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关于资治通鉴100句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资治通鉴100句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资治通鉴100句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资治通鉴100句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1) 语录(105) 说说(5) 名言(400) 诗词(15) 祝福(8k+) 心语(2k+)

  •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资治通鉴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正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元丰二年辽太康五年

      春,正月,壬申,辽主如混同江。

      耶律伊逊荐耶律孝杰忠于社稷,辽主谓孝杰可方唐之狄仁杰,赐名仁杰,许放海东青鹘以宠异之。

      辽主将出猎,耶律伊逊请留皇孙,辽主欲从之。宣徽使萧乌纳奏曰:“闻驾出游,欲留皇孙。皇孙尚幼,苟保护非人,恐有它变。果留,愿留臣左右,以防不测。”辽主悟,命皇孙从行,如山榆淀。辽主由是始疑伊逊。

      乙亥,罢岢岚、火山军市马。

      先是市易旧法,听人赊钱,以田宅或金银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每月更罚钱百分之二。贫民取官货不能偿,积息罚愈多,囚系督责,仅存虚数。于是都提举市易王居卿建议:“以田宅金帛抵当者,减其息;无抵当徒相保者,不复给。”己卯,诏:“自正月七日以前,本息之外所负罚钱悉蠲之。”凡数十万缗。负本息者,延期半年。众议颇以为惬。

      壬午,以容州管内观察使杨遂为宁远军节度使。

      丁亥,诏:“宗室大将军以下愿试者,本经及《论语》、《孟子》大义共六道,论一首;大义以五通,论以辞理通为合格。”

      甲午,京兆府学教授蒋夔乞以十哲从祀孔子,从之。夔请以颜回为兖国公,毋称先师;而祭不读祝,仪物一切降杀;而进闵子骞九人亦在祀典。礼官以“孔子、颜子称号,历代各有据依,难辄更改;仪物献祝,亦难降杀。所请九人,已在祀典。熙宁祀仪,十哲皆为从祀,惟州县释奠未载。请自今二京及诸州春秋释奠,并准熙宁祀仪。”

      丙申,帝谓辅臣曰:“向以陕西用度不足,出钞稍多,而钞加贱,遂建京师买盐钞之法。本欲权盐价飞钱于塞下,而出钞付陕西无止法,都内凡出钱五百万缗,卒不能救钞法之弊。盖新进之人轻议更法,其后见法不可行,犹遂非惮改。”王珪曰:“利不百不变法。”帝曰:“大抵均输之法,如齐之管仲,汉之桑弘羊,唐之刘晏,其才智仅能推行,况其下者乎!朝廷措置经始,所当重惜。虽少年所不快意,然于国计甚便,姑静以待之。”

      二月,甲辰,诏威、茂、黎三州罢行义仓法。

      初,知兴州罗观乞置义仓于川峡四路,许之。既而成都府路提举司言:“威、茂、黎三州,夷、夏杂居,税赋不多,旧不推行新法,岁计军储,皆转运司支移;彭、蜀州税未就输及募人入中,恐不可置义仓。”故有是命。

      庚戌,计议措置边防公事所言:“以环庆路正兵、汉、蕃弓箭手强人联为八将。第一将驻庆州,第二将环州,第三将大顺城,第四将淮安镇,第五将业乐镇,第六将木波镇,第七将水和寨,第八将邠州。”从之。

      辛亥,诏:“礼部下第进士七举、诸科八举曾经殿试,进士九举、诸科十举曾经礼部试,年四十以上,进士五举、诸科六举曾经殿试,进士六举、诸科七举曾经礼部试,年五十以上者,听就殿试。内三路人第减一举,皇祐元年以前礼部进士两举、诸科三举准此,仍不限年。其进士一举,诸科二举,年六十以上者,特推恩。”又诏:“开封府、国子监间岁考场以前,到礼部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年五十以上者,许就殿试。”

      甲寅,日中有黑子。

      诏:“大理寺官属,可依御史台例,禁出谒及见宾客。”

