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茗论道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品茗论道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品茗论道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品茗论道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季羡林:谈佛论道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对佛教是如何理解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谈佛论道相关内容。
季羡林:谈佛论道
我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
从整个世界自古至今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个文化,不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得多么辉煌灿烂,如果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又没有外来的新成分注入,结果必然会销声匿迹,成为夏天夜空中的流星。
佛教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
佛教在*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公元前传入*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文化、*思想的一部分。
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总起来看,小的宗教,比如“会道门”一类,是容易消灭的。成为燎原之势的大宗教则几乎无法消灭。即使消灭,也必然有其他替代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佛教原产生于印度和尼泊尔,现在在印度它实际上几乎不存在了。
有的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不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像佛教这样彻底的悲观,还是绝无仅有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佛教梵语基本上是梵文但又掺杂了不少古代方言的文字。在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期间,或者在我称之为“原始大乘佛教”的期间,许多佛典都是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有的佛典原来是用纯粹方言写成的,随着“梵文的复兴”以及一些别的原因,佛典文字方言成分逐渐减少,而梵文成分则逐渐增多,于是就形成了所谓“佛教梵语”。
我是尝试着通过语言现象来探寻一部经典的产生的时代和地区。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是证据确凿的,别人想否定也是不可能的。印度古代的众多方言,即云方言,必然具有地域性,而且这地域性表现得十分明显,阿育王在印度许多地方竖立的石碑和石柱,上面的铭文明确无误地指明了方言的地域性,是最有价值的参照资料。
原始佛教不允许比丘们使用梵文来学*佛教教义,它也没有规定哪一种语言作为标准语言;它允许比丘们用自己的方言来学*佛所说的话。
据我们现在的推测,佛典形成的过程大概应该是这样的:佛陀本人不会有什么著作,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却不可能没有一些常说的话,佛典里面有关十二因缘的那一段经文可能就属于这一类。当时没有书籍,学*经典都是师傅口授,弟子口学。最初口授口学的一定就是佛陀经常所说的一些话;因为这些话一听再听,一传再传,就比较牢固地印在徒弟们的记忆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佛典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随着时代的推移,一代一代的师傅和徒弟逐渐增添上一些新的东西,到了编纂写定的时候,已经是一部比较大的书了。
既然佛陀本人,以及佛教初期那些大师都是东部人,说的是东部的话,最初这一部佛典,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原始佛典,也就应该是用东部方言写成的。
一部用东部方言,更具体一点说,就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佛典曾经存在过。这就是所谓原始佛典。后来佛教其它宗派的经典,巴利文佛典也包括在内,都是或多或少地从这一部佛典里演变出来的;最古的那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翻译过来的。
提婆达多在律的方面提出了五法,与释迦牟尼针锋相对。在教义方面,反对轮回,也是针锋相对。这两个方面大概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逝世后一千二三百年,在印度竟然到处都还有不食乳酪的提婆达多的信徒。提婆达多派显然在佛教发展史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与释迦牟尼的正统力量相对立。如果说释迦牟尼派是佛教发展主潮的话,那么提婆达多派就是一股潜流。
“浮屠”这名称从印度译过来以后,大概就为一般人所采用。当时*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来译经,才把“佛”这个名词带进来。范蔚宗搜集的史料内所以没有“佛”字,就因为这些史料都是外书。“佛”这名词在那时候还只限于由吐火罗文译过来的经典中。以后才渐渐传播开来,为一般佛徒,或与佛教接*的学者所采用。最后终于因为它本身有优越的条件,战胜了“浮屠”,并取而代之。
*僧人或者居士前此往西域求法者,颇亦有人。但是他们多半只到了西域而止。在法显真正亲临天竺者,实如凤毛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晋末宋初,就掀起了一个西行求法的运动。*僧人西行求法者,或意在搜寻经典,或旨在从天竺高僧受学,或欲睹圣迹,作亡身之誓,或想寻求名师来华。
