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里的昨夜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里的昨夜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里的昨夜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里的昨夜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央杂不分,令人迷乱耳。”这首诗究竟是有寄托还是写艳情呢?先看原文:在昨夜的星光和风中,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想象楼中的情景。身无双翼不能飞到楼上去,心像灵犀角,有一点白纹通两头。《汉书·西域传》如淳注:“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当指他同楼上的那个人心心相印,是情意相通的。楼上的那个人在行酒令,作藏钩之戏,又分为两曹(队)猜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就是把守宫,即壁虎,罩在盂下,让人猜,当指猜谜。《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作者入京为秘书省正字。走马兰台,就是骑马跑到秘书省去上班。作者上一年辞弘农尉,去华州依周墀幕;这年去许州依王茂元幕,又入京为秘书省正字,像蓬草的随风飘转,所以说“类转蓬”。
这首诗和另一首合称《无题二首》,另一首是:“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闽门在苏州,指吴王苑。萼绿华是仙人,指苑内花。昔年相隔天涯。秦楼客,萧史做秦王女弄玉的丈夫,指与王茂元女结婚,可以偷看苑内花了。后一首是点明前一首的用意的。
对这首诗,有几种解释,不妨结合原作来考察一下。
(一)狭斜说。纪昀批:“二首诗皆狭斜之作,无所寓意,深解之者失之。”这个说法与诗的内容不合,倘是狎妓,当然可以登楼入室,为什么说“画楼西畔桂堂东”?只在楼畔堂东,却没有进入楼内堂内呢?又说“身无彩凤双飞翼”,想望楼中人而不敢上去呢?又说“偷看吴王苑内花”,不敢正视而要“偷看”呢?既是青楼中人,又何以说是“吴王苑内花”呢?从身为“秦楼客”而不敢正视,当是贵家女子。
(二)有寄托说。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会昌二年,《无题》二首,笺曰:“此初官正字,歆羡内省之寓言也。首句点其时其地。‘身无’二句,分隔情通,‘隔座’二句,状内省诸公联翩并进,得意情态,结则艳妒之意,恐己不能身厕其间,喜极故反言之也。次章意尤显了,萼绿华以比卫公。阊门在扬州,此指淮南,下言从前我于卫公可望而不可亲,今何幸竟有机遇耶?‘秦楼客’,自谓茂元婿也。观此则秘省一除,必李党汲引无疑。义山本长章奏,中书掌诰,固所预期。当卫公得君之时,藉党人之力,颇有立跻显要之望,而无如文人命薄,忽丁母忧也。此实一生荣枯所由判欤?自赵臣瑷谓此义山在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作,于是解者纷纷。不知是年茂元方镇陈许,即开成四年(公元839年)义山释褐校书,茂元亦在泾州,踪迹皆不相合。冯氏亦知其不通,则又创为茂元有家在京之说,更引《街西池馆》等篇实之,义山不但无特操,且从此为名教罪人矣。何其厚诬古人如是哉?”
按张说,作者做了秘书省正字就有希望“中书掌诰”,即进入中书省知制诰,替皇帝起草文书。查《新唐书·百官志》:秘书省“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仇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字是正九品下的小官,是管校对书籍文字的。又中书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凡诏旨制教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即正字跟“中书掌诰”完全是两回事。商隐官做正字,是校对一类的小官,同起草朝廷文书完全是两回事。他同宰相李德裕地位悬殊,同李德裕又无交谊,也谈不上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诗是指昨夜相望的意思,又是两心相印,作者与李德裕并无这种关系。当时杜牧曾经同李德裕交往,给李德裕提出了不少意见,有的意见得到了李德裕的赞赏和采纳,可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商隐同李德裕并没有这种关系。
“秦楼客”可以偷看“苑内花”,用来比正字同宰相的地位悬绝也不合,以正字望宰相,岂只一楼之隔。张说认为商隐本来可以靠李德裕的推荐,“立跻显要”,因母丧而失去机会。按商隐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丧期满了,入京重做秘书省正字,当时李德裕还在做宰相,并没有提拔他,可见张说是不确的。诗中“转蓬”之叹,又与张说有“立跻显要”的机会情境悬绝,张说虽辩,其实是不符合诗的内容的。
(三)艳情说。《李义山诗集辑评》引何焯批:“定翁云:起句妙。三四不过可望不可即之意,点化工丽如此。此句言确有定处也,冯己苍先生云:妙在首二句,次联衬贴,流丽圆美。”又说:“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自比身处卑位,不得遂其所好也。”这里引用冯班、冯舒的说法,指作者有所爱,因官小位低,不能如愿,只是可望不可亲*。定翁即冯班,字定远,己苍是冯舒的字。