      乙卯,以泸州夷乞弟犯边,诏王光祖等讨之。

      三月,庚午朔,栋戩遣使来贡。

      辛未,诏:“河东定夺解板沟地界,毋得张皇或致生事,候究治得实,具奏听旨。”众管句缘边安抚司王崇拯言也。

      辽以宰相耶律仁杰从猎得头鹅,加侍中。

      辽主将次黑山之*淀,见扈从官属多随耶律伊逊后,心恶之,渐知其奸。

      庚辰,亲试礼部进士。

      辛巳,诏:“今岁特奏名明法改应新科明法人,试大义三道。”又诏:“京朝官、选人、班行所试经书、律令大义、断案,上等三人,循一资;中等三十四人,不依名次注官;下等七十人,注官。”

      丙戌,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刘庠进一官,知秦州。

      太子中允、集贤校理、知谏院徐禧为右正言、直龙图阁、权发遣渭州,其计议措置边防事如故。

      初,陕西缘边兵马、蕃弓箭手与汉兵各自为军,每战,多以蕃部为前锋,而汉兵守城,伺便利后出,不分战守,每一路必以数将通领之。吕惠卿帅鄜延,以为调发不能速集,始变旧法,杂汉、蕃兵团结,分战守,每五千人随屯置将,具条约以上。边人及议者多言其不便,帝颇采惠卿议,欲推其法于诸路,故遣禧往计议。禧先具环庆法上之,遣官措置泾原。而泾原帅蔡延庆以为不可,朝廷亦是之,并难禧环庆法。禧历疏泾原法疏略参错,图其状,别为法以奏,且言环庆法不可改。帝与惠卿诏曰:“徐禧论措置析将事,恻怛忼慨,谋国不顾己,令代延庆帅泾原,卿宜勉终之。”

      庚寅,诏:“入内东头供奉官宋用臣都大提举导洛通汴,前差卢秉罢勿遣。”

      初,去年五月,西头供奉官张从惠言:“汴河口岁岁闭塞,又修堤防劳费,一岁通漕才二百馀日,往时数有人建议引洛水入汴,患黄河啮广武山,须凿山岭十五丈至十丈以通汴渠,功大不可为。自去年七月黄河暴涨,异于常年,水落而河稍北去,距广武山麓有七里,远者退滩高阔,可凿为渠,引水入汴,为万世之利。”知孟州河阴县郑佶亦以为言。都水监丞范子渊言:“汜水出王仙山,索水出嵩渚山,亦可引以入汴。合三水,积其广深,得二千一百三十六尺,视今汴流尚赢九百七十四尺。以河、洛湍缓不同,得其赢馀,可以相补。惧不足,则旁堤为塘,渗取河水,每百里置木闸一,以限水势。堤两旁沟湖陂泺,皆可引以为助,禁伊、洛上原私取水者。大约汴舟重载,入水不过四尺,今深五尺,可济漕运。起巩县神尾山至士家堤,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起沙谷至河阴县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入于汴渠,总计用工三百五十七万有奇。”疏奏,帝重其事,以子渊计画有未善者,乃命用臣经度,以杨珪往。至是用臣还奏可为:“请自任村沙谷口至汴口开河五十里,引伊、洛水入汴,每二十里置束水一,以刍楗为之,以节湍急之势。取水深一丈,以通漕运,引古索河为原,注房家、黄家、孟王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潴水为塘,以备洛水不足,则决以入河。又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步,属于黄河,上下置闸启闭,以通黄、汴二河船筏。即洛河旧口置水?,通黄河,以泄伊、洛暴涨之水。古索河等暴涨,即以很魏楼、荥泽、孔固三斗门门泄之。计用工九十万七千有馀。”又乞责子渊修护黄河南堤埽,以防侵夺新河。诏如用臣策,故有是命。始营清汴,主议者以为不假河水而足用。后岁旱,洛水不足,遂于汜水斗门以通木筏,为阴取河水以益之,朝廷不知也。

      壬辰,辽北院枢密使耶律伊逊出知南院大王事,加裕悦。伊逊*日久,至是始外出。以知北院枢密使耶律瑞为北院枢密使,以北院枢密副使耶律德勒岱知北院枢密使事,以左伊勒希巴耶律世迁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癸巳,集英殿赐进士、明经诸科开封时彦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同学究出身,总六百二人。

