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说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文言文说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文言文说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文言文说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什么是文言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文分离。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
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文言,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
但是,另一方面,文言也有非常严重的缺陷,以致于在历史上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从五四时期人们对文言的猛烈抨击中可以略见一二:文言的缺陷之一——不利于文教的普及推广。因为文言与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所以学文言、用文言就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旧*的愚昧、落后。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语文的新生》里说:“*现在的所谓*字和*文,已经不是*大家的东西了。”文言的缺陷之二——不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可是,要把文言作为“内部语言”来思想何其难也,何况,僵化的文字,也严重地束缚着人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在五四时期曾撰文说:“我国文字之难*,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方为文之际,初则搜索材料,编为先后,其所思考与口一致,然欲笔之于纸,则须译为文言,于是手之所写非心之所思。其间移译之手续殊为辛苦。”
对于刚上初一的同学来说,由小学没有文言文到初中接触文言文,在学*中抓不住语文文言文学*方法,往往投入很大,到收效甚微,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家庭作业辅导中认真学*。
在文言文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文言文的*惯,那么在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三步走”的学*方法,更快速地提取出文言文中的有效信息。那么,“三步走”究竟怎么走呢?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
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
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
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家庭作业辅导:初一语文文言文学*方法“三步走”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运用,踏实的进行文言文学*,大家只要坚定信念一直向前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言文:祭父文
在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祭父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二零一四年,农历甲午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九时许,父殇!今不孝女谨呈鱼肉素蔬之仪,跪拜于家父灵前,祭曰:父魂渺渺,游丝珍细,慕恋人间,遁归西天。三十余载,父女情深,咔然截止,悲哉丧哉!吾之生命,父予父给,本是无缘,幸父可怜,抵抗计生,保存至今。父在尤叨:如无当初,一念之间,琐事缠身,抛之弃之,轻而易举。可女心跳,骨血相连,不忍丢之。今时想起,泪沾襟衣!父已不在,音容留存。每次翻阅,呆若神往,仿若父在,却又深知,其实今时,已经惘然。长听母言:父亲少时,丧母孤丁,衣破褴褛,无人缝补,取一铅丝,胡乱绞扎。一岁春秋,十岁寒暑,二十成年,娶妻生子,家庭温馨,邻里羡慕。吾记少时,父亲伟岸,净面洁衣,黑鞋皮包,行色匆匆,天南海北,江湖车船,一羁千里。每次父归,姊妹三人,争前恐后,打开行囊,苹果清香,扑鼻而入,笔砚素纸,外乡书信;千里奔波,为吾为姐,两系红裙,迎风飘展,招人羡艳,风靡全村。父归来兮,灶台肉香,餐桌芬芳。父归来兮,母笑颜开,冬袄夏衫,棉绒布鞋,粗布帐纱,针纳锦被,虽简犹繁。堂前秋千,卧室地砖,柜上冬青,脚下藤*,小院青瓦,大厅炉香,诸等杂什,皆出父手。春节元宵,对联花灯,父亲制裁,亲裱门楹。一岁枯荣,十载风雨,二十中年,突降灾难,父病卧床,家道萎靡,从此不振。
记得当年,人言将亡,母悲姐伤,兄泣吾惘,飘摇之家,亲眷远离,无栖无落。辛得老天,悯然助之,父体回还,重新站起。家母念叨:一家之里,如无一主,家不成家,庭不算庭,即使病怏,好是缺梁。从今往后,二十余载,母挑大梁,照顾病父,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兄长犹少,考第为一,踏步金陵,求学四载。吾忆那时,九月轻寒,晨阳微照,叶黄摇摇,落碾轻尘,父背行囊,欲送百里。母亲含泪,挥手一霎,留念眼际。隔之三年,春明清雨,草甲尖尖,桃花妖娆,柳树飞扬,吾随父亲,赴宁探兄,莫愁湖边,因贫守困,天天面食,父怜兄饥,买只烤鸭,骨脆肉肥,余香犹在。一晃至今,悠悠岁月,真如父容,宛如眼前。一岁寒凉,十岁骄阳,二十弹指,别乡登宁,有八余载。如前十年,父病常犯,四年一周,人心惶惶,步步为营,提心吊胆。值此多年,吾生年轻,恋爱结婚,成家生女,夫爱女乖,其乐融融。曾接父来,小住几日。总念父病,不得长寿,慰挽多日,终不长久。