我在这里专谈一谈《法显传》对印度的影响。众所周知,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这一点马克思曾指出来过。因此,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乞灵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僧人游记数量极多,而繁简不同,时代先后不同。《法显传》是最古的和最全的之一,一向被认为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鼎足而三。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顿悟较之渐悟大大有利,要渐悟,就得有时间,还要耗费精力,这当然会同物质发生矛盾,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顿悟用的时间少,甚至可以不用时间和精力。只要一旦顿悟,洞见真如本性,即可立地成佛。人人皆有佛性,连十恶不赦的一阐提也都有佛性,甚至其他生物都有佛性。这样一来,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一扫而光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解决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最成功的国家是日本。他们把佛的一些清规戒律加以改造,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既满足了宗教需要,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科技大国。日本著名学者中村元博士说:“在日本,佛教的世俗性或社会性是十分显着的。” 日本佛教之所以能够存在而且发展,原因正在于这种世俗性或社会性。
在佛经翻译史上,玄奘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怀着一腔宗教的虔诚,总结了在他以前几百年翻译工作的经验,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译风。他的译风,既非直译,也非意译,而是融会直意自创新风。在*翻译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佛经梵文原本最初没有写本,全凭记忆,一直到法显时代基本上还是这样子。所以,有时先要有一个人口诵,另外一个人或者第三个人先依其所诵写成梵字或胡字,然后才加以翻译。
梁启超《*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提到的宗有:大乘摄论宗、小乘俱舍宗、十地宗、三论宗、法华宗、涅盘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有人还添上地论宗、摄论宗。在这些宗派中,各宗都有自己的教规。律宗不能成为宗,净土宗没有自己的专有理论,也不能算宗;成实、俱舍都只能算是学派,不是宗派;三论宗后被天台、禅宗所吸收,不能独立成宗。能够成为宗派的只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天台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流行于江浙、湖北一带,倾向于统一统合,南方义学和北方禅定都去学*,企图通过禅定来证悟般若。华严宗兴起于陈隋之间,形成于武则天时,根据地在终南山和五台山。法相宗创始者为玄奘、窥基。禅宗源于北魏菩提达摩,盛于唐,先流行于庾岭、广东、湖南、江西,然后遍及全国,流行时间最长,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呵佛骂祖的宗派,已成为佛教的对立面,简直已经不是佛教了。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化的程度成正比的。谁的天国入门券卖得便宜,谁就能赢得群众,就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反之,就不能。
天国入门券,越卖越便宜。法相宗的入门券卖得贵了一点,所以买的人就少。它以后的华严宗和禅宗,就便宜得多。华严宗宣扬,进入佛国不必努力苦修,不必等到遥远的将来,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立刻就可以成佛。禅宗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最有名的,也是最简便便宜的。禅宗流行的时间特别长,地域特别广,难道是偶然的吗?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规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这里,原因并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样是由于宗教信仰和学说的不同。如果这样说,那只是皮毛之论,关键是经济利益。打击别人,争取信徒,也就是争取布施,争取庙产。
玄奘和他创立的法相宗,既反对小乘那样把天国的入门券卖得太贵,也反对大乘空宗那样连天国都要空掉。他追随印度瑜伽行者派的学说,坚持五种姓的主张,就是说,人们对佛理的接受与实践是各不相同的。他反对道生主张的、有《涅盘经》作根据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
玄奘虽然在成佛的道路上多少设置下了一些障碍,但是他在印度寻求解决佛性问题的结果却是:在当世即可成佛。从他自己的经历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玄奘在佛教哲学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有宗的传统,他比较忠实地把这一派学说介绍到*来,形成了*佛教的一个宗派——法相宗。不过,玄奘毕生致力的是翻译工作,自己写的著作不多,法相宗理论的奠基人应该说是他的弟子窥基。
