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关于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3) 语录(4) 说说(1) 名言(574) 诗词(368) 祝福(1k+) 心语(83)

  •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

  • 舞蹈
  •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

      *古典舞在起源于*古代,融合了*传统武术、杂技、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希望大家喜欢!

      *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随着*古典舞的发展、探索与创新不断加深,使其内在风格也随之逐渐细化,慢慢地出现了戏曲(身韵)流派、敦煌流派、汉唐流派以及有望成为*古典舞第四大流派的昆舞流派分支。

      一、关于*古典舞中不同流派的概括性介绍

      1、戏曲流派

      *古典舞戏曲流派是在继承*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的基础上,并吸收、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结构创立起来的,《*古典舞身韵课》的出现意味着*古典舞从传统戏曲中独立出来,形成一套独立的舞蹈语汇,具有自身特色与训练价值,是属于*古典舞蹈“奠基”意义的流派,代表人物唐满城、李正一。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对戏曲片段进行原封不动的学*。

      (2)为*古典舞找出路,进行初步的整理。

      (3)*古典舞身韵课迎来柳暗花明,寻找到了新的整理探索方法。

      所以说《*古典舞身韵课》的出现,不仅为其流派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2、敦煌流派

      敦煌舞的舞姿形象是来源于*古代敦煌石窟中各时期的敦煌壁画,上起十六国,下讫宋元,上下连绵千余年,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而形态各异。早在1920年时,就已经出现了创作题材取自于敦煌壁画的作品,像我国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天女散花》,他的创作就是运用了敦煌石窟中窟檐上的舞姿造型;还有在1954年,我国老一辈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史学者、当代舞蹈先驱者之一的戴爱莲先生创作的双人舞《飞天》,她的创作灵感以及舞蹈编排的题材和运用的元素也是来自敦煌壁画舞姿造型。1979年,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问世,将敦煌舞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3、汉唐流派

      汉唐舞蹈是以*古代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汉、唐两代文化为基础,继承了古代舞蹈的传统,以明、清以来发展较为成熟的戏曲舞蹈作为支点,而创立起来的学派,舞蹈中大量的舞姿形象都源于汉代的汉画砖、石刻以及一些史料典籍中的记载。

      4、昆舞流派

      昆舞流派的建立,是以*最古老的和最为经典的昆曲作为创作的“源泉”,对昆曲的本质精神和神态韵味进行提炼与衍生,也可以说昆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昆曲内在精神内涵的一种体现。

      二、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表演技法

      敦煌流派的舞蹈在表演的时候非常注重流动与曲线造型协调一致、完美融合。在敦煌舞蹈中,所有的舞姿造型、人物形象几乎都源自于壁画原型,很多的造型都带有“S”型三道弯曲线,甚至还有多道弯、多棱角或者多曲线的,这也是敦煌舞蹈特有的舞姿,它要求舞者头、肩、胸、髋、膝盖、脚踝向不同的方向扭动,这与接触过的戏曲流派的表演感觉是不同的。戏曲流派在表演时强调的是圆形的艺术,舞者在表演时,无论是手还是上身的整个肢体运动,都要如同“磨盘”状,把划圆的概念贯穿始终,还有在诠释舞蹈表演时一定是要“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所以这也是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在表演方面的不同之一。

      三、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格特色造就了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艺术特色。它们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文化的延续、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动以及风俗*尚的渐渐变化,其艺术特色也开始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丰富着。

      四、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审美特征

      随着我对古典舞蹈的了解和学*不断加深,表演技法的不断提高,我感觉到,戏曲流派的舞蹈在表现时,所有的力道、表现、精神状态都是寻找一种向上的、提气凝神的感觉;其流派在建立时,除了借鉴了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元素,它也吸取了芭蕾“开、绷、直、立”的优质基因,所以它在演绎时将自身划圆特点与芭蕾的内聚上提的感觉巧妙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审美特色。

      因此,在同一个舞种里不同流派间的两种舞蹈,其文化背景、风格、表演都是不同的,所以我用4个词字来进行最后的总结:“清晰、准确、保留、延续”,也就是说只有梳理清晰它们的来龙去脉、对表演技法掌握准确、保留它们自身风格特色、将富有*特色的古典美继续延续下去,才能使它们在两条不同的路线上各自发展,使*古典舞真正地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阅读全文]...

