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窗而坐的古诗

关于临窗而坐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临窗而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临窗而坐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临窗而坐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 语录(2k+) 说说(7) 名言(478) 诗词(48) 祝福(1k+) 心语(64)

  • 古诗独坐敬亭山

  • 小学
  • 古诗独坐敬亭山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独坐敬亭山,欢迎阅读与收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阅读全文]...

2022-06-21 21:03:30
  • 独坐敬亭山古诗

  • 写作
  • 独坐敬亭山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独坐敬亭山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独坐敬亭山

      唐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

      敬亭山在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古代叫做宣州。这首五言绝句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在宣州秋游时所写。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过着长期飘泊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孤傲倔强的性格依旧。此诗正是作者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面上是写所见之景,其实是把作者的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不愿和诗人在一起,只留下他自己。

      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句的“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看作一个人。尽管鸟和云都飞去了,诗人却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从诗句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的感情。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孤独与寂寞,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描绘的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们最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性格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结交朋友,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人常把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或者“大李杜”。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扩展资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达了作者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阅读全文]...

2022-05-16 23:26:02
  • 独坐窗前的诗句

  • 经典
  • 独坐小楼听夜雨孤立窗前闻花香身单独影墙上容举杯邀月成三人

    出自哪一首唐诗

    独坐窗前听风雨, 雨打芭蕉声声泣, 遥请惊鸿问故人. 他乡独闯可安否的意思《长相思》的作者,于绵绵雨夜中,独坐窗前,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想念着远方的故人。

    ●如梦令 向滈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栖惶的我。

    独坐窗前听风雨, 雨打芭蕉声声泣, 遥请惊鸿问故人. 他乡独闯可安否的意思《长相思》的作者,于绵绵雨夜中,独坐窗前,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想念着远方的故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

    如为了答题那么请略过我:首联颔指明诗人孤独无友秋风】和【孤灯】都是常见的意象,有萧瑟之感。

    颈联尾联,说诗人知心话虽多,却无人可诉,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清楚明了的。

    独坐窗前伴孤灯,自斟自饮听秋风。

    一壶几多知心话,人少何以诉心声。

    过得此夜余增岁,生辰独身无离分。

    日出东方不入睡,惨淡以待温情深。

    思,长相思 ,长相思;无雨密如织,犹记当初别离时泪满衣襟绢帕湿,人生聚散如浮萍,音讯飘渺两无情。

    独坐窗前听风雨,雨打芭蕉声声泣,遥请惊鸿问故人。

    他乡独闯可安否,莫忘远方思友人。

    七律·无题(雨打芭蕉叶带愁)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

    馨兰意望香嗟短,迷雾遥看梦也留。

    行远孤帆飘万里,身临乱世怅千秋。

    曾经护花惜春季,一片痴情付水流。

    [阅读全文]...

2022-06-18 01:59:39
  • 古诗独坐敬亭山的诗句

  • 经典
  • 独坐敬亭山 古诗

    1、译文  鸟儿们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意留下,慢慢向远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2、原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注释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4、《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终南山》唐·王维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8、《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阅读全文]...

2021-12-11 15:48:07
  • 立夏来临古诗

  • 立夏
  • 立夏来临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立夏来临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立夏》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赵友直《立夏》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宋·苏舜钦《夏意》

    [阅读全文]...

2022-01-17 00:34:57
  • 《临江仙》古诗

  • 《临江仙》古诗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 ,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 ,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 ”,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 ,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 ,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千里潇湘挼蓝浦口,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秦观词作鉴赏

      此词当为作者于元符元年(1098)由郴州贬徙横州途中所作。词中描写了泊舟之地潇湘浦的夜色,以及作者独倚船桅的凄清心绪。起两句总叙:千里潇湘江上,浦口水色似揉蓝。桡,船桨。兰桡代指木兰舟,这是对舟船的美称。《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有寄》有骚人遥驻木兰舟之句。这首词中的兰桡即指骚人屈原所乘的舟船

