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关于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 语录(4k+) 说说(2) 名言(232) 诗词(43) 祝福(15k+) 心语(1)

  • 关于夜归的诗句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张籍《寒食看花》

    长江天阔不知处,夏口青山人夜归。——苏泂《泊头陀寺》

    枫叶卷愁秋去早,溪声翻笑夜归迟。——华岳《夜步水西》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杜甫《石壕吏》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几片故溪浮玉,似夜归、深雪前村。——王沂孙《露华·前题》

    夜归碣石馆,朝上黄金台。——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六月望西湖夜归看西湖休比谁呵,才说到西施,便似了东坡。——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心事暗卜,叶底寻双朵,深夜归青琐。——周邦彦《浣溪沙慢·水竹旧院落》

    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寒山《诗三百三首》

    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于谦《悯农》

    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眼约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孤。——晏几道《南乡子·眼约也应虚》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薛逢《醉春风》

    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韩愈《嗟哉董生行》

    携夫夜归车下宿,蓐食趋程烹虎肉。——李东阳《刘*妻》

    骑马明朝谢北燕,挂帆一夜归南斗。——胡直《忆昔行寄陈廷评南京初唐体》

    人亦不觉,鬼也不知,噫嘻嘻,半夜归来日卓午,虚空依旧画娥眉。——释慧远《杨岐和尚赞》

    相国火城光满路,夜归不假玉蟾圆。——司马光《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潞公东田宴集诗辄敢》

    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老子尚堪牵率在,夜归已有木鱼过。——刘克庄《又和宋侯三首·铃斋教令得民和》

    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苏轼《秋兴三首·野鸟游鱼信往还》

    昨夜归来闻好语,大儿踏歌小儿舞。——吴泳《送毅夫总领淮西》

    众促夺袍诗进御,君宁微服夜归乡。——刘克庄《三和妆字韵陈魁载酒》

    旧住衡山曾夜归,见君江客忆荆扉。——李端《江上逢柳中庸》

    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宋之问《嵩山夜还》

    牧马夜归眠马下,梦魂犹绕旧楼台。——陈普《困王孙》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韦庄《天仙子·深夜归来长酩酊》

    [阅读全文]...

2022-07-01 23:39:14
  • 《夜归鹿门歌》赏析

  •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用韵也很新颖:前四句连用四个*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

      明人胡震亨《唐音登签》引徐献忠评论孟浩然诗的话说:“气象清远,心宗孤寂”,“出语洒落,洗脱凡*”。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1-12-29 01:44:37
  • 形容夜归人的诗句

  • 优美
  • 都是夜归人的诗句

    燕歌行作者:曹丕 朝代:魏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浣溪沙作者:吴文英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作者:张抡 朝代:宋 体裁:词   双阙中天,*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玉蝴蝶作者:史达祖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

    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

    漏初长、梦魂难禁,人渐老、风月俱寒。

    想幽欢土花庭 ,虫网阑干。

      无端啼蛄搅夜,恨随团扇,苦*秋莲。

    一笛当楼,谢娘悬泪立风前。

    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

    隔苍烟、楚香罗袖,谁伴婵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社会一个大舞台,把人们化妆的美伦美焕,总是以丽的出现在人们面前,每个人仿佛都劲全身的力气扭曲着自己的身体,疯狂的戴着面具挥舞着,似乎都已忘记了真实的自己。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装束、面具都慢慢卸下,心灵的孤独徘徊在身边,寂寞包围着自己,阐述着黑暗心情。

    这种句子就比较杂乱了,比如:趁年轻就遭吧。

    有事了,,需要我,打电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阅读全文]...

