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杜甫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冬至的杜甫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冬至的杜甫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冬至的杜甫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杜甫《客至》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客至》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1、舍: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2、皆:都是。
3、这句说言外之意是说交游冷落,很少有客人来访,即门可罗雀之意。
4、缘:因为。蓬门,即柴门。
5、飧:熟食、菜肴。兼味,各种味道的菜食。
6、旧醅:醅是未经过滤的酒。旧醅,隔年的酒。
7、尽:喝完。
8、这二句说,如果客人愿意的话,就把邻居老翁喊过来一起痛痛快快地喝一场。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诗题下原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就是来访。崔明府的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这首诗就是写杜甫接待客人的欢乐场景。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不过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它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不同。
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作者自注:
《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
另外根据杜甫的诗作《北邻》可知,杜甫的北邻是一位退职的县令,杜甫和他相处得十分融洽。说不定这位才是个真正的犀浦县令也未可知。
附杜甫的「北邻」:
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时来访老疾,步屟到蓬蒿。
常见考题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
答: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答: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答: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答: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5。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何作用?
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杜甫这首《冬至》从题材上看属羁旅诗,抒发了对流离异乡与仕途无望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首联,“年年”对“忽忽”,对偶、叠词妙用,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诗人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
依据《诗源辨体》的点评:“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dài]荡,遂入小变(和以前不同)。一般律诗,首联尾联并不要求对偶,可是诗人却有意为之,八句皆对,何故?只因一气呵成,舒畅淋漓,故脱口而出,并无违和感。所谓“情到深处句便工”,读来感同身受。
首句“长为客”三字,可为一诗纲领。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至日”,即冬至。呼应标题“冬至”。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不得不说,全诗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莫过于“泥”。泥,表示沾着、黏着,让人无法摆脱又苦于其中。准确表达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同时,这个“泥”还会让人联想到冬至日的雨雪天,诗人经常行走在真实泥泞的道路上。这个泥,既有本体的表述,又有深层的寓意。所谓一字难改,就是说的杜诗吧。
颔联,“江上”二字,点明写作地点。唐代,已有以“冬至”为节的风俗。这样的节日本应在家,摆上好菜,温壶好酒。可是诗人却做不到,他们一家人正在江上四处漂泊,生活没着没落,归途无期,仕途无望。也许,正是在江上,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节日,才引发了诗人堆积如山的感叹与忧愁。诗人的容颜,早已在漂泊中形容枯槁。为什么用一个“独”呢?真的是只有诗人一个人老去么?当然不是,这一个“独”,是为了与下文天边风物呼应。山河未变,而人先老。“自相亲”三字,也是用得非常老练,呼应首句“长为客”,正因长时间他乡作客,才能与这些异地风俗相互亲*。
颈联,“杖藜雪后”对“鸣玉朝来”,“临丹壑”对“散紫宸”,通过写诗人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通读中间二联,不难发现“江上”句为实,“天边”句为虚;“杖藜”句为实,“鸣玉”句为虚,诗人采取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给人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
尾联,“心折”意为伤感到极点,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一寸,指心为方寸之地。这一句,纪晓岚认为是凑字数,为全诗之败笔,亦有人认为过于苛责。实际上“无一寸”,正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特殊日子感伤的程度。路迷,标明诗人找不到出路,也预示着战乱又起,切断了诗人回乡的路。可即便诗人过得如此落魄,仍然心忧天下,寄希望于朝廷,能够*定战乱,收复河山。
