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词配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词配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词配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词配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
原文: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
1、大柏地:乡名,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区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门”之称,319国道横贯南北,与宁都县、石城县相邻,是*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2、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色。
3、彩练:彩色绢带,喻虹。
4、当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
5、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
6、关山:泛指附*群山。
7、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宋赵什《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是说大雁列队而飞;本词则谓群山如层层军阵。北周皮信凋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
8、苍:青黑色。
9、鏖战:苦战。
10、急:激烈。
11、弹洞:枪眼。洞,若视为动词、作“洞穿”解,亦通。
12、前村:前面的村庄,指战场附*的一个小村枣杏坑。
13、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诗:“装点江山归画图。”
14、今朝:如今。
15、看:此处读*声。
翻译: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鲜艳。
赏析:
词的上阕,诗人主要写大柏地雨过天晴、鲜丽如画的景色,寓情于景物之中。美妙的想象,引人无限的遐想。下阙联想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由过去写到现实,由叙述转到抒情。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才描绘,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胸襟。读者即在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氛中受到熏陶,又在革命史诗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此词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诗人*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古往今来,吟咏战地的诗文,不胜枚举。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m.ju.51tietu.net)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发出“独怅然而涕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亦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无非是描绘战地凄惨景象,或抒发个人感慨,或表达惆怅心情。
诗人打破以往陈旧的模式和内容,以乐观豪迈的激情,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战地风景,歌颂革*据地军民携手并肩,同仇敌忾战胜敌人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
原文: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
1、全篇守谱押用四部韵,句句皆叶两句一换,两庆两*相问。具体地说,“紫”、“舞”相叶;“阳”、“苍”相叶;“急”、“壁”相叶;“山”、“看”相叶。其中“紫”、“舞”本不同部,盖用方音取叶。
大柏地:乡名,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区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门”之称,319国道横贯南北,与宁都县、石城县相邻,是*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2、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色。
3、彩练:彩色绢带,喻虹。
4、当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
5、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
6、关山:泛指附*群山。
7、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宋赵什《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是说大雁列队而飞;本词则谓群山如层层军阵。北周皮信凋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
8、苍:青黑色。
9、鏖战:苦战。
10、急:激烈。
11、弹洞:枪眼。洞,若视为动词、作“洞穿”解,亦通。
12、前村:前面的村庄,指战场附*的一个小村枣杏坑。
13、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诗:“装点江山归画图。”
14、今朝:如今。
15、看:此处读*声。
诗意: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鲜艳。