      。这一带正是当年诗人的兰舟曾经经过的地方。首句写眼前景,却从千里潇湘的广阔范围带起。次句由眼前景引出昔日楚国旧事,显现出朦胧的历史图景,暗示自己如今正步当年诗人的足迹,千里潇湘之上走着迁谪的行程。

      接下来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三句续写泊舟潇湘浦所见:夜深了,月轮高挂中天,风已经停息下来,清莹的露水开始凝结。眼前的潇湘浦口,微波不兴,澄碧的水面荡漾着一股寒气,满天星斗正静静地浸水中。这境界,于高洁清莹中透出寂寥幽冷,显示出词人贬谪南州途中的心境。

      风定露清,波*水静,一切都似乎处于凝固不动之中,但词人的思绪并不*静。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说这清寂的深夜,词人泊舟浦口,独倚高樯,内心正流动着无穷的忧思,隐约中,似乎听到远处传来清泠的瑟声。

      此处用舜妃娥皇、女英之典。遥闻妃瑟泠泠是特定的地点和清泠的现境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并由此产生一种若有所闻、似幻似真的错觉,这潇湘深夜的泠泠瑟声都曲折地透露了词人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声。新声含尽古今情写作者对江上瑟声的感受,说词人与湘灵一样,有着无穷的幽怨。瑟中所奏的新声,包含了古人和今人的共同感情。古,指湘灵;今,指词人自己。

      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如同己出,活化出作者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1.《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5分)

      答: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答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①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分)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2分)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3分)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分)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1分)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出淡淡怅惘。(1分)

    [阅读全文]...

2022-03-11 13:35:00
  • 《窗中列远岫》古诗原文及赏析

  • 《窗中列远岫》古诗原文及赏析

      《窗中列远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两句总写从谢朓楼的窗户中所看到的自然美景。中间六句详细描写了远山的美丽景色。最后四句写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感受,还写了登谢朓北楼的感受。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窗中列远岫》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窗中列远岫》(唐·白居易)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

      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峰。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前言】

      《窗中列远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从窗中揽景,移远就*,由*知远,内外通流,它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手法,使深秋时节景致依次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

      ①岫:山。《尔雅》:“山有穴曰岫。”

      ②天静:澄静、宁静的天空。古有“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四库全书》本《江南通志》卷四十八)

      ③遥怜:遥,远远,远望。怜,爱,惜。《史记·陈涉世家》:“楚人怜之。”

      ④当:作动词用,面对着。

      ⑤列檐:列,排成一行。如,排列。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如,廊檐。列檐,排列的廊檐。

      ⑥碧爱:碧,青绿色。如:碧绿。金碧辉煌。碧爱,碧绿可爱。

      ⑦宣城郡斋:指谢朓北楼。

      【赏析】

      公元799年(唐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在哥哥白幼文和任宣州溧水县令的叔叔白季康的介绍下,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举行的乡贡考试,应试中正是这首五言排律《窗中列远岫诗》和另一首《宣州试射中正鹄赋》,以横溢的才华赢得了崔衍的赏识,白居易和另一个秀才侯权一起,被推举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在《送侯权秀才序》中云:“贞元十五年秋,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窗中引远岫”,开头两句,总写从谢朓楼的窗户中所看到的自然美景,并就便点出了季节、地点与方位。登上雄踞陵阳山巅的谢朓北楼,凭栏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是说在一个澄静、宁静的秋天,满山翠绿,开窗见景,一览无余。

      紧接着诗人用三副联写了三幅图景。第一幅图景写了山林、竹海。“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遥怜,远望,爱怜。窈窕,山峰幽深。这是说,远远看那山峰,深遂幽静,但山峰虽高,它阻挡不了翠竹的朦胧。朦胧·,这里是指一种朦朦胧胧美的境界。第二幅图景写了树丛、峰峦。“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峰”,树丛万点,峰峦叠障,这些在窗户里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第三幅图景写列檐、缘隙。“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这是说,排列的廊檐聚攒着秀气,边缘的裂缝刮着清风,诗人从远眺写到*观。这些诗句,用词生动,对偶工整,很像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淡而又富有思致。

