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关于李鸿章说过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鸿章说过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鸿章说过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鸿章说过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 语录(61) 说说(1) 名言(165) 诗词(64) 祝福(1k+) 心语(180)

  • 李鸿章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名言
  • 李鸿章名人名言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贱目,最足误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李鸿章的名人名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物介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名人名言】

      1、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2、夫人惟气之盛者,能舍人之所不能舍,而为人之所不能为。

      3、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当病之时,宜息养其身,而不可灰颓其志气。立心坚确,阴阳亦退而听命也。

      4、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5、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6、得失常事,不足虑,总以发奋读书为主。

      7、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

      8、*日遇事不能持*,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順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9、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常,而百年不谢也。

      10、凡论事,只论是非,不能顾毁誉利害。

      11、办事久则阅历透,必多沈著痛快之处,非文人空谈所及。

      12、人才随风气为转移,须自上而率之,此议实为探源。

      13、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14、从来御侮之道,必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刚用柔,要当预修武备,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

      15、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16、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可久。

      17、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18、庙堂内外议论,人心皆难画一,无真能主持之权,即断无通力合作之日。

      19、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20、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

      21、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

      22、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

      23、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

      24、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若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25、我们的*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

      26、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得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

      27、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28、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

      29、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

      30、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拓展阅读:

      李鸿章的故事

      李鸿章去国外参加国际会议。中途想上卫生间,向服务人员打听好了去处。 进去一看,人家用的都是抽水马桶啊,李中堂没见过,不知道该在哪儿方便呀。

      可是偏又憋得不行,唉哟这个急啊。 最后没辙了……唉,有了!?李中堂穿的是大褂,袖子宽大,于是他就拉在袖子里,然后向上一甩,嗖---给甩天花板上去了。 正在这时,一位外国大使进来了,抬头一看,嗯? 李中堂满脸尴尬,急忙把大使拉到一边,掏出一枚沉甸甸的*金币,低声说:“我送您一枚金币,您可千万别把这件事儿说出去啊。”

      老外也低声说:“我给您十枚金币,您告诉我是怎么拉上去的。”

    [阅读全文]...

2022-05-14 04:15:13
  • 李鸿章名言名句 李鸿章语录

  • 名言,语录,名人名言
  • 真真说说网小编这次精心整理了李鸿章名言名句,以及李鸿章语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阅读吧。更多更好的句子说说关注“真真说说网”。

    1、*日遇事不能持*,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順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2、发奋图强是中华民族的本性。绝无出路是腐朽的*的必然下场。

    3、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4、我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5、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6、机器创造一事,为今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7、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非真知灼见不能办事,亦不能论事,贵耳贱目,最足误事。

    8、人以利聚,“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

    9、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

    10、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11、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2、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13、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14、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

    15、夫人惟气之盛者,能舍人之所不能舍,而为人之所不能为。

    16、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

    17、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18、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9、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20、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21、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22、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23、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可久。

    24、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常,而百年不谢也。

    [阅读全文]...

2022-04-03 12:56:10
  • 李鸿章名言名句大全(最受敬佩的10句名言)

  • 名言,敬佩
  • 1.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2.*常思已过 ,闲谈莫论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3.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4.*日遇事不能持*,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顺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5.秋色无南北,人心自浅深。

    6.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

    7.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 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 由我来吧。

    8.夫人惟气之盛者,能舍人之所不能舍,而为人之所不能为。

    9.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日?

    10.吾之老矣,不能效力国家,将来伐谋制敌,御侮保国之重任皆落诸位双肩

    [阅读全文]...

