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关于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8) 语录(61) 说说(108) 名言(2) 诗词(1k+) 祝福(15k+) 心语(1)

  •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赏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全诗赏析)

  • 星辰
  •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央杂不分,令人迷乱耳。”这首诗究竟是有寄托还是写艳情呢?先看原文:在昨夜的星光和风中,在画楼的西边,桂堂的东边,想象楼中的情景。身无双翼不能飞到楼上去,心像灵犀角,有一点白纹通两头。《汉书·西域传》如淳注:“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当指他同楼上的那个人心心相印,是情意相通的。楼上的那个人在行酒令,作藏钩之戏,又分为两曹(队)猜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就是把守宫,即壁虎,罩在盂下,让人猜,当指猜谜。《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作者入京为秘书省正字。走马兰台,就是骑马跑到秘书省去上班。作者上一年辞弘农尉,去华州依周墀幕;这年去许州依王茂元幕,又入京为秘书省正字,像蓬草的随风飘转,所以说“类转蓬”。

    这首诗和另一首合称《无题二首》,另一首是:“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闽门在苏州,指吴王苑。萼绿华是仙人,指苑内花。昔年相隔天涯。秦楼客,萧史做秦王女弄玉的丈夫,指与王茂元女结婚,可以偷看苑内花了。后一首是点明前一首的用意的。

    对这首诗,有几种解释,不妨结合原作来考察一下。

    (一)狭斜说。纪昀批:“二首诗皆狭斜之作,无所寓意,深解之者失之。”这个说法与诗的内容不合,倘是狎妓,当然可以登楼入室,为什么说“画楼西畔桂堂东”?只在楼畔堂东,却没有进入楼内堂内呢?又说“身无彩凤双飞翼”,想望楼中人而不敢上去呢?又说“偷看吴王苑内花”,不敢正视而要“偷看”呢?既是青楼中人,又何以说是“吴王苑内花”呢?从身为“秦楼客”而不敢正视,当是贵家女子。

    (二)有寄托说。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会昌二年,《无题》二首,笺曰:“此初官正字,歆羡内省之寓言也。首句点其时其地。‘身无’二句,分隔情通,‘隔座’二句,状内省诸公联翩并进,得意情态,结则艳妒之意,恐己不能身厕其间,喜极故反言之也。次章意尤显了,萼绿华以比卫公。阊门在扬州,此指淮南,下言从前我于卫公可望而不可亲,今何幸竟有机遇耶?‘秦楼客’,自谓茂元婿也。观此则秘省一除,必李党汲引无疑。义山本长章奏,中书掌诰,固所预期。当卫公得君之时,藉党人之力,颇有立跻显要之望,而无如文人命薄,忽丁母忧也。此实一生荣枯所由判欤?自赵臣瑷谓此义山在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作,于是解者纷纷。不知是年茂元方镇陈许,即开成四年(公元839年)义山释褐校书,茂元亦在泾州,踪迹皆不相合。冯氏亦知其不通,则又创为茂元有家在京之说,更引《街西池馆》等篇实之,义山不但无特操,且从此为名教罪人矣。何其厚诬古人如是哉?”

    按张说,作者做了秘书省正字就有希望“中书掌诰”,即进入中书省知制诰,替皇帝起草文书。查《新唐书·百官志》:秘书省“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仇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字是正九品下的小官,是管校对书籍文字的。又中书省“舍人六人,正五品上。凡诏旨制教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即正字跟“中书掌诰”完全是两回事。商隐官做正字,是校对一类的小官,同起草朝廷文书完全是两回事。他同宰相李德裕地位悬殊,同李德裕又无交谊,也谈不上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诗是指昨夜相望的意思,又是两心相印,作者与李德裕并无这种关系。当时杜牧曾经同李德裕交往,给李德裕提出了不少意见,有的意见得到了李德裕的赞赏和采纳,可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商隐同李德裕并没有这种关系。

    “秦楼客”可以偷看“苑内花”,用来比正字同宰相的地位悬绝也不合,以正字望宰相,岂只一楼之隔。张说认为商隐本来可以靠李德裕的推荐,“立跻显要”,因母丧而失去机会。按商隐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丧期满了,入京重做秘书省正字,当时李德裕还在做宰相,并没有提拔他,可见张说是不确的。诗中“转蓬”之叹,又与张说有“立跻显要”的机会情境悬绝,张说虽辩,其实是不符合诗的内容的。

