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一月的古诗

关于西江一月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西江一月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西江一月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西江一月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82) 语录(22) 说说(77) 名言(976) 诗词(995) 祝福(25) 心语(7)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阅读,文学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2022-07-22 21:39:31
  •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 苏轼
  •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全文]...

2022-04-27 16:44:03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2022-05-03 15:11:29
  • 《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

  • 《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译文]

      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出自]

      苏轼《西江月·*山堂》

      三过*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注释:

      *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壁上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欧阳修《朝中措》:“*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译文1:

      我第三次经过*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时苏轼已四十二岁;“弹指”比喻时间短暂)。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在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最后见欧阳修于汝阳,次年欧阳修即去世。到写此词时整八年,词中说十年是约举整数)。我在*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译文2:

      仕途坎坷三过*山堂,弹指之间已过大半生。十年不见恩师老仙翁,看墙上龙蛇遗墨泪纵横。

      要想凭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诉衷肠。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赏析:

      *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第三次经过*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作者由过*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

      赏析二:

      此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丰二年(1079)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下片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层,欧公已去,而树犹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万事转头空”的叹息。而苏轼还更进一步,谓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阅读全文]...

2022-06-17 03:39:11
  •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赏析(西江月辛弃疾赏析译文)

  • 古语有云:从来诗酒不分家。古人在写诗之前,往往有饮酒的*惯,也因此做过许多与醉酒有关的诗。其中描写醉态,不顾形象的,大有人在。

    可是到了宋朝,社会风气渐渐改变了,文人们专攻填词,再也不用舞刀弄枪,言行日趋“儒雅”,很少在词作中吐露出自己醉后失态的实情。

    即使豪放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也只是发挥酒醉后的想象,想要飞天揽月。唯有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填了一首《西江月》,把自己酒后失态的样子如实描绘下来。

    《西江月·遣兴》——南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作意译:我喝醉了之后就只想笑,才没有功夫去发愁呢。最*一直在读古人的书,结果却发现读了也是白读,完全没什么用。

    昨晚喝高了,醉倒在松树下。我问松树:我是不是醉得很厉害?当时风吹动了松枝,我还以为它要来扶我。于是呵斥道:“走开!老子不要你扶!”

    这首《西江月》写得特别诙谐,似乎是在回答别人的疑问。比如有人问他:我最*老见你喝醉,你是不是在为什么事发愁啊?辛弃疾就回答他说:嘁!我喝醉过后不知道多快乐呢,哪有时间发愁?

    从前诗仙李白喝高了,就写了一首《月下独酌》,当时他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后还举起酒杯,和月下花影共舞。他内心也许是愁的,可是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快乐的状态。

    辛弃疾喝醉了,醉到错以为松枝要来拂自己。但是他倔强地认为自己没醉,还呵斥老松:走开!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内心正在发愁。

    词的头两句说“我才没空发愁”,但是第三、四句就暴露了他的心理,他正是在发愁。他在抱怨:读了好多古人的书,全都白读了,一点用处都没有。

    任凭他自书中读出一朵花儿来,他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抗金的理想。所以说,相信了这些书上之言,除了浪费时间,一点好处都没有。

    从前,梁元帝也曾经发出过相同的抱怨。因为他认为自己读书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国家还是灭亡了,所以“读书无用”。于是,他下令让人把宫里的藏书全都烧掉了。

    不同的人醉酒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一些人会笑,有一些人会哭。还有一些*时锯了嘴儿的闷葫芦,会突然变得话多,特别有表现欲。比如辛弃疾,他喝高了想找人说话。

    没有人他就对着松树说,他问松树自己是不是喝醉了。其实他内心是很排斥这种醉酒的状态的,因为饮酒误事。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当一个人心里有事时,才会喝醉。

    辛弃疾不肯承认自己心里有事,所以他不承认自己醉了。见到“松树要来拂”自己,于是马上呵斥对方:走开!才不要你管呢!我不知道有多么清醒。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中认为:王维的诗是“以画入诗”,而辛弃疾这一首《西江月》则是“以戏入词”。辛弃疾经常通过散文化的手法,将青山绿水进行拟人化处理。

    比如他在《贺新郎》中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在《生查子》中写:“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妆?”又写山头明月,每夜来青溪上“听读《离骚》去”。

    不过,在本文介绍的这一首《西江月》中,他是在醉中把松树当成了人,因此才写出潇洒狂放的句子。

    从前,唐代写醉酒诗最好的是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醉酒的状态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美酒给李白壮了胆,连皇帝的面子他也敢不给。

    唐诗豪气干云,诗人们无论是醉,还是醒,笔下都有一股气势。但是到了宋代,文人们的生活日趋精致,不爱舞刀弄剑了,只爱填一些“婉约”词。

    即使苏东坡首开豪放词派,但他也不爱写自己喝高了的样子。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临江仙·夜归临皋》来看,他都是浅醉,思维还是相当清醒的。其实,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

    因为醉酒会误事,所以我们一般认为,经常喝得烂醉如泥的应该是“闲人”。苏轼中年以后性情变得散淡,后期钻研禅学,偶尔喝高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辛弃疾一辈子都“热血沸腾”,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图谋收复河山。他喝醉了就算了,想不到他还有闲情“反刍”自己醉酒的模样。所以这首词初读的时候,让人感觉有一点想笑。

    从词的首句看来,甚至让人怀疑他在第二天醒来填词的时候,酒都还没醒完。不然他为什么还在死撑着说:我喝高了可开心了,我没空发愁。即使没空发愁,为什么接下来又抱怨“读书无用”呢?