我觉得,*古代许多佛教大师都似乎有这样的矛盾。讲佛理的时候,头绪纷繁,越讲越玄。乍一看,真是深奥得很,实则破绽百出,想入非非,故弄玄虚,强词夺理。但在实践方面,则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可能是由于对一般老百姓,如果死钻牛角,将会把他们吓退,不如说得简单明了,只需喊上几声“阿弥陀佛”,布施一些什么东西,就扯给他一张天国入门券,西天有份。这样对吸收信徒,增添利养,大有好处。我看玄奘也没能逃出这个窠臼。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的脊梁。”鲁迅在这里并没有点出玄奘的名字,但是他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有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的脊梁”。
有的史学家形象地说,在古代印度没有年代的一片黑暗中,有一根闪光的柱子,这就是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确定了这个年代,以前以后的几件大事的年代的确定就都有了可靠的依据,因而才真正能谈到历史。而释迦牟尼年代的确定,*载籍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记》对于确定佛陀生卒年月也起过作用。
统观《大唐西域记》全书,包括了100多个“国”,玄奘的记述有长有短,但是不管多么短,他的记述似乎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全面的章法: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这些方面几乎都要涉及到。当时和今天要想了解这个“国”,除了以上这些方面,还要了解些什么呢?他能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大量的事实,不但确切,而且生动。所以,我们可以说,玄奘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描绘历史和地理的能手,而《大唐西域记》是一部稀世奇书,其他外国人的著作是很难同这一部书相比的。
玄奘这个人和他这一部书,对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互相学*、互相了解已经起了而且还将继续起不可估量的作用。玄奘的大名,在印度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正如我写到的:他已经成了中印友好的化身。至于《大唐西域记》这一部书,早已经成了研究印度历史、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等等的瑰宝。
我们可以立一个假设:《列子》这部书是彻头彻尾一部伪书,刘向的《叙录》、《列子》本文、《列子序》和《列子》注都出于张湛一人之手,都是他一个人包办的。
我们讲“文化交流”,其中“交”字是关键。既然说“交”,就不会是向一个方向流,形成了所谓one-way traffic,而是相向地流,这才是真正的“交流”。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流向另一方。另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交流、新科技等等也流向这一方。有时候,流过来的东西,经过这一方的改造、加工、发展、提高,又流了回去。如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一步比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流出去又流回来的现象,我称之为“倒流”。
佛都是从印度传到*来的。*人接受了这一个外来的宗教以后,并不是墨守成规、原封不动地把它保留了下来,而是加以改造和提高,加以发扬光大,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宗派。总起来看,在律的方面——僧伽组织方面的改变,比起在教义方面的.改变与发展,要少一些,要不太引人注目一些。在佛教义理方面,*高僧在几百年上千年的钻研与学*中,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有的又“倒流”回印度,形成了我所说的“佛教的倒流”。
禅宗,虽然名义上是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到*来的,但是实际上是在*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宗派,流行的时间最长,最富于*色彩。永觉禅师拜谒禅宗六祖慧能,二人耍开了机锋。永觉从中悟得大道(觉)。
六祖连声高呼:“善哉!善哉!”《证道歌》中的思想大概也不出*禅宗的这一套东西。这一套东西印度人可能是陌生的,认为是莫测高深的。因而《证道歌》终于在唐玄宗时期(八世纪)传回了印度,为那里的人所“亲仰”。
关于道家向佛家靠拢,甚至取媚于佛家的说法很多,那都是道家片面地一厢情愿地捏造出来的。
我们从这个“道”字可以看出来,*这个宗教要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今世的问题,不是神话的问题、来世的问题。道家这种精神,同儒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一脉相承的*精神。后来道家发展成为道教,也不过是想长生不死、白昼升天而已。
“菩提”(bodhi)这个词的词根是√budh,意思是“觉,醒”。Buddha(佛陀,佛)这个词也源于√budh,加上过去分词语尾ta,变成了buddha,意思是“觉悟了的人”,“觉者”。√budh的拙象名词就是bodhi,意思是“觉”,音译“菩提”。
从宗教意义上来看什么叫做“觉”呢?根据佛教最原始的理论,所谓“十二因缘”,一个人(或其他生物)总是处在生死流转中的,只有认识了这个根本理论,认识了“无明”(avidyā)是十二因缘之首,他就算是“觉”了,算是得道了,成佛了。因此,梵文bodhi这个词儿所蕴含的意义,与*的“道”完全不同。它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现世的,不是眼前的,而是来生来世无数生死流转的。
看过榕树的人都知道,从树干上长出一些树根,下垂至地,又在地中生根,然后长成一棵树,又在自己的干上长出细根,下垂至地,如此循环往复,一棵榕树能长出成百棵榕树,甚至让人摸不清究竟哪一棵树是初原的树,哪一些树是派生的树。只有这样生长的榕树,才能在一棵树下荫覆五百辆车而有余。在榕树这里,根干与枝叶互为因果,难解难分。用这样的榕树来比喻作为根干的印度佛法与作为枝叶的东夏佛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难道不是一个非常聪明、含义又非常深刻的比喻吗?
