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关于内容是四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内容是四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内容是四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内容是四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23) 说说(64) 名言(8) 诗词(543) 祝福(39) 心语(184)

  • 春节内容的古诗

  • 春节
  • 春节内容的古诗

      春节内容的古诗(精选41首)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内容的古诗(精选41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拜年》

      文徵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2、《元日观潮》

      唐.厉元

      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

      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

      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

      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

      3、《元旦试笔》

      明.陈宏章

      天上风云庆会朝,庙漠争遣茅草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好有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4、《田园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5、《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

      唐代.韦应

      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

      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

      淮滨益时候,了似中秋月;

      川谷风景温,城池草木发。

      高斋属多暇,惆怅临芳物;

      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

      6、《岁旦》

      宋.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校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壤;

      柏酒何劳劝,心*寿自长。

      7、《拜年》

      文徵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8、贺新年

      烟雨寻春迹,大地纳灵气,

      百花相争艳,盛世看今时!

      9、《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阅读全文]...

2021-12-22 20:17:06
  • 四海无闲田的全诗(悯农古诗内容和翻译)

  • 百位名家诵读赏析百首经典古诗词,把经典的古诗词与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古诗词的力量与芬芳,在吟诵鉴赏中志存高远、陶冶情操。让我们传承经典,引领未来!

    今天,朗诵艺术家张宏为大家诵读赏析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悯农》(其一)。

    悯农(其一)

    作者:李绅 (唐) 诵读:张宏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作品赏析

    撰稿人:冯倾城

    这首诗的作者李绅(772—846)是亳州(今属安徽)人,27岁考中进士,官至宰相,也是文学史上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诗人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反而饿死,感到同情和愤慨,故写出了《悯农二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两首诗的第一首,在诗中,诗人客观地描绘了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反衬出农民辛勤劳动却一无所得、惨遭饿死的苦况,大胆地揭露了旧社会中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诗中第一句“春种一粒粟”和第二句“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两个词,精炼地描写了稻米种植的情况和农民的劳动;又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生动而形象地刻画出到处丰收的美好情景。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点出举国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农田闲置,让人因而设想,在这丰收的年头里,劳动人民都该丰衣足食了吧?可是第四句结语却是“农夫犹饿死”。这个情景真是触目惊心啊!人们不禁深思:到底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而使得他们活活饿死呢?整首诗构思精妙自然,带着诗人对不*现象的强烈愤慨,以及对穷苦黎民的无限悲悯。

    [阅读全文]...

2021-12-26 21:43:54
  • 元宵内容古诗

  • 元宵
  • 元宵内容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内容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斤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缝,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也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阅读全文]...

2022-04-14 16:35:28
  • 古诗清明相关内容

  • 清明,写作
  • 古诗清明相关内容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诗清明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览和收藏!

      清明

      【作者】杜牧【朝代】唐

      译文对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阅读全文]...

2021-12-04 18:48:58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古诗的意思(古诗内容及注释诗意)

  • 诗意
  •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家长国学堂,我们学*一首关于劳动的诗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赞美所有为家庭幸福而辛勤劳作的人们。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疏译]

    昼出耘田夜绩麻,

    白天男人去田里除草,夜里女人在灯下搓麻线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里的年轻人都在为家庭尽力尽责

    童孙未解供耕织,

    小孙子还不能像大人那样耕田织布

    也傍桑阴学种瓜。

    自己跑到桑树树荫之下学*种瓜

    [解读]

    人人劳动来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创作的一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绘就了一幅农村生活的四季画卷。

    “昼出耘田夜绩麻”这首诗,写的是初夏季节村庄里繁忙紧张的劳动生活,既写了村里大人们男耕女织昼夜劳作的普遍场景,还写到童稚小孩儿不甘落后,去桑树之下学*种瓜的具体细节,使这首诗在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之外,*添了几分欢快的趣味,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

    虽然中国目前处于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进程,但中国本质上还没有脱离农耕社会;大多数家庭往上数不过三代,都是农民,很多人都有农村生活的体验。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农民生活并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怡然自得,而是充满了汗水和泪水。从古到今,中国最辛苦的是农民,为社会贡献最多的是农民,最受歧视和践踏的还是农民。而且欺侮农民最厉害的,可能恰恰就是受益于农民最大的人,或者刚刚摆脱农民身份逃出农村的人。正所谓“吃谁恨谁折腾谁”,人总是这么忘恩负义,似乎这样才能与自己的过去决裂。

    为了今天这篇文章,我专门搜罗阅读从古到今有关劳动劳作的诗歌,结果从中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在中国有限的劳动诗或田园诗里,并没有什么劳动赞美诗,内容大都是劳动者的艰难困顿和不劳而获现象的普遍性。从《诗经·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到《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到《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良心的诗人都对劳动者寄予了极大同情,这也反证了劳动者的生存状态。

