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阅读答案

关于马阅读答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马阅读答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马阅读答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马阅读答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马阅读答案10篇

  • 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民,吾安忍罪汝/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D

      4.(1)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关键词:所以、安、鬻)

      (2)译文: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3)译文: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而导致的。(关键词:岂、良、所致。)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阅读全文]...

2022-07-25 02:47:30
  • 《马说》阅读答案10篇

  • 阅读答案
  •   记毗陵驿马

      (清)刘可毅

      客有以善相马者言予曰:毗陵驿当孔道,羽檄急,则云阳、锡山南北三百里,吾驿枢其中,蹄声、铎声、箠声,午交衢,昼夜不绝。驿置马,故无弗良也。江阴金逸亭部卒善畜马,过武进,货之驿者一。帖耳曳尾,足涂泥,寖下矣。而曰:是尝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者,固百战余也。而厩故所畜者,兰筋①竖面,雄健出马上。而马又不任施羁靮,蹄啮乘者使踣。而时或风厉霜肃,林木瑟瑟下,则又仰首鸣鸣嘶,足奋掷地,绝辔腾跃,飙忽若鹰隼,追勿得。而他马则驯伏枥下。方是时,善相马者等定他马,此下之。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而马亦益老。

      江阴金逸亭者,从李勇毅百战蕲、黄、潜、太、舒、桐间。折西规德安随州,北解南阳围,复东下统防休宁。军畜名马,多能绝尘驰,战辄陷陈,奔突矛弹,望景不可见。若客言,马固甚凡也。

      则又曰: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见马早:是惫至此耶?昔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而卒以自全。复卒以惫,毋宁其死于贼渊锋刃犹有令名焉,而顾郁郁久居此耶?马似闻言悲,卒去,不食死。厩卒剖马革,则腹胁隐旋作龙鳞文,惊,报相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埋马于驿之阴。

      予闻之悲,而记其语,客亦去。

      【注】①兰筋:马目上的筋名。古人认为马目上兰筋竖者,可行千里。

      辕马说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陵驿当孔道 孔:大

      B.善相马者等定他马 等定:定等次,评出优劣的级别。

      C.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 与:和,跟

      D.常自顿于辕中 顿:困顿

      【答案】C. 与:遇到(这种困难)。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表现良马情态的一组是

      ①帖耳曳尾,足涂泥 ②蹄啮乘者使踣

      ③战辄陷陈,奔突矛弹 ④领局于枙,背承乎韅

      ⑤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 ⑥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A. ⑤⑥是写不能胜任驾辕的马的窘态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金逸亭部卒将一匹身经百战的战马卖给毗陵驿站,相马者因为它温顺,缺少桀骜不训的气质,就认为它是一匹普通的马。

      B.部卒因为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驿站的时候,见马已经老了,感慨说如果因为疲顿的样子死去,还不如壮烈战死有个美好的名声。

      C.方苞认为辕马应艰辛负重,历尽艰险而不推辞,但判定马是否可以作辕马,需要让它驾辕才可以知道,力不胜者会窘态百出。

      D.方苞对驾驭辕马者用车辕夹在马侧,用皮带套住马背,勒住马腹、马臀,用鞭子驱赶马登坡、从坎陷中挣脱出来的行为不满。

      【答案】D.方苞只是描述辕马辛苦坚忍的情态,表现它的能力和精神,没有对驾辕者进行批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3分)

      (2)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3分)

      (3)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3分)

      【答案】(1)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第二个益、走、大意各1分。)(2)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马之良、驽视、大意各1分)(3)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阤、引、大意各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满面羞愧地离开。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记毗陵驿马

      有一个擅长相马的客人对我说:毗陵驿站正处在大道上,如果碰到紧急文书快马传递,从云阳到锡山南北相距三百里,我们驿站是路途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就会听到马蹄声,铃铎声,马鞭声,交错奔走于大道上,昼夜不停。驿站里面备置的马匹,所以没有不是良马的。江阴的金逸亭手下有一个善养马的部卒,经过武进的时候,曾经出售给驿站一匹马。马耳朵耷拉着,尾巴垂拖着,脚上都是泥巴,愈发显出劣弱的样子。部卒却说:这匹马曾经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本就是百战后存活下来的。而驿站马厩中以前蓄养的一些马,是千里马,雄健超出于一般马之上。这些马又不套马笼头和缰绳,常又踢又咬让骑马的人颠覆下来。有时候秋风劲起,寒霜凛冽,林中树叶瑟瑟飘零,这些马感知肃杀之气仰面嘶嘶鸣叫,脚有力地敲击地面,挣脱缰绳,飞腾飘忽的样子像天上的鹰隼,追赶也追不上。而别的马却温顺地卧在马槽边。在这种时候,擅长相马的人就会按等次评定其它马的等级,这匹马处于下等。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而这匹马也更加衰老。

