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秋声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秋声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秋声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秋声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写秋声的诗句
一、快步走:
我们每天都要走路,只需在走路时加快速度,尽可能大地摆动和舒展手臂,就是最简单方便的排毒运动,它可以刺激淋巴、降低胆固醇和高血压。
二、练瑜伽:
瑜伽是顶级的.排毒运动,能够帮助血液循环,润滑关节,通过把压力施加到身体各个器官和肌肉上,来内外调节身体,展开排毒行动。
三、跳起来:
弹跳可以刺激淋巴系统排毒,松弛紧张的情绪,降低胆固醇,改善循环和呼吸,甚至驱除人体致命的蜂窝组织炎。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秋声的诗句(精选105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夜色蓟门火,秋声边塞风。——唐·周朴《边思》
2、暝色沧州迥,秋声玉峡长。——唐·殷尧藩《江行二首》
3、秋声连蟋蟀,月色淡芙蓉。——姜特立《公馆》
4、秋声在梧叶,润气逼书帏。——唐·李中《秋雨》
5、雨热宫城阔,秋声禁树多。——刘筠《句》
6、秋声连夜雨,寒色一溪松。——陈襄《幽齐》
7、滴沥来无尽,秋声杂水声。——谢汲《滴滴泉》
8、霁色孤城外,秋声独树边。——黄公度《秋日晚晴怀南山旧游》
9、冒雨过东古,秋声满上方。——李滢《东古寺》
10、竟日延荒寺,秋声不可歌。——胡仲弓《重九日*庵次凤山韵》
11、秋声南送雁,寒意北随风。——宋庠《晚登东楼怀子京镇阳二首》
12、空影渡鹓鸿,秋声思芦苇。——唐·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13、翠羽风前叶,秋声雨一枝。——宋高宗《题画册花草四首·墨竹》
14、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唐·许浑《松江渡送人》
15、秋声入梧桐,落叶惊瓮牖。——孙应时《秋日程伯玉携诗见过次韵》
16、雨气寒并竹,秋声夜杂蝉。——赵湘《秋夕宿杨明府厅》
17、昼梦回窗下,秋声碾树边。——赵湘《饮茶》
18、夜色川原合,秋声草木催。——张耒《夏日十二首》
19、秋江未澄澜,秋声已先到。——晁说之《初秋思旧山》
20、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唐·白居易《冀城北原作》
21、野色分禾黍,秋声入管弦。——宋·贺铸《宴齐云》
22、秋声来九天,星汉浩无极。——戴良齐《寄立斋二首》
23、秋声来木末,客思满天涯。——洪咨夔《仙鹤楼避暑》
24、春风变楚关,秋声落吴山。——唐·李白《禅房怀友人岑伦》
25、野兴临流坐,秋声入夜闻。——陈一斋《豨亭次汪桐阳》
26、暮色生千嶂,秋声入五湖。——唐·皎然《陪颜使君饯宣谕萧常侍》
27、暝色投烟鸟,秋声带雨荷。——唐·白居易《浔阳秋怀,赠许明府》
28、秋色关河外,秋声天地间。——宋·陆游《感秋》
29、秋声满林壑,秋雨滴梧桐。——释法薰《偈颂六十八首》
30、秋声满南国,一叶此飘蓬。——南宋·文天祥《还司即事》
31、秋声迷夜雨,月色误天明。——韩元吉《秋日杂咏六首》
32、山园何寂寥,秋声起竹树。——滕岑《次韵乐天村居卧病》
33、秋声所有至,隘巷倚危楼。——当代·钱钟书《杂书》
34、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唐·崔涂《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
35、秋声巫峡断,夜影楚云连。——唐·马戴《巴江夜猿》
36、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唐·祖咏《过郑曲》
37、斗柄已插地,秋声将满林。——仇远《晓出西城》
38、雨过百泉出,秋声连众山。——北宋·王安石《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39、春色流岩下,秋声碎竹间。——唐·雍陶《卢岳闲居十韵》
40、秋水清能浅,秋声断复寻。——宋庠《后园秋物》
41、秋声摇落日,野色乱寒云。——孙应时《武担山》
42、秋声听不得,况尔发哀闻。——清·范姝《闻蟋蟀有感》
43、坐投林下石,秋声出疏林。——秦观《秋兴九首其三拟韦应物》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李白《题宛溪馆》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郑板桥《咏芭蕉》
昨夜秋声阊阖来, 洞庭木落骚人哀。——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刘翰《立秋日》
雾色香垆上,秋声瀑布中。——皇甫汸《鄱阳》
暝色投烟鸟,秋声带雨荷。——白居易《浔阳秋怀赠许明府》
日照流炉生曙色,河翻瀑布落秋声。——胡奎《送知县陈仲信之建昌》
沧江雨色收枫叶,银汉秋声入柳条。——刘侃《阶州甘泉馆》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数树秋声窗著雨,一帘山影屋浮烟。——陈著《病起》
惊回好梦添凄楚,无奈秋声忒狠毒。——刘庭信《南吕·黄钟尾》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朱敦儒《念奴娇·晚凉可爱》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史达祖《秋霁·江水苍苍》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王安石《千秋岁引·秋景》
春色辞门柳,秋声到井梧。——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
