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内经名言佳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黄帝内经名言佳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黄帝内经名言佳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黄帝内经名言佳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黄帝内经》静与躁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静与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自《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燥。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 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静神养生的方法包括少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自《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燥。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 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心情、心*气和,则精神收藏,精神抖擞。相反,心烦浮躁、情绪不安、焦虑紧张,则精气就会消耗,甚至耗竭消亡。《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黄帝内经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态志维持淡泊的状态,因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声*安的目的。
生活小窍门 抑目静耳健康养生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人的精神主宰和调剂。目清耳静则是说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线人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
《老老恒言燕居》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要害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 凝神敛思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竭。当然,这种凝神敛思、维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予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餍饫终日、无所专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
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维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生活小窍门 多练静功推荐导读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表现是怎样的 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故枟黄帝内经枠中说:呼吸了精气,独力守神。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
枟养生四要枠也说:人之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见,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锻炼方法,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常练静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生活小窍门 【贴心提醒】健康养生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黄帝内经》所强调的休养原则及其静养心声的调摄方法,不仅具有心理卫生的.防病治病效应,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养生结实、延缓衰竭的作用。譬如关于工作繁忙,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来说,忙中偷闲,*或闭目养神片刻,颇能消除疲惫,重新振作精神。而关于心胸偏狭,善猜疑嫉妒,或思想烦闷,郁抑寡欢的人,则能经常反思内,加强舒适虚无的思想休养,守神静养,日久也有清心涤虑、舒爽胸怀的作用。健康饮食
静神养生的方法包括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不少古人正是因为善于静神养生,从而延年益寿。
武则天,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总揽朝政50余年,一直耳聪目明、思路敏捷。有人说,这与她在感业寺用了3年时间“ 盘膝*”不无关系。晚年的武则天也经常在朝政之余,瞑目*,她去世时享年81岁,算得上寿星皇帝了。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享年86岁,也是得益于“静神养生”。1914年,他东渡日本,由于急躁和用脑过度,得 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心悸、乏力、睡眠不宁。后来,他偶然读到一本《王文成公全集》,看到里面的王守仁以“*”法养病健身,便开始学起来。每 天清晨起身*30分钟,临睡时也*30分钟,不到半个月,他的睡眠大有好转,胃口也恢复如常,之后的数十年中,“*”一直陪伴着他,使 郭老从弱者变为强者,并赢得高寿。
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不少古人正是因为善于静神养生,从而延年益寿。
武则天,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总揽朝政50余年,一直耳聪目明、思路敏捷。有人说,这与她在感业寺用了3年时间“ 盘膝*”不无关系。晚年的武则天也经常在朝政之余,瞑目*,她去世时享年81岁,算得上寿星皇帝了。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享年86岁,也是得益于“静神养生”。1914年,他东渡日本,由于急躁和用脑过度,得 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心悸、乏力、睡眠不宁。后来,他偶然读到一本《王文成公全集》,看到里面的王守仁以“*”法养病健身,便开始学起来。每 天清晨起身*30分钟,临睡时也*30分钟,不到半个月,他的睡眠大有好转,胃口也恢复如常,之后的数十年中,“*”一直陪伴着他,使 郭老从弱者变为强者,并赢得高寿。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之灵枢·热病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原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去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解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最具有普世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千古奇书,蕴涵着先贤的极高智慧,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下面是解读黄帝内经,随小编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实乃中医药学之纲目!
【概要】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胆经: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大肠经: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胃经: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脾经: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红豆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心经: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小肠经: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肾经: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心包经: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和心态。
亥时:21:00——23:00三焦经: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总结】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黄帝内经简介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读《黄帝内经》有感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6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7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8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9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10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释文: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11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释文: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12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
释文: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
13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释文: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发生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生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释文: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15 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释文: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气。神气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16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淤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17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18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释文:至于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受邪气侵袭,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受邪气侵袭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受寒邪侵袭,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脏先受邪气侵袭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脏先受邪气侵袭,然后再影响到肺,产生咳嗽。
19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释文:人在睡觉的时候,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因而就有部分血液贮藏到肝脏;而当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时,血液便又及时地运行到所需部位。所以眼睛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灵巧使用。
20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释文: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又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
21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释文:喜怒等情绪不加以节制会伤害内脏,五脏属阴,所以内伤五脏而导致的疾病起于阴。
22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主苦,治之以胆募俞。 释文:人的肝脏好比是将军,主管出谋划策;胆好比是公正的法官,主管判断。肝胆的经脉都经过咽部,所以咽部就像是肝胆的信使。患胆瘅的病人,常常是多虑而少决断,造成胆的功能失常,胆汁上溢而出现口苦。治疗时应针刺胆经的募穴、俞穴。
23 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释文: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于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
24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释文: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
25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释文:木气过分抑制土,土气被郁已极而复气发作起来,会导致山石雷变,天昏地暗。这样的气候条件,人就容易患心腹胀满、肠鸣等疾病。
26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释文: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27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释文: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
28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释文:按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以七年为一个发育阶段。女子到了七岁左右,肾脏的精气开始旺盛,表现为牙齿更换,毛发渐盛;到了十四岁左右,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成熟并发挥作用,使任脉通畅,冲脉气血旺盛,表现为月经按时来潮,开始有了生育能力。
《黄帝内经》静心口诀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黄帝内经》静心口诀,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静心养神对于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一、闭目养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良久则头脑清醒,心*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卧思
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闭目消食
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六、闭目赏乐
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七、闭目解乏
劳逸结合十分重要,当身体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疲乏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八、闭目释烦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
拓展阅读:《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比较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两部经典著作,但两者的理论体系及对疾病认识的着眼点与临床思维各不相同。究竟如何看待这两部经典巨著呢?
