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归园田居古诗的感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归园田居古诗的感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归园田居古诗的感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归园田居古诗的感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意译】
野外天高地阔少有纷繁人事,街巷清净少有车辆来往。
白天关上小院的柴门,静下来饮酒忘却红尘的烦恼。
有时又寻到隐蔽的山村人家,拨开庄稼互相说说话。
和乡亲见面没有其它的话题,只是谈论庄稼的长势好不好。
稼苗一天天的长高,种植的土地每天都在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如其来,使庄稼凋零如同杂草。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编为《陶渊明集》。
诗意: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主旨: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隐居的决心
名句赏析: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通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但:只。
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2、违:违背。
诗意: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m.ju.51tietu.net)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年代:魏晋 作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⑴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
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
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
⑷羁,jī。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
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
⑹罗,排列。
⑺暧暧,昏昧。
⑻依依,轻柔。一说,隐约可见。
⑼虚室,静室。
简析
陶渊明,诗作多描写农村日常生活,表现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的闲适生活和心情,和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诗风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曾起过很大影响。
此诗为组诗《归园田居》第一首,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自然舒适的乐趣。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乃寓情志于景致名句。开篇二句即表明自己异于世俗的禀性:爱丘山。一“误”字一“尘网”的比喻,写出诗人对仁途官场的厌倦,所谓“心为形役”是也。由开荒守拙二句始下十二句,以乡村特有的景观作为寄寓本性之意象,固然是生活其中,但更多的是诗人关照的对象,更多的是以审美眼光看待。久在句照应三四句,末句照应一二句。全诗结构不着痕迹而浑然一体。
说明
这组诗大约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所作,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真朴、静淡、旷达的风格。
其一(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5)。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6)。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7)。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8)。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9)。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10)。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1)。
注释
(1)这首诗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诗中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和静穆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及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趣。
(2)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品性。性:禀性,本性。丘山:指大自然。
(3)尘网:世俗的罗网,比喻仕途、官场。三十年: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十三年。
(4)羁(ji 基)鸟:被束缚在笼中的鸟。池鱼:养在池塘中的鱼。这两句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5)守拙:保持拙朴、愚直的本性。是说自己不肯投机逢迎,不善于做官。
(6)方宅:住宅方圆四周。
(7)罗:排列。
(8)暖(ai 爱)暖:昏暗不明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9)此二句化用汉乐府《鸡鸣行》“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宫中”而来。巅:顶端。
(10)虚室:虚空闲寂的居室。比喻心室纯净而无名利之念。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11)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不自由的境地。
译文: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开荒南野际⑤,守拙归园田⑥。
方宅十余亩⑦,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⑧,桃李罗堂前⑨。
暧暧远人村⑩,依依墟里烟⑾。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有余闲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⒂。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我们便以这一首为例,主要谈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其它问题,便不多作议论。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安宁的意境,单这*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南朝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
陶渊明是一位擅长写山水田园类诗篇的诗人,他所围绕的主要思想是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陶渊明他所写下的诗篇,词藻虽然不华丽,但是通篇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他的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追求真理、回归真实与自然。通过学*陶渊明的诗篇,可以读懂诗人内心的恬淡自然和淡泊名利的心境,陶渊明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悠然的脱俗心境。
1.田园风情的诗意文化
大多数诗人都对田园生活充满一定的向往,追究其根源,他们的这种心境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东晋时期的政治极其败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政治纠纷层出不穷。寒门难出贵子是非常符合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寒门,在当时皇权贵族掌握的政治局面中,是丝毫没有地位的。于是迫于世俗的无奈和内心的追求与向往,陶渊明走向了归田的道路,从此归隐于山水之间。归园田居就是这个时期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在《归园田居》一诗中,作者将官场比作尘网,生动描绘出官场的生活既拘束又黑暗。自从解甲归田之后,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
2.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
2.1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