“三秦”借指位于陕西西安的朝廷,表现了诗人对盛唐时代的无限思念。何处,说明诗人内心对于未来,十分迷茫。
这首诗,明显是作者写于晚年,当是靠山严武去世之后五年内所写。与此诗沉郁大不同的,诗人之前还写有一首轻快的《小至》,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此时阴气开始收敛,阳气开始回升,诗人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说明了冬去春来的交汇景象。
“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在在这首诗歌的感情全无《冬至》的低沉,昂然向上,想必是在成都草堂所作。对于杜甫而言,那是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我虽身处异乡,但这里景物与故乡的并无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醉方休吧。”这也是作者对于“天边风俗自相亲”的另一种诠释吧。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54岁的杜甫,在四川夔州过的冬至。他的祖籍虽然是湖北襄阳,但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亲兄弟姐妹多半在此。河南应该算是他此时最想回去的家乡。
54岁放在古代官僚级别也不算老年,但是杜甫其实已经和官场脱了节。自45岁安史之乱中投奔肃宗,有了左拾遗的官职,由于太过耿直,得罪了皇帝,他的官并没有做多久,就下课了。此时国家不太*,他失去了薪水保障,开始了颠沛的生活。去秦州,下四川,拖儿带女,忍饥挨饿,最后落脚在夔州。在这里,他替公家管理田庄,并自己买了点果园,和家人一起劳动,略有积蓄。但是接*十年的颠沛忧患,也让他有病缠身。或者在短暂难得的清*里,他感到了自己的日暮,于是开始筹备回乡。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节日。周朝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太阳象征帝王,这一天,虽然是太阳行在黄经270度,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太阳离北半球最远的一天,但是也是太阳回归的开始,在冬至交节之后,太阳逐渐北行。
所以古代帝王这天会有隆重的祭天仪式,冬至虽至,是深冬,也是太阳开始回归,春天虽然没有到来,但预示春天的脚步已经从南方走来。
杜甫曾经身为朝官,也见证过天宝时代冬至节朝廷与民间的隆重热闹,而民间也以冬至为重要的佳节,在冬天里庆贺春之回归,就算是这荒远的四川深山,也有过年过节的氛围。一年将终,怎么不让人百感交集。
杜甫是难得的轻快。又一年冬至,又一个春天的期盼,如果从前根本思乡却难以回乡,困在窘迫里,那么今年应该小有不同。
“刺绣五纹添弱线。”
这是说的冬至之后,白天太阳会渐渐长些明亮些,而女子可以开始在日光下绣花。同时五色线也代表太阳光,会在冬至后更加多彩和明亮。
“吹葭六琯动浮灰。”
古代人真的就相信,蒹葭的灰可以感知冬至节气的到来。这种葭灰占律的仪式,从远古保留到清朝乾隆时期。那么古代冬至节,天文官员会用重*重的仪式表现这种神奇。虽然被当代科学证伪,但是古代人就相信,冬至节这天,会有葭灰在没有人力干涉的前提下,应对天地之气飘舞。那是一种大地春回的启示和壮观。
至少冬至节已经和人们的精神心理紧紧相关,这是春天的序曲。
2019年1月31日,江苏省淮安市,古淮河畔植物枝叶挂满了冰冻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其实柳并未发芽,而梅只是打着骨朵。但是在有希望和愿望人的心中,那是指日可待的。
你看看这柳树还有半个月就发芽了吧,那柳树已经有蓬勃的春意,蓄势待发,虽然深山多寒,有时候会遮挡日光,但是梅是报春之花,随时准备在冬天里开放呀!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里自然的景色和家乡没有两样,让孩子来眼前,给当爹的我倒酒,我的酒杯就在手掌心。
当然由于古汉语的变迁,这句诗有不同的解读,是叫孩子斟满自己手上的酒杯,还是叫孩子在冬至节也喝一杯并亮出杯底,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温和美好的亲子互动,证明这个节气里家庭的温馨舒畅。
因为杜甫还有个愿望,一定会带着孩子家人回乡。
2020年4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边柳枝摇曳。
这首诗有一种岁月沉滞后的小欢喜,小欣快,不是简单的歌颂节气的到来,而是融合了人生的滋味。一切季节人生的寒冷都是一个过程,只要你心里有盼望,那么春天会提前和太阳一起投射到心底,升起人生的希望和愿望。
随着杜甫身体状态的越来越差,两年后,他正式踏上回家的旅途。只是他的盘缠是预料中的够,但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和后遗症还在,比如回乡路,受阻地方的叛乱。而杜甫竟然在路上和船上走了两年,最后病逝在湖南的一条船上。
但是我相信他的心如同冬至后的太阳和梅花,一心向往的是安定的家乡家园,那是悲凉中不灭的希望愿望,是春天的渴望。
那么冬至节,在传统中有几个重要的为当代人忽视的知识。
一,冬至,不是冬天到了,是冬天的太阳最远。
二,冬至阳生,是冬至后太阳回归,大地春天重新归来。
你有什么要心愿对太阳祈福的,且放在冬至这天,太阳知道你的心!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杜甫的古诗大全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作诗三千多首,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下面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古诗大全,欢迎阅读借鉴。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相关阅读】
杜甫诗的文学特点
语言