      甲午,御集英殿,赐特奏名进士、明经诸科同学究出身、试将作监主簿、国子、四门助教、长史、文学、助教,总七百七十八人。

      岐王颢之夫人冯氏,侍中拯之曾孙也,失爱于王,屏居后阁者数年。是春,岐王宫遗火,寻扑灭。夫人闻有火,遣二婢往视之。王诘其所以来,二婢曰:“夫人令视大王耳。”王乳母素憎夫人,与二嬖人共谮之曰:“火殆夫人所为也。”王怒,命内知客鞫其事,二婢不胜拷掠,自诬服。王泣诉于太后,太后怒,谓帝必斩之。帝素知其不睦,徐对曰:“俟按验得实,然后议之。”乃召二婢,命中使与侍讲郑穆同鞫于皇城司。数日,狱具,无实。又命翊善冯浩录问。帝乃以具狱白太后,因召夫人入禁中。夫人大惧,欲自杀。帝遣中使慰谕,命径诣太皇太后宫,太皇太后慰存之。太后与帝继至,诘以火事。夫人泣拜谢罪,曰:“乃纵火则无之。然妾小家女,福薄,诚不足以当岐王伉俪,幸赦其死,乞削发出外为尼。”太后曰:“闻诅詈岐王,有诸?”对曰:“妾乘愤或有之。”帝乃罪乳母及二嬖人,命中使送夫人于瑶华宫,不披戴;旧奉月钱五十缗,增培之,厚其资给,曰:“俟王意解,当复迎之。”

      复置熙州狄道县。

      夏,四月,辛丑,幸金明池,观水嬉,宴射琼林苑。

      丁巳,陈升之以检校太尉依前同*章事、镇江军节度使、秀国公,致仕。己未,升之卒,年六十九。赠太保、中书令,谥曰成肃。

      升之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王安石用事,引升之自助,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世以是讥之,谓之“筌相”。升之初名旭,避神宗嫌名改焉。

      辽主如纳葛泺。

      癸亥,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言:“元会受朝贺,执镇圭,非是,请不执。上寿准此。”又言:“元会行礼于朝,而天子服祭服,群臣服朝服,亦非是,请服通天冠、绛纱袍。”又言:“御殿当设旗帜。仍辟大庆殿门,皇帝即御座,礼官引中书、门下、亲王、使相押诸司三吕、尚书省四品及宗室将军以上班,分东西入,《正安之乐》作,至位,乐止,群臣不服剑、不脱屦舄。”并从之。

      甲子,知审刑院安焘言:“天下奏案,视十年前增倍以上,审刑院、刑部详议、详断官,视旧员数颇减,乞复置详议官一员。又详议官遍签刑部断案,职事不专,乞分议官六员,每案二员连签。若情状可疑,未丽于法,即议官通签。如此,则疑难之狱得尽,众议明白,罪案不致留积。”诏:“增审刑院详议、详断官各一员。罢刑部签法官一员,馀如焘请。”

      五月,戊辰朔,右神武大将军、衢州团练使秦国公克瑜为隰州团练使。大宗正言克瑜岁满当迁遥郡,帝以克瑜秦王后,袭公爵,故特迁正任。后以右武卫大将军、潮州刺史楚国公世恩为袁州刺史,右武卫大将军、封州刺史魏国公仲来为筠州刺史,右武卫大将军、滨州防御使陈国公仲郃为棣州团练使,用克瑜例也。

      详定正旦御殿仪注所言:“正旦御殿合用黄麾仗。接唐《开元礼》,冬至朝会及皇太子受册,加元服,册命诸王大臣,朝燕蕃国,皆用黄麾仗。本朝故事,皇帝受群臣上尊号,诸卫各帅其属,勒所部屯门,殿庭列仗卫。今独修正旦仪注而馀皆未及,欲乞冬会等仪注悉加详定。”从之。

      庚午,诏辅臣观麦于后苑。

      丙子,顺州蛮叛,峒、州兵讨*之。

      庚辰,诏以濮安懿王三夫人并称王夫人,祔濮园。

      辛巳,太子少师致仕赵概上所集《谏林》。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居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座右,时时省阅。”

      甲申,参知政事元绛数请老,命其子耆宁校书崇文院,慰留之。会太学虞蕃讼博士受贿,事连耆宁,当下狱。绛请上还职禄而容耆宁即讯于外,从之。于是御史至第,簿责绛,绛一不自辨,罢知毫州。入辞,帝谓曰:“朕知卿,一岁即召矣,卿意欲陈诉乎?”绛谢罪,愿得颍,即以为颍州。

      丁亥,辽主谒庆陵。以契丹行宫都部署耶律延格为南府宰相,以北面林牙耶律永宁为伊勒希巴。辽主以萧乌纳为忠,命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复与驸马都尉萧酬斡并封兰陵郡王。

      戊子,御史中丞蔡确参知政事。确自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皆以起狱夺人位而居之,士大夫交口唾吧,而确自为得计。吴充数为帝言新法不便,欲稍去其甚者,确曰:“曹参与萧何有隙,至代为相,一遵何约束。今陛下所自建立,岂容一人挟怨而坏之!”法遂不变。

    [阅读全文]...

