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关于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19) 语录(8) 说说(13) 名言(18) 诗词(2k+) 祝福(2k+) 心语(166)

  • 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赏析

  • 诗人
  • 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赏析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易*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他归田后专心致力农事,对亲手种植的庄稼十分关切,他是真心归耕田园,不象某些人为了窃取名利而假隐,也不象某些人虽不满统治者,但又眷恋利禄而作“中隐”,他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与统治者作了真正的决裂。他身在田园,志在田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温汝能说;“‘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

      只鸡招*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旧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

      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

      (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晋浔阳柴桑人。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后因厌恶官场的污浊风气,遂退隐田园,直至终老。陶渊明的诗以描写归耕退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特点,风格质朴自然,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心情以及厌恶黑暗社会世俗的情操方面有重大成就和影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还有辞赋和散文作品。作品收于《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大概写于作者辞官后的第二年,即东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园406年)。诗人因厌弃封建社会腐朽的官场生活,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因此只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就弃官归园田居了。诗人归园田后生活适情适性,心情很高兴,于是以写诗来赞美这种生活。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阅读全文]...

2022-06-15 00:37:21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 诗人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后的田园诗,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五首《归园田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阅读全文]...

2021-12-05 01:42:44
  •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_绝句陶渊明古诗鉴赏

  • 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愿对您有所启发。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翻译: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

    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着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阅读全文]...

2022-06-27 11:26:01
2022-05-17 01:04:17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10、但:只。

      11、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翻译: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5-29 19:40:32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 诗人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淡,但这*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首先来看一下本诗的大意。我这个人从小就不喜欢而且没有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我向往那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和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幸地“误落”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懊悔与感慨。我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重获自由。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间,在南野过着农耕生活,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刚直不阿。住宅周围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安宁静谧,娴静优美,清新喜人,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由与美好,谁又能体味我那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呢!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我的门庭里没有尘世间的琐事,娴静的屋子里,我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的时光。这次我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再来看一下本诗的结构。这首诗可以分两部分。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从小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这也就使他身上拥有出仕与归隐的矛盾。鲁迅先生也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在他做官的日子里,各种权力的争夺,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而且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这一切都违背了他的做人准则。所以说,他选择归隐,着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诗词中 “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这就充分的表现了他已经厌倦了仕途生活,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逃脱官场这个大“樊笼”。诗的第二部分主要写居室之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这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乌托邦的世外桃源的悠闲。也让我们明白了诗人是天真纯朴,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他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贫困,没有斗争与矛盾,清闲自由,无拘无束的理想境地。“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最后来看一下本诗的旨趣。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侧重写理趣,后半部分侧重写情趣。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运用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情中有景,景中融情,情景交融。诗人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这首诗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由此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争斗的,自由的,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图。这也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境界,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诗人摆脱充满束缚与羁绊的世俗官场生活,从牢笼中,从勾心斗角中,追名逐利中**出来的快慰与欣喜。这首诗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阅读全文]...

2022-01-30 19:07:53
  •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 诗人
  •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5、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但:只。

      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

      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赏析1

      陶渊明的归隐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世道、人事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他更能体会到淳朴的乡村生活的乐趣。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场官和田园相比较,认为官场的生活就如同“羁鸟”、“池鱼”一样,扭曲人性,毫无自由快乐可言,而归隐田园则是鸟归山林、鱼归深潭,一种久违的朝恩夜想的生活就要重新开始了,诗人庆幸、欣慰又有些许兴奋。无论是后檐的榆柳、堂前的桃李,还是暮色中的远村、袅袅升起的`炊烟,甚至狗吠甚至鸡鸣,都让他觉得新鲜亲切,兴味盎然:田园生活,那是真正的人间天堂。结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看似*静温和,但诗人内心深处如春潮漫涨,激动难宁。 在艺术上,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陶诗的特点:善于从生括感受中提炼艺术语言,通过景物描绘创造境界,表达一种浑融完整的艺术感受。全诗紧扣“归”字写来,大量使用对偶句,将人目之景一方宅、草屋、椅柳、桃李、远村、墟烟及狗吠、鸡鸣详细排列出来,却一点也不使人觉得琐屑、呆滞。或融情于景,或融景于情,情景最终化为意境,诗人超旷冲淡的胸襟、酷爱自然的品格也从中显示。陈师道说“渊明不为诗,自写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叶嘉莹说“渊明诗中所表现的往往是他自己心灵中的一种境界,而并非世俗的写景叙事而已”(《迦陵论诗丛稿’),真正体味到了陶诗的妙处。他们才是陶诗的“解人”。

      《归园田居》赏析2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作者简介

    [阅读全文]...