    (三)艳情说。《李义山诗集辑评》引何焯批:“定翁云:起句妙。三四不过可望不可即之意,点化工丽如此。此句言确有定处也,冯己苍先生云:妙在首二句,次联衬贴,流丽圆美。”又说:“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自比身处卑位,不得遂其所好也。”这里引用冯班、冯舒的说法,指作者有所爱,因官小位低,不能如愿,只是可望不可亲*。定翁即冯班,字定远,己苍是冯舒的字。

    冯浩《笺注》说:“赵臣瑗《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曰:‘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或云在令狐相公家者,非也。观此首绝句,固自写供招矣,又何疑焉。’……此二首定属艳情,因窥见后房姬妾而作,得毋其中有吴人耶?赵笺大意良是,他人苦将上首穿凿,不知下首明道破矣。……但义山两为秘书省房中官;一在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是年即出尉弘农;一在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而王茂元于武宗即位初由泾原入朝,会昌元年出镇陈许,则踪迹皆不细合矣。或茂元在镇,更有家在京,或系王氏之亲戚,而义山居停于此,颇可与《街西池馆》及《可叹》等篇参悟,亦大伤轻薄矣,”这是说,商隐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就去偷看王茂元后房姬妾,所以太轻薄了。但冯浩自己提出怀疑,诗里说“走马兰台”,是商隐在京里做秘书省正字的事,即是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的事,王茂元在会昌元年出镇陈许,这年不在京里,那末商隐怎么去偷看王家的姬妾呢?因此他猜想或许王茂元有家在京,即使王茂元在京里还有家,那末“闻道阊门萼绿华”,是著名的美人,不可能留在京里看守房子。还有,商隐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在泾原与王茂元女结婚,到写这首诗时(公元842年),他在京做秘书省正字,前后已历五年,那末所谓“一夜秦楼客”,并不是一结婚就去偷看苑内花的,因为苑内花在京,不在泾原。这个“一夜”就是“一朝”,就是有一天的意思,《论语·颜渊》里的“一朝不忿”,就是有一天的意思。也是自从成了王茂元的女婿,就有机会看到苑内花了。再说“昔年相望”,可见对萼绿华在婚前就已闻名想望了,只是没有机会见面。这个萼绿华既在京里,商隐在泾原结婚,还不可能见到,直到他进京做官时才有机会见到,可能因为他是王茂元女婿的关系,在京住到唐朝宗室的街西池馆里,因为是宗室的池馆,所以称为吴王苑吧。在这个池馆里看到久已想望的美人,两人有了情慷,所以说“心有灵犀”。所谓“偷看”,当是初次会见的情形,不好正面看,只好偷偷地看,表达出“昔年相望”的感情。后来虽然“心有灵犀”,由于他官小位卑,在这个大宅子里还是很少看到她,所以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诗里只写出了这种爱慕的感情,就不必说成“大伤轻薄”,说成“名教罪人”了。冯浩提到的《街西池馆》:“白阁他年别,朱门此夜过。疏帘留月魄,珍簟接烟波。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过。国租容客旅,香熟玉山禾。”容客旅,说明他可以借住。朱门、珍簟都说明是富贵之家。这个大官曾经做过太守将军。《可叹》说:“幸会东城宴未回,年华忧共水相催。梁家宅里秦宫人,赵后楼中赤凤来。冰簟且眠金缕枕,琼筵不醉玉交杯。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这是写豪贵之家的丑恶生活,末两旬同《无题》“宓妃留枕魏王才”一致。开头说“幸会东城”,可见商隐也在这个豪家宴会过。宓妃与陈王正是心有灵犀。这首诗写的大概正是他借住在这样的豪家看到他所想望的人,虽有情慷,还是可望而不可即,这样来解释这首诗,似无不合。这首该是艳情诗。

