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孔子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老子孔子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老子孔子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老子孔子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孔子的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的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 礼立 所欲勿施于 欲立立欲达达 躬自厚薄责于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贤内自省 三行必我师焉择其善者其善者改 居处恭执事敬与忠 君敬失与恭礼四海内皆兄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邦行矣言忠信行笃敬虽州行乎哉 行耻使于四辱君命谓士矣 孔曰:能行五者于仁矣请问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侮宽则众信则任焉敏则功惠则足使 君义质礼行孙信君哉 改谓矣 则匆惮改 迁怒二 三军夺帅匹夫夺志 远虑必*忧 欲速见利欲速则达;见利则事 执德弘信道笃焉能焉能亡 与朋友交言信 文友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欲讷于言敏于行 君食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言道焉谓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仁 德者必育言言者必育德 听其言观其行 君于言举,废言 古者言,耻躬逮 君名必言言必行君于其言所苟已矣 与言与言失;与言与言失言知者失亦失言 言未及言谓躁言及言谓隐未见颜色言谓瞽 仁其蔽愚;知其蔽荡;信其蔽贼;直其蔽绞;勇其蔽乱;刚其蔽狂 恭礼则劳慎礼则葸勇礼则乱直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其食 礼用贵 放于利行怨 患知,患知 三千弟七十二贤 *亦乐乎朋自远亦乐乎知愠亦君乎 岁寒知松柏凋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忍孰忍 士志于道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发愤忘食乐忘忧、知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乐亦其矣义富且贵于我浮云 贤哉箪食瓢饮陋巷堪其忧改其乐 贤哉 富与贵所欲;其道处贫与贱所恶; 其道 富求虽执鞭士吾亦求吾所 朋自远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敬修安…修安百姓 托六尺孤寄百命临节夺 志士仁求害仁杀身仁 君于疾没世名称焉 夫达者质直义察言观色虑 君泰骄骄泰 君易事难说(悦)说(悦)道说(悦) 君仕行其义 谓于产君道四焉:其行恭其事敬其养民惠 其使民义 君同同 君矜争群党 君周比比周 君坦荡荡戚戚 仁者忧知者惑勇者惧 放于利行怨 求仁仁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君 君谋道谋食君忧道忧贫 语言能乎改贵提手与言能说 乎绎贵说绎改吾末何已矣 见善及见善探汤 君尊贤容众嘉善矜能 士怀居足士矣 :知者智自知者明.胜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志.失其所者久死亡者寿. 圣百姓.善者吾善善者吾亦善善.信者吾信信者吾亦信信.圣怵怵;浑其.百姓皆注其耳目圣皆孩. 知知;知知病.圣病.其病病病. 孔哲理名言 发愤忘食乐忘忧、知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乐亦其矣义富且贵于我浮云 贤哉箪食瓢饮陋巷堪其忧改其乐贤哉 士志于道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富与贵所欲;其道处贫与贱所恶;其道 富求虽执鞭士吾亦求吾所 朋自远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敬……修安…修安百姓 托六尺孤寄百命临节夺 志士仁求害仁杀身仁 君于疾没世名称焉 夫达者质直义察言观色虑 君泰骄骄泰 君易事难说(悦)说(悦)道说(悦) 君仕行其义 谓于产君道四焉:其行恭其事敬其养民惠其使民义 君同同 君矜争群党 君周比比周 君坦荡荡戚戚 仁者忧知者惑勇者惧 放于利行怨 求仁仁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君
孔子名 (1)学而时*之,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千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仁。
(31)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和老子的名言锦集
名人名言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人名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和老子的名言锦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4、人无远虑,必有*忧。——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8、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
1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1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1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1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1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1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1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1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19、性相*也,*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的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 礼立 所欲勿施于 欲立立欲达达 躬自厚薄责于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贤内自省 三行必我师焉择其善者其善者改 居处恭执事敬与忠 君敬失与恭礼四海内皆兄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邦行矣言忠信行笃敬虽州行乎哉 行耻使于四辱君命谓士矣 孔曰:能行五者于仁矣请问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侮宽则众信则任焉敏则功惠则足使 君义质礼行孙信君哉 改谓矣 则匆惮改 迁怒二 三军夺帅匹夫夺志 远虑必*忧 欲速见利欲速则达;见利则事 执德弘信道笃焉能焉能亡 与朋友交言信 文友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欲讷于言敏于行 君食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言道焉谓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仁 德者必育言言者必育德 听其言观其行 君于言举,废言 古者言,耻躬逮 君名必言言必行君于其言所苟已矣 与言与言失;与言与言失言知者失亦失言 言未及言谓躁言及言谓隐未见颜色言谓瞽 仁其蔽愚;知其蔽荡;信其蔽贼;直其蔽绞;勇其蔽乱;刚其蔽狂 恭礼则劳慎礼则葸勇礼则乱直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其食 礼用贵 放于利行怨 患知,患知 三千弟七十二贤 *亦乐乎朋自远亦乐乎知愠亦君乎 岁寒知松柏凋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忍孰忍 士志于道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发愤忘食乐忘忧、知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乐亦其矣义富且贵于我浮云 贤哉箪食瓢饮陋巷堪其忧改其乐 贤哉 富与贵所欲;其道处贫与贱所恶; 其道 富求虽执鞭士吾亦求吾所 朋自远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敬修安…修安百姓 托六尺孤寄百命临节夺 志士仁求害仁杀身仁 君于疾没世名称焉 夫达者质直义察言观色虑 君泰骄骄泰 君易事难说(悦)说(悦)道说(悦) 君仕行其义 谓于产君道四焉:其行恭其事敬其养民惠 其使民义 君同同 君矜争群党 君周比比周 君坦荡荡戚戚 仁者忧知者惑勇者惧 放于利行怨 求仁仁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君 君谋道谋食君忧道忧贫 语言能乎改贵提手与言能说 乎绎贵说绎改吾末何已矣 见善及见善探汤 君尊贤容众嘉善矜能 士怀居足士矣 :知者智自知者明.