二零一四,正月十五,天寒地冻,金陵萧肃。一直相信,二十多年,每次病起,父皆挺过,此次发病,如是之前,终归会好。忙于工作,疏于照看,周末探视,以为做足,其实不然,父之生机,渐渐耗尽,期我长留,有话交代。终于一天,不管尘世,纷扰多寡,吾决长守,陪父数日,匆匆赴宁,火车过半,兄来电话,父已昏迷,骤然呆住:时日不多,可是晚矣!下车狂奔,父已一息,不言不语。晚矣晚矣!原来此生,今时今刻,最悔之事,没与父亲,浅言几句!灵堂幡动,月里荒凉,不是父亲,心脏沸然,红火灰烬,青烟飘摇,披麻戴孝,悔痛不己。如今父魂,遁归西天,难睹容颜,难听其声,难闻其息,难抚其手,唯有梦里,常常相见,终究是梦,醒来不见,伸手难触,痛心痛心!愿父英灵,早登天堂,魂来家里,长围吾旁,不离不弃!永世永远!
呜呼
尚飨
阳春景晚,先父驾鹤归去,吾辈始知古人所谓“九回肠”云者也。 匠人何德何能,敢劳动四方圣贤之驾?先父独一农夫,岂能蒙六艺传人之泽?虽九叩首,其吾父子所能报耶!
先妣罹难,吾呱呱而未满月,先父怀抱孤儿奔走乡里,乞乳百家,自此鳏居。童年,父视儿为心,儿无以报;少年,父视儿为肝,儿亦无以报;青年,父视儿为骄傲,每夸于人前,儿犹无以报;而立,吾以超生去职,远离故井,浪迹沿海,儿更无以报;不惑,吾只身来修水,就职琴海,始取吾父于鄂南,阖家团圆,虽不曾一日而废离,奈何吾父年已古稀,与吾所报之日无几矣……父八十之年犹奔走于街道,编篮换钱,分文储之,以遗二孙。孰知一日遽然长逝,枕下尚存数千金。呜呼,吾自此莫能尽孝于膝下,岂不痛哉!天下有不孝之子,吾为首也。
先父尝谓余曰:“尔吮百家奶,食千家粮,故千百父母,当谨记大恩……”吾不悔之年作《百家奶》一诗成名,父欣喜若狂;明年,又作《唱给江南》以颂母爱无疆,父泣涕沾襟;又二年,作《太阳树下的歌唱》,誓以终身许三尺讲台,父容光焕发……而今,吾已知天命,齿动鬓苍而视茫茫,瞻顾遗迹,养育之恩有如涌泉,涓涓而灌注吾心田,而吾竟无以报,何其哀也!
世云“厚养薄葬”,至理之言!吾能薄葬吾父,而未能厚养之,忤也。视之厚养而厚葬者,是为不孝;视之薄养而厚葬者,是为不道;视之力莫能厚养而亦能厚葬其父母者,是为不仁也!吾力能厚养而未厚养,力能厚葬亦未厚葬,古语“自取其辱”,实我之谓也!
呜呼,服丧之期,作此文以示一女一男谨记祖德。吾自此日三拜于灵前,唯此而已,唯此而已。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6、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7、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9、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4、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15、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6、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17、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18、朝花向晚,总是做梦人的一相情愿,不能消世间风雨只能看一场美丽的花落人亡,艳骨留香风流委地。
1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1、红颜未老心先死,暮墨染雨君画夕。葬泪花末雨纷霏,笑叹红尘众纷扰。
22、一寸相思一寸灰,半寸留给昨天,半寸守住今天。
2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4、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5、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26、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2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9、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0、人人好公,则天下太*;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31、无雪,无晴,无泪,无喜,无悲。有的只是天涯云水间的思念,有的只是无怨无悔的等待。
3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3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3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0、*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41、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42、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43、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4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46、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4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0、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51、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文言文的断句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的断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并掌握。也因此,2004年《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
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
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三尺讲台,两袖清风。经天纬地,侃侃而谈。
3、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4、汝不知,少时初学于父,父可谓神通而广大;此时学于吾师,父仁、师德兼之,吾生受益颇多!