赏析:
此词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m.ju.51tietu.net)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古诗词
古诗原文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译文翻译
偏僻之地,荆棘丛生,满眼荒芜,让人心生苍凉。南飞的征雁,亦不会因时常触动人的思乡愁怀而停歇。眺望远方,视线落处,凉云冷雨,故园遥不可及,更在远方的远方。
愁思缕缕,心欲碎。清泪,似是为悲秋而洒。人在他乡,更让人泪流不止。然而,即使返家之时又能怎么样呢。
注释解释
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仄递转。
榛荆(zhēnjīng):荆棘。
征鸿:即征雁。多指秋天南飞的大雁。住:停歇。
长安:借指北京。
湿云:谓湿度大的云。
丝丝:谓细雨如丝。
创作背景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载:“词中有‘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之语,当作于妻子卢氏去世后不久。卢氏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产后病故。”
诗文赏析
上片开篇便展现出一派荒芜之境,容若于孤城之外,万山丛中立马远眺,湿云吹雨,暮霭沉沉,不见乡关。“榛荆满眼山城路”说的是行役途中所见,山城遥遥.满眼荒芜颓败之景,荆棘一样的植物在这城边的行军道上显得格外刺眼。忽然从远天传来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雁鸣,在丝丝雨声中.它们只顾前进,倏忽间就飞向远方去了,像那断雁前来,却不为愁人暂住片刻,那为何还有“鸿雁传书”的古语。上片集中了山城、荆棘、征鸿、湿云、冷雨这些意象,极力渲染出旅人的.苦闷,想必不过是自己一厢愁情,更无处安放罢了。前路未知,雨还是丝丝缕缕,越加觉得寒冷,但归处又在哪里。
下片抒情,悲秋更兼乡愁,承转启合中纳兰表现出不凡的功力,把上片末句中“寒雨”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起来,自然道出“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的妙喻。俗话说:“睹物恩人”。出门在外的行役之人、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纳兰此处也是如此,看到那断雁远征,奔赴远地而不知暂住。寒雨丝丝,想来自然成了悲秋之泪,凡所苦役沿途所遇景物,都被蒙上了一层浅浅诗意的惆怅。想到此处,不觉黯然泪下,发出“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之叹。容若的抒情,是层层递进而又曲折婉转,最后也没有直说更深的愁是什么,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诗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接触过诗词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晴夜合玲珑日,
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
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
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
凭栏魂欲消。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
唐代:温庭筠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译文
夜合花沐浴着雨后的阳光,千枝万朵红丝轻拂,袅袅地蒸腾着浓郁的芳香。闲时又梦见那豪华的厅堂,旁边的萱草又绿又长,在那里我们相知相识。
绣帘的流苏仿佛坠压在我的心头,远山的碧绿如我眉间浓浓的忧愁。溪桥下流水潺潺,凭栏远眺,思魂更是难禁,春水流淌的都是我的相思与忧愁。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注释
⑴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⑵夜合:合欢花的别称,又名合昏。古时赠人,以消怨合好。玲珑:空明。日:彊村本《尊前集》作“月”。
⑶香袅:香气浮动。红丝拂:指夜合花下垂飘动。
⑷金堂:华丽的厅堂。
萱草:草本植物,俗称黄花菜,传说能使人忘忧。
箓簌(此二字竹字头换四字头,音lùsù):下垂貌。此处指帘子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饰物。
眉黛远山:用黛画眉,秀丽如远山。远山眉与小山眉为古代眉式的种类,并为入时之妆。
渡:雪本《花间集》作“度”。
魂欲销:魂魄将散,神情恍惚。销,失散。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创作背景
据《唐才子传》和《北梦琐言》记载,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据此可知《菩萨蛮》诸词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春闺女子的白日闲梦与梦后幽情,时令当在五月盛夏。开头二句,写在雨后阳光之中,无数朵红色的`合欢花低垂着,美如雕玉;微风吹过,香气飘动,花瓣流红。一个“拂”字妙写花态,将花谢花飞的景象写活了。这二句兴起男女爱情,女主人公的梦忆由此而生。接着两句写女主人公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睡着了,做着美好的梦。醒后回味梦中之事:到了华丽的居所,还见到萱草开满庭院,这是一种令人忘忧的草。这里用草与开头的花相关合。
但梦还是梦,回忆毕竟还是回忆,都不能真正充实她的现实生活。过片二句回到现实:女主人公隔着垂有流苏的绣帘在沉思,那带愁意的眉头像一抹碧绿的远山。结拍二句写女子又情不自禁地凭栏眺望,一江春水,从溪桥下缓缓流过,触景生情,她深感自己的美妙年华,也如春水一样缓缓流逝,不禁情思茫然。这两句化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词意。