秋声索索起桑麻,古道人归烟火静。——张耒《秋风三首·昏鸦归栖暮天迥》
春风变楚关,秋声落吴山。——李白《禅房怀友人岑伦》
空影渡鹓鸿,秋声思芦苇。——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任君芦苇岸,终夜动秋声。——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楼头无时对山色,笔端有喙能秋声。——卢挚《题见山楼诗卷》
长安秋声干,木叶相号悲。——孟郊《戏赠无本》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打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黄庭坚《听履霜操》
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薛能《折杨柳十首》
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王冕《柯博士画竹》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皮日休《和鲁望风人诗三首》
松竹不见天,蟠空作秋声。——黄庭坚《己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书寄山蓣白酒长韵诗》
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唐彦谦《金陵九日》
空色不映水,秋声多在山。——崔曙《颍阳东溪怀古》
孤舟卷帆泊烟屿,古木撼壑生秋声。——黄庚《题东山玩月图》
明朝乘兴过南省,鹤背秋声破秋溟。——王冕《送欧阳彦珍归杭》
江气和楚云,秋声乱枫树。——刘长卿《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老色苍苍耳向聋,秋声欺得白头翁。——洪咨夔《新秋药名两首·老色苍苍耳向聋》
楼外雪山森晓色,井边风叶战秋声。——陆游《遣兴·老子从来薄宦情》
黄花作秋色,槁荚作秋声。——李廌《西郊》
壮哉秋声赋,三叹思欧阳。——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木脱秋声尽,田宽野鸟饥。——方回《同曹清父西郊纪事五首·木脱秋声尽》
秋色关河外,秋声天地间,壮士感此时,朝镜凋朱颜。——陆游《感秋·秋色关河外》
野色苍凉新雨地,秋声萧瑟夕阳枝。——张耒《福昌》
春色先梅岭,秋声後桂林。——贺铸《怀寄潘孝本兼简其子言》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此图夜景江所作,仿佛秋声动林壑。——谢应芳《江贯道清江泛月图》
部曲营残杀气消,关山梦醒秋声苦。——林鸿《寄陈八参军》
新凉泻轩槛,草木带秋声。——贺铸《邯郸郡楼晚望》
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李白《剑阁赋》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诗人,才华横溢,与柳宗元同科及第,有“诗豪”之称。
但是,他这个诗豪的仕途极不顺利,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他度过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从朗州、连州、夔州,再到和州,几乎踏遍了荒凉的巴山楚水,身心遭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仕宦怎样浮沉,他都初心不改,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他的豁达开朗,他的昂扬向上,都在他的诗歌有着深刻的体现,现在就分享他创作的三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我一起走进诗人豁达豪迈的精神世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 刘禹锡《秋词二首 其一》
赏析:何为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似乎在古人眼中,秋天如果不带点悲情的色彩,这秋天好像就不是秋天了。
但是,刘禹锡是个另类,在他的心里,秋天的美好要远远地胜过春天,晴空万里,一鹤凌云,便会引发自己的诗情飞上云霄。
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支持王叔文变法的刘禹锡被贬朗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仕途的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令他心生颓废。
这首秋词就是作于朗州司马任上,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高远辽阔,他的诗情便随着那凌云的白鹤一起在广阔无垠的秋空里遨游,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明净,高远,气势雄浑,意境开阔,在他的笔下,诗情画意的秋天是如此的美好,没有一点秋的寂寥和萧瑟。
诗人的旷达高远,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整首诗都昂扬着向上的力量,就如一首非同凡响的秋的赞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唐 刘禹锡《秋词二首 其二》
赏析:秋山明媚,秋水澄净,秋霜晶莹剔透,树上的叶子有红有黄,在山林中错落地点缀着。
秋天的景致清丽雅致,能使人的心情沉静下来,不会像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发狂。
如果不信,你就登上高楼远眺,那彻骨的清澈,一定会使你的心中升起澄静之感。