冯浩《笺注》说:“赵臣瑗《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曰:‘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或云在令狐相公家者,非也。观此首绝句,固自写供招矣,又何疑焉。’……此二首定属艳情,因窥见后房姬妾而作,得毋其中有吴人耶?赵笺大意良是,他人苦将上首穿凿,不知下首明道破矣。……但义山两为秘书省房中官;一在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是年即出尉弘农;一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而王茂元于武宗即位初由泾原入朝,会昌元年出镇陈许,则踪迹皆不细合矣。或茂元在镇,更有家在京,或系王氏之亲戚,而义山居停于此,颇可与《街西池馆》及《可叹》等篇参悟,亦大伤轻薄矣,”这是说,商隐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就去偷看王茂元后房姬妾,所以太轻薄了。但冯浩自己提出怀疑,诗里说“走马兰台”,是商隐在京里做秘书省正字的事,即是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的事,王茂元在会昌元年出镇陈许,这年不在京里,那末商隐怎么去偷看王家的姬妾呢?因此他猜想或许王茂元有家在京,即使王茂元在京里还有家,那末“闻道阊门萼绿华”,是著名的美人,不可能留在京里看守房子。还有,商隐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在泾原与王茂元女结婚,到写这首诗时(公元842年),他在京做秘书省正字,前后已历五年,那末所谓“一夜秦楼客”,并不是一结婚就去偷看苑内花的,因为苑内花在京,不在泾原。这个“一夜”就是“一朝”,就是有一天的意思,《论语·颜渊》里的“一朝不忿”,就是有一天的意思。也是自从成了王茂元的女婿,就有机会看到苑内花了。再说“昔年相望”,可见对萼绿华在婚前就已闻名想望了,只是没有机会见面。这个萼绿华既在京里,商隐在泾原结婚,还不可能见到,直到他进京做官时才有机会见到,可能因为他是王茂元女婿的关系,在京住到唐朝宗室的街西池馆里,因为是宗室的池馆,所以称为吴王苑吧。在这个池馆里看到久已想望的美人,两人有了情慷,所以说“心有灵犀”。所谓“偷看”,当是初次会见的情形,不好正面看,只好偷偷地看,表达出“昔年相望”的感情。后来虽然“心有灵犀”,由于他官小位卑,在这个大宅子里还是很少看到她,所以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诗里只写出了这种爱慕的感情,就不必说成“大伤轻薄”,说成“名教罪人”了。冯浩提到的《街西池馆》:“白阁他年别,朱门此夜过。疏帘留月魄,珍簟接烟波。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过。国租容客旅,香熟玉山禾。”容客旅,说明他可以借住。朱门、珍簟都说明是富贵之家。这个大官曾经做过太守将军。《可叹》说:“幸会东城宴未回,年华忧共水相催。梁家宅里秦宫人,赵后楼中赤凤来。冰簟且眠金缕枕,琼筵不醉玉交杯。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这是写豪贵之家的丑恶生活,末两旬同《无题》“宓妃留枕魏王才”一致。开头说“幸会东城”,可见商隐也在这个豪家宴会过。宓妃与陈王正是心有灵犀。这首诗写的大概正是他借住在这样的豪家看到他所想望的人,虽有情慷,还是可望而不可即,这样来解释这首诗,似无不合。这首该是艳情诗。
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和艺术技巧,清代诗人黄景仁对它是有深切体会的,他在《绮怀》诗里写道:“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这首诗是仿照商隐的《无题》诗写的。“似此星辰”一联,就是从“昨夜星辰”一联里演化出来的。“入望遥”同“身无彩风”一联情意相通,都是可望而不可即,不过“银汉”就隔得更远了。“三五年时”句跟“昨夜星辰”有相通处,“三五年时”正是15岁,即写两人初恋之年。“昨夜星辰”也是写两人心心相印的时候。“杯酒不曾消”,正是“隔座送钩春酒暖”,只能在楼下相望,并不能同那人借杯酒来消愁。把这两首诗对照起来,更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味。“昨夜星辰昨夜风”,这些星辰和风是不同于一般的星辰和风的,是突出它们属于“昨夜”的。这个“昨夜”是什么意思呢?看了《绮怀》诗就懂得,不是这个“昨夜”,“风露立中宵”就意义不大了。这个“昨夜”正是所想望的人就在画楼上的夜,这个风就是所想望的人就在附*时所吹来的风。这样的“昨夜”,就值得为她立中宵了。从《绮怀》里也可以体会到为她而风露立中宵的情意,这是在这首诗里所没有明白写出,但可以体会到的。
这首诗里写“隔座送钩”,联系“画楼”,她当在楼上欢宴,而作者却在“画楼西畔”,“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飞上楼去。联系《绮怀》的“银汉红墙人望遥”,那末和她的相隔,虽只有楼上楼下之分,实在是“隔花人远天涯*”,有“银汉红墙人望遥”的感慨,所以想到彩凤了,否则楼上楼下何用彩凤呢?凤凰一举千里,从这里正感到一楼之隔,不免有天涯之遥了。这诗里只说“心有灵犀”,如何相通没有说,从“几回花下坐*”里,对心心相印作了具体描绘。本诗的作者假定借住在街西池馆里。同她怎样会心心相印呢?虽然无从知道,但花下吹箫未尝不可以供我们想象。总之,心有灵犀不会是一句空话,一定有具体的表现,花下吹箫正不妨借来作为补充。“走马兰台类转蓬”,官小位卑,迁转不定,使想望的感情终于落空,这又可以反过来说明《绮怀》的所以终成想望了。