《黄帝内经》的确切成书年代已不可考,其作者亦难以考证,多认为非一人一时所作,乃古代众多医家共同智慧的结晶。《伤寒论》是汉末医圣张仲景所著。虽然医圣在序言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但在大论中很少有《内经》的痕迹。仅《内经》热论篇中之三阴三阳与《伤寒论》之六病有高度的相关性。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阴阳五行、藏相学说、经络腧穴、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保健等内容。然其方药体系仅仅是处于雏形阶段,极不成熟。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内经》的理论及临床价值。《内经》对很多疾病的病理认识非常深刻,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曾治疗多例肢体疼痛肿胀或肌肉萎缩等患者,观其有尿黄,舌苔黄腻脉滑等,投以清热化湿的方药而获效。
《伤寒论》是医圣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凭其天才的智慧,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开创的一独特法门。既没有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也没有论述具体的疾病,也不谈诊断不谈药性。
全书以六病为纲方证为目,构筑了一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且简易而高效的'中医临床诊疗学。六病是医圣对万千复杂疾病的宏观分类。凡有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等脉证特点的即称之为太阳病。所以太阳病不是具体的某一疾病,而是对有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等脉证特点的一类疾病的称谓。太阳病又可根据其具体脉证而进一步分为中风、伤寒、温病等,其他诸病亦如此。
最令后世医家困惑的就是对六病的认识,自朱肱首先开创以六经解释《伤寒论》以来,后世医家遂相沿成例,*称六经辨证,诚不知经从何来?
方证是特定的脉证组合,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弱,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共约十大类方,每类方均有其基本的脉证,然后根据临床变化而作相应的加减。其方证非常简单明确,学*经方不需要通达更多的中医基础理论。故清经方家柯琴言: 仲景之道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整部《伤寒论》就是以六病为纲,从方证药证入手,开创了一全新而独特的中医诊疗体系。其方药体系已非常成熟,达到了极高的量化水准。其方证精细入微,而剂量更是丝丝入扣,剂量稍变则方证迥异。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的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仅剂量稍异,则方证即不同。
《伤寒论》并以其独特的视角认识疾病,发现了万千复杂疾病的脉证规律。不难看出《内经》与《伤寒论》两者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思维完全不同,唯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才能正确认识各自的特点,进而在临床上正确运用经方。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两者的区别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认识上的混乱。
历史上成无己首先开创了以《内经》相关理论来全面注解《伤寒论》,试图证明《伤寒论》的内容无一不是从《内经》而来,但对后人正确认识《伤寒论》并无裨益。因为成无己根本没有充分认识到《伤寒论》自身的理论体系及其独特的临床思维。
相比之下,《内径》更重视辨病机与治法,而《伤寒论》却更重视辨六病与方证,两者的临床思维完全不同。如《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有:脏寒生满病。本人对此体会颇深,有很多腹满的患者是因体内有寒邪,用附子理中汤等温阳驱寒的方药即可获效。曾有一老年患者,因严重的腹胀多年来就诊,先后查胃镜肠镜达七次,均无明显异常,却屡屡治疗不效,痛苦不堪。据其脉证认为是脾胃大寒,投附子理中汤加味。而患者因不太相信中医可以治疗此证,便反问究竟是什么病?只好对其解释说是寒气重。又问寒气是怎么来的?便说过量食绿豆、西瓜等寒性食物亦可出现。谁知道其一生嗜食西瓜,后来生活条件改善,更是每日必吃两个西瓜。服药至十三剂尚无改善,至十四剂腹胀突然减轻,共服三十余剂而痊愈。古人言西瓜为天生白虎汤,可知其寒性之重。
但又不是所有的腹满均是寒证,也有湿热证或肠道积滞等,所以《内经》的很多内容有其相对性,需要灵活看待。相比之下《伤寒论》中有关腹满的脉证则更加明确且精细入微,如79条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126条少腹满小便不利,抵挡汤;208腹满而喘有潮热,大承气汤;219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白虎汤。同一腹满因兼证的不同,则方药迥异。
当然最大的区别还是临床思维,《内经》体系注重辨病机,《伤寒论》体系注重辨六病方证,两者对疾病认识的着眼点大不相同。如宋许叔微治一咯血患者,因脉浮紧无汗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清舒驰远治一难产,因脉紧无汗用麻黄汤一剂汗出而愈;丁甘仁用桂枝汤治愈背疽;黄煌用白虎汤加味治愈口渴多饮的崩漏;及本人用麻黄汤治疗糖尿病、用桂枝汤治疗高血压等。若非熟谙经方思维者,难以理解上述医案。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恽铁樵,其原先有四个儿子,前面三个儿子均因发热,请时方名医治疗不效而亡。后第四子亦复高热,初请来多位时方医治疗不效。恽氏粗通《伤寒论》,观其子发热无汗而喘,是典型的麻黄汤证,可为什么这些医家就是不用呢?其与夫人商议,如其座而待毙,不如铤而走险。遂自开一剂麻黄汤,患儿服后汗出热退身安。恽氏因此而弃文从医,成为*代颇具影响的中医大家。
此外如山西名医门德纯先生曾遇一屡治不愈的重症失眠患者,询知其卧时双腿卷曲而双手捂胸。便根据大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岂料用此方一剂患者酣睡不醒。若按照时方思维,从病着眼,又怎能想到用此方呢? 但切莫见他人用某方治疗某病取效,不辨方证如何即套用之。
特别是后世时方家们对很多疾病的病机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导致治疗法则的错误及临床疗效的低下。如认为性功能障碍就是肾虚而补肾,实践证明补肾治疗此病,其疗效并不理想。时方医对于用四逆散或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痿获效则难以理解;认为高血压的病机就是肝阳上亢,强调*肝潜阳等。反而对用真武汤、桂枝汤等治疗高血压获效难以理喻;对中风患者更是强调肝阳上亢,对用续命类方治疗,更觉骇人听闻。对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则认为是脾虚气虚等,无法理解用小陷胸汤等方治疗可以获效。总是片面理解《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误认为独取阳明就是补脾胃补气血。殊不知《内经痿论篇》反复强调五脏热,并引《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曾有一患者因右手肌肉萎缩,难以持物。据其心烦失眠易怒,眼充血,口多粘涎,脉滑数有力。投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月余,诸证改善,手可写字持物。其儿子知道后,硬是将其母弄到北京治疗。初请西医专家治疗,认为没有好办法,遂改请一中医博导,那位专家信心满满的说可以服中药治愈。后来患者带了两个月的中药回来服用,并将方子给我看。观其方一派大剂温补药,诸如黄芪、党参、附子、杜仲等二十多味。屡屡告诫而患者却不能理解,其后药未服完即殒命,真是不胜悲哀!