2022-04-11 21:30:33
  • 新时代诗派诗歌流派

  • 诗歌,文学
  • 新时代诗派诗歌流派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各位,大家看看下面的新时代诗派诗歌流派,了解一下吧!

      国风

      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五四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现代派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鱼目集》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30年代还有另一诗潮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

      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的,是“七月派”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九叶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诗歌运动,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新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坛崛起。

      朦胧诗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海子,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中间代

      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成为“第三代诗群”的成员,他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写作,被称为中间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已成为1990年代至今*诗歌的精神高地。中间代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山水情人、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独孤琼昪等。中间代诗人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对写作可能性的尝试与实践、对个人话语的敏锐和维护,都呈现出一代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有了生动的语句。

      新生代

      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成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诗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所谓的崇高,反所谓的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是新时代的美化用语。

      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韵脚派

      韵脚诗的特点之一句尾韵脚,出道于2000年之后,属于最新诗体,典型代表为方文山作品《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和王茂作品《歌美人》。作为一种新型诗体出道较晚,代表诗人较少,其中以方文山、王茂、金涛最为典型代表。

      韵脚诗隶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尊重现代诗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内涵是开放的,三、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前提下,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倡导诗人要表达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更加强调追求真情实感和韵脚的规范形式,为诗歌的创作和发挥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标准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向现代诗歌自由散漫和无章法可循的口语化写作,让诗歌创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从而使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加规范地发展和成长,并以更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态坚忍不拔地在文学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

      现代韵脚诗最初受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集现代普通诗体与素颜韵脚诗之大成,通过吸收兼并而构建起来的新诗体,它不仅包容了人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音乐韵律之美的追求,同时兼并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使古典诗韵与现代诗歌完美融合而并驾齐驱。现代韵脚诗后世或将淘汰其它流派而成为*诗歌命脉的唯一向导和主力。

    [阅读全文]...

2021-12-15 16:20:27
  • 诗歌流派的介绍

  • 诗歌
  • 诗歌流派的介绍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流派的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新国风

      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五四”派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现代派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鱼目集》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30年代还有另一诗潮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

      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的,是“七月派”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九叶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诗歌运动,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新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坛崛起。

      朦胧诗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海子,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中间代

      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成为“第三代诗群”的成员,他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写作,被称为中间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已成为1990年代至今*诗歌的精神高地。中间代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山水情人、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独孤琼昪等。中间代诗人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对写作可能性的尝试与实践、对个人话语的敏锐和维护,都呈现出一代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有了生动的语句。

      新生代

      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成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诗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韩东、于坚,边琼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所谓的崇高,反所谓的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是新时代的美化用语。

      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韵脚派

      韵脚诗的特点之一句尾韵脚,出道于2000年之后,属于最新诗体,典型代表为方文山作品《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和王茂作品《歌美人》。作为一种新型诗体出道较晚,代表诗人较少,其中以方文山、王茂、金涛最为典型代表。

      韵脚诗隶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尊重现代诗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内涵是开放的,三、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前提下,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倡导诗人要表达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更加强调追求真情实感和韵脚的规范形式,为诗歌的创作和发挥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标准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向现代诗歌自由散漫和无章法可循的口语化写作,让诗歌创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从而使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加规范地发展和成长,并以更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态坚忍不拔地在文学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

      现代韵脚诗最初受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集现代普通诗体与素颜韵脚诗之大成,通过吸收兼并而构建起来的新诗体,它不仅包容了人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音乐韵律之美的追求,同时兼并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使古典诗韵与现代诗歌完美融合而并驾齐驱。现代韵脚诗后世或将淘汰其它流派而成为*诗歌命脉的唯一向导和主力。

    [阅读全文]...

2022-05-21 16:19:55
  •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 舞蹈
  •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希望有所帮助!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敦煌舞是从敦煌学分化出来的,说起敦煌舞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敦煌学确切的名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是国际性的新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考古、语言、宗教等诸多学科。敦煌舞在敦煌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中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敦煌舞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经成为*古典舞当中一个主支流派,从它的开创到代表作品的产生,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已经让敦煌舞具有完整舞蹈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挖掘,创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但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就是*古典舞的分水岭,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的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在继承*传统的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以及“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以及敦煌舞的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得*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敦煌舞作为一种崭新的舞蹈样式,诞生于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活灵活现地走向观众,为世界所瞩目。作者通过在教学中的讲解和指导,使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敦煌舞,喜欢敦煌舞,并热爱敦煌舞,使大家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体验敦煌舞蹈文化,共同挖掘和探索这座人类文明的艺术宝库。