2021-12-01 12:26:13
  •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 写作
  •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笔记(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代**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等条约。镇压太*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等条约让**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现状深切忧虑,深知*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可惜他学*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带向富强。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落后的现实。对于不*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封建卫道士。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更多的是在他自己心中)。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天国运动和捻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等条约。因此,他被冠以卖*的称号。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攫取的权利。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

      春节这几天看完了英国人布兰德的《李鸿章传》,算做个读书笔记吧。

      我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定了一个想法,算是有目的阅读,即我想看看在一个组织面临生死变革的时候,其中核心人物为何难以破立而只在做“糊裱”工作,只是无意义滴做了延长沉船时间的挣扎?这种困境是否也会在今天的银行业变革中重现?至于李中堂到底是中华民族的“卖*”还是大清帝国最优秀的“掌舵人”,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看完书后,不敢说已经有了答案,但至少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完成认知升级是一个突破,但转变心性是更重要的突破

      李中堂比他同时代的所有人都幸运,他最早接触到洋务,并在与一批洋人共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中外技术上的差距,而在随后的洋务、外交生涯中更加了解了大清国所处的局面。

      在这个层面上,李鸿章可以说相较当时迂腐的满清政坛,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他是高于那个时代的一个存在。他兴洋务、办北洋,周旋于列强,可以说在他掌舵的那十年大清多少还是有了一些新气象。但一次甲午海战就将所有努力摧毁,而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必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李中堂的认知虽然完成了突破,但其封建体制的心性毫无改变,也就意味着他所能带来的变更只能是面子光鲜而动不了体制本身。其结果必然就像是李中堂自己创建的北洋水师一样,看上去船坚炮利实际上腐败中空经不起考验。

      虽然李鸿章与张之洞之间不对付,但同样作为大清朝中的洋务派,一个掌北洋,一个掌南洋,在许多观念上还是一致的,比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李鸿章身上就表现的同样明显。

      尽管李鸿章在处理洋务在与洋人周旋的过程中显得很洋派得体,但李中堂有一种天生的骨子里的高傲,书中这样说:“当他小心谨慎地建议和洋夷和解时,他自始至终都相信*社会和政治传统在伦理上的优越性。”

      这就让李鸿章这个倡导变法的先锋人物,在处理涉及到朝廷方面的具体事务的时候,又无可挽回地成了坚定的保守派,他总是奉行先例和传统。所以李中堂的改革努力就好比鸠摩智用小无相功催动的少林七十二绝学,看上去一招一式都有那么点意思,但终究不是我少林正宗。

      形成简单的认知其实不难,就像现在我们能够肥肠直接地感受到银行业的日子不好过,也能通过自身亲历发现银行的客户及业务的流失,所有银行人包括非银行人都明白,不搞转型不搞变革肯定就是死路一条,可是这种认知到底停留在怎样一个层面呢?仅仅是认知还是身心都已经准备好了?大清国的立宪是真立还是预备十二年再说?要知道,*可等不了你十二年。

      二、让时间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好思路,但解决问题是更要紧的思路。

      李鸿章之所以被教科书定性为“大卖*”,主要是两方面,一来他是坚定的主和派(教科书里好像告诉我们面对外敌主和的都是奸臣),总是站在洋人立场说话;二来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李中堂代表清廷签订的。

      而在阅读《李鸿章传》时我发现,李鸿章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他虽然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无比优越,但却清晰地认识到大清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已经毫无防御之力。正如书中最后两段描述的那样:李中堂在奉命掌舵前,*这艘大船已经漏水,许多时候他为了保证这艘破船还能继续航行,不得不扔掉包括领土、*在内的一些货物。

      但李中堂绝对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绝没有说反正比不过洋人干脆破罐子破摔,或者干脆撂挑子走人,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他一生有那么多次力挽狂澜解救大清于危难,延续清廷命脉。

      在我看来,李中堂解决问题的思路恰恰也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的思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无法硬碰硬地直接解决问题,那就先搞发展,一切等发展起来了或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又或者这个问题就可以轻易地解决了。

      改革开放算是摸着石头走过来了。当然,解决了当时的很多问题,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了更多的新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国力上来了,人民整体富裕了,这就是一种成功。然而,李鸿章的思路却是走失败了。背后的原因就不能不提满清的官僚体制问题。