2022-07-22 07:53:39
  • 《夜归》阅读答案

  • 阅读
  • 《夜归》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或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归》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归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4、颔联两句,描写了诗人夜归所见到的□□和□□的两方面景色。(2分)

      15、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3分)

      【注释】

      1.钱澄之(1612—1693),明末清初诗人,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还俗归乡,过隐居生活。这首夜归诗写外出夜晚归家的情景,萧散淡泊,妙造自然,隐士风度呼之欲出。

      2.艇子:小船。

      3.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池沼或河滩上的水草。

      4.征鸿:征雁,迁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飞的雁。

      5.寻行度:寻找归雁的行列一起从空中飞度。度,泛指过,用于空间和时间。行háng。

      6.破阵:冲破原来的阵势。阵,阵势,格局。这里形容被归船惊吓的.野鸭打破静态一起飞向天空。

      7.追水林峦:犹林峦追水。写船行江中*山林迎面而来,仿佛追逐流水。

      8.行失去:(*山林)在行进中消逝。

      【大意】

      江上秋风带着微霜吹拂着船客的衣襟,深夜回归的小船在岸边的菰蒲中穿行。(写乘船夜归)

      在空中飞度的鸿雁鸣叫着寻找雁行,被小船惊起的野鸭一起飞向天空。(写所见所闻)

      *的丛林和山峦仿佛在追逐江水却又被前行的小船抛在后面,远处村落中闪烁着微弱的灯光。(写所见所感)

      家犬吠叫着冲出来迎接夜归的主人,室内舂米之声就此停歇,知道有人会来打开竹林中的门扉。(写回到归所的情景)

      【主旨】写乘舟夜归的情景——乃诗人隐居生活的一个片段。无所谓主旨。

      《夜归》参考答案:

      14、天空;水面(2分)

      15、A(从全诗描写的情况看:表现的是诗人闲适之情,而非追切)(3分)

      16、诗人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舟行水上,*山峦林木迎面而来的情景。山峦林木,原本是静景,诗人却写它们贩着追着流水而来,又逐渐远去,将乘舟所见的景物写得新颖而生动。(如从乘舟的角度分析,则是化动为静,不写舟行,却写山峦林木而来,也正确)(3分)

    [阅读全文]...

2022-01-31 09:47:19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分享夜归鹿门歌内容和诗意)

  • 分享,诗意
  •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阅读全文]...

2021-12-30 22:41:17
  •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译文: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赏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阅读全文]...

2022-07-04 04:47:29
  • 《夜归鹿门歌》语文课堂实录

  • 语文,教育
  • 《夜归鹿门歌》语文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夜归鹿门歌》语文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

      生:他是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怎样一个形象?

      生:风流潇洒。

      生:“风流天下闻”足见他的风流;“白首卧松云”,可以看出他对隐居生活的惬意。

      师:马茂元先生在《*文学史》里说,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今天我们学*的七言古诗《夜归鹿门歌》将展示怎样的一个孟浩然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出它的神韵。(板书课题)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后,一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我把这首歌稍稍做了改动,请同学们看看这样行不行?(PPT展示)

      山寺钟鸣昼已昏,

      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生:不行。

      师:为何不行呢?我看挺好的。先看标题“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点明时间“夜”,“余亦乘舟归鹿门”指明“归”,最后两句照应“鹿门歌”。

      生:感觉少了点味道。

      师:什么味道呢?

      生:诗的味道。

      师:诗的味道,说得很好。换句话说,被删掉的地方,就是诗歌出味的地方。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删除诗句的诗味。

      生:“渔梁渡头争渡喧”,写出了渡头的喧闹。

      师:为何要写渡头的喧闹呢?

      生:为了反衬出山寺的幽静。

      师:为了写环境的静,我们可以正面描摹,如果以动写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比方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难道仅仅是用动来反衬静吗?

      生:不是。别的我不知道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什么地方要重读?

      生:“喧”。

      师:为何要这样处理呢?

      生:一个“喧”字描写出尘世的喧闹,这样的情形跟山寺的静形成对照,可以隐隐约约感觉到作者那种超脱的情怀。(掌声)

      师:那为何“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我们先来读读,什么地方要强调重读?