      敦煌舞蹈“曲”、“圆”巧妙融合

      首先敦煌舞继承了唐乐舞,融合了西域各民族、甘肃新疆吐鲁番各部落的舞蹈舞姿特点,从而形成了曲中求圆的艺术特征。首先,圆的艺术在古典舞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征,而敦煌舞又结合了曲线的舞姿运用。敦煌舞的审美标准为”三道弯”,即头部、肩部、胸部、胯部、膝盖、脚踝向不同方向扭动。这三道弯和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敦煌舞的创作者们结合曲线悠闲、温和的感觉,与圆结合,更具美感。使手姿、脚姿、颈姿和腰肢姿态保持了“s”形。将“曲”、“圆”结合起来,合为圆,分为曲,组成富于变化之美的“s”曲线。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分析,可以看到舞姿的动态基本是以“S”为主,我们不能通过外来舞蹈来评判分析*独有的舞蹈文化。有人认为“三道弯”主要是来自印度,因为佛教和佛教艺术均来自印度,那么壁画中的三道弯造型必然延伸了印度文化中的“三道弯”造型。实际上佛教艺术来到*后已经*化了,到了隋唐时期主要反映了唐代舞蹈的风貌。

      敦煌舞蹈中的“象”与“形”

      “三道弯”是舞者外在的形态特征,而敦煌舞中的“象”则是敦煌舞的精华。我们就《丝路花雨》这个舞蹈来分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舞蹈编创者是长期通过历史悠久的敦煌壁画而创作出不同其他舞蹈的肢体语言。通过“象”来凝练与升华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舞蹈中每个姿势、服装、道具、布景都是延承了唐朝风韵、佛教文化等特点,是唐朝雍容华贵气质的当代表达。敦煌舞并非简单的刻画古代舞蹈场景,不是简单的模拟,而是着力变现生活本质等特点。

      敦煌舞的舞台是由两部分构成,通过实景和虚境的相互结合使得整个舞蹈与观众产生共鸣。“实”是将生活蕴藏在舞姿中,让观众从感官上获取舞者表达的信息,“虚”是通过场景以及舞者的舞姿可以让观众自发的联想。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则是舞蹈的升华,让观众不仅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得到精神的升华。如《丝绸之路》中“霓裳羽衣舞”幽雅的伴奏乐曲奏响后,映入眼帘的是布满阳光白云的舞台场景,舞者们成圆形造形,着红裳、戴摇冠、挂缨珞、贴金花、披长纱,仿佛下凡仙女,舞步轻抬、翩翩起舞。它轻盈纤巧,绚丽华美,舞步飘逸,动姿柔曼,舞台瑰丽,缥缈如仙,使人仿佛走进了唐代宫殿,步入了天宫琼楼,看到了唐代伎乐的精彩表演。

      敦煌舞蹈传承

      敦煌舞不是简单的舞蹈形式,它更多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保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和历史文化特色。作为*传统舞蹈,敦煌舞历经千年沧桑变化,现已成为中西方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融合了“弹指移项”、“扬眉动目”的*尔族舞蹈特点,“扭胯蹶臂”、“腾踏旋转”的俄罗斯风情,“袒胸露臂”的印度舞姿造型以及更遥远的古希腊乐舞风格。敦煌舞的.地域性不仅能从肢体语言、服饰等表象中明显体现,从曲调、音乐内涵上也能渗透出来。

      随着历史的进展,敦煌舞的发展更加倾向于融合的特点,将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完整保存下来的同时,以唐乐舞为主题与其他朝代各种乐舞语言交汇,丰富舞蹈语言,增加艺术感染力。敦煌舞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势,即舞者的人体形态、手型、脚位等,并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在舞者进行跳、转、翻、滚、旋等各种技法及使用走、跑、蹉、踢、踏等各种步法时,将“s”形态巧妙融合其中,形成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敦煌舞风格语言。