    传统农民最辛苦,但是他们也最达观知命。因为他与自然最贴*,他的劳动完全依存于土地、河水和气候,需要顺乎天意,看老天脸色干活吃饭。他的生活完全融入自然,也只有顺乎自然,才有可观的劳动回报。

    现代农民反之,耕种大量依靠农药、化肥和机械,他们已经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成了自然的敌人。

    传统的农村里,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基础的社会单位,也只有家庭成员团结和谐,才能完成许多劳动。小孩成长于家庭,向父母学*许多劳动技术和为人之道,家长就是老师,家庭就是学校;成长于自然,向自然获取各种知识和乐趣,自然就是学校。所以传统的农村小孩懂事很早,早早就学会了干活,甚至早早当起家来。

    从家庭关系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不管大人小孩,人人都劳动,人人都尽心尽力为家庭做贡献。这样的家庭,必然是比较和谐的、快乐的、幸福的。

    我们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使家庭与自然越来越疏远,使家庭关系越来越松散。家庭已经不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单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只是一个生命的生产单位,一个家庭成员的旅店。很多家长以工作忙、事业重,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早早把孩子甩给社会;孩子早早被抛到学校和社会生存,一生与父母相守的时间有的连十年都没有。这样的家庭结构组成的社会,必然是一盘散沙,如何融洽和谐?

    这是时代给现代家庭出的一大难题,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好好想想如何解决。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同提升。

    [阅读全文]...

2022-01-21 23:51:19
  • 具体而微造句_绝句古诗具体内容

  •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具体而微造句,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1、安阳殷墟的遗址中还具体而微地保存着一些精美文物。

    2、琴房的记忆从来是具体而微、优雅缓慢的。

    3、等到小鸟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4、我们要学*雷锋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与理想都难实现,我只希望能具体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满足了。

    6、纳弗**所有这些地方历史悠久,也具体而微的具现美国历史。

    7、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

    8、对愤怒的外在世界,此举具体而微的概括披露*教激进*的恐怖暴行。

    9、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10、馆中不论是展厅或藏品库都是具体而微,历史展览只好和美术展览轮候展出,藏品也很有限。

    11、然而,系辞传虽不乏有《黄老帛书》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或审三名的治术,却不如《黄老帛书》的完整性及具体而微弱可操作性。

    12、虽然本展览的规模,对文化发展无法提供宏观性的观察,但此六位作者的表现正好形构了当代具体而微的创作体制,不论从传统文化出发、或从批判社会、或从艺术自主性的角度来看,都各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

    13、纳弗**所有这些地方历史悠久,也具体而微的具现美国历史。

    14、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

    15、对愤怒的外在世界,此举具体而微的概括披露*教激进*的恐怖暴行。

    16、艺术品是宇宙的精华,也是世界的缩影,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具体而微的表现。

    17、馆中不论是展厅或藏品库都是具体而微,历史展览只好和美术展览轮候展出,藏品也很有限。

    18、然而,系辞传虽不乏有《黄老帛书》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或审三名的治术,却不如《黄老帛书》的完整性及具体而微弱可操作性。

    19、虽然本展览的规模,对文化发展无法提供宏观性的观察,但此六位作者的表现正好形构了当代具体而微的创作体制,不论从传统文化出发、或从批判社会、或从艺术自主性的角度来看,都各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

    [阅读全文]...

2022-03-02 04:33:35
  • 江雪古诗带拼音注释(江雪古诗内容及解释)

  • 解释
  • 江 雪

    柳宗元

    qiānshānniǎofēijué 千山鸟飞绝,

    wànjìngrénzōngmiè 万径人踪灭。

    gūzhōusuōlìwēng 孤舟蓑笠翁,

    dúdiàohánjiāngxuě 独钓寒江雪。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阅读全文]...

2022-03-14 18:48:31
  • 中秋节的古诗词手抄报内容

  • 中秋节,手抄报
  • 1、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7、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8、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9、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0、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1、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2、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15、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

    1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8、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21、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2、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3、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4、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5、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6、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27、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8、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9、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0、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1、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2、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3、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4、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5、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中秋*上和王路钤》

    36、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7、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阅读全文]...

2022-05-28 16:20:17
  • 重庆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的内容

  • 重庆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的内容

      1.古文(9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师说 韩愈

      阿房宫赋 杜牧

      六国论 苏洵

      前赤壁赋 苏轼

      2.诗词曲(28首)

      氓《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

      孔雀东南飞(并序)(节选: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从府吏闻此变到千万不复全)汉乐府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

      山居秋暝 王维

      蜀道难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蜀相 杜甫

      登高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节选: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阅读全文]...

2022-04-15 05:09:28
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 句子
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 语录
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 说说
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 名言
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 诗词
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 祝福
内容是四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