      (学生齐读)

      生:江村和鹿门,因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去鹿门,两种不同心情对比,表明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老师:你读读,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

      (学生范读,掌声。)

      师:情感充沛,但抑扬顿挫的味不够。“江村”应该如何读?应该用上扬调,“鹿门”要用*直调,声音可以略低,重读不一定要声音大,用虚声,也是一种强调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这四句,然后大家争取把它背下来。

      师:刚才四句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情怀。接下来大家来看这四句有什么特点?

      生(齐声):写景的句子。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景语诗就乏味了。欣赏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发挥联想和想象。“鹿门月照开烟树”是怎样一种景色呢?

      生:朦胧美,月光映衬的美。

      师:请大家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种美描述出来。

      生: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了我的心头上,静静地、悄悄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漫步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师:写出了月光的动态之美:一落,一铺,一洒。

      生: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流转而下,好像薄纱,又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笼罩在树林上,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

      师:她是如何写月光的呢?淡淡的,像薄纱,如薄雾,似轻烟,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的确很美。刚才她用了一个“陶醉”,有道理吗?

      生:有。因为后面一个“忽”,说明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因为朦胧的树被朦胧的月光映照得太美了,所以,作者陶醉了。

      师:联系语境来品读诗歌,值得学*。诗歌中“开烟树”为何用一个“开”呢?树如何开啊?

      生:其实这里是写树像花一样美,朦胧可人一般开放,表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7-22 02:10:33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谁的诗句(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 余生
  •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片海,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风*浪静。

    起起落落,有太多难以掌握。

    走过*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最终发现,得失聚散,也不过如此。

    不如抛却俗世名利,随性而至,随遇而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拥有这样的心境,并非易事。

    必得经受岁月洗礼,大喜大悲之后,在某一时刻福至心灵,方能顿悟。

    苏轼的顿悟,发生在一个醉酒的月夜。

    那一夜,是充满了戏剧性的。

    不信你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那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在人生的低谷期,忧思感伤在所难免。

    不然他也不会写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样暮气沉沉的词作。

    但因着一颗豁达超然的心,他还是在山川湖海之畔,悟出了人生真谛。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那是一个秋夜,月朗星稀,晚风**。

    苏轼独自在东坡雪堂饮酒。

    一杯又一杯美酒下肚,神识已不太清明,伏案小憩片刻,却又醒来。

    他心中应当是苦闷的,千回百转的思绪,使他即便在醉酒之时,也不得好眠。

    于是再斟一杯,可酒入愁肠,依旧于事无补。

    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对官场的失望,故里的思念,终是忘不掉。

    罢了!

    这一场带有逃避意味的买醉,还是以失败告终。

    他还是踉跄着脚步,预备归家。

    抬头望月,恐怕已三更时分。

    读到这里,不知诸位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

    他为何独自饮酒?

    一不邀友人,二不带小厮,难道就不怕自己酩酊大醉之后,无人照顾?

    我认为,这来源于一种无法与人言的孤独感。

    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这种感觉往往更加强烈。

    我们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被贬黄州,是他仕途的一种倒退,或多或少,会带来一种屈辱感。

    况且彼时的他,已经四十五岁。

    对于自我的怀疑,前路的迷茫,现实的落差……

    纵使想找人倾诉,话到嘴边,又不知如何开口。

    他躲到一个只有自己的小天地里去,以酒为媒介,与自我对话。

    人生有些时刻,只能自己度过。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等苏轼好不容易走到家门口,戏剧性的一幕却发生了。

    叩门无人应,他再侧耳一听,看门小童的鼾声已打得震天响。

    看这阵仗,大概是很难叫醒了。

    按理来说,作为一个看门小童,无论多晚,都应该等主人归来。

    自己睡着而将主人关在门外,无疑是一种失职。

    倘若是你,醉酒之后好不容易摸索到家,敲门却没人开,大半夜独自被关在门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会不会生气?

    [阅读全文]...