此词上片写梦中情事,景美情欢,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眼下的失落与凄苦。所以,词的下片写梦后的愁思,尤为痛苦,也尤为感人。整首词中,无论是写梦后所见之景,还是写女子愁眉不展、眺望之思,都充溢着怨与恨、凄苦与哀伤。全词意境缠绵凄艳,语言精工秾丽,如“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二句,情辞俱美,贴合温词密丽秾艳的风格。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菩萨蛮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赏析一: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赏析二:
此词为登临望远、抒怀愁思之情。开篇词人用画笔在广漠的*林上抹出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画面的静景带有动势,它暗藏着时间的瞬息之间的冉冉推移。当远眺着暮霭笼罩的*林的第一眼,望中还呈现着寒碧的山光,该是太阳下山没多久吧!但一转眼,暝色悄悄滴降临了。“暝色”之下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入”字,把把暝色人格化,比作一个带来了离愁的闯入者,比“夜幕”这一类*泛的静物更能使景色活跃在读者的心头眼底。于是,高楼上孤单的愁人,就益发和冉冉而入的暝色融合在一起了。
这楼头的远眺者是因何而发愁呢?我们不禁要想起“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牗”这两句汉代。她是在怀念,期待远人。从下片可以想象,那征人是已经有了行将归来的消息吧。但此刻,他在何处?在做什么?是日暮投宿的时候他正在走入一家村舍吗?还是早已打尖,此刻正和旅伴在酒肆中畅饮,乃至在和当垆的酒家女调笑?或者,是由于什么事情的牵绊,至今还未踏上归程?向心头袭来的各种怪异的联想,不断增添这女子的愁思。这里面当然也缠夹着往昔的甜美回忆,遐想着久别重逢的情景。这时令,正如所说的“心事如波涛”,这样那样都会增添她期待的激情的浓度。
这惆怅,哀怨而又缠绵的期待,自然会使楼头人产生有如诗“心怯空房不忍归”的心情。这驱使她伫立于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这归鸟又惹起无限愁思。那阻挡在她和征人之间的遥远的归程啊,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长亭、短亭!
眼前所见的日暮景色,这*林笼烟,寒山凝碧,暝色入楼,宿鸟归林;心头所想的那远人,那长亭短亭,以及横隔在他们之间的迢递的路程……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白菩萨蛮古诗鉴赏]
《菩萨蛮》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玉靥湿斜红。泪痕千万重。
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
诗文赏析
《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据此,知此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之后。但开元时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此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前来中国。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两*韵,*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落花”两句,述春景。“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传为晋文公因纪念介子推,而于此日禁火,故曰“寒食”。“落花夜雨”,唐韩翃《寒食》诗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之句;杜牧《清明》诗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句,都是写寒食清明时的景象,梦窗也应景而作。此言词人在夜雨淅淅沥沥落英缤纷之中告别了这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明后天如果天气转晴,他就将去南郊踏青游春。“玉靥”两句,由清明想到女子上坟时的哀哭状。妇女们清明外出上坟,祭扫先人之墓,必将因哀痛而泪落如雨,“千万重”,即言其落泪之多。脸上的胭脂、花粉,也将因涕泪滂沱而污损。这两句,着重写女子的重情。
“伤春”两句,转而写男子之情。旧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之说,故词人用其意而曰:光阴如箭,来去匆匆、春光好比过客,转瞬即逝,因此我将因哀伤春天的难留而也会愁白了自己的头发。“人瘦”两句,实写其闲极无聊之状。此言词人漫步踱到轩园中绿树的浓荫底下,发觉自己的身影因阴暗而显得更加细长消瘦。回到室内,见阳光从帘隙之间漏入,又觉得这时光实在是显得太悠长了。一副无所事事,徘徊不定的无聊形象跃然于纸上。又结尾两句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都为倒装句式,即“绿阴浓浓人更瘦,帘隙影中日愈长”之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赏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全篇用前人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在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 最后二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据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书》云:顒携黄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可见王安石的寄情黄鹂,不仅是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鲠直人格。