我们不是也关心*人同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的区别空间何在的问题吗?《含光传?系》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下面的意见:“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验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朴,何以知乎?天竺好繁,证其言重而后悟也。由是观之,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东人利在乎解性也。”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敏利,言少而解多;印度人淳朴而好繁。最早的佛经,连篇累牍,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言,同样的话能一字不移地一再重复,因此说“言重”。这个意见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就拿巴利文佛典来说吧,同样的词句,一字不动,换一个地方又重复一遍,而且重复之中套重复。因此英国刊行巴利文佛典不得不删去重复之处,加以注明,节省了大量的篇幅。我猜想,佛典产生在发明文字之前,师徒口耳相传,为了加强记忆,才采用了重复的办法,否则实在难在理解。
在佛典中有不少地方出现“念”或“忆念”这样的字眼,比如“忆念弥陀佛”、“忆念毗尼”、“系念思惟”、“正念”、“惟念”等等。这个 “念”字来源于梵文,词根是√smr,由此派生出来的抽象名词是smrti。与之相当的巴利文是sarati和sati。一般的用法其含义是“念”、“忆念”。但作为宗教哲学术语,smrti,有特殊的含义。指的是“全部的神圣传统”,或者“凡人教师所忆念的”,包括六吠陀分支、传承经和家庭经、《摩奴法论》、两大史诗、往世书、伦理论等等。常用的译法是“传承”。与之相对的是sruti,指的是仙人们直接听到的,比如《吠陀》等,只能口传耳听,不许写成文字,常用的译法是“天启”。这样一来,所谓“念”就与“传承”联系在一起了,它表示固守传承的东西,有点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意味。而*人则是“解性 ”,所谓“解”就是“理解”、“解释”,有点探索、钻研的意味,不囿于常规,不固守传承的东西。
我觉得,佛教似乎是一个唯理的宗教,讲求义理的宗教,不要求信徒盲目崇拜的宗教,不禁锢信徒们的思想的宗教。
古代印度有一个传统,宗教与哲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乘佛教继承而且发扬了这个传统。大乘还提倡逻辑学,所谓因明学者就是。在这里大乘唯理的色彩也表现得很突出。这样的情况就促使佛教产生了大量的经典。经、律、论,样样齐全。有的部派还有自己的经典。结果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佛教的经典就多到了超过汗牛充栋的程度。而且佛教同另外两个世界大宗教不同,始终也没有确定哪一部经典是圣经宝典,唯我独尊。所有的经典都并肩存在、庞然杂陈。这些经典通常称为“大藏经”。
低层次的佛教烧香拜佛,修庙塑像,信徒们相信轮回报应,积德修福,只要念几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单纯一声“阿弥陀佛!”就算完成了任务,不必深通佛教义理,宗教需要也能得到满足。但是,这并不是佛教的全貌,只是低层次的佛教。高层次的佛教信徒,虽也难免晨钟暮鼓,烧香礼拜;但是他们的重点是钻研佛教义理,就像一个哲学家钻研哲学。
自度小令远航的解读
(只谈声律)
自度小令《远航》分上下两阕:
汀洲上,放眼量,千帆向海洋。少年应起航,鸥鸟伴飞翔。
青园曾默许,扉页可留香。一曲单人舞,心思在远方。
○○●,●●○,○○●●○。●○○●○,○●●○○。
○○○●●,○●●○○。●●○○●,○○●●○。
在没有标注的情况下,不懂声律的人或以为只是无律古风。其实这里面有不少声律节奏的讲究。
本小令在五言的基础上,将首句摊破,增加流畅度而脱离一般诗的节奏。增韵、谐韵加暗韵,“上、放、量、向、洋”,短短的一拍有五字带韵,第二拍两句也都带韵脚,产生多点回绕音。
在上阕激情发挥后,下阕转为曲折迂回的格调,以一纵一收回避过于亢奋的全激情模式。其中,第一句以上声“许”作尾字,因上阕用韵较多,此处再用韵便会绕口。化解力度上,上声的曲折调优于无曲折的去声。
上阕五句中,三四句的基本模式都是“**仄仄*”,为避免重复,其中一句必须使用“一拗三救”的句型。因前拍的主节奏句是以*声领起的模式,所以三句也用*起呼应,结果使后拍有转为仄起的要求,第四句自然地就用了去声“少”呼起。
无论上阕下阕,都回避了句首字过三(连续四次)的连*或连仄。
*韵五绝的律最佳模式
(只论声律)
其一之一
●●○○●,○○●●○。○○○●●,●●●○○。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其一之二
●●●○○,○○●●○。○○○●●,●●●○○。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其一修正版
◎●●○○,○○●●○。●○○●●,○●●○○。
中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其二之一
○○○●●,●●●○○。●●○○●,○○●●○。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其二之二
○○●●○,◎●●○○。●●○○●,○○●●○。
**仄仄*,中仄仄**。仄仄**仄,**仄仄*。
对于*韵绝句来讲,三韵脚优于两韵脚,多一个韵脚后产生的回绕叠加效应更强,韵感更好。因此最佳模式首先选择三韵脚。
其次,正格基本律是基于交错美学与普适性的*衡,所以难免有照顾不到的细节,只能选择标示为可*可仄来兼顾。从正格基本律其一上可以看到,以三连仄承接两连仄有偏陡峭之嫌。而其二之二因为首句用韵,已经回避了这个问题。所以其一的第四句可修正为以*起来化解,受其影响,第三句的首字选择以仄代*,既错落有致,也保持了*仄的使用*衡。
由于第三句选择以仄起句,所以其一修正版首句和其二第二句的首字可以不论*仄。
结论:其一修正版“中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和其二之二“**仄仄*,中仄仄**。仄仄**仄,**仄仄*。”就是最佳选择。
南宋名诗《观书有感》品茗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道德品行的诗句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
【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
【讲解】布衣:*民。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民)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讲解】学*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
关于道德品行的诗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句都很熟悉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品行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道德品行的诗句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
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