2022-06-08 05:25:04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原文翻译

  • 诗人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在他心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在他的诗中,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大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通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阅读全文]...

2022-04-30 09:58:53
  • 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三的意思(归园田居其三诗文默写和翻译)

  • 今天淑悦老师选的诗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田园诗人五柳先生的名作,在热闹喧嚣的城市中读这首诗,大多数人把它称作田园吹来的一缕春风,带来心灵片刻的安宁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但是从孩子的家庭教育角度讲,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意涵。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在南山下开辟了一块田用来种豆子,可是这地里的杂草实在是长得疯狂,怎么形容呢?草比苗多!没办法,我实在是不擅长伺候农田,但既然种地了就要尽心尽力才是!于是早上天还蒙蒙亮我就去地里除草,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珠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倒没什么值得哀叹可惜的,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并没有违背我的意愿。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小伙伴对前六句诗应该不陌生,就像陶渊明说的,农人早出晚归侍弄庄稼,日子简单质朴。从前六句中也能读出一种田园的静谧之感,没有霓虹灯,没有鸣笛声,代替的可能是狗吠,可能是蛙鸣,远离嘈杂的人际社会,回归田园,虽然是自己一个人,但是抬头有月,低头有草木,万物回归本心,真是自在!陶渊明在前六句把自己的农田生活的亲身体验凝练地表达出来,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可是他真的扛着锄头就心无挂碍了吗?他真的开心吗?未必呀!

    陶渊明接着又说了两句,衣服被露水打湿了又怎样,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从这两句你能读出什么意思?有一丝坚定,又有一次失望。坚定的是为自己的回归田园的选择并不后悔,失望的是为什么为国家做点实事怎么就这么难。

    陶渊明为什么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就要回归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其实陶渊明从29岁开始一直在官场做事,他摸打滚打十三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陶渊明没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他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胡,选择归隐田园。

    田园虽好,但若能实现理想抱负,谁又不想尽心尽力为国为民做点实事呢!我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如果不能遵从我的内心做事、非要碰触我的底线,那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活着。这就是这首诗给我们的深远意义,所以在给孩子们讲这首诗的时候,除了认识田园生活之外,陶渊明的处世智慧将为孩子们照亮更远的路。

    陶渊明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当你和世俗价值观有冲突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走自己的路。再讲明白一点,当你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不要害怕、不要自卑,你可以大胆做自己,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让你违背自己的心意活着。我觉得这是我们比给孩子讲诗词句法、技巧更重要的东西。

    作为家长,你是愿意把孩子按照机器模型塑造成符合大众审美的娃娃,还是希望他成为有个性、有独立思想的人。你肯定愿意让孩子成为后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自己的控制欲、因为世俗舆论的压力,你不自觉的做着前者的事,就像修剪盆景一样,把孩子身上在你看起来多余的枝丫给修剪掉了,孩子妥协了,他眼里无光;孩子叛逆不听你的,家里从此吵闹不绝。

    被父母打压的孩子,你不知道他一生要背负怎样的心理压力,你不知道他要花多长时间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摆脱内心的自卑,而被鼓励的孩子、被允许做自己的孩子,自信、阳光、乐观的种子在他内心生根发芽,让他受益一辈子。

    无论什么时候,价值的教育比分数的教育对一个生命来讲,更有意义。当别人走向东走的时候,你可以不盲从。请把这个告诉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多孤独,就像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后的确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可以轻松做自己了,但陪着他的也只有田地、锄头、月亮而已。告诉孩子凡是选择就意味着取舍,有得就有失,人生就像一个钢镚,必有两面,所以选择要慎重,想好自己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是否做好了面对事实的心理准备。

    把一切可能都想好了之后,做出你的理智抉择。人生无时无处不充满选择,上哪所学校,去哪座城市、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等等,把这个早点讲给孩子,有好处!

    [阅读全文]...

2022-02-26 06:52:45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 句子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 语录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 说说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 名言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 诗词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 祝福
陶渊明作的古诗归园田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