      诗的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感受。一是写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感受。“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碧爱,碧绿可爱。明宜,光明适合、适当。说新晴后的碧绿天空是最令人喜爱,反照中的`光明是最明亮的。二写登谢朓北楼的感受。“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宣城郡斋,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在于陵阳山顶建造的一座高斋”。唐初,人们为怀念他,在“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取名“谢朓北楼”,后来许多名人雅士登楼凭吊,赋诗抒怀。谢脁也曾有诗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此处白居易不仅是在写景,意诗古境,历历在目,而且是在说事。作者最后说,现在与谢朓那个时候一样宣城的人文多么昌盛。白居易表面借以表达对谢脁重文的怀念,而实际上在歌颂当时的当权者,故赢得崔衍的肯定、赞许与推荐。

      *诗人非常喜欢从窗中揽景。如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苏轼的《南堂五首》:“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等,这种实际上表现了人们的一种空间意识。在这里白居易诗人运用排律的特点,勾画出一幅幅秋天的图景,适时尽传达出自己对古人的爱慕及今人的赞扬,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

    [阅读全文]...

2022-03-05 22:48:59
  • 诗名含有窗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窗字的诗词

  • 琐窗寒 其一 花户油窗

    张慎仪〔清代〕

    茜镛纱轻,碧棂纸脆,不宜冬晚。为翻新样,添换琉璃片片。

    任信风、吹过重翻,总疑遮煮一层绢。只书墙暖日,玲珑透影,砚冰能泮。

    烂漫。供清玩。似云母画屏,花浓目眩。燕寝凝香,最便消寒琼宴。

    纵周遭、掩映如云,仍朗朗隔窗易辨。到春时、窗外桃开,好觑春人面。

    庵东窗雨霁月出梅花影见窗上

    张耒〔宋代〕

    山头冷月出,射我幽窗明。屋东有新梅,寒影交疏棂。暗香不可挹,彷佛认繁英。耿耿终无言,依依如有情。怳疑姑射真,仙驭下我庭。姮娥晓西去,满树晨霜清。

    琐窗寒 风窗

    周之琦〔清代〕

    翠箔收寒,琼钩捲月,一番风紧。疏棂半掩,隔断满阶秋影。

    蘸银笺、油花暗滋,午妆粉指新留印。怕重来燕子,小门深闭,旧巢难认。

    方镜。颇黎衬。更玉坠低悬,兽钚相并。朱绳细绾,比似井栏斜引。

    玳梁深、轻笼篆烟,绣帏窥处还易暝。未愁他、画烛屏前,下帘红袖冷。

    琐窗寒 潇湘绿绮窗

    姚燮〔清代〕

    画箔三楹,冰纱六槅,那边窗户。诗残梦瘦,定有凉云遮絮。

    况濛濛、绿阴未消,悄来一鴂烟心语。可砌篁添种,相邀佳士,**听雨。

    休误。斜阳度。认凝上遥漪,锦篝润许。蜻蛉串羽。几被帘丝碍去。

    漫横琴、迢忆汉妃,凌波翠袜无恙否。剩幽香、入幅梅枝,夕月含微素。

    琐窗寒(旅窗孤寂,雨意垂垂,买舟西渡未能也。赋此为钱塘故人韩竹闲问)

    张炎〔宋代〕

    乱雨敲春,深烟带晚,水窗慵凭。空帘谩卷,数日更无花影。怕依然、旧时燕归,定应未识江南冷。最怜他、树底蔫红,不语背人吹尽。清润。通幽径。待移灯翦韭,试香温鼎。分明醉里,过了几番风信。想竹间、高阁半开,小车未来犹自等。傍新晴、隔柳呼船,待教潮信稳。

