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秋风的说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秋风的说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秋风的说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秋风的说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秋风的诗句
秋风,像把锋利的镰刀,从柳树梢上刮过,半绿半黄的`树叶,刷刷地飘落下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秋风的诗句,欢迎阅读!
1、寒城一以眺,*楚正苍然。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去岁辞巢别*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韦庄《燕来》
4、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画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杜荀鹤《春来燕》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魏·曹操《观沧海》
7、天女伺辰至,玄衣澹碧空。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相贺雕阑侧,双飞翠幕中。勿惊留爪去,犹冀识吴宫。——李峤《燕》
8、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吴文英《双双燕》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12、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3、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一别一年方见我,游来游去不禁君。——罗邺《惜春》
14、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张鷟《咏燕》
15、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诗经·小雅·四月》
16、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杜甫《双燕》
1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8、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杜安世《少年游》
19、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张九龄《咏燕》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1、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皇甫冉《赋得檐燕》
22、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刘克庄《卜算子(燕)》
23、豪家五色泥香,衔得营巢太忙。喧觉佳人昼梦,双双犹在雕梁。——李中《燕》
2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25、掠水身犹重,偎风力尚微。瓦苔难定立,檐雨忽喧归。未识重溟远,先愁一叶飞。衔泥在他日,两两占春晖。——吴融《燕雏》
26、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2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28、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画堂春尽日迟迟。又是一番*绿、涨西池。——程垓《南歌子》
29、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30、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莫巢孀妇家,孀妇怨孤坐。妒尔长双飞,打尔危巢破。——胡玢《巢燕》
31、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归。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武元衡《归燕》
3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3、从扑香尘拂面飞,怜渠只为解相依。经冬好*深炉暖,何必千岩万水归。——司空图《秋燕》
34、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韦应物《燕衔泥》
35、才离海岛宿江滨,应梦笙歌作*邻。减省雕梁并头语,画堂中有未归人。——成彦雄《新燕》
3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9、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40、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寄怀》
41、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42、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村舍燕》
4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44、从待衔泥溅客衣,百禽灵性比他稀。何嫌何恨秋须去,无约无期春自归。——徐夤《燕》
4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46、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顾况《空梁落燕泥》
47、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李益《赋得早燕送别》
4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49、多时窗外语呢喃,只要佳人卷绣帘。大厦已成须庆贺,高门频入莫憎嫌。花间舞蝶和香趁,江畔春泥带雨衔。栖息数年情已厚,营巢争肯傍他檐。——刘兼《春燕》
《秋风辞》
作者: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
1、兰、菊:比拟佳人。
2、秀:此指颜色。
3、芳:花的香气。
4、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
5、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
6、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赏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秋高气清,天上飘飞着几团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鸣叫着向南归去,大地上树叶凋落,草木枯黄,是深秋的时候了。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难怪沈德潜读后要批出“《离骚》遗响”的四个字来。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本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秋风的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6、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 长歌行》)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居秋暝》)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0、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0、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12、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3、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一别一年方见我,游来游去不禁君。罗邺《惜春》
14、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张鷟《咏燕》
15、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诗经小雅四月》
16、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杜甫《双燕》
1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8、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杜安世《少年游》
19、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张九龄《咏燕》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1、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皇甫冉《赋得檐燕》
22、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刘克庄《卜算子(燕)》
23、豪家五色泥香,衔得营巢太忙。喧觉佳人昼梦,双双犹在雕梁。李中《燕》
2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25、掠水身犹重,偎风力尚微。瓦苔难定立,檐雨忽喧归。未识重溟远,先愁一叶飞。衔泥在他日,两两占春晖。吴融《燕雏》
26、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2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关秋风的诗句集锦建筑工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28、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画堂春尽日迟迟。又是一番*绿、涨西池程垓《南歌子》
2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0、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莫巢孀妇家,孀妇怨孤坐。妒尔长双飞,打尔危巢破。胡玢《巢燕》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去岁辞巢别*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韦庄《燕来》
4、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画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杜荀鹤《春来燕》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魏·曹操《观沧海》
7、天女伺辰至,玄衣澹碧空。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相贺雕阑侧,双飞翠幕中。勿惊留爪去,犹冀识吴宫。——李峤《燕》
8、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吴文英《双双燕》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12、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3、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一别一年方见我,游来游去不禁君。——罗邺《惜春》