当今中医整体疗效的下滑,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中医经典,尤其是对经典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传统经典作基础的中医,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经方不单指《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更因其具有仲景所确定的独特的临床应用准则,若背离了经方思维用方已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方。所以临床应用经方必须遵循经方特定的临证思维方式。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全文简介,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帝内经》,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中医从人的整体着眼,辨证施治,常常能够治愈被西医宣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宏大基础。
《黄帝内经》,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它并非出自某人之手,而是医家共同编写的成果。全书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包括《素问》和《针经》各九卷。唐以后,《针经》改称《灵枢》,其内容是以黄帝和岐伯相互问答的形式记载的。现存本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内经》汇集了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阐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三百一十种病症和汤液、针灸、接摩等治疗方法,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阴阳说和藏府经络说。
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内经》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它强调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提倡早期治疗,“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这些医疗原则在今天仍在施行着。
“藏府经络说”是关于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藏府包括:(1)五藏,肝、心、脾、肺、肾;(2)六府,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
《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内经》对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作了较为正确的论述。它比公元2世纪罗马医学的血液如潮汐的说法,要先进得多。
此外,《内经》介绍了内服、外治、针灸、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对腹腔穿刺术治疗腹水病作了详细记载。《内经》还叙述了伤寒、咳嗽、气喘、腹泻、糖尿病、精神病、麻风病、黄胆型肝炎、肾炎、肿瘤、各种出血性病症以及妇科、五官科等病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内经》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
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现在医学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六脏六腑。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五脏六腑是*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代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历史
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4],《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5]。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成书时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
先秦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12]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战国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因为《四库全书》在*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西汉时期
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23]、吴文鼎[24]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其二,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其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为战国时期较为可信。但也不能认为《素问》、《灵枢》所有篇章尽出战国。元末明初医学家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认为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周木《素问纠略序》、程敏政《新安文献集·运气说》、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等人也赞同吕复。
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一、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二、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枢》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
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五、《灵枢》中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0)颁布太初历之后。
六、《素问》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纪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之事。《素问》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085)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张仲景之先。
七、《素问》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可以认为这两篇系唐宋间的伪作。
综合论之,《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依惯例认为属于内经亦无不可。
传本演变
一、《素问》