    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和艺术技巧,清代诗人黄景仁对它是有深切体会的,他在《绮怀》诗里写道:“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这首诗是仿照商隐的《无题》诗写的。“似此星辰”一联,就是从“昨夜星辰”一联里演化出来的。“入望遥”同“身无彩风”一联情意相通,都是可望而不可即,不过“银汉”就隔得更远了。“三五年时”句跟“昨夜星辰”有相通处,“三五年时”正是15岁,即写两人初恋之年。“昨夜星辰”也是写两人心心相印的时候。“杯酒不曾消”,正是“隔座送钩春酒暖”,只能在楼下相望,并不能同那人借杯酒来消愁。把这两首诗对照起来,更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味。“昨夜星辰昨夜风”,这些星辰和风是不同于一般的星辰和风的,是突出它们属于“昨夜”的。这个“昨夜”是什么意思呢?看了《绮怀》诗就懂得,不是这个“昨夜”,“风露立中宵”就意义不大了。这个“昨夜”正是所想望的人就在画楼上的夜,这个风就是所想望的人就在附*时所吹来的风。这样的“昨夜”,就值得为她立中宵了。从《绮怀》里也可以体会到为她而风露立中宵的情意,这是在这首诗里所没有明白写出,但可以体会到的。

    这首诗里写“隔座送钩”,联系“画楼”,她当在楼上欢宴,而作者却在“画楼西畔”,“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飞上楼去。联系《绮怀》的“银汉红墙人望遥”,那末和她的相隔,虽只有楼上楼下之分,实在是“隔花人远天涯*”,有“银汉红墙人望遥”的感慨,所以想到彩凤了,否则楼上楼下何用彩凤呢?凤凰一举千里,从这里正感到一楼之隔,不免有天涯之遥了。这诗里只说“心有灵犀”,如何相通没有说,从“几回花下坐*”里,对心心相印作了具体描绘。本诗的作者假定借住在街西池馆里。同她怎样会心心相印呢?虽然无从知道,但花下吹箫未尝不可以供我们想象。总之,心有灵犀不会是一句空话,一定有具体的表现,花下吹箫正不妨借来作为补充。“走马兰台类转蓬”,官小位卑,迁转不定,使想望的感情终于落空,这又可以反过来说明《绮怀》的所以终成想望了。

    这首诗在抒情上的特色,在*常的词语里含有深厚的感情,像“昨夜”,像“星辰”和“风”,通过用两个“昨夜”来表达出不同寻常的星辰和风,也表达出不同寻常的感情来。在*常的词语里著上艳丽的色彩,像“楼”和“堂”,加上“画”和“桂”就色彩不同。再有奇思幻想,通过比喻和典故来表达,如“彩凤”、“灵犀”。再有描绘,如“送钩”、“射覆”,不但有色彩,如“灯红”,还写出了感觉,如“酒暖”。还写出了身世之感,“听鼓应官”,“转蓬”身世。这首诗情致缠绵,设色工丽,把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写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妙,配上首联的寓情于景,尾联的深沉感慨,加上比喻的或艳异,或突出,就成为传诵的名篇。用这样工巧富丽的词句,写出无可奈何的心情,圆转流美,精工富丽,构成了作者诗中的独特风格,丰富了唐诗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成为著名的《无题》诗之一。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

    [阅读全文]...

2022-01-30 11:30:42
  •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 星辰
  •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

      夜半却有**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

      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

      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

      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

      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

      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

      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阅读全文]...

2022-04-24 08:21:14
  • 昨夜星辰昨夜风

  • 星辰
  •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阅读全文]...

2022-01-02 17:21:29
  •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赏析100字(李商隐诗词赏析大全)

  • 星辰
  •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其一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其二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阅读全文]...

2021-11-30 07:59:30
  • 五言杂咏·昨夜星辰恁亮

  • 星辰
  •   五言杂咏?昨夜星辰恁亮    不眠夜    夜氹竞蛙鸣,霖休未住声。眠无不胜扰,醒目做书虫。  慢露新弯月,轻调旧壁灯。遐思追梦感,不觉已曦红。    *    九六载长行,先驱筑干城。迷津针示北,夜海启明星。  血肉铺天路,英魂入地生。开枝荫后世,散叶已无穷。    香江廿载    廿载多奇历,民生更富强。夷人思策反,外丑尽凄惶。  两制先河例,一旗绿岛扬。同族华夏种,共庆喜香江。

      编辑点评:

      夜深难寐,倾听蛙鸣声声,雨打轩窗。不能入睡,读书为乐。待新月悬挂于天空,调整壁灯,不觉东方泛红。*是一个优秀的政党,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充满深情,感动读者。香江的故事,联系着香港,因为有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举国上下同欢庆。文笔生动,语言精湛,充满感染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阅读全文]...