这首诗在抒情上的特色,在*常的词语里含有深厚的感情,像“昨夜”,像“星辰”和“风”,通过用两个“昨夜”来表达出不同寻常的星辰和风,也表达出不同寻常的感情来。在*常的词语里著上艳丽的色彩,像“楼”和“堂”,加上“画”和“桂”就色彩不同。再有奇思幻想,通过比喻和典故来表达,如“彩凤”、“灵犀”。再有描绘,如“送钩”、“射覆”,不但有色彩,如“灯红”,还写出了感觉,如“酒暖”。还写出了身世之感,“听鼓应官”,“转蓬”身世。这首诗情致缠绵,设色工丽,把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写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妙,配上首联的寓情于景,尾联的深沉感慨,加上比喻的或艳异,或突出,就成为传诵的名篇。用这样工巧富丽的词句,写出无可奈何的心情,圆转流美,精工富丽,构成了作者诗中的独特风格,丰富了唐诗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成为著名的《无题》诗之一。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
昨夜情外九首诗
感情
我已走向了崩溃
一*善良的衷告
何须看淡人生
昨夜
倾听你的坎坷
我才知道
人生艰难非一个我
九月
九月
把十年的高粱酒端上
还沾嘴唇
就觉得心在烫
先敬给父母
让把辛劳品尝
好纯净的酒
把生活的烦恼都深沉清了
含愁
含着愁
漫步在秋天
绵绵的雨
何日才是气爽的高天
含着愁
走在晚上
月亮刚露出半边
白云有给遮的不见
苦思
相依
走过了患难的路
有时坐下来
还在想他
人生忠孝难全
他在先他在后
患难相依有缘
无缘只能苦思回忆
零落
零落
每片叶都记着春天
每一片叶都浓了夏
每一片叶和我都有情感
秋风
只是一夜的掠过
枝上的叶儿就没有多少
还有几叶等待给我再见
春江花
春天
小河涨满
江水也溢上了岸
花开满路边山坡涧塄上
春江花
小楼昨夜又东风诗句
“小楼昨夜又东风”出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下面是关于小楼昨夜又东风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李商隐〔唐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佳人的身影。宴*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创作背景: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原文
无题二首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⑴,画楼西畔桂堂东⑵。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⑶。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⑷。
嗟余听鼓应官去⑸,走马兰台类转蓬⑹。
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⑺,昔年相望抵天涯⑻。
岂知一夜秦楼客⑼,偷看吴王苑内花⑽。
注释译文
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此含有好会的意思。星辰,众星,星之通称。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邯郸淳《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⑸嗟(jiē):叹词。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
⑹走马:跑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唐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类:类似。转蓬:指身如蓬草飞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转,一作“断”。
⑺阊(chāng)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来与权尸解药。”
⑻抵:至,到。《广雅·释诂》:“抵,至也。”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⑼秦楼客:《列仙传》:“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
⑽看:一作“著”。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李商隐《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可与此同参。
白话译文
其一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其二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翻译与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①西畔桂堂②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③一点通④。
隔座送钩⑤春酒暖,分曹⑥射覆⑦蜡灯红。
嗟余听鼓⑧应官⑨去,走马兰台⑩类⑾转蓬⑿。
【注释】:
①画楼:装饰彩绘的楼阁。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②桂堂:用桂木构造的厅堂。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③灵犀:犀角,古代当作灵物,中央色白,有角髓贯通两头。
④一点通:喻心心相印。
⑤送钩:也称藏钩,行酒时的一种游戏。参加者分为两队,一方把钩藏到手里,另一方应立即猜出,不中者则罚酒。
