镜子一样,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是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但是由于人们忙目地建立抽水站,严重威胁了罗布泊的水资源,终于将塔里木河的水抽干了。于是罗布泊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大片死亡。这个生命的绿洲丧失了生命,变成为一个沙化,干涸的死湖。

      联想我们的现在,我们何尝又不是在让我们可爱的世界像那样的消逝呢?

      马路上,一辆辆的汽车何尝不是悠闲自得的排放一些黑黑的尾气呢?一些工厂的烟筒又何尝不是安然自乐的向天空撒下黑布呢?天上的黑布和地上的黑尾气把大地笼罩在黑笼之中,于是人类将面临着臭氧层的被破坏,空气质量的污染。但当人们只知道抱怨这些灾难时是否想过正是因为他们为了省几元钱的无尾气的汽油而引发了这些,是否想过他们为了方便把罪恶的烟筒伸向了天空。人类是自私的,只知道抱怨而不知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在河边,原本清澈的河水,如今浊乱不堪;原本水中有自由自在的小鱼,如今偶尔能看见一些水蚤;原本河边有绿绿的草丛,如今河边尽是垃圾。这些难道是外星人制造的吗?不是,当然不是,是人类。

      可就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那罪恶的废水排放到清澈的河水中,顿时清凉甘甜的河水被黑水所污染,这些废水就像一个巨大的恶魔它吞噬掉了水底精巧的石头,它吞噬掉了河水的美丽,它还吞噬掉了河边青翠的小草,但与此同时它还吞噬掉了我们人类自己。

      面对这些,我们就像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个白色的塑料袋,用完了就随手一扔,当我们看到塑料袋在天空中无忧无虑自由翱翔时,我们是否会拍手大笑看那个塑料袋飞得多高啊!一节废电池,随手一扔,当我们看到废电池静静的躺在草地上时,是否会想起它会引起环境污染,是否会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中?

      以前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罗布泊的水面像镜子一样,野鸭在水里嬉戏,小鸟欢愉的歌唱……可是现在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罗布泊以前是那么的漂亮!

      问题出现在*30年来,由于塔里木河*人口急剧增加,各种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使塔里木河从 1321公里 干枯到不足 1000公里 。致使断了水的罗布泊变成了一个死湖、干胡。

      以前胡杨林是牧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还有多种沙生植物,

      现在胡杨林一片一片的倒下,可怜的它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倒下,那奇形怪状的枯枝表明了它的痛苦和最后一刻的挣扎。

      悲剧并没有停止,现在还有很多的湖泊再慢慢的消失。

      停手吧,人们!为了我们的家园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制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教案背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戈壁滩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sang田吞shi和xu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萧瑟: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沧海桑田:

      4、请用本课所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五个词)

      二、研读课文题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

      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学案中的二个问题:(课件显示)

      (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明确:过去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绿洲。课文的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是荒凉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尽”的“尽”是脱光了,说“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严重破坏了,大地感到痛苦。

      教师指定学生深情的朗读这些文段。

      2、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0篇

  • 教学反思
  •   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计算,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了。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敏锐地抓住文中记录的事实,并保持对事实的新鲜感。

      对课文的最后一节,对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评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有意做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处理。这是因为:

      一、学生理解这句话不存在很大障碍;

      二、罗布泊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人的活动当然加速了它的干涸,但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人;

      三、罗布泊干涸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此来责难我们的先辈不仅过于苛求,也于事无补。

      在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我又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首先,在字词基础方面做得很不好,几乎被预*带过了,没有加以详细讲解,所以板上学生的字词积累方面有点差。其次,由于学生积淀不足,且老师没有充分考虑班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设计得有点深了,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知识内涵。但是,在拓展方面还是联系了许多世纪的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生存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因此对人类自身产生的危害。学生发言后,老师的点评不足。在课后拓展学*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整理出一篇可以做示范的*,因此,学生的这次作业情感方面是足了,但是表达方面还是有很大缺陷的。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计算,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了。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敏锐地抓住文中记录的事实,并保持对事实的新鲜感。

      对课文的最后一节,对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评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有意做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处理。这是因为:

      一、学生理解这句话不存在很大障碍;

      二、罗布泊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人的活动当然加速了它的干涸,但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人;

      三、罗布泊干涸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此来责难我们的先辈不仅过于苛求,也于事无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过两遍,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做一个优美的课件: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

      1、对比手法;

      2、拟人手法;

      3、排比手法;

      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新的语文教材,加强了给学生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选入。这一鲜明的变化,其实也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阅读目标上,应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强化感受性,强化体验性。

      初读这篇课文,我的心就被震撼了,由美丽的仙湖到苍凉的沙漠,那该是一场怎样令人惋惜和痛苦的巨变啊!我多想看看过去的仙湖!我又多想再看看如今的沙漠。我想,假如我到了那里,一定是泪流满面。我更想痛斥造成这场悲剧的人类啊!我想,我一定要让学生在触目惊心之中受到震撼,去热爱自己的家园。

      基于新课标理念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对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我的教学总体设想是:带学生进行一次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该单元也是一个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单元,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那么,让学生在文本中体悟情感,认识当今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就是这一课的重点。

      然而,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情境,利用画面、背景音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解决教学的难点。课前播放《月牙泉》歌曲,创设忧郁的情境。再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情上得到初步触动,再由图片进入文本,通过抒情语句的朗读感染,真正感受罗布泊如今的蛮荒与凄凉。注重多形式朗读,读中悟情,并在朗读中体会对比、排比、拟人等手法的效果,从而弄清罗布泊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环保观念。

      通过本课教学,我的收获与反思如下:

      1、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先由歌曲入境,再由课题入情。看图片,粗略感知变化;读文字,细细体验变化。心灵受到震撼,自然地分析变化原因,激起对人类行为的谴责与痛恨。最后由课文联系生活,交流生活中的环境破坏实例,多形式自由表达对人类的呼吁与劝戒。直观的图片欣赏与感性的文本朗读相结合,多形式的朗读展示与开放的评价指导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生动。

      2、营造氛围,提供情境,注重情感体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本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月牙泉》忧郁的歌词与旋律,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情感氛围。当他们从课题中体验到惋惜之情后,再观看罗布泊往日与今朝的对比图片,心灵从一个高峰跌落到低谷,他们那种凝重的表情,小声的惊讶,表明他们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再从直观的图片进入到生动的文本,有了前面良好的情感铺垫,学生一下子就动情了。在解说罗布泊旧貌时,满含赞美和喜悦;而读到今日惨状,字字哀婉,声声叹惜,句句沉重,已无需我用过多的语言来指导,也不需再用丰富的语言来“煽情”,作者的生动形象的文字已激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已身临其境,如入其地,如观其境,在触目惊心的旅程中引发了对人类盲目行为的谴责与痛恨。他们对于“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又”字的重读,对于“救救月牙泉、救救青海湖”的急切的呼吁,感染了每个人的心灵,课堂也进入了高潮。所以,在联系生活谈环境污染实例后,他们对于人类的呼吁和诉说就显得那么直露,那么愤慨,那么深情。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我想,也正因为本课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学*情境,学生的情感体验才那么充沛,那么投入。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我想,有情感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称得上语文课的。

      3、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当然,本课也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本课把“悟情”作为重点,对于文章的比喻、拟人、对比、列数字等手法运用强调较少,只是略作点缀,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又似乎淡了一些。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学生的互动活动较少,尤其是没能较好地体现合作学*方式。和学生一起历经这一趟心灵之旅,爱护家园的意识更加浓烈,追求教学艺术的信心也更充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过,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排比手法;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之后,教师应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再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使师生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我在课堂上还留下了太多的遗憾。由于自身的原因,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学生太多,不能给学生精确的引导,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首先,在课前充分准备,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出恰当的点拨和评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死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单元,下面我将选取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谈谈自己个人的些许体会。