5、长辈之德,敬业之德,善才之德也。
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云海泱泱,江水苍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9、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0、众学子之佳作,皆得师赏,学子自乐在其中,趣味浓郁,力求更佳,文笔添锦。吾思三年后,其才华横溢,皆感其师也。
11、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12、嗟乎!时若白驹过隙,目之闭合间,吾等践*已至,杨柳依依,顿生不舍之情。
13、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其道也,学其言语。
14、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5、寒冬盛时,众人皆欲回其家,取暖被窝中,唯吾师勤作于一广室,不惧手脚之冻紫,览众学子之作,乐在其中矣。室内门窗皆开,冷意四溢,光线暗也。
1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言文和翻译
导语:多学*文言文,可以帮助大家提升文学水*。下面是文言文和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和借鉴。
一、治本在得人
原文: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翻译: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苻坚(听后)说:“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翻译: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三、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翻译: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四、韩信袴下**
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五、世评华歆王朝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六、齐宣王好谀
原文: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翻译: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七、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原文:(陈)寔在乡闾,*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翻译:陈寔在乡间,以*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八、萧何追韩信
原文:(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翻译: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九、汉高祖论“三杰”
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翻译: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十、周处改过自新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翻译: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十一、东吴四英杰
原文: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翻译: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为自古将帅,大都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害怕有胜过自己的。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孙权刚接执掌*,鲁肃(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孙权推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肃遂代瑜治军。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了大量的知识)。”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权问:“谁可代你?”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箫声沸,仙子下秦接。鹳鹊昔曾邀明月,瞧鸠今始咏风讴,孔乐订相攸。
3、千载一时不再来,九天阊阖庆今开,志同道合堪为友,玉骨冰肌岂染埃;两颗丹心同锦织,一支红杏依云栽,良缘夙缔成佳耦,永生福乐主恩培。
4、月老庙,佳侣共许愿,福缔良缘。百梳发,粉黛倾城颜,凤冠霞帔。花妆红,新娇乘鸾轿,紫箫声起。花瓣洒,嫁与心中郎,鸾凤齐鸣。鞭炮响,新郎背新娘,宾亲喜迎。夫妻礼,红绸花双牵,四拜洞房。众客欢,吉*醉琼觞,溢喜筵开。新词贺,笑将美言祝,珠联璧合。合卺酒,锦帐情缱绻,月圆花好。
5、家风本俊贤,华堂花烛灿琼筵,双星辉映梨江月,两姓情深燕垒仙;梁孟才追山海誓,娇比璧珠联,鸳鸯谱订成佳耦,伉俪荣谐到百年。
6、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7、银汉明星回,填桥乌鹊肥;玉堂云气霭,秀阁画烛辉。燕舞雕梁曲,锦幕暗香飞;宜男花正好,兰畔照双衣。
8、快婿如今喜乘龙,浓妆淡抹展花容,明年共庆麟儿获,美满夫妻唱阿侬。
9、迎来花车放鞭炮,新郎紧把新娘抱,大红喜字咧嘴笑,两位新人是主角,合唱一曲天仙配,乐得亲朋眼泪掉,新郎新娘更陶醉,银河今夕架鹊桥。
10、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何彼襛矣,华如桃李!*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王之孙。
11、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12、凤卜愿知足起家,俪福定无涯,合欢恰喜联双壁,偕老真堪赋六珈;鹿驭不惭才自赡,鹏程共振愿何奢,海东此日鸳盟在,合舆神州作蔚霞。
13、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14、仙居应接若耶溪,婉艳争传旧姓西,此际清波催渡鹊,来宵斜月警闻鸡;门盈百辆笙歌合,箫引双飞唱合齐,王燕预开男子兆,相看汤饼试英啼。
15、春暖花朝彩鸾对箅,风和月丽红杏添妆。方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槐荫连枝百年启瑞,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16、龙烛双辉玉女临,花前月下结同心,相看红袖添香趣,争羡苍松斗雪侵;巨港湾深堪泛艇,诗人兴好适行吟,斑衣灿烂阶前舞,洒满金樽细细斟。
17、天翔比翼鸟,地现连理枝;碧波潭中并蒂莲,鸳鸯嬉水面;宾客连声赞,郎俊新妇贤;百年好合赛神仙,花烛亦展颜。
18、淑气氤氲护邑闾,门临双喜乐何如,兰孙好合行嘉礼,哲嗣乔迁卜吉庐。
19、龙凤于飞,悠然琴瑟相鸣唱。花开并蒂喜欣合,福禄具欢畅。吉日良辰共赏满轮天,星河荡漾。汉阳金凤。意气殊灵,清馨明盎;瑗玉真龙,浑然风韵犹英朗。珠联璧会铸良缘,长乐安言怅,白首耳无相忘。玉无瑕,仙葩苑阆;燕双飞过,玉露金樽,陈醅佳酿。
20、银烛光摇玳瑁筵,绎河初渡鹊桥仙,黛眉恰似纤钩月,玉貌何殊绿水莲;红叶沟边传好句,紫箫声里住飞泉,行看梦叶熊罴吉,鼓瑟雍雍正妙年。
21、硕人其颀,衣锦裹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22、姻缘一线牵,鼓乐响堂前;豹略丈夫子,慧心女谛仙;巫山云十二,朱履客三千;明德流芳远,螽斯瓜瓞绵。
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4、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7、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8、里桃花,灼灼其华,回眸一笑,绝代风华。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0、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1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4、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9、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0、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