      江阴的金逸亭,跟从李勇毅转战于蕲、黄、潜、太、舒、桐之间,身经百战。转向西边谋划德安、随州,北边解除南阳的围困,又向东统领防卫休宁。部队里蓄养的名马,多能一骑绝尘地奔驰,作战就能冲锋陷阵,奔袭冲锋在枪林弹雨之中,连想望见它的身影都不可能。像客人所说的,这匹马真的显得很是普通了。

      客人又说:马老了之后,部卒因为别的事第二次来到驿站,很快就去看那匹马:竟然疲顿到这个地步?当初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可最终能够自我保全,假如因为疲顿而死,哪比得上死在敌人深渊锋刃之中尚且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声啊,可难道要忧郁地长久呆在这个地方吗?那匹马听到这话好像很悲伤,部卒离开以后,不再饮食而死去。喂马的士兵剥开马皮,就看到它的腹肋地方隐隐有回旋的图样,显现出龙鳞的纹理,很吃惊,报告相马的人。相马的人来了以后,大声说: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后来,把马埋在驿站的北边。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非常悲痛,就记下他说的话,客人也离去了。

      辕马说

      我出行到塞外,乘坐一辆承载负重的马车,看到驾辕的马,对此有一些感触啊。

      古代的车子,一根横杠要加上两根横木驾两匹马。如今是一匹马夹在两辕中间,颈部被拘限于轭下,背上掮着缰绳肚带,皮带勒住胸部,套住马的后部。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它下坡的时候,后腿紧绷马蹄聚拢,之后才能抵住车辕贴地。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从坎陷中挣出来,因为遇到危难而跌倒,折断筋骨,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而那些作前导和在旁边的马,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它渴了就到溪边饮水,卸下辕驾到马槽边吃草,常常落在众马的后面。

      唉,马的任务哪有比这更艰难的呢?然而它的品性和能力,不在车辕之下去试试却不可能分清。如果马的能力和驾辕不相称,那么即使善于御马的人也难以掌控它啊。劣弱的力量不能胜任,狡诈易怒的马容易惊惧生出变故,有时行走在*坦的路上因受惊从而弄翻车子。它们登高的时候像跛足的样子,下坡的时候力不能支,像要崩塌一样,遇到泥泞则回旋不进,陷入泥沼则不能起, 常常就困顿在车辕之中,别的马都受他牵制。

    [阅读全文]...

2022-07-06 06:40:58
  • 《马说》阅读答案10篇

  • 阅读答案
  •   记毗陵驿马

      (清)刘可毅

      客有以善相马者言予曰:毗陵驿当孔道,羽檄急,则云阳、锡山南北三百里,吾驿枢其中,蹄声、铎声、箠声,午交衢,昼夜不绝。驿置马,故无弗良也。江阴金逸亭部卒善畜马,过武进,货之驿者一。帖耳曳尾,足涂泥,寖下矣。而曰:是尝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者,固百战余也。而厩故所畜者,兰筋①竖面,雄健出马上。而马又不任施羁靮,蹄啮乘者使踣。而时或风厉霜肃,林木瑟瑟下,则又仰首鸣鸣嘶,足奋掷地,绝辔腾跃,飙忽若鹰隼,追勿得。而他马则驯伏枥下。方是时,善相马者等定他马,此下之。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而马亦益老。

      江阴金逸亭者,从李勇毅百战蕲、黄、潜、太、舒、桐间。折西规德安随州,北解南阳围,复东下统防休宁。军畜名马,多能绝尘驰,战辄陷陈,奔突矛弹,望景不可见。若客言,马固甚凡也。

      则又曰: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见马早:是惫至此耶?昔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而卒以自全。复卒以惫,毋宁其死于贼渊锋刃犹有令名焉,而顾郁郁久居此耶?马似闻言悲,卒去,不食死。厩卒剖马革,则腹胁隐旋作龙鳞文,惊,报相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埋马于驿之阴。

      予闻之悲,而记其语,客亦去。

      【注】①兰筋:马目上的筋名。古人认为马目上兰筋竖者,可行千里。

      辕马说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陵驿当孔道 孔:大

      B.善相马者等定他马 等定:定等次,评出优劣的级别。

      C.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 与:和,跟

      D.常自顿于辕中 顿:困顿

      【答案】C. 与:遇到(这种困难)。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表现良马情态的一组是