日本早稻田大学藏的黄帝内经素问《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26]。隋代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从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还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如王冰旧作。
二、《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九灵》、《黄帝针经》等名。
《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可知《灵枢》即《针经》。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皇帝内径是*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陰陽,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黄帝故里导游词(精选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帝故里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脚下站立的正是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新郑黄帝故里。它是*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亿万华人前来拜谒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为什么我们有自己的姓氏?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我们确认轩辕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那么今天在我们祖先的故乡叩问我们的祖先,答案是什么。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这个广场是今年新建的,大家看看四周,谁能告诉我那是什么树?哎,对了,那就是被称作是“活化石”的水杉。这里共有960棵,象征着*有960万*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说到形式广场,不能不提到让我们*人引以自豪的姓氏,姓氏起源很多,并不断发展,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的姓氏有2.3万多个,已经普查到的姓氏有4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的约1800个。在前1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有73个。万姓同根,根在人祖。史载,黄帝族后裔繁衍600多个姓,炎帝族繁衍247个姓氏,炎黄二支与其它民族融合中总共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从姓氏上说,后世子孙共尊炎黄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想必前两个问题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吧,现在我们进入故里祠来认识下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和了解5000年前发生的故事。故里祠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大殿供奉的是轩辕黄帝,东西配殿供奉的是他的夫人“先蚕”嫘祖和“先织”嫫母。黄帝一生功绩显赫,大殿的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每幅图的背后都有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先看其中的几幅,5000年前这里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首领为少典,他娶有胶氏附宝为妻,生黄帝轩辕,这幅图为黄帝诞生。再来看看这幅图,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大家看中间的这辆车是指南车,上面安装了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到什么地方,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雏形。
接着这幅图则为炎黄结盟,五千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华大地,兴起了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居住在陈丘一代的炎帝部落势力逐渐强大,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与炎帝部落进行了三次激烈交战最终打败了炎帝,从此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这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咱们中华子民共尊黄帝为我们的始祖,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咱们再去做边看一下,当炎黄结盟时,东方九黎族部落兴起,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所向披靡。黄帝与他大战九次都不能胜,因为蚩尤能在作战中吞云吐雾,使人迷失方向,后来皇帝就用我们刚才看到的指南车破了蚩尤的大雾,彻底打败了他,这就是“征战蚩尤”。黄帝*定蚩尤后,威名远震,各部落对他钦佩的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万家部落首领,然后黄帝率部族回归故里昭告天下,定都有熊,也就是今天的新郑,在此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公元前2697年)二月二登基,此后民间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黄帝建都有熊以后升起了象征各民族统一的龙旗,这龙图腾为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组成,也就是个部落图腾的统一体,之后龙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也成为龙的传人。
好了,朋友们,我们之前遗留的问题有了答案了吧,现在留给大家充裕的时间观赏这几幅画,之后我们同去东西配殿拜谒两位伟大的夫人。谢谢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新郑、欢迎你们来到皇帝的故里!我是你们的导游小张,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上午!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80亩,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组公德,*年来,新郑市人民*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请大家放眼望去,扩建后的黄帝故里规模多么宏大,气魄多么雄伟!
黄帝故里景区共分六个区域:广场区、故里前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祠前广场。大家看,那棵枣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依然牢牢地立在那里;那棵古老的槐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那棵银杏树历经百年,风采依旧。轩辕桥下姬水河河水清澈,缓缓流动。绿树环绕,小河淙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大家再往前走,这里是故里祠,祠中有前门、正殿、配殿,正殿中央塑有轩辕黄帝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姆母像。点上一柱香,拜一拜始祖,会保佑你**安安,心想事成!