      敦煌舞的代表作《丝路花雨》更是在民族乐曲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民歌》、《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乐曲的加工提炼,打造出一支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传世名曲。将看似不尽相同的汉族古代音调和中亚音乐音调完美融合,让该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质的升华。敦煌舞音乐映射了一个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使得整个舞蹈赋予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随着敦煌舞的兴起和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这样说,敦煌舞在舞台上异常火爆的演出,也离不开敦煌舞教育培训体系的建成与完善。目前敦煌舞分为两个支流,一个是剧团的演出团队,一个是教学教研的学院团队,他们大多以敦煌舞为契机挖掘培养敦煌舞人才,但是真正的敦煌舞的发展方向更应该是体系化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始人高金荣女士通过长达30年的实地考察,从北凉、北魏、隋唐、宋元等历代的音乐舞蹈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天、经变画舞蹈菩萨,以及世俗舞乐的静态和动态中,体会、分析动作的起承转合,由动到静的规律,进而探索敦煌舞独具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2021-11-25 21:07:43
  •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

  • 舞蹈
  •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

      汉唐古典舞,就是以*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朝、唐朝精神和所在的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朝、唐朝为代表的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朝、清朝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主要根据点而产生和保留下来的——汉唐古典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唐舞蹈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使得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文化的飞速发展,在乐舞方面它更继承了汉、隋的优秀传统,经过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唐代的乐舞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

      汉唐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二者在审美以及舞蹈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很多学者将汉代唐代的舞蹈统称为汉唐舞,汉代的乐舞以其唯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底蕴为唐代的乐舞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唐朝则在继承汉代乐舞的基础上造就了*古典舞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汉唐舞蹈特点

      汉代舞蹈结合了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的合流,即楚文化和尊周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有以下特点:

      1.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

      2.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 和热情;

      3.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

      4.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

      5.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维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 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巧,形、神 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汉代自娱性和即兴舞很兴盛。《史记》 曾记载汉高祖刘邦乘酒兴高歌起舞:“大风起兮去飞扬, 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是一个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有私人女乐,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中,也普遍使用了歌舞,在最*一系列的影视作品如《汉武大帝》等已经经常使用舞蹈表演的形式作为庆祝。

      由于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所有汉代人处处体现的就是自信以及宏大的气概。不言而喻,汉代的舞蹈作品更是雄放和粗豪的精神体现,汉代的舞蹈显示着巨大的张力和气势,显示着活力和生机,这是一个雄豪的乐舞时代。汉代的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受到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融合在“百戏”中表演,“百戏”即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等的综合表演。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由于地区、民族的人口在战乱、*的历史背景下一次次流动,造成了各地方、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西晋的《清商乐》,在太康年间曾有过发展,但经过了永嘉之乱,宫廷乐舞的队伍散亡殆尽。而盛传于长江流域的《吴歌》、《西曲》也由于南北战争向各地的民间流散,同时也使大批舞伎落入民间。这些因素客观上促进了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传统舞蹈注入了新鲜血液,孕育了新的种子,盛唐乐舞的高峰因此而建立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

      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唐代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了当时艺术的水*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情趣、审美的开放。 如果说汉代舞蹈是*舞蹈史的“奠基时期”,那唐代的舞蹈则可作为考察*舞蹈史的一个“枢纽”。

      唐代舞蹈的发展在当时是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如在乐舞体制的建立方面:坐、立二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构的管理: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的广泛性以及独、双、小型舞队的表演格局、水*,广场集体和大阵容舞蹈的气魄。 如果说汉是奠基时期,唐则是总其成的时代,因此创建*古典舞不去挖掘汉唐、追寻这两个古代舞蹈发展支点上的规范、风格、美学特征,是不可能出现能代表*古代舞蹈艺术的风范与成就的古典舞的。如能追索到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有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体系。

      就“踏歌”分析汉唐舞蹈风格特征

      “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汉代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芸芸众生。

      “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度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踏歌》具有*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 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

      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 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

      《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古典舞的神韵,展现*古典文化的风姿。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 “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 “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

      新汉唐舞蹈的代表及其风格特征

      以孙颖老师为创始人的汉唐古典舞,是从戏曲舞蹈扎入,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历史看进,开启*传统文化的舞蹈资源。对于戏曲舞蹈,唐满城老师认为它“是*古代舞蹈的流,而不是源”,汉唐古典舞正是要从这条流入手,去寻找古典舞蹈的源,寻找古老文化的审美气质。

      对于古典舞,有人认为是现代人对古代的一种设想与构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与古代。但是当古诗、古词、绘画、建筑等作为古典文化呈现时,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诗宋词的舞姿记载,岩石壁画的生动形态,亦代表着*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态。史料中的《白纻舞》、《霓裳羽衣》、《舞剑器》、《杯盘舞》等等,出土文物里的各种舞蹈形象,皆是古人留给后来者的经典“舞作”。