从《归园田居》中我们能充分体会出诗人淡泊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也是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篇的主要特点之一,淡然自足的情感倾泻,浑若天成的框架模式,组合成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陶渊明的每首诗中都能领略出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他以淡泊名利的心境,恬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将生活中的本来模样呈现给读者。拉*了诗人与读者的心灵距离,同时又宣扬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给予读者对生活的真切向往,诗人渴望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希望寄身于山水田园之中。在《归园田居》一诗中,我们可以忘我的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从中获得灵魂的陶冶。陶渊明远离官场,经过长时间的心灵沉淀,他用一种客观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丝毫不矫柔造作,当日在官场上的浮躁之气,如今也变成了恬淡闲适的生活法则。
2.2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一句话写的妙不可言,词藻不算华丽,简言意赅,将作者脱离官场复得自然时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出了作者归隐深水之间后,恬淡释然的田园生活,远离了官场的喧嚣,摆脱了名利地位所累,将大自然的风光尽收眼底。归园田居其三,生动的描绘出了作者摆脱官场之后的自然生活风貌,虽然田园的生活贫苦,但是相比于糜烂的官场生活,陶渊明更倾向于沉醉于山水田园之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心态的*静和淡然,虽然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劳累于身体,但是心灵的自由一直支撑着自己,这一切只求顺应自己的心愿,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质朴与纯真。“带月荷锄归”为整首诗营造了自然和谐的氛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享受现在融入大自然的生活。
3.丰厚绵长的艺术特色
3.1恬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具有丰厚绵长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贴合于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诗歌中的意象名词通通是取自于,通篇结构简单,情感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三,简言意赅,将作者脱离官场复得自然时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深厚的写作功底将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陶渊明远离官场,经过长时间的心灵沉淀,所写出的诗篇大多都具有恬淡释然艺术特色,他用一种客观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真诚的语言写下无数优秀田园诗篇。虽然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劳累于身体,但是心灵的自由一直支撑着自己,这一切只求得顺求自己的心愿,远离喧嚣官场的生活格外恬淡闲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有农耕劳累于生活,但心中无比舒适,一切只愿问心无愧。
3.2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看似*淡无奇,但其中蕴含的现实意义确是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篇结构简单,情感直抒胸臆。陶渊明的诗篇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不过是为了营造一种必要的情感氛围。诗人非常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纵情于大自然的怀抱,渴望没有官场纷扰的生活,这些情感与诗人本身的写作功底相结合,著作出一篇篇优秀的山水田园诗篇。《归园田居》整首诗营造了自然和谐的氛围,描绘出诗人摆脱喧嚣的官场生活后的开阔心境。
4.结语
诗人恬淡释然的田园生活,远离了官场的喧嚣,摆脱了名利地位所累,将大自然的风光尽收眼底。陶渊明的诗篇详细的记载了东晋时期混乱的政治格局,为了不与世人同流合污,陶渊明选择归隐于山水之间,选择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闲适的生活。《归园田居》每一句诗中,都描绘出了淳朴的田园风光,他的诗篇为后代的田园诗奠定了基础,并开辟了田园诗歌的另一个新高度。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杰出的诗人,也是*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散文家。他归隐田园后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为*古典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他的风格、语言、意境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崇尚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多用普普通通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却给人一种超长脱俗的人格体现。
《归园田居(其五)》中:“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陶诗大都是抒情的作品,其中又更多的以借景抒情为主。诗人的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所以情景交融、事理合一又是陶诗的艺术特色,因此也有人说陶诗中没有单纯的景语。描写景物时,他总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注重传神写意来表达自身情趣。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的方宅、草屋、桃李、远人村、虚里烟、狗吠、鸡鸣,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耳的,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这些景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远景和*景动与静的结合中,将这样宁静安详却不失生机的农村生活画面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归隐的情绪油然而生,同时,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的*静、和内心的愉悦也跃然诗中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最典型的艺术特征是自然*淡,真纯质朴,然而在期*淡中寓意深刻,质朴中有深厚,表现出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性。这既是陶诗的深刻之处,也是陶诗的魅力之处
今天淑悦老师选的诗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田园诗人五柳先生的名作,在热闹喧嚣的城市中读这首诗,大多数人把它称作田园吹来的一缕春风,带来心灵片刻的安宁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但是从孩子的家庭教育角度讲,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意涵。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在南山下开辟了一块田用来种豆子,可是这地里的杂草实在是长得疯狂,怎么形容呢?草比苗多!没办法,我实在是不擅长伺候农田,但既然种地了就要尽心尽力才是!于是早上天还蒙蒙亮我就去地里除草,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珠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倒没什么值得哀叹可惜的,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并没有违背我的意愿。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小伙伴对前六句诗应该不陌生,就像陶渊明说的,农人早出晚归侍弄庄稼,日子简单质朴。从前六句中也能读出一种田园的静谧之感,没有霓虹灯,没有鸣笛声,代替的可能是狗吠,可能是蛙鸣,远离嘈杂的人际社会,回归田园,虽然是自己一个人,但是抬头有月,低头有草木,万物回归本心,真是自在!陶渊明在前六句把自己的农田生活的亲身体验凝练地表达出来,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可是他真的扛着锄头就心无挂碍了吗?他真的开心吗?未必呀!