      都说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真正要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谈何容易。特别时在面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类篇幅较长的科技性散文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将一篇原本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切片”,用一些程式化的冷漠的分析取代其实充满情味的语言感受,使得语文课沦为不伦不类的环境保护课,甚至是思想品德课,不仅没有起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连工具性教育都达不到。在《敬畏自然》一课中这个问题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出来,整堂课显得气氛沉闷,学生的学*兴趣低迷。因此,我在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案时,特别注意了对学生个体体验的鼓励和引导,尽量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灌输给学生科学的素养之外不忘学生语言、人文素养的培养。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开好头,我费了许多的心思。

      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贴了四幅关于罗布泊的彩图,同时故意没加任何诠释性的文字以引起学生的想象。

      接着开始上课了,我在前幅图下面一一做了注解,分别是“罗布泊优美的春天”、“罗布泊旺盛的夏天”和“罗布泊成熟的秋天”,留下第四幅图让学生命名,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自然而然地用了“罗布泊寒冷的冬天”这个名称。于是我就让学生各自从图画中找命名的理由,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就连*时上课一声不响的几个人也在交头接耳地小声讨论着。学生们纷纷争着举手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意见赢得了最多的赞同:因为画面中虽然阳光灿烂,却是一片的了无生气,甚至都感觉不到一丝声音的迹象,让人*生一股寒意,正如同冬天里的万物萧条,一片死寂。

      第一步既定目标已然达到,我又顺势推出了第二步骤,告诉学生其实前面三幅都是假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只有第是幅才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罗布泊!听了我的话后,所有学生都刹那间从刚才的喧嚷中沉寂了下来,马上有些反应快的人会意地笑了,有些人则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显得疑惑不解。最后我用一句简短的语言加以点评:“罗布泊就像是一位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人,经历了生命的萌芽、旺盛和成熟期后,现在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晚年,所有的生机都已经消逝了”,并由此正式引导出课文“消逝的仙湖”,完成了第一个导入的环节。

    [阅读全文]...

2022-02-20 19:00:50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0篇

  • 教学反思
  •   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通过计算,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了。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敏锐地抓住文中记录的事实,并保持对事实的新鲜感。

      对课文的最后一节,对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评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我有意做了淡化,甚至是忽略的处理。这是因为:

      一、学生理解这句话不存在很大障碍;

      二、罗布泊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人的活动当然加速了它的干涸,但是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人;

      三、罗布泊干涸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以此来责难我们的先辈不仅过于苛求,也于事无补。

      在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我又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首先,在字词基础方面做得很不好,几乎被预*带过了,没有加以详细讲解,所以板上学生的字词积累方面有点差。其次,由于学生积淀不足,且老师没有充分考虑班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设计得有点深了,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知识内涵。但是,在拓展方面还是联系了许多世纪的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生存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因此对人类自身产生的危害。学生发言后,老师的点评不足。在课后拓展学*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整理出一篇可以做示范的*,因此,学生的这次作业情感方面是足了,但是表达方面还是有很大缺陷的。

      在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我又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首先,在字词基础方面做得很不好,几乎被预*带过了,没有加以详细讲解,所以板上学生的字词积累方面有点差。其次,由于学生积淀不足,且老师没有充分考虑班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设计得有点深了,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知识内涵。但是,在拓展方面还是联系了许多世纪的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生存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因此对人类自身产生的危害。学生发言后,老师的点评不足。在课后拓展学*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整理出一篇可以做示范的*,因此,学生的这次作业情感方面是足了,但是表达方面还是有很大缺陷的。

      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基本完成,但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未落实,这是不应该疏忽掉的一个环节。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对罗布泊今昔对比的探究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有关段落,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进行讨论明确。教师适当引导,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这一遗憾只能留待第二课时解决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过两遍,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做一个优美的课件: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

      1、对比手法;

      2、拟人手法;

      3、排比手法;

      4、直接抒情。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从研究性学*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因此,研究性学*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内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特别是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惯。在*时的教学中,我就主张四个“不”,学生能阐述的教师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理解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在教学设计中我竭力体现这个理念,更多地关注学*态度,重视学*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能力与应用。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这一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过去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寻找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其中穿插讲一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课后上下来,感觉我的这堂课只停留于文章的表面,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让学生寻找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而这些都是学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对于文章的精华部分——语言的把握,却基本没有提及;对于作者的忧患意识,学生只会说“要保护环境”这样的套话,却不能深入去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

      所以,在听了沈老师的建议以后,我又花了一节课再上这节课,让学生重点去体味作者的忧患意识。第二课时就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品读上,让学生通过读和品去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学生也受到了震撼,这比一些口号性的话语效果要好得多。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假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图片和未来的图片,让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阅读全文]...