杜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现实主义。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够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够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够说数百里,能够说两军州,能够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风格
1、《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6、《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8、《临邑舍弟书至》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职思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白屋留孤树,青天矢万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倚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9、《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0、《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杜甫的古诗》,愿对您有所启发。
杜甫的古诗
1、《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5、《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8、《临邑舍弟书至》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9、《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0、《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11、《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12、《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3、《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14、《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15、《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6、《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17、《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18、《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古诗《中宵》的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杜甫古诗《中宵》的赏析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宵 原文: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翻译:无
中宵赏析: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在西阁作。中夜,指长夜言,中宵,尚在黄昏以后。陶潜诗:“中宵伫遥念。”
西阁百寻余①,中宵步绮疏②。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③。亲朋满天地④,兵甲少来书⑤。
(中宵独步,领起通章。星月属赋,中宵所见。鱼鸟属比,中宵所感。未伤孤身飘泊,不如物情之自适也。飞星过水而白,下半因上。落月动于沙虚,上半因下。一就迅疾中取象,一从恍惚中描神。【黄生注】五六,即“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意,此系夜景,故以知想字面钩画之。言外则以物之得所,形人之失所,而人之失所,由亲朋不相存济也。)
①阁在山上,故高至百寻。《西京赋》:“巨兽百寻。”②《梁冀传》:“窗牖皆有绮疏。”注:“绮疏,镂为绮文也。”陆机诗:“振风薄绮疏。”③过字、动字,白字、虚字,知字、想字,皆句中眼。《天文志》:“星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升曰飞。”庾信诗:“沙虚马迹深。”《左传》:“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郭璞诗:“潜波涣鳞起。”王褒颂:“沛乎若巨鱼之纵大壑。”④《晋书·谢安传》:“亲朋毕集。”⑤《韩国策》:“缮治兵甲,以益其强。”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小学杜甫的古诗
小学杜甫的诗有哪些呢?大家知道关于杜甫的诗词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杜甫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杜甫的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2、《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作了一首关于春雨的名为《》,是一首五言律诗。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冬至的杜甫古诗
冬至的诗句古诗杜甫
杜甫古诗冬至的读音
冬至的经典古诗杜甫
杜甫古诗冬至的解析
冬至节的古诗大全杜甫
杜甫客至的古诗
杜甫的古诗客至
杜甫的冬古诗
杜甫写冬景的古诗
杜甫传冯至摘抄
杜甫的客至古诗朗诵
小至唐杜甫古诗的拼音
杜甫的古诗客至视频朗读
杜甫的描写冬天的古诗
冬至的古诗冬至天之半
杜甫的描写冬天古诗
一至初三学过杜甫的古诗
冬至到的古诗
冬至的的古诗
冬至冬至的两句古诗
冬至的古诗
有杜甫的古诗吗
关于杜甫小至古诗为背景的图片
冬至的古诗邯郸逢冬至
冬至后的古诗
是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古诗
冬至花的古诗
写冬至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