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关于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66) 语录(10) 说说(20) 名言(1) 诗词(2k+) 祝福(2) 心语(74)

  • 山行唐杜牧古诗集锦

  • 山行唐杜牧古诗集锦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行唐杜牧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山行唐杜牧古诗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别杜牧古诗

      赠别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阅读全文]...

2022-05-26 09:12:53
  • 山行杜牧_山行古诗

  •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5-03 03:34:29
  • 山行杜牧古诗

  • 山行杜牧古诗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关于山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白话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阅读全文]...

2022-04-22 21:25:53
  • 《山行》杜牧诗词赏析

  • 文学
  • 《山行》杜牧诗词赏析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行》杜牧诗词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1-12-05 09:05:32
  • 山行杜牧拼音版

  • 山行杜牧拼音版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下面是关于山行杜牧拼音版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作品介绍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bó qín huái

      泊 秦 淮

      dù mù

      杜 牧

      yān lǒng hán shuǐ yuè lǒng shā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yè bó qín huái jìn jiǔ jiā

      夜 泊 秦 淮 * 酒 家。

      shāng nǚ bù zhī wáng guó hèn

      商 女 不 知 亡 国 恨,

      gé jiāng yóu chàng hòu tíng huā

      隔 江 犹 唱 后 庭 花。

      古诗泊秦淮杜牧带拼音版

      注解

      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古诗泊秦淮杜牧翻译

      古诗泊秦淮杜牧带拼音版,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一起来学*一下古诗泊秦淮杜牧带拼音版,古诗泊秦淮杜牧翻译,古诗泊秦淮杜牧赏析吧! 古诗泊秦淮杜牧赏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阅读全文]...

2021-12-01 17:36:39
  •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

      文学创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余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等,都能用质朴的口语、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历来传诵人口。而象《赤壁》、《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类咏史绝句,则又叙议结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一新耳目。当然,他也写了一些放浪不羁、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属于消极的部分。

      杜牧的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语言方面,杜牧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尊前集》中录有题杜牧撰的《八六子》词,全首长达90字。有人据此认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里的长调作词的人。但据后人考证,其风格不类唐人所作,此事尚无定论。

      本集和校注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

      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秋时节美丽的山林景色

    [阅读全文]...

2022-06-20 01:21:23
  • 杜牧古诗清明

  • 清明,文学
  • 杜牧古诗清明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古诗清明,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阅读全文]...

2022-06-27 01:11:20
  •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 古诗文
  •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到四、五年级,孩子紧张的小升初到来了,看了小升初的试卷,发现古诗文的考题太多了,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引经据典,既体现文采,也往往容易得高分。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赋予不同的咏叹和寄托。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奇;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色彩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耀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个性的光辉。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1、古诗原文: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注释: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③径:小路。

      ④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为;由于。

      ⑥斜:此字读xiá。

      3、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4、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5、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阅读全文]...

2022-06-09 03:00:32
  • 山行杜牧带拼音和解释

  • 解释
  • 山行杜牧带拼音和解释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秋色多为悲情。然而在诗人杜牧的心里,秋色背后却蕴含着别样的欣然和唯美。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山行杜牧带拼音和解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shān xíng

      山行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深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解释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拓展:山行杜牧译文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诗歌通过作者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作者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朝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阅读全文]...

2022-06-21 07:59:28
  • 杜牧的诗山行全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前言

    问题: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样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能讲的头头是道,诗歌的释义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老街说的不是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会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讲一下自己的认识。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谁“远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第一个问题是,首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 “,是谁远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语“我”,有的注释中解释是:诗人自己远上寒山看到石径斜。不过第三句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那么诗人不是上山了吗,怎么又停了车?难道是坐着车上的山?还是山上有车可以坐?似乎又讲不通。

    这一句的主语不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 “其实是主语后置,主语是石径,是石径远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弯弯曲曲,这是比较复杂的诗家语句法。

    这种句法在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可以看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居有所思。

    其中第三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这两句的句子结构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类似。如果和唐朝另外一个诗人卢嗣立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加清晰: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第三联”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这两句的句法和”远上寒山石径斜“完全一样。句子的节奏都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六字组成的词”孤岫“、”众峰“、”石径“。

    相同的还有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其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是香骑和钿车。

    金谷蹋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踏花的是香骑,碾草的是钿车,远上寒山的是石径,不遇阴霾是孤岫,正当寒日的是众峰。

    二、第二句 深处还是生处

    白云生处有人家。第二句是写诗人远望,看到石径弯曲远上的尽头是白云生处,那里有隐约的人家。

    古诗词传到今天经常有不同的版本, 是“深”还是“生”字存在疑义。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在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书中写作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有些课本中,本诗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例如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至于作者原来的版本究竟是生还是深就搞不清了。