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在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作者: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注释
滟滟:光动摇貌。
金饼: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落月如今盘。“杜以金盘喻落月,此以金饼喻初升之月。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和柳令之作》:”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贺铸《游仙咏》词:”好月为人重破暝,云头艳艳开金饼“,即用苏句,与本篇更*。看下文”今夕“云云,本篇当亦是中秋作,”金饼“或有月饼的联想。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载北宋时王君玉(琪)诗:”只在浮云最深处凭弦,试管一吹开。“此词说不须急管吹开,意亦相*。
桂花:兼指月中之桂,半虚半实。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句“香雾”,意亦连月中桂,却不曾说破。
用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句(见前姜夔《扬州慢》注⒄218页),表示怀人之意。又“客醉倚河桥”,句法亦与韦庄《菩萨蛮》“骑马倚斜阳”相似。用急管起,玉箫结,皆借音乐为虚拟之词。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鉴赏
中秋佳节是我国古代文人经常采用的题材。这首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赏月的无比赞美之情。
上片的四句写待月的心情,依换韵分两层。“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写人们等待月亮缓慢爬高时的情景。起句作者通过描写“急管吹云暝”的幼稚举动,表现出人们盼月的急切心情。妙在作者并非仅仅依赖“急管”这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复杂的心情,却在“急管吹云暝”之前冠上“何须”两字。
这样一来就使句意更深一层。不单表现了人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月出人间的积极主动。下句“高寒滟滟开金饼”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月如何穿出云丛出现在高空。此句化用苏舜钦《中秋新桥对月》诗:“云头滟滟开金饼。”“滟滟”,光摇动貌,写月的迷人姿态。
“金饼”既以金色形容了月光之明亮耀眼,又以饼的圆形点明是中秋满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是自劝与劝人勿辜负良辰美景的警语。这句既高度赞美了中秋夜月,又为下片赏月铺垫。
下片写赏月,作者扣紧中秋月的特色,一句一个动人的月夜场景,从各个角度来刻画这令人难以忘怀的中秋月夜。换头“桂花香雾冷”是半虚半实的双关语。实者,桂花被月光笼罩着,加上秋夜湿露,看上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桂花透过这“雾气”散发着阵阵幽香。虚者,写月中桂。联系上片的“高寒”很自然地会想到广寒宫的桂树、嫦娥、吴刚、桂子飘香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仿佛感到月中之“桂花香雾冷”,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下句“梧叶西风影”,则实写月光下明亮的夜景。这句与上句同样没有出现“月光”字样,但却通过秋风中梧桐树枝叶的清影反衬月光的明亮。没有月,那有影,不言月光而言树影便将月光的亮度具体可感地写出来了。“西风”二字不只是再点秋季,更重要的是使这个景色变活了,因为有“西风”,能使“梧叶”发出响声,能使“影”动,还能使人仿佛感觉到凉意。这一韵中的“桂花”、“冷”、“梧叶”、“西风”都是节候性强的词语,这就构成了秋月的特征性意境。最后“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又换一个镜头,进一层写人在中秋之月的心境。上片“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只不过从月明当赏而言,这里却是既赏情景。“客醉”二字最引人深思。
若只言“醉”,有可能是中秋亲朋好友团圆欢聚,一醉方休,但加上一个“客”字就要突破这个可能性了。中秋为“客”,一醉之后,对着团圆的月,就更会因离别而伤心了。“倚河桥”,对着天上、水中的明月,更会浮想联翩,很自然地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的意境。“玉箫”与首句的“急管”遥相呼应,然而两者的情调迥然不同。一个是待月之初,一时忘却客中之感的急切希冀的欢快之音,一个是既见秋月反勾起客愁的冷漠凄凉的愁苦之声。常见的月圆人不圆的主题,作者却并不急于一语道破,先从情理中应有的欢快说起,继用“冷”、“影”稍稍透露气氛,一直憋到最后才吐出一个“愁”字来,不仅在写法上有如剥茧抽丝之妙,而且在效果上收到扣人心弦之妙。这样写出的愁,读者之心能够格外惦量出它的沉重。这是一种别致的艺术手法。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作者介绍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古诗原文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词,当时曹君离别去他的田庄,此人作下此词劝勉曹君立志学*,做出一番事业。洋溢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的。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说:“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发出人生易老的慨叹。此处与之同意,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曲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二句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不要不寄书哟!可谓语重心长!