    《孟子》中说:“尽信书,则不无书。”古人著书,写下的其实也是一家之语。对于书中的话,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能死脑筋照搬。现实中的处境,比书中描写的复杂百倍、千倍,遇到不一样的情况,你得学会变通。

    难道辛弃疾没有读过《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吗?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因为自己的事业不顺,就责怪古人的书不可信呢?可见他还处于宿醉未醒,胡思乱想的状态之中。

    然后他又自叙,昨天他的确是醉了,然后他又问松树自己醉得怎样。最后还疑心松树看不起他,觉得他醉了,想上前来扶。这么看起来,他仿佛又是醒着的。

    这一忽儿清醒,一忽儿又醉的样子,你说他到底是不是在上演一场醉汉撒酒疯的好戏呢?所以说他是“以戏入词”,让人忍笑不能。

    不过,笑过之后,当我们想到辛弃疾*生的志向,和他的遭遇后,又有一点笑不出来了。甚至,更多时候都想替他哭一场,哭他报复无法施展,哭他郁郁不得志。

    辛弃疾的性格是非常倔强的,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抗金报国,但是阻碍他实现理想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抗衡的。

    所以,他痛苦的时候就想买醉,但是喝醉了之后,他又不肯承认自己喝醉。谁叫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良臣呢!

    他的性格让他宁愿去做孤芳自赏的屈原,日夜唤“湘累”共舞,也誓不向那些投降派低头。因此,他唯有“以戏入词”,吐露自己倔强的心声。

    [阅读全文]...

2022-01-23 05:28:52
  • 西江夜行张九龄全诗(西江夜行古诗朗诵赏析)

  •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第467首古诗词

    《西江夜行》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古诗今译:

    长夜漫漫,故人都在哪里,船在这碧波夜月之中缓缓前行。

    天空辽阔悠远,思念故乡的情思越发哀切。

    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

    想到回家时林中树叶不知换了多少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

    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注释解说:

    (1)遥:远。这里指时间漫长。(2)天宇:天空。(3)露华:露水。(4)澹[dàn]。

    品鉴鉴赏:

    该诗第一句讲到作者在夜里出行,夜色清新,沁人心脾,天高月明。在这一句中,作者已经描绘出了自己眼前的一副清新明亮的夜景,给全诗定了基本风格。第二句为排比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用天宇和故乡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心切。第三句作者再次写景,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寂静无扰,水面清澈透明,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作者自身品格的高尚。第四句又写到自己的思乡之情,多少春去秋来,作者在如此寂静的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然而等到他从沉思中觉醒的时候,已是天亮,这时他忽然听到水上的鹤鸣叫了一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也打断了他的思想情切,让他的思绪戛然而止,同时,他的诗篇也戛然而止,让人浮现不尽的联想。

    大致说,本诗就是有思乡之情,第一句说夜里起行,第二句说到思念故乡,第三句说到周围环境清寂无扰,第四句又是说到思乡,最后一句是诗词里面常用的手法,说到了早上鹤鸣一声,这句更反衬思乡情意。

    该诗写景与写情结合,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也是张九龄最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读全诗,他不仅描绘了一副美丽清澈的明月夜景,也描写了他的思乡情,随着诗歌的突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

    [阅读全文]...

2022-02-06 18:45:16
  •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

  •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

      西江月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西江月辛弃疾课件,内容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阅读全文]...

2022-01-09 21:39:22
  • 杜牧《西江怀古》

  • 西江怀古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赏析

      人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登高望远、咏史怀古的诗歌总要带上一股浓浓的愁绪,仿佛凭吊历史古迹,眺望莽苍景色必然要“惆怅”。从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到苏轼那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乎让人读来浑身上下都裹了一层悲凉。

      也许,登高极目时,总会让人感到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阔大,从而感受到“人”的渺小。凭吊古迹时,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从而感受到“我”的短暂。所以,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悲哀、孤独、失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从古到今笼罩着那些敏感的诗人,使他们一登上山峦楼阁,一看见遗址陈迹,就会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感慨。杜牧《西江怀古》说: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静时水光接天,明如*镜。

      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诗人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思索一些常人不愿意思索的问题或觉得不必思索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比常人更多地品尝到人生的悲哀。正像杜牧另一首咏史怀古诗《江南怀古》所说:“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句的潜含意义。其实,诗人是在叹息,纵然像秦始皇那样使“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一统帝国的伟人,如今又安在呢?井邑山川却仍然是老样子,并不因为一两个伟人而改变。杜牧另一首《题敬爱寺楼》里说:“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这“悠悠”就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悠悠”,并不是《诗经》中“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的“悠悠”。冯集梧注引《淮南子》:“吾日悠悠惭于影”,也是对的;日影是时间的标志,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之前,有谁能不惭愧自己的短暂生涯?在高楼远眺,又有谁能不怅叹自己的渺小?