胜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志.失其所者久死亡者寿. 圣百姓.善者吾善善者吾亦善善.信者吾信信者吾亦信信.圣怵怵;浑其.百姓皆注其耳目圣皆孩. 知知;知知病.圣病.其病病病. 孔哲理名言 发愤忘食乐忘忧、知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乐亦其矣义富且贵于我浮云 贤哉箪食瓢饮陋巷堪其忧改其乐贤哉 士志于道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富与贵所欲;其道处贫与贱所恶;其道 富求虽执鞭士吾亦求吾所 朋自远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敬……修安…修安百姓 托六尺孤寄百命临节夺 志士仁求害仁杀身仁 君于疾没世名称焉 夫达者质直义察言观色虑 君泰骄骄泰 君易事难说(悦)说(悦)道说(悦) 君仕行其义 谓于产君道四焉:其行恭其事敬其养民惠其使民义 君同同 君矜争群党 君周比比周 君坦荡荡戚戚 仁者忧知者惑勇者惧 放于利行怨 求仁仁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君
孔子名 (1)学而时*之,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千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仁。
(31)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的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7、朽木不可雕也。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8、性相*也,*相远也。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5、见得思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与老子的境界区别在哪
导语:孔子与老子都是*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而他们又是同时代的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至今仍被广为流传。然而大家更关心这样一个问题——老子与孔子的境界区别在哪里?
一、山高水长——孔子与老子的共同之处
作为*古代最著名的先哲,老子和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意义深远的广泛影响,所谓山高水长,其名不朽。就传世的经典来看,二人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简列于下:
其一,都是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都努力于道而不拘一端。故老子说:“吾道大似不肖,若肖,其细也夫”,而孔子则说“君子不器”。
其二,都是心怀天下的人,都以天下为已任,都对人和社会的动变规律作过深刻的阐述和分析,不论其出发点和解决方式有什么不同,但殊途同归,那就是主张“和”——和谐相处之道。故老子云“和其光,同其尘”,孔子则云“和而不同”。
其三,都对时间有很深的觉悟,对时间规律作过探讨。老子云:“天长地久”、“动善时”、“道乃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不道早已”、“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而孔子也有诸说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民以时”、“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时,不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日月逝矣吾何之”、“日月逝矣,岁不与我”。
其四,都讲求诚信,主张实事求是而为,反对虚伪不实。老子云:“用兵有言,吾不敢为客而为主”、“为无为则无不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有言:“诚哉是言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克己复礼”、“义以为上,义以为质”。
其五,都以为,当人违背了道、德规律时,就一定会遭到失败并承受惩罚。老子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身殃”、“不道早已”;而孔子云:“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其六,都有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老子云:“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孔子则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七,都很注重节俭,反对奢侈祸乱。老子云:“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孔子也以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固孙也,宁固”。
其八,都反对盲动妄为。老子云:“勇于敢则杀”;孔子则云:“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铰”。
其九,都以为人应顺天应时,不可恃己妄为。老子云:“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孔子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其十,都认为人的觉悟有迟有速,人的认识有深有浅,人的思想境界是存在差别的。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而孔子亦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
二、似是而非——孔子与老子的疑似共同之处
从一些传世经典的记载来看,孔子与老子思想言行似乎还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若是细加分析,却发现他们的理论观点和知行始点有根本的不同,今一一列举如下:
其一,孔子与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貌似相同,但其理论本质决然不同。关于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见《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在《论语·先进》中记载有曾点对他理想社会情境的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当时孔子脱口赞道:“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认同曾点的理想社会模式呢?因为那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治世情境!其时天下太*,人民各安其业,君子无事无所事,社会物质极度丰富,社会道德高度普及,那些心忧天下的君子们至此可以完全放心了,于是都尽情游乐,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孔子对于“无为而治的”大同治世是极其向往的,他以为那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在《论语·卫灵公》中他羡慕大舜说道:“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以为,他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子的无为治世是一样的,其实不然。首先是前提不同。老子以为,人类达到理想社会的前提是人人自由自在而不再被人为地分别、区划,人人*等,互不干涉,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王者是为人服务的,其道像水,总是处在人民之下;而孔子以为,人类达到理想社会的前提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是“去恶殆尽”的纯粹社会。
在那个社会里人虽然有阶级划分,但在上的仁义,在下的自甘于下而不反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分、各认其命。在上以治人为美,在下以忠于人为美,王者高高至上,位于人民的头顶,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民在下不可犯王,并甘心做奴,努力为忠,希图侥幸以获得王者的恩赐。其次,达到理想社会模式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孔子“去恶”的办法不像老子的“常善救人,不善弃人”,也不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更不是能“处众人之所恶”、“受国之垢”,而是主张“攻其恶”(《论语·颜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进且又云“举直错诸枉*服”(《论语·为政》)——因为孔子对于恶深恶痛绝,“见人之不善如探汤”、“恶紫之夺朱也”(《论语·卫灵公》)。
对此,孔子是绝不能容忍的,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众恶之必察焉”,必除之而后快。孔子除恶有两种办法,一是行使教化化恶为善,一是像杀少正卯一样杀而绝之。如此行文用武,把天下的“不仁不善”、“恶”都去净了,世界也就太*了,只剩下了一类被标榜为‘仁善’君子的纯粹的人,这些人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社会模式和谐相处,劳心者“好礼”、“富而无骄”(《论语·学而》),治人以“仁”,所谓“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学而》)。劳力者自甘认命,‘君子固穷’(《论语·卫妖精公》),自甘“贫而乐”受制于人而且不反抗,自甘“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奴颜卑骨地忠奉统治阶级,“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孝经·事君》),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孝经·卿大夫》),绝不“犯上”、“作乱”,这样社会就稳固了,世界就太*了。
其实,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孔子这套理论,他的大同理想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天下人各安天命、各安其分的一成不变的绝对环境基础上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一种理想假设状态,是王者永远为王者、下民永远为下民……王者永远绝对控制下民、下民永远甘心为下民的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更多的学者以为这不过是孔子为了说服王者以获得施*力的一种说辞。
其二,在世人眼中孔子和老子都是以有道德的仁者形象而被称为圣人的,但其对“道、德、仁”的定义却绝不相同。老子的道德是无限广大而无不周被的、普及于一切而没有限定标准的,它大象无形、境界包容,故而云“道大”、“可道,非常道”、“道大似不肖”、“道隐无名”、“明道若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老子慈济利生,“常善救人,不善弃人”,在他的境界里没有因为人为的分别区划而被抛弃的人,甚至于对反逆他、怨恨他的人,老子也不放弃,提出了“报怨以德”。
而孔子呢,他的道德仁义正是老子所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那是有取舍、有限制、有标准的道德仁义,其概念和内涵非常具体形象,可方可圆,可规可矩,可道可说,可访可学,可依可恃。故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然后孔子以他的“仁”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人的长短、分别人的善恶,继而裁定其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有道还是无道,是可取还是该舍。甚至于连“儒”他也分为“君子儒”和“小人儒”(《论语·雍也》),即便已经成了君子,也有“得仁”与“不得仁”之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因而所谓“唯仁,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然后再根据这些裁判来决定对其人的态度,“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认为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对于不善应以教化为主,“有不善,则以忠化之”。对于“德不修……不着不能改”,孔子又是深深担忧的,他说:“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孔子是绝对不容忍不仁之人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然作色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论语·八佾》),主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对于符合“仁”标准的人少之又少的局面,他发出了“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老子赞美王道有怀柔天下之德,不论垢净善恶皆谦怀纳之,并提出“受国之垢”和“大国者下流”之王天下法;孔子却提出了相反意见——“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孔子崇拜高山,其深心是追求高高在上为人仰止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和感觉,不是万不得已,不会放弃他志士仁仁的“素王”理念。对于被划作“不善”、“不仁”和“恶”的人,孔子去之是绝不手软的,坚持“报怨以直”。所以一旦孔子获得了君王借给他的权力,对待被他认作小人和政敌的人,他会能说服则说服,不能说服就坚决像杀少正卯一样杀而绝之。而且他不只是杀活着的人,甚至于对死了的历史人物,他也要按照自己的标准“笔则笔之,削则削之”再杀一遍,对他们——进行“善、恶”分明的生杀裁判,进行处心积虑的“口诛笔伐”……孔子的这些极端深心作为和老子的利济慈怀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其三,孔子与老子者很喜欢水,都以为水的性质具备道的特点,但二人对水的品德评价和价值取向却存在理解上的截然不同,老子看重的是水的柔弱谦让——道,孔子看重的却是水的不屈不让——术。老子赞美水,主要赞美水的柔弱不争之道,故而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经78),又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经8)。正因为水的这些柔弱不争的特点,所以才得以能怀纳百川,吞没坚强莫不能胜,“江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经66)他还用“川谷之于江海”(经32)来比喻大道,又用水的广泛无涯无边无际“汜兮”(经34)——来形容大道。