古诗原文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译文翻译
乍暖还寒的天气下着小雨,酒醉后残存的余香似乎也在模仿着秋天的伤感情绪。果然是在怀念远方的人啊,连眼泪都把青衫湿润了。
相思之情不胜愁苦,我一个人孤枕而眠,更觉烦闷无聊。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还记得当初和你分别时,桃花千树、杨柳依依的画面,这一切多么令人怀念又惆怅啊。
注释解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
中酒:犹酒酣,非醉非醒之状态。
青衫:古代学子或官位卑微者所穿的衣服。
菩萨蛮的意思赏析
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下面小编整理了菩萨蛮的意思赏析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 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拓展阅读:温庭筠的经典名句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2、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5、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6、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7、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8、芳草无情人自迷。
9、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10、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2、碧天如水夜云轻。
13、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14、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15、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16、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17.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8.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9.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20.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追往事,叹今昔,念故国,情难抑,这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心境。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回想四十年前,宋高宗时,金人曾渡江追击隆祐太后御舟,金兵赶到造口,望江而叹,只得无功而返。皇太后逃到赣州才脱离危险。作者至此,郁然情发,遂作此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孤台,在今天江西省赣州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地数丈而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作者登上郁孤台,俯看日夜不停流动的清江水,由感而发,这不是水,这是沦陷区父老乡亲所流出的眼泪啊。
公元人1126年.金兵越过黄河,一路南下,在北宋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打到开封城下(是宋朝都城,史称东京,又称汴梁、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与一部分皇族成为金国的俘虏。开封沦陷后,康王赵构带领群臣南迁,史称“衣冠渡江”,衣冠是渡过长江了,开封城以北的老百姓却无法渡过长江,沦为金国的奴隶,成为待宰的羔羊。金兵所至,燒杀抢掠,无恶不做。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金人除了疯狂地搜刮粮食和钱财,还把大量的*抓去,像牲畜一样明码标价出售。北宋末年黄河以北的人口超过千万,在金国统治数年后,一下子骤减至三百万左右。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
(今陕西西安,是隋、唐的都城),这里代指宋朝都城开封,远望故国都城,烽烟四起,在金兵的铁蹄之下过着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日子,可怜万里河山笼罩在腥风血雨的阴霾之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故都曾经的繁华一去不复返了,只剩下一片狼藉废墟,詩人对此境况,情何以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明朝卓人月在《古今词统》中说:“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描述了詩人写词时胸中一股浩然之气,义愤填膺,激越之情力贯指端,透过笔尖,在墙壁上笔走龙蛇,挥毫泼墨,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哪怕主和投降派如山一样阻挡,詩人所代表的忠义之士也会像东流的江水,前赴后继,与侵略者斗争到底。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詩人面对江水,向晚的风吹过,传来一声声鹧鸪鸟凄苦的啼鸣,好似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听的詩人愁肠百结,唏嘘不禁。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釋》中说:“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脍,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直情郁勃,而又气魄足畅发其情。起句从*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
《菩萨蛮·黄鹤楼》
作者:*
原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成的,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另有一说,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此说不可信。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上下片各四句。《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2、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太*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灰),一作费祎(yī衣),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楼因此得名。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3、茫茫:广大貌,远貌。
4、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5、中国:就是国中。《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赵岐注:“王欲于国中而为孟子筑室。”或径用通常意义来解释,亦通。那么,流中国,就是流于中国境内。
6、沉沉:也作沈沈。湛湛,深远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沈沈隐隐”,李善注:“沈沈,深貌也。”
7、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8、莽苍苍:莽苍,迷茫。莽苍苍,就是莽苍的长言,多出了一个音节。
9、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10、把酒酹滔滔: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滔滔,大水貌。《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此用作江水的代语
11、心潮: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翻译:
多少大河流贯中国,
而潜隐之一条铁路连接南北。
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
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
昔日的黄鹤已飞去了何方?