      《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西江月》,有几句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中的苍凉正是“人”对生存意义的困惑。同样,当读杜牧《西江怀古》时,便不由感到这个诗人当时眺望长江、缅怀古人,心里一定也在想人在无垠的空间与无际的时间里那尴尬的处境。

      诗歌里有几类主题常常是老生常谈地被人反复吟咏,像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爱情与友谊),什么理想与事业,什么山水自然的美丽等等,千人道过来,万人道过去。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永恒、自然的阔大,也不知道有过多少诗歌写过这个主题,像《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咏叹调。可是,为什么诗人总是乐而不疲地反复咏哦,而读者总是不觉其烦地愿意捧读呢?这是因为这个主题永远牵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一个暗结,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活着就是要建功立业,那么当他生命结束化为黄土之后这功业又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人存在于世不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是一场戏,那么每个人似乎都成了牵线木偶式的傀儡。人生如果不是一场戏,那么表现了一番身手之后又由谁来评是说非?人生为什么只有百年之期,而宇宙却为什么永世长存?自人的角度看宇宙,那似乎是一个永远解不尽的巨大的谜,而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类,是不是会觉得人类像忙忙碌碌的蚂蚁或不知春秋的蟪蛄?于是,这个主题在人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原型”,每当这一原型出现,人心都会发生共鸣,因为古人也罢,今人也罢,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都有着这么一个心灵共震频率。

      所以,当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阅读全文]...

2022-01-28 06:52:27
  • 西江月十首

  •   一、我的头  皮厚发稀扁小,蠢愚呆笨无穷。不和经济与权通,榆木圪垯无用。  勤学渐增知识,频年刻苦专攻。文思泉涌善雕虫,终久难成好梦!    二、我的心  诚实不知奸猾,善良守信*。无私无畏灿红霞,从不欺人作假。  经历春秋磨练,大潮几度淘沙,是非明辨晓鱼虾。野鬼敲门不怕!    三、我的腰  本性生来挺直,熔炉数煅加钢。妖魔鬼怪逞疯狂,宁折不弯真棒!  挑动千斤担子,踏*灾难冰霜。犹如铁柱矗天堂,致死不卑不亢。    四我的眼  早睹红尘丑态,晚观世态炎凉。花妖狐鬼舞台场,尽是红人模样。  识破奸邪暗计,戳穿歹毒心肠,伸张正气闪豪光,锐利撞开罗网。    五、我的耳  善取忠言半字,可容恶语千条。任凭鬼火暗阴烧,兀自敞怀不恼。  听过高谈阔论,亦闻犬哕猫号。静心忍辨是非淆,莞尔轻松一笑。    六、我的口  演讲古今故事,村言俗子流腔。翻来覆去是文章,亦可依刘说项。  开导后生万众,牢*鸭牛羊。能吞苦菜饱饥肠,流水西皮清唱。    七、我的脚  健步险峰绝顶,越穿栈道羊肠。军营为我腿加钢,万水千山震荡。  踏破雄关万道,不怜蚂蚱飞蝗。老来弃杖走山乡,不怕蛇虫魍魉。    八、我的手  握指著书精彩,端枪可射豺狼。能文能武百千行,创造才华真棒!  好做农桑青菜,善栽桃李飘香。如今老茧硬如钢,可以铁砂抡掌!    九、我的鼻  过滤乌烟瘴气,勤呼新氧优良。五筋六腑保安康,全靠鼻腔开放。  一旦有妖放屁,亦能收紧提防。终年四季护黄郎,永葆身心舒畅!    十、我的肚  容纳酸甜苦辣,消融绿紫黄红。磨成营养育英雄,独立自成大统。  勃发刚强正气,敛收武略文功,义肝侠胆秉精忠,壮烈一腔英勇!

      编辑点评:

      西江月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韵、一叶韵柳体。前后阕头两句需对仗。十首吟咏形体的词作,从五官到手脚肚腰,肆意挥洒,眼观世态炎凉,耳听忠言秽语,口诉古今故事,脚踏万里江山,鼻嗅香臭肚容物,能文能武腰不弯。十首词作,直率明快,直陈胸臆,词律规范,个别对仗句再严谨一些会更好。推荐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6-22 23:45:47
西江一月的古诗 - 句子
西江一月的古诗 - 语录
西江一月的古诗 - 说说
西江一月的古诗 - 名言
西江一月的古诗 - 诗词
西江一月的古诗 - 祝福
西江一月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