      李中堂所在的时代,官僚选拔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就是靠对那么几本圣贤书的感悟理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大多数*的经世之道都肥肠简单,其中微妙之处在于它们的应用,这种应用在传统官僚的务虚体系范围内没有问题,可以玩得很溜。

      可是要知道,当李中堂要兴洋务图自强的时候,即走向变革需要务实的时候,这种非技术官僚可能即没有前文所提及的认知上的升级,更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就像书中所说极度腐败。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包装成绩以讨得太后老佛爷的欢心,至于虚假繁荣的底下到底有多不堪,大家心照不宣一起捂着就是了。

      如果当年的北洋水师启用洋人教官,带来真正的现代军事化管理,或者就是交给像*这样能够后来在小站练兵的,而不是丁汝昌这种只有忠义却没有办法的行政官僚,或者甲午海战会是另一种局面。

      十多年前,银行启动金融改革的时候,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是不需要直接去解决的,而是通过快速发展自然就过去了。但今天,银行改革的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这些问题是否还能随着时间发展而自动消失,恐怕不是“半部论语”可以解决的。

      聊点题外话:李鸿章谥号“文忠”,与他老师曾国藩的谥号“文正”仅相差一字。在我看来,恰恰就是这一字之差,足以说明李鸿章确实不如曾国藩。李中堂得不到这个“正”字,恐怕多少和他自己参与贪腐有关吧。虽然在那个时代官员贪腐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因为个人私利而阻碍了国家进步,说起来这不就是触动灵魂的改革的难度所在嘛。

      而这个“忠”字即为李中堂赢得了太后老佛爷的信赖,同时也将李中堂死死地限制在了*传统士大夫这个角色中,这种狭隘注定李中堂是“那个时代社会正常而自然的产物,所以他不可能去重塑这个社会。”

      李鸿章再牛也就是个凡人,他不能突破时代和社会带给他的桎梏,那他主导的变革结局也只能是让大清苟延残喘。

      梁启超言,李鸿章一生尚未有盖棺定论,颇有争议,立传之时带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时鸿章年三十八,怀才郁悒,抚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机遇曾文正公和时局,而后闪亮登场。很多人说李鸿章为晚清权臣,但从权力来源的军政上来看,是高估他了。于**,太*军起义之前,清王朝八旗军东征西讨,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气沉沉,才出现满汉权利消长的初端;于*,李鸿章虽有督抚之任,但并不是握有实权的军机大臣。

      略观李鸿章一生,先*再明后暗。在其明时,组建淮军,兵法帷幄,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所以在军中十五年没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对待部下将官都是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一般,所以将领都乐于为他效命,可堪称将将之才。

      李鸿章一生势不可与洋务分割,遭受世儒的唾骂是洋务,有识之士的谴责也是洋务,小民茶余饭后也定牵动到洋务。洋务,刮骨未尽,痛与余毒并存。当然,中日海战,洋务破产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随海军一起覆灭,同时陆军的溃败,把他*定江苏,*顶捻军的荣誉掩盖了起来。海战这一年,正是光绪十九年,李鸿章七十岁,是他一生明暗的转折点,也是**代史更屈辱的转折点,李鸿章的个人荣辱成了晚清的兴衰的象征,此后他一生中最后的八年将是外交的八年也注定必将是暗藏祸机的八年。

    [阅读全文]...

2021-12-20 17:57:10
  • 姜鸿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她拥有的多,而是她计较的少。

    2.一个男人的背后需要有一个好的女人照顾,一个女人的背后则希望有一个好的男人在支持。

    3.总以为迟到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坏*惯。没想到早到却成了我改不了的毛病,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样,毕竟早到比晚到容易让人原谅。

    4.味道也是一种记忆,可惜太难留住。

    5.花出生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它能美丽的绽放。

    6.把微笑收藏在心里!需要的时候就尝一尝。

    [阅读全文]...