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
我将借酒浇江以表慷慨,
我的心之潮汐胜似滚滚长江的浪涛。
赏析:
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宏伟壮彩。一个“锁”字,连接双山大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设象意中,而象在意外。蕴藉无穷,引人入胜。
下阙言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设意象中,而意在象外。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
可是整个中国的局面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扑朔迷离的烟云密布大地,是年*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登高赋诗是历代文人抒情言志的*惯,*,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代诗人兼革命家以其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全诗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m.ju.51tietu.net)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因当时*处境维艰,*占有上风),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几乎直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确是正宗汉音,苍凉慨叹沉雄俊爽。
另外,黄鹤楼自古以来为诗人咏叹,自崔颢题诗之后,写黄鹤楼要不落前人窠臼,实属不易,而*凌云之笔一下就触击巅峰。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诗词赏析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五云深处蓬山杳。寒轻雾重银蟾小。枕上挹余香。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人静重门悄。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
诗文赏析
写景的虚实相间,是此词的主要特点。首句写云写山,这原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此中的云是“五云”,此中的山是“蓬山”,句末下一“杳”字,*添一层梦幻般的氛围。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长恨歌》)的诗句,那么词中“五云”、“蓬山”是指真实的山景呢,还是借仙山之名,表现意念中的境象。这一似虚若实的景象传示出迷惘之气,显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对希望的渺茫感。接着一句对月夜的描写较实,但作者写雾重,写月小,以昏淡迷朦的景色特点,创造了和首句相同的氛围,虚实景象交融一体,不仅形成画面的和谐,而且进一步映衬出主人公的悲凉心情。
写景的虚实相间,还表现为以充分的'想象来充实画面。词中两处写到春风,作者抓住暮春的季节特点,依据春之将逝的自然规律,产生出春风归路漫长的想象。这一想象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意绪转换,是把意识中对出行之人归途的揣想转化而为对春风归途的深沉慨叹,语涉春风,然意在归人。另一写春风的词句“一阵落花风”也包含着想象的成份。女子身处闺中,又是夜间,并不能实见风过花落的景状,这只是她根据暮春花谢的特点所产生的推想,这一推想固然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更透露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她的孤寂,她对青春流逝的叹息尽在这一想象之中。
以人物的主观情感作为结构的经络,是这首词写景的又一特点。从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上下两片都以写外景大景为主,云、山、风、雾、月、雁是整个环境的主要构成,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又分别插入“枕上挹余香”和“人静重门悄”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身边的小环境,使人物主体形象比较明朗地显现在画面中,因而增强了大景中所孕含的主观情感的清晰度。同时,大小景两相映照,只觉得大景更迷茫凄清,而置于其中的闺房则更深邃孤寂,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作品的首尾构成也颇有深意,首句和末句所写都是云和山,物景相同,但显示的气氛特点和感*彩却不尽相同,起首以悠渺之景写出内心的怅惘,结句却以云山的层叠显出心情的沉重,两句遥相对应,可见出人物感情的发展。这首词以抒*感为前提,在景色的描状或结构上都显出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而虽无直接言情的辞句,却又处处可感深深的情思。
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词配画
古诗菩萨蛮大柏地柏的拼音
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的柏读音
菩萨蛮大柏地的整首古诗
菩萨蛮大柏地古诗的读音
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视频
菩萨蛮大柏地的拼音版古诗
菩萨蛮大柏地的古诗意思
菩萨蛮大怕地的古诗
菩萨蛮韦庄的古诗词
描写菩萨蛮的古诗词
菩萨蛮名句
韦庄的古诗菩萨蛮
菩萨蛮最短的古诗
菩萨蛮古诗的视频
菩萨蛮唐韦庄的古诗
菩萨蛮的古诗唐韦庄
菩萨蛮夜景的古诗
古诗词名篇诵读中的菩萨蛮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温庭筠的菩萨蛮的古诗
菩萨蛮宋高观的古诗
其韩庄的菩萨蛮的古诗
李白诗的菩萨蛮古诗
菩萨蛮这首古诗的内容
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古诗
菩萨蛮古诗中的景物
有关菩萨蛮的古诗试题
菩萨蛮西江造口壁的古诗
给菩萨蛮韦庄的古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