2022-01-05 05:47:56
  • 资治通鉴中的诗句名言

  • 名言
  •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阅读全文]...

2021-12-12 23:49:47
  •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名言
  • 1、水虚而破坏涟漪,木实而颤动花萼,文质亦附之。

    2、魔术师因为情感而放弃,读者穿上他的散文进入情感。

    3、陆机只是想看得深,任务宽,所以认为可以进入艺术,而不是使复杂。

    4、比较,也连接;谁站起来,谁就站起来。

    5、看到魁字,你比玄冠还多;俏皮话是斧头。

    6、优秀的作家,有成千上万篇文章,却只有寥寥数语。

    7、深藏不露,余味曲葆。刺生互体,有似修改线。炫耀你的语言,给予你最好的考虑。动心吓耳,逃响生葫芦。

    8、登山是充满感情的高山,大海的景色是漫山遍野的大海。

    9、人生苦短,而学问无涯。有一件事真的很难,因为它很好。青木春石,咀嚼文。心里的果子,剩下的邮件。

    10、在深深的风里,疏疏清秀;沈寅铺字,未前骨。

    11、春秋序列,阴阳悲舒,寻动静,心也震焉。

    12、收藏学问要存宝,行动要富,学*要读贫光,驯良要讲。

    13、撰写词属篇,必须实践选择:1忌怪,2省连边,3权复现,4键

    14、人有七情报告,应有所感;感觉和歌唱是不自然的。

    15、身体以失败为胜利之道,当送去感情之泰,莫补远悦其心,林峰其采,根基之大也。

    16、那里有千首歌在破晓后响起,观剑在知识之后。因此,圆图像的图像,做第一次查看。

    17、今天的俗语,有一支笔,想那空白的笔,就有一篇押韵的文字。

    18、在复杂性和策略之间有一个恰当的划分。引用和解释,然后两个词变成一个章节,即将坚持它,然后一个章节变成两个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6-29 04:21:46
  • 资治通鉴格言

  • 格言,经典
  • 1、欲知其人,观其朋友。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4、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5、博览兼听,谋及疏贱。

    6、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8、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9、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10、智大而志小,色厉而胆薄。

    11、木朽不雕,世衰难佐。

    12、贫不学俭,卑不学恭。

    13、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15、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16、毒蛇螫手,壮士解腕。

    17、腹心未*,难以图远。

    18、贵易交,富易妻。

    1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0、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21、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22、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23、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24、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25、天下健者,岂为董公?

    26、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27、前车覆,后车诫。

    28、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29、霸国无贫主,强将无弱兵。

    30、不虚美,不隐恶。

    31、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32、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

    33、农,天下之本也。

    34、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35、白龙鱼服,白蛇自放。

    36、先发制人、后发治于人。

    37、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38、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39、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40、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41、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42、美女如云,金帛如山。

    43、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44、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45、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46、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47、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48、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

    49、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50、既得陇,复望蜀。

    51、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阅读全文]...

2021-12-17 12:08:19
  • 资治通鉴格言

  • 格言,经典
  • 1、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4、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

    5、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6、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

    7、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

    8、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9、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10、霸国无贫主,强将无弱兵。

    1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2、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13、先发制人、后发治于人。

    14、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15、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1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7、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18、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9、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20、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21、君子勤于小物,故无大患。

    22、侈兴于有馀,俭生于不足。

    23、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24、坐谈则理高,行之则事阙。

    25、蛟龙失水,蝼蚁足以制之。

    26、智大而志小,色厉而胆薄。

    [阅读全文]...

2022-03-31 10:07:05
  • 《资治通鉴·长*之战》原文及译文

  • 古诗文
  • 《资治通鉴·长*之战》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资治通鉴期其中一卷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

    [阅读全文]...