陶渊明接着又说了两句,衣服被露水打湿了又怎样,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从这两句你能读出什么意思?有一丝坚定,又有一次失望。坚定的是为自己的回归田园的选择并不后悔,失望的是为什么为国家做点实事怎么就这么难。
陶渊明为什么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就要回归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其实陶渊明从29岁开始一直在官场做事,他摸打滚打十三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陶渊明没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他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胡,选择归隐田园。
田园虽好,但若能实现理想抱负,谁又不想尽心尽力为国为民做点实事呢!我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如果不能遵从我的内心做事、非要碰触我的底线,那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活着。这就是这首诗给我们的深远意义,所以在给孩子们讲这首诗的时候,除了认识田园生活之外,陶渊明的处世智慧将为孩子们照亮更远的路。
陶渊明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当你和世俗价值观有冲突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走自己的路。再讲明白一点,当你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不要害怕、不要自卑,你可以大胆做自己,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让你违背自己的心意活着。我觉得这是我们比给孩子讲诗词句法、技巧更重要的东西。
作为家长,你是愿意把孩子按照机器模型塑造成符合大众审美的娃娃,还是希望他成为有个性、有独立思想的人。你肯定愿意让孩子成为后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自己的控制欲、因为世俗舆论的压力,你不自觉的做着前者的事,就像修剪盆景一样,把孩子身上在你看起来多余的枝丫给修剪掉了,孩子妥协了,他眼里无光;孩子叛逆不听你的,家里从此吵闹不绝。
被父母打压的孩子,你不知道他一生要背负怎样的心理压力,你不知道他要花多长时间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摆脱内心的自卑,而被鼓励的孩子、被允许做自己的孩子,自信、阳光、乐观的种子在他内心生根发芽,让他受益一辈子。
无论什么时候,价值的教育比分数的教育对一个生命来讲,更有意义。当别人走向东走的时候,你可以不盲从。请把这个告诉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多孤独,就像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后的确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可以轻松做自己了,但陪着他的也只有田地、锄头、月亮而已。告诉孩子凡是选择就意味着取舍,有得就有失,人生就像一个钢镚,必有两面,所以选择要慎重,想好自己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是否做好了面对事实的心理准备。
把一切可能都想好了之后,做出你的理智抉择。人生无时无处不充满选择,上哪所学校,去哪座城市、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等等,把这个早点讲给孩子,有好处!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10、但:只。
11、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古诗的感悟
归园田居古诗的图片
归园田居名句
归园田居的整首古诗
古诗归园田居的内容
古诗归园田居的朗读
归园田居其一的古诗
古诗归园田居的拼音
归园田居其三的古诗
归园田居的古诗大意
归园田居的古诗原文
归园田居和饮酒的古诗
归园田居的古诗默写
归园田居拼音的古诗
唐渊明的古诗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的古诗词
归园田居古诗拼音的
陶渊明的古诗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的古诗完整板
归园田居其5古诗的诗意
归园田居重点句子
我最喜欢的古诗归园田居
关于归园田居的古诗配画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三的古诗视频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的拼音
归园田居其一名句
归园田居其一古诗的主旨句
归园田居陶渊明带拼音的古诗
归园田居古诗魏晋陶渊的拼音
餐前甜点的七言古诗
廿三十的古诗
贺小孩出生的古诗
形容英雄保家卫国的古诗
最多的愁古诗之最李煜
子字结尾的古诗词
古诗关于冷的
江苏省的古诗词
出塞古诗的读后感300字
古诗的蕴意
关于雪的古诗25首
感到抱歉的古诗
观抗日战争的古诗
古诗的魅力议论文600字
哪些古诗是描述君子的
适合中班的古诗动作
形容定下心思一往直前的古诗
观灯乐行的古诗注音
四百多字的古诗
关于写绿色的古诗词
关于感恩的幼儿古诗
有宜字的古诗词
描写白发的古诗词
表达爱情得不到的古诗
莲花和浮萍的古诗词英文
描述落寞的古诗
九张机歌曲运用的古诗
含有紫曦的古诗词
有林溪的古诗
跟金粉有关的古诗
形容过程艰辛结局美好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