14、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张鷟《咏燕》
15、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诗经·小雅·四月》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诗意: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现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m.ju.51tietu.net)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带秋风的诗句
秋风把树叶吹的沙沙沙,像在弹一首美丽的曲子。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6.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写秋风的`诗句 (《汉乐府?长歌行》)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居秋暝》)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经典诗句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0.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蜀道后期》 年代:唐 作者: 张说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引》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秋日》 年代:唐 作者: 耿玮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 年代:唐 作者: 贾岛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秋宿湘江遇雨》 年代:唐 作者: 谭用之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 年代:唐 作者: 张籍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军城早秋》 年代:唐 作者: 严武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子夜秋歌》 年代:南北朝 作者: 南北无名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上元应制》 年代:宋 作者: 王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 年代:先秦 作者: 屈原
秋风萧萧愁**,出亦愁,入亦愁。——《古歌》 年代:汉 作者: 汉无名氏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年代:汉 作者: 刘彻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年代:魏晋 作者: 曹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年代:魏晋 作者: 曹丕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咏怀》 年代:魏晋 作者: 阮籍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杂诗》 年代:魏晋 作者: 左思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 年代:南北朝 作者: 王褒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巫山高》 年代:南北朝 作者: 王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题稚川山水》 年代:唐 作者: 戴叔伦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江汉》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登乐游原》 年代:唐 作者: 杜牧
细雨泣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南乡子》 年代:唐 作者: 冯延巳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题兴化寺园亭》 年代:唐 作者: 贾岛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清》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行路难》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四时歌:秋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年代:唐 作者: 李煜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浪淘沙》 年代:唐 作者: 李煜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玉蝴蝶》 年代:唐 作者: 温庭筠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鸳鸯草》 年代:唐 作者: 薛涛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年代:唐 作者: 虞世南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三鸳鸯篇》 年代:清 作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潼关》 年代:清 作者: 谭嗣同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采桑子·重阳》 年代:现代 作者: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年代:现代 作者: *
销歇畏秋风。细叶犹含绿。——《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年代:唐 作者: 陈子昂
写秋风秋雨的诗句
引导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描写秋风秋雨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写秋风秋雨的诗句篇1:
减字木兰花【清】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 转过回栏叩玉钗。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声声慢》【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
李凭箜篌引【唐五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
李凭箜篌引【唐五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应天长【唐五代】冯延巳
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
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
李凭箜篌引【唐五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栾家濑》【唐五代】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 白鹭惊复下。
写秋风秋雨的诗句篇2: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9、宴罢兰堂肠断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1☆ 风吹起了落叶,你在梦里我却清醒。
★2☆ 隐隐坠下季节的落叶阵阵秋风吹得好凄凉。
★3☆ 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4☆ 听得猿声悲,秋风又传弃儿啼。哪个最凄惨?
★5☆ 年的我在故乡听了一夜的秋风肃杀。
★6☆ 梧桐落叶因枝老,一夜秋风萧凄声。
★7☆ 风瑟瑟吹在脸上凉凉的又是一年秋季。
★8☆ 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
★9☆ 风凉树叶黄*添惆怅我情热你意凉错了阴阳对婵娟仰头望千里相思万里清光不信眀月不照你窗。
★10☆ 何事情都有结束的时候吧,就像树叶一样,终有一天会被秋风吹落。
★11☆ 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2☆ 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13☆ 瑟秋风,带来了飘香果实,也送走了嫩绿叶子。
★14☆ 说夜雨风凉秋蝉挽唱后来霜写秋叶烟锁池塘。
★15☆ 头马上回眸望,心事暗藏。月照潇湘,晚风凉。
★16☆ 夕何夕青草离离明月夜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
★17☆ 想笑对生活却又奈何秋风萧瑟。
★18☆ 风过,枯叶落,谁许谁的地老天荒。
★19☆ 黑了,灯亮了,风凉了,人散了。
★20☆ 风,秋叶;枫叶带着思念随风而逝。
★21☆ 走在秋风萧瑟的马路上,总会想起在这条道路上,你说陪我一起的曾经。
★22☆ 等到瘦成秋风中的枯枝形销骨立地吊在人生的悲喜起落里才一句我想回家。
★23☆ 我将对你的思念,带给秋风,让秋风帮我传递,你可收到,我的思念。
★24☆ 夕何夕,青草离离,明日夜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
★25☆ 个寒凉如一梦秋风的夜你眉眼仍是未央已远的幽潭。
★26☆ 风瑟瑟,月光洒落,埋醉那无人的角落,你却不懂我。
★27☆ 想起他的十六岁双眼皮高鼻梁细长手指薄凉唇带着凄苦的思念老在秋风秋雨中。
★28☆ 秋的倾诉,踩着夜的影子,跟随一路呜咽的秋风,走走停停。
★29☆ 雪也无法抹去我们给彼此的印记今夕何夕青草离离明月夜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
★30☆ 步在冷冷的人流中,踏冷冷的秋雨,沐冷冷的秋光,闻冷冷的秋风,念冷冷的秋绪,寂静在这个冷冷的秋天里。
★31☆ 夏至未至,淡,十月秋风卷起百花残,忆。
★32☆ 风问落叶为何会流泪,他明知道爱不凋谢。
★33☆ 没有人在乎你的时候,只有自己对自己好点,才能抵御秋风的刺骨寒风___致自己。
★34☆ 如秋风不可追,旧情已绝难再续,读来又添一重伤感。
★35☆ 月夜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
★36☆ 月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
★37☆ 愿阳光正好愿秋风不燥愿虬髯飞扬我礽伴你身旁。
★38☆ 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们,请使用人类文明的语言和我交谈,我就喜欢打烂天窗说风凉话!
★39☆ 风起,落叶黄,心惆怅。
大家知道古代的诗人凡是能够在诗歌创作上有所作为的都是在仕途上不顺的,就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
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 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 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
整理:zhl201703
秋风的句子
秋风诗句
秋风的诗句
秋风的古诗
秋风的诗词
秋风知秋的说说
秋风起的古诗
夸秋风的句子
写秋风的句子
写秋风的古诗
描写秋风的诗
含秋风的古诗
含秋风的诗句
写秋风的语句
秋风图的古诗
秋风起的句子
写秋风的诗句
带秋风的诗句
又起秋风的古诗
叹秋风的古诗
带秋风的诗词
秋风古风句子
秋风引古诗的
古诗秋风的词
秋风起的诗词
写秋风的诗词
秋风起的诗句
秋风起的说说
秋风秋雨诗句
秋风秋雨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