请大家跟我来到鼎坛区。这里建有黄帝宝鼎坛,它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另外还有其它八鼎,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大家伸出手来,一个一个摸上一遍。有的能保佑你和和美美,有的能保佑你寿比南山,有的能保佑你财源滚滚,有的能保佑你一生*安……
怎么样?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黄帝文化的魅力,不能不感恩始祖的功德,不能不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您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青石建筑叫汉阙,是黄帝故里景区的大门。阙高17.08米,其形为蜂腰形子母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
新郑做为黄帝的故里故都,史有明载,地有确迹,代有传述,世所认同。史有所载指的是,战国《竹书纪年》、汉代《史记周本记》和晋朝《帝王世纪》等历代史籍,均说黄帝是古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生于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地有确迹指的是,目前新郑仍保留着黄帝文化遗迹多达30多处,如黄帝屯兵洞、黄帝饮马泉、轩辕庙、嫘祖洞、避暑宫等。代有所传指的是,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自古及今,世代相传,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黄帝的传说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新郑得天独厚的黄帝文化旅游资源。另外,新郑一带现存有从唐代至民国的13通碑刻,记述了新郑是有熊国、轩辕丘、轩辕故里及黄帝在新郑一带活动的史实,这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众多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科学家李学勤说:“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国和少典氏之国,经《史记》记载,两千多年来史无疑义。”
从汉阙至轩辕桥区间,沿中轴线宽十八米的红黄花岗岩甬道东西两侧,东区矗立着1996年在市博物馆后韩国宗庙遗址发掘出的战国时用于观测天文时移的日圭。西区安放有铜制黄帝指南车,车上的铜人始终面向南方。
春秋时期《国语·晋语》里记载说,当年有熊国君少典娶有蟜氏为妻,生下黄帝在姬水,所以黄帝就又以姬为姓。我们眼前的这座桥是姬水河轩辕桥,于2002年新郑市委市*在故里祠前建桥挖基时,恰巧发掘出一座明代古桥,正与新桥相重合,于是就形成如今这桥下有桥的奇观。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刻有“隆庆四年许州造砖户王仲”字样,即公元1570年所建,后因地理变化,古桥被沉埋地下整整439年!围绕这座古桥还有一段故事呢,那是明隆庆二年,宰相高拱回老家来此拜祖时,因这里是条河,不小心被摔了一跤,许州知府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为了巴结当朝宰相,也为了造福当地百姓,于是就建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轩辕桥,由此说明古人和今人息息相通。
您看到的这两个憨态可掬的石熊,是黄帝故里的镇祠之兽。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把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地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立有这对石熊。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黄帝故里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它始建于汉代,历代都有修复,明清时期多次被修复,大体保留明清时期的建制,至今大殿和东西配殿的山墙上仍保留着古人为修复黄帝故里所立的功德碑刻,乾隆29年8月重修大殿碑刻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
请随我步入故里祠正殿瞻仰始祖轩辕黄帝。这里供奉的是轩辕黄帝。这是黄帝故里第一尊黄帝像,是老年金身塑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黄帝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用了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据汉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黄帝在此演兵历练、屯兵训兽、访贤问道、融炎帝、战蚩尤,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织衣裳,创文字、定历律,定都有熊,划野分州,封官司职,封三公(风后、天老、五圣)、拜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置史官(苍颉、沮涌),设左右太监,监于万国。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甘肃,北达河北逐鹿,南抵长江,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有熊国都新郑,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被史学家称为“中华第一古都”。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后,采用由各部落图腾组合而成的龙图腾,作为有熊国的族徽和旗帜。它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寓意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黄帝一生共有三大功绩。一、他缔造了中华民族。5000年前,黄帝征战天下,统一万国氏族部落,融天下为一家,开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二、他奠基了*版图。国学大师钱穆在《黄帝的故事》中说:“传说中的黄帝,是*历史上帝一个伟人,是奠定*文明的第一座基石。”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有万国氏族部落,为了争夺土地、财物或人口等,他们经常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黄帝通过融炎帝战蚩尤,一统天下,在*历史上首次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的基本版图。三、他肇启了中华文明。一是肇造物质文明。黄帝时期发明犁耕、凿井灌溉,种桑养蚕等,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解决了族民的吃饭问题;发明丝绸、冠冕、衣裳,解决了穿衣问题;发明舟车、指南车,解决了交通问题;发明灶具、甑、盘、熟食等,其他日常用具应有尽有。黄帝时代的这些发明创造,虽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享用。二是肇造政治文明。包括黄帝的哲学思想、社会理想,建立国家体制、治国方略和构建大同和谐社会等等。三是肇造精神文明。主要有文字、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音乐、绘画、诗歌、医药、姓氏、铸鼎等。黄帝无论是肇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或精神文明,其最终目标是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所以,后人尊崇轩辕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和主流,它所具有包容性、创新性、和谐性、团结性、统一性,这是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黄帝的自强不息、坚韧力持、创造创新、包容万物、和谐和*、共同发展的民族品德和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繁荣昌盛。