老子以为水的成功在于它的柔弱、无为、不争而完全顺应自然,其价值就在于其善于谦让、为下,其成功是其顺应自然的必然结果。孔子赞美水,主要是赞美水的不屈不挠,以为水代表攻取胜战的智术,故而云:“智者乐水”。正因如此,孔子见水就喜,大赞不已,常常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他认为水是有个性的,既有不怕危难敢于赴险的勇气,也有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更有见恶不让并有与之智斗的战术。《苟子·宥坐》引孔子论水云:“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我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不可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也!”在孔子看来,水最终是成功的,水的成功是其奋斗不息的结果,至于它的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似察、似包容、似善化、似公正、似有度、似有意志,皆不过是水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可资之术。
其四,孔子和老子都谦虚好学,但二人的学*目的却有根本的不同。老子在乎道,孔子在乎术;老子的学*目的是实现“无不为”,是王道。孔子是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有奴性。老子信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他刻苦学*,只是为了入仁于人,以便能有资格为王侯所用,从而获得权力,借王侯之权来行使自己的治道,所谓闻其政而求之、得之”(《论语·学而》)、“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然而孔子一生游历诸侯,却没有哪个王侯真正放心把权力借给他,所以孔子很悲哀,不得已才退而著书,教授弟子。但孔子更悲哀的地方还在于他从不把自己不被重用的根本原因归过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保守思想,而是自始至终对王侯们抱有幻想,甚至可笑地把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归罪于自己才能不行,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又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当孔子见到王侯们用才能不如他的人时,深感痛恨:“恶紫之夺朱也”。
最后,孔子周游列国,竟无所遇,对仕途彻底失望了之后,才发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的无奈叹息,并开始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怀疑和评判博得他们的欢心、侥幸获得他们君授的权力还是作了彻底的研究,提出了“忠、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等很多忠君思想的奴化标准,也就是后人所讥的“外主内奴”之道,而这又几乎是后世统治者之所以推广儒家的.主要原因。千古以来,这也几乎成了进入上流社会必需的面具,因为没有这张虚伪的面具,就无法从王侯手里获得权力,而没有权力,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欲望和追求。于是人人学伪,上下阳奉阴违,王侯以权力诱人,下人以奴性骗得权力,其流毒贻害也久远矣。
三、泾渭分明——孔子与老子截然不同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处世之道和思想境界的差异之处,历来见于史册的记载可谓多矣,今简列于下:
其一,从哲学角度去看,老子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宇宙认知体系,并已经形成了先进辩证法思想和完整的辩证理论系统,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在辩证法和辩证思维方面是贫乏和阙如的。在这些根本的哲学领域,老子哲学思维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的欠缺性,的确相形悬殊,二者是无从比较的。
其二,老子主张按照人的客观自然属性来建立人类社会,孔子主张按照人的主观法定模式来建立人类社会。老子是用客观的*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在老子的世界里人类理想社会应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和人人*等的基础上的,所有的人物都应是自由*等的,都是不被分割、压迫和干涉的,王者的位置在天下人之下,是“以百姓心为心”而为天下人服务的,可比于天下人的公仆,王者“以身为天下”,大公无私,处底不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怀柔持弱,不分别取舍人,天下人也淳淳闷闷,不逞已智,各顺其自然性,自主自在,大家和谐共处,安居乐业,各享天年。而在孔子的世界里,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王者至极的金字塔形阶级制度基础上的,有法可依,有道德标准可用。人被上下善恶分别取舍成若干种,人人不*等;王者和“贤能”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王者爱人并制定法律、分别善恶、剖判罪否,众“贤能”忠心不二,仁义礼智信,维护王统,对于合乎其自定标准者,生之纳之,对于不合乎其自定标准者,能教化则教化之、不能教化则除之,杀之,以绝其类;而天下人则人人是顺民,人人认命,自甘固穷,不犯上不作乱,温良恭俭让,都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和谐相处。王者高高在上,看民如泰山之小天下;天下人层层在下,视王如众星乙拱北辰。孔子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大家最好各守其分一成不变,设若哪里出了问题,就进行改良,但原则是不能革命,其底线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
其三,春秋以前的时代*无私学,国家的学术传承掌握在王侯贵族们的手中,*常人无由一窥其门径。老子作为为周室守藏之史,代表着当时天下主流学术的最高水*,更是掌握着当时天下古今图版典籍的几乎全部资源。他久隐其中,刻苦钻研,精思广学,故而其知识渊博,学贯古今,是当时古今学术之集大成者。又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只能深居王城天府藏宫,除了成周天子和王室人员,并不是人人可以见到他的,没有王的恩准,一般人甚至于王公贵族、各国诸侯子男、天下士族名流,也绝无可能跟他探讨学术、随他入藏读书。
孔子幼年丧父,随母生活,饱经贫贱困苦,并从事过种种贱役,生活极其贫苦且备受歧视。故后来孔子回忆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直到其母死后才知父亲是谁,才把父母合葬在防山。当他知道父亲是谁,曾经穿着素服到鲁国的贵族季氏家赴宴,却被人家无情地拒绝了。因为那时孔子的身份连“士”都不是,故而当时阳货对他说:“季氏享士,非敢享子!”……由孔子的这些经历来看,他连士族都不是,是无法接受到正统教育的。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学*环境之恶劣,也就理解了为何他直到十五岁才有志于学。
但孔子是勤奋的,他最终还是靠他的努力成了鲁国的学者,并且在南宫敬叔的帮助下获得鲁昭公的支持,得以到王城拜访他久已仰慕不已的大学者老子。后来孔子发出了“有教无类”慷慨大志,与他这些经历是分不开的。于是在他晚年,那些天下贫苦贱隶阶层及无资格受到国家教育的人纷纷拜入其门下,于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大教育家,开了春秋时代*私家教育的先河,而他也就成了当时天下非主流文化学者的代表。然他在当时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无论从其深度广度,却都是无法和老子相提并论的。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名言,欢迎大家的阅读。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