    李白的《静夜思》仅仅二十个字,竟然也有好多的版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常见的版本来自于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

    老街*时也喜欢写几首小诗,写完后就发在自己的博客里,后来引用这首诗时发现个别语句不太好就直接进行了修改。于是我自己的一首诗, 在不同的文章里或者不同的媒体上会有不同的版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练字的故事 ,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斟选了好久才定下来。古人甚至把赠人折扇上的诗在几年后追回来修改的故事,不过具体哪一位我记不清了。

    生或者深,也许作者本来就有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也许是*刊印传抄时出现了错误。不过深和生都各有味道,您喜欢深处还是生处呢?

    三、第三句 何为坐爱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需要说的是“坐”,这里不能望文生义,“坐”不是坐下,更不是特指坐在车子里的意思(虽然他可能就是坐在车子里)。”坐“这个字在这里解释为“因为、由于”。

    宋朝的梅尧臣《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故城》尾联也用了坐爱,是一个意思: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

    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是因为喜欢黄昏里的枫林,所以我停下了车,这也是倒装,可以解释为“坐爱枫林晚停车”。梅尧臣的”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意思是我并非一个刻意躲避喧哗(世间纷争)的人,只是因为喜欢这里清风悠远的意境 ………

    四、石径斜的斜怎么读?

    古代很多字的读音与今天普通话不同,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我过去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读作 [xiá],为什么要读作 [xiá]呢?

    查一下《*水韵》就知道这个”斜“字与花、家同在古韵“下*六麻”。《*水韵》的六麻和《唐韵》的麻韵一样,唐朝人杜牧读这首诗一定是押韵的。根据康熙字典记载,斜有一种读音与“邪”一样,唐韵里似嗟切、宋韵书中徐嗟切,都是韵母a的发音。

    《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邪

    前几天老街写过一篇文章《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不押韵吗》,这首诗的”者“读作【zhǎ】、下读作【hǎ】,其实是押韵的,有一个读者留言顺便提到了斜的发音:

    我们湖南邵阳县口音下字读ha音,野字读ya音,斜字qⅰa音,许多古诗用家乡话读来很押韵。

    记得还有读者说他们老家的方言今天还读作 [xiá],具体哪里就记不清了,我相信还有地方的方言会读作sia、jia等发音。

    因为入声字在普通话里的消失,以及地域不同和今古音调的变化,很多诗词用普通话阅读并不押韵,但是用一些方言阅读却是押韵的。

    在杜牧的另一首诗中,我们发现蜗牛在古代原来读作瓜牛。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读作瓜牛,估计同学们会哄堂大笑,可是这个字在古诗里真得读作gua ,不信看看这首杜牧的《朱坡绝句》:

    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这首绝句的韵脚是蜗和牙 ,牙ya和蜗gua和斜、花、家一样,也属于*水韵的下*六麻韵部。蜗牛读作gua牛可不仅仅是古代,在今天的陕西、广东、福建、中国台湾甚至甘肃等地方都有瓜牛的读法。下面是网友们的留言:

    秦武粤鹏:陕西方言蜗牛读作:guagua牛。馬乐天:兰州话叫gua gua 牛;戒急用忍32:西安周边的郊县都叫瓜瓜牛。

    结语

    杜牧《山行》这首诗的四个问题,是我们阅读古诗词常常遇见的问题。首先是诗家语的句法多变,即使是同样句法结构的句子,主谓宾的位置也未必相同,更不能用散文句法来解释古诗的语法。

    其次,版本的不同是常见现象,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有很多版本,甚至有时候不同版本会有不同的意思。

    再次,古诗中的词语与今天词语的意义会有不同,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

    最后是今古读音的不同,今天阅读时遇到不押韵的诗词不要怀疑,在古代99.9%是押韵的。诗经押前秦时的韵,古诗十九首是押汉朝的韵,隋朝以前都是各朝代当时口语发音押韵,隋朝以后,文人们开始按照韵书来押韵, 这以后口语发音和韵书不同的现象越来越多。

    元朝和清朝的官话都没有入声,可是元朝的诗人依然按照《*水韵》来写诗,清朝甚至在科举诗赋取士的时候,依然按照《*水韵》的韵书标准来鉴定试帖诗是否落韵。作诗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确实有不押韵的,例如这首汉乐府民歌:

    [阅读全文]...

2022-01-13 03:50:33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 句子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 语录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 说说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 名言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 诗词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 祝福
杜牧的古诗是山行还是山行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