2022-06-30 04:14:33
  • 哀鸿章

  •   哀鸿章    我站在你的故宅里  聆听着你当年的悲伤  那是一段内忧外患的日子  是一个无人理解而又难言的时代蛮荒    你也曾有春风得意  *步青云,舍我其谁?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路升迁,一路奔忙    清廷积贫积弱,义军浩浩荡荡  你扶大厦即将倾  招兵勇,练淮军,剿灭太*军、捻军  你的手上,粘有无数人的血芒    天下大势,无人能够阻挡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你兴办洋务,筹备学堂  只为振兴国家,少些国殇    可甲午海战  号称亚洲最强海军的北洋  在日本举国之力下  变得百孔千疮    日本春秋楼,你据理力争  可弱国无外交,你徒有踉跄  你老迈的身躯,还迎着刺客的枪  《马关条约》,让中华再无往昔荣光    你代表清*签了那么多的不*等条约  你多了让政敌攻击你的口实  虽然你迫不得已  可你违背了自己做人的纲常    你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就象你自己所说,清*是一艘破船  而你只是一个糊裱匠  你背负了千古骂名,你也有无力的迷茫    2016年7月19日合肥李鸿章故居

    [阅读全文]...

2022-04-13 10:38:21
  • 李贺的名言

  • 名言
  • 李贺的名言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贺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5、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6、雄鸡一声天下白。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8、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石矶。

      9、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10、秋静见旄头,沙远*羁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11、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12、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13、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6、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17、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18、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9、天若有情天亦老。

      20、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人物生*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高*,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阅读全文]...

2022-07-07 15:13:33
  • 吴玉章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

    2.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3.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

    4.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和实践。

    5.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

    6.你们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的理想,将是使你们勇敢地走进生活中去的鼓舞力量。

    7.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8.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常人。

    9.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为范畴。

    10.目标既定,在学*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己决

    11.定的目标,而努力不懈地去学*和奋斗,如此才会有所成就,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阅读全文]...

2021-11-29 13:41:01
  • 贺知章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歧陌涵徐雨,离川照晚虹。

    2.圣心事能实,增广陈厥诚。

    3.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4.至能含柔德,万物资以生。

    5.稽山罢雾郁磋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麦荷。

    6.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7.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麦荷。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9.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饶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0.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11.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12.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13.夙夜着密,不敢宁宴。五齐既陈,八音在县。集盛以采,房组斯荐。推德推馨,尚兹克通。

    14.昭昭有唐,天件方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事神配极。

    15.肃我成命,于昭黄批。袭冕而把,团降在斯。五吉克各,八变季施。辑熙肆靖,厥心匪离。

    [阅读全文]...

2022-01-02 14:21:44
  • 翟鸿燊语录大全(翟鸿燊名言名句分享)

  • 语录,名言,分享
  • ★沟通必须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精进、正念出发,才能取得一致有效的合作。中国人的沟通总是从家里开始的

    ★高品质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有3个要素:文字语言、声音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传达信息,声音语言传达感觉,肢体语言传达态度。

    ★影响沟通效果有3个要素:场合、气氛和情绪。

    ★沟通的3个特征:行为的主动性,过程的互动性,对象的多样性。

    ★沟通的5个基本步骤: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

    ★沟通的5个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

    ★包容心,就是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

    ★同理心,懂得认同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沟通上没有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赞美心,赞美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赞美会让别人把正确的事继续做下去。

    ★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转移,感情的互动。沟通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要学*《亮剑》中李云龙的笑。笑能改变自己,笑能给人以力量,笑能创造良好气氛,笑能带给他人愉悦,笑是成功的阶梯。

    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语录,以便小编继续,欢迎大家评论、转发、点赞,谢谢!

    [阅读全文]...

2022-04-01 21:25:48
当前热门
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 句子
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 语录
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 说说
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 名言
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 诗词
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 祝福
李鸿章说过的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