2022-07-19 15:28:16
  • 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3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笔记本上。

      四、学*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3篇

  • 阅读答案
  •   课内阅读,回答17—21题(12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

      ①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②《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另据史*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万*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④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⑤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⑥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⑦问题出在*30多年。塔里木河*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⑧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 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⑨罗布泊消失了。

      16、读完选文,你认为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 2 分)

      17、文章大量引用《汉书.西域传》和《亚洲腹地探险8年》中对罗布泊的描绘的

      语句,有何目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 分)

      18、文段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 分)

      19、第⑧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20、*来,全球频繁出现异常气候,结合所选文段,谈谈你的感想? ( 3 分)

      答案:

      16、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17、①引用使文章真实可信②描绘的语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③形象地再现了罗布泊过去的美丽与下文今日罗布泊的荒凉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18、例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作用: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的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19、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

      20、异常气候的出现,与人类的不注重环保有很大关系,结合本文给我们的教训,我们以后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l2至l4段,回答问题。

      1.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

      (2)“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

      (3)……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 )

      2.指出下面各句的'说明方法。

      (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 )

      (2)“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于了。( )

      (3)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 )

      3.第二段开头用了四个“盲目”,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设问(2)比喻(3)拟人

    [阅读全文]...

2022-04-02 00:00:00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0篇

  •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780万亩现在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66%现在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方米现在5397*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阅读全文]...

2021-12-17 09:45:13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10篇

  • 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明白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和在网络中查找、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分别运用情景导入法,想像联想法,分组讨论竞赛法,对比感受法,朗读法,换位思考法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喜欢欣赏风景图片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放映两组风景图片,大家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讨论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图片放映完后)大家知道吗?其实,这两级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只不过一个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一个是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将会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原因。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

      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1、检查预*效果:请一位同学介绍昨天在网络中查找到的关于报告文学的知识。(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和文学性。)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两次重温课文的内容。

      3、在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全班同学分男、女两大组,在文中寻找描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情景的语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看谁找得最准,读得最好!

      5、自由讨论后回答: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又是什么使罗布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6、请同学们当一回*战士,每四人为一小组,在文中寻找毁灭罗布泊的罪魁祸首,并用课文中的材料来概括说明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7、请同学们当一回律师,全班同学分两大组,分别从课文中和网络中寻找证据来给人类定罪。可以用课文中的.材料概括介绍,也可以用网络中查找到的相关图片来展示说明,力求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来控诉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罪恶行为。

      8、请同学们当一回法官,说说这时候最希望人类有怎样的反应?提醒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三环节:课内拓展

      1、那么,人类是否觉醒了呢?请大家一起去思考,去寻找,看看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步伐是否停止?可以在课文中寻找,也可以在网络中查找。当有同学从文中找出青海湖和月牙泉这两个例子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同学们继续在忧伤的旋律中在网络中寻找地球上还有哪些江、河、湖、海,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正在萎缩或消失?大家可以自由地讨论发言。(明确:有居延海,艾丁湖,艾比湖,乌伦古湖等。)

      2、课堂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和网上相关资源的浏览,请同学们联系自己身边的环保现象,提一些看法和建议,或是拟定一些环保标语。写完后,大家自由地讨论与交流。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

      作业:请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以地球的口吻写一篇题为《人类,我想对你说》的作文,并发往网上的相关论坛,然后再把作文发送到老师的邮箱,并把自己的作文在网上的发表情况也告诉老师。同学们互相之间也可以交流讨论自己的作文和看法,还可以向老师推荐优秀作文,然后大家一起评选出优秀作文发表在学校的优秀作文空间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文献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二、资料展播

    [阅读全文]...

2022-01-07 16: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