刘禹锡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就如他在《游玄都观》一诗中对*发出的挑衅那样“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在此诗中,他也把春季和秋季拟成了两种不同立场的人,春季是轻浮的,就如朝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而秋季是端庄素雅的,一如屡遭贬谪的自己,高洁沉稳,初心不改。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唐 刘禹锡《始闻秋风》
赏析:去年,秋去冬来菊花枯萎的时候,秋风和诗人告别;今年,蝉鸣的孟秋时节,秋风如约而归。
五更时分,睡梦中的诗人就已经感觉到熟悉的秋风又回来了,它一如老样子,依旧那么劲急肃爽,可是,镜子里,诗人的容颜却已经十分衰老了。
秋风塞北,那战马因为思念边地的日子,拳毛都抖动起来;扶摇直上,那大雕顾盼青云,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秋高气爽,天辽地远,视野开阔,正是登高远眺的好时节,纵使我疾病缠身,也要赴秋风您这个老朋友的约。
秋风与诗人共话别情,就像两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首联写秋风依时而归,颔联写诗人的感慨,颈联写壮志依旧,尾联写豪情不减。
秋风依旧,人已非昨,前半部分略略带点感慨之情;马思边草,雕眄青云,高台迎风,诗的后半部分精神顿作,令人振奋。
整首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雄健,高亢,给人以力量,令人振奋。
这首诗与作者的《秋声赋》大约写于同一时期,是他晚年的作品,彼时,诗人疾患不断,健康堪忧,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骨子里的顽强斗志从未泯灭。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于刘禹锡的不幸遭遇,白居易如是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自有其内在豁达和从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积极乐观和旷达高远。
虽然历尽了太多的坎坷和心酸,但是,这个打不倒的的诗豪始终像个斗士一样,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虽身处逆境,但从不绝望,更不颓唐。
而以上分享的三首秋天古诗,清丽,明亮,意境高远,令人心生振奋,同时,这也是他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精神写照,值得世人学*。
时至深秋。四点醒来便难以入梦,于是,斜身靠在床壁,聆听凌晨细碎的秋声。
虽然这个城镇不大,历经千百代夜郎人的苦心经营,仍未换上现代城市的新装,不过,它到底不比乡间。寄居此地,春天不见早莺争树,夏日不闻群蝉对吟,唯有夜半或是破晓时分,偶尔几声鸡鸣,仿佛故里乡音无意遗落的余韵,如山间淙淙流水回响在心底,悄然绽开丝丝波纹。
清夜无眠,而我只是其中一个。楼下,那对年轻夫妇在不时地私语,言语不甚清晰,似乎在埋怨工作的劳苦、生活的艰辛;街上,汽笛断续地传来,当我们在熟睡或是如此刻失眠的时候,“夜行侠”们早已开始一天的奔波,无论东西南北,师傅载着乘客来往穿梭;我不打算去想,等八点过后,自己又将行走在哪个角落。不过,无论如何,一切有待黎明。
期待着新的一天生活会有所改变,尽管这种期望通常不切实际,再说,改变并不意味着一切会变得更好。因此,当心有余暇时,憧憬未来之外,也*惯将封存的记忆遍遍梳理,以此来涵养*日里疏于料理的心房,无论甘苦,无论喜悲。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生活中,每个人走过的岁月便是他/她的历史,便是他/她的传奇。这些过往不是史书,不像培根说的那样读后使人明智,但无论对错,也无论荣辱,我们都会因此而越加厚重;如果用心体味,可能会对生命更增一分敬畏。
国庆回了趟家,和长辈们拉了些家常。自己向来木讷,因此,在大家言笑晏晏的时候,我更多的是静静旁听。伯父说,他们已走过知天命的年龄,不少世事已经看淡,不再像年轻人那般“急忙”。如今回想起来,更能体会他们的语重心长。喜欢长辈这种冲和的心境,然而自己却逃不出所谓“急忙”的谶语。身一急忙,伤己;心一急忙,伤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时代的车轮由不得我们驻足不前,在物竞天择这一铁律的鞭策下,人们更是唯恐落后,都奋力追赶,疾步前行。然而,我们该走向何方?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刚出生便赶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可能,某些地方还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群存在,但就身边听到或看到的人而言,大家的生活水*都在日益改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上街走一遭,到处高楼林立,四下车水马龙。年青一代,便在这种环境中彷徨呐喊,披荆寻路。一旦我们安顿下来,心想便终于到了父母颐养天年的时候。
然而,只要还“拗”得动,很多老人更愿意留在乡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并不*惯城居生活,也不愿拖累子女。他们安土重迁的心理根深蒂固;而到天年将尽之时,他们期待着叶落归根,溶入到故乡的土壤。只是,彼时还有多少父母说得出口。命运像一个轱辘,即便到了风烛残年,父母还得跟着子女一路翻滚,满面风尘······
清晨,远处的汽笛声不再断断续续,而是像飞驰骏马般嘶声长鸣;室外,人们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的声音错杂一片。思绪已经混乱,于是去了阳台转了转。昨晚落了些雨,屋顶还残留着一些积水;放眼望去,青山上雾霭蒙蒙,一片苍烟,仍旧是以往深秋看见的样子。家那边要比县城高出一些,现在应该到了雨霁云开的时候了吧。