      汉唐把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对待,一手拿着古人留下的古代舞蹈形象,一手握住这些形象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现存的开启死去的,用文化意识激活文物形象,把舞蹈纳入文化,在*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展现传统古典精神在舞蹈艺术上的表述。

      美学宗师宗白华认为,在*的绘画、戏剧及书法里,“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这里的舞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涵盖了*传统审美文化的气势所在。《踏歌》里妙龄女子踏青的婀娜,《玉兔浑脱》中仿似仙子般的清灵,《谢公屐》清贫文人的洒脱,这弥漫在上空飞舞灵动的神韵空间,与文、诗、词、曲在传统文化与精神意境的把握中有异曲同工之效。把舞蹈纳入文化,在文化中感知、把握舞蹈艺术的古典情趣与审美意味,文化到舞蹈,科学进形式,注重传统、文化、艺术这三个层面的一脉相连。走新的路子,强调形式的民族性,更看重在这形式背后的古典*文化精神,使得形式不仅成其承载,亦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文化与审美品性的具象艺术表征。

      从《铜雀妓》到《踏歌》、《楚腰》、《谢公屐》、《玉兔浑脱》、《小破阵乐》,汉唐古典舞蹈的问世,受到了诸界人士(尤其是当代文人)的认同与喜爱。在汉唐古典舞的创作中弥散着艺术意境的灵韵空间。

      意境是一种情与景的交融,宗白华区分意境为功利意境、伦理意境、政治意境、学术意境、宗教意境,而艺术意境介于学术、宗教之间,以赏析天地万象窥见自我心灵,化实景为虚幻,“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象化、肉神化”(宗白华)。

      我国舞蹈的发展从周代的典礼性的功能发展到娱乐功能占上峰的汉代舞蹈,再到雅俗共赏的唐代舞蹈,可以说历经了一种艺术发展过程中都在经历的由实用到纯粹的审美功能的转变。在汉、唐两代高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真正地形成了具有娱乐功能及纯粹审美欣赏的舞蹈形式,实现了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汉唐舞蹈汇聚了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武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仅充分体现了汉唐舞蹈精湛绝伦的技艺,再现了汉唐先民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后世诸多艺术的发展孕育了因子。因此,汉唐舞蹈的风格特征为我国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可借鉴的成果和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5-17 19:01:14
  • *现代舞有哪些流派

  • 文艺,体育,舞蹈
  • *现代舞有哪些流派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舞有哪些流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的现代舞自1987年于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大专班建立以来,到2017年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如果我们回忆*第一位现代舞蹈家裕容龄女士,在清末1904年至07年的紫禁城里曾经有过3年的创作演出岁月;第二位接触现代舞的黎锦晖先生,在1926年至29年通过中华歌舞团和明月歌舞团,也有过3年歌舞制作的经验;而到了1937年至49年期间,吴晓邦老师和戴爱莲老师等在新*成立之前,曾经经历了12年的时间,以新舞蹈直面国家的存亡危难。

      可这些先辈们的努力,到1949年之后,被迫偃旗息鼓,直到1979年的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后,才有转机。如今*的现代舞,从广东大专班时期出现的王玫、金星、沈伟算起,到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时期崛起的李捍忠、邢亮、桑吉加、侯莹、马波、刘琦,再到*新一代的黄磊、赵梁、訾伟、刘斌、高艳津子、万玛尖措、许一鸣、何其沃、李翩翩、乌*、彭宇、郭睿、陶冶、谢欣、杨海龙、汪圆清、杨朕等,能够传承不绝,并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件非常让人鼓舞的事。

      *30年的*现代舞发展中,初期的舞者从混沌中破茧而出,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呼吸和翱翔;然后北京舞蹈学院创立了编舞系现代舞专业,有了学院派现代舞的出现,和民间的独立派现代舞有了风格路线之争;在*传统的观念里,事事要讲究正宗和正统,所以获得*认可的学院派对*现代舞发展影响巨大,但顶不过*地大人多,在众声喧哗之下,正统的学院派现代舞被稀释、各种奇形怪状的`独立派现代舞被驯化,互相融合,彼此渗透,如今全国各地的现代舞,在我看来,可以被归纳成六大流派:

      1·感情派:

      以桑吉加的《前定的暗色》、马波的《挽歌》、许一鸣的《独自等待》为代表;

      2·社会派:

      以李捍忠的《满江红》、黄磊的《M事件》、杨朕的《希望在田野间》为代表;

      3·动作派:

      以刘琦的《须弥芥子》、陶冶的《8》、李翩翩的《本初》为代表:

      4·即兴派:

      以侯莹的《涂图》、乌*的《一步之遥》、彭宇的《XX那里》为代表;

      5·新民族派:

      以赵梁的《幻茶谜经》、万玛尖措的《香巴拉》、杨海龙的《画皮》为代表;

      6·实验派:

      以何其沃的《超级紧》、郭睿的《舞蹈,我们何时进入了当代》和汪圆清的《白·夜》为代表。

      今天*现代舞的六大流派都强调精良的制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前面五个流派比较容易理解,而且通过作品可以清晰感知编舞家的目的:感情派以舞蹈诠释感情、社会派从作品中观察社会、动作派梳理动作逻辑结构、即兴派探索即兴自由空间、新民族派展现崭新民族风骨。唯有实验派,目的是碰撞传统*以为常的创作概念,希望挖掘出舞蹈艺术的更多可能性,而这条路线,确是行之不易,也常让观众对作品一头雾水。

      *现代舞的发展历史

      现代舞在*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如前所述,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师学*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在他(她)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其中,吴晓邦“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之作,应视为“*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现代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广义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程式的舞稻,似乎都可划入“*式的现代舞”。但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那些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言,反映民众关切的社会、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品格的作品,我们之所以未纳入“现代舞”范畴来介绍,因为从严格意义上,它们与属于西方现代派艺术体系的“现代舞”,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差异性。

      50代末――60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系统的推行他所创建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为走出一条“*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从古曲中获得灵感,追求*传统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沙落雁》……;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牧童识字》、《足球舞》、《花蝴蝶》……等。他的艺术信念依旧,但上述作品的影响却不及他抗战时期的那些舞蹈。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现代舞在*的探索势渐衰微。

      *现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日益发展。初期的一批被群众称之为现代舞的作品如:《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刑场上的婚礼》、《割不断的琴弦》等。从构思到语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冲击力。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现手法仍未脱离具象化地反映具体事件中的具体人物。显然,这并非严格意义的现代舞。此后,上海*禄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理想的呼唤》、《绳波》、《血沉》、《对弈随想曲》、《彼岸》、《独白》……从作品的创意到表现形式――语言栽体,似乎可以感觉到编导正向着他心目中的“现代舞”靠*。

    [阅读全文]...

2022-02-20 08:06:30
  • 19世纪法国绘画特点有哪些主要流派

  • 教育
  • 19世纪法国绘画特点有哪些主要流派

      19世纪欧洲的美术中心仍在法国。法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 在文化艺术上显得最为活跃。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9世纪法国绘画特点及主要流派,希望能帮到大家!

      19世纪法国主要流派绘画特点

      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绘画流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五大流派。

      新古典主义特色是:采用古典形式,体现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选取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题材,人物充满着为自由和共和而战的英雄气概;画风古朴、庄严、典雅,注重素描,强调线条的清晰和准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浪漫主义画派特色:在艺术上打破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呆板、虚伪的画风,注重个性表现和革新创造。题材多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的作品)中选择惊人事件,有一定的进步性。运用想像和夸张手法,从构图动荡变化、色彩丰富、色调饱满等多方面着手,充满激越的情感。

      现实主义画派特色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印象画派的特色是:早期印象画派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要达到的目的是“对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后期印象画派,他们反对印象画派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主张艺术应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重视自我的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

      现代主义美术的特色是: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19世纪法国主要流派代表作

      新古典主义——大卫《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安格尔《泉》

      浪漫主义——*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库尔贝《打石工》、米勒《拾穗者》

      印象主义——莫奈《日出·印象》、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新印象主义——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后印象主义——塞尚《静物》、凡高《向日葵》

      19世纪法国美术的巨大影响

      [1]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

      19世纪时,法国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这个时期的大卫(J. L. David,1748~1852)以及其弟子热拉尔(Relaer,1770~1837)、维涅.勒布仑夫人(Vigge-Lebrun,1755~1842)、吉洛德(Girodet,1767~1824)、格罗(Gros,1771~1835)安格尔(Ingres,1780~1867)都是新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成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追求共和制的资产主以历史上的罗马作为借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庞贝城的出土更是激起对古典艺术崇拜的狂热;而大卫连续展出三幅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大卫笔下,无论是手持利刃的战士,还是披布于肩的哲人,无不刚毅坚强,勇于牺牲。其中为维护共和而处决了两个儿子的布鲁图斯在阴影中暗淡伤神的形象尤其令人荡气回肠。不过,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大卫,并不满足于古代的理想美。《网球馆的宣誓》、《马拉之死》、《加冕式》、《萨宾妇女》《利奥尼塔斯》就是大卫以时代上的重大事件作为题材创作出来的。