【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
【讲解】布衣:*民。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民)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讲解】学*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玉茗堂四梦》浅论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玉茗堂四梦》浅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玉茗堂四梦》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戏剧合著,故事内容虽已久远,然其主旨精神或个别道理却一如永恒,对当下的生活也有颇多意义。
关键词:爱情;政治
一、《牡丹亭》——爱情的突围
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与柳梦梅演绎着生死“至情”。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礼教对女性的禁锢可谓十分严苛。藏在深闺里的女子在纲常伦理的束缚下,生活空间极其狭小,思想情感严重被限制。可是,作为一个人的自然情欲是锁不住的,而且越压抑越管制越禁锢,反而勃发得越炽热越强烈越执着。杜丽娘,作为一个深受严格封建教育的名门小姐,却“一生爱好是天然”,憧憬着“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幸福生活,从根本上与桎梏着她的封建礼教产生了冲突。
至情女子杜丽娘的身上包含着人的最初之自然本色,她的身上反映着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的强烈渴望,她对自由爱情与婚姻的向往与勇敢追求折射出她的自由生命意识。她以真情真性对抗整个社会情境所包蕴的无形压力,突出重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二、《紫钗记》——爱情的坚守
霍小玉对李益的爱情可谓纯洁真挚,刻骨铭心,没有伪善与矫饰。为了情,她废寝忘食,彻夜不眠;为寻求所爱的音讯,她博求师巫,遍询卜筮,竟至卖尽服玩。
李益,无论是戍边的岁月还是面对太尉的高压,始终对小玉情深意笃,甚至在听到卢府编造的小玉已另嫁他人的消息时依然冷静分析,不肯轻信。
他们两人正是靠着各自对爱情的坚守,在历经万般险阻后最终守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几百年的历史轮回与光阴流转,现代人的爱情已经没有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已经走过杜丽娘“自觉开始追求”的阶段了,却在获得了一份爱情之后不懂得珍惜,不以为然。很多人对爱情的感觉是淡淡的,他们跟谁谈情说爱并不重要,只要对方符合一定的物质基础就行了。痴情似乎已经被挤出了现代人的生活,只有少数人才真正懂得爱的专一与痴情。多少爱情在今天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失去它最本真的色彩。
三、《南柯记》——变质的理想
*的封建社会,是男人的主场。在儒家文化倡导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下,*的文人,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隋朝开科举试至1905年废除科举,千余年来,历代文人抱着“学而优则仕”的目的来读书,为政治理想,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奋斗。他们对自己有很高的人生期望,“修齐治*”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指向。在这种自我实现当中展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
淳于棼虽然靠着裙带关系而成为一方长官。他虽然是“酣荡之人,不*政务”,但是在位二十年,他也“举贤”“戒酒”“治郡”……治理得“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引来一片称颂之声。可是,在官场混迹久了,会逐渐消磨尽了最初荐贤图治、“诚恐有败朝章”的意气,一天天堕落下去。淳于棼也注定逃不掉多数人的命运与自我欲求的陷阱。
如今的人们中仍有许多人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从政上,这一番理想与抱负固然非常好,只是别在时间的流逝中失去了自己的初心,让梦想变质。
四、《邯郸记》——过多的执念
卢生,毫无匡时济世之志,只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他和宇文融都不值得同情,他们的处境不是卑鄙肮脏,就是荒谬可笑。这些私欲膨胀的人物迷恋权势,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各怀鬼胎,相互倾轧。直到弥留之际,还不忘死后的封赠,子孙的官爵,又怕将来修史时自己“六十年勤劳功绩”“编载不全”。
这样的人物穷尽一生追求功名与富贵,无论身处哪个朝代都随处可见,而在当今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喧嚣中显得格外突出。有多少人在对钱财的追逐中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清醒。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缺失了,那么作为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也就随风飘散了。其实,跳出来一看,人生百年不过一梦,一切如沤花泡影乍开乍灭,任何执着于名利欲望的念头都是虚妄的。
所以,该拯救久溺于世事中的心,因为为时未晚。
五、结语
《玉茗堂死梦》里,爱情,女人是主角,政治,男人是主角。可无论爱情还是政治,都是关乎个人理想和人生哲理的。生命里的爱情要自己追求,追求到的爱情要自己守护;政治理想值得向往与拥有,只是莫过度追逐过多的身外之物。有时候,最美妙的灯盏,并不是为了看清光明,而是为了看清自己的影子。
参考文献:
[1]黄仕忠.“玉茗堂四梦”各剧题词的写作时间考[J].文学遗产,2011,(5):113-118.
[2]尹蓉.玉茗堂前朝复暮四梦园中芳与菲——评邹自振《汤显祖与玉茗四梦》[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30-31.doi:10.3969/j.issn.2095-2724.2008.01.007.
[3]韦纳斯.千古至情梦中梦——试论《牡丹亭》的虚实结合艺术[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3):96-97.
[4]廖夏林,周露.浅论乡音版《临川四梦》对抚州地方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以第二折《牡丹亭》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3):201-204.doi:10.3969/j.issn.1674-3512.2017.03.001.
[5]周春艳.《玉茗堂评〈花间集〉》研究述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5-77,86.doi:10.3969/j.issn.1672-9161.2015.01.024.