2022-05-25 09:40:41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原文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原文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

      武德七年甲申,公元六二四年

      六月,辛丑,上幸仁智宫避暑。

      辛亥,泷州、扶州獠作乱,遣南尹州都督李光度等击*之。

      丙辰,吐谷浑寇扶州,刺史蒋善合击走之。壬戌,庆州都督杨文幹反。

      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当为兄手刃之!"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勇二千馀人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右长林,号长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宫东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为人所告。上召建成责之,流可达志于巂州。

      杨文幹尝宿卫东宫,建成与之亲厚,私使募壮士送长安。上将幸仁智宫,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从。建成使元吉就图世民,曰:"安危之计,决在今岁!"又使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以甲遗文幹。二人至幽州,上变,告太子使文幹举兵,使表里相应;又有宁州人杜凤举亦诣宫言状。上怒,托他事,手诏召建成,令诣行在。建成惧,不敢赴。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之据城举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之贬损车服,屏从者,诣上谢罪,建成乃诣仁智宫。未至六十里,悉留其官属于毛鸿宾堡,以十馀骑往见上,叩头谢罪,奋身自掷,几至于绝。上怒不解,是夜,置之幕下,饲以麦饭,使殿中监陈福防守,遣司农卿宇文颖驰召文幹。颖至庆州,以情告之,文幹遂举兵反。上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杨师道击之。

      甲子,上召秦王世民谋之,世民曰:"文幹竖子,敢为狂逆,计府僚已应擒戮;若不尔,正应遣一将讨之耳。"上曰:"不然。文幹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上以仁智宫在山中,恐盗兵猝发,夜,帅宿卫南出山外,行数十里,东宫官属将卒继至者,皆令三十人为队,分兵围守之。明日,复还仁智宫。

      世民既行,元吉与妃嫔更迭为建成请,封德彝复为之营解于外,上意遂变,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巂州。挺,冲之子也。初,洛阳既*,杜淹久不得调,欲求事建成。房玄龄以淹多狡数,恐其教导建成,益为世民不利,乃言于世民,引入天策府。

      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

      秋,七月,己巳,苑君璋以突厥寇朔州,总管秦武通击却之。

      杨文幹袭陷宁州,驱掠吏民出据百家堡。秦王世民军至宁州,其党皆溃。癸酉,文幹为其麾下所杀,传首京师。获宇文颖,诛之。

      丁丑,梁师都行台白伏愿来降。

      戊寅,突厥寇原州;遣宁州刺史鹿大师救之,又遣杨师道趋大木根山,邀其归路。庚辰,突厥寇陇州;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

      吐谷浑寇岷州。辛巳,吐谷浑、党项寇松州。癸未,突厥寇阴盘。

      甲申,扶州刺史蒋善合击吐谷浑于松州赤磨镇,破之。

      己丑,突厥吐利设与苑君璋寇并州。

      甲子,车驾还京师。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徒都之。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藩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上乃止。建成与妃嫔因共谮世民曰:"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则退。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

      上校猎城南,太子、秦、齐王皆从,上命三子驰射角胜。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顾谓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建成闻之,因令妃嫔谮之于上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有浪死!"上大怒,先召建成、元吉,然后召世民入,责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世民免冠顿首,请下法司案验。上怒不解,会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劳勉世民,命之冠带,与谋突厥。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幽州以御突厥,上饯之于兰池。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之后,猜嫌益甚。

      初,隋末,京兆韦仁寿为蜀郡司法书佐,所论囚至市,犹西向为仁寿礼佛,然后死。唐兴,爨弘达帅西南夷内附,朝廷遣使抚之,类皆贪纵,远民患之,有叛者。仁寿时为巂州都督长史,上闻其名,命检校南宁州都督,寄治越巂,使之岁一至其地慰抚之。仁寿性宽厚,有识度,既受命,将兵五百人至西洱河,周历数千里,蛮、夷豪帅皆望风归附,来见仁寿。仁寿承制置七州、十五县,各以其豪帅为刺史、县令,法令清肃,蛮、夷悦服。将还,豪帅皆曰:"天子遣公都督南宁,何为遽去?"仁寿以城池未立为辞。蛮、夷即相帅为仁寿筑城,立廨舍,旬日而就。仁寿乃曰:"吾受诏但令巡抚,不敢擅留。"蛮、夷号泣送之,因各遣子弟入贡。壬戌,仁寿还朝,上大悦,命仁寿徙镇南宁,以兵戍之。