      ①帖耳曳尾,足涂泥 ②蹄啮乘者使踣

      ③战辄陷陈,奔突矛弹 ④领局于枙,背承乎韅

      ⑤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 ⑥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A. ⑤⑥是写不能胜任驾辕的马的窘态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金逸亭部卒将一匹身经百战的战马卖给毗陵驿站,相马者因为它温顺,缺少桀骜不训的气质,就认为它是一匹普通的马。

      B.部卒因为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驿站的时候,见马已经老了,感慨说如果因为疲顿的样子死去,还不如壮烈战死有个美好的名声。

      C.方苞认为辕马应艰辛负重,历尽艰险而不推辞,但判定马是否可以作辕马,需要让它驾辕才可以知道,力不胜者会窘态百出。

      D.方苞对驾驭辕马者用车辕夹在马侧,用皮带套住马背,勒住马腹、马臀,用鞭子驱赶马登坡、从坎陷中挣脱出来的行为不满。

      【答案】D.方苞只是描述辕马辛苦坚忍的情态,表现它的能力和精神,没有对驾辕者进行批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3分)

      (2)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3分)

      (3)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3分)

      【答案】(1)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第二个益、走、大意各1分。)(2)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马之良、驽视、大意各1分)(3)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阤、引、大意各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满面羞愧地离开。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记毗陵驿马

      有一个擅长相马的客人对我说:毗陵驿站正处在大道上,如果碰到紧急文书快马传递,从云阳到锡山南北相距三百里,我们驿站是路途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就会听到马蹄声,铃铎声,马鞭声,交错奔走于大道上,昼夜不停。驿站里面备置的马匹,所以没有不是良马的。江阴的金逸亭手下有一个善养马的部卒,经过武进的时候,曾经出售给驿站一匹马。马耳朵耷拉着,尾巴垂拖着,脚上都是泥巴,愈发显出劣弱的样子。部卒却说:这匹马曾经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本就是百战后存活下来的。而驿站马厩中以前蓄养的一些马,是千里马,雄健超出于一般马之上。这些马又不套马笼头和缰绳,常又踢又咬让骑马的人颠覆下来。有时候秋风劲起,寒霜凛冽,林中树叶瑟瑟飘零,这些马感知肃杀之气仰面嘶嘶鸣叫,脚有力地敲击地面,挣脱缰绳,飞腾飘忽的样子像天上的鹰隼,追赶也追不上。而别的马却温顺地卧在马槽边。在这种时候,擅长相马的人就会按等次评定其它马的等级,这匹马处于下等。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而这匹马也更加衰老。

      江阴的金逸亭,跟从李勇毅转战于蕲、黄、潜、太、舒、桐之间,身经百战。转向西边谋划德安、随州,北边解除南阳的围困,又向东统领防卫休宁。部队里蓄养的名马,多能一骑绝尘地奔驰,作战就能冲锋陷阵,奔袭冲锋在枪林弹雨之中,连想望见它的身影都不可能。像客人所说的,这匹马真的显得很是普通了。

      客人又说:马老了之后,部卒因为别的事第二次来到驿站,很快就去看那匹马:竟然疲顿到这个地步?当初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可最终能够自我保全,假如因为疲顿而死,哪比得上死在敌人深渊锋刃之中尚且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声啊,可难道要忧郁地长久呆在这个地方吗?那匹马听到这话好像很悲伤,部卒离开以后,不再饮食而死去。喂马的士兵剥开马皮,就看到它的腹肋地方隐隐有回旋的图样,显现出龙鳞的纹理,很吃惊,报告相马的人。相马的人来了以后,大声说: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后来,把马埋在驿站的北边。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非常悲痛,就记下他说的话,客人也离去了。

      辕马说

      我出行到塞外,乘坐一辆承载负重的马车,看到驾辕的马,对此有一些感触啊。

      古代的车子,一根横杠要加上两根横木驾两匹马。如今是一匹马夹在两辕中间,颈部被拘限于轭下,背上掮着缰绳肚带,皮带勒住胸部,套住马的后部。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它下坡的时候,后腿紧绷马蹄聚拢,之后才能抵住车辕贴地。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从坎陷中挣出来,因为遇到危难而跌倒,折断筋骨,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而那些作前导和在旁边的马,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它渴了就到溪边饮水,卸下辕驾到马槽边吃草,常常落在众马的后面。

      唉,马的任务哪有比这更艰难的呢?然而它的品性和能力,不在车辕之下去试试却不可能分清。如果马的能力和驾辕不相称,那么即使善于御马的人也难以掌控它啊。劣弱的力量不能胜任,狡诈易怒的马容易惊惧生出变故,有时行走在*坦的路上因受惊从而弄翻车子。它们登高的时候像跛足的样子,下坡的时候力不能支,像要崩塌一样,遇到泥泞则回旋不进,陷入泥沼则不能起, 常常就困顿在车辕之中,别的马都受他牵制。

    [阅读全文]...