⑥分曹:分队,分组。
⑦射覆:行酒时的游戏。在覆盖的器具下放置物件,让人猜测。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射:猜。
⑧听鼓:唐代制度规定,五更二点击鼓,坊市开门。这里表示天亮。
⑨应官:上班应差。
⑩兰台:指秘书省,此时诗人在此任职。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⑾类:像。
⑿转蓬:飘荡不定的蓬草。
【写作背景】:
《无题》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翻译】:
还记得昨夜星辰满天,好风吹动,你我相会于画楼的西畔,桂堂的东侧。
我俩虽不似彩凤拥有翩然飞舞的双翅,但我们的心却如灵犀一般息息相通。
我们隔座而坐,一起玩藏钩的游戏,罚喝暖融融的春酒;分属两队,在红红的烛火下,猜谜射覆。
可恨那晨鼓响起,让我不得不去官府中点卯应差;骑马到兰台,行色匆匆,就好像飘荡不定的蓬草。
【翻译二】: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简析】: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其一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其二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李煜
原文: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注释:
1、兼:同有,还有。
2、帘帏(wéi):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3、飒飒(sà):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
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6、频:时常,频繁。
7、欹(qī)枕:通彀,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8、*:指内心*静。
9、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10、漫:枉然,徒然。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12、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13、稳:*稳,稳当。宜,应当。
14、不堪行:不能行。堪,能够。
翻译: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
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
壶中水已漏尽,
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
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
就像做了一场大梦,
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坦,也无忧愁,
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了。“不能*”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这既是“起坐不能*”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中思前想后的结论。“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m.ju.51tietu.net)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五言杂咏?昨夜星辰恁亮 不眠夜 夜氹竞蛙鸣,霖休未住声。眠无不胜扰,醒目做书虫。 慢露新弯月,轻调旧壁灯。遐思追梦感,不觉已曦红。 * 九六载长行,先驱筑干城。迷津针示北,夜海启明星。 血肉铺天路,英魂入地生。开枝荫后世,散叶已无穷。 香江廿载 廿载多奇历,民生更富强。夷人思策反,外丑尽凄惶。 两制先河例,一旗绿岛扬。同族华夏种,共庆喜香江。
编辑点评:
夜深难寐,倾听蛙鸣声声,雨打轩窗。不能入睡,读书为乐。待新月悬挂于天空,调整壁灯,不觉东方泛红。*是一个优秀的政党,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充满深情,感动读者。香江的故事,联系着香港,因为有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举国上下同欢庆。文笔生动,语言精湛,充满感染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有昨夜的古诗
古诗里的昨夜
昨夜的古诗句
昨夜的诗句
有昨夜二字的古诗
昨夜北风的古诗
昨夜悲伤的古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昨夜情话
昨夜下雨了的古诗
昨夜醉酒的古诗
昨夜西风的古诗
咏月的古诗昨夜圆
带昨夜的诗句
带昨夜的诗句古诗
昨夜的风很大古诗
昨夜天明的古诗
古诗词昨夜的酒
昨夜的雪古诗视频
昨夜你入我梦的古诗
带昨夜的古诗词
昨夜几枝开的古诗
昨夜的酒句子
昨夜下了一夜的雨古诗
表达昨夜残梦的古诗
昨夜清霜冷絮稠的古诗
播放小楼昨夜又风的古诗
秋风吹起昨夜梦的古诗
昨夜山中风雨的古诗
昨夜小楼又东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