在东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他的夫人,她美丽漂亮,聪明睿智,不但协助黄帝治家理政有方,而且在我国上古时代最早开始养蚕织丝,被后人尊为“先蚕娘娘”,是*古代杰出的女性代表。西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第四位夫人嫫母,这位娘娘相貌丑陋,却聪慧异常、才智超群,是黄帝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是她发明了*最早的织布工具“织机”,后人尊她为“先织娘娘”。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敬香还愿。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孙中山先生亲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更昭示出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为纪念轩辕黄帝,自古以来,许多历史名人来此拜谒始祖黄帝,春秋时期名相子产,就每年率官员到此祭拜,并且形成例制,明代宰相高拱也常常到轩辕丘前,叩首跪拜,敬献虔诚。当年主持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曾到此拜谒始祖黄帝,至今黄帝故里还留存有林则徐拜祖纪念碑。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新郑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我们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在新郑市下高速,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
现在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黄帝故里了,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现已引领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并是中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优秀旅游城市——新郑观光游览,首先呢,请允许我代表新郑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同事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真诚的欢迎,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品味.游览古都新郑我姓马,老马识途的马,今天各位来到我旅游,请放心好了,有我一马当先,什么事情都会马到成功。我是来自新郑旅行社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喊我小马,相信有小马的陪同,大家一定会玩的开心,游的快乐.当然了,小马也会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呢,就是咱们旅行社选派的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x师傅,今后几天就由他和我来陪同大家,如果您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向我们提我们会尽力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的,好了,现在请大家坐好扶稳如果有那些朋友晕车请您往前面来,前面的朋友会把最舒适的座位给您的,在这小马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没有什么事请尽量不要在车厢内走动。
现在我想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行程安排略)然后我们有3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12:00时候我们在大门口集合前往有缘餐厅用午餐,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咱们的车牌号豫A1234和我的手机号12345678,如果有参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和我联系.
新郑市隶属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有着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至于我们的市情,我想用以下五个字概括就再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中、通、古、丰、美。
“中”呢,是指我们新郑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州之中,北临郑州市区,南接魏都许昌,东依七朝古都开封,西面九朝古都洛阳。
“通”呢,是指我们新郑市的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境内有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纵贯其中,还有我们中原最大的国际机场——新郑国际机场。
“古”是说我们新郑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不仅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还被中华古都协会认定为“中华第一古都”。这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裴里岗文化和5000多年前的炎黄文化,还有2700年前的郑韩文化。
“丰”,是指我们新郑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及矿产资源。大家来看窗外,那大片大片的绿林就是我们的新郑枣林了,新郑特产——鸡心小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品尝过,有机会我请大家吃哈。我们新郑种枣历史悠久,在裴里岗就出土了堪称最早的炭化枣核。在古枣园里有棵古枣树王树龄竟达600多岁。
“美”呢,则是说我们新郑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黄帝故里,还有始祖山,郑王陵博物院,欧阳修墓,郑风苑等著名景点。我们新郑也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除了高原以外,*原、丘陵、盆地、山地俱全,也正是这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我们这个城市的“人杰地灵”。
好了,大家来看前面,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著名的古城墙也即我们市区北门的主要标志——郑韩故城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所以称为郑韩故城。故城*面极不规则,周长20公里。目前尚存大部分城墙,最高处达10米。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的青铜器“莲鹤方壶”即出土于此。
我们现在已进入了市区,距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还有5分钟的车程。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正在积极申请AAAAA景区。早在2000年就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遭战火毁坏,明清时修葺。*年来,新郑市人民*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该广场是07年(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前)建的,它长宽各130米,是一个正方形广场。广场四周种植着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这960棵水杉,象征着*有960万*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我们60万新郑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配合,有什么服务不到位的地方请多指教。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希望大家有机会再来河南,再来黄帝故里。谢谢大家!