    声声慢(题吴梦窗遗笔·别本作题梦窗自度曲霜花腴卷后)

    张炎〔宋代〕

    烟堤小舫,雨屋深灯,春衫惯染京尘。舞柳歌桃,心事暗恼东邻。浑疑夜窗梦蝶,到如今、犹宿花阴。待唤起,甚江蓠摇落,化作秋声。回首曲终人远,黯消魂、忍看朵朵芳云。润墨空题,惆怅醉魄难醒。独怜水楼赋笔,有斜阳、还怕登临。愁未了,听残莺、啼过柳阴。

    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隔窗小饮各题四韵

    白居易〔唐代〕

    结托白须伴,因依青竹丛。题诗新壁上,过酒小窗中。

    深院晚无日,虚檐凉有风。金貂醉看好,回首紫垣东。

    子玉种牵牛花于余窗前虽为梧桐蔽日影著花不多而绿阴满窗亦可爱也

    陈曾寿〔清代〕

    凉归高树罢蝉吟,小院蜗居亦静深。积雨扫除三伏事,牵牛成就一窗阴。

    功成欲退疏纨扇,别久相亲展薄衾。节*重阳气清肃,好山何处可登临。

    姚絅庵示读*报及和叶竹窗二首次韵奉答并寄竹窗 其一

    顾清〔明代〕

    十载京尘扑面红,角巾常恐后诸公。陶潜此日方知是,徐邈当年也号通。

    *海溪塘鱼并美,中天楼阁栋俱隆。相期甚愧先生厚,无复郊亭七日龙。

    姚絅庵示读*报及和叶竹窗二首次韵奉答并寄竹窗 其二

    顾清〔明代〕

    隋珠赵璧鲁堂玙,本自遐生又僻居。搜剔果能无逸坠,明扬应不载诗书。

    梅边彩笔流清咏,竹里幽窗想旧庐。襕褐并游今几在,白头相望渺愁予。

    [阅读全文]...

2022-04-17 12:08:20
  • 临江仙·都城元夕古诗鉴赏

  •   临江仙·都城元夕

      作者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赏析】

      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假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上片虚写,下片实写;一虚一实,虚为宾,实为主。

      首句“闻道长安灯夜好”,“长安”点“都城”,即汴京。“灯夜好”点“元夕”。词题即在首句点出。“闻道”二字,点明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实境。不过,这“神游”并不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不是对于期待中的未来的憧憬,更不是梦境,而是在同一时刻对另一空间的想象,即处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对汴京元夜热闹景象的想象。既是想象,作者便可摆脱现实的束缚,按照自己潜在的心愿作几乎是无限的发挥。“雕轮宝马如云”与辛弃疾的名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相似。毛滂这一句极言“雕轮宝马”之多(“如云”),辛弃疾的词则突出了乘“宝马雕车”之人之多(“香”指妇女脂粉),使形象更鲜明生动。实际上,辛弃疾的词正是从毛滂这一句点化而来。

      下面三句词人把汴京元夜从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蓬莱清浅对觚棱”。蓬莱乃海中仙山,又长安城中亦有蓬莱宫。“觚棱”是宫阙转角处的方瓦脊,此处即代指宫阙。“蓬莱”句既可指帝京宫阙,也可指蓬莱之仙山琼阁。“诗无达诂”,总之,是描写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碧落”,犹碧天。“玉皇”句中的“开”字启人想象。既言“开”,则“碧落”原是“闭”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将原是“闭”着的“碧落”“开”了。“碧落”既“开”,则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于是便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句)的景象,便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句)的上元之夜,使“银界失黄昏”了。其实,写天上的玉皇就是写人间的皇帝。古代皇帝也常有在上元之夜偕其大臣、侍从开启宫门之举,以示“与民同乐”。天街大道便也响起“*万岁”的欢呼声,于是便打扮出一片繁华景象。词人的写法无非是把人间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词人的表现中更加热闹罢了。