3、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36、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37、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3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40、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
41、 知耻*乎勇。 ——孔子
4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4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4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46、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 论语 》
4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 友 便辟( 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孔子 《论语》
48、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49、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孔子 《论语》
孔子名言名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名言名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人无远虑,必有*忧。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名句(精选140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名言了吧,名言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名言名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
3、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36、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37、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3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40、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
41、 知耻*乎勇。 ——孔子
4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4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4、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45、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46、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 论语 》
4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 友 便辟( 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孔子 《论语》
48、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49、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孔子 《论语》
孔子的名言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名言吧,名言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某种精神品格。那什么样的名言才是经典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的名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5、巧言乱德。
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道不同,不相为谋。
14、不学诗,无以言。
15、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7、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7、礼之用,和为贵。
2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0、过,则匆惮改。
3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2、不学礼,无以立。
3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5、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36、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3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9、巧言令色,鲜矣仁。
40、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41、人无远虑,必有*忧。
42、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43、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4、听其言而观其行。
4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名人孔子的名言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你知道都有哪些类型的名言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孔子的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
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子曰:刚、毅、木、讷*仁。 ——孔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
少成若天性,*惯如自然。 ——孔子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孔子
夫子莞尔而笑。 ——孔子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
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孔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乎?——孔子
学而不思则惘。 ——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
孔子曰:因材施教。 ——孔子
老子孔子名言
孔子和老子的名言
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还
名言孔子
孔子还名言
孔子名言
孔子的名言有
孔子的名言
孔子仁的名言
孔子德的名言
孔子尊老爱幼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都
孔子说的名言
孔子写的名言
孔子礼的名言
孔子名言100句
关于孔子的名言
关于孔子名言
孔子学与思的名言
有关孔子的名言
孔子说过的名言
孔子教子名言
老子的名言
老子名言
孔子孟子名言
孔子的名言大全
孔子名言图片
孔子言行的名言
孔子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