美感教育对道德品质培育的价值论文
在学*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感教育对道德品质培育的价值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借助自然美对大学生的道德性情陶冶
自然景观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以其“造化钟神秀”的自然美,不仅给人以游览的审美愉悦,同时在高校教育中运用它,还给大学生以丰富的审美领悟内容,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净化大学生的感情,开阔大学生的心胸,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在大学生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中具有更高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是欣赏自然美,可以给大学生以审美享受和熏陶,激发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发展和增强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当大学生在学*压力增大的时候,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游览一番,呼吸一下新鲜自然的空气,观赏自然形成的奇观,这样就给大学生以更加强烈的审美熏陶和教育,释放了很多学*带来的压力,激发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大学生和自然形成美的完美统一,也是和自然内容美的完美和谐。
二是欣赏自然美,能够给人以深刻、丰富的审美领悟内容,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加深对大学生生活的哲理思考,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感情力量。历史岁月留下了许多痕迹和烙印在大自然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遗留下的艺术品和自然景色,了解当时的历史变迁,审视美的存在,这些作品和景色激发了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陶冶了情操,在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了责任感。
三是欣赏自然美,能够启发大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探索大自然的真谛,增强不断追求自然事物的规律性的兴趣。当大自然中的事物在遵循这自身运动变换的规律,变化形态符合美的要求,从而不断的展示自身的美,大学生就是在不断的探求这种自然的美景,促进大学生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创造属于自己梦想中追求的生活。
二、借助社会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就是由家庭到学校最后走向社会,而大学生就是从家庭和学校最后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开始建立新的事业和家庭,全新的开始就在这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更的的审美空间,大学生在从事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精神产生的同时,也在按照审美活动的规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将这个审美观点去影响别人,对其进行审美教育。
由此可见,通过社会美的开展,运用社会美的理论、事物和现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端正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影响大学生的李致和感情,影响大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对于改造整个学校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学生的情感又被典型的模范形象所影响,高校通过优秀模范的事迹感染这大学生的心灵,对模范的英雄事迹的模仿极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规范式的教育,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塑造完美的形象和人格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借助艺术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和生活中的美相比,其表现是更丰富多彩的、更具有审美魅力的,艺术家通过自己制作的艺术品来展示他对生活中美的向往,来表达他对生活的享受和对社会的感触。高校道德教育运用这些艺术作品来唤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美的向往,激发他们奋斗的毅力,在艺术这个大环境熏陶中,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培养审美的意识,增强对美好事物的美的认识,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借助艺术作品即名字画、世界名著、世界名曲等作品来引导大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元素,激发大学生自觉地去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美,增强艺术细胞,塑造成具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塑造积极健康的思维,培养大学生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珍惜,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不断被艺术作品所感染,对道德教育从消极的态度逐步转向积极自觉的去遵守,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借助艺术美的教学方式是高校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重要途径。