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民族的历史如同一棵开枝散叶的大树,虽纷繁冗杂,但脉络清晰。每个姓氏都是这棵生命之树的春华秋实。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该忘记这棵生命之树,都应该记住自己是这棵大树上的哪根枝条,哪片树叶。这就是修建中华姓氏广场的根由。
矗立在我们面前便是中华姓氏鼎坛,这个气势恢弘、硕大无比的鼎叫黄帝宝鼎。鼎坛高3.9米,宝鼎通高6.99米,重24吨,直径4.7米,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比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还高出0.39米,重8吨,为“天下第一鼎”。
我们穿过马路这座便是仿汉阙,是最古老的门。用石雕刻而成的阙,是用来记官爵、功绩和装饰。阙的主要功能是挂旌(劲)旗、贴告示用的。
透析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和推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之论文范文。
摘要:探讨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是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愿意承受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致力于减少的,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又是无法避免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面对着学业和爱情的选择,又处于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加之*年来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所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都是90后,有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要面对由于生理和心理造成的种种困境,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各种负性情绪,又加上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1],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疏离感[2]。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调整心态、合理认知、适应角色、健康生活。
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人提出应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作者也认为可以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中发掘有益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以更加符合*国情,切合*人的心理特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医所有学科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治未病”思想的中医典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当疾病“已成”,即使有再好的医疗手段,也不过是亡羊补牢,就像人已经很渴了才去掘井、战争已经开始才去制造武器,恐怕伤害是在所难免。
所以,不如提前预防。这与现代所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治未病”是中医提出的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医疗原则,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就是在没有生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就是当得病之后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小病酿成大病。
未病先防的理念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如果能导致人体发病,可能是因为人体抵抗力太弱,也可能是因为致病因素过强。那么要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方面要增强人的体质,以提高抗病力,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另一方面要积极避免或减少致病因素的危害,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则一方面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减少甚至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黄帝内经》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一)“和于四时,调于阴阳”《黄帝内经》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当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时刻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衡,使与季节相通应的五脏能够适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使七情五志顺时、和谐,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春三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指出了不同季节中人应采取的起居方式及其对人情志产生的影响。
(二)怡养精神,调适情志《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本为一体,互相影响。
五脏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生的基础,而精神活动反过来又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认为精神的紊乱能使人体生病。所以人应该调养精神、调节情志,适应环境变化,以保证身体健康。《黄帝内经》的论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黄帝内经》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的成书在秦汉时期,但托名黄帝,该书体例多采用黄帝和岐伯、雷公、鬼臾区等人问答的形式,这样既增加了该书的权威性,又使形式生动活泼,易于为人接受;而且该书还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记录,如“著于竹帛”、“著之玉版”,在当时纸张尚未发明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载体;或者“得其人则传”,选取合适的对象进行言传身教,这些都加强了医学知识的传播。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或邀请社会上的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向大学生传授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如传统的编辑心理健康知识小册子、明白纸,或由师生自己编演心理情景剧,还有现代的微信、翻转课堂等,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在大学生中选择对心理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加以专业培训,由他们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对其他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在同学中有着更强的亲和力,而其体会也更贴*同学,易于被接受,自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大的改善。其次,《黄帝内经》还指出教育的内容应该简明易懂。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言:“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指出了医学道理应该明确、难忘,容易掌握,这样才能够广泛传播,经久不绝。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接受信息较容易。
但是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枯燥的说教,尤其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生动有趣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形式让人目不暇接,更让大学生提高了“口味”,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过于书面化,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成大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的语言传达给他们。第三,对于教育的实施原则,《黄帝内经》也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如《灵枢师传》篇中所讲:“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指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人性,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比如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希望能走出阴影、开心生活,这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原动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应运而生,顺应人的心理开展工作。
指出不良情绪状态的危害是“告之以其败”,说明保持良好心态的好处是“语之以其善”,给予一定的辅助措施如放松技术等是“导之以其所便”,帮助消除其抑郁、焦虑情绪是“开之以其所苦”,如果能够达到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自不待言。而在此之外,更辅之以身体的锻炼、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社会支持的促进,则更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寻回生命阳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海燕,宋海霞,宋海辉,等.1990年代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42(4):101-104.
[2]肖柳婷,梁瑞琼,钟泳如.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710-714.
[3]章冬云.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4:39.
拓展:《黄帝内经》的价值影响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1.中医渊薮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在*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的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其他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内经》的理论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成书距现在虽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类个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按照《内经》的理论,如果肺主气、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脉,脾升清、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气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气血周流畅通、运行无阻,人体就不会生病。《内经》所确立的独特养生防病视角,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2.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巨大的国学经典。
3.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德,作为*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 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的医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阐释。《内经》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医家对医德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德思想,宣告了中医医德理论的诞生。
《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分为医学养生道德、医学预防道德、医学治疗道德和医学护理道德四个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4.文献价值
《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种,以“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也很多。这些古文献对了解先秦时期中医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标配人生”需要不断努力奋斗。
"Standard life" requires constant efforts.
2、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
A wolf must practice his teeth, a sheep must practice his legs.
3、我们都是奔跑者,我们都是追梦人。
We are all runners. We are all dreamers.
4、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As long as we keep fighting, life will be brilliant.
5、年轻时候吃的苦,都是将来的财富。
The bitterness of youth is the wealth of the future.
6、以奋斗担当使命,以奋斗引领未来。
Take the mission with struggle and lead the future with struggle.
7、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
Button up every button of life.
8、道路坎坷事不期,疾风劲草练男儿。
The road is rough and unexpected, and the wind is blowing hard to train men.
9、奋斗,造就更有价值的人生。
Struggle to create a more valuable life.
10、人生贵在行动,前进不必遗憾。
Life is precious in action,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regret moving forward.