2021-11-29 06:39:19
  • 茶马古道阅读原文及答案

  • 阅读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试题答案:

      7.B 8.D 9.C 10.A.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马价十倍》阅读答案3篇

  • 阅读答案
  •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

      (2)去而顾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

      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1、(1)代“骏马”

      (2)看,回头看

      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

      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①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①还:同“旋”,围绕。转圈子。 ②一朝之贾:工作一天应得的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贾,同“价”。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2分)

      ①比三旦立市( ) ②去而顾之( )

      20.翻译下列句子。(3分)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21.读了这个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课外文言文《马价十倍》

      19.①连续 ②回头看(各1分)

      20.伯乐于是就围着这匹马转着看了又看,离开后(一边走,又一边不断)回过头来看着这匹马。这天早上,这匹马的卖价顿时涨了十倍。(3分)

      21.示例:骏马因伯乐而升值,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地崇拜权威,凡事要注重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否则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言之成理即可,3分)

      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往见伯乐曰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______

      ③去而顾之_____ ④伯乐乃还而视之______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之 C.面山而居 D.黑质而白章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拜见 ②尊称对方,您 ③回头看 ④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译文

    [阅读全文]...

2022-06-10 19:37:16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0篇

  • 阅读答案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问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计日以还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者也

      D.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币乞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辍耕之垄上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肉食者谋之 D.无丝竹之乱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4.请你从选文内容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拟好参考答案。(2分)

      答:

      参考答案:

      1.A(2分)

      2. B(2分)

      3.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分,意对即可)

      4.示例:

      问题:作者在求学过桂中遇到哪些困难?

      答案:无书、无师。(2分,从内容角度准确拟题1分,拟定的答案合理得1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2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或遇其叱咄 ( )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

      22.划线词语意思或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参考答案

      21. (1) 有时摇 (2) 地方、区域等

      22. B (2 分)

      23. (1) 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 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 分)

      (2)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 或一天天地) 进步,那就会每天 ( 或一天天地) 退步。 (2分)

      24. 共同之处:淤要勤勉好学,于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 ( 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 ( 共 2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意*即可)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人名)。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援疑质理( )

      3.本文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举出一例,并对这一例作简要评析,理解其表达效果。

      4.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能增加人的才能,你认为文中作者“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归纳。(答出两点即可)

      5.作者“卒获有所闻”,皆缘于其“勤”。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得一点谈一谈,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借 (2)提出;询问

    [阅读全文]...

2021-12-17 19:32:09
  • 论马阅读理解

  • 阅读理解
  •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 10题。(2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 ):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 ):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奇之( ) ⑵比行百余里( )

      ⑶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B、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 D、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⑴ 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⑵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012年福建省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⑴对 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 2.C

      3.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

      4.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共同特点: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5.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6.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 伯乐 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酒香不怕巷子深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 千里马 ,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 毛遂自荐 ,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

    [阅读全文]...

2022-10-29 00:00:00
  • 韩愈《马说》阅读答案 (菁选3篇)

  • 阅读答案
  •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敢于毛遂自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遇。

      (意思对即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 )之

      ④才美不外见( )

      2.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两马并驾

    [阅读全文]...

2022-10-21 00:00:00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10篇

  • 阅读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选自宋濂《王冕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0.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出游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等待

      C.或牵牛来责蹊田(《王冕传》)践踏

      D.馆秘书卿泰不花家(《王冕传》)寓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在宗庙中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的生员的统称。

      C.进士,*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即会试及第者。

      D.燕都,或称燕京,即今日北京之别称,原为燕国都城,后为元明清三代都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善假于物也(《劝学》)

      C.伥伥无所依(《王冕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D.泰不花荐以馆职(《王冕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与宋濂均是少年好学。宋濂因家贫只好借书遍观,并虚心向同乡前辈求教;王冕则在家人支持下入寺庙苦读。

      B.王冕率真放达。他母亲想回故里,他就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冠跟在母亲的车后,引来孩童围观讪笑,他也跟着笑。

    [阅读全文]...

2022-01-11 21:20:18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10篇

  • 阅读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三)文言文阅读(16分,11—13每小题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至合,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差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阅读全文]...

2021-11-24 22:17:44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