整理:zhl201611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赏析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欧阳修《秋声赋》原文,供大家参阅。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
欧阳子:作者自称。
方:正在。
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细雨声。以,而。萧飒,形容风声。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明河:银河。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惨淡:黯然无色。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绿缛:碧绿繁茂。
一气:这里指秋气。
余烈:余威。
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有时:有固定时限。
渥:红润的脸色。
黟(yī):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戕(qiāng)贼:残害。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一定要动摇它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译文和注释
《秋声赋》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下面是其译文和注释,欢迎阅读:
秋声赋
宋代: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注释
欧阳子:作者自称。
方:正在。
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惨淡:黯然无色。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绿缛:碧绿繁茂。
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气”运行的结果。
余烈:余威。
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有时:有固定时限。
渥:红润的脸色。
黟(yī):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赋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作者五十三岁。作者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的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文学赏析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同时这种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再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作者自答。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
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物过盛而当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杀戮之意。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作者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会。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
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注释
欧阳子:作者自称。
方:正在。
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惨淡:黯然无色。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绿缛:碧绿繁茂。
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气”运行的结果。
余烈:余威。
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有时:有固定时限。
渥:红润的脸色。
黟(yī):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赏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也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也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自答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秋”何以有这样的威力和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杀戮之意。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作者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会。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在这个秋气正浓的季节,不妨打开《秋声赋》,一方面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所带给你的艺术美感,另一方细细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气、之意,体验自然和人生。