【拓展】小学音乐教学美感教育探究论文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多媒体是现代新兴的教育工具,能够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对外界的敏感度很高,对新兴教育工具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不断地用多媒体教学给他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生成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和诠释,这种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转变更加开阔了小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2.美感教育的融入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小学生音乐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融入强化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在学*音乐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的情境,自由地想象发挥,把自己对音乐的审美更好地表达出来;在产生不同情感体验的同时,师生共同分享,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保持了学*热情,而且学会了交流,体验了学*乐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问题探讨
1.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中美感的融入给了我们轻松的教学环境,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会让教师忽视教学的根本。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对设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符合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水*而制订,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对待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努力完成,不能因为教学课堂的轻松而有所松懈,在轻松教学的同时完成每一个目标,让我们和学生都能更好地发展。
2.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多媒体的应用会给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但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往往会让我们忽视教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关键,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小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接受和表达音乐的内容,培养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把复杂的话用简单的知识讲述出来,把教材知识用到音乐的情感中,让小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知识水*。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提高教学水*的关键,所以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高。只有教师不断地接受更高的知识洗礼,学生才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会增加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绝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便捷就忽视教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专业的备课内容,才能生成精彩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自己的同时更好地教学。
4.丰富音乐教学的方式
音乐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式,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多学*、多创新。例如,在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变得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音乐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法,对音乐有一定的敏感度,利用他们的敏感度打开思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小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度,提高了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水*。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界的不断革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某种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逐渐以审美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素质教育,对这种素质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美感的融入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塑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美感教育的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在不断创新的路上积极发现错误,积极改进,让现代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品茗论道的诗句
品茗悟道的诗句
品茗的诗句
品茗诗句
品茶论道的诗句
形容品茗的诗句
焚香品茗的诗句
朋友品茗诗句
闻香品茗的诗句
品茗闻香的句子
赏花品茗的古诗
关于品茗的优美句子
品茗听音的古诗
一个人焚香品茗的诗句
形容品茗的古诗词
古诗中形容赏花品茗的诗句
高台论道的古诗
有关好友品茗谈心的古诗
文人聚会论道的古诗
品香茗的诗句
茗的诗句
带茗的诗句
香茗的诗句
有关茗的古诗句
一盏香茗的诗句
茗字成语和诗句
论语孝道句子
评论人品好的句子
论交友之道句子
茗字的古诗
己亥猪年的古诗
关于江上美景的古诗
古诗词的逸闻
跟地相关的古诗
求古诗中的最美情话
小学陆游的古诗大全5首
月亮的古诗名
跟水有关的古诗有哪几首
增加古诗文的好处
自编关于梅花的古诗良
古诗二首这首诗的作者是
关于秋天声音古诗的
含有传字的古诗词
霜的古诗大全
关于牧童的古诗十首
小学数学学到的古诗
关于共进的古诗词
夏天古诗适合朗诵的诗歌
关于快乐健康长寿的古诗词
古诗中情感类题的答题模式
毛笔字竹石这首古诗的版本
天晓古诗中的说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逻辑转接词
写时间很快的古诗词
关于季节的5字古诗
关于月夜的古诗词或名言
李白带立字的古诗词
祈祷爱人*安的古诗词
有引子的古诗
关于失望至极的古诗词
春天栽树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