      而大卫的弟子们也各有成就。热拉尔手法细腻,长于用微妙色调表现人体。《丘比特与普赛克》、《蕾卡米埃夫人像》、《画家依萨贝与其女》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画家依萨贝与其女》是他肖像画中最精彩的一副。

      维涅.勒布仑夫人是专为皇后写像的画家,她流芳千古的作品却是画自己和女儿的两幅《母女图》。

      吉洛德是继大卫后新古典主义众望所归的领袖,但其画却不乏浪漫主义气息。《安底米翁的睡眠》、《大洪水》、《阿塔拉之死》都是他的代表作。

      被誉为质朴幽雅典范的普吕东(Prud”hon,1758~1823)成名很晚,58岁时才以《正义与复仇女神追赶凶手》跃升为大师行列。《劫走普赛克》和《约瑟芬在马尔梅松》也是普吕东十分优秀的作品。

      格罗的《雅法城的黑疫病人》和《埃罗战争》都歌颂了拿破仑的大智大勇,在历史画方面,连持论最严的大卫都承认没有可以和格罗竞争的对手。

      安格尔的艺术典雅精美,《瓦*松浴女》、《大宫女》、《泉》、《土耳其浴室》、《斯特马蒂一家》、《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利维耶尔小姐》、《欧松维子爵夫人》、《贝尔丹先生》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说到新古典主义不能不说盖兰(Guerin,1774~1833),这不仅因为他为卢浮宫留下六幅杰作,更因为浪漫主义名家热里科、德拉克洛瓦、施菲、高尼埃等均出自他的门下。《赛克斯图归来》以及《克莉腾纳丝刺杀阿伽门农》都出自他的笔下。

      [2]法国浪漫主义美术

      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诏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的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热里科(Gericault,1791~1824)和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2),雕刻方面的代表是吕德、卡尔等人。

      热里科擅长画马,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不过热里科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的作品凝聚着时代的感情。代表作有《骑兵军官在冲锋》、《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梅杜萨之筏》。

      《但丁之舟》是德拉克洛瓦的成名作,《希阿岛的屠杀》、《萨达纳巴之死》、《自由领导人民》、《阿尔及利亚女人》都是他的代表作。题材的多样本是德拉克洛瓦的显著特点,肖像画《乔治桑》、《肖邦》、《墓地少年》,动物画《猎狮》、《*人与马》都代表着该时代的最高水*。他最后20年在壁画上倾注了大量的热情,著有《雅各与天使搏斗》

      [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

      1848年至1870年是现实主义大放异彩的时代。宗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使人们对进步充满深刻的信念,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时代。1848年的一代画家也都具有求新的要求和直接观察的兴趣,热爱即刻可得的现实。

      库贝尔(Courbet,1819~1877)是他们最好的代表。《奥尔南的葬礼》、《画室》、《塞纳河畔少女》、《石工》、《埃特尔塔悬崖雨后》、鹿之小憩》等都是库贝尔十分优秀的作品。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吸引了许多画家,他们在那里聚会和出游作画,既得见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到逃离闹市区的惬意,又与不远的巴黎保持着接触,了解世界美术的动向。面对打过大地所作的写生从此更彻底地驱逐了意大利风景,这就是影响巨大的巴比松画派。其主将卢梭(Rousseau,1812~1867)画风成语浑穆,尤擅描绘树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泽的深邃。《森林出口》、《阳光下的橡树》、《橡树林》都是起出色作品。

      当然对印象派影响最大的巴比松画家首先还是外光派巨子杜比尼(Daubigny,1817~1878)迪普雷(Dupre,1811~1889)和柯罗(Corot,1796~1875)以及迪阿兹(Diaz,1807~1876)、特洛容(Troyon,1810~1865)也都是巴比松画派的杰出代表。

      米勒(Millet,1814~1875)在巴比松看到田间劳动者使他看到自己多年梦想的升华,于是诞生了《簸谷者》、《扶锄者》、《拾穗者》这一系列作品。他的其他作品有《牧羊女》、《晚钟》、《起风》、《月下圈羊》、《四季》、《春》等。