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一、秋声里,阳光掠过阵地 阳光掠过阵地。一切生动了起来 几声鸟鸣打破静谧,晨露乘机沾满眉梢 一夜潜伏在脚下的军犬,嗅着阳光的味道 在一道光影的掩护下,窜向远方 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细节 在这一刻醒来,和着军号,和着步伐 *了,或远了。她们以最质朴的方式 拉开兵们紧张却又精彩的一天 我是以虔诚的目光,默默注视 阳光掠过阵地的瞬间,寻觅秋声里 铁血与柔情的交融,忠诚与使命的担当 怎样直白地表达落叶对大地的情愫 借着阳光,透过铁骑溅起的尘烟,我看到 一张张青春年少的脸庞,黝黑而坚毅 一个个渐次远去的身影,正如身旁的红柳 栉风沐雨,守望阵地的每一个黎明与黄昏 二、战斗是对远方最好的念想 仿佛昨夜还有月辉从阵地一闪而过 一串串梦呓挤开石头房子飘向远方 我看见夜幕上星星眨巴着眼睛 和被夜露打湿的思念和牵挂 阵地从晨光中醒来,哑然无声 不再和我们一起走向另一个据点 秋风里,像一个牧人很少路过的玛尼堆 静默不语,回顾自身存在的流年 就这样坐落山巅,做寂寥高远的伙伴 边地秋深,低处的山洼是熟透的青稞 等待酿酒的姑娘跳起欢快的锅庄 她们一直心怀雪山草地,还有透亮的心情 这么多年,我在高原的风声里牧马河山 用鹰鸣把心事一一串起,遥寄远方 寂寞的时候,吼一声把伤感送上云端 耳畔便有雪山之外传来的回声,温暖心头 一切在静默,在潜伏,在心底默默发酵 直到某一天,阵地突然出现陌生的行迹 而念想也开始疯长。我必须抚*内心波动 投入一场战斗。战斗是对远方最好的念想! 三、云天之上 云天之上。当我遇见牧歌的时候 她轻荡于草尖,悠扬地诉说藏家儿女的 深情与粗犷。一抹轻盈 还保持着雪域极地的纯净与神秘 如果再走*些,加上经幡、玛尼堆 以及膜拜一条河流,一座雪山的阿妈 一定是俗世走了眼,才安然如初 秋风渐起,寒意打湿了一声鹰鸣 让我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个夜晚 同样是高寒地域,同样是边月低垂 我和我的战友持枪与篝火相拥 试图恢复白天长途奔袭带来的精疲力竭 思绪却沉溺在围聚而来的草香之中 忘记了月下孤单,忘记了边地酷寒 这是雨沛草茂的季节,需要精心呵护 才能咀嚼出一年来守望的甘甜 放眼望去,阵地坚如磐石,界碑巍峨挺立 绿野羊群点缀,如镶嵌云天的白云 有一瞬,我的内心收缴了高原所有的大美 只留几个灼热的词语,剥开对远方的念想 云天之上,硝烟收敛行迹,鲜血浸入白雪 河山展露出绝美的姿容,由远及* 铺展成内心的震撼。但远处不时传来的梵音 让我迷醉更让我警觉,这来之不易的净美 是我无数兄弟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透过篝火,我看到有熟悉的灵魂翻越海拔的高度 唤醒整个高原,抵达下一个高远与辽阔
编辑点评:
很荣幸再次编按如水的诗歌,如果说《有时,我被一粒子弹洞穿胸膛》这组诗让我读到了战士的坚毅。那么《秋声里,阳光掠过阵地》让我读懂了什么叫铁血柔情。那种融化在钢铁之魂里的温柔,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秋声里,阳光掠过阵地》若不是以前读过如水的诗歌,很难去想,一个可以笔下豪情万丈的战士也可以将细节处理的如此生动,鸟鸣、晨露、军犬、阳光、号角、拉练,由远及*,由静而动为读者展示了一副*在眼前的画卷,默默地注视,久久地凝望,铁血与柔情,担当与年少似乎从不曾矛盾,栉风沐雨这阵地,他们深深的明白,这阵地就是他们的使命。《战斗是对远方最好的念想》这战斗并非是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从晨起到落日,从初春到深秋,他们与高原上的寂寥高远为伴,将思念与牵挂,透过深夜凝成梦呓,他们将自己的一切注入这个属于他们的阵地,这便是一个战士的战斗,与天与地与环境与自己,这战斗的勇气便是对远方最好的念想。《云天之上》温柔的落笔却引出秋风寒夜的孤寂,云天之上他们收起了所谓的风花雪月,在这阵地之上,他们守卫着心中那一份执念与曾经兄弟的誓言,他们无悔自己所守护的这方天地,高远与辽阔难抵他们的臂膀。读罢久久不能*息的三首诗歌,生活繁华之中我们很难想象遥远的他们在经历着什么,这份心底的忠诚与大爱,值得每个人尊敬。行文之中感动作者对战士二字深深的诠释,刚毅之中却不乏温柔之笔,好文荐赏。
秋声的诗句
听秋声的诗句
写秋声的诗句
有关秋声的诗句
关于秋声的诗句
含秋声的古诗句
描写秋声的诗句
与秋声有关的古诗句
秋声赋名句
古诗秋声入耳的诗句
秋声的古诗四句
秋声微的古诗
中秋声的古诗
写秋声秋色的古诗
写秋声有关的古诗
描写秋声的优美古诗句
秋声的古诗大全
描写秋声的古诗
欧阳子的秋声古诗
与秋有关的古诗写秋声
秋声古诗的写法
秋声的古诗词
写秋声的整首古诗100首
欧阳修秋声赋名句
小学的古诗关于秋声的
关于秋声的古诗诗词
描写秋声的古诗名句
明朝便是秋声的古诗
描写秋声秋色秋思的古诗
秋声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想念女孩子的情话古诗词
盘点我们班那些被改过的古诗
形容根深蒂固的古诗词
汉字dh组成的古诗
古诗词押韵常犯的哪些错误
描写古木银杏的古诗
西江一月的古诗
赞美敬佩的古诗歌曲
高中古诗教学的思考
含诲的古诗
我们改编过的古诗词
千年古诗的拐点
高中古诗文的答题思路
遇到挫败要努力站起来的古诗
激励孩子的经典古诗图片
宿新市徐公店的古诗原文
锄禾的那则古诗是谁写的
唐宋诗词古诗的备课记录
最具发言权的古诗
关于明月的古诗至少两个
当阳桥的古诗词
形容自己硬往上凑的古诗词
墙里堵墙的古诗
山中夏天的古诗
王维韩愈的其它古诗
荷塘花的古诗词
情侣不知道珍惜后悔的古诗词
李商隐的古诗词夜雨寄北
飞瀑连叠的古诗词
一生只留下的千古诗
关于月的古诗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