21、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4、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5、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今有倾国倾城之舞袖。
26、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2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3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1、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3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4、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5、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3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7、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3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4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记忆不复成殇,回忆终成绝想。
42、雪纷纷下,葬了千层塔,生死隔断,寂寞天涯。
4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5、北岭有燕,羽若雪兮。朔风哀哀,比翼南飞。一折羽兮,奈之若何。朔风凛凛,终不离兮。
46、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47、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48、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49、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5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5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
2、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3、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4、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6、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7、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8、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
9、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1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1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6、快意事过非快意,自古败名因败事。
1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8、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1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0、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
21、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2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24、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25、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26、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
27、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28、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灾。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0、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1、使能,国之利也。
32、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33、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34、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35、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36、知子莫若父。
37、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38、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0、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1、两姑之间难为妇。
42、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43、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4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4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48、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49、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50、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5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文言文格言
名言文言文
文言文的句子
文言文名言
文言文的说说
文言文祝福
祝福文言文
祝福的文言文
文言文语录
文言文短句
文言文短语
情话文言文
文言文的情话
文言文诗句
不是文言文的古诗
古诗是用文言文写的吗
礼的文言文古诗
文言文情话
文言文句子
优美的文言文
文言文名句
优美文言文
文言文雨的古诗
唯美文言文
唯美的文言文
文言文说说
贵的文言文古诗
文言文摘抄
文言文祝福语
好背的文言文古诗
关于真情奉献的经典古诗文
春日的古诗米字格的书写
很少的清明节古诗
浙江玉环县的古诗词
带三点水的寓意好的古诗
庞博大气的古诗词
溉的古诗
写感恩情怀的古诗
古诗里的钱塘湖
海长寒的古诗
背的古诗两首
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的古诗
描写秋的古诗词小学阶段
有关于鑫字的古诗吗
古诗文中的台字
古诗两小儿辩日的诗意
不理不睬的古诗
最难忘的古诗背诵
风的古诗加意思
带有岚字的古诗词
古诗三百首大全好背的难一点
描述大量人物的古诗
形容过分开心失态的古诗词
重九日宴江阴带拼音的古诗
来个古朗月行的古诗
春来江水开头的古诗
圆形作品纸写古诗的图片
诗中带长歌的古诗
祝福亲人健康快乐的古诗词
佳茵一词的古诗词
关于山河月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