      正如米勒是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杜米埃(Daumier,1808~1879)则是反应城市生活的巨匠。他以漫画开始艺术生涯,《高康大》、《1834年4月15日的特朗斯诺南街》、《立法肚子》、《宽恕》、《三等车厢》、《唐.吉诃德》都是他的代表作。

      [4]法国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在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注重对外光的研究与表现。印象主义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世界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雷阿诺、毕沙罗、巴齐耶、塞尚等。他们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并一起独立展出作品,只有继续谋求官方赞许的马奈例外。

      在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了被称之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思潮和派别。

      新印象主义(Neo- Impressionism)试图用光学科学的试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直接给新印象主义以启示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布朗所著《绘画艺术的法则》, 谢佛勒所著《色彩的并存对比法则》中有关色彩混合的理论,自然科学试验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 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必须把不同的, 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调混地并列在一起。用这种方法, 颜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 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绘中形成的。因为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 所以也被称作"分割主义"(Divisionism), 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称作"点彩派"(Pointillism). "新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这派的理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于1884年在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上首先使用的, 它恰当说明了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上, 新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在艺术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新印象主义的发起人是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与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

      被称作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的画家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土鲁兹—劳特雷克(Toulouse-Lautrec,1864~1901)、雷东(Odilon Redon,1840~1916))、波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947)等人。

      后印象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被普遍试用,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后印象主义”画家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试图另辟蹊径。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澹台艺术表现的本质。

      [5]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法国雕塑

      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对于拓宽雕塑的领域,改变艺术氛围起了重要作用。雕塑作品的主要需求者有少数贵族变为大量的个体资产者和公众协会。1825年左右,法国各大城市的种种协会发起和组织为名人立像已成为风气。安吉尔.大卫,普拉迪埃,达鲁,罗丹都是当时杰出的雕塑家。

      19法国美术不断推陈出新,对世界美术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沉醉于法国19世纪的那些美术作品中无法自拔……

      【拓展】

      法国幼儿园和中小学的美术教学

      在幼儿园阶段,法国的美术教学主要是引导儿童观察和触摸各种形状、物体和材料,引导儿童进行视觉和色彩的探索,并适当培养印制、绘制、着色和拼贴能力。通过展示和讲解不同的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从自然的角度,引导孩子学*空气、土地、水、火、树木、房屋等概念。

    [阅读全文]...

2022-07-23 01:08:40
  • *风筝技艺和艺术流派介绍

  • 艺术
  • *风筝技艺和艺术流派介绍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古代称之为“鹞”,北方谓之“鸢”。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技艺和艺术流派介绍相关内容。

      风筝是*人发明的,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2世纪,*风筝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在风筝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开始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公元960~1279年),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年来,*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放风筝开始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娱乐活动普及起来。

      *风筝技艺

      *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风筝的技艺内容。

      *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传统的*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样式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代还发展出了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地域辽阔,风筝作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四川、广东所制的风筝最为著名。

      风筝的艺术流派

      *的`风筝艺术;不仅因民族文化传统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团地域文化的丰富多采而各有千秋,它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遍布全国各地的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文化层次以及不:同的知识结构,在风风筝制作中,便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体系和风格各异的流派。

      扩展:

      风筝起源于*,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从传统的*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民族传统和民间*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风筝中。

      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风筝的技艺内容。

      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全文]...

2022-06-13 21:53:33
  • 描写动物的古诗词名句_伤感两句古诗词名句

  • 伤感,动物,心情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描写动物的古诗词名句》,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

    扩展阅读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阅读全文]...

2022-06-15 17:27:33
  • 咏物的古诗

  • 咏物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物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

      3.亭亭玉立晚风前,一片清芬透碧天。尽有污泥不能染,昂头浑欲学飞仙。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5.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6.若飞天上去,定做月边星。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7.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层浪,入竹万竿斜。

      9.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奴家好比一支花,荣华富贵不爱他。称心如意人儿来,奴家立即许给他。

      11.害了相思病,身体瘦如柴。巴得团圆日,不觉泪满腮。

      12.路迢迢而非远,石叠叠而无山,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

      13.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心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咏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5、《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蜂》

      唐·罗隐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8、《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阅读全文]...

2022-05-12 06:10:03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 句子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 语录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 说说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 名言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 诗词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 祝福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