2021-11-29 11:08:26
  •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什么东西啊(风雪夜归人的含义解读)

  • 含义
  • 人天生是孤独的,如汪峰唱到的“因为无论我们怎样,我们永远是这*的孤儿”,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则说:“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

    (风雪夜归人诗意图)

    孤独是高级的享受,人们都喜欢“孤独感”,但却不喜欢孤独,人们更喜欢在自我的孤独世界来临时被温暖的身边世界拥抱,人们渴望在悲惨的现实世界中被温柔相待,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千古同理的事情,唐诗里也有这样的作品,就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如果我们要找出盛唐的代表诗人,毫无疑问,他一定是李白,如果说盛唐在安史之乱中还隐约有盛世文学的些许影子,或者我们还可以再说说老杜,但老杜之后,盛唐就真的不在了,象崔颢说的“一去不复返”了。继之而起的就是中唐诗风,阔大雄浑的盛唐诗风从此转向逼仄凄清,中唐诗风的第一个代表诗人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这里的生卒年都是约数,因为诗人生死均无考。),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身历四朝,世称“刘随州”。

    (诗意图)

    刘长卿一生非常不顺利,755年,他考中了秀才,还没有发榜,安史之乱就暴发了,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新政成立,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但不久被诬入狱,幸好遇大赦获释。两年之后,他又摄(代理)海盐令。不久后,又被贬,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又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幸而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这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全诗写的是严冬,应在诗人遭贬之后。上半首“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表面上是说赶路的辛苦,其实也是说诗人人生道路走到了极难极贫处,天色将过黄昏,远处的山已经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了。这里的苍山有说是远处黛青色的山的,有说灰蒙蒙的山的,总之是远山一片已模糊不清,诗人目力所及看到的远处的风景是“白屋”,白屋有两种解释,1、雪已经下来了,屋顶当然是白的,形容屋顶雪之厚,又证明雪下得大;2、白屋指白茅草盖的草房,这种草房是经济能力弱的古人盖屋常用材料,证明看到的是穷人的房屋。“贫”字也有两种说法,1、指稀少,在荒山行走,看到的房屋是稀少、寥落的;2、指穷困,因为穷和才用白茅草盖屋。诗人此时身遭寒冷,避无所避,诗人所见,是大雪漫山,路稀人少,是天色将晚,是白屋寥落……

    (诗意图)

    这一切,似乎就是诗人生*现状,他自己正被害得走投无路,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现实,他希望获得一*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呢?

    下半首“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既是“归”人,当是回归,归来之意,因此,这里到底是芙蓉山主人出外归来,来是诗人自己外出归来就成了一个争议点,狗叫可能是诗人做客,因此狗儿叫,或者是主人归来,主人欢乐的叫声,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是别家狗叫,别家来客人,这都有可能……不管如何,也不管是谁归来,诗人这样写,是以超然的视角看到了人间的温暖。想必我们大家也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个寒冷的夜晚,赶向某个陌生的城市,当远远望见一片城市灯火时,心底总会升起一种温暖,那一片灯火是人间的温暖,是靠*它,就是靠*了人间温情。这里白屋的犬吠背后,当然就是温暖的屋子,有热水,饭食,暖床,还有来自朋友的问候,虽然,这只是“白屋”,却是良好的栖息所,天寒、山远、雪大、屋贫,一片肃杀,但一声“犬吠”却是来自人间的声音。在诗人的黯淡的人生路上,他遇到了苗丕,这给他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对此诗人当然也有无限的感激之情。

    (人生无处不如此)

    整首诗都是白描写景,没有一句感情抒发,但“风雪夜归人”却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诗人在这里确实是过客,是行人,是路人,但在这天寒地冻之中,在这荒山野外,在饥寒交迫之时,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困境,就在此时,能找到一个同样贫寒的小屋,一处可能一样穷困的山村人家,却有一间茅屋可避风雪,也有一处灯火可见光明,一碗饭食可藯饥寒,因此,诗人发出了对人世风雨吹打之后的回归温暖的一种感叹,这种感叹,古今同慨。试问,在人生漫漫路上,谁又不是孤独的“风雪夜归人”呢?

    [阅读全文]...

2022-04-17 07:01:42
相关推荐
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 句子
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 语录
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 说说
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 名言
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 诗词
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 祝福
描写夜归行人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