2021-12-01 11:52:02
  •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及译文

  • 星辰
  •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李商隐〔唐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佳人的身影。宴*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木三分。

      创作背景: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已。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原文

      无题二首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⑴,画楼西畔桂堂东⑵。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⑶。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⑷。

      嗟余听鼓应官去⑸,走马兰台类转蓬⑹。

      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⑺,昔年相望抵天涯⑻。

      岂知一夜秦楼客⑼,偷看吴王苑内花⑽。

      注释译文

      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此含有好会的意思。星辰,众星,星之通称。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邯郸淳《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⑸嗟(jiē):叹词。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

      ⑹走马:跑马。兰台:秘书省的别称。《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唐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类:类似。转蓬:指身如蓬草飞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转,一作“断”。

      ⑺阊(chāng)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来与权尸解药。”

      ⑻抵:至,到。《广雅·释诂》:“抵,至也。”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⑼秦楼客:《列仙传》:“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

      ⑽看:一作“著”。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李商隐《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可与此同参。

      白话译文

      其一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其二

    [阅读全文]...

2022-03-15 15:00:01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译文

  • 昨夜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译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宋代陈郁《藏一话腴》内篇卷下: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余爱赵彦若《剪彩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五四: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明代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

      明代徐伯龄《蟫精隽》:当时赵明诚妻李氏,号易安居士,诗词尤独步,缙绅咸推重之。其“绿肥红瘦”之句暨“人与黄花俱瘦”之语传播古今。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前辈谓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固是确论,尤须雕组而不失天然。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若“柳腴花瘦”,“蝶凄蜂惨”,即工,亦“巧匠斫山骨”矣。

      清代黄苏《蓼园词选》: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署名陈世焜)卷十:“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白雨斋词话》卷六:“词人好作精艳语,如左与言之‘滴粉搓酥’,姜白石之‘柳怯云松’,李易安之‘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类,造句虽工,然非大雅。”

      *代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现代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现代吴熊和:这首词表现了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全词仅三十三字,巧妙地写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修辞上有所新创。

      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入。

      现代周汝昌: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并且还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可能是现代的电影艺术的条件才能胜任的一种“镜头”表现法,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是九百年前的一位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作品,不谓之奇迹,又将谓之何哉?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作者简介

      李清照像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阅读全文]...

2021-11-29 12:32:22
  • 昨夜西风凋碧树全诗

  •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槛:栏杆。

      2、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3、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4、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恨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凋零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着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m.ju.51tietu.net)。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阅读全文]...

2022-03-23 18:55:24
  • 昨夜我梦见债主

  • 因为懦弱,导致贫瘠、 穷愁潦倒

      我这一生

      欠下了数不清的债务

      钱财债 人情债 爱情债 亲情债 友谊债 生命债等等

      这些债务注定我这一生

      只能活在悲哀和痛苦之中

      尽管我每天在挣扎着偿还

      可还债的道路仍旧遥遥无期

      索性把头埋进生活的低处

      对着高傲的人性观颜察色

      然后细微谨慎地评断自己的智商

      是傻?是愚蠢?还是天性就不盅惑良性

      白日里反反复复思考还债的问题

      到了夜晚

      四面八方的债主就垄断了我梦的灿烂

      压得我窒息中一遍一遍呼喊他们的名字

      还债。欠债一定要还

      注定一生我就要在偿还中度日

      这足够证明我生存的价值

      可我拿什么还请欠下父母的恩情

      文/秋月枫

    [阅读全文]...

2022-02-03 00:04:23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 句子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 语录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 说说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 名言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 诗词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 祝福
昨夜星辰昨夜风的古诗朗读 - 心语