11、奔跑,每一条道路走深都会有收获。
Running, every road will be harvested.
12、拼你想要的,争你没有的。
Strive for what you want, fight for what you don't h*e.
13、你羡慕的生活,就是你奋斗的方向。
The life you envy is the direction of your struggle.
14、人生是一张单程票,耽误不起。
Life is a one-way ticket, which can not be delayed.
15、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Learning like bows and crossbows is like arrows.
16、要相信,只要不死,总会出头!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you don't die, you will come out!
17、希望结果不负自己努力。
I hope the result will not fail my efforts.
18、所谓能耐,就是既有能力又能忍耐。
The so-called patience means both ability and patience.
19、奋斗人生,大胆尝试!
Struggle for life, try boldly!
20、唯有奋斗,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密匙!
Only struggle is the key to solving all problems.
21、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Running, wandering, billowing river never stops.
22、用奋斗青春书写最美人生答卷。
Write the most beautiful life answer with struggling youth.
23、奋斗创新演绎精彩人生。
Struggle and innovation deduce wonderful life.
24、宁可拼搏累死,也不能在家闲死!
Better die from exhaustion than die from idleness at home!
25、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It's uncertain, you and I are black horses.
26、宁可去碰壁,也不能只在家面壁。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孤女坎坷不*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呼、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1、 没有理智的感情固然淡而无味,但缺乏感情的理智也太艰涩粗糙,真是让人难以下咽。
2、 暴力不是消除仇恨的最好办法–同样,报复也绝对医治不了伤害。
3、 能被你的同伴们所爱,并感觉到自己的到来能给他们增添一份愉悦,再没有什么快乐能与此相比了。
4、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5、 生命太短暂了,没时间恨一个人那么久。
6、 如果别人不爱我,我宁愿死去而不愿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被人憎恶。
7、 无生命的东西依旧,有生命的东西已面目全非。
8、 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的原因。我*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9、 我会带着不倦的温柔体贴,在你身边走动,尽管你不会对我报之以微笑;我会永不厌腻的盯着你的眼睛,尽管那双眼睛已不再射出一缕确认我的光芒。
10、 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去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作什么准备呢?
11、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12、 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等的。
13、 由于这改变了的环境,这充满希望的新天地,我的各种官能都复活了,变得异常活跃。但它们究竟期望着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某种令人愉快的东西,也许那东西不是降临在这一天,或是这个月,而是在不确定的未来。
14、 有时刹那之间我以为抓住了一个眼神,听到了一种腔调,看到了一种体形,宣告我的梦想就要实现,但我又马上醒悟了。
15、 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如果你命里注定需要忍受,那么说自己不能忍受 就是软弱就是犯傻。
16、 谁说现在是冬天呢?当你在我身旁时,我感到百花齐放,鸟唱蝉鸣。
17、 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18、 在这密露降临,万籁俱静,暮色渐浓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可以永远在这浓阴下流连下去。
19、 那是时候要是我被抛掷到朝不虑夕苦苦挣扎的生活风暴中去,要是艰难痛苦的经历,能启发我去向往我现在所深感不满的宁静生活,对我会有多大的教益呀!
20、 我渴望自己具有超越那极限的视力,以便使我的目光抵达繁华的世界,抵达那些我曾有所闻,却从未目睹过的生机勃勃的城镇和地区。
21、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22、 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
23、 什么都抵不过现实忘掉梦幻中的灾祸,单想现实中的幸福吧!
24、 你冷,是因为你孤独;没有什么人际的接触能撞击出你心中的火。你有病,是因为人被赋予的最好的,最高贵的和最甜美的情感离你很遥远。你傻,是因为不管怎么痛苦,你都不去召唤那种情感来接*你,你也不上前一步到它等待你的地方去迎接它。
25、 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26、 沉默寡言的人常常要比性格爽朗的人更需要直率地讨论他们的感情和不幸,看似最似最严酷的禁欲主义者毕竟也是人。大胆和好心"闯入"他们灵魂的"沉寂大海",常常等于是赋予他们最好的恩惠。
27、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28、 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总是被他的朋友们遗忘。
黄帝内经名言佳句
黄帝内经名言
黄帝内经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名言
黄帝内经语录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格言
黄帝内经经筋的古诗
黄帝内经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艾灸经典语录
黄帝的名言名句
黄帝简介和名言
轩辕黄帝的名言
关于黄河的名言佳句
名言佳句
与皇帝内经有关的古诗
2017名言佳句
黄帝的古诗
写黄帝的古诗
孝德名言佳句
名言佳句大全
中秋名言佳句
读书的名言佳句
友谊的名言佳句
黄帝陵诗句
英语名言佳句
梦想的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