      词人的笔是一支彩笔,这支彩笔将天上人间尽情涂抹,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但是,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首句“闻道”二字点明了这一点。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则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这里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作者以设问的口气写出了自己的孤寂。“谁见”二字还将读者(也使作者自己)从想象中的繁华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现实中来。“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这与辛弃疾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恰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词中是说作者知道自己的意中人会在元夜等他,所以才去“寻”,尽管要“寻他千百度”;毛滂词中的闺中人则无须去“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展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在思念闺中人。

      “酒浓”句,词人从对闺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现实中来。上元之夜,本应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欢乐之夕,而作者自己却处在待罪羁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应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春梦”只能于“酒浓”时去做。而酒并不能真的解忧,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暂时忘却而已。当人只能在春梦中去寻找欢乐岁月的时候,现实的无奈就更使人难堪了。结句“窗破月寻人”,写词人孤寂一个,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一个“寻”字,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的结构很独特,上片下片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实为“一刻而二境”——同一时间,两片空间。上片、下片写同一时刻——上元之夜——发生的事情,这是“一刻”。上片虚景,写汴京元夜的繁华景象;下片实景,是“江南憔悴客”现实的凄寂之境。这是“二境”。但是,下片于现实中又设想作者深深思念的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实中又有虚。整首词,叙事抒情,一波三折,委曲宛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曾评价说:“滂词情韵特胜。”

    [临江仙·都城元夕鉴赏]

    [阅读全文]...

2022-04-25 10:38:54
  •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古诗鉴赏

  •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古诗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清代:纳兰性德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译文

      乍暖还寒的天气下着小雨,酒醉后残存的余香似乎也在模仿着秋天的伤感情绪。果然是在怀念远方的人啊,连眼泪都把青衫湿润了。

      相思之情不胜愁苦,我一个人孤枕而眠,更觉烦闷无聊。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还记得当初和你分别时,桃花千树、杨柳依依的画面,这一切多么令人怀念又惆怅啊。

      赏析

      这首词写思念之苦。

      词先由凄苦情绪写起。上片第一句,“新寒中酒敲窗雨”,“中酒”意思是喝醉酒,新寒是指寒冷冬季来临前时期,即深秋时节。“残香细袅秋情绪”,意思是说:悲秋的情绪,像一缕残香,细袅如丝,萦绕心头,窗外的`秋雨,不断地敲打着窗门,也敲打着他的心扉,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当时凄苦的心境。他在周围一片静寂中,望着香炉里的残烟,袅袅升起,满腹愁思,只能以酒浇愁。秋风秋雨,萧飒凄凉,搅得人愁怀似醉。“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道出了词人心情凄苦惆怅的缘由,正是因为思念心上人。诗人以“酒”、“雨”、“烟”几样景物,构成一幅凄残景象,把抒情主人公愁肠百结、泪洒衣衫的思念之苦,巧妙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下片“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指的是尽管孤枕而眠,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思念之心却清清醒醒,他依然还清楚地回忆着春天分手时的情景。词人在这里却将笔锋一转:“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主人公的眼睛一亮突然眼前出现一派春意融融、情意缠绵的幸福画面。这桃红柳绿的妩媚景色,这如此美好的幸福回忆,与前面的“新寒”、“窗雨”、“泪痕”的惨淡孤寂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出人意外,令人回味。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又以反常的出人意外的感受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是词人最为熟悉,并且运用最多也最为成功的艺术手法。

      全词情思翻转跳宕,屈曲有致,相思之苦表现得哀婉曲折。非有切身的体会,不会写得如此神采飘摇,真实细腻,令人感到一丝怅然。

    [阅读全文]...

2022-05-02 10:44:30
临窗而坐的古诗 - 句子
临窗而坐的古诗 - 语录
临窗而坐的古诗 - 说说
临窗而坐的古诗 - 名言
临窗而坐的古诗 - 诗词
临窗而坐的古诗 - 祝福
临窗而坐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