      苑君璋引突厥寇朔州。

      八月,戊辰,突厥寇原州。

      己巳,吐谷浑寇鄯州。

      壬申,突厥寇忻州,丙子,寇并州;京师*。戊寅,寇绥州,刺史刘大俱击却之。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世民与虏遇于幽州,勒兵将战。己卯,可汗帅万馀骑奄至城西,陈于五陇阪,将士震恐。世民谓元吉曰:"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元吉惧曰:"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世民曰:"汝不敢出,吾当独往。汝留此观之。"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谓诸将曰:"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复何待!"乃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突利与其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来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思摩,颉利之从叔也。突利因自托于世民,请结为兄弟。世民亦以恩意抚之,与盟而去。

      庚寅,岐州刺史柴绍破突厥于杜阳谷。

      壬申,突厥阿史那思摩入见,上引升御榻,慰劳之。思摩貌类胡,不类突厥,故处罗疑其非阿史那种,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既入朝,赐爵和顺王。

      丁酉,遣左仆射裴寂使于突厥。

      九月,癸卯,日南人姜子路反,交州都督王志远击破之。

      癸卯,突厥寇绥州,都督刘大俱击破之,获特勒三人。

      冬,十月,己巳,突厥寇甘州。

      辛未,上校猎于鄠之南山;癸酉,幸终南。

      吐谷浑及羌人寇叠州,陷合川。

      丙子,上幸楼观,谒老子祠;癸未,以太牢祭隋文帝陵。

      十一月,丁卯,上幸龙跃宫;庚午,还宫。

      太子詹事裴矩权检校侍中。

      武德八年乙酉,公元六二五年

      春,正月,丙辰,以寿州都督张镇周为舒州都督。镇周以舒州本其乡里,到州,就故宅多市酒肴,召亲戚故人,与之酣宴,散发箕距,如为布衣时,凡十日。既而分赠金帛,泣与之别,曰:"今日张镇周犹得与故人欢饮,明日之后,则舒州都督治百姓耳,君民礼隔,不复得为交游。"自是亲戚故人犯法,一无所纵,境内肃然。

      丁巳,遣右武卫将军段德操徇夏州地。

      吐谷浑寇叠州。

      是月,突厥、吐谷浑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夏,四月,乙亥,党项寇渭州。

      甲申,上幸鄠县,校猎于甘谷,营太和宫于终南山;丙戌,还宫。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请婚,上谓裴矩曰:"西突厥道远,缓急不能相助,今求婚,何如?"对曰:"今北寇方强,为国家今日计,且当远交而*攻,臣谓宜许其婚以威颉利;俟数年之后,*完实,足抗北夷,然后徐思其宜。"上从之。遣高*王道立至其国,统叶护大喜。道立,上之从子也。

    [阅读全文]...

2022-02-24 12:57:38
  •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精选

  • 语录
  •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录。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语录,希望你喜欢。

      资治通鉴语录

      1、牧心者,牧天下。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做之不止,乃成君子。

      4、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7、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8、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9、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10、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1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2、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

      13、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14、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

      15、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16、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17、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18、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19、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20、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21、“阅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22、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23、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与《史记》重合战国——汉武帝的部分。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该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

      资治通鉴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请参考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

    [阅读全文]...

2022-02-01 14:39:47
  • 资治通鉴最经典的一句话

  • 经典
  • 1、井深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榨马粪汁而饮之。

    2、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

    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

    5、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6、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7、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8、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9、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禁。

    11、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12、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13、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

    14、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15、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16、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17、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18、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19、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20、夫聪慧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2、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得矣。

    23、上马能击杀贼,下马作露版。

    24、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

    25、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26、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与体成,则自然也。

    27、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礼无忠,国何以立?

    28、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29、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30、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矣。

    31、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32、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33、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34、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35、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36、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37、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8、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39、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

    40、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41、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42、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43、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耳。

    4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5、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生而富贵而能不骄傲者,为之有也。

    46、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47、治国譬如之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48、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49、物不极则不返,恶不极则不亡。

    50、赏奸,非义也;杀降,非信也。

    51、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

    [阅读全文]...

2022-01-18 22:26:05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句子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语录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说说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名言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诗词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祝福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